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11:33 页码:12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优秀15篇)
2023-11-20 12:11:33    小编:ZTFB

阅读是拓展知识和增长见识的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避免过多的细节。随后是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一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公共空间往往存在管理不善、环境脏乱差以及治安问题等诸多困扰。通过针对多个公共空间案例的分析,我深有感悟地认识到,只有围绕着公共空间的管理、环境、安全等方面做好综合整治,才能真正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社交、休闲、娱乐等服务。

第一,公共空间的管理是提升其品质的基础。在浏览不同案例后,我发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市民对其的满意度。例如,在某市的市中心广场,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市民往往随意吸烟、乱扔垃圾,给广场的环境卫生带来很大影响。而在另一个城市的公园中,管理部门实施了每日清扫、设立了警示标志等措施,使得公园的环境整洁有序,市民在其中可以得到良好的休闲体验。因此,加强公共空间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

第二,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是品质的重要体现。在一个整洁明亮,设施齐全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愿意停留,畅享休闲时光。相反,如果公共空间的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恶臭难闻,人们就会避之不及。在某市的商业街区,由于商家乱扔垃圾,导致街道整洁度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市区整体形象。但在另一城市的商业区,市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定期清扫、加强环卫人员数量等,使得商业区的整洁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加强公共空间的环境管理,落实环卫措施,提高市民素质和环保意识,是改善公共空间品质的必要手段。

第三,公共空间的安全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夜晚的公园还是商业区的游乐设施,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市民关注。我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许多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有效的监控设施、治安巡逻等管理措施上。例如,在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出入口附近,缺乏安全摄像头和防范措施,导致了诸多违法犯罪的发生。而在另一城市的公园中,管理部门安排了专门的安保人员,进行常态化巡逻,并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全方位监控公园的安全情况,有效预防了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公共空间的安全巡逻,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是保障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四,公共空间的灵活运用与创新是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休闲娱乐等功能外,一些案例还展示了公共空间的灵活运用和创新。例如,在一个城市的广场,市政部门将其转变为街头艺术展示区,引入了一系列具有创意的装置艺术品,既提升了广场的艺术氛围,又吸引了更多市民的关注。而在另一个城市的公园里,管理部门新建了亲水广场,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场所,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可以看出,公共空间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可以丰富其功能,提升市民的体验感,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

总之,通过公共空间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管理、环境、安全等方面都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公共空间的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安全管理、实现灵活运用与创新,才能提供良好的城市社交环境,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公共空间治理中不断创新,共同努力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市民的幸福感。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二

《_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颁布后,全国各地陆续召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月31日,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本区域贯彻落实《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或决定。

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重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一、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

(一)政策工具理论。

政策工具是“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手段”[1]。作为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的中介,政策工具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政策问题而采用的可以控制的手段,其聚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将政策制定者的价值选择转变为政策执行者的行动措施。

政策工具的理论与经验性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欧美公共行政学界的关注,中国在21世纪以来逐渐重视对公共政策领域内政策工具的研究。当前,政策工具的分类主要有四种依据。一是依据政策的强制性程度,把政策工具分为志愿性工具、混合型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二是依据政府资源的类型,将政策工具分为权威、财力、信息和可利用的正式组织等4种;三是依据政府干预程度,主要有政府直接提供、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政府贩售特定服务3种;四是依据对政策目标人群的影响,将政策工具分为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符号和规劝工具、学习工具等5类[2]。

本文借鉴麦克唐纳和埃莫尔(;)的研究进行分析。麦克唐纳和埃莫尔依据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人群的影响,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诫工具5类。其中命令性工具是强迫性的,政策制定方可以指示目标群体必须服从和遵守,否则会受到惩罚;激励性工具是对目标群体的某些行动进行经费或其他形式的奖励,以产生直接的效果;能力建设工具是政府转移资金用于产生长期的效果;系统变革是在机构或个体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变革系统内外部环境;劝诫工具是鼓励目标群体优先考虑政策目标和行动,力图改变公民的偏好和行动[3]。由此,5类政策工具的力度和效果呈现从高到低的状态。

(二)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方人民政府贯彻落实_《决定》所对应颁布的“意见”或“决定”文本为分析对象(以下简称“地方政策”),不包括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规划、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文本。

本文抽取28份地方政策文本的信息,设计分析单元编码表,对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工具进行量化统计。首先,依据_《决定》文本,对应不同的政策板块和政策主题定义分析单元,形成的编码表(表1)包括4个政策板块和22个政策主题。其次,依据编码表对各地方政策文本的政策工具进行逐项分析,对应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诫工具,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把各地方政策在某项政策主题里的主导政策工具相应分值填入分析框架中,进行频数统计、分值排序等量化分析。频数代表某种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频数越高则对应的政策工具使用越频繁;分值代表政策工具的执行力度,分值越高意味着政策工具的执行力度越大,分值越低则政策工具的执行力度越弱。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政策工具选择、组织与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政策文本对政策工具的运用往往是交织综合的,政策文本的某一主题可能涉及多种政策工具,为便于量化处理与分析,本文把执行力度大的政策工具作为某一政策主题的主导工具纳入量化分析,忽略力度相对较小的政策工具。例如,福建省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的政策主题中提出“建立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制度,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逐步建立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3个月,补贴标准每月300~600元”,其中使用的政策工具包含有激励性工具和劝诫工具2类,在本文量化分析中,将政策力度大的激励性工具作为该项政策主题的主导政策工具纳入统计。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政策文本分析。

(一)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工具选择。

从政策工具视角对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文本进行整理,一方面可获知不同政策板块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也可了解不同省份对不同政策板块和政策主题的政策力度。

1.不同政策板块的政策工具选择。

对应编码表,分别对4个政策板块的政策工具选择频数、分值进行统计,不同政策板块和政策主题的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1)体系建设。

从分值累加及频数统计结果看,整体而言,地方政府在“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上选择的政策工具力度最大,的地方政府使用系统变革工具执行该项政策;“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次之,的地方政府选择系统变革工具;“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完善职业而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3项政策主题中,超过50%的省份选择劝诫的政策工具,执行力度相对较弱。个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板块的部分政策主题,选择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予以推进。如福建使用激励性政策工具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明确“对按规定获得职业培训结业证书或通过社会化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350元到2000元补贴”,通过经费补贴的奖励形式促进直接效果的产生;山东提出“从2015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依托现有各类职业院校认定100所省级规范化社区学院、30所省级示范性社区学院、300个示范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支持创建2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通过能力建设工具,推进政府转移资金建设示范点以产生长期的效果。

(2)办学活力。

“激发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涉及职业教育的多属性治理,需要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政策工具选择的量化数据可获知如下信息。

其一,“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作为《决定》首次提出的主题,的地方政府政策缺省该项内容,7个省级政府选择劝诫工具进行引导,仅有广西、安徽、黑龙江、吉林4个省份选择能力建设工具,明确建设技术技能积累、民族工艺传承创新基地的数量。

其二,“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2项政策主题在实现中有较强的相关性,地方政府在政策工具选择上也体现出很高相似性,85%以上的地方政府选择劝诫工具执行,亦有部分地方政府选择激励、能力建设等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推进。如江苏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安徽提出重点建设“100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福建明确“学生到企业实习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3个月,补贴标准每月300~600元”等。

其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该政策板块的6项主题中,是政策工具整体力度最大的主题内容,的地方政府都使用能力建设工具来执行,通过明确职教集团建设的数量以形成长期效果。表明在激发办学活力领域,地方政府对于职教集团建设的关注度最高。

(3)提升质量。

在提升质量板块,“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最大的主题,从政策工具选择的频数统计数据看,近70%省份选择能力建设或系统变革工具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此外,职业精神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成为地方政府政策文本中单列的主题。其中,10个省级政府政策中单列实训基地建设的主题,1个省份选择激励、5个省份选择能力建设、4个省份选择劝诫的政策工具进行推进;8个地方政府政策中单列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题,主要选择劝诫的政策工具进行引导。

(4)加大保障。

近90%的地方政府都在“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主题上选择能力建设、系统变革等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通过明确中职、高职的生均拨款数额、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比例来推进政策执行;在“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主题上,超过一半的地方政府选择系统变革的政策工具,提出按照15%~25%的比例提取企业教育培训经费、一线职工的培训不低于60%、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占工资薪金总额不低于25%等具体要求,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责任进行规划;在“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方面,的省份选择使用劝诫的政策工具进行引导,力度相对较弱。

(5)不同政策板块的政策力度比较。

统计28个省份在体系建设、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加大保障4个政策板块的政策工具分值,每个政策板块的政策主题平均分值越高,代表该领域的政策工具力度越大;反之,政策主题平均分值越小,则该领域政策执行力度相对越弱。

如表2数据显示,在地方政策文本中,《决定》划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4个重点领域政策执行力度从强到弱的排序依次是:加大保障、提升质量、体系建设、激发活力。这一排序区别于_《决定》及各地方政策文本的框架,但却真实反映了地方政策对4个政策板块所投入的执行力度,量化数据体现了_与地方政府对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关注差异和背后的价值表达,也隐含着政策目标所面临的挑战。

2.地方政府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

通过各地方政策文本使用政策工具的总分值,可获知该省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执行力度,总分值越高,则使用的政策工具力度越大;反之,总分值低则说明该省份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力度弱。统计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策工具量化分值,总分值排在前9位的省份依次是吉林、福建、安徽、黑龙江、广西、宁夏、辽宁、江苏、海南。典型如吉林,共有5项政策主题选择能力建设工具,9项政策主题选择系统变革工具,8项政策主题选择劝诫工具;福建共有3项政策主题选择激励工具,1项选择能力建设工具,7项选择系统变革工具,10项选择劝诫工具。

(二)地方政策的文种选择及颁布时间。

对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形式、年度与数量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可以为政策工具的量化统计提供辅助性背景信息。

1.地方政策的文种选择和文本框架。

从文本的标题看,28个地方政策文本的文种主要有2类。第一类是“决定”,如湖南、湖北、上海通过“决定”的政策文种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事项及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第二类是“意见”,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意见”的文种,对应_《决定》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问题提出本行政区域的见解与处理办法。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文本框架有三种类型。一是创新型。典型如福建、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政策文本,把_《决定》中的政策活动要件进行优化组合,或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替换,使用执行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推进政策创新。创新型政策框架约占总数的15%。

二是调整型。约75%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文本框架主要包含有体系建设、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加强保障4个政策板块的相关主题,但根据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调整政策主题排列顺序,或增加地方性政策内容,如河北省把“提升质量”置于“激发活力”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加“提高党建和思想教育工作水平”的政策板块内容。三是复制型。约10%的省份基本简单重复_《决定》的政策框架,包括政策要件及其排列顺序。

2.地方政府的颁布时间。

从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文本颁布时间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两个省份最先响应_号召,于2014年7月明确了加快发展地方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85%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于《决定》颁布1年内制定了本行政区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2015年下半年颁布地方性文件的福建、山东、北京、新疆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教育部持续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导向,在政策创新方面卓有成效。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一部分呈现的数据,地方政策文本在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执行成效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层级性执行的政策调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执行,体现了中国的层级性政策体制:中央出台政策文件,省级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实施意见,市、县级根据政策文件和省级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4]。本文分析的省级政策是自上而下执行体制中的关键环节,这一层级的政策文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量化分析数据显示,地方政策调适有积极调适与消极调适之分。

积极的调适体现为政策创新,包括增加政策板块或政策主题,调整政策文本框架,创造性地执行和完善政策以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如新疆等少数民族省份增加“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政策板块,通过劝诫工具将规则、权威运用到政策过程当中,促进职业院校中的党建、思政、安全稳定等政策主题的执行;福建、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增加“职业精神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促进”等政策主题,并通过激励、能力建设等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将资金、规则等资源运用到政策过程中。

消极的调适则体现为政策规避,包括对政策板块或政策主题的忽略、政策执行滞后,以及消极不作为地照搬政策等。如17个地方政策缺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的政策主题,3个地方政策文本基本简单重复_《决定》的政策框架及要件。

地方政策调适的产生具有一定客观性。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来说,地方政府面对的执行环境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有雄厚的产业经济支持以及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在本区域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基础上,仍需要吸纳其他省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此能够选择激励、能力建设等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部分经济落后的省份,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而区域教育体系本身的有效政策执行资源有限,加大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意味着挤占本地区其他教育类型资源,同时还不可阻止职业教育资源随着毕业生流入经济发达省份。因此,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具有自由裁量度,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地方地方政府结合国家政策目标与区域需求所作出的调适与平衡,也是层级性执行在省级政府这一环节对于政策有效性、重要性、有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技术性处理[5]。

在地方贯彻落实《决定》的进程中,各地在财政资源上的禀赋各有差异,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基础薄弱的省份在政策执行效力上呈现弱势,需要_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地方政策执行者获得充足的工作经费,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要政策要件的执行,并保障职业教育资源流出省份的公共教育资源。

(二)多属性目标的支撑力度不足。

从统计数据看,整体而言,地方政策在涉及多部门合作的政策板块或政策主题上,政策工具力度不大,难以推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并达至公共政策的理想绩效。如在体系建设、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加大保障4个领域中,相比较而言,“激发活力”涉及多部门合作的频率最高,是现代职业教育优势与特色的生发点,但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政策在“激发活力”领域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分值最低,政策执行力度最弱;“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政策主题是现代职业教育在保就业、惠民生,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内容,需要财政、扶贫、人社等相关部门的参与合作,但28份省级地方政策的政策工具累加分值仅为29,有93%的省份选择用劝诫的政策工具来执行该项政策主题,缺乏资金激励、资金转移支付支持能力建设等有力政策工具的支撑。

地方政策工具对多属性目标的支撑力度不足,使得需要多部门合作的公共教育政策难以实现多部门的充分整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多属性目标的政策场域,其承载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等多项任务。多属性目标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政府部门在利益、资源、职能、信息等方面难以实现充分整合的困境,出现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或某一个部门不愿意与其它部门合作的现象。在组织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岛现象”[6]。如果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地方政策没有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推进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合作,教育部门执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则可能面临合作的困境。因此,_和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决定》及相关地方政策的政策主体,有益于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教育部门在执行教育政策时可能面临的“孤岛现象”。但地方政策在涉及多部门合作的政策板块方面,政策工具力度未能体现对多部门合作的充分重视与支撑。因此,长期以来存在于实践一线的“学校热、企业冷”、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群众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等遗留问题仍将是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需要面对的系列难题。

应对多属性目标带来的合作困境,需要促进横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横向部门之间以信任、协调、合作与整合为基础的多属性治理。客观而言,教育部门在政府部门和权力序列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公共教育政策如果仅仅靠教育部门来实施,力量不足。因此,有必要运用“以党领政”的高位推动方式,促进多部门的积极合作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7]。如《决定》颁布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_扶贫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是多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典型。《决定》颁布后,体系建设规划、创新发展规划、管理能力提升规划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都体现出多属性治理的特征。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4年以来地方政策贯彻落实_《决定》的共时性经验检视发现,在“层级性”与“多属性”中运行的职业教育政策,可能带来政策消极调适与部门合作困境的问题。对应于问题,可通过转移支付、加强部门交流合作等策略减少政策规避以及合作困境带来的教育“孤岛现象”,达到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目标和绩效。未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更需要在公平和效率,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作出多属性的政策安排。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三

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2.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发展功能。

3.公共政策的类型:纵向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横向划分1.政治政策2.

