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4:39 页码:8
2023年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大全17篇)
2023-11-18 23:54:39    小编:ZTFB

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结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气的中肯和客观,避免过分主观和情绪化的表达。以下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一

【内容提要】立法法的有效实施卒赖人们的理解和接纳。然而立法法出台前后,人们对它的回应,褒贬迥异,驳杂纷纭。这里有人们观察法律的视觉分别,也有立法法自身原因。而这两者都同立法法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中国现时期社会历史环境有直接且深刻的关联。所有的制度建置,都应当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内在规定性的表述。认知和解读立法法,应当将立法法与中国现时期的历史环境衔接起来。中国立法法的制定,一方面应当适应历史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当将历史环境所可能给予的局限性减弱到最低限度。在前一方面,立法法成就显著,它吻合了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制建设道路,统一了中国立法的基本制度,总结和固化了二十年间所积聚的诸多成功立法经验,适应了法治国家建设对立法的一些需求,也为消除二十年来所累积的种种立法弊病作出了努力。在后一方面,立法法却多有瑕疵、缺憾甚至显症,它偏重于经验而疏离了立法理论、忽视了立法创新、拒绝了立法借鉴,偏重于立法权限、程序、监督而忽略了立法者的制度规制,偏重于法律解释而忽略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法的渊源解释,偏重于立法主体的权限规制而全然没有设置立法不尽职守的法律责任,偏重于立法制度建置而严重忽略了立法技术事宜。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与立法法诞生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有关,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弱这种局限性更是主要原因。消除这些瑕疵、缺憾甚至显症,是完善中国立法法的必要任务。

国人瞩目并寄予莫大期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于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施行。它的起草、制定过程历时7年,是现阶段中国法的渊源中一部特别重要的基本法律,也是现阶段中国法的体系中一部十分重要的宪法性法律。这部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宪政的、行政的、民商的、经济的、社会的、程序的等各种部门法领域的立法调整,从此有了一个直接的法律根据;意味着中国立法的法治化以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化,因之有了一个直接的法律准绳。但是,这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究竟会取得怎样的成效,它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能否使自身得以逐步完善,却不是由其重要地位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取决于它同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融合程度。为使这部宪法性法律富有成效地实施并逐步得以完善,很有必要解读一下其与中国现时期历史环境的衔接。

一、历史地看待立法法。

立法法是一部被广为关注的法律。在其出台之前,许多人期望它尽快地、尽可能好地产生;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予认同,主张不宜问世。然而在其出台之后,不少当初抱有期望的人怅然若失,而不予认同者更是嗤之以鼻,有的甚至还横加指斥。一部法律能够引起众人瞩目,并且态度相左,这本来不算怪事,在法治环境之下的各国,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但人们对同一部法律所怀有的期望和情绪,所抱有的态度,反差如此鲜明,甚至同一个人在它出台前后对其态度迥然不同,这样的情形则实属少见。中国立法法就属于这样一种引起少见反差的'法律。这种情形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耐人寻味的。这是中国现时期社会历史环境所刻下的特殊印痕。

人们对立法法怀有如此反差鲜明的情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立法法报有深切期望的人们,或是深知欲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法的道理,立法法正是一部重要的治法之法;或是因为亲身参与立法实际活动,密切关注立法实践且确有真切的而不是错觉的感受,注意到中国立法中亦有诸多宝贵经验有待以法律形式予以总结、反映和固化;或是有感于中国立法和法律、法规、规章中存在种种弊病,例如存在越权、混乱、矛盾、含混、质量低劣以及其他影响法的实施的症状,希望能有统一的关于规制立法的法度,以矫正这些弊乱;或是因为他们注意立法法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某种联系,认为制定立法法,以其规范中国立法,便可吻合中国传统立法文化的内在要求;或是基于上述多种原因甚至所有原因综合所致。

对立法法怀有失望情绪的人们,则是因为正式出台的立法法,未能如其所愿地对中国立法作出制度设计,甚或是与其所期望所憧憬的关于中国立法的制度设计差之甚远。

[1][2]。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二

对于艺术史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由于艺术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就使得音乐学界研究者们除了采用一般史学的研究方法以外,还必须借助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来充实和丰富艺术史的研究。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已成为音乐学各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当代西方音乐史学界已经把触角延伸到更多的方法中去,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研究音乐的历史。

