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20:16 页码:11
最新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模板11篇)
2023-11-11 12:20:16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收获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组织机构的建设是应急规划中的首要内容,防洪度汛工作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如臂使指,得心应手的地步.

因此,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工作中,施工方需要成立相应的防洪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全面统筹防洪中的各项事宜,当然,为了确保防洪领导小组在工作中不受客观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干扰,防洪领导小组的组长必须必须级别较高,最好由项目部副经理及以上人员出任,三江口水闸防洪领导小组的组长就是项目经理.除了项目经理以外,还应该根据防洪度汛的工作需要,配置1-3个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完成防洪度汛的工作职责.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所需应对的问题非常之多,从汛期围堰巡堤查漏到转移加固设备,都有着不小的工程量,需要专业队伍来操作,因此,在有必要的情形下,防洪小组要进行内部机构细分,设立相应的分组,比如设备防洪分组、材料防洪分组等,使防洪工作得以更好的推进,避免在防洪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形.

2.2以实现责任细分为辅助。

组织机构的建设必须与责任细分关联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好组织机构在防洪度汛中的价值.三江口水闸在水利工程中,虽然体量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施工环节中牵涉到的内容并不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防洪度汛整体工作的失败.对此,施工方要根据防洪小组的组织机构划分,将责任进一步明确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如专岗专人负责汛期围堰巡堤查漏、专岗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水情预报资料等,如此,才能使繁杂的防洪度汛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责任细分不仅仅意味着责任明确,同时也意味着事后追责.

事后追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是为了让防洪小组成员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因此,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工作中,无论什么岗位出现了纰漏,防洪小组都需要给予相应的惩戒,比如,在后勤补给环节中出现了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形,则以后勤负责人为问责对象,具体的处罚手段则以造成的相关后果为依据,包括通报批评、扣取薪资、停职等.

2.3以储备抢险物资为重点。

在防洪度汛中,要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充足的准备,其中抢险物资的准备是防洪度汛中的重点.抢险物资主要包括土料、彩条布、土工布、救生衣、尼龙编织袋、钢丝绳、锁扣、浮箱、轮胎内胎等,此类物资均为防汛物资,三江口水闸施工现场并不具备,其他物资则由施工现场临时调用.除了抢险物资以外,抢险设备的准备同样非常重要,抢险设备包括反铲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平台车、37kw抽水机、75kw抽水机、潜水泵、对讲机、350kw备用发电机、手摇警报器等.为了使抢险设备在险情到来时,不至于因为电力因素而难以使用,电力准备同样是储备抢险物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工地用电由专线电路供应,项目部各种大小电缆配备齐全,同时配备一台350kw的备用发电机,以备施工场地临时断电使用.在洪水期间,通常会伴随暴风雨,对交通、通讯带来负面影响,必须保证工区内外道路、交通畅通,同时,对外对内联系必须采用无线电通讯,配备足够的移动电话和对讲机.

2.4以制定应急方案为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应急规划中,应急方案的制定是重点所在,只有具备了系统性、科学性的应急方案,防洪工作才能落到实处,防洪度汛的目标也才能实现.应急方案的制定以洪水的实际等级为基础,一般可分为四级.就三江口水闸而言,当上游水位达到1.8m时,进入四级准备状态,围堰巡查小组开始工作,重点查看围堰的漏水、渗水情形,制定测量保险机制,每隔数小时报一次险.

当上游水位达到2.3m时,进入三级准备,围堰巡查小组进入不间断工作状态,同时重点检查围堰变形、开裂的情形,一旦出现险情,则立即发布抢救明令,同时将围堰内非必要设备、物资转移出去.当上游水位将要达到2.6m时,进入二级准备,防洪小组下令进入紧急状态,加高加固围堰,除了抽水用的开关箱外,其它开关箱和电缆均拆除.当上游水位超过2.6m时,进入一级,准备在不放松抢险工作的同时,防洪小组下达基坑撤退命令,转移基坑内设备,各主电缆断电并拆除.

3结语。

防洪度汛是水闸施工中重要课题,在三江口水闸施工中,为了保障施工的稳定性,能够安全度过洪水汛期,施工方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应急规划,采取好一切必要的措施,完成防洪目标.

