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方向。总结要经常反思和修正,力求越写越好。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摘要: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土地保护城市化进程建设规划居住环境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1],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2]、乡村聚落空废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上建房时缺乏长远眼光,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4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空间演化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33],十分反常。这种反常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公用设施缺乏,不少道路没有硬化,很多岗地村庄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平原村庄则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们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随着乡村—城市转型速度加快,乡村的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发展要素随之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空间上逐步从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伴随乡村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乡村城市化转型,传统乡村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在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如人口、资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村庄空废化、乡村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统筹下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城乡整体规划等是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快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刘彦随提出农村空心化“三整合”调控理论,认为农村空心化调控与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农村空心化兴盛期到来之前,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的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所以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要从长远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重点在于改变我国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计。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的问题,给我国农村带来长久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3]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
[4]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j]:[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固定性、专业化重要场所,它一面依托政府力量,一面整合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教育功能,和其他校外活动场所一起共同承担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职责,完成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任务。它从开宫之日起,就肩负为社会培养人才之责,成绩可喜,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对于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对于实践、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参与科学、文化、技能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未来社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前一代青少年科学、文化、技能的普及推广程度以及特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程度。青少年宫组织利用直接或间接拥有的人、财、物资源和不断积累的业务经验,通过活泼、生动、积极向上的日常性活动实施,不断地横向交流、比较和借鉴,不断地纵向选拔荟萃,把活动成果向社会全面展示,辅助学校培养人才,使自己的整体办宫成果和青少年个人的成长现实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本人的认可,从而激发起一代代青少年参与科学、文化、技能活动的兴趣热情,使青少年参与科学、文化、技能的普及推广和特色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2)有利于青少年科学、文化、技能的普及推广。青少年宫在研究当地学校教学计划大纲的基础上,与学校教学相协调,通过制定科学可行,包括科学、文化、技能等内容的目标性活动计划,编订与此相适应的学员和活动内容、形式和规模,积极、集中开展活动,让对社会、对青少年个人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得以提前、深入地普及和推广,配合学校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使青少年参与科学、文化、技能的普及推广和特色人才的培养成为现实。
(3)有利于全面挖掘青少年的发展潜能和特长人才的发现培养。相对于学校而言,国家和省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宫教学活动的制约相对宽松。因此,在人才特长发现和单项潜质挖掘方面青少年宫具有较为自由的空间。即可以充分利用学员在学校教学中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以及在青少年宫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基础上发现人才的特长性潜能,然后进行目标性、小班化或者一对一的超前挖掘培养,使人才的特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地几十年来的办宫实践证明,青少年宫每年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者某一方面特长的`学员,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佼佼者,从而为国家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战略计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家发布的每项政策只能是照顾到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针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来说,现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与人们心中的理想模式达成一致,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不符,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在近几年的报道中,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负面报道逐渐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本文就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构想。
一、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安全问题。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才成就了现阶段的局面,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必须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上不断的变化,除了要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速度,这样才能对人类的整体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但实际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现阶段的管理人员,都在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广泛的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一个全新的构想,一些老旧的模式需要被打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一定的创新。公共安全管理在理论方面认为,所谓的公共安全问题,是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等组成的,并不能单一而论,现阶段的国家安全观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甚至超出了军事和国防的范畴,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将人民的身体健康,生物物种安全等方面囊括在内,这是才是一个全面的理论。另一方面,很多的人认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水平也是公共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安全及其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学探索。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来说,公共安全及其突发性事件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国内和国外对此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虽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实所能给予的空间较小,因此并没有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1.危机管理理论。从表面上看,国际上大部分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但在实际当中,即使是在冰岛或者加拿大一类的国家,也会进行危机管理理论的探索。由此可见,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当中,危机管理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个危机进行有效的探索,这样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国家的稳定发展,依赖于危机的良好处理。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危机到处都存在。对于危机管理理论来说,并不能单纯的从字面上来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在理论上面有所建树。危机管理理论甚至引入了危机公关的概念,所谓危机公关是指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是指政府在自身的公众信息管理、公众舆论管理、公共关系管理以及公众形象管理方面所具有的能力。