经济政策3.社会政策4.文化政策。

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的运行正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5.如何认识公共政策价值:管理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

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7.现行政策体现了哪些价值偏见:正义效率平等民主秩序发展利益。

了公共政策面临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二,公共政策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第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政策环境的特征: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

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形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

12.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明显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的结合4.“人”与“机”明显的结合5.高度分工与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

15.公共决策规则:1.投票规则2.听证制度3.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

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改变3、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4.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18.公共问题的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

发展。

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中,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四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旗下有香港安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安踏公司秉承“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的经营理念,经过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企业。安踏体育在于香港交易所上市,招股价$5.8港元,首日上市收市价是$.5港元,较招股价高42%。5月安踏与nba凯尔特人队员kevingarnett签署代言人合约。

第一、及时应对危急。

在危机事件产生后,企业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公关模式,在微信公众账号以及官方微博同时发布公告澄清事实,恳请新闻媒体进行准确的报道,并且保留对发布不实报道的媒体采取法律手段。酷美网络广州危机公关公司专家称,企业在及时理清头绪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中,给公众和媒体足够的诚意和负责人的态度,赢得了主动和理解。

第二、事件主要人发声。

在发布公告后,及时扭转了舆论的发展方向,事件的涉事主要人员丁世忠随后发声,在其朋友圈中转发安踏公司相关澄清公告。事件主角的发声,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心理的支撑,也向人们传递了企业处理危机的决心。

第三、合理利用媒介。

在危机的处理中,媒体辅助企业进行公关工作的主力。面对事件媒体的不实报道,企业为了阻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及时与各界行文媒体进行沟通,通过正方媒体向公众传播正面的报道。公关人员巧妙地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品牌商,将危机转化为商机,借助媒体的曝光对品牌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品牌的曝光度。

公司简介。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并且是国内最大的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企业,集团公司的前身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地处中国三大鞋都之首——福建晋江市。

1994年,在福建晋江的一家制鞋作坊门口第一次挂上了安踏的标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安踏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以营销为导向的综合性体育用品企业之一,安踏企业领导人丁志忠因为其对于中国体育的特殊贡献,被评为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安踏产品。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现为香港安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全额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质量免检产品”、“中国品牌500强”等荣誉于一身,其销售业绩居于全国前列,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更是连续多年在全国同类产品中荣列第一。

安踏是中国运动科学开拓者。,安踏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力学的研究,安踏共获得多项国家级专利,并成为体育用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安踏是体育用品销售专卖体系实践者。,安踏率先在国内建立体育用品专卖体系,完成了从生产单一产品到综合性体育用品品牌运营的过渡。安踏在国内拥有超过8000家的专卖店,在国内建立了最完备的,覆盖一、二、三线的市场营销网络。

logo含义。

整个标志为字母“a”的字型体,由四段半径不同的圆弧线交汇而形成。整体构图简洁大方,富于动感。图形鲜红的色彩代表了安踏的活力与进取精神。圆弧构造出的空间感展现了安踏人开拓创业的无限发展前景,变型的“a”则抽象出一只升腾而起的飞行形象,以极其简约,概括的手法展现了力量、速度与美三元素在运动中的优美组合,并从广义上喻意安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理念。

“安踏”从字体表面上看,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寓意安踏人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精神品质,充分展现了安踏企业的经营理念。“安踏”从品牌释义上看,更体现于安踏企业厚积薄发,水滴石穿,以稳健的步伐开拓国内外市场。“安踏”从品牌标志组合上看,又让人耳目一新,活力再现,表现为安踏人以腾飞的姿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创百年品牌。

“anta“是中文“安踏”的英文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大地之母”。体现出安踏无比的胸怀和对世界与人类的奉献精神。希腊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选择“anta”具有极为深刻的含义,它喻指安踏品牌所奉行的奥运精神和产品的运动性,它涵盖了安踏的文化和灵魂,以及现代体育精神。“安踏”品牌应用“anta”的英文名,表明安踏品牌是一个国际化、民族化的专业体育用品品牌。同时也反应出安踏人不断创新、敢于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表达了安踏企业决心要做民族的“安踏”,百年的“安踏”和世界的“安踏”。

经营理念。

安踏品牌不仅是标志,而是比标志更具意义和联想。安,安心创业。踏,踏实做人。安踏品牌是用一种客观的、直接的文字,陈述着它持久不变的品牌根源。安踏品牌的精神已超越国家和文化的界限,“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安心创业,踏实做人,正是“安踏”名字的来源。

“anta”在希腊语中译为“大地之母”。体现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世界与人类的奉献。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anta”喻指其品牌所奉行的奥运精神和产品运动性,涵盖了安踏文化、灵魂及现代体育精神。安踏中英结合的标识展现出国际化、民族化、专业化。鲜红色代表活力、进取。a字型的圆弧构造出空间感,暗示升腾而起的飞行,展现了力量、速度与美在运动中的优美组合,寓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理念。“安踏”字体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寓意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精神品质。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五

第四章公共政策案例一、教育目标和用途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政策的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客观性说明,是说明公共政策可操作的实际形态。通过本章案例学习,学生可以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核心因素、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等基础知识,使用多种分析工具诊断公共政策案例,客观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关于知识点(一)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三)公共政策过程(四)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三、案例教育重点1.事实分析:什么?你在什么时候和地点?程度如何?事实的产生可能会改变问题的价值。2.价值分析:原因是什么?为了谁?你应该优先考虑什么?价值问题是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准。3.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我该怎么办?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达到所要求的价值和利益。4.可行性分析:能顺利进行吗?大众允许这样做吗?需要确定客观现实中的能力和可能性。5.利益分析:利益如何分配?利好到底分配给谁?这是政策分析的归宿。

案例1中国重大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及其反省【引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破冰,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长假期间,8天高速公路免费大餐史无前例。许多私家车所有者高涨的旅行兴趣使内地交通面临秋运考试。从新政的实施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令人高兴的是,购买道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的担心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操纵、遛狗、踢羽子……网民被称为被迫上演全国人民的健身运动。高速变成龟速,开始引起高速公路免费大餐的新讨论。

【案例】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优化地区经济产业布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近年来加快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扩大投资融资渠道支持道路建设,在新建高速公路和部分普通道路上实施收费道路政策,这一政策对加快道路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收费道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大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显然,随着近年来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很多人在重大假日期间选择自己旅行,这使得一些私家车通过更多、更集中的道路收费站,由于交通流量大、排队收费堵塞,既不安全又影响道路通行效率,给公共旅行带来不便。近年来,一些地区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假日个人开小型巴士在道路收费站堵塞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首先在春节期间试行了收费道路时间段免费通行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这些地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正在深入推进收费道路专业清扫工作的同时,结合各地实践,研究制定并向国务院申请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实施方案。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之后,交通运输部发出了《关于切实从2012年国庆长假开始实施国务院《通知》的要求》。交通运输部《通知》规定,今后每年国务院办公厅档案确定的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档案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在收费道路上行驶的7座以下的小型巴士将免费通行。免费时间段从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其中,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离开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自2012年国庆假期中国大陆首次实施重大假日免费小型巴士通行费政策以来,北京市收费道路交通流量大幅增加,其中2013年五一假日平均193.3万辆次及4月29日单日交通量196万辆次创北京市历史最高纪录,共免除4590万辆次级小型巴士通行费用。根据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监测,2013年春节期间,与没有实施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用的数据相比,全国高速公路总交通流量比去年增加了80.1%。从重点监测的10个重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高速公路,出入境车流量为348.23万辆次,比上年增加30%。其中,小型公共汽车流量为319.63万辆,比上年增长76%。根据以上全国数据和北京市数据,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确实吸引了大量的7座以下的小型乘客车。政策的实施在缓和收费站等瓶颈路段堵塞、加快瓶颈路口通行效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原本不存在于道路网的流量,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不收费道路网的流量。既然政策明确规定了免费时间段,就不能避免满足免费条件的7座以下的小型巴士乘客,为了节约通行费用,在免费通行时间到来之前在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带和收费广场等待,或者在免费开始后移动,在免费通行结束的时间段急速超速或者不在免费时间内移动,调整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通行高速公路。驾驶员以上的行为在免费时间段增加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引起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15日,全国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16个省(市)共条高速局部路段发生交通事故,车流量普遍增加,局部路段车辆通行缓慢。其中,高速公路网运行压力最大的是京沪高速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段、大广高速北京段、京港澳高速北京、河北、湖北、广东段、京哈高速北京、河北段、连霍高速陕西、湖南段、上海昆高速上海、浙江段。交通堵塞情况再生:浙江:高速公路超饱和运行新事故不断。

十一期间,浙江各高速公路通行量大幅上升,杭金衢、杭宁、上海杭甬等繁忙道路饱和运行,发生堵塞现象。10月1日7时起,大批车辆涌向高速。我们预计假日期间车流量的增加幅度约为20%,但现在不仅仅是繁忙的道路,还超过了50%。浙江高速警官江山说。由于车流量大,很多司机是初学者,或者很少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各个道路都发生了事故,以追尾、摩擦为主。中午,仅金华市区出口就有40多辆车等待处理。由于拥堵情况严重,部分高速公路口开始采取限流和关闭措施。

广西:高速公路成为龟速公路,城市交通堵塞。

广西各高速公路交通量激增,部分车辆集中路段进入缓慢通行状态,南宁继9月29日晚上城市交通堵塞后城市交通堵塞。泉南高速公路沿线以小型公共汽车和大型公共汽车为主,三条车道。由于车流量大,泉南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低速公路,在车辆集中的道路上,经常停车,30公里的高速公路行驶需要50分钟。据初步估计,中秋节国庆,广西高速公路交通流量比去年同期上升45%-50%。泉南高速公路现场指挥的广西交通警察总队长韦宁贤介绍。

经济学家李稻葵不支持长假高速公路的免费政策。他认为价格是社会协调机制,高速公路的免费等于动员大家1、2、3一起堵车。今天的中国,车族不是最低收入层。为了民生,为什么不公布长假高速涨价50%,所有增加费用分配给100个贫困县,帮助贫困学校?建造航母也可以。

中国道路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说,假日小型巴士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是民意的地方,呼吁高速公路免费的声音一直很强。结果,它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拉动了旅游消费。目前,这项政策的实施还处于摸石过河的时期,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民众。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大家都应该合理考虑问题,车辆堵塞的原因很多,不能把免费作为根本原因,呼吁暂时的堵塞取消是窒息的表现。王丽梅说,完全抬起车杆,相当于关闭整个高速公路监视系统,很难达到车流量的正常监视,发生异常情况时也无法控制。

交通部门表示,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有限,目前许多道路已经过载运行,收费站采用发卡、收卡方式,可以暂时缓慢车辆通行速度,避免道路前堵塞。

【思考题】1.试点评价我国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2.如何应对重大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反效果?请给出合理的建议。3、有人认为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突出公益供不应求,请阐述您对此观点的了解。

案例2令人头疼的雨污分流【引言】雨污分流是我国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管道建设工程。作为雨污分流工程之一,支管给住宅区居民带来了真正的利益,但雨污分流工程这一看似利民的公共政策在实施中并不顺利。

【案例】伴随着周末清早机器的巨大轰鸣,南京市东大电影壁街的居民在自己的梦中醒来。到底哪个施工队在做作业?邻居们想了想,也想不到最近街上有什么单位要施工。难道不是煤气管道的维护吗?还是电话和网络线路的检查?每个人都检查了自己的煤气和电路网络,没有问题。在被这个巨大的噪音折磨的无聊时,东大电影壁社区的居民们纷纷离开户外,直到看到鲜黄色的围栏和红色的市政建设和招牌,居民们才知道南京市正在建设的雨污分流工程,终于来到了自己家门口。雨污分流,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排水系统,是指使用时间长的hyperlink。/view/10790.h。

m"雨水和hyperlink"/view/"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我国以前由于在hyperlink"/view/"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对hyperlink"/view/"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hyperlink"/view/"排水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hyperlink"/view/"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就叫雨污分流。通过雨污分流的管道建设,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hyperlink"/view/"污染。这一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的良性措施一度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及城市水利建设专家们所推崇。就连在城市建设或水利专业学习的归国留学生们,也纷纷对这项政策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是中国城市步入新型现代化所进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改良。但是雨污分流这看似利民环保的公共政策,在施行中,却一定那么顺利吗?在本地记者对南京几十个街道进行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之后,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的各种弊端纷纷暴露出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带来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问题便是该工程对排涝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最关乎市民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降水量在黄梅季节的突发性,“看海”一词早已无法被某个内陆城市所垄断,南京也不例外,但是记者了解到,雨污分流工程并没有对南京百多个易涝点进行压力分流。第二个问题则是建设成本的问题,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的雨污分流工程投资总额达到了180多亿元,这令人咋舌的数目,却没有向市民公示一个详细的使用情况,不得不令市民们感到不满。最后的问题则是关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野蛮施工和扰民问题,在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开始之后,遭到的市民投诉则络绎不绝,甚至有的市民将雨污分流和前期没有得到规范治理的渣土车相提并论,反感之情溢于言表。针对种种问题,南京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就雨污分流工程举行媒体座谈会,对于市民、网友关心的三大热点问题,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坦诚回应,并“晒”出了工程花费的“账本”。在工程建设资金方面,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何金雪介绍,这183亿元,其实是2009年底编制主城雨污分流实施方案时,按照以往工程经验,对工程投资做出的估算:敷设主次干管500公里左右,投资约23.4亿元;敷设4000个片区到户支管,投资约117.3亿元;对80条河道进行环境整治,投资约37.8亿元;构建六大流域河道引水补源系统,投资约4.9亿元。以上四项累计183.4亿元。除此之外,对于雨污分流工程中河道整治所花的钱,发布会上也列出了清单:城北护城河、外金川河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5.5公里,工程总投资1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5.8亿元;南十里长沟主流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约6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10.2亿元。而对于雨污分流工程后的“看海”问题,相关部门的监测表示,去年遭遇50毫米以上的降雨时,南京全市有100多个淹水片区,今年雨量相同时,全市是21个淹水片区。其中最严重的淹水点是燕山路,这里与雨污分流没有关系,原因是电台村还没有搬迁,地下的管道埋不过去。

 何金雪解释说,实施雨污分流,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这主要是为了环保,而不是排涝。但客观上也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因为,污水单独走一根管子,原先的合流管只走雨水,相应地会腾出一些空间。但是能提高多少很难说。另外,南京过去是沿河截流,最大特点就是在沿河的上端,把各类污水收集起来,进入截流管,一旦下雨,雨水先进入截流管,超过溢口才会往外流进河道。雨水排放不是最直接的,有点受阻。而雨污分流会对沿河截流管进行改造,让雨水可以直接排放下河,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排水能力。针对最后一个有关暴力施工以及扰民问题,在座谈会上,相关单位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为今后打算议事会开到家门口,广泛听取民意。

 “家门口的事,当然要广泛征集老百姓的意见。”何金雪表示,在推进过程中,将坚持居民议事会和市民监督员制度,规范施工现场信息图牌告示,重点公示项目责任主体、实施内容、工程投资、开竣工日期、监督电话等,方便市民求证和监督,让老百姓监督自己家门口的工程。何金雪介绍说,以后的雨污分流工程,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对各责任单位进行综合打分排序,并通报考核结果。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实行红、黄牌警示;对被连续红、黄牌警示的,进行惩戒,直至逐出南京市场。(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现代快报》,2013年9月7日)

