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15:05 页码:14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汇总15篇)
2023-11-17 20:15:0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种种经历的汇总,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总结中怎样抓住关键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总结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一

公园景观设计效果如何,对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实际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设计的内容与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优化,提高设计综合效果。下面就来看看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策略吧。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需要确定主要设计内容,就实际情况来看,一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为确保设计效果,必须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满足水平要素、竖向要素以及顶要素之间的平衡设计。公园植物景观在设计上主要分为覆盖式、开敞式及封闭式几种,其中对于覆盖式植物空间,大多采用体积较大的树冠或藤蔓植物组成,设计时要重点做好对植物疏密度的控制。开敞式植物空间,设计时基本上是选择用低矮灌木与草坪来对空间进行划分,为人们提供充分的视野敞度。而对于封闭式植物空间,设计时要重点突出环境私密性与封闭性,一般可以选择用高大的乔木来营造小的空间环境,并在空间内点缀适当的花草,以满足游客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同时,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亲切感。另外,为确保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性,除要做好对空间设计的控制外,还需要做好植物季相管理,在达到基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会随着时空变换而展现,灵活应用彩叶植物来营造多变性的空间,其中要做好对冷暖色调的控制,提高公园环境的舒适度。

设计模式选择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园景观设计效果,常见的设计模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与混合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第一,自然式。自然式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设计方法,植物的种植不采取规则的方式种植,行距与株距随意性比较大,布局上主要模拟植物在自然界生长状态与分布特点,利用自然的.方法来组织素材,重点突出植物的个体美与组景美。第二,规则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好植物的种植,常见有直线、曲线或其他几何图形,此种设计模式植物基本上为带植与列植,并在后期进行修剪成型,形成特色景观,向游客传达一种宏观大气的感觉。如果选择此种设计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好后期人工管理,以植物为对象通过人工设计来打造不同的图案造型,突出装饰性景观效果。第三,混合式。混合式设计主要是将自然式与规则式设计方法综合在一起,实现景观的共同性,并在分离中体现景观的对比性。混合式设计方式具有前2种方式的综合特点,在实际应用上也可以取得更丰富的效果,主要结合公园不同区域空间景观与功能实际需求,营造适应的植物景观。

2.2.1以实际用途为依据根据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功能需求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植物品种,可分为孤植植物、行道树、防护树种及绿雕塑等。不同的植物种类所对应的实际应用需求不同。例如,行道树的选择应与道路宽度、位置及周边场所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情况下主干道两侧应选择整齐挺拔的高大乔木,常见的有香樟、悬铃木等;园内游步道两侧应选择细质感小乔木,常见的有合欢。道路两侧为开敞观赏区,应选择高大常绿乔木或者彩叶树种,通过设计来形成景观大道;而公共设施旁边则应选择落叶大乔木,避免冬季对阳光的遮挡。2.2.2以立地条件为依据根据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需求,可以分为耐旱植物、耐水湿植物、阳生植物、耐阴植物、酸性土植物及碱性土植物等,需要根据公园地质地形实际条件来选择对应的植物种类。现在很多公园大部分区域都采取铺装的施工方式,植物会受到较大的热辐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植物根系很难在土壤中获取足够的水分,再加上基础设施设置不当,不能及时浇水,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对此,就应该选择耐旱植物,常见的有枇杷、栀子及乌柏等。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除要做好设计模式与植物种类的选择外,还应做好与其他元素的综合分析,如与水体构成滨水植物景观。水域环境为公园内人们最为青睐的空间之一,在对此方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做好水生植物的选择,主要有挺水、浮水与沉水3种。在设计时,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种植方案,不但要在短期内达到景观设计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其能够长期正常生存下去。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二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多样化,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出来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的设计。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能够通过招引湿地鸟类,对乡土湿地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湿地昆虫、鸟类来实现湿地环境的统一,达到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一系列技术将岸带植被恢复,在林下空间中对喜湿植物、耐阴植物进行种植,以此对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通过湿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布,将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结构多样性有效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展示出来,加强游人对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三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必须要做好总体设计,分析系统功能需求,总体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成功与否,只有正确把握业务逻辑和软件使用者意图,针对使用需求和要求,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真实,避免设计与开发及需求间产生矛盾,避免发生返工现象。通过前文对struts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struts2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进行总体设计规划,明确设计思路,确定设计策略,寻找设计方向,为后续详细设计提供依据。基于struts2的信息管理系统,除了要满足业务需求和使用者要求外,要尽可能做到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大方,能够实现多种用户权限管理模式,实现分角色管理,以便于访问权限限制。首先应该达到能够适应中心板块信息处理、暂时信息处理、日程信息处理、历史工作状态处理以及板块联合处理等条件。在系统的深入工作中可以对于日常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很好的进行日程信息管理与维护,从而提升系统总体的可靠性。前不久struts2框架的安全漏洞频频爆出,使得基于struts2的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具体开放中应对系统安全问题提高重视,保障系统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分角色管理设计中应设置角色识别功能,系统中应包括:系统管理员、项目负责人、项目组长、成员、用户等五个角色,不同角色应具备不同权限和职能,信息访问范围也应根据角色不同来区分,这样以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避免信息泄漏。只有做好总体设计才能进行详细设计,保障总体设计质量至关重要。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园林景观发展,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影响了城市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认识到雨水收集利用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水资源维持植物的生长,园林景观范围越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给,从而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园林景观中植物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对植物进行直接喷洒,所使用的水大多都是自来水,不仅会增加园林景观的成本,还会对自来水造成浪费。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植物通过雨水就能健康生长,并且雨水中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会使植物更好地生长。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雨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3.1构筑蓄水系统。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常常会考虑修建人工湖泊供人们观赏,这种人工水系景观不但能够达到观赏效果,还能成为雨水收集引流的渠道。以北京植物园为例,设计师在植物园中设计了3个人工湖泊,使人们在游览植物园能够观赏,还能把附近地区降落的雨水集中收集到人工湖泊中[3],使得人工湖泊水资源较为充足,能够为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减少由于植物水资源不足,导致植物枯死的情况发生。当城市园林景观的可利用面积不够时,相关人员可以把蓄水池建在地下,通过引流的方式对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3.2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土壤具有蓄水池的功效,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尤其是植有绿化作物的土层中,具有较强的自然雨水收集储蓄效果。当雨水渗透到土层中,相关人员可以在地下修建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还能收集屋檐流下的雨水并通过管道引流,最后引入到园林景观植物中进行灌溉,增强土层中植物的储存水量。渗透到植物中的雨水还能对植物根茎进行过滤,减少多余的杂质成分,从而使地下蓄水池更加纯净[4]。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加大人工修建河道的弯度,减少雨水冲刷土层的速度,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3.3建造漏水型园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有充足的雨水资源,如果缺少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型城市园林景观,让雨水流到地下水系中,存储雨水,从而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槽的引流水道,把水道与蓄水池相连接,这样会使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地下水系中,另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园林景观的蓄水池中。不但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浪费,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园林景观植物有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实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袁璐.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五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六