一、过去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

从80年代开始,音乐学界对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探讨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等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单一的方法不利于音乐史学的研究。并对惯常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无论是孤立叙述事件的历史还是简单地把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方法照搬到音乐史学研究的方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同时,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近年来,史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趋势逐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于润洋先生提出:“历史与逻辑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两大基石。”从某种程度而言,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对于音乐而言就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关系。其实,就音乐本身而言,作为音乐史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它所具有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等“抽象”的特性,使得人们对它的史学研究较之其他艺术有着更大的难度。首先,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许多伟大的作品是靠表演者精湛的演绎得以表现,继而得以接受和留存。然而,在录音设备发明之前,乐谱是音乐唯一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只能借助乐谱来进行音乐本体的研究。而对于过去的表演情况以及乐器的性能只能通过史书所记载的文字来得知,更多的感性细节则知之甚少。同时,由于记谱的不甚完善,又使得研究者们纠结在“文本问题”和“真伪问题”之中,这给准确地把握当时的音乐风格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其次,作曲家本人的生活、创作经历,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的变革,主流的文化思潮等但凡能与作曲家沾边的细枝末节也是史家们在乐谱以外所热衷的考察对象。当然,这是为了能更客观地探寻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剖析出作品的内容。然而,这些考察的对象是否与作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无可否认。社会生活是能够直接引发人的感情体验。无论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作曲家的创作欲望。无论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还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心中造成的强烈的冲击。但是,还有很多音乐现象却并不容易找到它的社会原因,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人们或许更多的只能从音乐本身来进行分析。这样看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所采用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知道,历史是无法穷尽的,史学家们所写下的历史不过是历史本身的一部分而已。一方面,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洞察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留下了历史的部分记载:而另一方面,这些“部分”同时可以视为一种选择的结果。试想,史学家们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编撰罗列的过程,不正是一个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吗?那么,他们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是出于时代的需要?还是出于各自的趣味?拟或其他一些更为深层的因素。我想,原因是多样的。传统的沿承、政治的需要、审美的偏好……都可能成为选择的原因。总而言之,他们是选取了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音乐来进行历史的研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杰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所具有的审美本质,在于它所承载的普遍情感的意义,能够永载史册的音乐作品必定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用美学的方法研究西方音乐史。

有学者认为:“现代音乐史学的真正目标或终级目标不是历史的音乐作品本身,而是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审美意识。”我想,无论现代音乐史学的真正目标是什么,美学意识在史学研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因为“音乐史光凭事件,记载是不够的,一般的史学法则也不适用。必须借助美学,音乐史家才能说明作品的意义,恢复作品在过去的样子(前史),暗示它在今天的含义(后史)”

克罗奇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向传统的科学主义态度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挑战。就音乐而言,当音乐作品作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时,由于“现时”的研究者不可能脱离“此时”的特定背景因素去理解“过去时”所创造的作品,加之音乐“抽象”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们对它的解释不可避免地较之其他艺术有着更多的主观色彩。伽达默尔认为音乐意义的丰富性正是通过现时与过去时之间的“时间间距”中理解者的再创造过程来实现的,据此提出了“视界融合”的观点。即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到达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和解释。毕竟。历史学解释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事件原因、结果的解释,对于事件特质、特性的说明也同样必要:历史学家区别于他人的并不是他的对象――过去的事件,而是他在处理自己对象时所持的态度和所采用的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需要美学意识,需要美学的方法,这是本文一再所强调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一些批评理论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机械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反思。比如反映论就“仅仅涉及艺术家及其作品与社会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艺术哲学的有些问题不是仅用‘存在决定意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显得更为隐蔽”。同样,进化论也并不非常适用于艺术研究。因为从总体来看,艺术的发展呈积累式而不是淘汰式,艺术样式从整体上看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而不是不断取代。因此对于音乐历史的研究要根据音乐的特殊性来进行。

本文主要是就西方音乐史学方法论中有关美学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感想和思考。而像社会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当然,对方法论的思考与探讨是为了开阔人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对事实的不同侧面进行强调,对历史有着更为丰富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前提必定是不违背历史事实。毕竟,方法只是通向史学研究的途径,它自身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史实。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三

