手机阅读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范文(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35:34 页码:10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范文(模板10篇)
2023-11-17 23:35:34    小编:ZTFB

在我们取得成绩或遇到挑战后,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必要步骤。怎样使总结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思路,丰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一

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注重情商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二

说起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学生,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下面,我谈一下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几点感受,与广大家长共勉吧!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她心灵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课。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采取鼓励为主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我就试着锻炼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开始,慢慢地,她学会自己洗头,自己洗澡,自己整理床铺,到现在学会了自己梳头。这些都是家庭要教会孩子的课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家庭教育开始。

二、积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激发孩子的兴趣,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来引导。在学习上,我也会给她买些课外的学习材料,譬如高分拔尖。我不布置学习任务,也不督促她完成,相反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她,由她自己决定怎么做。她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想做的题目,自己掌握主动性了,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当然,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其他兴趣爱好也必不可少。孩子非常喜欢看电视,做完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除了看动画片,她还很喜欢看记录片,这应该是受大人的影响,因为我们家有看纪录片的习惯,中央九套是我家长期锁定的的一个台。每隔两个礼拜,我会带她看场电影,有时是儿童题材的,有时是美国大片,只要有原版的'就不选择看音译的,孩子也看得很投入。在我看来,原版片更有利于提升她的英语语感。慢慢的,看电影也成了她的一种爱好。孩子也很喜欢旅游,每年暑假我都会带她去远的地方旅游一次,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它地域的风土人情,开阔下眼界。让孩子在学习和游玩中都能找到乐趣。学得开心,玩得尽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保持一颗平常心。

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我会告诉她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刻意追求结果如何,好好享受成长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快乐。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鼓励和关爱是最重要的。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人生前进的路上,谁都会有失意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的所言所行,就会像一面镜子在孩子的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好是歹,后果都不可估量。

四、努力做孩子永远的朋友。

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做孩子永远的朋友。下班回家后,孩子会喋喋不休地向你述说,比如”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今天某某某同学迟到了,“”今天学了首新歌",等这些似乎毫不起眼的小事,在倾听时,我会拉着孩子的小手,会心地笑着,或者点点头等,()用一些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我的认真与重视。喜欢听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喜欢看孩子眉飞色舞的神情。我也很乐意和她分享我一天的见闻。遇到事情也会找她来帮我分析下。就拿这次的家长会交流谈话稿,开始我很发愁,怕自己一紧张,把许多想说的话全忘了,孩子积极的帮我出谋划策,让我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打印下来,照本宣读。既然孩子这样认真,我有什么理由不采纳呢。

总而言之,做孩子的朋友感觉不错!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分享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三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社会家庭教育幼儿园基础家园配合身心发展物质环境。

【正文】。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第一,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出现,如:qq群,微信,校讯通及家长学校等被广泛用于家园沟通的桥梁。

从出生到学龄初期,家庭教育占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优势,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又不断地反映到家庭中来,实践证明,重视与家庭配合的幼儿园,就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育工作就顺利,反之,忽视家庭教育的幼儿园,就会事倍功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集体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有不同的发展,智力的早期开发,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与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的了解,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爱是人的一种天然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幼儿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联系。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的家庭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位置,这就容易养成顺从、听话、胆小、退缩的性格;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庭中的“小太阳”或“小皇帝”,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几个成人围绕着孩子团团转,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无能的性格;在民主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能接受成人的正确指示,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自信、讲道理、勤思考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阶梯。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教育人士更为明确的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动态等。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即常规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分必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常规,幼儿教师一般采用榜样激励法、故事引导法、行为巩固法等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常规习惯。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也能更好的帮助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

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与配合。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但家庭教育并没有终止,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工作,要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有效的实施家园共育,同心协力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1、幼儿园教育按照教育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与班级和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并为孩子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条件。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如:早操、户外活动、小小值日生等等,及全园活动如:春游、秋游、外出观赏和参与各类型竞赛、扮演等都应积极支持。

2、支持、鼓励、协助孩子努力为班级为幼儿园争荣誉,教育孩子不做有损班级和幼儿园声誉的事,当孩子、孩子的班级、幼儿园获得某项荣誉时,家长要为之高兴并表示祝贺。

3、全面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主动与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战略和方法,不要认为孩子入园了,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归决于幼儿园。