1、“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角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人们的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考虑设计空间。通过不同空间序列来符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2、空间层次。

在“一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考虑其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疏密有致、虚实互间,有封闭、半封闭、敞开等不同选择。每一个空间都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

3、文化传承。

其地理位置是位于宁阳县,因此考虑文化上的深入挖掘,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

4、生态建设。

设计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项目为其生态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都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布局的形式以圆非整圆的形式来表现,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创造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性公园。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主次清晰,并以不同铺装材质、纹路、尺寸来区分。同时道路分级明显,为管理,娱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方便。

五、植物配置。

在景观上,植物配置上是以“四季皆有景”为目标,是整个公园特色。在整个公园布局上营造出一个季节以一个季相色为主,形成一年四季四种颜色鲜明变化。春季:竹子、海棠、白玉兰等,夏季有马褂木、紫薇、栾树、荷花等,秋季有桂花、红枫、三角枫、银杏等,冬季有梅花、腊梅、罗汉松等。在数量是上,数量上采用疏密有致。形成一个一个特色空间。有的采用数量众多形成气势宏大之势。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仅考虑到季相色,同时考虑到整体空间上的处理有门柱绿化、垂直绿化、平面绿化。同时落叶和常绿搭配合理。树种的选择多数采用乡土树种。利用其生长优势以最好效果速度创造出最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七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工作、上学、就业等原因,城市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辖区管理内容越来越复杂,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近几年“网格化管理”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产生很多积极有效的作用[1]。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系统建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社区内居民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使用和共享,使社区更加有效、科学的对辖区内居民开展服务和管理,真正实现查询快捷、查找方便、真实性强、存储量大等优点。从社区工作人员来讲,可随时查询与辖区内居民有关的信息,真正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旨在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计算机技术,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社区对辖区内居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和现代化。从社区居民来讲,查询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信息也更为方便和自由,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

网络服务是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主要实现技术,具有分布式、松散耦合、跨平台性与高度整合性的优点,提供了在因特网环境下完成应用系统之间互相操作(interoperable)和整合的技术架构。通过soa可以取用云端服务原有的功能组件加以编排与组合,让彼此能相互沟通。开发者不必自行开发或拥有所有程序组件,视需要可以组合云端平台上最合适的服务,又因为每个软件或组件互相独立,因此可以任意更换来组合系统,提高再使用率与创新性。现行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除了制式的问题外,最重要的差异是网站功能本身为一种工具技术的使用导向,网站上纯粹的工具使用者是很难主动去使用的,必定要通过一些情境的诱导设计才有机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部分提出参与式成长的设计概念,亦即一种以阶段成长为主轴加入社区成员生活情境的参与及可持续发展和经验模式的概念[3]。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多少带有某种的使命或是能够代表地方的特色,而想要在网站完成初期就达到了最终预期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使用者的人数多寡与使用因素影响了网站的运作,因此势必要倚靠渐进式的阶段规划,来作为一个网站发展而达到目标的主要架构。这样的`阶段规划设计,除了让网站能够有依循发展的方向外,其所代表的意义还包含了一种通过行动过程来发展策略的内涵。

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本来就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原先的目标意图外,配合使用者的需求做调整才是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修正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一个阶段成长的规划是必要的。经过服务规格定义后,通过服务实现决策确定服务实现策略,包含服务组件层及服务编排的实现,实现方式可于现有应用上进行服务封装或是重新建构服务,采自行建置或外包等决策方案[4]。确定实现决策后进行服务与it组件的分配及组件的分层对应,如业务流程的组件或人工服务的组件等,亦即将服务与业务对应并通过it实现。将一个或多个服务组件层组合成可公开被发现或静态系结(binding)、被执行或被编排到组合服务中,服务层提供业务范围内组件、特定业务单元组件、及在某些情形下特定项目组件,并且以服务描述形式具体化服务接口,使用提供的接口功能在执行时提供服务实现,公开的服务接口可独立存在或作为组合服务。随着云端的成长以及标准、伦理和法令的逐渐建立,其中的公有云越来越完善,其运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秩序、越来越安全,所以公有云将成为云端运算主流。通过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架设,让社区人有一个共同发言、聚会、讨论的空间,重新将社区的情感找回来。

结论。

总之,借助城市居民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的信息,不断拓宽社区楼院居民协商议事范围,丰富协商议事形式,引导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楼院协商治理活动的有序运转,实现楼院环境的整洁有序、文明和谐,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形成以楼院居民为主体、以多方力量为支撑、以协商议事为主线、以为民服务为方向的“自治+共治”楼院协商治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4]徐谦.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08):182.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八

2.1.1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2.1.2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2.1.3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2.1.4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2.1.5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2.1.6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2.1.7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

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

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根据上不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内容和规模。

2.2.1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2.2.2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m.2.2.3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2.4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全园面积宜大于20hm。2.2.5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大于40hm。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m.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m。

2.2.6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2.2.7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置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改变文物现状。

2.2.8其他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的主题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2.9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事应照顾老人的游憩需求。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m之间。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hm。

2.2.10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接到和供短暂休憩的作用。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置应考虑与省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

