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2:18:22 页码:9
2023年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模板12篇)
2023-11-22 22:18:22    小编:ZTFB

报告是对研究、调查、观察等工作成果进行实事求是地叙述、说明和评价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某个问题或者事件。报告一般包括背景介绍、目的和方法、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等部分,它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写报告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需要的一项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传递信息,为决策和沟通提供基础。在写报告之前,充分了解所要研究的领域,对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报告范文吧,相信一定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一

根据xxx市委组织部下达的课题任务,我部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认真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常态机制问题调查研究。部领导对这一调研课题非常重视,成立了领导班子,抽调精干力量,分成4个小组,分别深入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单位和非公企业等29家单位,走访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和社区工作人员、企业主和私营业主、普通群众等,采取面谈、个别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作风督查等形式,收集了大量材料。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意见、建议整理报告如下。

现状:向好。

本次集中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8份,收回调查问卷265份,具体调查对象及比例如下(详见表1):

表1:干部作风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发放及收回情况表调查对象发放份数百分比收回份数收回率普通群众企业主、私营业主县处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乡镇及街道办事领导干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市直单位中层及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同志、社区工作人员合计268统计干部作风建设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列表如下。

对我市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总体评价(详见表2):

表2:全市干部作风情况总体评价总数(份)好。

(票)较好(票)一般(票)较差。

(票)差。

(票)a普通群众805616800b企业主、私营业主271710000d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直属单位中层及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同志、社区工作人员705316100a+b+d合计(票)***a+b+d百分比合计(票)1077326800a+b百分比对本地干部作风突出问题的评价(详见表3):

表3:本地干部作风问题突出表现统计表选项票数百分比备注思想懒散,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此项调查对象为县处级领导、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干部。有效票数152票。学风不浓,玩风较盛,贪图安逸,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讲民主,独断专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花架子敷衍了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吃拿卡要,贪财占利,滥用权力,为小单位和个人谋私利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贪污腐化,享乐主义严重对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评价(详见表4):

表4:最难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和最看不惯部门和单位工作作风统计表最看不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哪些做法最气愤的与干部作风有关的问题选项票数百分比选项票数百分比能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解决4050%xxx,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标语口号多,办实事少关系大于法,没有公平,没有公正上面拨下来的钱没用老百姓身上、占着位置不做事,损害老百姓利益其它00其他00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评价(详见表5):

表5: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主要问题统计表选项票数百分比备注包二奶、傍大款00。

2、共向两类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88票,未填写62份。出入高消费娱乐场所赌博00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搞封建迷信其他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我市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干部作风总体评价好的占,较好的占,一般的占,没有较差和差的评价。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得益于我市出台的一系优化干部作风的政策,也与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和有关单位的群策群力分不开。

1、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成立了市作风办,每年都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月活动,一年一个主题,组织动员全市干部深入开展“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并将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等,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办事处也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民情台账和联系卡,经常性帮扶困难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2、部门配合。每次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各单位都能积极配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如我市近年来开展的“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干部参加劳动锻炼、“帮扶困难家庭、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各有关部门都能真抓实干,特别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各服务部门和窗口单位大力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三创”活动,提升了工作效能,转变了工作作风,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抓全市干部作风建设上,市委和政府督查室、市作风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各部门能经常性联合行动,不定期督查,形成了工作合力。

3、制度有力。我市先后出台了“35条群众工作规定”、《xxx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推行了“三有两评群众”工作法,对干部做群众工作、转变工作作风进行硬性规定。转发了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和严明工作纪律改进作风“八条禁令”、xxx市委“十条规定”,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作风,并多次在全市开展干部作风专项督查。建立了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制度,每年在全市开展两次政风行风测评,强化测评结果的运用,对年度测评排在后三名的单位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进行专项整改,纠正了部门的不正之风。改革了干部考察办法,对乡镇干部的考察延伸到其所驻村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所驻村群众满意度达不到80%的,不予提拔重用,加大了对干部改进作风的刚性要求。

问题:堪忧。

我市干部作风虽然总体向好,但调查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作风不纯。调查反映,“思想懒散,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占。一些干部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甘当太平官,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激情,真正干事创业的意识不强。一些干部心态浮躁,想问题、办事情,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做工作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出政绩,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提拔升迁,喜欢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主义思想较重,不深入基层,不知道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工作只想讨领导的欢心,对服务群众有畏难情绪。

2、学习风气不浓。经统计,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市干部“学风不浓,玩风较盛,贪图安逸,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忙于繁琐事务,xxx于无聊的应酬,“无暇”学习;少数领导干部混迹于娱乐休闲场所,贪玩好耍,不想学习;部分干部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认为学习不如实干来得快,满足于既有的实践经验,不屑学习;有些干部学习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真学、深钻、细研精神,学习效果不佳,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上级精神的实质,不能创造性应用于工作实践,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开创性和探索性。

3、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一些干部工作拈轻怕重,对上级领导重视、容易出名挂号的“大”事,争抓抢干,对艰苦环境、急难险重任务等服务群众的“小”事,敷衍了事;一些干部报喜藏忧、弄虚作假观念没有根除,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蜻蜓点水,“唱功”比“做功”好,“蹲功”比“跑功”差,满足于“亮点工作”,缺乏深入实际、一抓到底的韧劲;有的为群众办事推三诿四,敷衍塞责,存在“避、拖、压”的情况,使得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解决。少数领导官僚主义比较严重,习惯于坐在机关听汇报和发号施令,不善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倾听群众意见,对基层存在的实际困难,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解决不够及时有力;有的领导干部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宽,表率作用不强,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有了问题和错误找借口推卸责任。

