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融资结构范文简短(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2:52 页码:10
2023年融资结构范文简短(通用18篇)
2023-11-12 11:52:5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撰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言简意赅,不偏离主题。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学习。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结构化融资设计的概念逐渐被引入。结构化融资设计是一种通过将不同类型的融资工具进行结合,以满足企业特定融资需求的方式。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结构化融资设计的重要性和灵活性,下面将从策划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融资风险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策划融资方案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第一步。在策划融资方案时,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资金需求,分析企业的强弱项和风险点。同时,要了解市场的变化和各种融资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融资工具。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好的融资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设计融资结构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核心。在设计融资结构时,需要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合理组合不同类型的融资工具。例如,可以使用债券和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融资稳定与投资收益的平衡。同时,还要考虑到融资结构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融资结构能够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稳定运作。

提高融资效率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目标之一。为了提高融资效率,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利用专业金融机构的资源和经验,优化融资渠道和流程,提高融资申请的成功率;利用在线融资平台,提高融资信息的透明度和流动性,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提高融资效率,可以更快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降低融资成本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结构化融资设计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合理利用融资工具的杠杆效应,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谈判能力和议价能力,争取更优惠的融资条件。最后,注重风险管理,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降低融资成本。

管理融资风险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管理融资风险时,要根据融资的具体情况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和融资结构,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散。同时,要加强对融资合同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融资资金的使用符合合同约定,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

总之,结构化融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策划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融资风险,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实现资金的增值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结构化融资设计,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求。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二

个体私营企业及调查样本情况1、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概况.6月末,浙江个体私营企业总数已达179万余家.其中个体工商户156.3万户,注册资金341.7亿元,户均2.2万元;私营企业23.0万户,注册资本1949.3亿元,户均84.7万元;私营企业集团343家,注册资本超亿元的55家,与外商合资1846家,累计引进外资10.4亿美元.,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值为2935亿元.

作者:郑笔锋费宪进作者单位:刊名:浙江金融pku英文刊名:zhejiangfinance年,卷(期):“”(2)分类号:f8关键词: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三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来,世界经济又再一次遭遇经济发展的冬天。而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上市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而怎样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经济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成为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而要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公司自身实力至关重要,但同时企业的筹融资和怎样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剥离不良资产也将更加困难,一些上市公司的生存环境更加苛刻。近年从我国股市的动荡也可看出我国股市的不稳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逐渐完善。因此现在仅仅寄希望于发行股票或增股并不是长远之计,而改变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筹融资单一的现状却迫在眉睫。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公司债券,它赋予持有人在发债后一定时间内,可依据本身的自由意志,选择是否依约定的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换言之,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至债券到期,要求公司还本付息;也可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发债公司的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目前,在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可转换债券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介于固定收益债券和普通股票之间的复合性金融工具。可转换证券的价值受利息率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受权益市场上股票变异性和价格走势的影响,可转换债券给发行者和投资者均能带来好处。与同等条件的普通债券相比,发行者发行可转债可以降低发行利率,而且可以溢价销售于将来交割的股权,延缓权益稀释效应,还可以得到由可转换债券带来的税收优势。对投资者而言,在市场低迷时既可以作为债权人确保固定利息收入,而与权益相联系的特性又保障投资者能够获得标的股票升值带来的好处。因此,可转换债券一经产生,便深受筹资者和投资者的欢迎。

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而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其健康稳步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资本结构理论,由于负债的节税效应,适度地负债对于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具有财务杠杆效应,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并且从理论上讲,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上市公司在筹资战略的决策上必然以追求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为前提。然而,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结果并非如此。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而成的,上市背后有着很深的政策背景。上市后大部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仍然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存在着严重的股权集中现象。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我们不难理解,公司上市的行为其实是国有企业的主管者的意图体现,上市后公司的融资行为事实上是大股东的意图体现,公司所有的资金筹集、投放与运用都是由大股东作出决策进行的,甚至许多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领导班子就是一套人马。因而,我们在分析时,必须以资金的使用者即投资者作为分析对象来考察,而不能从表面上以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对象的错误确定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公司资本结构事实上是公司各利益关系人(股东、经理和债权人)相互博弈的结果、尤其是经理与股东的博弈,它反映了双方不同的谈判能力和实力。在我国,由于缺乏股东对公司的监控导致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很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必然导致公司行为更多地体现了经理人的意志,而非股东的意志。尽管股权融资可能导致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减少,但由于股东对公司的监控能力太弱,经理人员偏好股权融资的资本结构仍会顺利得以实现。

