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38:49 页码:11
2023年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优质9篇)
2023-11-20 17:38:4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范文和经典案例,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建议,可帮助你提高总结写作的水平。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主要还是基于“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其定位也仅仅局限于预防和治疗上,其对象为有心理问题或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关注不够。而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由于其“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培养人类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每个人获得良好的生活”的新视角,为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启迪和思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应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接纳自己、他人和社会,挖掘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大幅度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

一、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还应拓展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积极发展。而最近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把积极心理教育引入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既是教育的目标方向,也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关键是要转变心理教育理念,并据此改变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将积极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在现行的心理教育中加入积极的部分,突出积极心理教育的主旨。

积极心理教育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人的个体心理发展,也涉及与其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而且涉及同学、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对象。所以,积极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所以除了要设置积极心理教育的课程外,还要注意积极心理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影响。除定期开设有针对性、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学校管理工作、班级活动中,都应当注重进行积极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學生在活动中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同时将积极心理教育融入多种活动课程中,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技能,大幅度提升心理素质。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门学科不仅具有知识、技能的价值,还具有能力、方法价值,以及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品格等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强心理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均有无可比拟的功效。

从教学情境创设来看,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动起来、活起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生成情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暗示、感染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表现的机会,推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挖掘潜力,进而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学习评价来看,相比于传统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情感的片面性评价方式,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有所成长,潜能是否得到开发等,重在激励性评价。此外,模仿性是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模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性格的塑造过程。学生常会以自己崇拜和爱戴的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具备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等良好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得体的举止、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互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积极心理学也认为“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事物的关注,一种对人性的倾听,周全的反思是对生命、生活、生存意义的探寻”。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尽可能地挖掘自身潜能,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

四、促进家庭与社会协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

教育作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家庭、社会的有效配合。所以,在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时,要建设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作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将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关于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适当地引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帮助家长拥有积极的心态,给予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和效果。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充分合理地运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尽可能使学生得到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正向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如建立心理网站、创建qq群、微信群等,不仅可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便于师生、生生、家校之间传递讯息,互通有无,沟通情感。

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但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二

笔者以为,在我国人们对治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熟悉误区,直接或间接地着我国治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治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来,比起治理会计的,财务会计的则是界讨论的热门,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分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治理会计,治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进更困难。在会计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治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躲着“治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治理环境下发挥治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留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极少从治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治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治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上风,改善治理的效率。

3、忽视了治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治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治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治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题目是误把治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笔者以为,以上熟悉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治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治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熟悉和再熟悉治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灵活,具有可移植性。治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公道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很多方法是从管、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治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治理中的价值链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治理会计具有边沿学科的传统,治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治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治理需要,具有求异性。治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治理需要。治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同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治理会计就很难规范。治理效率导向使治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治理会计立足于治理效率的进步,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同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表露财务信息,其表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治理会计信息纳进规范信息之列,如猜测的盈余信息的表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治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治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贸易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本钱治理的信息等。治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表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1、发挥治理会计的可拓展上风。与财务会计相比,治理会计不论从内容的涵盖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特性。在方法的拓展上,治理会计可以不受太大约束地引进新的方法,如化西方治理会计就运用战略治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从而拓展出战略治理会计。这和最初治理会计的形成植根于治理原理在会计领域的方法上的渗透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具有严格程序约束并受到计量属性、业务处理规范尤其是一定时期会计准则限制的财务会计,无法在方法上作出大胆的变革,只能在准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程序的选择和政策的变更。由于,会计准则对于特定业务的处理有着较为原则性的规定,企业无法回避它而采用自己以为以治理效率目标评价为更优秀的方法。即使某种业务方法已得到理论界或实务界的认可,但要转化为准则仍然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改进治理效率的时机。在内容的拓展上,治理会计以其灵活性而远胜于财务会计在内容上拓展的可能性,治理会计可以在新的领域发挥其规划和控制方面的上风。为此建立一个治理会计系统或制度,会较少受到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干预,这尽对是企业治理当局自己可以安排的,并且是以治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治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治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治理效率的进步,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治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治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靠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治理专长与市场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治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治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治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治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本钱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甚至是个性化的治理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治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治理会计日益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治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治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治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治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同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事项的轨迹,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治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治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表露信息。战略治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治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为战略治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治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实了治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治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治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治理模式。治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治理需要是企业实施治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治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治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符合自身的治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治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治理会计系统。此外,如团体公司的治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治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治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治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治理会计在一定企业治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治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筹划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治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治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治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治理会计。因此,利用治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治理模式,是治理会计的企业治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治理会计的题中之意。治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治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治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效果的检验标准。这个出发点并没有,但是笔者以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治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由于治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治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治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纵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治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治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治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往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往和开发新的治理会计方法,以进步企业治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坚持治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由于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熟悉,才能正确地对待治理会计的规范化题目。尽管治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治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同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治理会计的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分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治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治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鉴戒和推广、发展;(3)先容一些新的治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题目;(4)进行治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治理,发展治理会计职业认证。