我们专业该课程开在第8周,若仅从课时数来说,什么时候开设并无多大影响,但若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太迟,造成最后一次的大作业不能没能很好的完成,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这里面学生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本期共做了两次应该运用到资料获取方法知识的实践课,但作为第七组的一员,我深感第二次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全面深刻对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但两次作业都给了我许多感触,特别是第一次实践作业――了解校信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下面我将从那次作业的初级资料获取上进行总结并就自己感受谈谈自己的所得。

初级资料并非原始资料,它是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使其呈有规律排列的状态,乃至从中提取出概要性的文字描述或数据描述,可以直接为研究所利用的资料,而此次最大的收获就来源于在收集原始数据时,所采用的问卷自填法的实施过程中。

问题分析。

由于是在本校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在调查的方法上我们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与筛选,最终选择了结构化交流法中的问卷自填法,以下是我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的所感与所得:

一.关于问卷设计。

对于试卷的设计工作,最初我们设想的是针对我校信管专业设计一份试卷,但在问题的设计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调查对课题结论的得出很重要,但不具有通用性,即对某个年级的学生有调查的必要性,而对其他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没有价值,比如,如果可能,是否会转专业,比如对自己所上的专业课的看法。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信管专业学生对信管专业本身的认识和所设课程的认识两个重要方面,与调研的主题有紧密联系,但却不具备通用性,所以我们组最终决定采用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试卷这种问卷设计方法。

二.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考虑到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有电脑),以及经费有限,我们打算采用问卷邮寄法,即使用电子邮件,向每个信管班级发送试卷,请他们在回答后,将试卷发回,但发现大多数人基本都不给予理会,最后我们小组决定发送问卷的方法,将试卷交给各个大二,大三的熟人,在他们上课前发放试卷,当场回收,而大一按照同样的方法有我们组员自己负责试卷的发放,但在整理试卷时发现,部分试卷未能收回来。

三.关于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在整理问卷时发现,数据的结果只是对结果的反应,但试卷设计却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调查的结果。由于我们小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首先在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界限不明确,选项内容不够全面,影响了被调查者的选择,从而导致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再则由于我们小组的疏忽,忘了对问卷进行核对,导致错别字的出现,在给调查者造成造成理解某些问题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也给被调查者留下不好的影响。而在对试卷进行分析时,由于我们对所要调研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所以并不能很好的对结果所暴露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导致不能很好的对调查结果进行显示。

结论。

资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在对不同的类型的资料进行采集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资料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在采集资料前,对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采集过程中,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认真负责;采集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仔细整理,认真分析。这写工作要做好,需要我们对与所调研问题的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程度和一颗严谨认真的心。采用问卷发放收集对数据进行收集的工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小组成员间的能够很好的配合,也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来对小组人员与任务进行分配。不允许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和有损团队合作的行为出现,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的1+12现象。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四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报、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底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底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总之,科学研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即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物质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成果等,这一切都与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有关,从而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五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 [2] [3] [4] [5]。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六

近年来,随着教育不断深入人心,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应用逐渐成为理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我的心得体会,并简述一些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在我的博士课程学习中,对课程研究方法论的理解首先是从重视理论探讨开始。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各种方法,从而学会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运用它们。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必须学会认真分析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定属性,以及变量如何影响结果。

正确地选择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案例研究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第四段:研究中的重点。

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学会如何分析数据、建立模型,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上,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细节分析。同时,这些细节分析应该与工作或实践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

第五段:结论。

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研究问题。合适的研究方法能够在研究中提高其质量,也能够为其他领域提供更好的应用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学会更多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研究,以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七

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系统、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三、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四、人口系统。

五、自然环境系统。

第三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第四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与问题。

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第三节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第二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第三节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八