 案例3养老新政:以房养老。

 【案例】“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按计划“以房养老”政策会于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对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许多网友纷纷进行了“吐槽”,并对此办法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与担忧,质疑者担心,政府会不会借“以房养老”来推卸基本养老责任?没钱没房的老人今后又该如何养老?一、老龄化大潮来袭,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现实难题“以房养老”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被普遍推广,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在中国,从2003年起陆续有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提出“以房养老”的概念,从2007年起就有上海、南京、辽宁等地自发出台过“以房养老”的相关措施,只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管理,一直未能真正成形。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将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到国家推动。

 国家推动“以房养老”的背景,是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还比较小,保障水平也不高,依靠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问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养老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以房养老”可以有效提高老人的晚年物质生活质量,尤其是空巢老人,可以进驻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老年公寓,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照顾。既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老人及其子女的养老负担,还能有效盘活房屋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项“看上去很美”的政策,试点的结果却是少人问津。就在《意见》出台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有12万多人参与的调查发现,87.6%的受访者感觉“以房养老”不可行。上海民政部门调查则显示,高达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二、“以房养老”为何在中国遭冷遇“以房养老”能将老人的未来资产价值提前变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何不受欢迎呢?对于老人来说,最大的障碍来自观念。我国绝大多数老人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这种做法缘于一种家庭功能的观念,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可能轻易被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颠覆。若老人生前便将房产抵押以换取较为宽裕的晚年生活,不仅老人心中不安,儿女们也难免心生嫌隙。“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国外之所以流行,与高遗产税有关。人们在“以房养老”和“留房产给子女但要缴纳大笔税金”之间较容易作出选择。但在我国现行税制下,人们没有动力。对金融机构来说,“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来自70年的房屋产权,这也是中外政策环境最大的差异。多名金融界人士认为,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如果续期费用太高,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且,“以房养老”政策只解决了钱的问题,但我国正面临养老产业不发达,养老院床位匮乏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观察。另外,老人对“以房养老”机构不信任,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相比较而言,“租房养老”更易为市场接受。据悉,现在已有不少老人把自己现有住房出租,大部分租金作为老年公寓的生活费用,余款零用,有大的花销才动用退休工资,这既可以对“养儿防老”进行补充,也是对家庭房产资源价值的最好利用。看来,“以房养老”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养老方式。真正要靠房养老的,除了一部分鳏寡孤独者,就是子女比较富裕,不需要继承房产;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年人。专家指出,要真正走出“以房养老”的困境,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完善。三、“以房养老”是政府在转嫁责任吗“以房养老”刚提出就不受国民待见,如今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更是引发民众的不安和焦虑。在养老金面临极大缺口的情况下,讨论“以房养老”,难免令人有政府逃避责任的猜测。另外,对于无房的老人而言,如果要“以房养老”,就必须先买一套房。所以有人担忧,“以房养老”实际上是鼓励居民购买投资性住房,将进一步推高我国本就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必然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会导致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更加严重。为此,民政部9月22日通过其官网公开回应称,“以房养老”只是通过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的举措之一,而且是试点性举措,希望社会及媒体对国务院有关意见全面理解,勿以偏概全。对于舆论担忧的没钱没房低收入者今后如何养老问题,民政部相关负责表示,政府将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等多名专家也表示,“以房养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可选择的、补充的养老方式,不是一项养老政策,不代表政府转嫁责任,与基本养老制度和财政兜底也并不冲突。不过,民众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房子对于中国人意味着太多太多,当很多人说买房不值租房值的时候,“以房养老”的模式无疑又给了公众当头一棒。而且,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双轨制、历史欠账、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等原因,中国官方建立的养老金体系基本无法满足国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如果不能明确“以房养老”的性质,则只会打击民众对主流养老体系的信心。四、中国人未来该如何养老就在公众仍对“以房养老”试点有颇多疑虑和担忧的同时,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近日相继传出消息,将很快启动“以房养老”或“以房助老”试点。与民众意见不同的是,许多专家看好“以房养老”,认为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国家帮扶、社区服务等选项外增加了新选择,也有利于满足一部分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随着老年人群结构的变化,参与机构的逐步成熟,“以房养老”市场会逐渐走上正轨,规模会不断扩大。陈秋霖分析,现在进入养老阶段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群,数量和规模都不大,他们房产不多但子女却比较多,养老问题基本就是由家庭子女承担了。而今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50后、60后甚至70后成为主要养老人群,他们的房产相对较多,但是从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那儿得到的养老帮助会很少,这时就需要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寻求帮助,以便将不动产变为现金,满足养老需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突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试点即是探索,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随着制度设计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以房养老”未来或许会成为许多老人的养老选择。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以房养老”操作起来有多难,而在于我们需不需要“以房养老”,能不能“以房养老”。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如果社会福利足以支持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以房养老”只是养老方案的一个补充,就不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争议了。

 (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新京报》,2013年9月3日。)。

 【思考题】围绕“以房养老”政策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2.对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房养老”政策应做什么样的政策评估?3.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基本养老保障政策方面谈谈你的设想。

 案例4中国式邻避冲突的系列事件【引言】近年来,“高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专业术语,它在我国学术界和领导层引起极大关注,同时广大普通民众也已熟知并有切身的体会。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而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突发事件集中表现形式为群体性事件。最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仅2012年以来就发生多起,如2012年6月底7月初四川什邡民众抵制钼铜项目的群体性事件,时隔不到一个月发生的江苏启东人民抗议“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工程”建设的群体性事件厂等。

 【案例】邻避是notinmybackyard(nimby)的中文表达,其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在我家后院”。邻避设施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设施,大致可分为污染性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对空气、水或土壤可能产生污染的设施,如化工厂等)、不愉悦设施(虽然有满足公共服务功能,但令附近居民感到不愉悦的设施,如火葬场等)、空间摩擦设施(赌场等)、厌恶型设施(可能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或财产利益而不受欢迎的设施,如垃圾焚烧厂、磁悬浮线路等)和风险集中设施(附近居民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所获利益的设施,如核电厂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对环境质量要求和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针对上述各类邻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国各地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行为。由表4-4可看出,从2007年至2013年,我国共发生14起重大邻避冲突事件,大都是公众对污染性设施和厌恶型设施的反抗。例如在2008年,上海发生了反对磁悬浮联络线工程的冲突事件。该工程于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但因为沿线居民对此项目有抵触情绪被暂时搁置。2007年项目重启,拆迁公告贴到沿线小区时,引起沿线居民的激烈反对。在居民连续上访和抗议活动的压力下,政府组织座谈会进行协调,但沿线居民并不认可环评的结论,拆迁工作被暂停。当年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从浦东到虹桥机场的磁悬浮联络线优化方案,一则《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龙阳路站—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选线调整方案(草案)公示》(以下简称“选线公示”)被挂在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由于担心磁悬浮的噪声、振动、辐射等方面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和个人房产贬值造成的财产隐性流失,仅2008年1月内,沿线居民和业主多次到人民广场“散步”和南京路步行街“购物”,平和理性地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元旦过后,陆续有小区业主组织起来,集体向浦东和闵行区信访办反映意见。1月上旬,各区信访办陆续组织磁悬浮研究中心、市环科所等相关负责人与几个小区的业主分别见面协调。业主在见面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沿线受到影响的居民区、机关、学校贴出公示;各大公众媒体转载公示和环评报告;公示期延长到3月5日;要看到环评报告全本和生物(人体)长期俺去性试验数据;要求依法召开听证会,邀请媒体参加等要求。上海市政府最终缓建了磁悬浮联络线,并表态“今后上海在一些重大工程上都会认真听取社会的意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

 2009年广州番禹区因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发生了另外一起厌恶型设施邻避事件。当年2月,广州市政府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交界处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担心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及其他污染,数百名业主发起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签名抗议活动。虽然政府为此举行了专家论证会、群众座谈会、新闻通报会等多次会议,并且承诺环评不通过坚决不开工,但仍然没有取得民众们的信任。这次抗议随即成为一个全国瞩目的事件,在全国舆论压力下,该项目被政府暂停。2012年4月12日,番禺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政府将公布发电厂的备选地址,根据群众意见、环评分析和专家论证来确定建设地点,番禺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入暂停期。而宁波发生的反对px化工项目的冲突,则是典型的污染性设施邻避事件。2012年,中石化投资558.73亿元人民币在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被报道后,镇海区居民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心,开始到区政府上访,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0月22日,湾塘等村的200多个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不同意集体接见,宣称px项目环保达标,民众不信任,以围堵城区交通路口等形式进行抗议。从22至27日,这场大规模游行一直在镇海区持续进行。地方政府采用多种控制手段,甚至出动大批警察,敦促民众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0月28日,宁波政府表态“坚决不上px项目”,民众才结束抗议活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为了对上述邻避冲突事件有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比较认识,如下表格从项目类型、反抗原因、政府态度与策略、项目结果方面,对这些事件进行宏观比较:表4.4邻避冲突事件的比较分析续表4.4厦门、大连和宁波反对px(二甲苯)项目的三起事件显然都可归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之列。这三次针对同一项目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时间跨度为五年。从厦门到大连间隔三年,从厦门到宁波仅有一年时间。以这三起事件为例可以说明: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期。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环境信访案件的总数在11年间增长了10倍,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2012年似乎更为频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环境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另一方面,邻避型事件往往具有连锁反应以及示范性效应。2007年的厦门px事件是第一次把目标清晰对准px的一次抗议,也正是该事件才把px引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同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的厦***产生了连锁反应—各种环境抗争事件层出不穷,如上文所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另外它也对之后的多起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如在大连、宁波px事件中,市民之间递的有关px的危险信息与厦***时如出一辙;抗议民众间流传着“厦门人都赶走的px,却在大连落脚了”、“厦门和大连都不要的东西为什么给我们”等言论。三大群体性事件所反对的项目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且都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其一,所反对项目的正外部性。三个地区所反对的项目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800亿元”、“260亿元”、“纳税20亿元”等诱人数据和各种重大意义虽然都是政府提供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消除群众的抵触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项目在拉动所在地gdp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公共利益的。这也是邻避设施所具有的优势和鲜明特点。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项目具有的较大的正外部性只是对于政府而言的,民众感受到的只有负外部性,只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险之中,同时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生活环境的恶化,身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剥夺感。厦门市民完全是出于对传言的px可能带来的剧毒性、危险性而恐慌;大连和宁波抗议民众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恐慌和邻避情结外,还有长久以来所感受到的事实上的巨大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三起事件中只有厦门是完全直接针对建设px项目所发起的,大连是由于化工厂防护工程不到位而造成的px泄漏引发风险,民众喊着“拒绝px”的口号抗议福佳大化工厂;宁波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中,px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装置,而民众抗议实质上引发于项目扩建而引发的搬迁问题。另外,政府在事件酝酿和进行过程中也不乏对p**行的辟谣,却都没有对事件起到任何缓和作用。可见,px只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句口号,民众开始谈px色变。从发展过程看,三起事件都非突然袭击,而是酝酿已久,突然激化,且都经历潜伏—触发—高潮—发展—平息几个阶段的发展。可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在邻避情结激化之前能够意识到它的可能性,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化解。从抗议形式上讲,三起事件概而观之都可以用厦***中民众创立的新名词“集体散步”来表示。三个事件较令人庆幸的是都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抗议民众大多较为理性,只是向政府集中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厦***对此抗议形式的开创得益于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参与民众的理性配合,当然也有政府的较为开明的回应;大连和宁波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厦***的成功经验。淡化政治色彩是抗议民众选择“散步”方式的重要缘由所在。一些事发地的政府通常以“敌我矛盾”来定性群体性事件,把本是经济、民生利益诉求的事件视为反党的政治行为,匆忙定性参与者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者”等。我国的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程序限制使得民众缺乏实质性游行示威的权利,群体性运动易于被戴上政治色彩的帽子。因此民众以生活性用语“散步”替代政治性的法律概念“游行示威”,主动淡化政治色彩,强调没有组织性,寻找非暴力的、和平表达的可能性。“集体散步”是公众力求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利益表达的无奈选择。但是,三起事件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无序性。简单来看,三起事件都是以群起反抗为开端,并以政府的妥协为终结,而且开始抗争到官方的回应往往时间短促。这可能只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宜之计,但这也充分反映出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在整个事件中都处于无序的状态。重大化工项目的建设必然要有行政等各种许可,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许可之前必须要进行听证,而显然民众是直到事件爆发之前才开始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这就说明各级政府没有重视行政许可法,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遭到剥夺。行政许可的批准和撤销也需按程序来,不能一有反对就立马撤销,这显然是对行政许可法的无视。而且不免会形成一种群众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的不良示范。群体性环境事件一发生,地方政府便匆忙宣布终止项目进展,不仅行动上十分被动,而且使中国今后化工产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三起事件看似都以相同的结果,即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平息,但是三个事发地政府的回应方式和舆论对各事件的评论却是不大相同的。厦***中“散步”的高潮平息过后,经历了为时半年的环评论证,并在最后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公众参与,最终做出px项目迁建的决定。社会舆论对此事件的完满解决好评如潮,认为政府和民众实现了“双赢”。民众反映诉求的理性、政府的顺应民意,以及二者的积极对话互动都成为评论者的赞许之处。然而,四五年后的大连和宁波似乎并不能赢得同样的掌声,虽然他们同样得到了政府当即表示停产的承诺,但厦门那里“双赢”的称赞在大连和宁波却变成了“双输”的忧虑。厦门px项目只是搬迁,虽然这需要耗费较大成本,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走向公众参与的民主道路的探索所必经的。而大连和宁波,正在进行的项目戛然而止,政府轻率的许诺之后所要面对的必是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和无法想象的惨痛代价。可见,至少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厦***中积极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政府从中应该吸取的如何预防和回应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并未如期待和预料中的那样被重视。(案例资料来源:?李永政,王李霞,《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人民论坛》2104年第2期)。

 【思考题】1.政府公共政策实施中产生邻避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邻避冲突问题的治理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从博弈论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策略解决上述案例反映的邻避冲突问题。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六

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沟通塑造等活动.在企业层面,公关行为可以理解为企业为赢得消费群体及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现代社会中,公关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完善企业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程度激化、买方市场比重日趋增大,现代企业开始从过去的单纯追求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转到维持客户忠诚度、保证并扩大市场份额等新型目标上,并认识到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众多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建立公关部门,通过多种公关手段强化自身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

1.2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激烈市场竞争导致众多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差别不大,硬实力一样的时候比拼的就是软实力,就是企业的品牌.现在和将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将会更加趋向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公关手段,制定一系列公关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并不断进行后期的持续公关介入来巩固和完善品牌知名度.

1.3促进企业产品销量提高。

区别于传统销售手段的单纯向顾客提供产品信息和服务,公关手段的介入使销售观念发生巨大的改变.企业销售活动从单一的商品推销劝说行为扩大到监察社会舆论和市场发展趋势,并将企业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效结合起来,放眼未来、立足整体,提高企业销售业绩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销售战略的机动性.

