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6:44:03 页码:7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通用12篇)
2023-11-21 06:44:03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教案不仅包含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还包括了课堂组织、学生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案的编写要科学合理,灵活适应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并与教材紧密结合,使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教学观察力。通过学习他人的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一

一、学习目标: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相关知识。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v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3.《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第二段。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三段。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四、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独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作用。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二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内容概要:

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

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

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

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

教学手段: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答,时间2分钟)。

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综而言之,有以下诸说:

“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风情说”,“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

“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

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

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

前以讽喻为主: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幽幽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

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白居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历史:玄宗被囚。

《长恨歌》:派临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

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

白朴:《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

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已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六:总结。

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三

设计意图:

综述嬉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把握根本技能和学问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在嬉戏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欢乐。

活动目标:

1、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2、学习建筑工人不怕困难、英勇的精神。

3、培育幼儿安康活泼的性格。

4、熬炼幼儿手臂的力气,训练动作的协调和敏捷。

重点、难点:

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教具预备:

1、大灰狼头饰一个;小推车2辆;积木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流程:

一、创设实际情境,活动身体幼儿跟着教师转转头,弯弯腰,伸伸手臂踢踢腿。

二、学习推小车(一)教师出示小推车并指导幼儿学习。

提问:这是什么?

请幼儿尝试推车,指导幼儿推车时身体弯腰前倾,两手握紧手把,平稳向前推行。

(二)进展推车练习。

分组练习推装有积木的小推车,请幼儿说说自己尝试后的感受。

(三)小结。

要使小推车不倒,就要保持平稳。

三、嬉戏运砖猪小弟要造房子,但是少了许多的砖块,需要我们帮忙,有了小推车,我们可以把砖块运到小猪家了。

(一)讲解嬉戏要求。

嬉戏开头,幼儿快速将一块砖(积木)放入小推车内,走过弯曲的山路,路上可能会消失大灰狼,看到大灰狼消失,原地不动,否则就被大灰狼吃掉,大灰狼离开则连续前进,过了山路到小猪家,把砖块放在小猪家后原路返回,接着其次位幼儿运砖。

(二)幼儿分组嬉戏一次(请一位幼儿当大灰狼),教师对嬉戏状况进展评价。

(三)幼儿分组嬉戏进展竞赛,看看哪一组运的砖又快又多。

四、总结评价。

今日小朋友的表现很不错,很英勇,你们帮了小猪这么大的忙。

活动反思。

本着“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参加者、合、支持者”理念我组织了这次“运砖”活动。活动以嬉戏的形式进展,我为孩子们供应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气氛。开头局部,我借助音乐《劳动最荣耀》歌曲进展活动身体的情境局部,中间局部,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情景的创设,供应材料,推动和引发了幼儿的'合作。使活动有效的得以开展,提升了孩子们的阅历。完毕局部,通过设定规章,保障了幼儿的合作,引进竞赛,使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欢乐。

这次活动整体来说效果较好。活动中我始终以材料的供应者、问题的观看者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让幼儿在操作中发觉问题、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幼儿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意识,并能乐观探究合作方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些许的缺乏和圆满,如最终环节,在设计时考虑预备运两次砖:一次是以幼儿商讨的方法运;其次次是在第一次运砖的根底上,总结好的方法进展竞赛运。但由于园内材料有限,虽自己也加工了一些,但还是达不到预期设想结果,只好转变原先方案,使活动的完毕不像预设的结果抱负。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需要在反复的、不断的练习中才能体悟合作的要领,所以我们以后还要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充分尝试,让每个孩子体验成长、体验胜利、体验欢乐!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四

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生:不同。

生:(齐声说)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五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流程: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生:齐读。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生:“小桥流水人家。”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生:不同。

生:(齐声说)好!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六

教法学法。

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生问好、课堂考勤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新授。

教师边演示课件内容边讲叙。

45’。

课堂复习与。

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课堂评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七

一、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

(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

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

(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这就是……。

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

(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这就是……。

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

(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

看《将相和好》。

(三)诵读。

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小朋友能不能把今天学的内容记在你的脑海呢?

(四)谈一谈,升华感情。

2.不光《弟子规》教育我们这样做,古人还有好多关于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的成语、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唱一唱结束今天的课程。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五)作业: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八

压力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了更好地减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一般而言,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要经历冲击阶段(压力来临之初出现的`眩晕、不知所措、惊恐状态)、安定阶段(冲击之后的恢复阶段)和解决阶段(直接面对压力,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应对方法如下: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兴趣。

(4)建立积极和谐的人格特征,自立、自信,知足常乐;。

(5)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你必须学会独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只要你能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并与同行者携手合作,正确对待这一历程中所有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勇敢面对挫折,超越自我,你便能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绝不是完美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只要你愿意去努力,你便能获得健康而亮丽的人生。

二、压力及其来源。

1、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任何压力都由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压力的反应三个部分构成。压力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压力的反应则是由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来决定的,只有当个体确实感受到压力源的威胁时,才构成压力,否则不存在压力。如:当学生认为考试对他造成了威胁时,他就会产生压力,但如果他视考试为自我实力的评估并乐此不疲时,则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2、压力来源。