参考文献。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防洪抗旱减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几代专家辛勤耕耘,为此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80年代中期起,在刘树坤等专家的积极推动下,水力学模型被运用于蓄滞洪区、城市与河道洪水的计算,利用水深、流速、洪水到达时间与淹没历时等参数,开展了洪水风险区划与防洪工程方案的评价等研究,模型的功能也不断扩展与完善;同时,刘树坤等专家还大力倡导建立现代灾害科学———灾害学与防灾学。90年代中期,周魁一积多年研究的心得,提出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概念,进而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及其哲学基础。诸如此类的成果对于后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年,作为我院科技体制改革中新组建的公益型研究所———防洪减灾研究所诞生了。

21世纪中,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相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交融。不同国家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洪水与干旱灾害的风险特性必然会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治水方略的制定与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防洪度汛是水利施工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三江口水闸也不例外.三江口水闸位于虎坑水道与八宝水道交汇口上游约420m处,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境内,江新联围属二级堤防,三江口水闸(通航)建筑物为二级.闸址处10年一遇洪潮水位为2.11m,加安全超高0.5m、风浪雍高0.01m以及波浪爬高0.82m,经计算本工程围堰高程为3.44m;但考虑到闸址处目前实际联围堤防高程为2.60m,故围堰堰顶高程确定为2.60m.

1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的具体要求。

对水闸施工而言,夏季防洪度汛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处理好防洪度汛工作,不仅是确保工程工期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在三江口水闸施工中,需要根据防洪度汛的现实需要,拟定相应的应急规划,而在规划中,最为迫切的要求则为以下三点:第一、围堰安全是水闸施工安全的核心要素,防洪度汛的目标就是确保围堰的安全,因而,在洪水非超标的'情形下,要确保围堰的安全,并保证闸坝厂房基坑能够正常施工,使洪水不至于对施工带来破坏性影响;第二、当洪水超标,尤其是超过一级准备线的时候,此时不得不撤出围堰内的设备,并拆除电线,但要确保汛后能够迅速调配机械及材料组织施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作业.第三、确保如期实现闸坝过流的目标.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在不断提高,由早期单一独立的电视、电话、宽带、闭路电视监控等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随着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得以在住宅区中广泛应用。

1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基本要素。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根据小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定位,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素。

1.1对智能化小区的正确认识。

首先,对于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方要明确什么是智能化小区,它不单单是安装一个电视插座,一个监控摄像机那么简单。智能化小区是一个综合性多技术手段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其它各个专业的配合,正确的认识对小区的后续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对智能化小区的合理需求定位。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需要合理的需求定位,要根据小区的项目投资、整体规划、销售对象、配套设施建设、周边环境、后续管理等各个因素来确定小区智能化建设的档次。需求分析包括用户使用的需求、小区管理的需求、市场承受能力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等等。如建设方对小区的定位为高档住宅,在配备了电视电话宽带等标准的智能化系统外,还应该考虑高端的.智能一卡通、智能家居等系统的配备,以提高住宅的档次。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才能确定下一步设计的实施。

1.3对智能化小区的系统优化设计。

智能化小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一个小区是否能真正体现其智能化,全在于此。智能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在各个系统的实施及运行阶段,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各系统的适用性、节能性、可扩展性、经济性等各方面因素,更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联系,优化设计,使之达到安全性、舒适性的目的。

1.4对智能化小区的规范化实施。

在明确了建设的目的后,将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规范化的实施能够确保智能化系统工程顺利的运行。从系统规划、建议方案、设计方案到深化设计,而后进行施工、安装、调试,最终到系统的稳定运行,整个过程都需要其规范化的操作实施。规范化的实施,为投资方、建设方、施工方、使用方提供了保障,使小区智能化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小区智能化系统运行的根基。

2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系统规划。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将各个子系统高效稳定的集成在一起。

2.1安全自动化。

2.1.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包括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电梯前室、电梯内、通往天台的通道口、通往地下车库的通道口、地下停车场等位置;室外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小区的出入口、小区四周、小区内主要街道和其它隐蔽位置。摄像机采用普通摄像机与红外摄像机,定点摄像机与动点摄像机相结合的布放方式,可采用全实时录像,确保小区安全。

2.1.2防盗报警系统。在室内房间安装双鉴探测器、报警按钮、门磁等设备,当有报警发生时,将信号传至小区控制中心,小区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可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双鉴探测器可设置于一些重要房间,报警按钮设置于隐蔽并方便人员使用的地方。