4、生活作风不良。一些领导干部的自律标准低,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消费大手大脚,讲究舒适体面,铺张浪费。调查中,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现象严重。少数干部信奉人情关系,热衷“官场哲学”和“人情世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正气讲“和气”,不讲同志关系讲“哥们义气”;一些干部明哲保身,不敢坚持原则,遇到问题绕着走,对歪风邪气和违纪现象不敢说、不敢抓;少数干部喜好庸俗、放纵妄为,热衷于休闲玩乐,打牌赌博或出入高级消费场所;个别干部甚至无视党纪国法,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去年,我市有5名干部因打牌赌博被免职,15人因吸毒被处分,3名乡科级一把手因违法被移送司法。

成因:复杂。

干部作风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主观认识的不足,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历史积弊的残留,也有自由思潮的泛滥,既有个体自身因素,也有体制机制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一些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认为端的是铁饭碗,坐的是铁交椅,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造成职业道德缺失;一些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养尊处优,过惯了按部就班、老调重弹的稳当日子,养成了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和工作激情;一些干部对科学发展理解不透,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致使乱作为和不作为。

2、客观环境有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国外特别是西方各种思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入国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日益影响着我们的干部;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期,面对体制转轨、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个别方面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让一些干部感到迷惘,心理失衡,以致作风漂浮,追求享乐,甚至盲目攀比,腐化堕落。

3、体制机制有缺陷。体制上,抓干部作风建设责任落实不到位。就县市区来说,当前抓干部作风建设的部门较多,有市委和政府督查室、作风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各单位虽然工作侧重点不同,但究竟谁牵头抓总,并没有明确,也没有建立高效的部门间沟通协调和工作运行机制,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多龙治水”局面。制度上,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严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真正对干部产生冲击力和危机感。同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彻底,干部选任与绩效、作风考评结果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形成“重德才、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也是干部作风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

总之,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宗旨意识淡化和管理监督弱化,应是产生干部作风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

建议:严管。

干部作风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人心向背,是执行路线、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调查组认为,要从根本上优化我市干部作风,必须真抓严管,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建议:

1、严格教育,加强思想武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的作风是其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外在反映,加强思想教育是正本清源之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筑牢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力促广大干部弘扬清风正气。

2、严格要求,加强学风建设。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引领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技术,克服本领恐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要建立干部参学长效机制,定期分级分类组织干部进行培训,经常性组织干部在线学习,并进行考勤,切实解决干部学习上的形式主义。要把干部学习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干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学习档案,并将考学结果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提拔使用挂钩,增强干部学习的内生动力。

3、严格标准,转变工作作风。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深入开展“百村千乡万户大走访”、“帮扶困难家庭、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动员干部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转作风。要以让党满意为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政策执行力。要以务实高效为标准,建立健全科学、严密、规范的干部作风监督管理机制,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干部日常工作纪律,把干部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管之下,真正做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增强干部转作风的外在压力。

4、严肃纪律,优化领导作风。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民主和科学决策。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调研、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帮扶蹲点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转变作风。要倡导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接受监督管理,带头遵守各项规定,以自己的模范作用推动本单位作风建设持续开展。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二

优良的作风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当前全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时刻,更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乡镇干部新形象,确保广大乡镇干部保持优良的作风。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的安排、部署和要求,我镇于2月底开展了“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全体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厂矿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现将我在活动中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状况。

我镇党委高度重视此次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于2月底召开全体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发动、宣传,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xxx为组长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并对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在会议结束后,领导小组制定了镇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将重大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同时,全镇干部分为五个片,对近期需要解决的五大类问题,即企业、项目、民生、三农、维稳,进行了摸底汇总,并且进驻工作点,全面开展工作。

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干部能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紧迫性,做到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但是还有部分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或者是心浮气躁,作风漂浮,纪律松散,没有沉下心来融入到为民办实事的氛围中。

(二)处理问题的效率比较低。有的干部发现问题较及时,对问题的症结也认识的较清楚,但由于部分问题具有复杂性,且所牵扯人员、部门较多,便产生懒怠心理,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处理问题的进度还比较缓慢。

(三)部分干部缺乏纪律性。据调查,此次活动中还有少部分干部有接受村委请吃饭的现象。

三、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要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关乎全党存亡的重要性,明确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要进一步要求全体干部真正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意识渗透到此次活动中去,贯彻到以后长期的工作中去。

(二)提高效率,强化督查责任机制。作风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应加。

大督查力度,不断跟进问题的处理情况。实行一天一汇报的工作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消除懒散作风,并有效指导问题的解决。同时,要确立严格的责任机制,对拖沓现象进行严格的问责。

(三)提高纪律性,强化干部作风意识。镇党委应该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设立举报电话,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认真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纪委、组织、党政办等组成督查小组,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专项评议等方式,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三

本文目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攀枝花少数民族工作,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工委于7月中下旬对全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本次调研在全面了解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的同时,重点就《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xx〕12号)在市级相关部门及县、区贯彻落实情况作了深入调查。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米易县白坡乡核桃坪村、盐边县格萨拉乡韭菜坪村和仁和区布德镇巴关河村等少数民族村,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扶持情况进行了查看,深入部分农户家中就住房、饮水、广播电视、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在充分听取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基层群众情况介绍的同时,还专门召开了由市及各县(区)民宗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工作情况座谈会。通过这次调研,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现有41个少数民族共17万余人散杂居住,占全市总人口的14.4%;民族乡镇17个(其中仁和区5个,米易县5个,盐边县7个),占全市44个乡镇的39%,全市共有少数民族村171个,占全市352个村的48.6%;民族地区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