2.风险管理理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时刻存在,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认为城市发展的风险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可怕。但对于现今的发展而言,经济的大幅度进步,城市的快速发展,暴利行业的兴起,众多的因素在客观与主观上都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战火纷飞的国家,风险时刻都在发生;在发展平稳的国家,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战火国家,因为和平得来不易,只有将风险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以内,才能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同样需要加入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元素,这样才能让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本文认为,风险具有主体的明确性、存在的客观性、发生的不确定性、危害的相对性、与利益的共存性等特征。就管理学而言,风险管理更多的是关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规避的问题。风险理论认为,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的风险性要远远高于传统社会。
3.灾害管理理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因素。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目前的一些巨大灾害已经让我们非常明确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没有办法被人类所改变,如果强行的开发一些土地,或者在经济利益方面谋取过多,自然就会通过灾害的形式向人类作出反馈。我国的灾害形式非常严重,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灾害情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鉴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全新的构想,同时将灾害管理理论有效的延伸,将理论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这样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才能事半功倍。本文认为一个社会的灾害管理可分为行政、专业、社会等三大系统。其管理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项目管理、职能管理等。就其手段而言,主要为工程型防灾救灾和非工程型防灾救灾。所谓工程型,即通过建设各类不同的防护工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所谓非工程型,即从体制、法规等制度因素上寻求减灾防灾的措施。
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想。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战略框架。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无论是一个小型的企业,还是一个大型的城市,都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战略框架,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步的实施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众多的人群对战略框架并不是特别的理解,但我国重点告诉民众的是,战略框架一定会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
1.优化配置城市公共安全资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都会出现发展不好以及发展优良的地区,人们更加趋向于发展优良的地区,这就使得城市出现了一定的两极化情况。我国城市的两极化情况比较严重,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必须将这种情况有效的解决。优化配置城市公共安全资源是一个较为实际的措施,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城市公共安全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能够让广大的居民有一个较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本文认为,通过立法,在法律上明确政府不同部门和社会团体在整个系统中的职责定位,实现以规则创新为基础的制度创新;通过建设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集成,为管理体系的运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现在机构的职能特征和分工,从更高层次整合现有的公共安全资源,实现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组织结构创新。
2.组织结构。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当中,组织结构是一个核心的部分。城市的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意外,还需要在组织结构这样的“软条件”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城市的组织结构与一般的组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组织结构的好坏,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无论是在客观方面,还是在主观方面,组织结构同样贯穿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二者必须要相互产生积极影响,良性的循环才有益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除此之外,还要讲公安、效仿等等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将其中的漏洞和隐患有效的弥补,对于这些重要的部门,必须加强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这样才能从内部将问题有效的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地区都没有制定专业的应急预案,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对城市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对应急预案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强。
(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运行的配套措施建设。
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运行的配套措施进行一定的建设。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方面,但对于目前的情况而言,运行的配套措施同样重要。运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配套措施能够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在众多的方面都有一个强力的保障措施。
1.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国家是由众多的城市组建而成的,城市的法规在侧面上反应了国家的法规。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来说,必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将其中一些不健全的地方有效的弥补,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犯罪率。城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对法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很多的地方都非常的复杂,为了让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更加健全,必须通过强大的法律手段来完成管理。
本文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构想,很多的城市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对于现今的情况而言,城市必须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才能有效的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方说犯罪率或者灾害等等问题。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的还是比较良好的,在前景方面也比较广阔,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众多的人群都相信在将来会有一个较大的成就。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从事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先进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从事文化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虽然已经采取了解决措施,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来看,现有的成果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此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并且文化工作人员在结构方面也并不合理,服务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出现失误。
二、文化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变得充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党和政府立足于现实情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其中建设文化馆就是发展文化公共服务中重要一环。