1.4克服企业外部因素阻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与外部产生摩擦、矛盾以及信任危机,这种情况下公关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矛盾冲突、纠纷事件发生时,企业如果没有正确冷静地认识问题,并对事态发展进行控制,会导致问题扩大化,严重损害企业社会形象.通过公关行为主动出击、多方化解,不但可以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克服众多阻碍因素,更可以进一步重塑企业形象,使企业影响力不降反升,企业营销能力更上一层.由此可见,危机时刻公关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七

案例一、教学目标与用途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政策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客观描述,是解释和说明公共政策的可操作的实际形态。通过本章案例学习,学生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多元分析工具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诊断,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涉及知识点(一)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三)公共政策过程(四)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三、案例教学重点1.事实分析: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程度如何?事实的产生可能会改变问题所要达到的价值。2.价值分析:原因是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价值问题是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准。3.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要达到所谋求的价值与利益。4.可行性分析:能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需要确定客观现实中得能力与可能。5.利益分析: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这是政策分析的归宿。

案例1我国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及其反思【引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破冰启程,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8天的高速公路免费大餐史无前例。众多私家车车主高涨的出行兴致令内地交通直面“秋运”大考。从“新政”实施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买路成本”大为降低;忧的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做操、遛狗、踢毽子……网友戏称之为被迫上演全民健身运动。高速变“龟速”,已开始引发公众对高速公路免费大餐的新一轮讨论。

【案例】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优化地区经济产业布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时,为了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公路建设,在新建高速公路及部分普通公路上实施了收费公路政策,这种政策对于加快公路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收费公路也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许多人选择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自驾出行,这使得一些私人自驾小型客车通过较多、车流较为集中路段的部分公路收费站因车流量大、排队缴费出现拥堵现象,既不安全,也影响了公路的通行效率,还给公众出行带来不便。近年来,部分地区针对社会关注的重大节假日私人自驾小型客车出行在公路收费站拥堵的热点问题,为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先行在春节期间试行了收费公路分时段免费通行的措施,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这些地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在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同时,结合各地实践,研究制定并报请国务院批转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随后,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国庆节长假开始实施国务院《通知》的要求。交通运输部《通知》规定,今后每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在收费公路上行驶的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将免费通行。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其中,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十一期间,浙江各条高速公路通行流量大幅攀升,杭金衢、杭宁、沪杭甬等繁忙路段超饱和运行,出现拥堵现象。从10月1日7时开始,大批车辆涌上高速。“我们原来估计假日期间车流量的增幅大约为20%,可现在看来,远远不止,繁忙路段甚至超过了50%。”浙江高速警官江山说。由于车流量大,加上不少司机是新手或很少上高速公路,高速各路段一直都有事故发生,以追尾、剐擦为主。中午时分,仅金华市区出口就有40余辆车等候处理。由于拥堵情况严重,部分高速路口已经开始进行限流和关闭措施。

广西:高速路变“龟速路”出城车流堵在市区。

广西各高速公路车流量剧增,部分车辆集中路段进入缓慢通行状态,南宁继9月29日晚遭遇进城车流大拥堵之后出现出城车流拥堵。泉南高速公路沿线以小型客车和大型客车为主,3个车道全被占满。由于车流量大,泉南高速部分路段已经变成了低速公路,在车辆集中路段,常出现走走停停状态,30公里的高速公路行车耗时50分钟。“据初步估算,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广西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将比去年同期上升45%—50%。”在泉南高速公路现场指挥的广西交警总队总队长韦宁贤介绍。

经济学家李稻葵并不支持长假高速路免费政策,他认为,价格是社会协调机制,高速免费等于动员大家1、2、3一起上路堵车。“今日中国,有车族不是最低收入层。真为了民生,为何不宣布长假高速涨价50%,所有增加收费分给100个贫困县,扶贫办学?建航母也行。”

中国道路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高速是民意所在,呼吁高速免费的声音一直很强,毕竟它让民众得到实惠,同时也拉动旅游消费。目前,该政策的实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民众。任何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大家应该理性看待问题,造成车辆拥堵的原因很多,不能把免费当成根本原因,因暂时的拥堵就呼吁取消是因噎废食的表现。王丽梅表示,将车杆完全抬起,相当于将整个高速路监测系统关闭,这样对车流量的正常监测难以达到,而且失常状况发生时也无法控制。

交通部门表示,由于高速路的通行能力有限,目前,已有不少道路存在超负荷运营的状况,在收费站采用发卡、收卡的方式,能暂时放缓车辆通行的速度,避免在道路前方拥堵。

【思考题】1.试对我国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作出评价。2.如何应对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反效果?请提出合理性建议。3.有人认为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凸显了“公共福利”的供应不足,请阐述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案例2令人头痛的“雨污分流”【引言】“雨污分流”是我国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管道建设工程。作为“雨污分流”工程的其中一项,支管到户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雨污分流”工程这项看似利民的公共政策,在施行中却并不顺利。

【案例】伴着周末清早机器的巨大轰鸣声,南京市东大影壁街道的居民纷纷惊醒于自己的美梦中。到底是哪家施工队在进行作业?街坊邻居们想了又想,也思索不出最近街道里到底有什么单位要进行施工。难不成是煤气管道的维护?或者是电话和网络线路的检修?大家纷纷检查了自家的煤气以及电路网路,均没有问题。在被这巨大的噪音折磨的无比纳闷时,东大影壁社区的居民们纷纷走出户外,直到看到了鲜黄色的围挡以及大红色的“市政建设”及告示牌时,居民们才知道原来是南京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的“雨污分流”工程,终于来到了自己家门口。雨污分流,顾名思义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hyperlink"/view/"雨水和hyperlink"/view/"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我国以前由于在hyperlink"/view/"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对hyperlink"/view/"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hyperlink"/view/"排水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hyperlink"/view/"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就叫雨污分流。通过雨污分流的管道建设,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这一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的良性措施一度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及城市水利建设专家们所推崇。就连在城市建设或水利专业学习的归国留学生们,也纷纷对这项政策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是中国城市步入新型现代化所进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改良。但是雨污分流这看似利民环保的公共政策,在施行中,却一定那么顺利吗?在本地记者对南京几十个街道进行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之后,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的各种弊端纷纷暴露出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带来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问题便是该工程对排涝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最关乎市民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降水量在黄梅季节的突发性,“看海”一词早已无法被某个内陆城市所垄断,南京也不例外,但是记者了解到,雨污分流工程并没有对南京百多个易涝点进行压力分流。第二个问题则是建设成本的问题,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的雨污分流工程投资总额达到了180多亿元,这令人咋舌的数目,却没有向市民公示一个详细的使用情况,不得不令市民们感到不满。最后的问题则是关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野蛮施工和扰民问题,在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开始之后,遭到的市民投诉则络绎不绝,甚至有的市民将雨污分流和前期没有得到规范治理的渣土车相提并论,反感之情溢于言表。针对种种问题,南京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就雨污分流工程举行媒体座谈会,对于市民、网友关心的三大热点问题,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坦诚回应,并“晒”出了工程花费的“账本”。

在工程建设资金方面,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何金雪介绍,这183亿元,其实是2009年底编制主城雨污分流实施方案时,按照以往工程经验,对工程投资做出的估算:敷设主次干管500公里左右,投资约23.4亿元;敷设4000个片区到户支管,投资约117.3亿元;对80条河道进行环境整治,投资约37.8亿元;构建六大流域河道引水补源系统,投资约4.9亿元。以上四项累计183.4亿元。除此之外,对于雨污分流工程中河道整治所花的钱,发布会上也列出了清单:城北护城河、外金川河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5.5公里,工程总投资1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5.8亿元;南十里长沟主流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约6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10.2亿元。而对于雨污分流工程后的“看海”问题,相关部门的监测表示,去年遭遇50毫米以上的降雨时,南京全市有100多个淹水片区,今年雨量相同时,全市是21个淹水片区。其中最严重的淹水点是燕山路,这里与雨污分流没有关系,原因是电台村还没有搬迁,地下的管道埋不过去。

何金雪解释说,实施雨污分流,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这主要是为了环保,而不是排涝。但客观上也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因为,污水单独走一根管子,原先的合流管只走雨水,相应地会腾出一些空间。但是能提高多少很难说。另外,南京过去是沿河截流,最大特点就是在沿河的上端,把各类污水收集起来,进入截流管,一旦下雨,雨水先进入截流管,超过溢口才会往外流进河道。雨水排放不是最直接的,有点受阻。而雨污分流会对沿河截流管进行改造,让雨水可以直接排放下河,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排水能力。针对最后一个有关暴力施工以及扰民问题,在座谈会上,相关单位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为今后打算议事会开到家门口,广泛听取民意。

“家门口的事,当然要广泛征集老百姓的意见。”何金雪表示,在推进过程中,将坚持居民议事会和市民监督员制度,规范施工现场信息图牌告示,重点公示项目责任主体、实施内容、工程投资、开竣工日期、监督电话等,方便市民求证和监督,让老百姓监督自己家门口的工程。何金雪介绍说,以后的雨污分流工程,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对各责任单位进行综合打分排序,并通报考核结果。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实行红、黄牌警示;对被连续红、黄牌警示的,进行惩戒,直至逐出南京市场。(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现代快报》,2013年9月7日)

案例3养老新政:以房养老。

【案例】“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按计划“以房养老”政策会于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对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许多网友纷纷进行了“吐槽”,并对此办法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与担忧,质疑者担心,政府会不会借“以房养老”来推卸基本养老责任?没钱没房的老人今后又该如何养老?一、老龄化大潮来袭,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现实难题“以房养老”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被普遍推广,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在中国,从2003年起陆续有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提出“以房养老”的概念,从2007年起就有上海、南京、辽宁等地自发出台过“以房养老”的相关措施,只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管理,一直未能真正成形。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将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到国家推动。

国家推动“以房养老”的背景,是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还比较小,保障水平也不高,依靠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问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养老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以房养老”可以有效提高老人的晚年物质生活质量,尤其是空巢老人,可以进驻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老年公寓,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照顾。既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老人及其子女的养老负担,还能有效盘活房屋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项“看上去很美”的政策,试点的结果却是少人问津。就在《意见》出台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有12万多人参与的调查发现,87.6%的受访者感觉“以房养老”不可行。上海民政部门调查则显示,高达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

二、“以房养老”为何在中国遭冷遇“以房养老”能将老人的未来资产价值提前变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何不受欢迎呢?对于老人来说,最大的障碍来自观念。我国绝大多数老人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这种做法缘于一种家庭功能的观念,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可能轻易被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颠覆。若老人生前便将房产抵押以换取较为宽裕的晚年生活,不仅老人心中不安,儿女们也难免心生嫌隙。“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国外之所以流行,与高遗产税有关。人们在“以房养老”和“留房产给子女但要缴纳大笔税金”之间较容易作出选择。但在我国现行税制下,人们没有动力。对金融机构来说,“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来自70年的房屋产权,这也是中外政策环境最大的差异。多名金融界人士认为,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如果续期费用太高,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且,“以房养老”政策只解决了钱的问题,但我国正面临养老产业不发达,养老院床位匮乏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观察。另外,老人对“以房养老”机构不信任,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相比较而言,“租房养老”更易为市场接受。据悉,现在已有不少老人把自己现有住房出租,大部分租金作为老年公寓的生活费用,余款零用,有大的花销才动用退休工资,这既可以对“养儿防老”进行补充,也是对家庭房产资源价值的最好利用。看来,“以房养老”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养老方式。真正要靠房养老的,除了一部分鳏寡孤独者,就是子女比较富裕,不需要继承房产;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年人。专家指出,要真正走出“以房养老”的困境,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完善。

三、“以房养老”是政府在转嫁责任吗“以房养老”刚提出就不受国民待见,如今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更是引发民众的不安和焦虑。在养老金面临极大缺口的情况下,讨论“以房养老”,难免令人有政府逃避责任的猜测。另外,对于无房的老人而言,如果要“以房养老”,就必须先买一套房。

所以有人担忧,“以房养老”实际上是鼓励居民购买投资性住房,将进一步推高我国本就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必然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会导致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更加严重。为此,民政部9月22日通过其官网公开回应称,“以房养老”只是通过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的举措之一,而且是试点性举措,希望社会及媒体对国务院有关意见全面理解,勿以偏概全。对于舆论担忧的没钱没房低收入者今后如何养老问题,民政部相关负责表示,政府将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等多名专家也表示,“以房养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可选择的、补充的养老方式,不是一项养老政策,不代表政府转嫁责任,与基本养老制度和财政兜底也并不冲突。不过,民众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房子对于中国人意味着太多太多,当很多人说买房不值租房值的时候,“以房养老”的模式无疑又给了公众当头一棒。而且,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双轨制、历史欠账、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等原因,中国官方建立的养老金体系基本无法满足国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如果不能明确“以房养老”的性质,则只会打击民众对主流养老体系的信心。

四、中国人未来该如何养老就在公众仍对“以房养老”试点有颇多疑虑和担忧的同时,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近日相继传出消息,将很快启动“以房养老”或“以房助老”试点。与民众意见不同的是,许多专家看好“以房养老”,认为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国家帮扶、社区服务等选项外增加了新选择,也有利于满足一部分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随着老年人群结构的变化,参与机构的逐步成熟,“以房养老”市场会逐渐走上正轨,规模会不断扩大。陈秋霖分析,现在进入养老阶段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群,数量和规模都不大,他们房产不多但子女却比较多,养老问题基本就是由家庭子女承担了。而今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50后、60后甚至70后成为主要养老人群,他们的房产相对较多,但是从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那儿得到的养老帮助会很少,这时就需要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寻求帮助,以便将不动产变为现金,满足养老需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突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试点即是探索,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随着制度设计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以房养老”未来或许会成为许多老人的养老选择。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以房养老”操作起来有多难,而在于我们需不需要“以房养老”,能不能“以房养老”。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如果社会福利足以支持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以房养老”只是养老方案的一个补充,就不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争议了。

(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新京报》,2013年9月3日。)。

【思考题】围绕“以房养老”政策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2.对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房养老”政策应做什么样的政策评估?3.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基本养老保障政策方面谈谈你的设想。

案例4中国式邻避冲突的系列事件【引言】近年来,“高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专业术语,它在我国学术界和领导层引起极大关注,同时广大普通民众也已熟知并有切身的体会。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而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突发事件集中表现形式为群体性事件。最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仅2012年以来就发生多起,如2012年6月底7月初四川什邡民众抵制钼铜项目的群体性事件,时隔不到一个月发生的江苏启东人民抗议“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工程”建设的群体性事件厂等。