2.1.3周界防范系统。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进入小区内作案,设计在小区围墙或栅栏上安装红外对射探头,它可以为小区设置安全的第一到防线,此系统可与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进行联动。为了管理方便,系统可配置报警管理软件,含有电子地图,可直观显示报警区域。

2.1.4巡更系统。在小区内设置无线巡更系统,小区值班人员可手持巡更棒,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巡逻,然后将巡更记录上传到管理机。这是一种人机相结合的防护方式,巡更路线的规划十分重要。

2.1.5智能家居系统。随着小区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已经在小区中使用,基于可视对讲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家居系统,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通过设备实现对灯光、窗帘、家用电器的现场及远程控制,它是现代化智能小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6门禁系统。在小区的各个出入口、电梯可设置门禁系统,采用一卡通形式,利用一张ic卡使小区内的住户及物业管理人员方面、快捷、安全的进出通行。

2.1.7煤气泄漏报警系统。煤气泄漏报警系统是在厨房、餐厅等位置安装煤气泄漏报警器,一旦有煤气泄漏,即触发报警;一方面其自动切断煤气供应,另一方面通知中心控制室由控制室值班员作处理。

2.1.8消防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是在房间安装烟感或温感探测器,当住户发生火灾时,触发报警,并将信号传送到报警中心。

2.2通讯自动化。

2.2.1综合布线系统(语音、数据)。小区的综合布线系统不仅仅包括了语音、数据的信号传输网络,它还包括了安防系统、一卡通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整体传输网络,要考虑系统的结构完整,各设备之间接口规范。它就象人的神经,构成了小区的“神经系统”。

2.2.2有线电视系统。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一直到用户端接收机,都要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全国早已开展了数字电视的建设,对于建设方、设计方来说,应该注意的是传输网络的构架及终端用户的使用,与新技术相配套。

2.3管理自动化。

2.3.1水、电、煤气的远程抄表系统。三表的远程抄表系统日趋成熟,三表输出的脉冲信息由计数器读出,储存于芯片中,再通过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计算脉冲数量读出三表读数,并打印出来。可以与银行联通,定期通过银行系统扣费,从而实现远程抄表与自动扣费结合。

2.3.2停车场管理系统。系统可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停车场管理系统,实现对停车场车辆进出、停放、高效有序的管理要求,有效防止车辆丢失、损坏事件的发生。系统采用联网设计方式,与门禁系统、电梯刷卡等集成到一卡通用。可实现脱机运行、图像对比、车位显示、收费、防砸车等功能。

2.3.3供水、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系统是通过有关网络,控制中心可显示小区内主要设备如水泵、水池水位、电梯、高低压开关、路灯等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使设备运行于最经济合理模式中。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发生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事故。

2.3.4公共信息显示系统。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特点之一就是面积大,在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建设方和设计方可根据园区的情况设置公共信息显示系统,采用室外led显示屏,起到信息发布、美化环境、提高小区档次的作用。

2.3.5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在小区的园区内、地下停车场、电梯前室可设置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系统对全区或各别分区进行有选择的广播,能够实现音乐播放、宣传、播放通知、找人及群呼等功能。同时具备消防广播功能。

3.结束语。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需要整体的规划设计,它不单纯的是每个系统的叠加,作为设计者要缜密细致的考虑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统,才能把握好全局,建设出让使用者满意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住宅小区。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灾害学是将加害与被害的各种因素及其状态作为现象,研究灾害的成因、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各种影响,探索灾害风险构成与演变的规律性。其涉及到洪水与干旱的基本特性、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的规律,水旱灾害孕育、发生、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机理及其与相关灾害间相互诱发的灾害系列,水旱灾害的分级标准及影响评价,水旱灾害的信息管理、风险分析与区划等。

2.1深化对洪水基本特性的认识。

洪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种基本现象,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的环境要素。我国受季风影响的广大地区,每年汛期的几场暴雨洪水往往是区域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形式。随着人口的增长,天然调蓄洪水的场所逐步被开发利用,一旦洪水泛滥,便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其灾害特性。在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提高安全保障标准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必须深刻领会洪水的利害两重性。通过近年来一些基础与战略规划项目的研究,我们对洪水的灾害特性、资源特性与环境特性,以及三者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与利害转化关系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洪水的利害两重性与其转换关系因区域、洪水规模量级而异。不同地理气候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区域,洪水表现出的利害关系会有显著的不同,而同一区域遭受不同规模的洪水时,洪水的利害转换关系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人类治水活动成败的关键是如何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并有利于支撑可持续的发展。