近年来,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全市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部署,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各级政府抓住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定点扶贫等措施,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部分地区开始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坚持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整合民宗、农牧、交通、水务、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村通”工程初步改善了民族地区3.65万群众的交通条件;通过水利建设和抗旱救灾工程改善了民族地区1.12万群众饮水及1.1万亩土地灌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民族地区核桃、烤烟、芒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和牲畜养殖总量,不断拓宽民区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新农合等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享受民族待遇县税收分享政策、凉山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后期扶持政策、增加省级民族资金投入额度等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xx年8月,在奋力推进攀枝花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座谈会和攀枝花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同时印发了《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xx〕12号)。县(区)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认为,该文件体现了民族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结合,是促进我市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民族工作的重点及措施,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夯实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增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委认为:当前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族关系更加和睦,近年来的民族工作卓有成效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我市少数民族大多散杂居住在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诸多要素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在民族工作推进当中,还存在部分政府部门的干部主动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意识不够强,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xx〕12号)贯彻落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部分干部对主动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意识不够强,政策落实不够好。

攀委发〔xx〕12号文件出台后,县(区)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就文件中相关工作要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区)至今未建立落实此项重要政策的工作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之间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事实上存在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综合事务,本应由多部门共同协作推进,而目前仅靠民宗委(局)一个部门来承担处理,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为进一步加大全市民族地区发展投入,攀委发〔xx〕12号文件明确规定,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三个县(区)按增值税、一般营业税等8个税种原省级分享部分留给县(区)收入的20%,设立本县(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不宜列入新村建设的农户实施住房、厨房、厕所、庭院、圈舍改造补助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各县(区)在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该项资金在个别县(区)至今仍没有落实到位,存在利用民族地区其它各项事业专项投入进行综合拼凑,账面冲抵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目前全市统一规范该专项资金的提取及管理使用的办法还没有制定出台。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不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调研中了解到,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的现实局限,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依然落后,加快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如:道路交通方面,目前仅初步解决了主要行政村所在地的道路通畅,由于建设投入强度不足和规划覆盖限制,再加上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影响,多数社(组)道“晴通雨阻”现象十分普遍,全市民族地区仍有51个村的村道完全未硬化,47个村的村道局部硬化,106个社仍不通公路;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和建设不足,民族地区和二半山区以上的还有近9万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问题;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发展种、养植培育主导产业过程中存在投入少、产量小、品质差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后期管护粗放,相关方面综合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培育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产出效益不高。总的来看,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三)科技普及不足,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难度大。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群体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加上观念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业技术接受程度低,进一步加强科技普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基层实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很难在这些地区安心工作,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情况严重,不利于农业新品种、种(养)殖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业发展。当前还存在少数民族考生很难考进公务员队伍的情况,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匮乏、基层干部队伍老化现象突出,干部和人才面临断层危险。县、乡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十分希望组织上加大民族干部培训交流的力度,村、组干部、产业示范大户业主普遍要求组织必要的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与拓展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全市的发展进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全市“四个翻番”目标的实现。对民族地区而言,巩固发展成果、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市发展差距,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这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加强和做好全市民族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做好对《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xx〕12号)贯彻落实工作,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民族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市稳定和发展大局。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各级干部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全市各级干部应当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解决和深化认识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市委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民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纳入工作大局统筹安排部署,强化措施,凝聚力量,壮大工作合力,奋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二)强化攀委发〔xx〕12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要在继续切实用好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攀委发〔xx〕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机制,建议市政府对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县(区)贯彻落实攀委发〔xx〕12号文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导和检查,及时解决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各项政策具体落实到民族工作事务中去,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步伐。

攀委发〔xx〕12号文件对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设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做出了明确规定,市政府应对各县(区)专项资金提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尽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规范提取、限定用途,专项管理,严格审计,确保该项资金按要求足额落实,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相关项目提供投入支持,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

返回目录。

海陵区全区面积203.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1万人,常住少数民族584人,分回、满、蒙古等29族别;随着我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区外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主要来源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年流动人口近1000人,族别构成复杂,其中以回、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为主。全区现有清真网点30多处。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下,区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1、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发展,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解决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难、重大问题。区民宗局围绕工作重点,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新体制,加强街道民宗助理、社区民宗信息员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与信访、公安、国保等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化解矛盾。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我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构成情况,按照不同省份、地区明确少数民族召集人,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了解少数民族情况,遇到突发事件,通过他们做好各自老乡们的工作。

2、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力度。xx年,区民宗局开展了民族工作进社区工作,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多次举办汉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学生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社区的生活氛围。城东街道春晖社区、试采社区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困难开展帮扶。区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帮扶,针对生活困难且因病、灾等加重经济负担的少数民族家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请少数民族群众来听法律讲座,宣传《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二是支持伊斯兰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我局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过开斋节等宗教节日费用,保证他们在泰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我区提供专门的回民公墓。三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针对少数民族在我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认真办理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加分审核等手续,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子女上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教育局以及相关学校联系对接,均得到圆满解决。在对清真网点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清真餐饮店经营证照不全,管理中时有矛盾发生,在加强对清真餐饮业主宣传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优惠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经营、放心经营。四是培育民族经济健康成长。在泰州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对泰州市主城区唯一一家清真馆的易地扩大规模重新营业争取了5万元三产扶持引导资金,解决了清真食品供应点建设问题。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区民宗局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印成传单,到市中心进行发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政策。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组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元宵联谊会,近期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我区先后妥善处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区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2、民族成分较多,其中回族占绝大部分,其他民族较少;。