1。促进作用文化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馆的各种设施是文化的体现,文化设施中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是不容小觑的,文化馆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促进先进文化的建设,但前提是文化馆的文化内容是先进而健康的,要发挥文化馆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在文化馆中加入积极健康的内容,也就是建设先进健康的文化设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引导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引导作用文化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文化馆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引导作用,文化馆在文化设施方面要有所选择,选择代表健康文化的文化设施,这样才能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文化馆的文化设施也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如果文化馆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化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
3。发展作用文化管是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在积极挖掘本国的先进文化遗产,发展和推崇本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文化馆,可以彰显本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充分挖掘本国文化的深刻底蕴,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本国文化,有利于健全公共化服务体系。
三、发挥文化馆作用的措施。
1。加强对文化馆的`建设一直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发展祖国文化事业,一直采取建设文化设施的方式,并且加强社会宣传。在建设文化设施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还要缩小地区资金投入的差距,兼顾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建设文化馆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文化馆的档次和水平,但是首先要注重它的实质性内容,内容必须是积极而健康的,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让先进文化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2。注重文化质量在文化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切忌一成不变,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馆要在公共化服务方面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必须优化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要为人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在文化的内容方面,要根据人们的喜好,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让人们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让文化贴近人民群众,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足,就不能保证文化服务的质量。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为了保证文化服务水平,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或者将工作人员派到先进文化单位进行学习,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在当地进行推广,逐步形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摘要: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是由各级政府提供,所以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是政府教育经费的均等化分配。通过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极值比的计算来衡量全国范围内、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现状,得出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最不均衡的结论,继而提出解决教育经费非均衡化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经费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是政府确保每一位公民不论他居住在哪个地方,都能享有质量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教育作为改善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关于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外溢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更需政府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不论在哪个地区都能得到大值相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里的大致相等质量是指相似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由政府负责提供。因此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两大部分。教育事业费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科学研究费等组成。基本建设经费一般是年度一次性拨付,主要形成学校建筑物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建经费的不规律性,下文重点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状况。
一、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而言,至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大值的增速达20.67%;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小值的增速为25.51%。从极值角度考虑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差距有变小的趋势,20至极差比保持在10以上,均值为10.22,增速仅为0.30%,20至20极差比均值为8.87,增速为-8.01%,总体而言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有缩小的趋势。当然这种判断仅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而言。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26,平均增长率2.56%。虽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有时增长有时减少,总体而言近十年来变异系数一直保持在1以上,可见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现象明显。
二、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年至2009年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均值达0.0389,表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不均衡分配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中部地区泰尔指数均值0.0158,十年里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40%,增速不大但这种变化趋势值得我们警惕。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一直是三个地区里最低的,平均增长率为3.63%,表明西部地区省市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全国三个地区里最均衡的,但也不能忽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绝对值是全国最低的现象。2000年至2009年区内贡献率一直超过60%,2000年至区内贡献率平均增速1.751%,20达最高值0.75057,表明东中西三个地区间的差异相对于各地区区内差异而言并不明显。因此区内教育资源的非均等分配状况更需加以关注。
三、城乡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年城乡间预算内生均事业内经费的比值分别为18.90、19.05、15.41、15.48、13.97、12.49、11.65、9.64。两者之间的比值一度将近20倍,可见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现象十分严重。考虑到以后的'城市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数据无法获得进而不能了解20后的城乡经费差异,现有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之比的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近10倍的差距依旧明显。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宏观的全国范围而言还是过渡到东、中和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均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有所缓解,区域内的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最严重。
四、政策建议。