二、公园陆地形状或地貌出现特殊情况时园路及铺装场地的增值。2.3.3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可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按表2.3.1规定值适当增大,但增值不得超过公园总面积的5%。

一、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

二、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

三、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常规设施。

2.4.1常规设施项目的设置,应符合表2.4.1的规定。

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而同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

2.4.4公用的条凳、座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1hm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量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分布应合理。2.4.5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根据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确定。

3.2.1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做出综合设计。

3.2.2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

3.2.3出入口的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者,应确定其规模要求。

3.2.4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

3.2.6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

3.2.7河湖水系设计,应根据水源和现状地形等条件,确定园中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流向;水闸或水井、泵房的位置;各类水体的形状和使用要求。游船水面应按船的类型提出水深要求和码头位置;游泳水面应划定不同水深的范围;观赏水面应确定各种水生植物范围和不同的水深要求。

3.2.8全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想、防护功能要求和当地居民游赏习惯确定,应做到充分绿化和满足多种游憩及审美的要求。3.2.9建筑布局,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条件等,确定各类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3.2.10公园管理设施及厕所等建筑物的位置,应隐蔽又方便使用。3.2.11需要采暖的各种建筑物或动物馆舍,宜采用集中供热。3.2.12公园内水电燃气等线路布置,不得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方便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垃圾存放场地及处理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

3.2.13公园内不宜设置架空线路,必须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避开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

二、不得影响原有树木的生长,对计划新载的树木,应提出解决树木和架空线路矛盾的措施。

3.2.14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竖向控制。

3.4.1公园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水体、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必须进行调查,做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3.4.2在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工程或种植设计时,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

3.4.3园内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保护措施。3.4.4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成林地带外缘树树冠垂直投影以外0.5m所围合的范围;

四、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神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3.4.5原有健壮的乔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应保留利用。载乔木附近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管线,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三的规定;

二、在上款规定的距离内不得改变地表高程;

三、不得造成积水。

4.1.1地形设计应以总体设计所确定的各控制点的高程为依据。4.1.2土方调配设计应提出利用原表层栽植土的措施。4.1.3栽植地段的栽植土厚度应符合附录四的规定。4.1.4人力剪草机修剪的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

4.1.5大高差或大面积填方地段的设计标高,应计入当地土壤的自然沉降系数。

4.1.6改造的地形坡度超过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时,应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的工程措施。

4.1.7在无法利用自然排水的低洼地段,应设计地下排水管沟。4.1.8地形改造后的原有各种管线的覆土深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地表排水4.2.1创造地形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表水的排放,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4.3.1水工建筑物,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二、下游标高较高至使排水不畅时,应提出解决的措施;

三、非观赏型水工设施应结合造景采取隐蔽措施。

4.3.2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防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5.1.1各级园路应以总体设计为依据,确定路宽、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线形以及路面机构。

5.1.2园路宽度宜符合表5.1.2的规定。5.1.3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

二、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三、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

5.1.4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5.1.5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做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时,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做防护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5.1.6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5.1.7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5.1.8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方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5.1.9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

5.1.10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宜便于通过安吉人使用的轮椅,其宽度及坡度的设计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中的有关规定。

5.1.11公园游人出入口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总宽度符合表5.1.11的规定;

二、单个出入口最小宽度为1.5m;

三、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应另设安全门。铺装场地。

5.2.1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确定各种铺装场地的面积。铺装场地应根据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使用功能要求做出不同设计。

5.3.1园桥应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确定通行、通航所需尺度并提出造景、景观等项具体要求。

6.1.1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可布置垂直绿化。

6.1.2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求为依据。

6.1.3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

二、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其根系发展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

三、垂直绿化的攀援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

四、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

五、使用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六、改善栽植地条件后可以正常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6.1.4绿化用地的栽植土壤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栽植土层厚度符合附录四的数值,且无大面积不透水层;

二、废弃物污染程度不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酸碱度适宜;

四、物理性质符合表6.1.4的规定;

五、凡栽植土壤不符合以上各条款规定者必须进行土壤改良。6.1.5铺装场地内的树木其成年期的根系伸展范围,应采用透气性铺装。

6.1.6公园的灌溉设施应根据气候特点、地形、土质、植物配置和管理条件设置。

6.1.7乔木、灌木与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的距离,应符合附录二、三的规定。6.1.8苗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规定苗木的种名、规格和质量;

三、预测疏伐或间移的时期。

6.1.9树木的景观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郁闭度。

1、风景林地应符合表6.1.9的规定;

1、孤植树、树丛:选择观赏特征突出的树种,并确定其规格、分枝点高度、姿态等要求;与周围环境或树木之间应留有明显的空间;提出有特殊要求的养护管理方法。

2、树群:群内各层应能显露出其特征部分。

三、视距。

1、孤立树、树丛和树群至少有一处欣赏点,视距为观赏面宽度的1.5倍和高度的2倍;

2、成片树林的观赏林缘线视距为林高的2倍以上。

6.2.1游人集中场所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游人活动范围内宜选用大规格苗木;

二、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

四、不宜选用挥发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种类。

6.2.2集散场地种植设计的布置方式,应考虑交通安全视距和人流通行,场地内的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6.2.3儿童游戏场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

二、活动范围内灌木宜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种类,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1.8m。

6.2.4露天演出观众席范围内不应布置阻碍视线的植物,观众席铺栽草坪应选用耐践踏的种类。

6.2.5停车场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

二、庇荫乔木枝下净空的标准:

1、大、中型汽车停车场:大于4.0m;

2、小汽车停车场:大于2.5m;

3、自行车停车场:大于2.2m。

6.2.6成人活动场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宜选用高大乔木,枝下净空不低于2.2m;

二、夏季乔木庇荫面积宜大于活动范围的50%。6.2.7园路两侧的植物种植。

一、通行机动车辆的园路,车辆通行范围内不得有低于4.0m高度的枝条;

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园路边缘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宜选用硬质叶片的丛生型植物;

2、路面范围内,乔、灌木枝下净空不得低于2.2m;