3、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

4、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虽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们对清真餐饮店政策扶持,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减免相关费用为他们办好各类证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饮店未领取营业证照,处于非法经营状态;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现象,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我区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应点虽然经过政府资金扶持,但由于经营理念陈旧,生产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对企业发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随着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的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得不到本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同省别、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矛盾也时有发生。

3、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服务的意思。

2、全面推广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设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经营“110”,对清真网点科学引导,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推广清真标志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现象;加大对重点清真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清真企业的亏损状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经营理念更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二是帮扶“110”,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开展帮扶。三是突发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以民族召集人为工作抓手,大力开展民族领域维护稳定工作。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四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市委农工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平凉市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调研报告》一文,分析了全市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辖6县1区,102个乡镇、1470个行政村、91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3.41万人,占总人口的84.2%,农村劳动力101.97万人。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9.2℃,降水量为453.6毫米。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困扰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已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我市自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共涉及崆峒区、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4个县52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搬迁群众3941户18657人。

二、主要成效。

1.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搬迁群众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搬迁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安置,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三清四化五改六有”(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环境、硬化道路、亮化街路、净化院落,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有村部、有卫生所、有小超市、有宣传栏、有小广场、有篮球场)标准,全面推进安置区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置区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100%,通村道理硬化率和村内巷道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生活、文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村庄绿化、美化率高,极大提高了安置区建设总体水平,改善了移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对脱离土地、迁入县城的群众一律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农业村安置区新农保、新农合参保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低保户及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惠农资金到位率达到100%。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2.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变化。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结合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选定安置地点,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移民区建设规划,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根据拟搬迁村社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群众意愿等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支持偏远山区的农民向集镇中心村或公路沿线转移,采空塌陷区的农民向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转移,有实力的村社和农民整体向县城转移。华亭县先后建成麻庵移民二期等一大批移民安置区,原麻庵乡整乡告别了大山,安口镇安丰社区等5个社区的1200多户农户住上了“单元楼”,东华镇前岭等村的部分农民还搬进了“小别墅”。灵台县将百里乡二联村、芦子集村生活在国有天然林重点保护区的144户694人整体搬迁到百里乡崖湾村和新集村建点安置,新建移民住宅144户12960平方米。崆峒区建成了崆峒镇太统村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麻武乡麻武村、大寨乡阳洼台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一条条街道宽阔笔直,一行行树木绿树成荫,搬迁群众实现了生活方式城镇化、居住环境优美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群众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始终将扶持搬迁群众开发产业、致富增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安置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对安置区在纯农业村的,大力发展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安置区在城中、城郊、小城镇中心或公路沿线的,就近发展农家乐、农家茶社、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物流、家政服务等特色服务业,妥善安置富余劳动力在当地企业就业。目前,所有农业村安置区均培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1-2个,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城中村、城郊村、小城镇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的安置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6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其中,灵台县通过集中连片实施生态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牛果菜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牛果菜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崆峒区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搬迁群众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牛、果、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收入大幅提高。华亭县砚峡乡依托县城开发和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旗川高效农业示范区、西华川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服务区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搬迁群众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种植业向畜牧养殖、果菜开发、商贸服务、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4.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迁出区群众原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等,生产方式落后,群众从事放牧、开荒等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这些区域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减轻了对旅游生态区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崆峒区20以来,共实施迁出区生态恢复和安置区绿化3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83%,“生态平凉”的内涵不断深化,“崆峒旅游”的品牌进一步提升。

5.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社会风尚日趋良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起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通过开展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易风移俗,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形成了尊重科学、追求上进、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广大移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日益坚定。

三、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项目整合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各相关县(区)成立了由政府县(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县(区)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及实施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协调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安置工程方案的落实、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督查调度机制,把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督查调度范围,深入项目实施乡镇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促检查,掌握项目建设情况,了解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协调解决,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设计。一是严格标准,合理布局。聘请有资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进行精心测绘设计,使总体规划、单项工程设计互相协调、布局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联户集中建设,缩减了宅基地之间的空闲地,有效节约了土地。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到位,乡村道路及街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并在道路两旁留足绿化地带及排水沟,确保安置点建成后,村容整洁,环境优雅,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搬迁建房方面,设计集中建设图纸和方案,交给群众反复讨论,再确定户型,根据建房户经济状况分类指导,分户型实施。

3.多方整合资金,形成工作合力。把整合项目资源作为工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保持原有项目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乡村道路、产业开发、危旧房改造、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优势产业。项目实施前,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将各部门项目尽可能的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合。资金协调到位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使用范围,统筹安排,确保整合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用到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效应”。

4.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严格执行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甘肃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落实报帐制度,按工程计划核实使用,采取“直通车”的方式兑付补助资金,财政和审计部门严格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杜绝挪用、改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重大意义、实施步骤、建设内容、筹资渠道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自觉支持项目建设,广大群众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科技推广、改善教育卫生条件等措施,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安置区,对搬迁群众进行传、帮、带,使搬迁群众掌握一些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引导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存在问题。

1.移民迁入区土地调配难。土地二轮承包后,规定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延长30年,即到2027年12月31日前行政干预土地分配没有明确的合理合法的政策法律依据,加之近年来,减免农业三税,兑现粮食直补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种地的积极性,迁入区群众不愿将原承包经营的耕地调出,土地调配工作难度相当大,导致移民群众有房居住、无地耕种。

2.移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移民群众多为贫困人口,本身经济状况很差,移民项目属补贴项目,政府只能投入部分资金,贫困群众无力承担自身搬迁费用,即使迁出后也无力发展新的增收产业项目,出现了迁出后返贫、迁出后更穷的情况,部分村社出现了住洋房的贫困户。