2.2全面探讨洪水的风险特性。

洪水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引入我国。由于风险存在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且表现形式各异,不同学科专家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用途不一的定义与评估方法。水力学家强调洪水危险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水文学家看重的是洪水发生时间与规模的不确定性;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风险(risk)是损失的可能性,而从工程安全的角度看,风险是各种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后果。这些理念在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流域洪水风险评价与损失评估系统的研发,以及工程安全评价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2、城市道路的分级,及红线宽度的要求。

3、路幅宽度、或道路红线的定义。

4、道路断面的形式。

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网的能力,最好结合案例分析解读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静态交通,及交通设施的要求,道路网密度要求等。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城市给水规划、排水规划、供电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其他几项作为了解内容(燃气、供热、通信、防灾、环卫等)。

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城市给水系统的分类城市排水:排水制度的分类;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选择要求(考试重点)。

城市供电:高压走廊的用地要求。

管线综合:综合布置地下管线的避让原则;或者图示简易共同沟(结合道路和各种管线的断面形式)。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涉及面广、资料统计困难、缺乏规范程序。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料准确、定量地计算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根据统计年鉴及雨水情资料等易获取的数据,以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为基础,由堤顶高程和最高水位的关系建立防洪区淹没判别标准,探讨合理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方法与步骤,并以1990-2010年实施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为例,计算了该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巨大。

关键词:防洪规划;防洪体系;排涝;经济效益;南京市。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有约占国土面积10%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威胁。防洪是以控制洪水和减少洪灾为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于单一的防洪工程项目,防洪体系是参与防洪过程的机构组织、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以洪水为对象,以减灾为目标,以防洪工程为依托,以防洪组织为行为主体。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计算内容较复杂,难以实现精确计算。随着我国防洪区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防洪工程投资力度的加大,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统一的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来论证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防洪规划是指导防洪工作的蓝图,也是未来防洪策略制定与防洪体系建设的关键,对于地区防洪安全的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城市防洪规划》针对南京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特点与实际要求,构建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为南京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新的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启动之前,对现在执行的城市防洪规划进行后评价,系统调查整理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其在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新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结合该规划的具体内容,利用各种统计资料,分析计算规划实施后南京市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奠定基础。

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其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而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防洪体系内所有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在对防洪体系进行经济后评价时,已成防洪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应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即根据水文资料,选取一段资料比较完整、代表性较好,并具有一定长度的实际典型年系列,然后采用有、无对比法,即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假定无防洪体系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防洪体系情况下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它主要包括防洪经济效益与排涝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经济效益考虑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洪水漫溢堤顶或因堤身质量不达标引起破圩而造成的淹没损失,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地区暴雨而致使防洪保护圈成涝的损失则划归排涝经济效益考虑。

上述计算方法从写入规范实施至今,经历了多方的理论认证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理论清晰、简单易行,在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充分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靠。防洪经济效益包括防洪直接经济效益与防洪间接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防洪工程减少的洪水淹没损失,如农作物淹没损失,房屋、设备、物资、工程设施的毁坏损失和工商企业因淹停工或停业少创造的社会财富等;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准确计算或难以量化计算的经济效益,如抗洪抢险物资和人力的投入、洪涝灾害对农、林、牧业的滞后影响,造成次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效益降低以及公路、铁路、邮电等的运输中断造成的损失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a.防洪区计算因子的确定。分析考证计算地区各防洪分区的自然状况、水文特性、防洪能力、防洪工程情况、历史洪水资料及淹没情况等。调查分析各防洪区的主要洪水威胁来源,并由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各防洪分区在基准年(即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前)若遭遇与计算年同样水情时的破圩淹没面积,同时整理洪灾损失资料得到防洪体系建设期及运行期内历年的实际淹没面积。统计各防洪区不同堤段在基准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以及对各防洪区存在洪水威胁的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历年最高水位资料。