【案例】邻避是notinmybackyard(nimby)的中文表达,其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在我家后院”。邻避设施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设施,大致可分为污染性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对空气、水或土壤可能产生污染的设施,如化工厂等)、不愉悦设施(虽然有满足公共服务功能,但令附近居民感到不愉悦的设施,如火葬场等)、空间摩擦设施(赌场等)、厌恶型设施(可能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或财产利益而不受欢迎的设施,如垃圾焚烧厂、磁悬浮线路等)和风险集中设施(附近居民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所获利益的设施,如核电厂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对环境质量要求和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针对上述各类邻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国各地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行为。由表4-4可看出,从2007年至2013年,我国共发生14起重大邻避冲突事件,大都是公众对污染性设施和厌恶型设施的反抗。例如在2008年,上海发生了反对磁悬浮联络线工程的冲突事件。该工程于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但因为沿线居民对此项目有抵触情绪被暂时搁置。2007年项目重启,拆迁公告贴到沿线小区时,引起沿线居民的激烈反对。在居民连续上访和抗议活动的压力下,政府组织座谈会进行协调,但沿线居民并不认可环评的结论,拆迁工作被暂停。当年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从浦东到虹桥机场的磁悬浮联络线优化方案,一则《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龙阳路站—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选线调整方案(草案)公示》(以下简称“选线公示”)被挂在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由于担心磁悬浮的噪声、振动、辐射等方面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和个人房产贬值造成的财产隐性流失,仅2008年1月内,沿线居民和业主多次到人民广场“散步”和南京路步行街“购物”,平和理性地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元旦过后,陆续有小区业主组织起来,集体向浦东和闵行区信访办反映意见。1月上旬,各区信访办陆续组织磁悬浮研究中心、市环科所等相关负责人与几个小区的业主分别见面协调。业主在见面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沿线受到影响的居民区、机关、学校贴出公示;各大公众媒体转载公示和环评报告;公示期延长到3月5日;要看到环评报告全本和生物(人体)长期俺去性试验数据;要求依法召开听证会,邀请媒体参加等要求。上海市政府最终缓建了磁悬浮联络线,并表态“今后上海在一些重大工程上都会认真听取社会的意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

2009年广州番禹区因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发生了另外一起厌恶型设施邻避事件。当年2月,广州市政府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交界处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担心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及其他污染,数百名业主发起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签名抗议活动。虽然政府为此举行了专家论证会、群众座谈会、新闻通报会等多次会议,并且承诺环评不通过坚决不开工,但仍然没有取得民众们的信任。这次抗议随即成为一个全国瞩目的事件,在全国舆论压力下,该项目被政府暂停。2012年4月12日,番禺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政府将公布发电厂的备选地址,根据群众意见、环评分析和专家论证来确定建设地点,番禺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入暂停期。而宁波发生的反对px化工项目的冲突,则是典型的污染性设施邻避事件。

2012年,中石化投资558.73亿元人民币在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被报道后,镇海区居民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心,开始到区政府上访,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0月22日,湾塘等村的200多个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不同意集体接见,宣称px项目环保达标,民众不信任,以围堵城区交通路口等形式进行抗议。从22至27日,这场大规模游行一直在镇海区持续进行。地方政府采用多种控制手段,甚至出动大批警察,敦促民众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0月28日,宁波政府表态“坚决不上px项目”,民众才结束抗议活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为了对上述邻避冲突事件有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比较认识,如下表格从项目类型、反抗原因、政府态度与策略、项目结果方面,对这些事件进行宏观比较:表4.4邻避冲突事件的比较分析续表4.4厦门、大连和宁波反对px(二甲苯)项目的三起事件显然都可归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之列。

这三次针对同一项目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时间跨度为五年。从厦门到大连间隔三年,从厦门到宁波仅有一年时间。以这三起事件为例可以说明: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期。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环境信访案件的总数在11年间增长了10倍,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2012年似乎更为频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环境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另一方面,邻避型事件往往具有连锁反应以及示范性效应。2007年的厦门px事件是第一次把目标清晰对准px的一次抗议,也正是该事件才把px引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同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的厦***产生了连锁反应—各种环境抗争事件层出不穷,如上文所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另外它也对之后的多起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如在大连、宁波px事件中,市民之间递的有关px的危险信息与厦***时如出一辙;抗议民众间流传着“厦门人都赶走的px,却在大连落脚了”、“厦门和大连都不要的东西为什么给我们”等言论。三大群体性事件所反对的项目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且都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其一,所反对项目的正外部性。

三个地区所反对的项目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800亿元”、“260亿元”、“纳税20亿元”等诱人数据和各种重大意义虽然都是政府提供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消除群众的抵触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项目在拉动所在地gdp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公共利益的。这也是邻避设施所具有的优势和鲜明特点。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项目具有的较大的正外部性只是对于政府而言的,民众感受到的只有负外部性,只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险之中,同时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生活环境的恶化,身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剥夺感。厦门市民完全是出于对传言的px可能带来的剧毒性、危险性而恐慌;大连和宁波抗议民众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恐慌和邻避情结外,还有长久以来所感受到的事实上的巨大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

三起事件中只有厦门是完全直接针对建设px项目所发起的,大连是由于化工厂防护工程不到位而造成的px泄漏引发风险,民众喊着“拒绝px”的口号抗议福佳大化工厂;宁波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中,px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装置,而民众抗议实质上引发于项目扩建而引发的搬迁问题。另外,政府在事件酝酿和进行过程中也不乏对p**行的辟谣,却都没有对事件起到任何缓和作用。可见,px只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句口号,民众开始谈px色变。从发展过程看,三起事件都非突然袭击,而是酝酿已久,突然激化,且都经历潜伏—触发—高潮—发展—平息几个阶段的发展。可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在邻避情结激化之前能够意识到它的可能性,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化解。从抗议形式上讲,三起事件概而观之都可以用厦***中民众创立的新名词“集体散步”来表示。三个事件较令人庆幸的是都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抗议民众大多较为理性,只是向政府集中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厦***对此抗议形式的开创得益于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参与民众的理性配合,当然也有政府的较为开明的回应;大连和宁波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厦***的成功经验。淡化政治色彩是抗议民众选择“散步”方式的重要缘由所在。一些事发地的政府通常以“敌我矛盾”来定性群体性事件,把本是经济、民生利益诉求的事件视为反党的政治行为,匆忙定性参与者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者”等。我国的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程序限制使得民众缺乏实质性游行示威的权利,群体性运动易于被戴上政治色彩的帽子。因此民众以生活性用语“散步”替代政治性的法律概念“游行示威”,主动淡化政治色彩,强调没有组织性,寻找非暴力的、和平表达的可能性。“集体散步”是公众力求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利益表达的无奈选择。

但是,三起事件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无序性。简单来看,三起事件都是以群起反抗为开端,并以政府的妥协为终结,而且开始抗争到官方的回应往往时间短促。这可能只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宜之计,但这也充分反映出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在整个事件中都处于无序的状态。重大化工项目的建设必然要有行政等各种许可,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许可之前必须要进行听证,而显然民众是直到事件爆发之前才开始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这就说明各级政府没有重视行政许可法,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遭到剥夺。行政许可的批准和撤销也需按程序来,不能一有反对就立马撤销,这显然是对行政许可法的无视。而且不免会形成一种群众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的不良示范。群体性环境事件一发生,地方政府便匆忙宣布终止项目进展,不仅行动上十分被动,而且使中国今后化工产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三起事件看似都以相同的结果,即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平息,但是三个事发地政府的回应方式和舆论对各事件的评论却是不大相同的。厦***中“散步”的高潮平息过后,经历了为时半年的环评论证,并在最后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公众参与,最终做出px项目迁建的决定。

社会舆论对此事件的完满解决好评如潮,认为政府和民众实现了“双赢”。民众反映诉求的理性、政府的顺应民意,以及二者的积极对话互动都成为评论者的赞许之处。然而,四五年后的大连和宁波似乎并不能赢得同样的掌声,虽然他们同样得到了政府当即表示停产的承诺,但厦门那里“双赢”的称赞在大连和宁波却变成了“双输”的忧虑。厦门px项目只是搬迁,虽然这需要耗费较大成本,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走向公众参与的民主道路的探索所必经的。而大连和宁波,正在进行的项目戛然而止,政府轻率的许诺之后所要面对的必是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和无法想象的惨痛代价。可见,至少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厦***中积极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政府从中应该吸取的如何预防和回应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并未如期待和预料中的那样被重视。(案例资料来源:?李永政,王李霞,《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人民论坛》2104年第2期)。

【思考题】1.政府公共政策实施中产生邻避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邻避冲突问题的治理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从博弈论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策略解决上述案例反映的邻避冲突问题。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八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表述,尤其引人关注: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不少考生和家长看到后不禁感慨:“这是哪门子规定?也太雷人了吧?”(《郑州晚报》10月29日)。

一、二个大学生,在今天大学生如此普遍甚至而毕业后普遍失业的情形下,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因此,那些三代以内出过大学生的考生并不表明他们不是弱势群体,相反,如果将他们排斥在“圆梦计划”之外,可能对他们造成另一种不公平,他们仅仅因为家族中其他人上过大学,就失去了纳入“圆梦计划”的资格。

当然,“圆梦计划”推行者也可能会说,设定“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的条件,可以鼓励和动员这一不注重教育的人群主动接受教育”,其实不然。那些不注重教育的父母,那些三代出不了大学生的家族,并不会因为人大向他们伸来了橄榄枝就更注重教育。既然他们本身不注重于教育,那些他们的教育可能早就止步于高中,他们的成绩止步于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他们根本无缘于“圆梦计划”。相反,只有那些一心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对于进入名校的渴望更大,他们家庭出的大学生也更多。要我说,要不就只设定面对农村生源的条件,如果实在要设定“三代以内无什么”的条件,那设定“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就不如设“三代以内无当官”或者“三代以内无富豪”的条件更为妥当。

如今,在各种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等游离于高考招生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考生家庭出过大学生会造成不公平的问题,而是在于各种权力、金钱干扰这些招生行动,让大学入学资格成为权力与金钱竞逐的游戏。去年媒体就披露,长春外国语学校的一场保送考试引发家长和同学的广泛质疑,据同学和家长举报,不少平时成绩平平甚至经常排在全年级倒数的同学,成绩突飞猛进,凭借这次考试一举获得了保送资格。如果“圆梦计划”中规定“三代之内无官员”或者“三代之内无富豪”,恐怕能减少一些权力和金钱对这一计划的窥视,让这一计划更能招收到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更具有公平性。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九

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到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到此时,其影响面还局限于人际范围,如果餐店经理能满足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就不至于向报社投诉。而接受记者采访时经理继续与女顾客持对立的观点,更增添了新闻报道冲突性和报道价值,从而令南昌表德基进一步陷入被动局面。从整个过程看,肯德基事件的处理态度实为公关大忌,餐厅经理为维护一时的权益,不仅失去了一个消费者,而且造成了众多消费者的心理阴影。而在这一事件中,即使从自身形象出发,肯德基也应主动及早处理,使 消费者免伤和气,心情愉快地消费。

从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员工的公关意识十分重要。目前不少公司的员工宁输公司的形象也不愿输理,因小失大,就源于散会公关意识的薄弱,看不到形象作为无形资产对于公司的巨大价值。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责任,进行员工素质培养,推选全员公关,是各种社会组织不应忽视的。

(2)公关无小事。公关危机大都是由小事件引起的公关应从小事抓起,而不是在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再来处理方显公关水平。消除隐患,防微杜渐,是危机公关的主要原则。出现危机就手心忙脚乱,无应对之策,就说明公关管理仍有漏洞。而塑造形象的公关工作当从点滴做起,而现在一些企业热衷于“大手笔”,重视媒体公关,往往忽视了日常公关管理,这正是造成企业名声在外,而消费者却不满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

(3)勇于承担责任是企业公关的一种境界。公关要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一个企业的形象是否表里如一,就在于其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勇于承担与其形象一对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怕担责任甚至出了事拒绝承担责任的企业是让消费者寒心的。此类行为一旦发生,必然使公司的美誉度大受损害。而是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是真公关和假公关的分水岭。

(4)“莫以善小而不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万事德为先”的思想,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内在品质的表现。南昌肯德基员工在两位顾客争座过程中,就缺乏这一品质,始终没有挺身而出为顾客排忧解难。其实丙争的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只要肯德其的员式设法为其再提供一个座位,事情马上就可得到解决。而其“管不了”的态度无疑让人们为其落伍的企业价值观感到深深的遗憾。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

何为公共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是指一种为维系良好公众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在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策略和规范。在这里,我们给公共关系的下的定义是它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相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的一种沟通或劝说活动。何为企业公共关系呢?企业公共关系,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双向交流及行为互动的过程,以增进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达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公共关系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利用好公共关系,首先,必须明确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作用。下面,本人就其企业公共关系的几大职能做简要分析:

(一)信息采集的职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见至关重要。信息采集,便成了企业公共关系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企业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实现企业与公众信息的“双向循环”的过程。而在这个信息采集的过程当中产品形象信息和组织形象信息,是所有信息中最为重要的信息。1、产品形象信息。作为企业的公共关系人员,要非常注意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产品在各类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比如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定位、包装、质量、性能等主要指标的反映,也要了解公众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积极搜集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做出改进。2、组织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如何理解呢?组织形象信息是指即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整体性认识与评价的基本情况。因此,组织形象信息的搜集,是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对企业发展具有咨询建议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职能在很多的方面中都体现了出来,公关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其咨询建议的职能对企业的自身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咨询建议?咨询建议指公共关系人员向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公关方面的信息意见和建议,为决策者评价、选择和实施有关的决策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公众的决策咨询。公众是企业发展和销售产品的基础。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公众、变幻莫测的环境、形式迥异的工作,要时刻了解把握公众的想法。因此,对于企业的公关部门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想法和意见,为企业领导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是企业组织形象方面的决策咨询;为企业公共关系战略、经营战略提供咨询意见。企业公关人员要随时了解企业形象的变化状况,从维护企业形象的角度,经常给企业领导人员就企业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改正提升企业形象的具体工作给企业决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等;企业公关人员要随时关注公众的变化,及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电话访谈、问卷调查、走访调查、舆论调查等,适时了解公众对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领导下一步的公共关系战略、经营战略提供咨询意见。

(三)协调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协调关系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理解协调关系的职能呢?从广义上理解,协调关系的职能主要是依赖传播信息来增进组织与公众的了解和感情,以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融洽关系。一方面包括创造一个亲密合作、团结一致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包括争取一个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使组织与它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让组织在与公众的沟通、协调中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形象。

(四)宣传推广和处理危机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宣传职能是指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企业的公关宣传职能在企业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企业的创建初期,主要是通过宣传使公众了解企业、知晓企业,从而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在企业发展迅速、声誉不高时,主要是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以便占领广阔的市场;在企业发展的顺利时期,主要通过宣传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巩固已有的成绩;在企业形象受到损害时,应通过企业的公关宣传活动,纠正舆论,恢复企业的良好形象。作为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之一,处理危机的职能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在企业的“大背景”、自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建立一个让公众可接受的危机应对模式;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发展对潜在危机的反映能力;制订能够有效影响和控制危机的对策措施;在现有条件下,配置应对危机的资源开发有助于危机解决的计划;确保策略能尽快转变为行动等。切记企业在面临任何危机时逃避责任,推脱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公共关系的职能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极其的重要,要想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必须认真掌握企业公关职能的具体应用,从而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卢丽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一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但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对策,对促进我国煤矿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和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12字方针,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炭企业提高了认识、强化了管理,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但煤矿仍然是我国工矿企业中事故发生最频繁、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工业部门。与国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对2002年煤矿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1.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瓦斯和运输事故。3类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82.94%和死亡总人数的81.58%。顶板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起数的54.42%。火灾死亡事故的严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严重,事故起数占17.10%,死亡人数占34.41%。

2.随着煤矿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所占比例下降,生产性事故所占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安全生产状况与煤炭产量成正比,即煤炭产量较高的省市或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好;产量越低,安全状况越差。较高的装备和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创造了基础,同时,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又为生产能力的发挥创造了前提和保障。

4.事故发生具有时间规律。在月份方面,3、4、5月是事故的高发月,在月旬方面,2002年下旬特大事故占62.5%,在工作班次方面,日班发生的重大事故占46.55%。