3.移民项目资金严重不足。平凉属农业市,财政情况不是很好,有的县区经济还很落后,但非国家扶贫重点县,争取上级政策性投资的路子窄,以工代赈等较大规模的扶贫项目难以落户平凉,而移民群众大多属贫困户或低收入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极弱,从政府到民间,都无力实施较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项目。

4.部分群众过分眷恋故土。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群众,尤其是年长老者不愿离开故土,对搬迁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做消极宣传,给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5.项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一些项目乡镇前期工作不扎实,对项目调研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中调整和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项目资金报账制落实不到位,不按规定和要求及时报账。同时,随着项目争取的数量越来越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县乡两级从事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规划是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前提,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生态移民搬迁实施规划。生态移民搬迁规划要在目前相关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认真调查摸底,合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点,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认真编制好生态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开发、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2.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移民后续产业。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则,加大对移民安置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做到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并要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因地制宜,及早谋划,制定好安置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规划,迁入新居后,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种植业向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由靠地为生向借地生财转变。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户移民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高移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3.多方筹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一是加大国省投资的争取力度。围绕国家投资重点,从通乡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农电网改造等方面筛选论证,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盘子,力争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根据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实施规划,认真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区,扎实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重点解决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搬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使整合资金年度计划与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计划相衔接,确保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整合资金足额到位。三是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认真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4.规范程序,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一是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建设。项目乡镇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规模和标准。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逐级上报,待省、市发改委批准后实施。二是加快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决算,申请办理财务决算批复和审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技术验收,积极准备项目竣工验收资料,形成验收资料汇编,申请项目竣工验收,并办理资产交付手续。三是认真落实项目公示制。根据年度项目计划,要以建立永久性公示牌、安装农户标识牌、印刷宣传标语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公示和宣传,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改、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5.完善机制,强化配套政策支持。一是落实土地政策,实行土地优惠。移民搬迁所调配的集体土地,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置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置点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参照安置点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安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迁出区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等。二是减化户籍手续,减免有关费用。搬迁群众在安置点享有永久居住权,安置点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置点的迁移落户手续。同时,对移民生活用水价格适当优惠,减免住宅、自来水入户、电话入户等施工费用,学龄儿童入学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坚持社会帮扶,强化人才支持。由乡村统一安排人力对移民户进行搬迁帮扶,提供过渡住所,投资投劳,提前做好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和其它准备工作,帮助移民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选派高中毕业生到师范和卫生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安置点的学校、卫生所工作;由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调配解决安置点的教师和医务人员。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参与。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共建”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一方面,通过召开动员和宣传会议、制作宣传标语、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搬迁群众克服“亲情难舍,故土难离”的情结,增强他们在新环境中“谋发展、求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并按标准发放劳务报酬,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五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至20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o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o的住房,人均7o,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o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o。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急需整修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60o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制定专项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立项后,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六

为尽快启动**乡**村**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安置项目,充分考虑搬迁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乡于5月初对搬迁点和安置条件等进一步进行了实地祥细地调查分析,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煤矿的基本情况。

二、受灾情况。

(一)居住区受灾情况: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加之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目前旱季仍有6户人家的面房畜圈里出水,且出水量在增加。房屋基础被软化,造成垮塌的'可能性很大,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生产区受灾情况:在居住地受灾的同时,下边近300亩的耕地地表出现凹陷和变形,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受到严重破坏长达近1公里,造成耕种困难,现已由水田改为旱地,农户收益明显受到影响。此变形的地表下面是煤矿的主采煤区,通风口就在农户居住地的下边。

(三)群众意愿: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村民住房墙体拉裂、房屋倒塌等问题,多数群众普遍认为是崩龙田煤矿采煤所致,反应强烈,并引起多次群体上访事件。群众要求搬迁到地质稳定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解决**小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灾情处置方案。

(一)总体处置方案。

2、安置点选择:迁入区选择在**乡**村**村民小组黄家大地,土地权属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不需作调整。地势相对平缓,地质稳定性好,土壤以红壤土为主,且远离矿区,地质条件能满足搬迁安置需要。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

3、建设内容及规划: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准,超前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根据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安居建房85户;村庄道路及弹石路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6.5公里;活动场地、电力设施、灌溉沟渠等来组织设计。

(二)乡级前期工作情况。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七

中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领导班子为一正六副,另有考试院院长1人、教育纪工委书记1人、副调研员2人、副县级督学1人。

机关设行政处室18个、人员59人;直属事业单位15个、人员165人;直属学校41所、教职工5937人。

年年底,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71所,在校生173.22万人,专任教师9.49万人。其中: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35所,在校生117.75人,专任教师6.88万人。年,初中三年巩固率94.48%,小学六年巩固率99.47%。初中辍学率2.85%,小学辍学率1.18%。

2、学前教育学校1034所,在园幼儿21.36万人,专任教师6840人;幼儿园入学率为85%。

3、普通高中教育学校72所,在校生16.69万人,专任教师9951人,年毕业生58287人;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居全省第三位。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为39.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9.21%。)。

4、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16.71万人,专任教师5934人,年毕业生42698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所,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2位。中等职业学校毛入学率为39.62%。

5、驻邯高校5所,在校生6.8万人,专任教师3384人,年毕业生17307人。

二、近几年工作重点。

1、推进均衡发展,全力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地。

(一)推行“四种模式”,积极打造无择校的城市义务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主城区和各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为此教育局明确提出市“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探索形成了“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