b.防洪区淹没的判别与减淹面积的计算。防洪分区淹没的判别标准为:在某一计算年份,若对某防洪区造成洪水威胁的某一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年最高水位高于基准年该河道堤段防洪墙的最低堤顶高程,则认为若无防洪体系的实施,该防洪圈在此计算年份将淹没,取应淹面积为破圩淹没面积,减淹面积为应淹面积与当年实际淹没面积之差。

c.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确定。以计算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求得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洪灾损失率是计算洪灾经济损失的关键,通常是指受灾地区各类财产的损失值分别与灾前(正常年份)各类财产值之比。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中对洪灾损失率的确定有如下建议:洪灾损失率应根据近年实际出现的洪水受淹情况按洪灾损失的种类,分别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确定。例如,农作物的洪灾损失率应根据减产值扣除因灾少开支的生产费用后的损失值,与正常年份产值之比计算;工程设施洪灾损失率,分别按各类工程设施的受损部分恢复到原来情况所需要的修补费或重建费与灾前工程设施价值之比计算;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洪灾损失率,按其性质、耐水程度、抢救难易等的差别分别计算等。在参考以上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地区的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与类似地区的洪灾损失率计算成果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为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与各自洪灾损失率乘积之和。

d.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b=(a应淹-a实淹)×r式中:b为某计算年的防洪直接经济效益;a应淹为无防洪工程时可能淹没的面积;a实淹为有防洪工程时实际淹没面积;r为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

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涉及面广,范围无明显界限,且内容繁杂,层次深度难定,精确定量计算困难,现阶段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参考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的间接洪灾损失可以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按照其相当于直接洪灾损失的比例来计算。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期包括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在计算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的总防洪经济效益时可将各年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的防洪经济效益按较近期的某一不变价格水平换算后再相加,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内的防洪经济效益采用多年平均法进行估算。

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有频率曲线法和实际发生年法,有时也根据防洪经济效益采用系数折算法计算。然而,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形成内涝,皆因地区排水管网不达标所致,排涝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这使得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尤为重要。采用与防洪经济效益类似的计算方法,可取排涝经济效益为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之乘积。涝灾减淹面积计算方法为:调查计算地区历年最大1日降雨量资料,根据水雨情资料查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再调查统计得到历年各防洪分区达到各级排涝能力的面积;最后推求出各防洪区历年总排涝面积,其与防洪体系实施前在相同重现期降雨量下的总排涝面积的差值即为涝灾减淹面积。

计算实例《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防洪经济效益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经济效益计算的计算期取50年,分为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1990-2010年)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2011-2039年),计算基准年与价格水平年均选在1990年,以市场价格代替影子价格。规划布局分为16个防洪保护圈:江南主城(惠民河以西,惠民河以东,金川河以东,燕子矶,集合圩,石门坎,七里街圩,响水圩,沙洲圩,机场圩),浦口圈(九伏洲,小柳洲,大柳洲,七千亩圩),六合圈(大厂圈,长芦圈)。计算防洪经济效益的具体步骤如下:

a.调查分析1990年南京市各防洪圈各堤段实际最低堤顶高程,作为工程实施前的计算依据。

b.根据包围各防洪圈的各河道堤段在1990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与相应堤段的年最高水位的相对大小,判别历年各防洪圈是否淹没,应淹面积取为破圩淹没面积。各防洪圈的实际淹没面积根据历年防汛抗旱总结等资料整理而得。

c.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结合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并与其他相似地区的洪灾损失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本次经济后评价各分项洪灾损失:农业55%,林业35%,牧业20%,渔业70%,工业18%,商业20%,居民房屋8%,居民财产13%,交通运输10%,供电通讯10%,水利设施20%,其他设施18%.