3、乔木种植点距路缘应大于0.5m。植物园展览区。

6.4.1植物园展览区的种植设计应将各类植物展览区的主题和植物引种驯化成果、科普教育、园林艺术相结合。6.4.2展览区展示植物的种类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科普、科研具有重要价值;

二、在城市绿化、美化功能等方面有特殊意义。6.4.3展示区配合植物的种类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能为展示种类提供局部良好生态环境;

二、能衬托展示种类的观赏特征或弥补其不足;

三、具有满足游览需要的其他功能。

7.1.2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二、层数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四、建筑内部和外缘,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设护栏设施,其高度应大于1.05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1.2m;护栏设施必须坚固耐久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

五、有吊顶的亭、廊、敞厅,吊顶采用防潮材料;

六、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

7.1.3游览、休憩建筑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0m;亭廊花架敞厅等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二、地表径流的排放及驳岸水下部分处理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7.2.3人工砌筑或混凝土浇注的驳岸应符合下列规定:

二、驳岸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的规定。

7.5.1公园内的示意性护栏高度不宜超过0.4m。

7.6.1公园内的儿童游戏场与安静休息区、游人密集区及城市干道之间,应用园林植物或自然地形等构成隔离场地。7.6.2幼儿与学龄儿童使用的器械,应分别设置。

7.6.3游戏内容应保证安全、卫生和适合儿童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质。不宜选用强刺激性、高能耗的器械。7.6.4游戏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儿童游戏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要求:

1、室内外的各种使用设施、游戏器械和设备应结构坚固、耐用,并避免构造上的硬棱角;

2、尺度应与儿童的人体尺度相适应;

3、造型、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游戏的管理监护设施。

四、儿童游戏场内应设置坐等及避雨、庇荫等休憩设施;

五、宜设置饮水器、洗手池。7.6.5游戏场地面。

一、场内园路应平整,路缘不得采用锐利的边石;

二、地表高差应采用缓坡过渡,不宜采用山石和挡土墙;

三、游戏器械下的场地地面宜采用耐磨、有柔性、不扬尘的材料铺装。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九

一、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自由的”公园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规则式园林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规则式的建设会引起长沙人的认同,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规则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设计目标。

1、“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角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人们的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考虑设计空间。通过不同空间序列来符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2、空间层次。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考虑其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疏密有致、虚实互间,有封闭、半封闭、敞开等不同选择。每一个空间都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

3、文化传承。

其地理位置是位于长沙市,因此考虑文化上的深入挖掘,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

4、生态建设。

设计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项目为其生态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都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布局的形式以直线转角的形式来表现,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创造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性公园。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主次清晰,并以不同铺装材质、纹路、尺寸来区分。同时道路分级明显,为管理,娱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方便。

五、植物配置。

在景观上,植物配置上是以“四季皆有景”为目标,是整个公园特色。在整个公园布局上营造出一个季节以一个季相色为主,形成一年四季四种颜色鲜明变化。春季:竹子、海棠、白玉兰等,夏季有马褂木、紫薇、栾树、荷花等,秋季有桂花、红枫、三角枫、银杏等,冬季有梅花、腊梅、罗汉松等。在数量是上,数量上采用疏密有致。形成一个一个特色空间。有的采用数量众多形成气势宏大之势。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仅考虑到季相色,同时考虑到整体空间上的处理有门柱绿化、垂直绿化、平面绿化。同时落叶和常绿搭配合理。树种的选择多数采用乡土树种。利用其生长优势以最好效果速度创造出最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

根据相关的业务分析结果,系统的逐级应该运用性能比较可靠、技术相对成熟以及存在成功案例的大型的主机。比较并权衡几个著名大品牌的大型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性、灾难备份能力、处理能力、可用性、系统可管理性、应用灵活性等各种性能,在主机进行选型时应该考虑的是ibms/390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将近80%的企业级别的服务器,运用的都是s/390。该服务器当中的并行系统的相关综合体技术可以提供将近百分百的可靠性。

4.2估算cpu容量。

在该银行当中根据相关的规定运用总行统一进行推广的综合的新一代的处理业务系统。所以该方案在进行设计时主要依据的是运用了该系统当中的模拟测试数据。该银行全部地区业务发生的概率基本的分布情况是:大部分的交易主要发生在高峰期的五个小时之内。

5计算机系统集中模式的安全方案的相关设计。

5.1集中模式的计算机系统存在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集中模式的银行计算机在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当中固定存在的脆弱性,第二方面是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安全方面的威胁。同时,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是可能对系统造成威胁以及系统脆弱性的总和。实现计算机安全的唯一目标是把系统安全方面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首先是系统规模方面的风险,建设以及发展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大体情况主要是:一是有着越来越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广的网络覆盖面,目前出现了很多的上网运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很大程度上剧增了电子方面的数据。二是有着相对比较膨胀的系统,没有足够健壮的计算机系统,换句话说,在规模增大之后,之前很坚固的系统会变得脆弱,实际上,很难保证这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银行计算机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一是基础设施,银行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运行的基础的公共设施,例如交通运输、电信以及电力等,它们的可靠安全性大多数由外部的一些因素来决定。现在的状况为:没有双重或者多重的备份方面的措施以及有着相对偏低的服务质量。二是外部系统。相关于内部系统的服务供应商、交易对手以及客户等各个外部系统的可靠安全可靠性的问题,非常有可能会严重殃及到银行当中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5.2分析安全需求。

一是安全目标。银行当中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安全目标是对银行资产的安全进行保障,而最重要的目标是有效保证比较关键的业务系统进行持续的运行。主要包括不可抵赖性、机密性、可靠性、高可用性以及完整性。二是进行安全保护的对象。该对象基本能够分成三类: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三是安全需求。在银行当中计算机当中,安全系统是其免疫系统。该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对系统的脆弱性进行抗击,同时抵御来自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一些攻击。根据系统的结构层次能够细分成八方面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分别为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安全技术管理、通信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冗余设计、可靠性可用性以及灾难恢复。