5、治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治理会计上的投进。对治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治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治理效率、进步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治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治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治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治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治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治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治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治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治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治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实,全面质量治理体系下的质量本钱治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治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熟悉企业在治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治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进,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往遏制企业在治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竞相采用较好的治理会计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治理会计制度,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而对于职业治理会计师更是如此。因此,要推动治理会计事业的发展,就要在治理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治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治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和推行上进行投进,并把对治理会计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三

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应用,极少从管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管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管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管理的效率。

3、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误把管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管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管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认识和再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方法灵活,具有可移植性。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合理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许多方法是从管理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管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管理会计具有边缘学科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管理需要,具有求异性。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管理效率导向使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立足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统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共产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规范信息之列,如预测的盈余信息的披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管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成本管理的信息等。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披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经济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管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管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管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与市场网络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管理会计日益发展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分析,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管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轨迹,而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管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内容,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管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明了管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管理需要是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符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此外,如集团公司的管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管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管理会计在一定企业管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管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操持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管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管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管理会计。因此,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管理会计的题中之意。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管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因为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认识,才能正确地对待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尽管管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门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发展;(3)介绍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问题;(4)进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管理,发展管理会计职业认证。

5、管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管理会计上的投入。对管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管理效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管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管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管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管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入,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去遏制企业在管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竞相采用较好的管理会计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而对于职业管理会计师更是如此。因此,要推动管理会计事业的发展,就要在管理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和推行上进行投入,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四

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因素就是“人”,企业员工的能力和态度都决定着企业管理的成功与否,企业想要更好的进行管理,就要使管理方式更加以人为本,让员工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员工在企业内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要进行提高,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其中激励理论就是激发员工工作激情的方式方法。

1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进行运用的意义。

1.1使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激励理论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员工的层次划分,其中将员工分为五个主要层次,而最主要的层次就是帮助员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管理之前采用的管理理论中对员工要求的满足上只局限在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上,但是仅仅如此并不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并且如果这两个基本需求企业都无法达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激励理论中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包括对员工社交需求的满足以及员工尊重需求的满足。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企业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的工作氛围,企业内员工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得到提升,让员工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和同事之间相处的乐趣,企业的激励管理方式会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个人努力成果的尊重,使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员工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都得到提升。

1.2可以使企业的效益得到综合提升。

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企业效益,企业效益也是企业的管理层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才可以实现。员工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效益能否持续增长,而员工的能力并不能通过员工在企业的工作绩效来完全评价,而是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决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的因素不仅是员工自身的能力,还包括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水平以及给员工提供的工作氛围等等。

2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阻碍。

2.1员工工作过于安逸、缺少竞争意识。

我国的很多企业内的员工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竞争意识不够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员工自身对于职位的晋升以及奖金的获得都不是很在意,另一个就是因为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程度不够重视,没有给员工提供相互竞争的平台,导致员工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加之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大,久而久之工作的激情和干劲被磨灭,在工作中往往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其次,在我国的大国情下,企业的各部门以及各领导之间存在着相对复杂的关系,这都导致无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激励理论。

2.2企业内员工的晋升没有合理的机制。

企业管理中,员工晋升机制的设置也很重要。我国企业的主要晋升方式有基本三种:竞争、选拔以及破格提拔,但是这是企业的竞争机制的规定要求,实际晋升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仅仅按照员工的资历和工作的年限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中的晋升机制只是一种形式工作,实际意义并不大。这样不合理的晋升机制导致真正有能力的年轻员工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逐渐年轻员工会丧失对工作的自信心,最后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能更好的进行工作,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员工在企业的晋升机会本就不多,而企业又没有给所有员工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2.3员工对激励理论机制的重要性不了解。

企业想要更好的运用激励理论首先就要保证激励理论得到企业内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支持,大部分企业是比较注重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的,但是基本上培训的效果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层对激励理论的了解不够深刻,对激励理论运用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企业在进行培训时没有依据企业内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内容的制定,使培训不能达到提升员工工作能力的目的,员工的观念也受到企业培训的影响,自身潜能不能得到发挥,并且企业员工的观念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有效运用的途径。