4、在孩子面前多赞扬老师、班级和幼儿园的优点及成果和光荣历史。这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能在这样的幼儿园,编入这样的班级,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种“幸运”,孩子有了对自己教师、班级和幼儿园的责任感、荣誉感,也就有了学好的信心。

5、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家长活动,不在孩子面前批评幼儿园的缺点和不足。

6、接送幼儿时留意看家园栏的通知和各班的周计划、月计划及工作重点,以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内容及家庭配合要求。

总之,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在家庭里他们得到关爱,使他们体会到了人类之爱,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各种知识,逐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理想场所。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具个性化,更具感染力,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家庭教育触手可及,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拓宽、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实施家园共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四

每个家庭都会面对对待儿童的问题,无论是新手父母还是经验丰富的父母。作为一个母亲,我一直在探索最好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需要耐心,时间和灵活性。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其他父母有所帮助。

第二段: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孩子及家庭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对某些活动或事物感兴趣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究。我们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并尝试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比如,我发现我的女儿喜欢画画,我会给她提供各种颜料、纸张等材料,并鼓励她继续画画,甚至参加相关的比赛或活动。尽管孩子可能不会永远坚持这个兴趣,但是对他们来说,这种亲身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

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不要总是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此外,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负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我让我的女儿自己做家务,如扫地和整理书桌,这样可以培养她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段:塑造好的人格和价值观。

我认为,塑造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对于孩子及家庭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教育孩子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友善、诚实和负责任等品质。我的女儿有时候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撒谎或者捣蛋。当她做错事情时,我会让她认识到对于自己的行为应该负责任,并且耐心引导她理解错误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

结论中,我要再次强调孩子及家庭的教育需要我们的耐心,时间和灵活性。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并引导他们发展成为有品德、独立自主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并且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最好的教育。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的管理力度。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出行上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家庭教育也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习性、品行、气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负面的影响,成为了人生课堂中的一门负面教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甚重,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尤其是时代发展迅速,家庭教育对于教育本身而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越来越显著,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正是处在一个向未来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农村小学教育而言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隔辈教育。

当下,很多农村的家长去城里打工维持生计,把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代为看管。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教育孩子的家庭数量很多,他们普遍过分溺爱孩子、娇惯孩子,最后导致管不住孩子,放任孩子跟随自己的意愿生活,使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二)重书本、轻道德。

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农村家庭往往会犯一个很普遍性的错误,就是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性格、道德的培养。大量的农村家庭都存在着这个传统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出人头地,不像自己一样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渴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他们身为农民,深深地知道农民的苦与累,所以对自己的子女纷纷给予厚望,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未来有出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甚至想,只要孩子努力学习,怎么都行。只要学习好,孩子身上存在的任何缺点都不算什么大事,学习好胜过一切。因为学习好就是有出息,学习好会光宗耀祖,跟乡里乡亲聊天的时候谈及自己的子女特别有面子。这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方面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小学生而言非常不利的。

(一)改变错误教育观念。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要过于教条去一味地注重书本教育,轻视其他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孩子既有才又有德,使孩子成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优秀的人。不要被当今应试教育过分脑,要注重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与学校和老师及时沟通。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通过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通过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不但可以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相辅相成,便于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生活中注重每个细节,为孩子做好的榜样,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环境之中。小学时期是充满着朝气和阳光的,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涵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在为孩子树立榜样的过程中做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后备力量。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六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看完电视和子女谈论,讨论电视内容。

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

带领孩子到公园、风景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去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7、不信任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做到,彻底毁灭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培养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先“成人”,否则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只会越来越多。

总结: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文档为doc格式。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七

本研究以武汉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中10至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展览馆小学等10所学校的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1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家庭背景特征(greenwoodandhickman,1991)、家庭教育目标、期望(rosier,1993)、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08)、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annettelareau,2002)等方面。

(二)样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1份,回收率是92.1%,有效问卷853份,占回收问卷的92.6%。问卷由儿童的父亲填写的占57.0%,由儿童的母亲填写的占43.0%。其中武汉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634户,占有效样本的74.3%,流动儿童家庭219户,占有效样本的25.7%。按照籍贯分布来看,流动儿童家庭来自湖北省的占78.4%,来自河南省的占5.6%,来自江西省的占4.0%,来自湖南省的占2.8%,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占2.2%,其余7%来自安徽省、福建省、广西省、河北省等地农村地区。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3.2年,来到武汉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1.3年。