同时配套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扩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其辐射能力;二是改造扶持薄弱学校,先后系统改造21所薄弱学校,使其在硬件设施上一步赶超优质学校,带动其快速崛起;三是切块分配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将其中80%的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对薄弱学校倾斜数额、照顾分数,促进生源的均衡分布;四是扶持民办学校向优质化规范化发展,为有择校意愿的学生提供在公办学校以外择校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公校不择校、择校到民校”的有序就学局面;五是建立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由“生源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通过以上成龙配套的措施,年我市一举实现了“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

(二)坚持合力攻坚,努力打造标准化的农村义务教育。

为扭转农村中小学“散、小、弱”造成的课程难以开全、教师难以配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我局全面启动总投资29亿余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

一是科学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根据农村城镇化进程、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情况,本着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学校布局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定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整体布局和基本办学标准,通过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撤销整合农村小学1271所,初中111所,“xx”末将基本消除不完全小学、1轨制小学和6轨制以下初中。

二是大打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结合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强力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市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同时建立了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的工作机制,并专门制定了《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作为全市统一的依据。本着“建设一所,配套一所、达标一所”,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00所。全国“校安工程”实施后,我们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结合起来,融入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民居建设的样板工程,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强力推进。目前,全市校安工程累计开工学校289所,竣工并交付使用81所;累计开工校舍623栋,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199栋;累计开工校舍面积145.49万平方米,占、年规划改造总面积的33.56%,累计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面积55.32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面积的12.76%,开工率位于全省前列。“校安工程”完工后,可望同时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八

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近期,**保护区组织人员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乡的**村**屯、**河,**村,**村;**镇库区上游**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乡**村的**、**;**乡的**屯以及大山林场、**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

**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为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涉及109个自然屯,3438户,15583人。但由于移民搬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天然水源林大幅度减少,如**河沿线集体林地由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有的群众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乱砍、滥伐、毁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景区**河右岸,群众搭棚,毁林开荒约200亩,森林植被被破坏严重,还存在蔓延的趋势。如不尽快处理,加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很大。

(二)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群众生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一是保护区范围面积的划分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用地实际不够合理,据群众反映,保护区划界时,把不应划入保护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划入保护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用地困难;二是自然保护区内有相当多集体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32544.71公顷,占76%,且辖区内移民较多,移民生产开发用地紧张,河流的两旁大部分的天然林、水源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据了解被毁面积约3万多亩,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经济林,杉木、马尾松、速生桉等用材树种,涵养水源差,生态效益低下。加上近年来杉木价值增涨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破坏森林行为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原保护区派出所已划归到县森林公安,对破坏辖区森林资源行为案件的查处,保护区主要是向森林公安报告案件线索,存在沟通难、查处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一些案件查处不及时,甚至久拖不断,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河的毁林行为案件,多年来都有发生,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打击,造成当地群众有恃无恐,纷纷效仿,现**村部分群众已开路进至保护区**河山顶,欲继续开路到**河上游毁林开荒抢占林地。

(四)保护区与周边村屯的界限不够明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虽然已与周边村屯群众确定界限,但未埋定界碑,因此群众对辖区界限不是很清楚。同时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在保护区内,为了自身利益,也还存在对保护区界线不认可、不了解等情况,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大。

三、对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行为。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保护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景区**河右岸毁林案件,久拖不决,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慢延。同时,大力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把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不断向社会、保护区周边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管理。政府要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原已划定界线的范围内,根据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峨政发(1990)20号天峨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确认**河、穿洞河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的通知》的规定,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证书发放到位,以利于保护区界线的进一步明确,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传牌,明确责任,签订共管协议和协调管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六)多方协调,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一是上半年保护区开展的辖区内人工林调查结果:**河片区目前天然林呈零星散状不连片分布,自然林面积总数不足10万亩,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河片区目前已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保护区**河片辖区内生活着7000多居民,大部分属于移民后靠安置,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很大;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林木砍伐之规定,位于保护区内的所有人工林,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予许可办理采伐证。为此,建议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必要调整,将保护区**河片区30多万亩林地调整为居民生产生活用地,不再作为自然保护区辖区范围。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切实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常深远,责任非常重大。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xxx农业人口近30万,xx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90元,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山区,还有近10万困难群众,这些地区生产条件很差,要想同平坦地区一样,通过就地发展产业来就地解决贫困问题,难度相当大,成本相当高,效果也好不了。只有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才能使这些地方的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是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份,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研讨会在修水召开,确定修水、龙南、于都、遂川四个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县。目前省里已明确增加xxxx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的第五个试点县。最近省委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到20完成搬迁安置100万人目标”。种种情况表明,省里已经把移民搬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务必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抓好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先试先行,创出xxxx特色。

3、是改变深山农民命运的历史机遇。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有的是因为祖先在解放前躲避战乱,有的是解放后支持国家水利建设而搬迁后靠。目前这些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可以用“五难”来概括:一是行路难。平时村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都靠肩挑背扛。二是生产难。深山区的田地普遍面积不大,基本是靠天吃饭。三是上学难。山区教学网点少,读小学都要走较远的山路,很多村小都是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就医难。很多农民得了病必须跑几公里山路去看病,有些困难群众得了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五是娶妻难。不少山区青年男子已经过了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不少男青年在外打工谈了对象,女朋友就是不肯嫁到山里去。正如群众所说,“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有的青年男女只有选择近亲结婚,结果对子孙后代是一个灾难。在深山区,大部分群众都体会到生活的不便和生存的艰辛,搬迁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没有政府组织,没有政策支持,搬迁就只能是个美好愿望。现在省里把我们县作为移民搬迁扶贫的试点,这是改变深山区群众命运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