从教育经费来源角度,变教育附加费为教育税或是发行教育彩票可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缓解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从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角度,可以考虑人员经费由中央政府直接拨付,建设经费由省县(市)两级政府共同承担;从教育经费的使用角度,各级政府要严格实行教育经费零预算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系统,督促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4]杜育红,王善迈,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c]2000。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2001年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二是尽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文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约40部法律法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进。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快《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同时鼓励和指导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国家立法作出探索。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摘要:文章通过了解县级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深入研究县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
一、引言。
国务院李总理在2017年4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会议中指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县级公共图书馆具有收集、保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知识的功能,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承载和传递者,为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获取文化权利基础性公共设施,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知识资源,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定义及其职能概述。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县级地方政府资助、管理和出资建设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和专业性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更加广泛,从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公民可以在此学习,享受图书馆提供包括期刊杂志、通俗读本、参考书籍、公共信息等阅读服务,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文化机构,储存着大量的知识资源,是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和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学校教育是阶段性教育,而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和免费的无期限的继续教育,将同等的服务提供给所有的服务对象。因此,公共图书馆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县级公共图书馆属于文献信息服务行业,主要职能是将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给广大民众,传递资讯信息,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效益。其主要工作目的是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信息、对人类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实施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总之,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学习、交流、传递知识的场所,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责任,图书馆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推行“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1.图书馆是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文化、科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包含了公共性、学术性、服务性、教育性、社会性等。具体来讲,社会大众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通过在图书馆内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智力资源、社会教育开发与开展等功能。是政府实现公共文化职能的重要力量。
2.图书馆是社会教、文化信息以及文化活动的中心。
图书馆的存在,使人们终身教育的理想得到了实现。因此,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社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之后,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中,图书馆活动场所日趋增多,如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展览厅等等,从环境与技术层面提升了文化活动的整体品味。
图书馆是保护地方人类文化遗产、收集文献资料的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往往保存着详实可靠的地方历史数据和官方资料,如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各级图书馆都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科学的收集和保存,形成丰富的馆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从物质层面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4.有利于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顺利实施。
信息时代,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惠及全民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随着乡村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实施,基层图书馆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网络系统正在形成。极大的方便了读者,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保证终端用户与主干网络间有效联接的关键。在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惠及全民。
1.图书馆内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建设资金。
公益性是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属性,因此,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其经费主要来源。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图书馆的使用设施存在着严重老化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方可以有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知识、专业配备结构存在不合理,业务能力较低,专业素质单一,并且,县级图书馆缺乏相应的高科技综合素质人才,无法高效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无法为用户提供有关国外科技发展的信息咨询。
1.科学优化馆藏结构。
县级图书馆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馆藏图书建设,其建设成效会对图书馆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要想使馆藏结构更加的合理,就需要有足够的投入,及时购买相应的书籍。通过购买馆藏书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其次,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费资源,合理选择购买书籍,既需要考虑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又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休闲书籍。
2.拓展服务内容,建设特色资源。
首先要结合县级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梳理现有的业务流程,改变图书馆馆员传统理念向服务型转变,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主动性,增强读者的满意度。其次,要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积极联系其它图书馆,构建互相合作的关系,将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要把握自身特色,构建特色资源。要采取相应措施,对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服务性能、服务效率大力提升,促使信息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将更加有竞争力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给读者。
3.将图书馆建设与科普工作结合。
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中,需要有机结合本县的科普工作,把握机会,开拓创新。考虑百姓需求和实际生活,经常举办一些公益讲座、阅读活动。这样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得到提升,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的大发展。
4.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会直接体现本地区的文明程度,也会影响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本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进来,使图书馆事业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策资源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资金、政策等,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5.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也离不开合理的人员结构,因此,就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对馆员进行培训学习、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应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具体可采取业务技能培训学习、馆内岗位之间人员互换学习、在职学历教育等方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胜任图书馆工作的知识型馆员,提升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素萍.浅议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喜萍、陈坚良.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与情报,2011,(6).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档案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实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5.