(三)变量说明。

本研究的变量内涵主要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界定。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和家庭背景特征、家庭教育目标、教育期望、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09)、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执行者等8个方面共26个可测度变量。儿童的家庭和家长背景特征包括儿童家长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务工年限(限流动儿童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方面。家长的性别引入了虚拟变量,用“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家长的年龄采用家长实际年龄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教育程度采用实际受教育的年限来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务工年限采用家长到武汉务工的年限测度,为连续变量。家庭背景特征包括家庭的成员数、是否是单亲家庭、家庭收入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成员数采用家庭总人口数测度;是否单亲家庭引入虚拟变量,用“0”表示“否”,“1”表示“是”;家庭年收入用7个等级测度,用“1”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用“2”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1~30000元,用“3”表示家庭年收入在30001~50000元,用“4”表示家庭年收入在50001~70000元,用“5”表示家庭年收入在70001~90000元,用“6”表示家庭年收入在90001~100000元,用“7”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本研究将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操作化为家庭的教育目标、对儿童的职业期望以及对儿童的学业期望三个维度。家庭的教育目标是家庭对儿童教育总体上要想达到的目标,本文将其分为三类:自食其力的人、有文化且富有的人和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将家庭对儿童的职业期望分为四类:军公教领域从业、法医科领域从业、商业领域从业和其他;将家庭对儿童的学业期望分为5个等级: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家庭教育内容。本文的家庭教育内容采用赵雨林2009年提出的家庭教育的“三道家庭教育图谱”,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分为“为生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安全防护和运动能力的家庭教育;“为人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道德礼仪和人际交往的家庭教育;“为学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家庭教育。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汉德科克和莫里斯(hand-cockandmorris,1998,1999)的相对分布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参照组,流动儿童为比较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家庭教育各维度上的概率分布密度差异,从而得出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其次,运用弗莱舍(fleiss,1981)的比率比较的标准化方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标准组,计算得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与标准组之间的差异数据,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以家庭教育差异为因变量,以家庭禀赋特征如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特征作为自变量,比较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家庭教育差异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目标、职业期望和学历期望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期望和教育目标上趋向一致。教育期望和目标是家庭对子女在教育上的主观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家庭在教育上的追求和期待。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学历,期望子女成为有文化、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流动儿童家庭在主观教育行为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无差别性,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中社会化的结果。流动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城市打拼,耳濡目染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长相似的教育观念。同时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投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无论是教育费用的投入还是教育条件的投入,流动儿童家庭都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这显示了流动儿童家庭在经济状况上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尽管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主观观念上(期望、目标)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是趋同的,但反映在实际的投入行为中,流动儿童家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在教育上的投入普遍偏低。

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在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落后。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特别在运动能力上,差异更加显著,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更加轻视儿童的运动能力。但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对儿童安全防护方面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显然,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很重视儿童的安全防护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很清楚陌生的城市里有复杂的交通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是最必要的。因此安全教育受到家庭的重视。在为人之道教育中(见表2),流动儿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显得不足,两类家庭在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上有显著差异。而在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两类家庭没有明显的差别,统计上也不显著。两类家庭在儿童做人的教育方面差距在缩小,流动儿童家庭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融入流入地,能够在流入地更好地生存下来,重视对儿童进行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体现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融合的趋势。在学习之道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上都比较落后。特别在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明显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通过对两类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类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比较落后,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家庭重视。但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的教育呈现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两类家庭在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三)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的比较。

从家庭教育方式看,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有显著差异。尽管两类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偏重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但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比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儿童的方式上更加专制,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更加溺爱和放任。从家庭教育执行者来看,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执行者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显著不同。流动儿童家庭以父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则以母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此外,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家庭教育执行者的家庭,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要少很多。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家庭教育的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本文下面将深入考察家庭教育中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有显著差异的方面。取上述四个方面六项两类儿童差异值的绝对值为因变量,即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的相关项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同类型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取绝对值),对家庭教育方式中的溺爱/放任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中隔代教育执行者(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别引入虚拟变量,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溺爱/放任和隔代执行教育的虚拟数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同类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得到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项,把它们作为因变量。同样把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家庭收入和居住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一)研究结论。