生活中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成为压力来源,压力既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既可能来自是生理方面,也可能来自心理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重大生活事件。生活中重大而突然的改变是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升学考试的成败、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职位变更、突然增加的非常规工作内容、新的学习方式、身体疾病等关于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重大变化均会成为压力的来源。

(2)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发的灾难性事件都是消极的、无法控制和预测的,会给个体带来特别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压力。创伤性事件发生时,个体通常会出现应激状态,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反应可能在灾难后立即发作,也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发作,变成慢性综合症,甚至造成严重精神障碍。

(3)社会性问题:这属于慢性应激源,来自于社会和环境条件,环境污染、人口过剩、政治经济状况、交通拥挤、社会治安、传染病威胁、战争创伤、恐怖主义活动等社会事件都会给人造成累积性的影响,成为生活中的压力源。

(4)心理困扰:这属于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困扰,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冲突、动机行为的挫折和个人对压力的认知。同样的事件,往往会给不同的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感受,原因就在于该事件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及个体对压力的认知不同,如果过分夸大压力的威胁,就会制造一种无法抗拒的压力感,长此以往,会对压力产生习惯性畏惧。而客观地认知压力,并树立抵抗压力的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则会减轻压力感。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九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十

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平台,让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自己的内心。

二、活动操作。

1.通过测试或游戏考验情侣间的默契程度等;。

2.为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信纸和笔,让同学们写出自己最想说的的话或心愿;。

4.鼓励学生情侣写下对彼此的承诺,提高对感情的责任感。

三、活动操作注意事项。

1.“心愿”表达用语文明,内容将健康,积极向上;。

2.不要求必须现场写,可以让同学自行写好交给我们再做安排。

四、活动材料。

桌椅、信纸、彩笔、游戏测量量表。

五、活动地点。

xxx。

六、活动时间安排。

心理健康周开始的第四和第五天,持续一天。

七、活动人员安排。

两组人员,每组7——8人。

大学心理健康教案: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十一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和市教育党委的统一部署,5月3日学校党总支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落实。下面,就我校如何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谈一下个人体会并提几点要求。

一、充分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中央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也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政治号令,对于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统一、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来,把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部署。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政党,要搞好自身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党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对思想建党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常性教育还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比如,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宗旨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端、精神萎靡不振、身份认同感归属感缺失,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出现违反师德行为等等。这次学习教育,就是要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要求,在经常性教育上狠下功夫,把党建各项制度完善好、执行好,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办事的习惯,始终做到信念坚定、政治过硬,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我校共有59名党员,在职党员56名,占教职工总数的22%。正所谓:官风清则民风正,官风浊则民风恶,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工作状态如何,直接关系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影响着学校声誉和工作大局。应该说这么多年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党员干部中的大多数政治本色、公仆情怀、道德修养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具体到每名党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党的要求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比如,有的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表率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缺乏责任心,履职尽责不到位,工作中奉行“差不多主义”做“好好先生”;有的安于现状,缺乏创先争优意识,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乏教书育人的热情,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工作消极应付,计较利益得失等等。群众往往是通过身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和作为来评价我们党的。这次学习教育,就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小,落实到党的肌体的每条“毛细血管”、每个“肌体细胞”,说白了就是要落实到在座的每一名同志,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党的根基更加坚实、更加牢靠。

(三)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以“内涵精效化”发展为主题,办学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师资队伍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升,创建为我市首家全国千所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共有三个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城区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客观实际,我们既有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水平提升和省级示范性优质特色学校项目建设,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创新创造;推动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考核、规范教学行为、推行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相关政策,需要我们勇于迎难而上、敢担当善作为;推进校企深度紧密合作,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解决体制机制难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精力、拿出落地生根的硬措施;做好新校区相关项目建设规划工作更需要我们在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做到两手抓、齐步走、两不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做到这些,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要紧紧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机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干事创业、担当进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振精神,顾全大局,为学校发展再添把火,再加把力,齐心协力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整体发展百尺竿头,再上层楼。

二、准确把握学习教育的总体部署和重点要求,确保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让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进而转化为每个人的内生自觉行动,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根据教育局党委部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刚才刘校长已进行解读,明确了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进度节奏。下一步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就要遵循方案确定的时间表和任务书,深入学习领会,全力抓好落实,切实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绘出学习教育的美好蓝图。

(一)坚持以学为基础,用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武装头脑,在入脑入心、真学真懂上下功夫。“两学一做”其实是共产党人学习常态中的一节课,这节课是“走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在新形势下判断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考卷,因此“两学一做”要务求实效就必需首先明确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学好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党章党规”不是要死记硬背,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明白“党章党规”里的这些要求在风风雨雨中保证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也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让人民群众信任党、拥护党,手拉手、心贴心地和我们党一起建设新中国。“党章党规”不是捆缚手脚的绳子,不是一个党员的底线,而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引以为傲的“徽章”和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进而深入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党章、准则和条例升华思想、规范言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在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要以《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版)》为基本教材,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理念新战略,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发展标杆和精神境界,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在学习形式上,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结合“三会一课”和学习教育方案规划,每月组织1次党员集中学习,从我开始,党总支委员每月轮流登台讲党课,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深度讨论;每季度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围绕学习内容确定1个专题组织交流讨论,近阶段围绕“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要切实查摆一下:主人翁意识强不强?主动作为的进取精神够不够?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牢不牢?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意识足不足?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缺不缺?;“七一”前后,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拟组织全体党员赴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以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熏陶教育党员。在学习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中央组织部开通的“两学一做”学习,实行线下学与线上学相结合。借力xx教育网、xx教育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党建网络平台共用共享学习资源,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把学习教育从现实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使党员能够时时学、处处学、随时随地学。