「摘要」立法法的有效实施卒赖人们的理解和接纳。然而立法法出台前后,人们对它的回应,褒贬迥异,驳杂纷纭。这里有人们观察法律的视觉分别,也有立法法自身原因。而这两者都同立法法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中国现时期社会历史环境有直接且深刻的关联。所有的制度建置,都应当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内在规定性的表述。认知和解读立法法,应当将立法法与中国现时期的历史环境衔接起来。中国立法法的制定,一方面应当适应历史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当将历史环境所可能给予的局限性减弱到最低限度。在前一方面,立法法成就显著,它吻合了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制建设道路,统一了中国立法的基本制度,总结和固化了二十年间所积聚的诸多成功立法经验,适应了法治国家建设对立法的一些需求,也为消除二十年来所累积的种种立法弊病作出了努力。在后一方面,立法法却多有瑕疵、缺憾甚至显症,它偏重于经验而疏离了立法理论、忽视了立法创新、拒绝了立法借鉴,偏重于立法权限、程序、监督而忽略了立法者的制度规制,偏重于法律解释而忽略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法的渊源解释,偏重于立法主体的权限规制而全然没有设置立法不尽职守的法律责任,偏重于立法制度建置而严重忽略了立法技术事宜。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与立法法诞生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有关,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弱这种局限性更是主要原因。消除这些瑕疵、缺憾甚至显症,是完善中国立法法的必要任务。

「关键词」立法法,历史环境,历史局限性,立法经验,立法缺憾。

国人瞩目并寄予莫大期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于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7月1日起正式生效施行。它的起草、制定过程历时7年,是现阶段中国法的渊源中一部特别重要的基本法律,也是现阶段中国法的体系中一部十分重要的宪法性法律。这部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宪政的、行政的、民商的、经济的、社会的、程序的等各种部门法领域的立法调整,从此有了一个直接的法律根据;意味着中国立法的法治化以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化,因之有了一个直接的法律准绳。但是,这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究竟会取得怎样的成效,它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能否使自身得以逐步完善,却不是由其重要地位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取决于它同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融合程度。为使这部宪法性法律富有成效地实施并逐步得以完善,很有必要解读一下其与中国现时期历史环境的衔接。

一、历史地看待立法法。

立法法是一部被广为关注的法律。在其出台之前,许多人期望它尽快地、尽可能好地产生;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予认同,主张不宜问世。然而在其出台之后,不少当初抱有期望的人怅然若失,而不予认同者更是嗤之以鼻,有的甚至还横加指斥。一部法律能够引起众人瞩目,并且态度相左,这本来不算怪事,在法治环境之下的各国,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但人们对同一部法律所怀有的期望和情绪,所抱有的态度,反差如此鲜明,甚至同一个人在它出台前后对其态度迥然不同,这样的情形则实属少见。中国立法法就属于这样一种引起少见反差的法律。这种情形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耐人寻味的。这是中国现时期社会历史环境所刻下的特殊印痕。

[1][2]。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九

本报讯(记者崔芳)5月15日闭幕的.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高峰论坛透露,我国护理学教育史上第一版研究生教材有望于明年6月面世。届时,护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将有全国通用教材可供研习。

据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这套教材,总体规划为8本,目前已有3本已编写完成。据了解,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设立首个护理专业硕士点。,我国第一个护理学博士项目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近年来,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入学人数还是导师数量都大幅提高,但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终缺乏全国性教材。该论坛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举办。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

也正因此,亦因为科学研究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和不同个人那里,史学方法论是存在明显差别的,但它们不见得必定是尖锐对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兼容并蓄的,故史学方法论应是个开放的系统。当然,创立一门作为方法或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学极大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史学就没有其方法论体系,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辩证唯物的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方法论、结构主义史学方法论、解释学史学方法论、发生学史学方法论、符号学史学方法论、精神分析学史学方法论、证伪主义史学方法论等等多种。而诸如比较方法、数量方法等只作为具体研究方法,而不构成史学方法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论述一个个具体方法以及它们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从比较抽象的角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阐明史学方法一般的内涵、外延、特征,它的层次结构、内部联系;论述它与历史观,与历史认识论的关系;论述它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学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后还应具体描述和分析历史学所能应用的种种方法和手段,并从中抽象出一般,发现历史研究方法的内在一致性。总之,尽管国内外对史学方法论体系多有论述,但尚无统一意见,并多为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的史学方法论,而非个别的方法或方法论仍是史学理论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研究方法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提升。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心得,谈一下对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认识和体会。