第一,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观行为与城市本地儿童趋向一致,并且部分家庭教育内容落实上也开始出现融合。在教育期望上,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及以上的教育,并成为有文化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等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流动儿童家庭也开始呈现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融合的趋势。尽管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但在教育方面,在家庭教育观念和一些家庭教育内容上,流动人口已经融入了住居地城市。第二,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的投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本地儿童,在课外书籍、家教、培优、特长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投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差距很大。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除了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外,在三个维度的其他9个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都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反映了流动儿童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上的教育还比较缺乏的现状;在教育方式上,相比较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流动儿童家庭偏重于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溺爱式的教育和放任式的教育都属于不加管束和引导的教育方法,儿童处在心智成长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很弱,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溺爱式和放任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执行者上,流动儿童主要由父亲执行家庭教育,而城市本地儿童主要由母亲执行家庭教育,且有相当比例的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执行的,这种情况在流动儿童中是很少见的,这与流动儿童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多存在三代“主干家庭”的客观事实符合。第三,流动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以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为参照组)是家庭教育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和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家长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和家庭子女数量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收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特征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出现较大的差异,并阻碍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城市融入步伐。

(二)对策建议。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载体,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流动儿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既需要不断增长随着心智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需要获得城市生存环境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的主体模糊不清,但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强化流动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责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责任。通过社区社会工作帮助流动儿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由于流动儿童的家长务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并且教育程度较低,对儿童家庭教育有心无力,这就需要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会帮助,来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口。加强学校对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学校可定期开办培训班和讲座,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第二,抓紧落实户籍改革,消除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因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造成的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背景特征的差异,从而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城市社会融合。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八

1.1单亲家庭: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这种家庭教育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存在缺失,因此出现父亲或母亲彻底放弃对自闭症孩子教育的现象,他们怕别人议论,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对孩子的发展不闻不问,以至于孩子在后续的生活中出现很多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1.2农村家庭:

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出生于农村家庭,农村群体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了解自闭症儿童,总认为他们只是迟说话,慢慢长大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也就出现了放养式的教育。有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很弱,他们的家庭干脆就不管,以致在农村出现一些在马路上捡东西吃的、穿得破破烂烂的孩子。

有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后,陷入了极度悲观的状态。他们把孩子带到康复机构,对于孩子的康复寄希望于机构,当孩子一出现问题,就采取暴力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对孩子不闻不问。对于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采取退让和回避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后,表现为焦急上火。他们为孩子着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信息,不假思索地带孩子到不同的机构进行早期的康复教育,但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结果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却收效甚微。他们在乎周遭人群的议论,有些家长甚至对医学诊断持怀疑的态度,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有些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方面,带孩子到相关的机构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其他家人同心协力,不厌其烦地从点滴着手,关注孩子的发展,客观地面对孩子,不怕周遭人的议论,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孩子成长。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由家庭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但要严格按照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进行。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是社会性障碍,造成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困难以及对指令的执行常常出现偏差。家庭所有成员必须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不要相互责怪,相互推诿。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更应该亲力亲为地培养和管理孩子,从中学习、体会,甚至享受,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2.1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

自闭症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刻板性,他们一旦形成了某一种习惯,就会一直按照这个习惯去做事情,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时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带有教育康复的目的,在时间安排时要将孩子的教育康复问题考虑进去。比如,早上起床后到上学前,下午放学回家后到吃晚饭前,晚饭后到睡觉前,这些时间段的时间安排家长都必须考虑到,周末或者假期家长更要设计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康复内容。特别是在早期的教育康复阶段,家长必须有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使孩子能在一个有序的日常生活中完成教育康复内容。

2.2调整饮食:

平衡的饮食结构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孤独症儿童在味觉和嗅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他们通常对饮食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通常只吃自己吃过的食物,而对其他食物则坚决抵制。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怕吃香菇,那是因为孩子害怕黑色;有的孩子不吃软的.东西,那是因为他的牙齿害怕接触软的物品。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脾性,再慢慢地、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自愿接受不爱吃的食物。比如孩子拒绝吃香菇,家长可以先让他看看煮熟的香菇是什么样子,尔后让孩子用筷子把香菇夹给家长吃,家长吃完后告诉孩子,香菇的味道真香,接着让孩子夹一小块香菇和米饭或别的菜一起放进嘴巴,慢慢地增加数量,直到孩子主动地想吃香菇;有的孩子怕吃馒头等软的食物,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用手摸一摸馒头,接着让孩子自己拿馒头,再接着让孩子把馒头放在嘴唇碰一碰,最后放进嘴里。孩子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生活,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家里吃饭,一辈子都是吃自己家人煮的饭,如果哪一天孩子和家人出去外面,又没法回到家里吃饭时,如果孩子挑食,那么这一餐孩子就只能饿着,而一旦很饿,孩子就会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永远都带不出去,只能天天关在家里,有的甚至会成为人们所说的“铁链少年”。对于有咀嚼困难的孩子,家长要调整好食物的软硬度,慢慢地让孩子能够咀嚼食物,增强孩子自己吃饭的信心。