d.由于实际资料所限,选用实际年系列法进行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由水文资料分析可知,所选年系列代表性较好,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使用实际年法计算防洪经济效益应具有较高精度。根据1990-2010年《南京市统计年鉴》并结合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计算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及其与减淹面积的乘积,得到历年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有关防洪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结合南京市地域性波及损失与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的实际特点,确定间接经济效益相对于直接经济效益的比例系数为10%.预计产生效益期各年的防洪经济效益按照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各年防洪经济效益的算术平均值并考虑每年3%的年增长率计算。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495785.5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1399478.4万元,规划总防洪经济效益为1895263.9万元。《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排涝经济效益计算由于资料所限,且1990-1991年南京市基本无排涝工程的建设,故认为1991年与1990年工况相同,以1991年为基准年,计算此后各年的排涝经济效益。具体步骤如下:

a.根据南京市江南主城、浦口、六合的雨水情资料查得1991-2010年各年的最大1日降雨量,再通过各地区的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

b.根据南京市各地区的水利综合统计年报查得1991-2010年江南主城、浦口、六合各地区分别达到3~5年、5~10年、10年以上3级排涝能力的排涝面积,并计算历年各地区实际总排涝面积。

d.某一计算年的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乘积即为该年的排涝经济效益。由于与洪灾损失相比,涝灾历时短、水深浅,其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一般按洪灾损失的5%~20%进行估算,根据南京市实际情况,并参考其他类似地区的计算成果,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取洪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20%.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53092.4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117675.6万元,规划总排涝经济效益为170768.0万元。

结语:针对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的特点,充分利用统计年鉴和水文资料等数据,采用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建立了防洪区淹没的判别标准,分析探讨了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与步骤,有效克服了准确、定量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时数据不足的困难,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表明,防洪规划的经济效益巨大,充分反映了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要性与加大防洪排涝体系投入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提高和完善下阶段防洪规划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指导老师:曹世臻。

2013年7月。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2010-2班。

学号:3100511221。

姓名:吴明明。

摘要:低碳浪潮已经到来,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而中国西部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我来自四川,四川大多数城市都是属于中西部小城市。在这里我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分析了泸州市现在所处的城市现状并提出创造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优势,从发展战略、低碳生活、三产低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虽然对西部中小城市相比外国很多低碳城市甚至东部一些发达城市要落后很多,但是其也有自身的优势所在。对于西部中小城市,低碳绝不是空中楼阁,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化、城镇化道路。这样才能将经济、资源、环境三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三者互赢,创造真正的低碳城市。

关键词: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城市。

1、现状分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变局。

“低碳环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实际上,低碳浪潮已经悄然来临。我们希望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外和我国一些较发达城市拥有充足资金可以投入,以及高素质的市民可以接受新观念,所以低碳已经慢慢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但在中国西部中小城市,由于资金以及教育资源等的匮乏,要实现此类新模式难度很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1低碳经济是否只是投入?

对西部中小城市而言,脱贫致富任务重,产业链分工处于低端,且盈利能力差,经济基础薄弱。如果探索不到适合本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光是投入治理污染、普及环保理念,还是摆脱不了“污染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困局。所以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一定是要带来收益的。

1.2低碳经济只是一张“城市名片”?经济落后制约了西部中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没有什么好牌可扭转被动局面。所谓文化牌、名人牌等均是无奈之举。现在有一些城市期望通过打造低碳经济概念,以此作为改善政府形象、争取上级支持、吸引客商投资的策略,而实实在在的低碳实践多为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所以这名片就是目前尴尬的现状。

1.3资金和技术在哪里?

说到底,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和技术。很多西部中小城市并非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但是往往受困于自身资金投入有限,无法获得适合本地的低碳技术,缺乏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合作,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1.4“落后”也是优势。

任何新事物都是不断走向成熟、不断系统化的过程。有些城市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改变为低碳就要相比付出更多代价。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在我看来,实际上是要为发展欠债买单的。因此,必须看到低碳经济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能武断一定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了,才过渡转型到低碳经济,并为之前的负债买单。实际上,西部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更有比较优势:

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西部中小城市特征。对泸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西部中小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

2.1低碳解读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泸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四个四”发展战略,即: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通道(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四个四”发展战略正好赶上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期,另外泸州的产业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还处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迅速赶超的阶段,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2009年泸州的国民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第二产业增长率为22.8%,远高于gdp增长率(15.2%)、第一产业增长率(3.8%)、第三产业增长率(10.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说明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第二产业带动。2010年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八个大力推进”,包括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镇化进程、民生工程,但都没有明确对低碳经济有所展望和规划,尚未形成清晰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2.2低碳解读泸州四大支柱产业2.2.1酿酒工业。

众所周知,泸州市以出产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目前,酿酒行业已将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引进酿酒生产。白酒酿造业历史上一直属于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泸州酿酒多采用传统酿酒生产,耗用大量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水治理成本高。如果不加有效治理,会给环境带来持续污染。所以,这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点所在。