(二)坚持以做为关键,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在定标明责、干事创业上下功夫。

“两学一做”的落脚点是做合格党员。怎样做是个问题,何为合格同样是问题。翻看共产党的历史,任何时期的合格共产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不是被动地去遵守党章党规,任务观点地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们始终是每个时代最敏锐的人,最有责任感的人,最积极主动的人。因此“两学一做”的目的应该不是让我们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学应该学责任和精神,做应该做出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威望。

中央《方案》将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概况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有四讲”的标准,是对每名党员起码的、基本的目标要求,看着简单实则很难,看似最浅显却抓住了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和时代使命,重申了党员要合格这一不可逾越的红线,不努力不付出不坚守是很难达标的。我们必须把“四有四讲”当做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检视自己,真正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事之中。共产党员的称号不仅仅是身份,他是融入生命和血液的荣耀,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共产党员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分别。当你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一份不讲享受只有付出的事业,这是一份在繁华诱惑里依然需要坚守纯洁的考验。结合这次学习教育,市教育局党委提出开展“修师德、树形象、作表率”的主题活动,学校藉此契机,将组织开展“双优双满意”(“推进优质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争创优秀业绩做人民满民教师”)争创活动。希望学校广大干部党员要修身立德、率先垂范,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铭记党员身份,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一丝不苟的履行每一项职责,讲奉献,比贡献,讲道德、有品行,积极为党工作,主动履职尽责;广大教师党员要重点围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关心爱护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共产党员也是人,但不应该是普通人,工作合格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党员,生活朴素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员就是应该在工作中成为标杆,在生活中成为榜样,合格的党员就是要能引领社会的新风尚,成为时代的正能量。

(三)坚持以改为重点,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在边学边改、即知即改上下功夫。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条成功经验。带着问题去学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就能不断解开思想扣子、纠正认识偏差;针对问题边学边改、即知即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做好一件件具体事情,就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尤其要结合《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对照前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查摆出的问题清单,每名党员都要结合实际,再次对标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整改效果不好的及时“回炉补火”,实事求是地给自己“画像”“打分”,列出问题台账和整改清单,深刻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措施,持续向问题“叫板发力”。按照“五个必须”和“四个服从”“四个廉洁”“四个自觉”的标准要求,着力解决自身在理想信念、党的意识、宗旨观念、精神、道德行为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自省自励,净化革新,改造提高,将严和实的标准要求立起来、挺起来、强起来。

同志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是一次阶段性活动,其重要遵循就是要突出经常性教育的特点,以学习教育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制度的落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名党员。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从严要求、从实做起、统筹推进,确保抓出成效。下面,就扎实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提四点要求:

(一)思想重视,彻底破除误区解决困局。一是破除认识上的偏颇。认为活动就是活动,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把活动的要求融入到工作中,提升为自觉性。二是破除情绪上的抵触。认为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用工作的正当性否定活动的重要性,割裂开来看问题,对立起来抓学习,结果是工作有情绪,学习没着落,一样都没干好。三是解决上的困局。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思考学习教育与工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简单化、老套路、老办法,让学习教育失去了活力。

(二)上下联动,做好学习教育的组织部署。这次学习教育是一项需要全校上下密切配合、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办公室作为牵头科室,要主动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调,深入研究谋划,加强工作指导,把握进度节奏,确保稳步推进。各总支委员要按照联系指导工作配档深入支部推动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各支部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率先垂范,结合各自职责,分头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三)不走过场,从严从实开展好学习教育。这次学习教育,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把各项工作抓实在、抓到位,抓出高质量。特别是要把这次学习教育提出的集中学习讨论、讲党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这些最基本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运用好、落实好、坚持好,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功能,要立足常态,将建制度、立规矩贯穿学习教育始终,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推动践行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创新。

(四)做好结合,坚持把学习教育融入常态工作。开展学习教育的成效如何,要以推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成效和群众的满意程度来检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各部门要按照“两促进、两不误”的工作要求,加强统筹谋划,把学习教育与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有机结合,确保更好地推动各项重大改革项目、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将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乐业者精业”的目标定位和追求。

同志们,希望大家以学习教育为契机,以“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为标杆,以更加高昂的政治热情、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举措,目标同向,行动同步,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学习教育,通过两手抓、实现两促进、达到两提高,实现打造“阳光工校、高效工校、创新工校”的目标追求,取得基层党建设与常态教学业务工作双丰收。

大学教案简案范文通用篇十二

一、经典回放: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