5.3解决安全问题的设计思想。

首先,银行内的计算机安全应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法办事以及综合治理的方针。其次,相应的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应该对高新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该系统当中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内外方面,应该由内外进行防范。最后,对国家以及计算机的安全规范以及标准进行一定的遵循。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的银行基本上都在进行大集中后台的数据处理,有效摆脱我国银行也在电子化方面的困境,进而寻找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一

荆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

《荆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4月9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李建明2013年5月13日。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创造良好的公众游憩环境,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公园(以下简称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游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绿化广场、街头游园等,属于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含荆州开发区托管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四条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简称市住建委)是本市公园的行政主管部门,荆州市城市市政园林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园林局)具体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市管公园的行政管理。各区(含荆州开发区)住建部门,按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对区管公园实施行政管理,业务上接受市住建委和市园林局的指导。公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城乡规划、公安、环保、质监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协同市、区公园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公园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公园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公园建设、管理和养护所必需的经费,并逐步加大公园建设的投入。

市、区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园,通过捐赠、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公园建设、管理和养护所需的经费。第六条市住建委应根据《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荆州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会同市城乡规划行政部门组织编制公园总体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经批准的公园总体规划应向社会公示。

第七条公园总体规划的修改,应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绿化用地的比例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原有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未达标的,不得新建和扩建建(构)筑物。

第八条公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由公园建设单位根据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经市住建委审查同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后,由市城乡规划部门依法审批。

公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应符合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承担设计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

第九条公园建设必须按国家招投标有关规定,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承担。公园建设单位在施工中不得任意改变经批准的公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确需变更的,应按原程序重新报批。

公园建设项目竣工,由市、区公园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区管公园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向市园林局备案。

第十条市住建委应会同市城乡规划部门,在公园周围划定建设地带保护范围,公园保护范围内建(构)筑物的体量、色彩、建筑风格等应当与公园的景观相协调。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或改变公园用地使用性质。

因公共利益确需占用公园用地或者公园规划建设用地的,经市住建委同意,并按规定程序对规划进行修改、报批后,方可根据规划改变公园建设用地性质。占用公园用地或公园规划建设用地,应有相应的公园建设用地补偿方案。

需临时占用公园用地的,必须经市园林局或区住建委同意,并按规定办理临时占用手续,占用期满后应恢复原状。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园内排放烟尘、有害气体,倾倒废弃物,不得向公园内水体排放污水,不得在公园内焚烧树枝树叶、垃圾等杂物。

第十三条公园内树木的砍伐、移植和大修剪必须报市园林局或区住建部门审核批准,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凡未经批准的,不得进行砍伐、移植和大修剪活动。第十四条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园内设施管理,维护设施正常使用;

(二)负责园林绿化管理,保护树木花草和文物古迹;

(三)负责园容园貌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水体清洁;

(四)负责园内秩序管理,保障游客安全;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公园园容管理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绿化管养责任明确,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二)清扫保洁定人定时,道路平整排水畅通;

(三)各类标牌设置合理,用语文明合乎规范。

第十六条公园内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已经设置的到期应予拆除。公园内的临时性标语等不得含有商业广告内容。第十七条在公园内设置文化、游乐及其他服务设施,应当与公园的景观相协调,并不得影响公众正常游园、休憩和娱乐等活动。在公园内临时举办宣传、咨询、展览、表演等活动,举办方应与公园管理机构签订合同,并报市园林局或区住建部门备案。

在公园内设置大型游乐设施,其设备设施的安装应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游客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保护设施,文明游园。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携带烈性或大型犬进入公园;

(二)播放音响超标导致噪音;

(三)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四)攀爬、涂污或损坏景点建筑;

(五)采石取土、攀折花草树木或毁坏草坪、植被等;

(六)捕捉或伤害野生动物,翻越动物园隔离设施;

(七)在禁止游泳的水域游泳;

(八)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九)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驾(骑)车进入公园,应经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行驶和停放。

第二十条公园管理机构根据公园的实际条件,可划定专用区域用于公众开展文体活动。开展公众文体活动前,组织者应到公园管理机构登记。活动参与者应当服从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并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开展活动。

第二十一条公安部门应将城市公园的治安管理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重大节假日或城市公园举行大型活动期间,市公安部门应派驻警力协同公园管理机构维护园内公共秩序。

第二十二条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防灾避险场所,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遇有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应按规定程序及时启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市园林局、区住建委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及其管理权限,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二十四条公园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各县(市)的公园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有效期5年,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二

雨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水资源,轻污染,为城市水资源的补充与调节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时候,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在逐渐重视利用雨水与资源化的研究,且已经渐渐达到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的环节。就现在的情况下,德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已经进展到了第三代,其特性是集成化的设备,构成了系列化的定型产品与组装式的成套设备。本文主要讨论了现在雨水利用依旧存在的问题及在各方面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波特兰或者西雅图,雨水全年为充沛状态,景观设计师就会常常通过对雨水花园的应用使城市的排水功能得到加强。在停车场之类的城市公共场所中,此类雨水花园可以十分有效的使收集到的雨水发挥功效。在注入广场的水体之前,雨水首先需要通过有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净化水塘,将水的净化与二次过滤完成,使水体的卫生状况得到保障。广场水面紧邻南部运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网系统,给闹市区里的人们营造出一个主题为水的生态环境景色。

2、如何利用雨水。

2.1加强雨水储存。

雨水储存的装置,绿地里建设的蓄水池也是其中一种,所储蓄的雨水同样可以用于景观的灌溉或者是其他部分公园建设的公共用水设施,比如厕所中马桶的冲洗,马路上的洒水车等等。这是由于当雨水未注入水箱的时候,首先利用过滤设施去除污染物及碎片。将水管安装在蓄水池里,用以进行存储水的传输,或利用重力和水泵,把储存的雨水直接运至需使用的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可以输送多余的雨水至指定的地方,比如较为干燥的土地或者用水的景观内。