3.1给员工提供一个完善合理的竞争平台。

在企业内,员工最为在意的就是“公平”二字,而企业管理是否公平也决定着员工对于企业内领导的信服程度。员工的努力和付出都需要得到一定的回报,让员工明确自身的努力是受到领导的重视的,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员工的职位安排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企业想要使员工在企业内的价值最大化就需要给员工安排一个最为适合的工作岗位,让员工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合理安排员工工作职位的任务是由管理者来执行的,所以企业在选择管理者时必须谨慎,但是目前企业在进行管理者的选择时仍存在不小的缺陷,经常会出现有能力的员工没有得到重用的现象,这就导致员工的内心会产生波动,直接影响啦员工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的领导者有义务给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让员工在企业内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要充分掌握员工的动态,了解员工的想法,领导者要尽可能的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给员工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采取“能者上、弱者下”的竞争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思维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下,促使员工更加积极努力的进行工作,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效益。

3.2在福利待遇上尽量减小员工的压力。

在企业内,员工面临的压力有很多,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压力,一个是家庭压力,只有员工的家庭压力得到缓解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如果企业不能使员工的压力得到缓解,员工的才能就会受到压制。所以企业必须要对员工的福利制度进行完善,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其次,企业要保障员工定期的休假福利,适当的假期可以缓解员工长时间工作的压力,使员工的身心都得到放松,之后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还可以使员工的幸福感得到提升,让员工明确“在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的道理。最后,企业还应该和员工签订一个完善的工作合同,因为社会竞争的激烈导致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不强,很多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不够自信,经常认为自己不会被企业聘用很久,所以在工作中也不会用尽全力,员工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企业的效益自然也就不会实现稳步增长。而好的福利待遇不仅可以消除员工的顾虑,还可以让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抱有自信心,把企业的快速发展当成自己的任务,对员工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3.3将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提升。

工作能力是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在企业内生存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培养,让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自觉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企业增加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途径主要有四种。首先,企业应该给员工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而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并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其次,企业要给员工展现企业积极向上的氛围,企业的氛围如何基本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领导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争取每天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来迎接工作,对员工产生正面的影响。然后企业领导者要加强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鼓励并肯定,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付出得到的回报,并且和员工之间成为除上下级之外的朋友关系。最后企业一定要秉承着对员工尊重的基础进行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尊重”二字的关注度更高了,员工需要在平等、自由、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工作。所以如果想让员工更加努力的进行工作,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企业管理工作时不能完全利用自己的权威来进行,而是要和员工平等的交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员工主动的信服领导,并且给员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认识到自己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3.4合理利用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

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利用奖惩制度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激励理论的运用是一定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有关系的。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主要方式就是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当员工因为工作优秀受到奖赏的时候,员工内心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激励着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而奖励要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层面。对员工进行奖励的方式也要不断的创新,让员工不会出现对奖励机制的厌倦心理,时刻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奋斗,更好的实现激励的效果。让员工通过周围人的评价来满足员工心理优越感的途径也很有效,例如当员工很好的完成了一项工作时,领导者可以在全体职工面前对该员工进行表扬,之后可以给员工的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让父母和员工共同感到荣誉。有奖励制度就一定会有惩罚制度,企业管理中仅仅依靠对员工的奖励是不够的,还应该对由于自身的不努力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的员工进行惩罚教育,惩罚方式可以采取扣除薪资或者口头教育等,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企业的奖励。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的结合使用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实现激励理论的运用。

4结语。

社会的进步发展给各个企业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企业如何在市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进行管理的重点内容,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实现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如何有效的运用激励理论进行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思考问题,并且激励理论的运用也是保障企业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4]王红岩.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1):138.。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聋文化作为聋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群体特征,首先在聋文化研究的缘起中揭示了研究聋文化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其次主要梳理了“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亚文化的特征和基本构成要素,另外比较中美“聋文化”观的差异,总结了聋文化研究对于聋教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文化;手语;身份认同;聋教育。