最后,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破产机制,上市公司在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时,往往不是通过破产清算,而是通过资产重组来解决问题,甚至还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脱离困境。在这样的机制下,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阻碍了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减少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

由于可转换债券兼有债券和股票买入选择这一性质,因而它是债权向股权转换的桥梁。这意味着可转换债券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调节杠杆可以构成一种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机制。当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股票具有高成长性预期时,可转债完成转换过程,企业不需要面临还本付息而导致的资金周转困境,权益资本代替了负债资本,资本结构在这种动态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可转换债券提供给发行人一个调节其资金结构的工具,公司通过有意识的条款设计和安排,可将它设计成偏重股权的工具、偏重债权的工具或者股权债权并重的工具。公司在发行可转债融资时,如自身的资本结构负债比重过大,就可突出其股性,以控制资产负债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如自身的财务杠杆过小,突出债性就可充分发挥资金结构给公司带来的价值。可转债这种灵活地调节公司股权和债权的比重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操作中的技术风险。可转换债券融资对企业结构和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转换成公司股票的进程或节奏是不确定的,最终由持有人的市场行为所决定,并不是以发行人的最初意图为转移的,且条款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使用这种工具的难度就相当大,其最终结果有可能是事与愿违。然而可转换债券这把双刃剑,更重要的还是其优越性的一面,风险也可以通过人为进行适当控制。

债权人仅能获得固定收入而无法分享公司赢利高涨带来的收益,进而一般偏爱低风险的投资;而股东的利益则与债权人形成对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偏好高风险的投资,在其资本不足时,这种倾向尤其突出。因此,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一直存在。可转换公司债券通过两种方式来缓解这种利益冲突。

时,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下降了,但股权的价值可能上升,而且考虑到公司股价波动程度的扩大,可转换公司债券所内含的期权价值也增加了。

2可转换公司债券所特有的低息条款,使得公司通过减少利息的支付,降低了其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进而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容易发生的“投资不足”现象,保证了对公司发展有益的投资能够得到资金支持,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债券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讲,不仅可以合理规避税赋,即形成税盾效应,而且由于不改变公司的股本规模,可以确保股东的权益,但是在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将使公司还款的压力增大。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成本较低,不存在还款压力,但对老股东的权益有影响,即形成股权的稀释效应。作为具备股权特性和债券特性的可转换债券,与单纯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相比具有一定的优点,可转换债券融资对稀释作用的延迟使得新融入的资金产生收益之前,新股东对老股东应有收益的“剥夺”减少。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结构化融资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策略,结构化融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风险管理和企业需求等因素。在我参与的几个结构化融资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结构化融资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目标、风险控制、合作沟通、多元化产品和回顾总结。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心得体会。