储存且进行雨水利用的另一个方式就是落水管截留。在较为传统的建筑内,积存在屋顶的雨水通常会通过下水管流至排水沟,之后再流到雨水井,最终流进下水道里,给管道增加了负荷。落水管的作用主要是将干净的屋顶雨水进行截留,进而让雨水不用流进已经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可以将屋顶的雨水再一次输入庭院或公园,或是雨洪种植池里,或是输送至蓄水池与储水罐中。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自身及不同地点的情况选择安装容易或者复杂的系统。同样能够把落水管截留和建设景观结合在一起,特别适于在公园内设置,构建成别具一格的用水景观,加强公园的整体格调。

2.2加强雨水的渗透,将地下水有效回补。

某些区域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时,将雨水进行回渗到地下的工作,不但能够将雨洪径流量减少,而且能够缓解地下水回补的问题,对于减慢城区雨水洪涝与地下水位的降低问题,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上同样是可持续雨水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各种人工或者自然渗透装置让雨水向地下渗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具体方法如下:

用透水砖替换不透水的地面砖,运用透水砖的缝隙收集雨水,在透水砖下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通常由碎石、砂砾、沙子构成。使雨水能够顺利的渗入到地下,还能够渗透渗水井。渗水井为一条埋在地下的穿孔管道,它的四周由碎石填充,有着收集雨水的作用,再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这种设施能够收集屋顶、停车场以及另外不透水建筑上的雨水,经过集水管流入渗透井内,将雨水管引入渗水井并渗入地下。

2.3通过绿化屋顶,使雨水继续利用。

实验数据说明,屋面雨水的径流量正在进行有效的削减:绿化屋顶能够让屋面径流系数降低至非屋顶绿化的0.3,让排水的强度降低70%,在排水工程进行过程中能够将相对应的下水管道、以及溢洪管、储水池的尺寸都适当减小,节约建设经费。绿化屋面也可利用植物的茎叶来对雨水进行截流作用与种植基质的吸水将大部分的雨水进行储存,有数据表明,大概有1/2的降水滞留在屋顶。除此之外,绿化屋面排水层通常又能够当作蓄水层,过剩的雨水储存在卵石层里,在种植土干燥的时候,又能将其再吸入土内。

2.4建设景观沟,进行雨水的过滤净化。

景观沟的意思是,在道路或者广场内设计排水的凹槽,里面种植了各类植物。景观沟的边缘位置设置了切口,雨水顺着切口淌进每一个种植池里。景观沟在创建收集、清洁、滞留、渗透等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与此同时,也创建出了优美自然的街道或者广场景观。

景观沟可以使雨水径流消失或显著减少。通过利用污染物的过滤来使水质得到提升,回补地下水。在排水的大区域,景观沟的植物可以为建筑以及停车场提供树荫。植物还可以防止土壤受到侵蚀,给野生生物创造美观的栖息地以及视觉上的美感。一组或者多组景观沟系统可以对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进行完全的处理,还可以节省城市雨水管道的费用。

3、雨水的积蓄利用。

3.1雨水利用竖向设计。

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有两处来源,一为挖湖的土方,二为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场地外工地建设的土方刚好相遇,形成大规模的向外运输,构成了植物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变更,且不用考虑土方量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起伏的地形,对雨水的径流进行阻止,路经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段,在水体附近进行汇流。

3.2建筑公园雨水的收集。

建筑设计时包括了展览馆内的设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公园内设置水池,让此水池不光具有观赏的功效,还具有蓄水的功能。且与落水管的截留相结合,构造出公园内的落水景色。公园的景观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

3.3道路雨水的渗透以及效益分析。

植物园的设计是宽度2.5m,其主游路采取的是彩色的透水沥青,小游路采取的是透水砖,且用砂石作为道路的基层,使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得到有效的实施;停车场全都应用嵌草来铺垫;广场不必采取透水的材料,因为它可以采取坡度的设计,把雨水全部输送到广场中的景观凹槽内。在一些道路的两侧和广场的入口处,有由人工挖掘的整齐的景观沟,内部种满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对广场内的活动没有丝毫影响,又能够给广场增加一些特别的乐趣。在雨水过大的时候,可以利用溢水管把雨水输送到中心水面上。

雨水的利用在多方面均衍生出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利用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雨水还能够就地吸取并加以利用,在有效利用雨水的同一时间,还能够对城市排水管的超负荷有些许减轻,减少收集污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排洪设施扩建的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间接的经济利益。从生态环境意义的角度上来讲,返还以及补给地下水,有效地降低了雨水径流,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小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社会的意义来说,能够行之有效的加强城市的水资源提供,使用水开支得到节省,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續发展。

结语:

当今社会,人们已然充分的了解了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功能,在新城市的公园设计时,把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与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的设计全部结合在一起,使雨水的可持续使用得到有效实施,继而进军将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三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建设迅速开展,很多城市郊区及城市边缘地带都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建设,这样便产生了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城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建设是一项极具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化;新城区;规划建设;战略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城区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城市到乡镇最具有发展活力的过渡部分—老城区边缘的城市新城区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但由于城乡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用地权属不明晰,使城市新城区在规划设计与开发战略中出现了很多难题。以下探讨与研究城市新城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主要工作。

2城市新城区规划的解释。

所谓城市规划,首先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途径及开展步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实践的控制及引导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涉,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合理的管理引导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应紧扣老城区的发展节奏进行新城区规划,起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增进新城区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新城区规划的有效性。

3明确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

城市新城区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

3.1正确把握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城市新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规划的经济意识。科学论证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新城区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布局定位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顾及城市的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掌握规划的前瞻性,把握规划宏观发展大局,洞察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规划的经济性,适度超前,使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和高度统一。

3.2城市新城区的规划要具有特色。

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它是一个没有终极状态的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约束。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研究城市的发展和现状,掌握其规律,把握城市特色特色风貌才能编制出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经营得好城市发展的就好。因此,要打好城市特色这张王牌,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这样可以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时候,也根据现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城市未来的当前的规划,逐步塑造出有特色、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3坚持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它也标志或象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规划和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为减少和防止在规划中人的失误状态的出现,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环境理论及方法,可保证城市新城区规划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策更科学。科学进行城市资源的配置,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4.1科学合理的进行新城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科学而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统一和发展。因此明确城市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科学编制新城区规划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积极支持与城市新城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新城区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