“聋人,在这有声的世界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听力及开口说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正常与外界交流,因此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交流的障碍,听人也就很难理解聋人的困境,更不用说进入聋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1]p(41)张宁生认为:“从事聋教育工作的健听人极少对聋人社会有足够的认识,也极少与聋人有真正的沟通。很少有聋人参与对聋生的教育与康复;相反,都是健听人主导聋人的生活,决定聋人该怎样思考,该用何种语言交流。”[2]p(164)所以在对待聋人和聋文化的问题上人们更多是站在健听人的角度来思考评价这一问题的,忽略的恰恰是聋人的视角及其他们对自身文化属性的认识与判断。身为聋人的聋校教师梅芙生()认为:“我们的聋教育无视聋人是手语族。过分偏重口语教学,虽然教师花费多年苦功,而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过于浅陋,毕业后依然使用手语,不足以与健全人社会交往之用,对较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无条件学习,因而导致了聋人文化危机。”[3]p(41)因此聋文化作为伴随聋人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是需要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从事聋教育的工作者的合力研究的。对于聋文化探究的实质,也正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

一、“聋文化”观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手语语言学奠基者stokoe在1965年首先提到了“聋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但并未细分,此后关注的学者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探讨聋人社区和聋文化的专著。1980年,语言研究学者、聋人padden在《美国聋文化》中尝试对聋文化进行较为细致的定义,并提出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聋人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规定了聋人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相信什么,主张什么”[1]p(13)。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聋人群体的“文化”“身份”与“种族”等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化,与此同时各国普遍开展了双语双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聋文化观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聋人”和“聋文化”的认识上,在stokoe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医学角度界定耳聋现象,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聋人是生理缺陷者这一看法,所以针对聋人这一群体聋教育界开展的是相应的补偿或矫正教育,目的是通过口语的大量操练使其进入主流社会;而聋人文化观则是从人类学视野出发,提出聋影响着人行为的诸多方面,只有在正视手语交际地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聋人社会的复杂性。对于聋文化的认识,我国著名聋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的看法较为客观,在《聋人文化概论》一书的序言中,他谈到聋人要在主观上具备一大一下两个d(d)的转化观点:聋首先是听不到,因此不能用文化上的聋(d)来否定医学上的聋(d)。同时也要有敢于跳出这个小“d”的勇气,与其无补于事,不如向天高歌。所以从小写的“d”到大写的“d”,正代表了聋人群体集体意识的一次提升。“我是聋人,归属于聋人群体”[1](p116),这里的“聋”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聋人身份,这个群体的成员共享着价值观、语言、交际和生活方式。比如,以视觉感知为优势、采取自然手语为主的面对面交际的方式,也因为使用共同的语言和分享相似的生活体验而构成该团体意识的基础,因而也增强了聋人群体的凝聚力。

(二)“聋文化”的亚文化特征。沈玉林(2002)认为:“聋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聋文化就像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4](p19)他把聋文化也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做了区分,“广义的聋文化是指聋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p19),“狭义的聋文化是指聋人群体在其特有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4](p19)。我们一般所指的聋文化,都是指狭义上的聋文化,表现为聋人群体的社会精神文化。张宁生教授在《聋人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的“亚文化”视角下理解聋人文化颇具启发意义。所谓“‘亚文化’亦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同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态。如企业文化、青年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1]p(21)。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手语沟通方式,使得聋人群体的文化特征得以显现。但是聋文化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并不是一种低一等文化,而是浸渗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的一种,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沈玉林在《论聋文化与聋教育》一文中对聋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实际上这些具体表现也可以看作是“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1.聋文化的前提构成要素———聋人手语。张松柏等()认为“和聋人文化观相伴相生的,是聋人语言观的革命。传统的语言观站在听力正常人的立场上,否认手语的语言地位,对于手语的现实视而不见”[5]p(24)。聋文化首先正视了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认为正是手语使得聋人成为一个群体。承认手语的交际价值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手语和口语语言特征的比较研究,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手语。

2.聋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聋人独特的视觉认知世界的方式。聋人主要依靠视觉感官认识周围世界的人、物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依据视觉表象进行分析概括进而形成认识判断和价值评判,这是聋人认识思维的主要特点。学者沈玉林(2002)认为,聋人这种仅靠视觉认知世界的方法具有“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是其局限性的体现。

3.聋文化的外部构成要素———聋人参与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及其形成的各类艺术作品。在聋人参与的文艺、娱乐、体育等活动中,那些可以体现聋人群体精神风貌的活动过程和最终展示的各类艺术作品,聋人通过自己的心灵和手来体现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比如聋人诗歌、笑话;手语歌曲、舞蹈;聋人哑剧等表演样式。另外还有聋人的绘画作品、手工艺作品和聋人的摄影作品等等都可以展现聋人独特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4.聋文化的主体构成要素———聋人的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聋文化归根结底要指向对聋人独特的'交往习惯和交往方式的研究上,受制于视觉交际的限制,面对面的手语交际是聋人更愿意面对的一种交往方式,聋人群体之间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方式,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很欠缺,孙峰()认为:“聋人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信念。”[6](p57)目前我们对聋人文化的描述只是停留在外显的聋人生活和行为的表现形式上,尚缺少一些对聋人内在的价值和信仰方面特征的描述。