课程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方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更新与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同时,课程研究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因此,课程研究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在于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现实的课程实践来搭建理论框架。在课程研究中,应以实践为基础,运用理论为指导并相互促进。具体地说,课程研究方法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思路旨在使课程研究成为一种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的实践性工作,创造出更好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从而推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课程研究方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完成。研究中我们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明确研究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不断的分析、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益。同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不同角度来了解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难,进而提出更精准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课程研究方法的实践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进行到实践的层面,才会让我们明白这种方法和技巧本身的价值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和推进课程研究方法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付出努力去钻研、剖析、探究,尝试性地探索进步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第五段:总结。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课程研究方法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实践中注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更好地推进课程研究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们应该继续探索进步和创新的有效路径,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二

1.2研究的分类3。

1.2.1按研究领域分类3。

1.2.2按研究目的分类6。

1.2.3按研究方法分类6。

1.2.4按研究性质分类7。

1.3研究的过程8。

1.4学生研究的特点9。

1.5小结10。

1.6习题11。

第2章确定研究主题12。

2.1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12。

2.2研究主题的来源14。

2.3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15。

2.3.1考虑价值15。

2.3.2考虑自己16。

2.3.3考虑指导16。

2.4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17。

2.4.1研究目标17。

2.4.2合理使用参考文献17。

2.4.3研究方法17。

2.4.4研究结果的表达18。

2.4.5结果分析18。

2.4.6结论和建议18。

2.5小结19。

2.6习题20。

第3章研究范式21。

3.1存在论和认识论21。

3.2研究范式22。

3.2.1实证主义22。

3.2.2解释主义23。

3.2.3批判主义24。

3.3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25。

3.4小结26。

3.5习题27。

第4章研究方法和技术29。

4.1研究方法29。

4.1.1行为研究29。

4.1.2案例研究30。

4.1.3人种学研究31。

4.1.4扎根理论32。

4.1.5调查研究32。

4.2研究技术33。

4.2.1面谈33。

4.2.2观察34。

4.2.3文献研究34。

4.2.4客观测量35。

4.2.5问卷35。

4.2.6分类36。

4.2.7解释学37。

4.2.8符号学37。

4.2.9叙述和隐喻38。

4.2.10数据预编码38。

4.2.11描述统计39。

4.3小结41。

4.4习题43。

第5章研究的有效性44。

5.1有效性的含义44。

5.1.1实证主义的有效性45。

5.1.2解释主义的有效性46。

5.2测量的有效性47。

5.2.1内容有效性47。

5.2.2准则有效性48。

5.2.3构建有效性48。

5.3归纳和演绎48。

5.3.1归纳48。

5.3.2演绎49。

5.3.3归纳和演绎的关系50。

5.3.4对归纳主义的批判50。

5.4证伪主义51。

5.4.1理论的构建51。

5.4.2理论的生存51。

5.4.3对证伪主义的批判52。

5.5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52。

5.5.1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53。

5.5.2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53。

5.5.3理论的判定标准53。

5.5.4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54。

5.6小结54。

5.7习题56。

第6章撰写研究申请57。

6.1研究申请的作用57。

6.2研究申请的结构58。

6.2.1名称58。

6.2.2绪论58。

6.2.3目的和目标58。

6.2.4创新点59。

6.2.5研究方法59。

6.2.6里程碑59。

6.2.7结果60。

6.2.8与客户协作60。

6.2.9资源60。

6.2.10图形计划61。

6.3避免陷阱61。

6.4研究的可行性62。

6.4.1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62。

6.4.2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62。