5.采掘工作地点事故集中,以掘进工作面的危险性最大。在国有煤矿特大事故中,采掘工作面占76.92%,在重特大瓦斯事故中,掘进工作面占42.82%,采煤工作面占25%;但巷道事故比例也有增大趋势。

6.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1.07%,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仅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88%和12.92%;国有地方煤矿产量占全国的18.91%,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5.17%和14.62%;而乡镇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的30.02%,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到72.95%和72.45%。

7.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差别较大。神东、兖州、大同等35户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已控制在0.5以下,平顶山、开滦等16家企业在0.5~1.0之间,而南桐、鸡西、资兴、攀枝花等9户企业在10以上。重大事故多发生在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南和贵州,六省占总起数的54.84%;特大事故多发生在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市。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全方位的。分析表明,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安全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数目众多、安全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安全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4.防灾措施缺乏针对性,且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在2002年国有煤矿发生的16起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防突措施不力的8起,石门揭煤未采取专门措施的3起,地质条件变化未能及时修改实施措施的3起。

5.现场管理不力、“三违”屡禁不止。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

6.安全欠帐大,装备状况差,防灾系统不完善,设备失爆或不防爆现象严重。

7.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8.职工综合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据2002年开展的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调查,大中型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5.44%;中小型煤矿中,平均每处煤矿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不足3人。由于煤炭行业近年职工的流动性加大,给安全技术培训造成困难。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应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月等措施,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责任感。要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并逐级向下延伸,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通过有效激励强化安全意识。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建设强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应尽快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察,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形成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建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技术保障、信息网络和安全技术培训六大体系,为安全生产及其监察提供各种支撑和保障平台,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监察工作效率,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需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高行政执法和安全技术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继续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强化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煤矿安全整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内容,应严格煤炭生产准入,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和防灾系统。应继续深化对重点地域、重点企业的重点监控。

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状况的好转。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灾害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应大力开展安全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6.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强制性的覆盖全煤炭行业的事故预防、赔偿和康复的一体化工伤保险体系。根据企业安全保障程度、事故发生概率、事故严重度、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业绩,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以从经济上引导企业主动加大安全投入。此外,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目前分别由劳动保障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且缺乏相互协作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进行改革。

7.依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和伤亡人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目前,我国煤矿事故处理和伤亡人员赔付很不规范,随意性强,赔付标准过低,以致使煤矿矿主和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严峻性。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提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使企业因担心“死不起人”而不得不加大安全投入。

8.实行煤炭从业准入制度,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煤炭生产是地下作业,昏暗狭窄,人员集中,安全问题突出,对从业人员必须设定一定条件,实行准入制度。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必须是全员培训和终身培训、上岗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煤矿经营管理者和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将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情况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二

近年来,公共空间设计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对城市的社会交往、文化氛围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城市设计者来说,了解公共空间案例并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具有积极意义。在对多个公共空间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功能性与美学的平衡。在分析一些成功的公共空间案例时,我发现这些空间不仅在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需求上做到了极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例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案例,它既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又以其独特的绿化和景观设计赢得了人们的美誉。这说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功能性和美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注重提升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通过美学方式,使空间更加吸引人。

其次,公共空间设计需注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吸引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创造一个宽容和包容的环境。在对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时,我发现那些成功的案例都注重与当地及全球文化相结合,引入多元文化元素。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融合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格和艺术,成为一个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空间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注重传达包容和融合的价值观,以创造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环境。

再次,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关注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公共空间设计不能忽视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在对一些绿色公园和城市广场的案例进行分析时,我发现这些公共空间都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原则,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排水系统、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这些设计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原则,积极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并将环境教育纳入设计的考虑。

最后,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参与性。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且使居民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和互动。在对一些创新型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时,我发现这些空间都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和设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例如,日本东京的银座街和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广场都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聚集地,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娱乐和文化活动。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提供各种吸引人的服务和活动,以激发居民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通过对公共空间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平衡功能性与美学、注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关注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并关注用户体验和参与性。这些原则和方法将对未来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希望未来的公共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一个共享和谐的城市环境。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三

本案例取材于《xxx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内容是xxx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

此案例中,xxx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此项通知经由xxx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

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者,是此项政策的直接主体,在政策系统上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导着整个决策过程,并对最终这项通知进行发布执行。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政策客体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xxx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些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是xxx发布此项通知时所指向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在市场监管和住房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这些政策客体在政策系统中属于政策执行系统,在xxx发布此项通知后,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按照各自的分工,根据通知要求自主开展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从这一案例的内容明显可知,xxx所发布的此项通知受到“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经济因素影响后,以调整和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而执行的政策,它是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和导向。

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这条细则要求住房城乡xxx、xxx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能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监管、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切实落实方针要求,不能离开政府职能和房价市场的发展稳定而空泛执行,否则要追究责任,这也正体现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目标解决市场缺陷,减少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以提升政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xxx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是xxx发布的一项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公共政策,旨在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中认识到,一项由政府发布的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环境以及运行都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机构之间,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反映,当然,公共政策执行后能够达到实际目标、实现良好效应,这对于政府提高决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四

政策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权威和规范的形式,应当实现的目标、行动原则、明确的任务、工作方法、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团体,以实现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和意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四章公共政策案例一、教育目标和用途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政策的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客观性说明,是说明公共政策可操作的实际形态。通过本章案例学习,学生可以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核心因素、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等基础知识,使用多种分析工具诊断公共政策案例,客观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关于知识点(一)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三)公共政策过程(四)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三、案例教育重点1.事实分析:什么?你在什么时候和地点?程度如何?事实的产生可能会改变问题的价值。2.价值分析:原因是什么?为了谁?你应该优先考虑什么?价值问题是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准。3.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我该怎么办?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达到所要求的价值和利益。4.可行性分析:能顺利进行吗?大众允许这样做吗?需要确定客观现实中的能力和可能性。5.利益分析:利益如何分配?利好到底分配给谁?这是政策分析的归宿。

案例1中国重大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及其反省【引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破冰,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长假期间,8天高速公路免费大餐史无前例。许多私家车所有者高涨的旅行兴趣使内地交通面临秋运考试。从新政的实施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令人高兴的是,购买道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的担心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操纵、遛狗、踢羽子……网民被称为被迫上演全国人民的健身运动。高速变成龟速,开始引起高速公路免费大餐的新讨论。

【案例】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优化地区经济产业布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近年来加快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扩大投资融资渠道支持道路建设,在新建高速公路和部分普通道路上实施收费道路政策,这一政策对加快道路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收费道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大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显然,随着近年来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很多人在重大假日期间选择自己旅行,这使得一些私家车通过更多、更集中的道路收费站,由于交通流量大、排队收费堵塞,既不安全又影响道路通行效率,给公共旅行带来不便。近年来,一些地区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假日个人开小型巴士在道路收费站堵塞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首先在春节期间试行了收费道路时间段免费通行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这些地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正在深入推进收费道路专业清扫工作的同时,结合各地实践,研究制定并向国务院申请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实施方案。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之后,交通运输部发出了《关于切实从2012年国庆长假开始实施国务院《通知》的要求》。交通运输部《通知》规定,今后每年国务院办公厅档案确定的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档案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在收费道路上行驶的7座以下的小型巴士将免费通行。免费时间段从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其中,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离开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自2012年国庆假期中国大陆首次实施重大假日免费小型巴士通行费政策以来,北京市收费道路交通流量大幅增加,其中2013年五一假日平均193.3万辆次及4月29日单日交通量196万辆次创北京市历史最高纪录,共免除4590万辆次级小型巴士通行费用。根据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监测,2013年春节期间,与没有实施重大假日免除小型巴士通行费用的数据相比,全国高速公路总交通流量比去年增加了80.1%。从重点监测的10个重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高速公路,出入境车流量为348.23万辆次,比上年增加30%。其中,小型公共汽车流量为319.63万辆,比上年增长76%。根据以上全国数据和北京市数据,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确实吸引了大量的7座以下的小型乘客车。政策的实施在缓和收费站等瓶颈路段堵塞、加快瓶颈路口通行效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原本不存在于道路网的流量,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不收费道路网的流量。既然政策明确规定了免费时间段,就不能避免满足免费条件的7座以下的小型巴士乘客,为了节约通行费用,在免费通行时间到来之前在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带和收费广场等待,或者在免费开始后移动,在免费通行结束的时间段急速超速或者不在免费时间内移动,调整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通行高速公路。驾驶员以上的行为在免费时间段增加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引起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15日,全国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16个省(市)共条高速局部路段发生交通事故,车流量普遍增加,局部路段车辆通行缓慢。其中,高速公路网运行压力最大的是京沪高速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段、大广高速北京段、京港澳高速北京、河北、湖北、广东段、京哈高速北京、河北段、连霍高速陕西、湖南段、上海昆高速上海、浙江段。交通堵塞情况再生:浙江:高速公路超饱和运行新事故不断。

十一期间,浙江各高速公路通行量大幅上升,杭金衢、杭宁、上海杭甬等繁忙道路饱和运行,发生堵塞现象。10月1日7时起,大批车辆涌向高速。我们预计假日期间车流量的增加幅度约为20%,但现在不仅仅是繁忙的道路,还超过了50%。浙江高速警官江山说。由于车流量大,很多司机是初学者,或者很少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各个道路都发生了事故,以追尾、摩擦为主。中午,仅金华市区出口就有40多辆车等待处理。由于拥堵情况严重,部分高速公路口开始采取限流和关闭措施。

广西:高速公路成为龟速公路,城市交通堵塞。

广西各高速公路交通量激增,部分车辆集中路段进入缓慢通行状态,南宁继9月29日晚上城市交通堵塞后城市交通堵塞。泉南高速公路沿线以小型公共汽车和大型公共汽车为主,三条车道。由于车流量大,泉南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低速公路,在车辆集中的道路上,经常停车,30公里的高速公路行驶需要50分钟。据初步估计,中秋节国庆,广西高速公路交通流量比去年同期上升45%-50%。泉南高速公路现场指挥的广西交通警察总队长韦宁贤介绍。

经济学家李稻葵不支持长假高速公路的免费政策。他认为价格是社会协调机制,高速公路的免费等于动员大家1、2、3一起堵车。今天的中国,车族不是最低收入层。为了民生,为什么不公布长假高速涨价50%,所有增加费用分配给100个贫困县,帮助贫困学校?建造航母也可以。

中国道路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说,假日小型巴士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是民意的地方,呼吁高速公路免费的声音一直很强。结果,它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拉动了旅游消费。目前,这项政策的实施还处于摸石过河的时期,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民众。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大家都应该合理考虑问题,车辆堵塞的原因很多,不能把免费作为根本原因,呼吁暂时的堵塞取消是窒息的表现。王丽梅说,完全抬起车杆,相当于关闭整个高速公路监视系统,很难达到车流量的正常监视,发生异常情况时也无法控制。

交通部门表示,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有限,目前许多道路已经过载运行,收费站采用发卡、收卡方式,可以暂时缓慢车辆通行速度,避免道路前堵塞。

【思考题】1.试点评价我国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2.如何应对重大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反效果?请给出合理的建议。3、有人认为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突出公益供不应求,请阐述您对此观点的了解。

案例2令人头疼的雨污分流【引言】雨污分流是我国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管道建设工程。作为雨污分流工程之一,支管给住宅区居民带来了真正的利益,但雨污分流工程这一看似利民的公共政策在实施中并不顺利。

【案例】伴随着周末清早机器的巨大轰鸣,南京市东大电影壁街的居民在自己的梦中醒来。到底哪个施工队在做作业?邻居们想了想,也想不到最近街上有什么单位要施工。难道不是煤气管道的维护吗?还是电话和网络线路的检查?每个人都检查了自己的煤气和电路网络,没有问题。在被这个巨大的噪音折磨的无聊时,东大电影壁社区的居民们纷纷离开户外,直到看到鲜黄色的围栏和红色的市政建设和招牌,居民们才知道南京市正在建设的雨污分流工程,终于来到了自己家门口。雨污分流,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排水系统,是指使用时间长的hyperlink。/view/10790.h。

m"雨水和hyperlink"/view/"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我国以前由于在hyperlink"/view/"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对hyperlink"/view/"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hyperlink"/view/"排水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hyperlink"/view/"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就叫雨污分流。通过雨污分流的管道建设,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hyperlink"/view/"污染。这一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的良性措施一度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及城市水利建设专家们所推崇。就连在城市建设或水利专业学习的归国留学生们,也纷纷对这项政策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是中国城市步入新型现代化所进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改良。但是雨污分流这看似利民环保的公共政策,在施行中,却一定那么顺利吗?在本地记者对南京几十个街道进行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之后,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的各种弊端纷纷暴露出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带来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问题便是该工程对排涝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最关乎市民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降水量在黄梅季节的突发性,“看海”一词早已无法被某个内陆城市所垄断,南京也不例外,但是记者了解到,雨污分流工程并没有对南京百多个易涝点进行压力分流。第二个问题则是建设成本的问题,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的雨污分流工程投资总额达到了180多亿元,这令人咋舌的数目,却没有向市民公示一个详细的使用情况,不得不令市民们感到不满。最后的问题则是关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野蛮施工和扰民问题,在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开始之后,遭到的市民投诉则络绎不绝,甚至有的市民将雨污分流和前期没有得到规范治理的渣土车相提并论,反感之情溢于言表。针对种种问题,南京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就雨污分流工程举行媒体座谈会,对于市民、网友关心的三大热点问题,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坦诚回应,并“晒”出了工程花费的“账本”。在工程建设资金方面,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何金雪介绍,这183亿元,其实是2009年底编制主城雨污分流实施方案时,按照以往工程经验,对工程投资做出的估算:敷设主次干管500公里左右,投资约23.4亿元;敷设4000个片区到户支管,投资约117.3亿元;对80条河道进行环境整治,投资约37.8亿元;构建六大流域河道引水补源系统,投资约4.9亿元。以上四项累计183.4亿元。除此之外,对于雨污分流工程中河道整治所花的钱,发布会上也列出了清单:城北护城河、外金川河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5.5公里,工程总投资1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5.8亿元;南十里长沟主流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约6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其中拆迁费用达10.2亿元。而对于雨污分流工程后的“看海”问题,相关部门的监测表示,去年遭遇50毫米以上的降雨时,南京全市有100多个淹水片区,今年雨量相同时,全市是21个淹水片区。其中最严重的淹水点是燕山路,这里与雨污分流没有关系,原因是电台村还没有搬迁,地下的管道埋不过去。

 何金雪解释说,实施雨污分流,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这主要是为了环保,而不是排涝。但客观上也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因为,污水单独走一根管子,原先的合流管只走雨水,相应地会腾出一些空间。但是能提高多少很难说。另外,南京过去是沿河截流,最大特点就是在沿河的上端,把各类污水收集起来,进入截流管,一旦下雨,雨水先进入截流管,超过溢口才会往外流进河道。雨水排放不是最直接的,有点受阻。而雨污分流会对沿河截流管进行改造,让雨水可以直接排放下河,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排水能力。针对最后一个有关暴力施工以及扰民问题,在座谈会上,相关单位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为今后打算议事会开到家门口,广泛听取民意。