二、中美“聋文化”观的异同比较。

美国聋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背景,它的聋文化观包括两个基本要点:其一是站在文化的视角上来解读耳聋现象;其二是主张尊重聋人,坚持聋人与健听人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原则。美国的聋文化观认为手语是一种真正的语言,是聋人的母语,与英语的地位是平等的,健听人没有理由要求聋人放弃手语,转而学习主流社会的英语,接受困难的口语能力训练。主流社会不应该要求聋人隐藏或矫正自己的聋人特征,去效仿健听人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权利这么做,而是应该接纳聋人本来的样子,以尊重的态度、包容的胸怀去对待聋人,尽可能地改善各方面条件,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耳聋给个体带来的限制。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数为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这组数字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一是我国存在听力损失的人很多,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我国总体上把聋人看成是残疾人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坚持将聋人群体归入残疾人之中,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通过国家政策或法律、机构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在社会大背景下完善自己的人格、施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活动,都是现实社会条件下对解决残障人问题的实践行动,这些行动给包括聋人在内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所以说,尊重聋人和是否把聋人看作残疾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孙锋(2007)认为:“我们在接受任何一种新思想的时候都应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基础,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分析聋人文化在欧美产生的社会根源,它的发展是否与整个西方社会大文化背景有关系,中国社会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聋人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相应的发展环境。”[6](p60)总之,我们将聋人划入残疾人,是为了使他们能获得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与歧视和排斥等说法完全相反。黄昭明(2004)认为,聋人文化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体现和深化,它是健听人与听障人共享民主、平等,公正等思想的具体体现。提倡聋人文化有助于形成各人群间与文化间的宽容、理解的氛围”[7](p42)。在强调聋人文化观及其社会意义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其他不同认识视角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所以系统分析美国聋文化,有助于我们理性面对我国聋人的身份归属、生存状况与教育模式等现实问题。

三、“聋文化”研究对聋教育的影响。

“聋人文化是聋人在聚集中形成的群体特征。”[6](p24)聋人学校是聋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所以聋人文化在其校园里体现也最为明显。因此从聋人文化视角来研究聋教育可以对聋校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丰富聋教育的内涵,促进聋教育的发展。学者李尚生(2004)曾指出:“无论科学技术给聋人语言教育带来多么先进的手段,缺少文化学的观照,聋人的语言教育口语教学法仍然走不出困境”。[8](p51)在我国,从聋人文化角度研究聋教育更是全新的课题。“中国内地对于聋文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台湾和香港地区同类研究也不多。我国的聋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和口语教学上,但收效不能让人满意。充分解读聋文化对进一步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聋人的经济状况、聋人群体的人权意识和自信自尊的信念至关重要。”[1]p(1)。

参考文献:

[1]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梅芙生.手语族与聋人文化[j].中国残疾人,2000(5).

[4]沈玉林.论聋文化与聋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2(1).

[5]张松柏,徐铁卫.西方聋人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4).

[6]孙锋.论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

[7]黄昭明.“聋人文化”观之辨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

[8]李尚生.从文化的视角探讨聋人语言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1).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六

风险导向型审计伴随着美国的安然事件和世界通信公司丑闻一系列重大舞弊案及审计失败所发展,至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成为制定审计政策的基本思想之一。同时,因为其与公司治理的密切关系,自产生起就对于公司治理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影响着公司财务制度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面对新形势下的审计形势,如何做好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包括公司管理层、学者等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型审计。

风险导向型审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进行会计报表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的定量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的高低,考虑应当实施的测试程序及抽样技术,以此控制审计检查风险;最后总体上实现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的划时代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解决了资源的分配问题。在传统审计中,审计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风险导向型的审计使得审计师根据评估结果,将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

二是风险导向审计加强了抽样技术的科学性,克服了以往所采取的抽样技术的随意性。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

1.对于内部控制的影响。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更加完善。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由于现代各类组织层级多、结构复杂,因而内部控制的设计在以往的审计中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好坏程度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其设计也得到审计师与公司的双重关注。由以往的专门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甚至流于形式改变为内部控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细分到岗,明确到人。