2.2.2化学工业。

泸州市是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

一、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亚洲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已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教育、科研、设计、机械、建筑安装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化学工业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2.2.3能源工业。

泸州市拥有丰富的煤、电、气等能源储备,古叙矿区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煤-电-路-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能源工业是污染大户,其落后产能淘汰、环境治理的成本很高,必须引进新技术来治理发展能源低碳产业。

2.2.4机械工业。

泸州市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形成国家级工程机械主机、基础件和维修配套的生产体系。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似与机械工业无关,但是生产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除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部分,还应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

3、为泸州的低碳发展提出的意见。

泸州作为西部中小城市的代表,要走低碳化的道路,必须从各方面进行调节。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产业档次。提升公民的低碳意识,打造低碳泸州城市品牌。

3.1制定专项规划,发展西南腹地低碳优势。

在中国,只有政府主导,事情才能做大。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十年发展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参照国家各项指标与战略,明确低碳发展方向。同时在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加入低碳元素。在制定规划时,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3.1.1城镇化建设。

泸州城市人口在100左右,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点研究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市民低碳素质的培养等关键因素。

3.1.2传统产业改造及新兴产业替代。

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多为高碳产业,重点考虑如何支持和落实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同时避免产业竞争力下滑。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考虑承接产业低碳型转移,由于东部地区已经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很多传统产业转而投向新领域,仅浙江省在2010年初就宣布有1000亿民营资本投向低碳产业。

3.2培养公民低碳生活观念和习惯。

西部中小城市从整体来看,人口素质与发达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偏低,缺乏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们习惯了刀耕火种的高碳生活。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培养能够广泛接受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从教育入手,长期努力的提升公民低碳意识。可以制作《低碳生活宣传手册》,以这种形式加强公民的低碳意识。宣传方式要点面结合,包括报刊、电台、网站、户外广告、车身广告、宣传单、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宣传范围要覆盖全市城镇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逐渐推广到农村。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强宣传,使得低碳成为生活的品味和时尚,形成低碳生活热潮。

3.3城市交通低碳化。

3.4建筑低碳化。

3.5加快产业低碳化3.5.1农业目前泸州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能耗高,效率低,对环境产生污染。可以通过实地巡回指导、发放技术手册、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形式,让农民知道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5.2工业。

短时间内改变泸州的“高碳”工业结构是很难的,但是传统产业低碳化并非空中楼阁。引进推广低碳工业技术,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监督机制,实施低碳管理。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全市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这些都是实现工业低碳的手段。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

一、资金技术引进;

二、严格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改变原有高碳模式就必须做到这两点,不然其他都是空谈。

4、总结:低碳不是空中楼阁。

低碳是现在的一大热门词汇,但是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如何创造和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和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二五”已经表示不再以gdp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不要追求短期的眼前利益,而是要让低碳化经济带动城市发展。就广大中国西部中小城市而言,如同工业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低碳之路同样是荆棘丛生,而非一蹴而就。但是通过泸州个案研究说明了低碳不是虚幻的,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城市的构想而不仅仅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刘卫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邢继俊等.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4.周游等.你不可不知的低碳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顾朝林等.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低碳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本文系2010年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因为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想要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我们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各地对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相信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好地发挥出防汛抗旱的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管理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新疆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农田水利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农田水利的不完善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防汛抗旱功能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以北方地区为例简单的通过对目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和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洪抗旱影响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把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洪抗旱两者结合起来。水是万物之源,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水农业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我国是水资源储量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与防洪抗旱的问题紧密结合。

1.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

1.1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陈旧要想发展农业,就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备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农作物、水多的时候进行排涝和储备。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不断的对灌溉、进行排洪和储存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地提高,但是由于这些设施的建立时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距今已经有一些年代,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使得了很多的设施都存在老化问题,很难满足现在高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很多的灌溉设施由于时间长,不符合现在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相关设置也比较差,从而使得其灌溉效率十分的低。

1.2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农田水利管理十分薄弱与基础设施老化都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管理和运行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说,农田水利管理与众多单位有关但是涉及到的各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确、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以前传统的农田水利管理主要归属于基层的乡镇水利服务站,但是乡镇水利服务站在以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撤消。并且乡镇水利服务站撤销以后没有相应的体系建立,与此同时在很多农村农民的用水不协调容易出现矛盾,这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难度加大。

