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0:05:09 页码:11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优秀8篇)
2023-11-21 10:05:09    小编:ZTFB

总结的过程需要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写总结时要注意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饰词语,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说片段,可以让您感受到不同世界的故事情节。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一

甲方:

乙方:

为促进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甲乙双方签订安全作业环境条件协议如下:

1、甲方应确保各项手续齐全,施工现场应达到“三通一平”,使施工场地具备施工条件。

2、甲方应确保施工所需水、电、道路等提供到施工现场,以保证施工期间的需要。

3、甲方应向承包人提供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线资料,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4、甲方应确定水准点与坐标控制点,以书面形式交给承包人,进行现场交验。

5、甲方应协调处理施工场地周围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包括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古木的保护工作,承担发生的有关费用。

6、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办公、生活、临设的场地,并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7、乙方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交通、施工噪音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手续,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人,发包人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因承包人责任造成的罚款除外。

8、乙方有义务保护好古树古木,文物及保护建筑物、构筑物。保护不当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9、乙方应保证施工现场卫生符合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如达不到规定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及罚款由乙方自负。

甲方:

乙方: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二

调查人:杨思洁廖婧。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人们对“低碳节能”的认识和行动。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如“低碳节能”此类的字体也出现了。可人们又对“低碳节能”了解多少?做到了多少呢?8月21日这天,我和我的同学来到了某小区附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被调查的人分为四个年龄段,情况如下:18岁以下的约30%,18岁至35岁的约50%,35岁至60岁的约20%,60岁以上的约10%。

我们在调查中,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对环保问题关注度较高(占100%)。这让我们统计时十分惊讶。当谈起对“低碳”和“低碳生活”含义的了解,约40%的人选择了“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约50%的人选择了“知道含义和大致内容”,约10%的人选择了“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

但是当回答起具体问题时,情况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好:比如说对与环保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的了解,像全球变暖与全球气候变化这样家喻户晓的事情倒是大多人都知道(了解度各占100%和80%)。了解不多的就像:碳中和。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知道的人只占到了10%不到。

情况也不容乐观的是关于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的了解: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led节能灯。太阳能发电及风力发电各占90%和70%。而不常见的,如地源水泵空调系统。生物燃和节能幕墙都只占到了10%不到。

更让人失望的是对节能标志的调查:认识“中国节能认证标志”的占30%,认识“节水产品认证标志”的占20%,认识“中国能效标志”的占40%,而认识“energystar”这个标志的,在我们调查的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而且有尽30%的人,4个标志全部都不认识!

人们环保知识如此淡薄,让我们为人们的环保行为情况极为担心。还好,结果比较近人意。关于“低碳生活十大准则”调查情况如下:拒绝塑料袋约60%,巧用废旧品约40%,拒绝一次性用品约40%,提倡水循环约40%,办公无纸化约10%,出行少开车约70%,用电节约化约80%,购物需谨慎月30%,争做志愿者约10%,植物常点缀约30%。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果某个‘环保节能’产品价格比同类其他产品高,您会购买吗?”让我们欣慰的是,所有人都选择了“支持‘低碳节能’,会购买”。

以上就是整个社会调查的内容,结果不能用“好”或“不好”来诠释。也许一次调查还不能代表所有人对“低碳节能”的认识及行动,但它至少能表现出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还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想对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多了解关于“低碳节能”和环境污染的各种知识。

2、多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每个环保的小细节。

3、节能环保,过“低碳生活”。

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个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更久一点。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三

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xx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xx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不断壮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按照国家部署启动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为实现主要目标,方案提出八大重点任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指标控制,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利用化石能源。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强城乡低碳化建设和管理,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支持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强化碳排放权交易能力建设。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对话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四

2016。

61。

号)精神,深入推进全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为契机,把低碳发展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责任,调动企业、中介组织及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统筹经济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稳妥有序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体现特色,突出重点。

围绕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各市和各重点领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形成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科技支撑,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2020。

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18%。

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取得成效。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深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旅游、商贸流通等行业转型升级。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0%。

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7%。

以上。沈阳、大连市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严格节能审查,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置换。支持节能重点工程,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效对标,提升能效水平。强化节能监察,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以能源结构优化为导向,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多元化利用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幅削减散煤利用。积极推进工业窑炉、采暖锅炉

“煤改气”,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替代交通燃油,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控制煤化工等行业碳排放。

积极有序发展风电,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加快发展生物质能,不断提高核电发电能力,初步建成风能、太阳能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管理、资源评估综合服务体系。到

2020。

年,全省风电装机并网规模达到。

1000。

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

18%。

占全省发电总量的。

8%。

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200。

万千瓦以上,发电总量。

20。

亿千瓦时以上;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

15。

万千瓦,年发电量。

9

亿千瓦时以上;核电发电量达到。

270。

亿千瓦时。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6.5%。

积极推进重点工业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大力推广节能机电产品,严格控制新上

2020。

年,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坚持减缓与适应协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推广等项目实施力度。通过进一步调优结构、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等减量增效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依托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持续提升土壤肥力。到