第二,内部控制执行更加严格。受到审计资源、审计环境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审计制度导致审计师只关注于并且只能关注于内部控制的评价,而对于其执行情况的审查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实际中被打了折扣。即使是非常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若不能得到严格执行也只能是空有其表,而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而风险导向型审计由于一切以控制企业风险为最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缓解了审计与管理的对立矛盾,因此内部控制的执行得到审查,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增强,管理层本身对其执行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2.对于内部审计的影响。

根据《内部审计标准》的定义,内部审计是“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日标”。

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下,内部审计由于其与董事会、公司管理层的目标一致,除了继续对于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外,还将促进内部控制的改善,帮助组织发现存在风险的因素并突出改进意见,确保其审计目标与公司的发展目标一致。具体影响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观念的变化。在以往的公司经营中,内部审计机构与公司管理机构是互相独立的,由于目的的不同导致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对立关系,这不仅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环境不够良好,并且导致审计证据获取以及审计意见的得出与执行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风险导向型审计要求下,企业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共同的目标,这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观念的转变。新观念下的内部审计能够与管理层密切合作,体现外部审计不能替代的职能,发挥对于经营管理熟悉的优势,更好的达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目的。

第二,内部审计范围的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观察、计算和重新执行等程序,旨在对于内部控制及部分经营活动进行核查。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不仅关注过去,更关注于未来,将审计范围扩大并上升到公司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高度,把战略规划、绩效考核、财务分析等情况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企业增值。

第三,内部审计意见的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更偏重于单纯的肯定或否定,对于公司内部控制、对于公司账务管理、对于公司经营制度等进行监督评价并报告;但在风险导向型控制下,内部审计意见不仅要向其所负责单位报告,更要与公司管理层交换意见,进行及时沟通,要求公司管理层对于剩余风险进行管理,或协助公司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措施的改进。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七

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对经济环境,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进入了电算化时代,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会计管理与信息化会计管理的定义。

对会计的定位不同,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也就不同,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及管理活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也不会一致。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会计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计的管理功能正变得更加突出。

7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现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而充分的应用,高速传递、纵横交错的局域网、广域网等互动式网络的形成,信息高度充分的共享和传递,过去意义上的“电算化”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会计管理应运而生。

所谓信息化会计管理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会计管理信息、流程、知识和能力为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企业战术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会计管理过程的总称。至此,会计已经不仅仅是处理数字和信息的技术活动,而是将会计界定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服务的。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这时的会计系统完全是手工系统的翻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企业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逐渐创新,开始为管理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信息,比如自动对账等。但是此时提供的功能仍然是报告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如何使用,能否为决策提供参考,却没有做到,也就是说,会计的高端的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

当初,不少企业在搞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对于到底为什么配置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会计系统等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目标,有的为了不再手工填制凭证,有的为了自动化、电子化甚至是“别人都在搞”等等,唯独没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或者管理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投入、低回报”的结果。

三、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

一方面,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落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一些规模较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诸如erp系统、scm系统或crm等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得到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新生的经济活动,譬如电子商务、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虚拟经济和虚拟企业的发展,对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虚拟企业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超越空间约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正是这种新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带动了每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和功能重塑,而会计管理是对企业在任何管理环节涉及资金运动的过程的反映和决策,因此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越来越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也就是说,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信息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研究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虽然传统会计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能够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但是在信息化浪潮日益壮大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已明显过时,并不符合实际应用的情况。因此研究信息化会计管理能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会计管理理论,尤其是目前所缺乏的,信息化环境下的用于指导和支持会计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会计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还能提高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和会计知识管理的水平,并且为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参考,提高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总之,会计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切实发挥会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我们应该看到,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是渐进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虽然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会计管理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传统会计理念根深蒂固,新的会计管理理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局部地更新。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经营者、研究学者、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肖勇.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冶金财会,2007,(10).

