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 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怎么写(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1:13:17 页码:12
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 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怎么写(四篇)
2023-01-12 01:13:17    小编:ZTFB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精)一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北山公园,请大家跟随我前行,我将把景区概况和沿途景观一一介绍给大家,并且会给大家时间去自由观光和拍照,也请朋友们跟好团队以免走散。

北山公园坐落在吉林市区的西北面,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现已成为北山旅游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有山,有水,有林,有亭,而且还有集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古寺庙群。游览北山公园,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可以领略到吉林市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

北山在清代时曾是皇家狩猎场,而且当时名为“九龙山”,因为整个山体由九座山峰组成而得名。在这座九龙山的后面,有一山凹,因曾有猛虎卧于其中而被人们称为“卧虎沟”。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登上九龙山,眺望整个吉林城,看到这里青山碧水,景色秀美,渔猎农耕,市井繁荣,一派欣欣向荣之像,不禁龙心大悦。正当此时,他身边的一个术士的一番话却令他顿生不安。

朋友们知道这位术士说了什么吗?

原来这位术士向康熙帝进言说:此地九峰环抱,前有天河(即松花江),后有卧虎沟,是个风水宝地,盘龙卧虎,他日必有帝王出。

康熙帝听完这番话后想起了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此灭乌拉国,兴建州女真,奠定大清江山的情景,禁不住无限感慨。为了社稷永存,免除后患,他急忙询问术士有何破解之法。术士说只要破其风水即可。于是康熙皇帝命吉林将军消去九龙山的数座山头,只留东西两座山峰,以切断“龙脉“。后来又在东峰上修建关帝庙,用忠义神威的关羽来镇住九龙山的风水。

九龙山因九峰而得名,只剩下两座山峰后,人们也就再用这个名称了,后来因其位于吉林将军府衙的北面,人们就改称为北山了。1920xx年,这里正式开辟为北山公园,逐渐成为了一处踏春、消夏、赏荷、观雪的旅游胜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古刹钟声、神奇的传说故事以及热闹的北山庙会名扬天下,吸引着每一位前来观光的游客。

了解了北山概况和九龙山的传说之后,我们继续前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拱桥名为“卧波桥”,桥长82米,宽16米,为九孔石拱桥,汉白玉护栏,护栏柱头为盘龙结构,全桥共筑有99条盘龙,暗合九龙山之数。过了卧波桥,大家往右边看,这里的一池荷花开得正盛,这就是荷花湖,每年8、9月份这里都会举办赏荷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站在荷花湖边,朋友们抬头看到的那个硕大的“佛”字便是北山的标志之一了,那里是关帝庙的外墙,就是我们刚刚说过的康熙皇帝下旨修建镇压九龙山风水的那个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康熙40年即1720xx年,至今仍保存有康熙年间制造的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一柄和大

钟两口,是非常珍贵的文物。过去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庙会,也是当时北山庙会中最热闹的,因为关羽集忠孝节义于一身,是消灾驱邪、招财进宝、忠孝科举的神灵,特别是满族人最崇拜关圣帝君,所以关帝庙会办得最热闹,烧香许愿的、打把势卖艺的,做买卖唱戏的,盛况空前。

说到庙会,北山庙会可谓是历史悠久了,相传吉林北山庙会最早始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药王庙开光大典时举办了盛大的庙会活动,从此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北山庙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自清代起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之称,意思是说在东北,辽宁千山的寺庙是最多的,但是论起庙会的规模却是吉林北山庙会更胜一筹。如今北山庙会的日期有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五月十三。规模最大的当属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传说这一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日,也是他的妙手回春日,这时许多善男信女都会云集至此,进庙烧香叩拜,祈求平安。现在每年到了北山庙会的日子,游人香客多达40余万人。

大家往正前方看,这个建筑为九龙门,是为了纪念吉林北山曾有九龙山之称的标志性建筑。它是目前全国最高最重的铜制龙门,高9.9米,重达20吨。此门以九龙山传说为源头,采用龙纹为依托,以预示祥和的龙为主题造型,向人们传递着九龙山的神秘,传达着龙腾盛世、福泽家园的美好祝愿。

再往前走我们就开始登山了,上山的路由三条:左右两侧是石阶路,左边的直达北山西峰,右边的路可达东峰山顶,中间的路是过去王公贝勒们进山狩猎的路,当年康熙皇帝登上九龙山顶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大家看到两山之间的这座石拱桥了吧?这桥名为揽辔桥,此桥始建于1937年,为花岗岩石砌筑,长30米,宽5米,高15.7米。这座桥竣工时,请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桥赐名。据说溥仪想了很久也没有合适的名字,这时他身边的近臣宝熙为他讲述了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到九龙山狩猎,行至两峰之间时曾揽辔回首,停马眺望整个吉林城的故事。于是溥仪开口说:就叫揽辔桥吧,揽为把持之意,辔为马嚼子,揽辔即为勒马停骑之意。后来因此桥形似驼背,所以百姓都叫它罗锅桥。等一下我们就登上这座桥,也效仿当年的康熙皇帝眺望一下吉林城,看一看大江弯弓的美景。