 “家门口的事,当然要广泛征集老百姓的意见。”何金雪表示,在推进过程中,将坚持居民议事会和市民监督员制度,规范施工现场信息图牌告示,重点公示项目责任主体、实施内容、工程投资、开竣工日期、监督电话等,方便市民求证和监督,让老百姓监督自己家门口的工程。何金雪介绍说,以后的雨污分流工程,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对各责任单位进行综合打分排序,并通报考核结果。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实行红、黄牌警示;对被连续红、黄牌警示的,进行惩戒,直至逐出南京市场。(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现代快报》,2013年9月7日)

 案例3养老新政:以房养老。

 【案例】“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按计划“以房养老”政策会于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对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许多网友纷纷进行了“吐槽”,并对此办法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与担忧,质疑者担心,政府会不会借“以房养老”来推卸基本养老责任?没钱没房的老人今后又该如何养老?一、老龄化大潮来袭,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现实难题“以房养老”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被普遍推广,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在中国,从2003年起陆续有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提出“以房养老”的概念,从2007年起就有上海、南京、辽宁等地自发出台过“以房养老”的相关措施,只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管理,一直未能真正成形。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将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到国家推动。

 国家推动“以房养老”的背景,是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还比较小,保障水平也不高,依靠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问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养老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以房养老”可以有效提高老人的晚年物质生活质量,尤其是空巢老人,可以进驻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老年公寓,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照顾。既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老人及其子女的养老负担,还能有效盘活房屋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项“看上去很美”的政策,试点的结果却是少人问津。就在《意见》出台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有12万多人参与的调查发现,87.6%的受访者感觉“以房养老”不可行。上海民政部门调查则显示,高达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二、“以房养老”为何在中国遭冷遇“以房养老”能将老人的未来资产价值提前变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何不受欢迎呢?对于老人来说,最大的障碍来自观念。我国绝大多数老人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这种做法缘于一种家庭功能的观念,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可能轻易被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颠覆。若老人生前便将房产抵押以换取较为宽裕的晚年生活,不仅老人心中不安,儿女们也难免心生嫌隙。“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国外之所以流行,与高遗产税有关。人们在“以房养老”和“留房产给子女但要缴纳大笔税金”之间较容易作出选择。但在我国现行税制下,人们没有动力。对金融机构来说,“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来自70年的房屋产权,这也是中外政策环境最大的差异。多名金融界人士认为,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如果续期费用太高,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且,“以房养老”政策只解决了钱的问题,但我国正面临养老产业不发达,养老院床位匮乏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观察。另外,老人对“以房养老”机构不信任,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相比较而言,“租房养老”更易为市场接受。据悉,现在已有不少老人把自己现有住房出租,大部分租金作为老年公寓的生活费用,余款零用,有大的花销才动用退休工资,这既可以对“养儿防老”进行补充,也是对家庭房产资源价值的最好利用。看来,“以房养老”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养老方式。真正要靠房养老的,除了一部分鳏寡孤独者,就是子女比较富裕,不需要继承房产;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年人。专家指出,要真正走出“以房养老”的困境,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完善。三、“以房养老”是政府在转嫁责任吗“以房养老”刚提出就不受国民待见,如今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更是引发民众的不安和焦虑。在养老金面临极大缺口的情况下,讨论“以房养老”,难免令人有政府逃避责任的猜测。另外,对于无房的老人而言,如果要“以房养老”,就必须先买一套房。所以有人担忧,“以房养老”实际上是鼓励居民购买投资性住房,将进一步推高我国本就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必然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会导致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更加严重。为此,民政部9月22日通过其官网公开回应称,“以房养老”只是通过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的举措之一,而且是试点性举措,希望社会及媒体对国务院有关意见全面理解,勿以偏概全。对于舆论担忧的没钱没房低收入者今后如何养老问题,民政部相关负责表示,政府将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等多名专家也表示,“以房养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可选择的、补充的养老方式,不是一项养老政策,不代表政府转嫁责任,与基本养老制度和财政兜底也并不冲突。不过,民众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房子对于中国人意味着太多太多,当很多人说买房不值租房值的时候,“以房养老”的模式无疑又给了公众当头一棒。而且,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双轨制、历史欠账、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等原因,中国官方建立的养老金体系基本无法满足国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如果不能明确“以房养老”的性质,则只会打击民众对主流养老体系的信心。四、中国人未来该如何养老就在公众仍对“以房养老”试点有颇多疑虑和担忧的同时,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近日相继传出消息,将很快启动“以房养老”或“以房助老”试点。与民众意见不同的是,许多专家看好“以房养老”,认为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国家帮扶、社区服务等选项外增加了新选择,也有利于满足一部分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随着老年人群结构的变化,参与机构的逐步成熟,“以房养老”市场会逐渐走上正轨,规模会不断扩大。陈秋霖分析,现在进入养老阶段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群,数量和规模都不大,他们房产不多但子女却比较多,养老问题基本就是由家庭子女承担了。而今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50后、60后甚至70后成为主要养老人群,他们的房产相对较多,但是从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那儿得到的养老帮助会很少,这时就需要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寻求帮助,以便将不动产变为现金,满足养老需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突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试点即是探索,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随着制度设计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以房养老”未来或许会成为许多老人的养老选择。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以房养老”操作起来有多难,而在于我们需不需要“以房养老”,能不能“以房养老”。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如果社会福利足以支持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以房养老”只是养老方案的一个补充,就不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争议了。

 (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新京报》,2013年9月3日。)。

 【思考题】围绕“以房养老”政策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2.对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房养老”政策应做什么样的政策评估?3.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基本养老保障政策方面谈谈你的设想。

 案例4中国式邻避冲突的系列事件【引言】近年来,“高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专业术语,它在我国学术界和领导层引起极大关注,同时广大普通民众也已熟知并有切身的体会。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而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突发事件集中表现形式为群体性事件。最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仅2012年以来就发生多起,如2012年6月底7月初四川什邡民众抵制钼铜项目的群体性事件,时隔不到一个月发生的江苏启东人民抗议“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工程”建设的群体性事件厂等。

 【案例】邻避是notinmybackyard(nimby)的中文表达,其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在我家后院”。邻避设施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设施,大致可分为污染性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对空气、水或土壤可能产生污染的设施,如化工厂等)、不愉悦设施(虽然有满足公共服务功能,但令附近居民感到不愉悦的设施,如火葬场等)、空间摩擦设施(赌场等)、厌恶型设施(可能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或财产利益而不受欢迎的设施,如垃圾焚烧厂、磁悬浮线路等)和风险集中设施(附近居民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所获利益的设施,如核电厂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对环境质量要求和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针对上述各类邻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国各地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行为。由表4-4可看出,从2007年至2013年,我国共发生14起重大邻避冲突事件,大都是公众对污染性设施和厌恶型设施的反抗。例如在2008年,上海发生了反对磁悬浮联络线工程的冲突事件。该工程于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但因为沿线居民对此项目有抵触情绪被暂时搁置。2007年项目重启,拆迁公告贴到沿线小区时,引起沿线居民的激烈反对。在居民连续上访和抗议活动的压力下,政府组织座谈会进行协调,但沿线居民并不认可环评的结论,拆迁工作被暂停。当年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从浦东到虹桥机场的磁悬浮联络线优化方案,一则《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龙阳路站—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选线调整方案(草案)公示》(以下简称“选线公示”)被挂在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由于担心磁悬浮的噪声、振动、辐射等方面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和个人房产贬值造成的财产隐性流失,仅2008年1月内,沿线居民和业主多次到人民广场“散步”和南京路步行街“购物”,平和理性地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元旦过后,陆续有小区业主组织起来,集体向浦东和闵行区信访办反映意见。1月上旬,各区信访办陆续组织磁悬浮研究中心、市环科所等相关负责人与几个小区的业主分别见面协调。业主在见面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沿线受到影响的居民区、机关、学校贴出公示;各大公众媒体转载公示和环评报告;公示期延长到3月5日;要看到环评报告全本和生物(人体)长期俺去性试验数据;要求依法召开听证会,邀请媒体参加等要求。上海市政府最终缓建了磁悬浮联络线,并表态“今后上海在一些重大工程上都会认真听取社会的意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

 2009年广州番禹区因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发生了另外一起厌恶型设施邻避事件。当年2月,广州市政府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交界处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担心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及其他污染,数百名业主发起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签名抗议活动。虽然政府为此举行了专家论证会、群众座谈会、新闻通报会等多次会议,并且承诺环评不通过坚决不开工,但仍然没有取得民众们的信任。这次抗议随即成为一个全国瞩目的事件,在全国舆论压力下,该项目被政府暂停。2012年4月12日,番禺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政府将公布发电厂的备选地址,根据群众意见、环评分析和专家论证来确定建设地点,番禺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入暂停期。而宁波发生的反对px化工项目的冲突,则是典型的污染性设施邻避事件。2012年,中石化投资558.73亿元人民币在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被报道后,镇海区居民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心,开始到区政府上访,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0月22日,湾塘等村的200多个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不同意集体接见,宣称px项目环保达标,民众不信任,以围堵城区交通路口等形式进行抗议。从22至27日,这场大规模游行一直在镇海区持续进行。地方政府采用多种控制手段,甚至出动大批警察,敦促民众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0月28日,宁波政府表态“坚决不上px项目”,民众才结束抗议活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为了对上述邻避冲突事件有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比较认识,如下表格从项目类型、反抗原因、政府态度与策略、项目结果方面,对这些事件进行宏观比较:表4.4邻避冲突事件的比较分析续表4.4厦门、大连和宁波反对px(二甲苯)项目的三起事件显然都可归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之列。这三次针对同一项目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时间跨度为五年。从厦门到大连间隔三年,从厦门到宁波仅有一年时间。以这三起事件为例可以说明: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期。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环境信访案件的总数在11年间增长了10倍,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2012年似乎更为频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环境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另一方面,邻避型事件往往具有连锁反应以及示范性效应。2007年的厦门px事件是第一次把目标清晰对准px的一次抗议,也正是该事件才把px引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同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的厦门事件产生了连锁反应—各种环境抗争事件层出不穷,如上文所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另外它也对之后的多起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如在大连、宁波px事件中,市民之间递的有关px的危险信息与厦门事件时如出一辙;抗议民众间流传着“厦门人都赶走的px,却在大连落脚了”、“厦门和大连都不要的东西为什么给我们”等言论。三大群体性事件所反对的项目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且都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其一,所反对项目的正外部性。三个地区所反对的项目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800亿元”、“260亿元”、“纳税20亿元”等诱人数据和各种重大意义虽然都是政府提供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消除群众的抵触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项目在拉动所在地gdp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公共利益的。这也是邻避设施所具有的优势和鲜明特点。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项目具有的较大的正外部性只是对于政府而言的,民众感受到的只有负外部性,只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险之中,同时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生活环境的恶化,身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剥夺感。厦门市民完全是出于对传言的px可能带来的剧毒性、危险性而恐慌;大连和宁波抗议民众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恐慌和邻避情结外,还有长久以来所感受到的事实上的巨大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三起事件中只有厦门是完全直接针对建设px项目所发起的,大连是由于化工厂防护工程不到位而造成的px泄漏引发风险,民众喊着“拒绝px”的口号抗议福佳大化工厂;宁波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中,px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装置,而民众抗议实质上引发于项目扩建而引发的搬迁问题。另外,政府在事件酝酿和进行过程中也不乏对px进行的辟谣,却都没有对事件起到任何缓和作用。可见,px只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句口号,民众开始谈px色变。从发展过程看,三起事件都非突然袭击,而是酝酿已久,突然激化,且都经历潜伏—触发—高潮—发展—平息几个阶段的发展。可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在邻避情结激化之前能够意识到它的可能性,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化解。从抗议形式上讲,三起事件概而观之都可以用厦门事件中民众创立的新名词“集体散步”来表示。三个事件较令人庆幸的是都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抗议民众大多较为理性,只是向政府集中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厦门事件对此抗议形式的开创得益于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参与民众的理性配合,当然也有政府的较为开明的回应;大连和宁波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厦门事件的成功经验。淡化政治色彩是抗议民众选择“散步”方式的重要缘由所在。一些事发地的政府通常以“敌我矛盾”来定性群体性事件,把本是经济、民生利益诉求的事件视为反党的政治行为,匆忙定性参与者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者”等。我国的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程序限制使得民众缺乏实质性游行示威的权利,群体性运动易于被戴上政治色彩的帽子。因此民众以生活性用语“散步”替代政治性的法律概念“游行示威”,主动淡化政治色彩,强调没有组织性,寻找非暴力的、和平表达的可能性。“集体散步”是公众力求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利益表达的无奈选择。但是,三起事件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无序性。简单来看,三起事件都是以群起反抗为开端,并以政府的妥协为终结,而且开始抗争到官方的回应往往时间短促。这可能只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宜之计,但这也充分反映出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在整个事件中都处于无序的状态。重大化工项目的建设必然要有行政等各种许可,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许可之前必须要进行听证,而显然民众是直到事件爆发之前才开始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这就说明各级政府没有重视行政许可法,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遭到剥夺。行政许可的批准和撤销也需按程序来,不能一有反对就立马撤销,这显然是对行政许可法的无视。而且不免会形成一种群众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的不良示范。群体性环境事件一发生,地方政府便匆忙宣布终止项目进展,不仅行动上十分被动,而且使中国今后化工产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三起事件看似都以相同的结果,即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平息,但是三个事发地政府的回应方式和舆论对各事件的评论却是不大相同的。厦门事件中“散步”的高潮平息过后,经历了为时半年的环评论证,并在最后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公众参与,最终做出px项目迁建的决定。社会舆论对此事件的完满解决好评如潮,认为政府和民众实现了“双赢”。民众反映诉求的理性、政府的顺应民意,以及二者的积极对话互动都成为评论者的赞许之处。然而,四五年后的大连和宁波似乎并不能赢得同样的掌声,虽然他们同样得到了政府当即表示停产的承诺,但厦门那里“双赢”的称赞在大连和宁波却变成了“双输”的忧虑。厦门px项目只是搬迁,虽然这需要耗费较大成本,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走向公众参与的民主道路的探索所必经的。而大连和宁波,正在进行的项目戛然而止,政府轻率的许诺之后所要面对的必是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和无法想象的惨痛代价。可见,至少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厦门事件中积极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政府从中应该吸取的如何预防和回应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并未如期待和预料中的那样被重视。(案例资料来源:?李永政,王李霞,《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人民论坛》2104年第2期)。

 【思考题】1.政府公共政策实施中产生邻避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邻避冲突问题的治理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从博弈论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策略解决上述案例反映的邻避冲突问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受学院委托,我以清华公管学院的具体工作为例,向各位汇报案例教学、案例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工作者大有可为”,并号召中国学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学院属于公共管理学科。我们公共管理学科就更要“讲好中国特色治理故事”。

我们学院从案例教学和研究上来讲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人才培养,包括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及我们学院专门成立的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第二是学院老师们发表的大量以案例为方法的科学研究;第三是我院的研究成果发表平台《公共管理评论》杂志关于案例研究方面的发表情况。

首先是课程体系和案例教学工作。2020年,在中组部的组织下,我们学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参与汇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典型案例》。关于案例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建设,我院长期以来把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融汇到每一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教学课程中,包括针对硕士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i》,针对mpa学生的《社会研究方法》,针对留学生的《研究方法与写作》,以及针对一年级博士生开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ii》,以及针对高年级博士生开设的《高级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高级定性研究方法》课,由五位老师同台为学生介绍前沿定性研究方法。