4、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深山区群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把农村人口搬迁到工业园和城镇,把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将宅基地复垦,可以加速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流转,让农业开发公司和经营大户集中边片发展规模农业,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把深山区农民搬迁进园,就是把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送到企业门口,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互利多赢的好政策。

5、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景区城市、旅游城市、养生城市,建设“全国最美县城”的目标定位,对城市进行大手笔、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城市面积将达124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常住人口,还可容纳8万来xxxx旅游的流动人口,目前县城只有不到10万人口,吸纳人口的空间还很大。通过深山移民搬迁,把农民从“一亩三分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在城里打工、经商、买房子,或者在集镇集中建房,可以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可以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实施移民搬迁,可以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把宅基地、废弃厂矿、砖瓦窑等复垦节约出来的指标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较好地破解了城镇建设用地难问题。

6、是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是xxxx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xxxx现有的生态优势,主要还是建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然不足的基础上的,还相当脆弱。如果不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长期以来,我县深山区、库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的一些粗放式生产、随意耕种、无章砍伐行为,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破坏。现在将贫困区、山区、库区群众搬迁出来,然后再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以促进生态的恢复,巩固我县的生态优势。

7、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县深山区群众还有不少家庭居住在土坯房或危旧房当中,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受到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就没有幸福可言,我们提出建设幸福xxxx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攀枝花少数民族工作,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工委于7月中下旬对全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本次调研在全面了解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的同时,重点就《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12号)在市级相关部门及县、区贯彻落实情况作了深入调查。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米易县白坡乡核桃坪村、盐边县格萨拉乡韭菜坪村和仁和区布德镇巴关河村等少数民族村,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扶持情况进行了查看,深入部分农户家中就住房、饮水、广播电视、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在充分听取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基层群众情况介绍的同时,还专门召开了由市及各县(区)民宗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工作情况座谈会。通过这次调研,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41个少数民族共17万余人散杂居住,占全市总人口的14.4%;民族乡镇17个(其中仁和区5个,米易县5个,盐边县7个),占全市44个乡镇的39%,全市共有少数民族村171个,占全市352个村的48.6%;民族地区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

近年来,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全市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部署,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各级政府抓住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定点扶贫等措施,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部分地区开始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坚持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整合民宗、农牧、交通、水务、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村通”工程初步改善了民族地区3.65万群众的交通条件;通过水利建设和抗旱救灾工程改善了民族地区1.12万群众饮水及1.1万亩土地灌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民族地区核桃、烤烟、芒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和牲畜养殖总量,不断拓宽民区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新农合等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享受民族待遇县税收分享政策、凉山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后期扶持政策、增加省级民族资金投入额度等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8月,在奋力推进攀枝花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座谈会和攀枝花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同时印发了《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2012〕12号)。县(区)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认为,该文件体现了民族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结合,是促进我市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民族工作的重点及措施,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夯实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增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委认为:当前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族关系更加和睦,近年来的民族工作卓有成效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困难及问题。

在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我市少数民族大多散杂居住在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诸多要素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在民族工作推进当中,还存在部分政府部门的干部主动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意识不够强,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2012〕12号)贯彻落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部分干部对主动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意识不够强,政策落实不够好。

攀委发〔2012〕12号文件出台后,县(区)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就文件中相关工作要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区)至今未建立落实此项重要政策的工作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之间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事实上存在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综合事务,本应由多部门共同协作推进,而目前仅靠民宗委(局)一个部门来承担处理,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为进一步加大全市民族地区发展投入,攀委发〔2012〕12号文件明确规定,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三个县(区)按增值税、一般营业税等8个税种原省级分享部分留给县(区)收入的20%,设立本县(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不宜列入新村建设的农户实施住房、厨房、厕所、庭院、圈舍改造补助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各县(区)在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该项资金在个别县(区)至今仍没有落实到位,存在利用民族地区其它各项事业专项投入进行综合拼凑,账面冲抵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目前全市统一规范该专项资金的提取及管理使用的办法还没有制定出台。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不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调研中了解到,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的现实局限,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依然落后,加快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如:道路交通方面,目前仅初步解决了主要行政村所在地的道路通畅,由于建设投入强度不足和规划覆盖限制,再加上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影响,多数社(组)道“晴通雨阻”现象十分普遍,全市民族地区仍有51个村的村道完全未硬化,47个村的村道局部硬化,106个社仍不通公路;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和建设不足,民族地区和二半山区以上的还有近9万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问题;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发展种、养植培育主导产业过程中存在投入少、产量小、品质差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后期管护粗放,相关方面综合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培育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产出效益不高。总的来看,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三)科技普及不足,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难度大。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群体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加上观念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业技术接受程度低,进一步加强科技普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基层实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很难在这些地区安心工作,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情况严重,不利于农业新品种、种(养)殖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业发展。当前还存在少数民族考生很难考进公务员队伍的情况,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匮乏、基层干部队伍老化现象突出,干部和人才面临断层危险。县、乡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十分希望组织上加大民族干部培训交流的力度,村、组干部、产业示范大户业主普遍要求组织必要的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与拓展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几点建议。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全市的发展进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全市“四个翻番”目标的实现。对民族地区而言,巩固发展成果、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市发展差距,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这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加强和做好全市民族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做好对《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2012〕12号)贯彻落实工作,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民族的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市稳定和发展大局。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各级干部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全市各级干部应当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解决和深化认识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市委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民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纳入工作大局统筹安排部署,强化措施,凝聚力量,壮大工作合力,奋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要在继续切实用好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攀委发〔201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机制,建议市政府对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县(区)贯彻落实攀委发〔2012〕12号文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导和检查,及时解决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各项政策具体落实到民族工作事务中去,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步伐。