6.4.3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62。

6.4.4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63。

6.4.5足够的资金支持63。

6.4.6涉及的风险63。

6.5小结64。

6.6习题65。

第7章文献综述66。

7.1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66。

7.2文献检索67。

7.2.1文献形式67。

7.2.2追踪文献69。

7.2.3文献检索技巧71。

7.2.4反思文献检索模型71。

7.2.5建立参考书目71。

7.3进行文献综述72。

7.3.1抽取、记录和总结72。

7.3.2填写和保留73。

7.3.3良好的习惯73。

7.3.4使用计算机管理73。

7.4小结74。

7.5习题75。

第8章计划研究项目76。

8.1研究计划的目的76。

8.2典型的计划过程77。

8.2.1确定研究目的77。

8.2.2确定并列出活动77。

8.2.3对活动进行排序79。

8.2.4绘制网络计划79。

8.2.5估计活动时间81。

8.2.6通过时间分析网络82。

8.2.7检查资源83。

8.2.8重新计划85。

8.3小结85。

8.4习题87。

第9章参考文献和引用88。

9.1承认他人的工作88。

9.2使用引语89。

9.3使用引用89。

9.4参考文献部分90。

9.5参考文献信息91。

9.5.1来自期刊91。

9.5.2来自书籍91。

9.5.3来自会议论文集92。

9.5.4来自公司报告92。

9.5.5来自互联网92。

9.6剽窃93。

9.7小结93。

9.8习题95。

第10章撰写学位论文96。

10.1学位论文的标准96。

10.2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97。

10.3写作风格98。

10.4准备撰写99。

10.4.1计划章的顺序100。

10.4.2计划章中节的顺序101。

10.4.3确定表达的详略102。

10.4.4对数据进行解释103。

10.4.5选择数据104。

10.5章的撰写104。

10.6编辑和校对106。

10.6.1编辑106。

10.6.2校对107。

10.7小结107。

10.8习题109。

第11章口头表达110。

11.1口头表达的重要性110。

11.2了解听众111。

11.3基本结构111。

11.4内容量111。

11.5强调112。

11.6总结112。

11.7视觉辅助112。

11.8个人技巧113。

11.8.1声音113。

11.8.2身体语言113。

11.9克服紧张114。

11.10准备口头表达114。

11.11口头表达技巧115。

11.12口头表达形式115。

11.12.1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115。

11.12.2会议口头表达116。

11.13评价口头表达116。

11.14小结117。

11.15习题118。

第12章撰写研究报告120。

12.1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120。

12.2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121。

12.3研究报告的结构122。

12.3.1标题页122。

12.3.2摘要123。

12.3.3背景123。

12.3.4文献综述124。

12.3.5方法124。

12.3.6结果124。

12.3.7结论和建议124。

12.3.8参考文献125。

12.3.9附录125。

12.4围绕核心内容125。

12.5写作风格125。

12.6小结127。

12.7习题128。

第13章伦理问题129。

13.1伦理129。

13.2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130。

13.3尊重研究对象131。

13.3.1征得同意131。

13.3.2提供研究信息131。

13.3.3有权利退出132。

13.3.4匿名133。

13.3.5避免伤害133。

13.3.6避免欺骗134。

13.3.7尊重自治能力135。

13.4良好的科学实践135。

13.4.1遵守专业标准136。

13.4.2记录研究结果136。

13.4.3接受质疑136。

13.4.4承认他人的贡献136。

13.4.5团队领导与协作137。

13.4.6满足新学生的需要137。

13.4.7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137。

13.5出版许可137。

13.6保密问题138。

13.7小结139。

13.8习题141。

第14章管理和执行142。

14.1了解学习风格142。

14.1.1行动主义者142。

14.1.2反思者143。

14.1.3理论家143。

14.1.4实用主义者143。

14.2管理导师143。

14.2.1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143。

14.2.2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145。

14.2.3短期计划146。

14.3管理平衡行为146。

14.3.1平衡的内容146。

14.3.2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147。

14.4管理时间和任务148。

14.4.1良好的计划148。

14.4.2研究的典型阶段148。

14.5小结150。

14.6习题151。

第15章研究完成之后152。

15.1研究反思152。

15.1.1研究的意义152。

15.1.2研究的普适性152。

15.1.3研究的可靠性153。

15.1.4研究的有效性153。

15.1.5研究的局限性153。

15.1.6做得更好153。

15.1.7未来研究的主题153。

15.2研究后的生活153。

15.2.1兴高采烈154。

15.2.2重新回归正常生活154。

15.2.3做所有被推迟的事154。

15.3必须做的其他事情154。

15.3.1在期刊上发表文章155。

15.3.2参加会议156。

15.3.3计划下一步活动156。

15.4小结156。

15.5习题157。

附录1研究申请例文158。

附录2研究报告例文164。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三

定量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为基础,让研究者能够从数量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我在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体会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还使我对定量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段:深入理解研究主题】。