公管学院2004年就成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开发教学案例。我院已经建立了两个专业的公共管理案例库:一是学院内部案例库,提供中英文和多媒体案例,服务全院教师;二是精选部分高品质中文案例建设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面向全国高校提供案例教学服务。学院已开发中文、英文和视频案例总计达到1500多个。通过案例教学,学院培养出一批教学讲师,包括程文浩、梅赐琪、蒙克等,他们先后都获得了全国以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学院还组织许多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案例教学活动。例如,我院开展了全国案例教学师资培训,从2001-2020年一共已举办了16届;每年组织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于2018年开始针对全球学生举办英文案例大赛。我院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mpa教指委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取得好成绩;同时,我院先后在2017年和2020年承办了两届naspaa-batten全球学生模拟大赛。

我院老师们的案例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将这些成果分成几类,首先是全国性单案例的研究,比方说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等老师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央政府“集思广益决策模式”。赵静老师针对中国特高压政策案例,提出了问题定位和议程设置,以及打破决策僵局的机制。戴亦欣老师以中国核电发展为例,探讨了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工业选择的问题。

二个类型是地方单案例的研究。我院老师们分别扎根到地方,深入研究发展案例。例如,苏竣老师和他的博士生,针对某城市智能治理、城市大脑开展案例研究。巫永平老师和他的博士生专门研究了莆田系民营医院发展历程,回答了为什么中国80%的民营医院都是由莆田农民控制的这样的问题。桂天晗老师正结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和中国计生委在安徽开展性别平等实践,开展案例研究。这个研究旨在对外介绍“中国故事”。

一、研究对象。

(一)产权。

产权是市场经济下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产权是一组权利,主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项权力。

(二)小产权房。

由于中国地产权的二元体制特征和管理特色,形成了社会上“大产权”、“小产权”的提法。大产权房包括房屋产权以及房屋占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购房者拥有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全部权利;小产权房则是不完全产权房,只包括房屋产权,不包括或没有房屋占用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不能合法入市流转。小产权房与大产权房的本质区别在于房屋占用土地的权属性质不同:小产权房占用的一般是集体所有土地,而大产权房占用的则是国有土地。

二、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源。

(一)小产权房产生的体制根源。

不少研究表明,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小产权房形成的根本性原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后指出,小产权房的出现,暴露出当前政府征地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部分和矛盾,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的自发性制度创新。

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中国地权二元分割体制之下,城乡土地被人为分割成了两个体系的不合理制度。由于当前中国地权仍然是一个二元分割的体制,土地分为国有的和非国有的,国有的土地可以流转、交易、开发、抵押,但集体的土地却没有这些权利,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的土地使用状况和小产权房状况。小产权房问题的背后,是制度安排的缺陷,是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冲突,实际上是城乡利益格局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廉价征收征用,同时也是既得利益集团与农民利益的一种博弈与妥协。

(二)小产权房产生的经济根源。

在高房价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购房者难以负担,小产权房的形成是必然结果。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长期快速上涨,远远超出了当时当地一般家庭的实际购买能力;与此同时,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供应一直落后。风险高但价格低的小产权房就成为这部分购房者的唯一出路。因此,小产权房存在着大量现实的购买群体,小产权房与城市大产权房的较大的价格差,成为趋势小产权房购房群体蜂拥而至的需求推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快速进程,既扩大了住房需求,又推进了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预期价值的上升,以及临近区域居民致富的迫切愿望,加上开发小产权房利润丰厚,构成了小产权房的供给动力。

从一定程度上说,小产权房产生的深层次经济根源,是住房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高房价对普通民众来说不堪重负,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普通民众的刚性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局面为价格低廉的小产权房提供了大量市场。

三、小产权房规制政策的优化。

如何有效规制处于灰色地带的小产权房,是一场体制、政策和民生的博弈。鉴于小产权房问题涉及到农村土地和城市住房问题,我们从国家土地政策和住房政策两个层面,探讨如何优化小产权房规制政策。

(一)基于土地政策的视角。

(1)完善土地管理立法。

有效规制小产权房,首先应该完善国家的土地管理立法,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法规体系。切实保证治理小产权房问题有法可依。

(2)拓展集体土地产权权能。

深入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变革,赋予农村集体土地真正完整的产权。统一土地市场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才是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根本出路。

(3)改革政府征地政策。

要解决小产权房违法违规问题,必须加快政府征地政策改革步伐。严格限制政府征地范围,确保征收征用土地用在“公共利益”需要的范围内;对“公共利益”用地以外的非农建设用地,可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前提下,由土地所有者决定农用地转变用途后是否被征收。

(4)完善集体建设土地流转政策。

完善集体建设土地流转政策,可以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为突破口,探讨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体系和权利安排,确立改革路径和架构。

(二)基于住房政策的视角。

小产权房政策受到国家的住房政策影响。小产权房是一种合理的购房需求,自主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不能依法登记产权或办理合法过户完善商品住房政策,将小产权房纳入商品住房政策管理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将小产权房纳入住房政策管理体系。

(1)完善商品住房政策管理体系。

政府应加快建立小产权房楼盘的入市流转机制,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合理有序竞争,抑制大产权商品房的过高价格和房地产商的利润空间。探索创新优化融资渠道,拓宽中低收入购房者的贷款方式。进一步改革房产税,减少低价住房的税费征缴,加强调控投资性投机性购房,缓解当前严峻的住房供需形势。建立小产权房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相关独立中介机构的自主权,保障小产权房的住房安全。

(2)完善保障住房政策管理体系。

由于小产权房价格低廉,能够满足购房者的基本居住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购房者的欢迎。同时,保障性住房的规制政策尚未清晰,因此,政府应适当调整对小产权房的规制政策取向,把小产权房纳入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一员。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将小产权房纳入保障住房政策管理体系,并使小产权房与商品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形成梯度消费,使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三)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04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示一定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

从公共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到目前为止,规定也已经颁布有几年时间了,但是成效却并非十分明显,各地方强行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经行的,耕地的红线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后退。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不管红头文件怎样高调呐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无论中央政府怎么用财税支持和激励,农业和粮食耕地却像一个垂暮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向黄昏。那么为什么在中央政府重拳出击的背景下还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到底是什么敢挑战政府的权威。

观点分析一:粮食价格过低。

尽管国家这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地农民经行了粮食补贴,但是细细算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也就几十百把块钱,平均摊到一斤粮食里只有几分钱。稻谷的价格1992年就被定在9毛钱一斤,但种子、化肥的价格却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决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3.3%和10.53%,但同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却上涨了20.28%,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它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成本尚不到20元钱。东北大米现在出口日本,离岸价只有2.4元一斤,日本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有的大米品质跟我们东北大米差远了,但它一般都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大米卖人民币99元/斤。谁都不会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一袋金灿灿的稻谷还抵不上一包中档香烟的价格。然而这是事实。农民兄弟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土地,越要越多的人减少了对土地经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转向其他方面,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无情抛弃。

观点分析二: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与要求的严重脱节。

现在全国各地农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缩。据不完全统计,最多到2020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会降到6%以下。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满足,而是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赶尽杀绝”。很多地方领导人口头高喊“重视”农业,要花大力气保护耕地,但是都从内心深处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黑龙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70个产粮大县当中,居然有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绝大多数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八百多个产粮、产棉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人民穷县,干部孬县”。再看看全国百强县,像无锡、江阴、昆山等,这些富得流油的市县,没一个是靠搞农业“发迹”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消灭农业与农村?原因就在于农业对gdp的贡献已微不足道。发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达不到,地方领导人很难受。更主要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领域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基本没有了,反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重大包袱。这里就出现了不同价值选择的矛盾,是顾全大局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还是自己以的政治前途为纲。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显然,什么国家安全,什么粮食问题,政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观点分析三: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极其廉价,农民不爱惜。

正如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由于农业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为有限,所以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如今国家越来越严格地为保卫耕地面积的“红线”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但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二、问题与思考:。

(一)如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这一公共政策加以解读和评估?

三、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

(一)首先,政策问题的认定来说,我国的中央政府还是比较及时准确的做出了反应,该政策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即资源分配失衡(耕地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了该问题的“引发机制”。在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损益地区和利益集团为获取资源必然引发政策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这种冲突就具体表现为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对耕地的使用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对耕地经行占有的矛盾。但是抛去这些繁琐的具体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为根本的产生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是矛盾造成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经行重新分配的需求和继续保护耕地以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新的矛盾。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经行了合理的政策问题认定,可以说在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政策问题的认定上我国上级政府还是做出了明智的价值判断。

但是,在下一个步骤——政策规划过程中却并非十分完美,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颁布过程中安全未能遵循可行性原则,这一实践原则。该政策方案没能准确考虑到政策调试对象的利益分配问题,不要说侵占耕地的开发商们了,就连地方政府都不愿去接受这份自己砸自己脚的“苦差事”,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完成,而要吸引外资莫过于廉价的土地和税收,而现在又要去保护耕地,这真的让地方政府很是左右为难。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上级政府未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比如如何处理吸引外资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等。当然了由于该政策问题结构质量不良,政策问题的层次也比较宏观这都加大了对该政策问题的认识难度,中央政府未能作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规划也无可厚菲。

公共财政案例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五

英国公关专家杰弗金斯在《最新公共关系技巧》中认为:“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都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协作以保证公司事业的成功.公关不是一项孤立的专门活动,它与一个组织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市场营销在内都密切联系着,因此就市场营销而言,应尽早地使公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段话揭示了营销活动和公共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对象:顾客和消费者.新的营销理念会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公共关系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也是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当然,公共关系是一种必要的营销手段,并不能全部代替营销活动,故而营销活动和公共关系之间是一种总分的关系,公共关系是营销活动的一部分.现代营销6p理论新增加的部分就是公共关系和权力,可见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要营销方式中的公共关系运用。

3.1微博营销。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的社交工具,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开放便捷等优点.目前我国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平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个群体开放性强、素质高、购买力较强.运用公关手段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精准营销,具有鲜明的特点.

3.1.1目的性强。

微博文章短小精悍,能够简单扼要地表现出博主个人思想与主观体验,并吸引热衷于同一话题的读者参与讨论、交流信息、引用转发,故此微博主要影响的是具有一定关注度、具备共同审美和趣味的人.微博营销价值在以“大v认证”为主的社交圈上得以凸显,并且“大v认证”引导着其社交圈成员的消费潮流,其所发表的意见和评论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对企业品牌产生巨大影响.

3.1.2营销成本低。

微博帐号的开通和发布不需要资金支持,同时如果博主影响力大、所发内容出色,就会有非常高的浏览量和点击率,从而给企业呈现出很大的商业空间,在微博文章中适度加入广告软文,会获得非常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微博社交圈子化特点明显,圈子里的人对彼此比较信任,如果有一个人推荐一个产品或服务,其他人会非常容易接受这个产品,这和传统广告营金钱攻势相比,营销成本非常低.

3.1.3互动性强。

传统的广告营销根本没有互动性可言,而微博这一平台则可以实现话题讨论和交互.微博上的讨论不仅能够扩大品牌影响力,还能够获得参与讨论人群对品牌的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这对品牌进一步贴近消费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互动讨论的时候,不仅拉近了品牌与客户的距离,还赢得了广大微博用户的理解和尊重,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广告营销所不具备的.

3.1.4水军泛滥。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一方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变得庞大繁杂、良莠不齐.网络水军在短期内有序行动,发布信息,炒作口碑和参与网络造势,利用其形成的集中效应扰乱正常营销行为、对负面新闻推波助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深受广大网民厌恶.这种不正常的公关行为不但不会达到营销目标,反而会大大损害企业品牌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值得企业警惕和反思.从以上特点中不难发现,微博营销是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以内容打动消费者内心,通过迎合其内心诉求,达到满足其深层次的需要,获得消费者自发的行动效果.在商不言商,最后还是商,微博营销蕴含着丰富的公关艺术.

3.2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就是利用新闻、互联网等媒介,利用一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制造新闻,创造轰动效应,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一种营销手段.事件营销的切入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公益、聚焦和危机.一般而言,公益和聚焦属于主动模式,而危机事件营销属于被动模式.事件营销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广受青睐,众多企业公关部门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产生了众多的经典营销案例.

3.2.1公益事件营销。

公益事件营销,指企业通过参与、支持公益活动来获得公众注意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程度,提升企业的公益形象.随着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公益事件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公益活动的支持体现出巨大的广告价值.近年来,各种热点公益事件诸如非典肆虐、汶川地震、希望工程等事件中,众多企业通过捐助、广告、活动等方式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效地提高了其公司社会影响力.

3.2.2聚焦事件营销。

聚焦事件,指在一定时间内大众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事件.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效果不断下降,众多企业转向结合聚焦事件展开的新闻搭车和主题公关营销,来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在聚焦事件里,体育事件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为众多消费者对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感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去关注运动员所使用的企业品牌,并且会对自己支持的运动员和队伍表现出一致的情感,企业一旦抓住这些情感并参与其中,就很容易获得这部分公众的支持,达到营销目的.,北京奥运会赞助商是阿迪达斯,但这并不妨碍李宁公司在营销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李宁公司在赞助队伍方面并没有选择全部赞助,而是赞助广受国人关注的金牌队伍,诸如中国射击、体操、跳水、乒乓球等实力强、深受国人喜爱的项目;同时国内还有重播夺冠节目的传统,李宁产品的曝光率一下子大幅增加.加上李宁先生在开幕式上点火仪式圆满成功,李宁公司的知名度空前高涨.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赞助商,而真正的奥运赞助商阿迪达斯的认知率只有22.8%,李宁成为所有品牌中奥运赞助商误认率最高的品牌.

3.2.3危机事件营销。

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商业环境中,时刻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则危机事件不但不会危害企业,反而还能够带来很好的广告效果.7月14日,互联网上一段试衣间不雅视频在微博热传.视频开始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之后迅速在微博广泛传播.广大网民就视频当事人、拍摄目的等话题进行猜测讨论,由于事件地点发生在三里屯优衣库商场,一些网民认为该视频是优衣库公司为推销产品而进行的网络营销.该事件在网上发酵迅速,关于优衣库的黑段子成堆出现,甚至还有网民专程赶来三里屯店面进行拍照留念,这一切都对优衣库公司名誉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面对危机,优衣库公司迅速做出反映,于15日发布官方回应,该回应称优衣库作为国际大牌,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安心和优质的购物体验,并呼吁广大消费者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妥善使用其试衣空间,同时否认了该事件系公司营销炒作,成功地降低了自己的损失,挽救了公司的形象.

3.3关系营销。

企业的营销活动是由人来组成和参与的.就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来讲,关系营销就主张在营销活动过程中注重感情的运用,为消费者提供细致化、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关系营销充分迎合了消费者希望得到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使得营销过程中的各个参与者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保证了企业的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3.1维持和消费者的良好销售关系。

顾客就是上帝.忠诚的消费者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关系营销主张营销活动应建立在和消费者进行持续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充分满足消费需求,做好产品销售和服务工作,维护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依靠顾客.

3.3.2改善和同行的良性竞争关系。

企业关系营销理论主张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这有利于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就必须通过改善和同行的竞争关系,变竞争为合作,共同开辟市场,这不仅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3.3.3促进和政府机构的合作共赢。

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必然会受到政府政策以及行业内法律法规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到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同政府之间的关系.关系营销主张企业对政府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施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的营销方法,并拥护和配合政府各项经济发展及民生措施,协调好政企关系,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叶青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