[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5.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如果能够利用科学的管理,使学校的场馆资源得到充分全面的开放和有效利用,不但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促使其体育行为正向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能使高校体育场馆克服维护难、消耗快的困难,做到“以馆养馆”的良性循环。
体育场馆的充分开放,弥补了大学生锻炼场地的不足,改变了以往普通大学生的锻炼场所缺乏所造成的运动项目单一、运动强度和频率低的局面,使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更好的体育场地锻炼,并接触和拓展其他新颖的体育项目,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有一定专业性体育知识的体育人口作支撑,而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充分开放可以利用其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强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在此过程中,可以对普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普及,培养和提高其欣赏体育的水平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专业化,使其逐步完成从初学者到爱好者再到资深体育迷的转变。
高校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能使学生在参加活动同时既能得到体育专业知识,又能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感受,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做保障,体育社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更灵活的举办各种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和体育讲座吸引大学生参加,来促使自己发展,各类体育社团的发展壮大无形之中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利用体育场馆的充分开放,可以举办大型专业的体育联赛,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带动体育赛事组织、裁判员培养、拉拉队建设、社会赞助等一系列赛事推广方面的工作的开展。目前,一些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经营管理好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例如cuba、cubs等大学生篮球高水平体育赛事品牌,并在校园乃至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观众,形成高校特有的体育文化。
目前,体育场馆数量不足和硬件设备落后是制约高校场馆充分开放的首要因素,高校如果想建立自身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校管理层应加大对场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快场馆建设的步伐,来解决日益增多的师生人数与锻炼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场馆充足了才能保证体育锻炼的人均使用面积,有关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3.2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模式应多元化。
根据高校自身场馆实际情况,应采取多元化的开放模式,从开放的程度来说,对一些硬件设备较差的体育场馆可以实行自由式开放,此类场地设施简单、便于维护和管理,主要适合一般的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开展;对于中端体育场馆可以实行控制式的开放,此类场馆多在室内,设备比较先进,可以错开教学时间,早晚进行分时分段开放,主要项目有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游泳等;对于高端场馆来说,设备先进,维护成本高,此类场馆主要用于收费式经营,用于组织大型比赛、俱乐部形式的体育锻炼,可以实行收费性质的半封闭式开放。通过对场馆的分级开放,做到各类场馆都可以发挥其最大功能。
3.3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要制度化、科学化。
突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实用化、程序化的制度体系。推动体育场馆管理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高校体育场馆制度建设一般有综合管理制度、专项管理制度、场馆使用制度和岗位职责几方面组成。
3.3.1开放后首先要保证做好盈利盈利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制定收费标准,对不同档次的体育场馆做到分级收费和有偿无偿开放,低端场馆可以无偿使用、中高端场馆则采用分级收费的办法,既保证了对学生优惠,又可以利用高端场馆高收费来吸纳资金。既要处理好教学和训练同对外有偿开放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管理者的利益和做好事情的激情,把一定的盈利资金投入到场馆的维护和升级当中,保障环境和条件的先进性,以便把盈利性的经营做成一个持续性的产业。
3.3.2制定科学的场馆使用细则,并严格执行制定科学的适用细则,其内容一般由场馆管理的原则、相关部门的职责、管理权限、工作流程等内容构成,以学校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公布实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目前,有多所院校出台了这方面的管理文件。如:首都体育学院关于加强体育场馆管理使用的若干管理规定,武汉体育学院场馆管理暂行条例,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管理条例等等,有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必须加强制度的落实,不断强化约束、激励员工自觉遵循制度,使制度体系成为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链。
3.4高校应当聘用并培养场馆管理的专项人才。
学校应设立场馆的专门管理部门,如场馆管理中心。该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所有场馆的使用和经营,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场馆管理的分离。体育院校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体育院校的场馆相对比较多,质量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随着综合性大学体育场馆的日益完善,应当使场馆管理更加专业化,培养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既把场馆管理有序,可以解放体育教学部门,使之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当中。
体育场馆开放后,不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因为学生大多缺乏专体育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锻炼具有盲目性,高校应当利用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优势,深入场馆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做出专业性的指导,例如用选项课、组织专业比赛、培养裁判员、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其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的、科学的体育活动。
4结语。
高校体育场馆的充分合理利用,是丰富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普及专业体育知识,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和赛事蓬勃开展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管理层应加大对场馆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制定科学化、程序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拓宽体育场馆的开放模式,同时利用教师的专业指导,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以此来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储存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的传播有助于实现全民学习,促进终身教育的开展。公共图书馆社会重要的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学习意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形成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对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具有积极地意义。
1.2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型的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省级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管理理念、模式以及人员都比较先进,加强与基层图书馆的联系有助于丰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
1.3有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将历史文化内容集中收集整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图书馆中藏有众多中外图书、文献资源,公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人类历史的伟大,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