现在给大家1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走中间这条路前往东峰去参观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古寺庙群,进而了解吉林当地的民俗风情,然后再去登号称华夏第一亭的揽月亭。途中我还将为各位介绍各个寺庙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还有许多动听的故事和传说要讲给大家,所以请一定要遵守时间,准时回来集合,不然那可是您的一大损失哦。好了,现在请拿起您的相机,尽情拍照留念吧。

最新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精)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贵阳市花溪公园离贵阳市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异常美丽且安逸清新的公园,这就是贵州省有名的花溪公园了。地处市郊使幽静而清新的花溪公园避开了城市的喧嚣与霓虹灯的闪烁成为在都市中奔忙的人群的理想休闲地,同时,花溪的幽静也引来了不少中外朋友和领导人的光临和吟诗弄墨;其中,以陈毅将军的赋诗尤为朴实:

真山真水倒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

十里河滩明如境,几步花圃几农田。

花溪公园的风景以鳞、凤、龟、蛇四山为中心展开。麟山是花溪公园主峰,外型酷似凶猛的麒麟,披绿挂翠怒目向天发出千锤之音,故而有"云卷青麟"之名。由麟山石条小路盘曲而上,到达半山有一个名叫"飞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飞云阁"在危崖之际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山巅悬岩峭壁,状如麟角峥嵘,顶端"倚天亭"气势苍劲,依山指天,大有玉树临风之态。在麟山顶向下鸟瞰,整个花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饱览无遗。使人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凭空驭气之感。

凤山处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顶可见村寨小径如银蛇舞龙盘伏在花丛中田野上,龟山如同一年迈老匍匐于公园之中,"山势西来,河水东去"山中一阁,供游人闹中取静,山左"玉棋亭"依稀可见,山右有坝上桥伸出臂膀,与来宾客握手相别。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左、中、右分别为"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并在坝上桥与龟山相连。

在花溪公园的深处,有名的百步桥就在那里,百步桥是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放在水中在水中蜿蜒盘曲,当夏天水流急的时候,在百步桥上行走就如同西游记里会踏波踩浪的神仙一样的感觉,真是踏浪而来,逐波而去……

而继续走下去就会到了花溪公园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了--黄金大道,一条长长的路,左边是山,右边是河,两侧是整齐的法国梧桐,秋天的时候,梧桐的叶子变成金黄色掉落在地上,就像扑满了金子的道路让人回家后还难以忘怀呢,毕竟,钱谁不爱呀……

花溪是山的天府,是亭的世界,更是奇花异草斗艳争香的圣地也是溪流小河汇集之所在。阳春三月,蝶阵花潮,让人目不暇接,正是:蝶来风有致,溪去人留影。

最新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精)三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无锡市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括锡山和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0xx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猪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 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 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20xx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山门殿—日月池和香花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大殿背面,上悬“江南第一山”横匾,系我国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过金刚殿,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名“日月他”。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 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他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 “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进二山门,请看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 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听松石床”前的古树为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共种有18 棵,象征佛门18罗汉,现仅存这一棵。此树高21 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大同殿—竹炉山房】

大同殿,也叫大雄宝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到清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后来在此旧址建造了一所树堂名“昭忠词”。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词记》等两道石碑。请看这组洞堂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两块磐陀石。正中匾额 “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津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天下第二泉”—二泉亭—漪澜堂—阿炳墓】

出竹炉山房南行,就是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所在地。惠山一带,林木茂盛,泉水丰富,自古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二泉”更是出名。 “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

“二泉”得名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唐代时无锡地方官把“二泉”水送往长安。到宋徽宗时“二泉”水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苏东坡品饮“二泉”水后,赞称“色味两奇绝”。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至无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吟诗题字。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作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更使“二泉”驰名中外。

“天下第二泉”泉址于195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6月对“二泉”进一步清理疏浚。现在“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泉井,深1.94米,水质最好;中池深1米,正方形,紧靠上池,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池上的“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并题有“源头活水”四字。亭顶装饰双龙戏珠。现在的亭子重建于清同治初年(豆862年)。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

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堂前匾额是现代书法家费新我所书。大门柱上有苏东坡的诗:“雪萍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怕惠泉。”