2020。

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项目区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最大限度提高林地利用率。优化重点公益林和商品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重点实施中幼龄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农田林网改造,选择重点县开展复层林培育试点工作,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灾害防控。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增强湿地固碳能力。到

2020。

年,完成造林任务。

69。

万公顷、森林抚育。

47。

万公顷,全省林地保有量达到。

71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42%。

森林总蓄积达到。

3.4。

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达到。

3.5。

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18。

万公顷,湿地公园达到。

40。

处,湿地保有量达到。

139。

万公顷。

大力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实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认定制度,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工作。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使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利用设施。优先发展污水源等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积极发展土壤源,科学发展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工业余热进行供暖,研究利用空气源热泵技术。继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探索以城市为主体、以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为单元的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新模式。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再生建材。到

2020。

年,城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率普遍执行。

75%。

65%。

的设计标准,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50%。

以上。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城市客运行业

2020。

年,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清洁能源、新能源车辆达到。

9.2。

万辆,省辖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

55%。

强化源头控制,严格危险废物经营准入,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化、产业化、园区化发展。推进污泥处置集中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难点问题。建设餐厨垃圾等社区化处理设施,提高垃圾社区化处理率。鼓励垃圾分类和生活用品的回收再利用。推进工业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等多种处理利用方式,有效减少全社会的物耗和碳排放。开展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甲烷收集利用及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处理工作。到

2020。

90%。

以上。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在中小学开展低碳常识普及教育,从小培养低碳生活观念。积极践行低碳理念,鼓励使用节能低碳节水产品,反对过度包装。提倡低碳餐饮,推行

“光盘行动”,遏制食品浪费。倡导低碳居住,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倡导“。

135。

”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1

公里以内步行,

3

公里以内骑自行车,

5

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扎实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继续推进鞍山市省级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积极组织有条件的城市争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结合各城市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践行低碳消费理念,率先成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大力推进低碳园区试点。积极开展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在社区规划设计、建材选择、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采用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建立节能低碳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加强社区低碳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给排水、污水处理、雨水收集设施,建设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分选回收、处理系统,鼓励社区采用太阳能公共照明系统。稳步推进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针对商场、宾馆、餐饮机构、旅游景区等商业设施,通过改进营销理念和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引导顾客低碳消费。推动低碳试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法规规章及实施细则,制定我省配套管理办法,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目标,落实专项资金,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完善工作体系。根据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权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完善我省配额分配机制,提出合理的管控措施,对全省已纳入国家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开展配额分配和履约监管工作。加快我省碳排放权交易核查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我省第三方核查机构,提高核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深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不断提高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认识水平和开展相关业务的能力。

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推进城市能源资源计量中心建设,强化对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分析、使用和管理。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定期编制省、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构建地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和监测体系,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健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台账记录。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鼓励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加大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外资利用模式,支持外资投向新能源、节能减碳、生态环保等领域。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督促各市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督促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

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市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行问责和奖惩,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围绕实现

ppp。

)模式及绿色债券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工程。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做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和配套服务工作。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研究,定期编制辽宁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加快以控制温度气体排放为核心任务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低碳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定期修订完善《辽宁省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加大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低碳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升级。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人才积极申报省

“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省级人才工程和项目。支持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申报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业研究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研究人员培养平台,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增强贯彻落实低碳发展战略的执行能力。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低碳宣传引导,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和科普教育,利用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度。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五

记者日前从省发改委获悉,省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不断壮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按照国家部署启动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为实现主要目标,方案提出八大重点任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指标控制,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利用化石能源。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强城乡低碳化建设和管理,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支持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强化碳排放权交易能力建设。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对话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六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人口、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等.预计中国2005~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0%~8.6%.基准情景下,中国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达到66.19×108t标煤,人均能源消费量4.4t标煤,co2排放量117.3×108t,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2,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3%~48%;减排情景下,中国2050年能源消费量50.4×108t标煤,人均能源消费量3.5t标煤左右,co2排放量70.7×108t,人均co2排放量4.8t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32,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52%,若能实现减排情景,则意味着中周已做到了低碳经济;而从可预见的技术条件以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来看,实现低碳情景难度很大.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增加是客观存在的,应力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减少与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应制定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即相对减排,中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co2排放强度相对2005年降低40%~45%的约束性目标就属于相对减排;长期目标指的是当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后,若全球技术发展迅猛,这时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与减排才有可能做到.作者:姚愉芳依绍华yaoyufangyishaohua作者单位:姚愉芳,yaoyufang(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依绍华,yishaohua(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期刊:中外能源journal:sino-globalenergy年,卷(期):2010,15(3)分类号:x8关键词:低碳经济温室气体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减排目标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七

文中的国际法机制是指国际社会形成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环境法机制,它主要体现为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达成的国际环境公约、议定书,以及其他各种条约和文件,也包括为履行这些环境规约而制定的措施、程序等。

迄今为止,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议》、《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拉喀什协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德里部长级宣言》、“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条约和文件。