1.4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实现。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公益性是重要的体现。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它不同于营利性的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平台,促进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种公益性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价值目标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来实现预期的青少年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
(1)认知能力培养。人类的认知能力包括感性认知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两方面内容。其中感性认知能力培养就是通过对符合现时期人们基本世界观的道德法律现象、艺术审美现象、社会时代现象和其他人、事、物现象的不断了解和积累,培养起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性感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是在感性认知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对于感性现象的主观综合反映。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通过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员运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探求世界,为未来的劳动创造做好基础积累。认知能力培养要引导学员以正面材料为楷模,以反面材料为教训,要一分为二地区分事物的正反两方面。
(2)实践能力培养。认知能力是人们反映世界的前提条件,实践能力则是人们利用所积累的认知信息,去运用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运用,是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目地。青少年宫培养学员实践能力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现状、时代风尚以及学员不同的年龄段,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为引领,同时注意活动和课程的深度把握,实现学员普遍提高和特长学员培养相结合的目标。
(3)传承意识培养。中国目前正在逐步走上引领世界的负责任大国道路,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五千年创造、发展的先进科学和文化传承。青少年宫活动在培养学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结合传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华文明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员对于中华先进科学和璀璨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传播意识,让中国走上世界,中国引领世界的意识在青少年的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也处在日益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要让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需要以改革和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设计自己,谋划未来,对青少年宫的业务内容、形式和规模进行调整和完善。
(1)适时调整、更新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是青少年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功能,也是评价具体青少年宫工作得失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的要求,将一些学校已经全面巩固或者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内容逐渐更新,将一些与当前的国粹文学传承、爱国主义思想、劳动就业、国防方针等相关的社会内容纳入到日常活动计划中来。更新活动内容需要坚持社会需要、青少年普遍缺乏、学校教学薄弱这三大原则。
(2)科学设计、完善活动形式。相对于活动内容而言,虽然活动形式处于次要地位,但它是内容的载体,任何时尚、积极、阳光的内容都要借助于形式这个载体来开展和完成;形式越是科学、生动,就越能够吸引学员参与的热情,活动结果也就越与预期目标相一致。所以从战略上看,形式与内容具有同等地位的意义。但是,同样的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青少年宫资源和学员时间有限,不可能多种形式同时存在。因此,当一种新内容纳入活动计划时,需要对多种形式进行比较考量,然后在实践中反复观察、检验、完善,渐渐定型,而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3)适当扩大活动规模。教育改革以来,作为为学校教学和青少年成长提供补充和延伸功能的青少年宫,其组织从无到有,活动从简陋到完善,从无序到规范,成果斐然。因此,日益得到学员、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是,青少年宫的场所规模却呈现基本不变的格局,以致出现一面是活动内容和成果深受学员欢迎,一面则是人满为患的矛盾局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除了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外,根本途径在于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争取资金扩大场所建设。对此,作为青少年宫主体,我们有理由、有义务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具体可以通过到先进地区考察,通过深入当地社会的全面科学调研,形成系统性建议,以政府程序上达教育部门和政府。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重要场所的青少年宫,其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对于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各地青少年宫应该立足当地实情,对学员进行目标性培养,并积极推进自身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完善性建设,使青少年宫工作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为伟大的中华复兴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严和琴单位:遂昌县青少年宫。
公共文化场馆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二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要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民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理念不利于公民高效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不强、开放时间不合理、对入馆人员要求过多等,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实现主动地管理服务,以读者为主,降低入馆的要求,努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善图书馆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用真挚、友善的态度进行服务,使广大读者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文化诉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加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在基层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形成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数字化信息的全面覆盖。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储藏量,增加图书馆信息的信息获取数量,在网络上实现信息以及文献的阅读和浏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设立图书管理库、室、吧等,满足不同读书习惯、不同喜好读者的不同需求。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提高,政府应努力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投入改善图书馆的内部设施和环境,增加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并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更多的人走进公共图书馆,高效的利用图书馆,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实现。
2.4丰富教育形式。
公众的读书需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也应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要,可以有传统的阅读和现代的电子阅览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利用影视资料进行讲座,下载比较优秀的读书资料,制作成课件为读者播放。可以邀请名人或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加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举办舞台演出,通过评书、舞台剧等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加强对文学历史的了解,使一些志趣相投的读者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3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抓好机遇,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树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2]郑瑞爽.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5):4-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三加油的范文汇总 高三加油短句(二篇)
- 2023年就业申请补贴申请书(模板9篇)
- 最新在职死亡协议书怎么写(汇总15篇)
- 最新医院院志制度建设范文(模板8篇)
- 顶账土地协议书范本(汇总19篇)
- 投标书投标函范文汇总 投标函怎么写 投标函范文(八篇)
- 广东好人先进事迹范文 广东好人好事事迹(八篇)
- 最新撤回仲裁申请申请书(汇总9篇)
- 最新申请通电的申请书(大全17篇)
- 2023年费用申请减缓申请书(实用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