三池中下池最大,长8.6米,宽5.7米,深0.33米,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开凿的。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开大口,清泉白龙口倾注而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石始建于明朝弘治初年,最初采用无锡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凿而成,至今已有近520xx年的历史,为“天下第二泉”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古迹。池前一组太湖石,叠成观音立于鳌背像,世称“观音石”,右为龙女,左为善才。观音石下有一段铭文,落款 “蕙岩”,说明这是原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蕙岩小筑”中的遗物,清乾隆年间才移到此地。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钩的墓,坐落在锡惠公园春申涧流向映山湖的洞口南边的山坡上,音乐台背后山头墓地林间,树立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铜像。阿炳信道教,道名彦钧,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8月20日。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阿炳墓原在河口灿山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1983年12月,迁葬于此。

阿炳的代表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创作于1939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及生活的写照。全曲由引子和6个阶段构成,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纷纷改编,成为一支誉满国际的名曲。

【愚公谷—春申涧—映山湖—惠山泥人一条街】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原是惠山寺的净月住所,名“龙泉精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我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是无锡人邹迪光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先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国邹迪光以愚公自勉,故命名为“愚公谷”。

现在的“愚公谷”于1958年重建,具有明代古典园林特色。“愚公谷”匾是1960年郭沫若题写的。人门向南,由长廊通向荷花池畔,廊k一轩二亭,轩名“荷轩”,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额。轩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大地大观”,是当代山水画家邑人钱松岳于84岁时书写的。荷轩以南的泉亭,名“滤泉”。泉边枝峰阁有唐代古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南边廊内的对联“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巧妙地写出了当年惠山寺高僧讲经,老龙也前来听法,使大同殿前听松石连连点头的情景,反映惠山寺高僧佛学的博大精深。由滤泉穿过小石桥,只见假山旁有一株古玉兰,树龄已达400多年。

游客们:现在我们前往参观惠山“金粟堂”西南的“春申涧”。春申涧又名“黄公涧”,现为无锡观瀑的景观,因战国时代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率军在此饮马而得名。山涧前石牌坊,古拙雅致。洞中一块大石横卧,如中流低柱,使洞水分流而下。石上刻有“卧云”两字,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纪念惠山寺住持圆显而题写的,卧云是圆显的号。涧边三角亭,名“卧云亭”。

顺春申涧东下,位于锡、惠两山之间的是映山湖,古时称“秦皇坞”。1958年这里开挖出1400平方米的湖面,清澈如镜的水面使锡、惠两山的景色融为一体,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风景更加美妙动人。湖畔周围精心种植乔木、灌木、花草。东面建有一石牌坊,题有“映山湖”匾额。牌坊对面,各位请看春申涧出口处的那块石头,上刻“翠螺”两字,形容锡惠山峰如少女的发会。

各位游客:锡惠公园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下面随我去观赏一下惠山直街,大家可以随意选购一些无锡的土特产“惠山泥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惠山东端的五里街,这条路原是赴惠山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现为“惠山泥人一条街”。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是无锡著名手工艺品。它采用惠山脚下特别细腻洁净的黑泥,在艺术家手里经过捶泥、打稿、捏塑、制模、翻模、泥胚、整修、上粉、上色、开相和上油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惠山泥人分两类:一类为“粗货”,是泥人的传统产品,以胖娃娃、动物为题材;另一类为“细货”,即“手控戏文”,以戏曲、神话故事、舞蹈为题材,其中代表作有“大阿福”。传说惠山古时林木参天,一对猛兽常下山伤人。后来,一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取名阿福。说来奇怪,猛兽见阿福就俯首帖耳,温顺得很,于是无锡的家家户户都喜欢把阿福供在家中,用以辟邪。

游客们:介绍就到此,请大家自由逛街。

最新公园地面改造方案范文(精)四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钦定。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清昭陵,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可见,帝王陵名是极其神圣的。

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校宫时确定的。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东巡盛京祭扫昭陵时表达了这个见解。

其实,这不过是乾隆的附会之言 ,昭陵在定名时正是大清刚刚打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据北京,此时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强势力,鹿死谁手尚难定论,很难想像有把清太宗与唐太宗相提并列的必要。

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与唐太宗并列在于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历代统治一者奉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礼贤下士,纳谏兼听,国富民强,史称其时代为"贞观之治",为盛唐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乾隆把今祖与李世民相提并论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会如同汉唐一样会出现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说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说法也欠妥当。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顺序以及大庙种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辈分按左昭右穆顺序依次类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应在正中,福陵在其左(东)称为昭,昭陵在其右称为"穆"。而现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东,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寝根本构不成昭穆关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古人以昭字作"彰明"、"显扬"解。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了后的含义,大至不过如此。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

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为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

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造形生动,引人注目。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到达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陵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

北陵还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北陵(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