1.3我国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也就弱化。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认识到水力设施的重要性,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毕竟那些设施的使用时间都较长了,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并不乐观,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防洪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

2.1积极的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对于节水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技术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要想加大农田水利管理需要全面的推广节水的设施和节水技术,政府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入。更甚者对于农业污染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所以,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在节水灌溉方面做得突出的地区列为典型代表学习经验,不断地完善灌溉设备,进而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作物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地农业对高标准的灌排要求也越来越高,灌排设施的建设也因此必须加快进行。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标准灌排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适应相应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更好发展。

2.3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虽然天天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的现象数不胜数。并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仍不高,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进而产生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4加强防洪的工程管理农田水利管理中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尤其是山洪暴雨水库地段。我们知道防洪工程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大力量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

3.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想人民生活的幸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发展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建设就需要重点关注,而防洪抗旱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的作用紧密结合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了,不断地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周长春.浅谈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3,(2):79.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防洪抗旱减灾领域防灾技术研究的是除害兴利、增强人类理性调控洪水、抗御干旱与增强自适应能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其中,水情旱情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以及防洪工程体系的隐患监测、安全评价、除险加固与决策支持等方面是高新技术运用、发展十分活跃的领域。

4.1防洪抗旱决策支持技术。

洪水灾害的形成有孕育、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相应的人类的防洪减灾活动也有预防、预报、预警、抗洪、抢险、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有许多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会对决策产生影响。为配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防洪减灾研究所成立之初就设立了“防洪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室”。该室与相关研究室及外围合作单位协作,承担完成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5结语。

新世纪初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防洪抗旱形势的显著变化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延用传统的治水手段,而国情的差异又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治水理念与模式。防洪抗旱减灾只有充分依赖科技与管理的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作为国内防洪抗旱减灾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单位,必须要针对国家的发展需求与部门的行动计划,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围绕防洪抗旱减灾的难点、热点及深层次问题,踏实做好科研工作,形成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系统规划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一

防灾学是基于对灾害风险的规律性认识与可利用的防灾体系,研究如何预防灾害,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减少损失,除害兴利,以及在灾后如何尽快恢复重建的科学。防洪抗旱减灾领域防灾学的研究,涉及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减灾体系、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治水方略与对策措施等,因地制宜制定灾前、灾中、灾后防灾减灾适宜的对策措施,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防灾学的研究旨在保证这些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1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治水理念与方略在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土地与水资源需求压力极大,经济底子薄弱且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情下,靠短期高投入一举“根治洪水”,或将洪水高风险区中的人口资产都迁出去,“还洪水以空间”,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易于形成恶性的互动,在发展与防灾之间构成难以协调的矛盾。洪水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

近年来,围绕水利部海河委员会《海河流域防洪战略规划研究》、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与洪水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洪水行为与减灾方法研究》第4课题第2专题“洪泛区和分蓄洪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管理体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公共安全专题”、水利部《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部规划院十五规划项目《中外治水方略比较研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防洪安全保障重点对策研究》、亚行赠款《洪水管理战略研究》等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从可持续发展治水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防洪工程体系在洪水管理中的地位及应注重的问题、增强应急反应能力与自身适应洪水的能力、形成泛滥允许型的发展模式、发挥洪水的.资源特性与环境特性等方面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3.2城市防洪抗旱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由“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所构成的城市型水危机已露端倪,并呈加重趋势。城市防洪与供水安全保障是新世纪我国防洪抗旱减灾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减灾中心相继承担水利部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防办专项以及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相关课题,并对年重庆市重大干旱、年济南市暴雨洪水等灾害事件组织了专项调查。研究表明,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对自然演化规律认识的深入、人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等,又为实施城市治水新对策创造了条件。

为此,特别强调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适度承受一定的风险,以综合治水带动城市功能、环境、景观的改善;要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对扩大行蓄洪能力之后仍可能泛滥的洪水,要靠建筑物的耐淹化、平时的防灾准备与应急时的警报、避难系统来减轻灾害的损失;要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对水灾风险进行评估,以风险图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评估的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于城市干旱缺水问题,一方面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旱情的监测与评估,适时启用备用水源或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方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