4.2打造新城区时注重彰显特色并因地制宜。

根据这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人文及历史文化,进行新城区规划时,要力求打造出一个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这样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增加城市知名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及振兴地域经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城区是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工作,要参考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总体城市普遍的发展规律,确定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做到彰显特色的城市风貌,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

4.3保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兼得的优化结构。

4.4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的开发,在开发中,要遵循横向相关空间连通、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地表建筑和地下工程协调一致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还要衔接好与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和布局,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区域,环境保护,防空、防灾,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

4.5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

城市新城区绿化的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城市绿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的研究,推行先进技术,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城市功能和形象的综合展示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要与城市老城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统筹全局,综合布置,挖掘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风貌特色,实现城市未来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生态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景,李长江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

[2]楼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方法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四

随着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以及电子化将计算机作为核心,现在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一种重要代表,对于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动力。在银行业,随着以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金融领域也经历深刻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比较传统的经营方式以及组织结构。

1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现状。

随着五年计划建设的结束,我国的银行信息化以及电子化已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当中,已经建成非常多的计算机系统。最近几年以来,所有的大银行都在进行力度的增加,同时在投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全部业务的在计算机方面的管理,并让它在规模、水平以及档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国内的银行己经逐渐进入高度依赖计算机移动、获取、保护、管理以及分享企业化的容量非常大的信息,进行管理经营的时代。

尽管银行中业务的电子化以及信息化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同样的发展,因为有着不同的行情,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条件,所以导致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二是,同样都属于发展,然而有着不同的思路以及发展的状况与水平:有些在实际的建设与发展当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有着相对比较确定的目标以及方向;而有些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会走很多的弯路。

从六五起步开始,中国工商银行通过柜台业务电算化的不断摸索,很早就明确确立了业务集中这个发展的未来方向,在方案比较成熟以及规划合理的条件之下,按照该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的方法是分步实施,最终走出一条国内银行建设信息化以及电子化的道路。目前,建设系统已经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已经实现了银行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集中的一种水平。

2我国银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

在国内,银行计算机的应用大体能够分成三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应用的阶段。该阶段在我国银行的计算机应用当中属于是初始阶段。主要包含的特征有两个:第一个是单机系统的单点应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dos的环境之下进行柜台业务相关处理程序的开发。这样的单机系统在一个微机房当中进行封闭,不可以对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直接的受理。客户服务的请求主要是利用纸张凭证从传送带直接传送到微机房当中,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封闭式的客户服务。有着相对比较大业务量的机构,相应的单台微机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多久就出现了多个用户的服务方式,在该方式当中多个柜员对业务进行同时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封闭的模式,直接由柜台提供服务。第二个是银行内部数据的处理。应用的单机系统的单点,面向的主要是柜面相关业务的相应处理,面向的是处理并存放数据,主要的目的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对劳动强度进行有效减轻,大大提高工作的质量,尽量做到差错的减少。首先是比较单一业务种类的电算化;之后是柜台主要业务的计算机处理;最后需要全面完成银行柜面的相关业务的电算化。尽管单机系统的单点应用有着上面提到的那些优越性,然而客户对于这种应用根本不可以提供非常直接的客户服务,有着非常低的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实现充分的共享。

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应用阶段。在单点应用的后期,各个主力银行己充分认识到将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支行以及分行最终连接成网络的急切的迫切性。所以就有了银行相关业务的应用网络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各个主力银行应该完成下面几个建设:

一是,对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抓紧完成建设。依靠的主要是国家电信,来联合组建银行的相关通信网络。其中,银行网络属于是多层次的一个结构。通过该阶段的发展,各个主力银行基本都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级的骨干网络以及二级、三级的枝干网络。其中,一级骨干网,主要指的是从总行到省级分行的一些主干网络,二级主要指的是从省级分行一直到地市分行的一些分支干线,三级指的主要是连接营业机构以及县级支行的通信网络。二是,应用拓展网络的相关业务应用。各个主力银行能够说是同时抓拓展网上业务应用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先实现相对比较传统的业务的处理以及网上运行,应该有效增强网络业务的相关处理功能,对网络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对网络效益进行提高。例如,行内电子汇兑、对公业务联网以及储蓄通存通兑的开通等。之后着是新业务的拓展、并有效拓展中间业务,并实现客户的自助服务。例如代付业务、自助银行、atm、信用卡以及各种代收等。应用网络业务,最后转为综合的多业务轨道。目前,各个银行的实际网络已不再是仅仅支持相对比较单一的业务种类的那种系统,而属于集跨行业务、自动服务系统、柜台业务处理与金融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资金清算系统于一身的业务处理的综合系统。三是,发展业务的相关新品。各个主力银行借助网络方面的优势以及实力,对具有特色的业务新品进行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中小型的银行也开始充分利用迅速涌现出来的科技的成果以及发展优势,根据新时代银行的相关理念,有效推出了有着本银行特色的一些新品。例如光大银行的一柜通以及招商银行的一本通和一网通等。目前,网络化让银行当中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应用也进行了拓展,已经实现了网络方面的充分共享,为客户直接提供银行服务。然而,银行依然受到了系统管理以及数据资源方面的一些分散造成的困扰。

第三个阶段是数据比较集中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以及稳定增长,银行的相关业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翻新并拓展了相关恶增值业务。目前,客户对于银行有着越来越高以及越来越广泛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在银行系统当中已经成为银行快速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内的一些银行,特别是各个主力银行已经非常充分的认识到:集中之前分散在各地的营业机构、分行以及支行的资源,有效实现业务系统之下的地方特色并存是一个未来的必然趋势。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各个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当中的计算机系统已经出现了集中向区域处理中心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根据全球上半年的相关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千家商业银行的排行榜当中位居前十名,同时还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中最早成功规划数据大集中的银行,已经实现业务在操作方面的自动化,客户结算的电子化、社会服务的多元化以及数据处理的网络化。有效增强了规模效益的集约化,给客户充分提供了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商银行的竞争实力以及服务水平。同时对全行业的软件、硬件、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以及备份中心的相关投资成本都进行了有效的降低。为工商银行建立电子化体系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银行计算机系统的集中模式的技术原理。