[3]王永奇.当前会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商业文化,,02.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八

1、学生宿舍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家庭”、“第二课堂”,是学生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宿舍中度过,宿舍里的学习气氛浓,整个校园的学风自然也会好起来。因此宿舍内的读书学习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学习风气的重要指标。为了响应学校文明素质养成的号召,加强在校大学生在公寓中素质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中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重心必须前移。

2、宿舍内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宿舍不仅是休息睡觉的地方,而且更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如果宿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个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极易造成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互不理睬,就会产生孤独、难受、内心彷徨的情绪,甚至还会产生一些矛盾,情况严重后会产生许多危险事件,例如近几年的高等院校投毒事件。所以如何解决他们的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和睦相处,并能很好的发展自身,这是十分关键的,为了丰富大学生宿舍生活,使学生在寂寞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宿舍存在的安全问题。

火灾每年发生在学生宿舍里的火灾可达数千起之多,烧毁同学们的财物,烧伤烧死学生的事例屡见不鲜。由于现实原因,学生宿舍的电线线路很多有上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学生宿舍年代久远,其中的电线线路老化严重。以及学生私自乱接乱拉电线,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使用电饭锅、电水壶、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有的宿舍还会利用酒精炉做饭,在宿舍晚上十一点断电之后有的点蜡烛,在夏天有的点蚊香,宿舍成员经常吸烟这些现象几乎在每个宿舍都存在。以上这些情况极易引发火灾,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偷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校园内人员越来越复杂;宿管员不可能认识所有的住在本栋宿舍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让一些社会外来人员进入;以及在学生内部,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监守自盗、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低破案率等,导致了大学生宿舍的.盗窃发案率居高不下。

2、高校大学生宿舍内务卫生问题。

宿舍卫生差是所有高校宿舍管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男生宿舍,普遍存在早晨起床后被子不叠、鞋袜乱扔、衣服乱挂、地面不扫、烟头满地、垃圾成堆等状况。虽然各个高校都会定期检查宿舍卫生,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宿舍整体卫生状况差的现状。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的习惯,另外也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正确,认为宿舍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学校没必要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性的自由;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打扫完之后很快又会变脏,感觉没必要保持那么干净;少数同学也会认为打扫宿舍卫生必须所有成员一块干,要不就会不公平,认为自己干了会吃亏。

3、高校大学生宿舍网络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宿舍都铺设了网络,这拓宽了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性安全问题”,如在网络聊天中致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甚至堕落犯罪,而且很多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沉溺于网络游戏。在检查学生宿舍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埋头电脑前专心游戏,对于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一心专注于虚幻的网络游戏。很多自制力弱的同学沉溺于网络,不节制地长时间上网,经常逃课躲在宿舍内上网,导致部分学生精神涣散、无心学习,也无心进行正常的社交与集体活动,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对于宿舍网络存在的这些弊端,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大学生宿舍管理需要创新。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事关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重视宿舍管理,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突出大学生公寓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全面提升学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学生公寓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我校公寓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开展。

1、开展创新活动强,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爱心公寓建设:以“小宿舍,大爱心”为主题,收集废旧书报等变卖成现,设立爱心募捐箱,并在全校招募爱心宿舍。学校定期举行宿舍思想交流活动,各宿舍长针对宿舍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同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宿舍大厅设有便民服务台,杜绝违规用电现象,增强服务意识;为加强宿舍秩序的管理,成立楼管会,主要负责宿舍秩序;以“畅想青春,风采寝室”为主题,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动手装饰自己的宿舍,设计出属于自己宿舍特色,共同营造一种“家”的温馨;宿舍原创文体活动,对个人或集体创作的书法、篆刻、绘画、剪纸、十字绣等艺术作品均可,展现特长,挖掘潜能,反映学生宿舍文化特征,衬托宿舍生活环境。通过文化建设活动,给全校宿舍文化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2、加强宿舍网络管理,增进宿舍网络文明。

对于宿舍网络存在的这些弊端,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想办法解决。通过调查我校公寓中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探索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的有效方法。研究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的关注焦点。再通过思想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转变学生们对网络利用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把网络变为一种学习的工具。

3、重视学生宿舍自主管理组织建设。

学校可以设立考研宿舍、就业宿舍、科创宿舍、党员宿舍、团员宿舍等。考研宿舍门前贴出休息时间和个人目标,并与学习部联系交流;就业宿舍成员明确自己兴趣,确定就业方向,并与就业服务部紧密结合,为毕业时就业做好准备;科创宿舍成员与科创部紧密结合,并做出宿舍成员的科创计划,展示已获得的科技成果;党员宿舍培养学生党员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通过宿舍的挂牌活动起到模范宿舍的带头作用,充分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依靠学生、保护学生、服务学生,并且推动全校的宿舍建设活动。

4、大学生融入宿舍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把宿舍当成学校的“第一家庭”。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生要自觉努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因为宿舍将伴随你度过整个大学时光,用实际行动从“我”做起,从“家”做起,维护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的一致,正确处理个体行为与集体成员之间的矛盾,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维护寝室成员的集体利益,要与舍友的正确行为相适应,和谐相处,从而激发全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并努力维护这种荣誉感,形成互帮互学、团结亲切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

总之,宿舍是大学生进行自律、自理的重要场所。和谐校园首先应从和谐宿舍做起,所以我们应该共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发挥出宿舍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宿舍建设也是一种宿舍文化,只有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才有更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学生公寓管理的有效机制,创建成为“标准化学生公寓”,开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学校公寓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铁英.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8,19(2).