2.3妥善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闲时间:

科学地安排自闭症儿童的空闲时间是一门艺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人除了有物质上的追求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享受,那就会大大降低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人的动机。自闭症儿童也是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也是需要休闲和娱乐时间的,因为这样能够调整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去参与活动。一般来说,在进行强化训练时,一个内容的训练时间为10分钟,一个单元时间内通常安排2~3个内容,做完一项活动内容后,要跟孩子进行一些孩子喜欢的互动游戏,而后再进行第二个内容,千万不要一个活动完了紧接着又是另一个活动。孩子放学回家到吃饭前这段时间,要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娱乐项目,吃完饭后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半小时,回家后稍做休息再开始安排一些训练的内容,晚上的训练时间在两小时内为宜,一定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中午放学回到家一般不建议给孩子做训练。

2.4调整孩子的睡眠:

很多自闭症儿童往往到了晚上会比较亢奋,经常是半夜醒来,白天去机构上课时又没精神,或者是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的孩子情绪行为问题往往比较多,会影响他们的体质和训练效果,也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质量。晚上睡觉之前,家长最好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很好地入睡。

2.5合理安排家庭训练的内容:

自闭症儿童最终还是回归到家庭,因此家长在家里训练的内容是学校内容的延伸和泛化,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生活化,家长多安排一些孩子的娱乐项目,和生活自理项目,比如:可以让孩子学跳绳、打羽毛球,教会孩子一些电脑的游戏,这样孩子成年后就不会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也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生活项目,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认识一些实物,也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购物,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2.6合理安排家庭成员的角色:

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都不是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只有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不会出现问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更是如此。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都由某一个人去训练孩子,这位家长很可能会因太大的精神压力而出现情绪,家长一旦出现情绪,孩子也就会跟着出现情绪,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只有家庭全员参与,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为这个家庭带来幸福的生活。

总之,家庭教育是自闭症儿童的关键性教育,只有做好了家庭教育,自闭症儿童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成年后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家长的晚年也才会幸福。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九

对于幼儿来说,结合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成效也更加牢固。家长在重视儿童智力教育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积极引导儿童,耐心的教育儿童明辨每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把儿童教育成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尊敬长辈、友爱同辈的好孩子,使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孩子在九岁左右,就会独立思考问题,质疑家长的决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因此在这之前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家长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儿童可以以一种阳光的心态成长。

(二)爱与严格教育相结合。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感性地对孩子关心和热爱的同时,更需要理智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家长疼爱孩子是天性,但疼爱不等于溺爱,家长可以给予儿童亲情方面的关怀,让儿童有幸福感,有自信,有快乐的童年;同时不能够盲目的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能因为担心就剥夺孩子合理锻炼自我的机会,要爱而有理性,正确的爱不是盲目的,不是过度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在家长的适度扶持下,给孩子一个面对自我的机会。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严格也不能变成苛刻。很多家长想将孩子变为代替自己完成未实现理想的工具,过度严格的要求孩子,比如在孩子的骨骼按动琴键时间长会受到伤害的幼小年纪,强迫孩子学习钢琴,这并不符合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揠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严格要求也要适度,不抹杀儿童的天性。

(三)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

很多家长从来不给幼儿独立生活和劳动的机会,而是自己代劳,这并不是对幼儿的帮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类在满足了温饱、安全、归属与爱等需求以外,便开始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家长满足了儿童温饱、安全、归属与爱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更多的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独立的体验、生活和劳动,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经验和成功的自豪感,只有让孩子有机会在能力范围内去实现自己小小的价值,他们才会在今后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自信并迎难而上。

(四)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儿童记忆优于成人的特点,很多小事,都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家长不经意的在自己的行为中出现不良现象,孩子就会效仿,比如讲脏话、不讲卫生,等等。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要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在儿童面前树立正面的、积极的、高大的形象,才能给孩子以好的引导,将其导向正确的成长之路。

儿童家庭教育简报篇十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

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毛泽东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6.[/m]。

[9]乐茗.身边的危险之劣质童装[j].家庭教育.2008(1):2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