攀委发〔2012〕12号文件对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设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做出了明确规定,市政府应对各县(区)专项资金提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尽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规范提取、限定用途,专项管理,严格审计,确保该项资金按要求足额落实,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相关项目提供投入支持,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二

为尽快启动**乡**村**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安置项目,充分考虑搬迁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乡于xx年5月初对搬迁点和安置条件等进一步进行了实地祥细地调查分析,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于1955年移民下坝进驻,隶属**乡**村,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距乡人民政府10公里,有农户85户353人,有耕地890亩,其中水田266亩,旱地624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xx年末,人均占有粮食30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距村委会、村完小及卫生室5公里,群众赶集、子女入学就医等条件不好。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xx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煤矿的基本情况。

崩龙田煤矿原属**农场(现保山监狱)的自办煤矿,1958年始建小煤窑供农场自用,开采区在**河的西岸。1988年扩建到2万吨。1993年扩至3—4万吨/年。1995年扩建至6万吨。后来昌宁红星煤矿与崩龙田煤矿同时就大河东侧**村民小组下面的储煤开采作了规划设计,但因技术投资等原因,两家业主都未开工,后经昌宁县人民政府出面与**农场协商,经云南省保山监狱的管理局批准,于xx年两家共同联合开发,当时地质灾害点下面储煤的采矿权属昌宁红星煤矿。联合时,农场以河西储煤和资产入股,控股65%,昌宁红星煤矿以河东储煤和200万元入股,控股35%。于xx年3月正式联合运营,xx年底红星煤矿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撤回,由监狱单方进行管理经营。每生产一吨煤支付给红星煤矿10元。xx年改为9元/吨。现开采规模已达9万吨/年。开采区于xx年跨河延伸到**河东岸**村民小组驻地下边,现为主矿区。到目前为止,矿区河东岸地下储煤仍有900多万吨,可采储煤400多万吨,按现有开采能力可供近50年开采。

二、受灾情况。

(一)居住区受灾情况: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加之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xx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目前旱季仍有6户人家的面房畜圈里出水,且出水量在增加。房屋基础被软化,造成垮塌的可能性很大,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生产区受灾情况:

在居住地受灾的同时,下边近300亩的耕地地表出现凹陷和变形,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受到严重破坏长达近1公里,造成耕种困难,现已由水田改为旱地,农户收益明显受到影响。此变形的地表下面是煤矿的主采煤区,通风口就在农户居住地的下边。

(三)群众意愿: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村民住房墙体拉裂、房屋倒塌等问题,多数群众普遍认为是崩龙田煤矿采煤所致,反应强烈,并引起多次群体上访事件。群众要求搬迁到地质稳定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解决**小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灾情处置方案。

(一)总体处置方案。

1、搬迁规模:鉴于灾情明显,危害较大,**村民小组应实行一次性整体搬迁,转移安置85户353人,宅基地按户均220㎡划拨给搬迁农户。房屋建设的结构和投资由农户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

2、安置点选择:迁入区选择在**乡**村**村民小组黄家大地,土地权属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不需作调整。地势相对平缓,地质稳定性好,土壤以红壤土为主,且远离矿区,地质条件能满足搬迁安置需要。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

3、建设内容及规划: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准,超前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根据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安居建房85户;村庄道路及弹石路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6.5公里;活动场地、电力设施、灌溉沟渠等来组织设计。

4、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估算总投资76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补助资金193万元,保山监狱承诺补助资金220万元,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投入25万元,村民自筹30万元,缺口资金300万元。

(二)乡级前期工作情况。

在灾情发生后,**乡在考虑到需要搬迁时,一是积极协调各方,请昌宁水利局勘测设计队帮助完成了皇家大地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报告),并报国家批准。二是在群众上访、思想不稳定时做了正确引导维护稳定工作。三是小项目捆绑上到位一个实施一个,完成了人畜饮水主管道架设,活动场地建设等投资近20万元。

(三)需县级帮助解决的事项。

1、为确保整体搬迁的顺利实施,请县人民政府帮助协调保山监狱,适当增加补助资金,参照卡斯大水平新村村民小组因采煤影响搬迁补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520万元,在原承诺的基础上追加补助资金300万元。

2、部门支持,合力攻坚。请县直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具体内容为:

发改局:帮助协调国家易地搬迁项目尽快下达实施;对村民房屋进行资产评估。

建设局:帮助对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并提供建设技术指导。

水利局:帮助给予安置点人畜饮水项目支持和帮助。

国土局:帮助办理安置点农户宅基地使用手续,对安置点作出地质灾害评估;将迁出区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耕地恢复。

交通局:帮助解决部分公路建设资金,并提供建设技术支持。

新农办:帮助将安置点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予以资金支持。

电力公司:帮助将安置点通电工程列入电网改造项目予以支持。

经贸局:协调红星煤矿给予村民部份建房补助。协调保山监狱及早拨付补助资金。

财政局:对申报的**村民小组一事一议项目予以资金倾斜和支持。

地震局:帮助将搬迁户列入地震民居房补助。

扶贫办:帮助将**村民小组搬迁列入扶贫易地搬迁项目进行申报。

司法局:帮助调处解决疑难矛盾纠纷,开展法制政策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公安局:帮助搞好搬迁安置社会稳定工作。

信访局:做好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的解释疏导工作,防止村民上访。

农业局、林业局:帮助将安置点沼气池建设列入项目支持,并提供建设技术支持。

更多热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