3.1系统结构的原理。

根据参考模型而建立的银行当中的计算机相关生产系统,属于以网络为基础的一个大型的处理数据系统。系统进行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银行当中的基本业务数据大部分都集中在数据中心,在业务网点上存在着应用的分布,相关的业务网点利用网络提出一定的服务请求,之后数据库的服务器对业务请求进行一定的响应,利用网络提供一定的服务。

3.2主备切换技术的原理。

在比较核心的模型当中,一般数据中心以大型的主机作为支撑平台。大部分运用的是ibms/390主机以及相应的操作系统,组成主机模式;还有的运用由unix超级计算机组成的c/s模式。最核心的是运用主备切换的技术原理。该原理的一个关键技术是主备状态的监测以及任务的切换。根据主机的模式或者c/s结构的相关监测系统,对主备及其相应的网络和存储等系统状态进行随时的`监控。由监测系统对主机的系统故障状态进行监测,是主备进行切换的主要依据,在获得相应的依据之后能够非常迅速的对任务的切换进行完成。其中,任务切换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连接切换以及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转移。主备工作通常运用的是双倍的冗余对称相关的备份方式。

3.3集中的存储模式。

随着存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型企业的存储产品以及相对智能的存储系统,为目前的银行计算机平台有效提供了比较成功的存取数据的方案。主要的原理是把数据直接转移到一个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的存储池当中,实现存储部分以及主机部分的独立。其中,存储池专用于信息共享以及数据传输,将这部分的负荷从主机当中进行一定的解放,来有效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销,将花费在管理以及数据移动方面的时间进行节省,并对数据的膨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摘要范文范本篇十五

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目的。

通过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具备现场调查分析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作业要求从中小型的城市开放公园着手,做到有创造性、技术合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公园,确立主要的景观体系,突显绿色、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充分反映公园绿地环境的内涵,体现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

(三)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训作业两个主要环节,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课堂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发展、功能分析、空间组织、构成要素等内容。实训作业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项目实际场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图纸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性的设计出形象鲜明、满足大众需要、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概况,城市公园的功能及作用,城市公园的类型,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并要求学生能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点,了解城市公园的规划标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形成背景及分类体系。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主要内容。

(1)课时。

1、基本概念。

(1)课时。

(1)课时。

1、影响标准的因素。

2、内容和规模。

3、园内主要用地比例。

4、常规设施。

(0.5)课时。

1、本质:开放性。

2、原则:可达性、休闲性、自然性。

3、要素:自然、人工。

(0.5)课时。

1、更新设计要素、规划人的体验。

2、对场地精神的体现。

3、功能日趋综合。

4、注重生态改善的原则。

5、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真收集并分析典型案例的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设计基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城市公园功能分区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的交通组织划分的标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功能分析。

(1)课时。

1、使用功能分析。

2、年龄结构分析。

第二节交通组织。

(1)课时。

1、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2、道路分级、宽度与设计规定。

3、铺装场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城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组织形式,并能运用城市公园空间的设计手法独立规划公园平面方案,提出相应的文字或图式结论,形成设计理念。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组织形式。教学难点:运用城市公园空间的设计手法规划公园平面方案。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0.5)课时。

1、基本构成要素。

2、辅助构成要素。

第二节人和空间的关系。

(0.5)课时。

1、人的社会距离和空间。

2、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私密性和领域性。

3、空间的限定。

(0.5)课时。

1、空间层次处理。

2、空间的变化。

3、空间边界的划分。

(0.5)课时。

1、空间的组织。

2、空间的形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公园视觉形态构成要素及视觉设计的组织原则,并能很好的运用到方案的设计中。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视觉设计的组织原则。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视觉形态构成要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1)课时笫二节视觉设计的组织。

(1)课时。

1、视觉力与视觉平衡。

2、节奏与韵律。

3、比例与尺度。

4、对比与统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中植物要素的设计;水体的设计亦要因地制宜,产生通透活跃、有层次的观赏活动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景观小品的设计要因地制宜,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去。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种类的搭配方法,水体设计的处理方式。

教学难点:绿化设计应结合平面布局、立体空间组织和视觉层次环境设计要求;选择或设计适宜的建筑小品,既要满足景观要求,又要方便市民使用;小品的设计,应考虑尺度、质感和色彩与环境相协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要素的设计。

(1)课时。

1、植物种类选择的规定。

2、绿化种植的景观控制要求。

3、游人集中场地和动、植物展区植物种植规定。

4、种植设计要点。

5、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

6、植物的空间配置形式。

(0.5)课时。

3、公园水体的处理方式。

4、水体的形式。

5、水体景观各构成要素设计。

(0.5)课时。

1、建筑小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工作程序,施工图设计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程序,撰写调研报告,并能将所做项目以教学的方式向同学陈述、分析、讨论。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公园中施工图的设计程序,并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绘制施工图详图。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工作程序。

(1)课时。

1、制定工作计划。

2、基地现状调查。

3、素材准备。

4、编写计划书。

第二节总体设计阶段。

(1)课时。

3、草图阶段。

4、总体设计。

(2)课时。

1、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土方工程图。

4、管道综合图。

5、种植设计图。

6、详图。

7、水系设计图。

8、道路广场设计图。

10、照明设计图第七章实践教学课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课题作业实践的方式,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工作程序,施工图设计方法、图纸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具备现场勘测的能力,撰写调研报告,并能将所做项目以教学的方式向同学陈述、分析、讨论。

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构思方法,施工图的设计,并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表达设计方案。

(三)课时安排:3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现场调研。

4课时。

第六节方案汇报。

4课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练习与实践,实施分阶段式指导学生的作业。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本课程考核方式:作业考查。

(二)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平时表现(考勤、学习态度、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占30%;期末作业成绩占70%。期末作业要求方案具有创新性、图纸齐全、图纸装订规范。项目汇报要求语言表达流畅、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仪表大方得体。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第二版)[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2](加)艾伦·泰特著.城市公园设计(greatcityparks)[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4]王向荣.欧洲新景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