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这些条约和文件的核心,是现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机制的最主要成果。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公约》由序言、26个条款和两个附件组成。

它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第一,它规定了各缔约方应遵循的国际环境法原则,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

第二,它规定了附件一缔约方与非附件一缔约方应负有的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一般义务是对所有缔约方的要求;特殊义务是对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要求,即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水平、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第三,它设立了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主要有缔约方会议、附属机构、秘书处、资金机制。

《公约》是第一个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性国际条约。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它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有义务率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指标和时间表,也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

因此,国际社会要更加有力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需要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条约,于是,《京都议定书》诞生了。

(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为《议定书》)于12月在京都召开的《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2月16日正式生效。

《议定书》包括28条条款和2个附件。

与《公约》及其他派生文件相比,它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主要包括:第一,减排指标。

在第三条第1款中,它对附件一缔约方规定了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在至承诺期内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

第二,京都机制。

它提出了促进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第三,资金机制。

它在《公约》资金机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在第十一条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和额外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履行有关承诺所引起的全部增加费用。

《议定书》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性条约。

它对《公约》框架性法律原则进行了补充,首次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规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引入京都机制,推动了《公约》的具体实施。

除了《公约》和《议定书》之外,诞生的“巴厘岛路线图”也是十分重要的文件,它为后京都时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鉴定了基础,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总体而言,《公约》、《议定书》以及其他条约和文件构建了当前国际社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机制。

在实践过程中,现有的国际法机制在促进缔约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二、现有国际法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履约问题。

《公约》、《议定书》、以及其他文件均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负有减排的义务,《议定书》还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缔约方控制温室气体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

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不积极履约,他们在减排问题上推卸责任,并企图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或限排义务。

而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积极履约、完成减排任务。

因此,缔约方对减排义务的履行问题已经成为现行国际法机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二)京都机制问题。

《议定书》引入的京都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同时这个机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第一,京都机制使缔约方把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机制中自身经济和贸易得失方面,反而忽视了《议定书》的目的,不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将影响《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第二,京都机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排放权交易,对减排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机制的运作也可能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排污责任创造机会,这令发展中国家比较担忧。

第三,京都机制的引入使《议定书》具有国际贸易条约性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全球公益性。

(三)资金和技术援助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缔约方不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现有国际法机制要求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但就目前来看,在资金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补偿数额十分有限;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的'行动离《公约》以及其他条约和文件的要求差距很远,还未采取实质性措施。

三、思考与建议。

上诉分析表明,现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机制还不完善,缔约各国对它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可见,现有国际法机制还需改进。

然而,这一改进历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为在现阶段以及后京都时代,主权国家仍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研究表明,现行国际法机制难以真正得到落实的根本原因就是缔约各国为了维护经济发展的国家利益而忽视全球利益。

因此,后京都时代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平衡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处理好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完善现有国际法机制。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完善现有国际法机制:第一,在现有国际法机制框架下设置区域性或集团性的国际法机制。

区域接近或利益相近的国家比较容易达成较深入的合作协议,因此,这种国际法机制将有助于推动区域或集团积极合作。

第二,设置履约机制。

虽然现有国际法机制对履约进行了一定的规定,比如《议定书》指出对不遵守承诺的国家要实行惩罚,海牙会议和柏林会议规定未完成减排任务的缔约国将在下一个承诺期增加一定数量的处罚性减排量,但是这些规定还不够全面,因此,国际社会需要达成专门性履约机制来规范缔约国的履约行为。

第三,设立监督和管理排放交易的监督机构。

由于成本与收益是各国所考虑的重要利益因素,并且通过市场交易有助于激发减排积极性,所以鼓励国际排放权交易是可行的举措,而建立监督机构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及时地完善现有国际法机制,促使将来的国际法机制变得更合理、更有力、更有效,我们相信国际社会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最终将会实现。

气体排放协议书通用篇八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通知精神及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我市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的宣传主题,组织各地、各单位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超前谋划。

4月份即启动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的策划,经局领导多次修改后确定。印发《关于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的通知》(宣公节办3号),对全市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宣传重点和各单位的工作职责。

二、精心组织,活动丰富。

1、联合市教体局组织节约型校园建设专题研讨培训会。会议以“绿色发展、节能先行”为主题,邀请安徽省建筑大学节能研究院和相关节能服务机构专家与学校代表共同探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路径和实现方式。全市12所学校和各县市区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教体局具体负责同志参加。

2、发起公共机构节能倡议行动。

直各单位发送《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倡议书》,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推送节能相关信息,倡导绿色办公。

3、分发节能宣传画和节能标贴。设计制作带有__公共机构节能大使形象的节水节电宣传标贴,向全市公共机构发放节能标贴10000余个、招贴画1200余份。

4、制作播放节能宣传片。联合广电拍摄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宣传片,回顾第三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成果。利用集中办公区域的电子屏滚动播放节能宣传标语、《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普法动画短片。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造节能低碳的浓厚氛围,呼吁广大干部职工养成节能行为,践行低碳行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