[5]侯文华.大学生公寓与学生思想教育[j].江苏高教,2002。

书法论文新视角范文范本篇九

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可以说,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尤其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对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励,把人才激励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来策划。激励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内容。人们在平常工作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只是其整体能力的30%,如果通过激励作用,可以发挥到整体能力80%―90%,甚至超能量的发挥。因此,只有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才能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员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企业的组织远景、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企业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有所建树。

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内趋力,是受利益驱动刺激产生系列心理活动体现在行动上的一种主动性。不同企业的领导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手段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最科学、最有效,就是看这种手段能否使利益杠杆趋动,并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本企业职工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有必要了解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能力和积极性两个方面,而后者实际上即为激励水平。因此对激励可作如下定义: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可认为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因而,激励在组织实现目标以及提高员工的效率两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企业要采取不同的、适合其要求的激励因素和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要采取变化的、合适的激励因素和激励措施。保持激励的长期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就职的.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

在实践中,企业要通过以下手段,实施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以“事业”激励人。可以通过企业口号、宗旨等的宣传倡导,使企业的员工树立实现社会使命的责任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能够提供给他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因而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建设企业的事业中去。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载有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体现。当然,除了付诸于企业的口号,宗旨等等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实现形式。

2、注意激励措施的多样化,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现实中,有的企业老总没有认真思考和了解员工的内心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太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老总们责怪员工要求太高,员工们则怨激励太单调,结果企业费时、费财进行了激励,员工们还不满意。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而且这些需要是逐步递增的。例如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比较落后的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当时企业通过采取一些比较简单的经济手段,如少量奖金等给予奖励,就能对职工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进入新的世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物资上的需求当然随之提高,企业如果不提供一份有诱惑力的薪酬是难以保证吸引得到优秀的人才的。这很容易理解,丰厚的报酬在家底尚不是很“硬”的年轻人才面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这要强调的是,如何将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最有效的结合起来,因为一方面,一般而言,毕竟企业提供的待遇不可能相差很多,另外,“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员工的需求很快的进入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采用简单的物质奖励和经济手段已难以奏效。显然,重物质轻精神不行,重精神轻物质也不行。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与精神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必须在形式上丰富多样,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动态化、最大化。因此,一是要分析和了解员工最需要什么,二是要想方设法用一定的形式去满足他,形式是不固定的,可以灵活多样。例如,让职工拥有企业的股份就是一种很好的结合方式。这样可以真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自身利益相关联。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内容。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通过拥有股份形式参加企业管理。

3、创造温馨的企业人际氛围,以感情留人。企业要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工作环境。而好的硬件工作环境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软件环境则需要长期的组织内部的建设,而且应该是横向与纵向全方位的建设。比如,有些企业通过为员工举办生日聚会来加强员工间,员工与管理层间的情感沟通。又如上海某it企业,在员工的餐厅有一扇墙壁,专门供员工留言、签名来联系沟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易释放自己的能量,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有些公司在员工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任务的时候,专门的召集公司员工为该员工办一个庆功会,这个庆功会也许规模很小、形势也不很正规,比如让其他员工每人为他送上一束鲜花,但可想而知,采取这般的措施,对于该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良好的企业激励文化的形成有多大的帮助。凡此种种,最终使得人群关系、工作氛围等软件环境对员工工作效率和出色完成团队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业的成就感。这个案例说明,对于不同的个体应当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对相同的员工也需改变不同的激励方式。人的需要经常改变,因此管理者也必须能持续掌握员工变动的需要,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另外,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心自然的会发生转移。因此,需要企业的激励机制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通过最合适的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发挥能量,共同完成下一步的组织目标。比如,在企业的研究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时,可以考虑对研发部门的员工许诺:待项目拿下,企业出资提供出境旅游作为奖励。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对企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企业本身的优势、内外存在的弊病、企业发展的前景看得更加清楚,还有,当企业更加成熟时,企业内可能形成了由于不同的爱好或者是利益积聚的小群体,这些阶段,企业的激励机制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使得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努力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