进行定量研究需要首先明确研究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在我进行的一次定量研究中,我选择了探究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在进行该研究之前,我进行了大量文献综述,深入了解了社交网络、社交关系和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这为我进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因此,我认为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充分理解研究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段:合理设计研究方法】。

在定量研究中,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我编制了一份经过严格测试和修改的问卷,并且在进行实际调查之前,进行了预测试以检验问卷的可行性。此外,我还使用了适当的抽样方法来保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通过合理设计研究方法,我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研究误差,并有效地收集到了可靠的数据。

【第三段:精确统计分析数据】。

在定量研究中,统计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并进行推断。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来整理和解读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精确统计分析,我发现社交网络使用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个发现对于社交网络使用带来的学习影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使我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充满信心。

【第四段:知识的拓展与应用】。

定量研究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加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还能够扩展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知识。在我进行的定量研究中,我发现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这个发现引起了我的兴趣,使我开始研究自我调节能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通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扩展关于自我调节能力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为个人成长提供帮助。

【第五段:对定量研究的思考与总结】。

通过进行定量研究,我认识到了定量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优势。定量研究凭借其数据驱动和统计分析的特点,能够提供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的研究结论。然而,定量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限制和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因此,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我认为需要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结语】。

通过我的定量研究心得体会,我发现进行定量研究需要深入理解研究主题、合理设计研究方法、精确统计分析数据、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以及对定量研究的思考与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并使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同时,我也认识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解决研究问题上的互补性,希望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法,提高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四

杜维运,山东嘉祥县人,1928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等。著有《中国史学史》、《清代史学与史家》、《赵翼传》、《优患与史学》等书。

图书目录。

增写版自序。

修订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历史与史学家。

第三章历史科学与艺术。

第四章史学方法科学方法与艺术方法。

第五章归纳方法。

第七章综合方法。

第八章分析方法。

第九章史料析论。

第十章史料考证。

第十一章博学与历史研究。

第十二章历史想像与历史真理。

第十三章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

第十四章历史文章的特性与风格。

第十五章引书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六章传记的特质与撰写方法。

第十七章一部柔美的历史。

第十八章可以看到听到的历史。

第十九章比较历史与世界史。

第二十章比较史学与世界史学。

第二十一章史学上的纯真精神。

第二十二章史学上的美与善。

第二十三章史德与史学家。

第二十四章史学家的胸襟。

第二十五章历史的两个境界。

第二十六章史学家的乐观、悲观的迷惑。

第二十七章史学方法的承旧与创新。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五

第一条为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简称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

1.重大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简称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简称基地重大项目)。

2.一般项目类。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

3.后期资助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第三条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组织实施。

1.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先鉴定后出版,鉴定和出版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一组织;。

3.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可免予鉴定,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

第四条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验收项目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成果质量和创新性放在首位,注重实际价值,严把项目验收的质量关。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六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本书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的蓝本,归纳总结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定量研究方法论范文通用篇十七

定量研究是一种科学、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以验证和证明一个假说或研究问题。定量研究通常使用结构化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来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这种研究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社会科学、教育研究和医学领域。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正确设计研究,确保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我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研究设计对于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应该清楚地定义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样本和方法来收集数据。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偏差和干扰因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设计问卷调查时,我经常会使用多个问题来衡量同一个概念,以增加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正确设计研究,我能够更好地解答研究问题并生成有效的研究结果。

第三段: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定量研究中,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从而得出结论。而进行数据分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和技能,以及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我的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并且掌握了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例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数据分析中的常见挑战,例如数据缺失和异常值处理,以及结果的解释和报告。通过克服这些挑战,我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分析来解答研究问题。

第四段: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定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得出可靠的结果,并将其解释和应用于实际。在我进行的研究中,我意识到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解释结果时,我们需要清楚地描述分析过程和结果,并将其与研究问题和假设联系起来,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在应用结果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建议和政策。通过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我们能够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并对社会和学术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段:总结定量研究的收获和展望。

通过进行定量研究,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我学会了正确设计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结果,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然而,我也认识到定量研究还有许多挑战和改进的空间。例如,今后我可以进一步改进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也可以学习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总之,定量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