首先,明确目标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基础。在设计结构化融资方案之前,必须明确企业的融资目标、发展战略和需求。只有明确了这些目标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融资方案。例如,在一次公司扩张的融资项目中,我们明确了企业需要资金来支持新工厂建设,通过将资金来源进行结构化设计,最终实现了有效的动态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其次,风险控制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核心。结构化融资常涉及到多个金融工具和交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潜在风险。例如,我们在一次资产证券化项目中,通过对资产组合进行精细化评估和风险分析,制定了合理的信用担保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控制了潜在风险。同时,我们还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来跟踪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融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合作沟通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重要环节。在结构化融资项目中,通常涉及到多个参与方,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因此合作沟通至关重要。在我参与的一个并购融资项目中,我们与企业高层、法律顾问和投行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商讨出一套既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又能符合法律法规的结构化融资方案。通过充分沟通和合作,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多元化产品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重要手段。在结构化融资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实现融资目标。例如,我们在一次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通过结合债券、信托、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了项目融资和收益抵消的平衡,提高了资金效益和投资回报率。因此,结构化融资设计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最后,回顾总结是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必要环节。在结构化融资项目结束后,及时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提高设计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在我参与的一个并购融资项目中,经过项目总结会议,我们总结出了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这些总结和改进将为今后的结构化融资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综上所述,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心得体会主要包括明确目标、风险控制、合作沟通、多元化产品和回顾总结。通过深入理解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出适应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的结构化融资方案,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希望本文的分享对于从事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实践者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五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如今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融资是企业财务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融资来保证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增长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财经问题。

1.重塑债务的市场社会信用基础。

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会出现债权问题,在这样的企业之中,可以尝试使用大额质押存款。国家有政策对于全球性的商业银行如花旗等开出的同意给企业融资的银行信用证视同于企业帐户上已经有了同等金额的存款。现在国家的政策进行了稍许的变动,国内的企业现在很难再用这种办法进行融资了。只有国外独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才可以。所以国内企业想要用这种方法进行融资的话首先必须改变企业的性质。毕业论文,战略眼光。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由于商业信用关系紊乱使货币信用基础薄弱,大量银行贷款变为不良贷款,大量贷款挂帐、挂息、逃债、废债严重等情况的出现。质押融资,可以避免出现信用链条断裂、三角债、多角债问题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这样的融资结构是重塑债务社会信用基础,树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观念,规范商业信用行为的标准。

2.合理安排资金结构。

融资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排资金,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融资结构的选择上必须要考虑到资金的使用问题,多种融资方式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数额的资金,但是资金的使用却是更为重要的内容。采用银行承兑的融资结构,可以促使企业更为合理地使用资金。银行承兑融资,主要是指投资方将一定的金额比如一亿打到项目方的公司帐户上,然后当即要求银行开出一亿元的银行承兑出来。毕业论文,战略眼光。投资方将银行承兑拿走。这种融资的方式对投资方大大的有利,因为他实际上把一亿元变做几次来用。他可以拿那一亿元的银行承兑到其他的地方的银行再贴一亿元出来。起码能够贴现80%。从净收入的角度来考虑,银行承兑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加大了股东权益的风险,会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内,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会完全抵消利用资金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

3.准备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

在融资过程中,投资人也就是融资方投入了企业急需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调整就变得有必要也有可能了。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为了保证财务的可持续增长,企业采取了融资手段,但是同时也必须准备应对投资人对管理的查验。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反应过敏,但是在面对投资人时,这样的怀疑却是会经常碰到的,这已构成了投资人对创业企业进行检验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家需要正确对待,并在查验出现问题时,做出合理性地财务结构调整。同时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投资人可能会要求企业家放弃一部分原有的业务,以使其投资目标得以实现。放弃部分业务对那些业务分散的企业来说,既很现实又确有必要,在投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集中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国内中档精品连锁酒店维也纳连锁酒店近日获得美国私募基金奇力资本基金万美元的投资,这也是继赛富基金(saifpartners)注资之后维也纳连锁酒店完成的第二轮融资,维也纳连锁酒店就是在不断地财务监督和财务结构调整下才获得投资方认可,而获得融资机会的。

企业追求可持续增长并不是说企业的实际增长率要急速地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而是企业要有能力解决由于超高或缓慢增长带来的财务问题,有必要的判断能力的企业才是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

1.企业利润实际增长率攀高的情况下。

在企业利润实际增长率攀高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判断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需要明智地决断出增长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是暂时性的,企业增长周期还有多久。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的高速增长往往都是暂时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合理融资,企业用多余的现金归还借款,提高留存收益率(降低股利支付率),增加留存收益融资,可以减少融资成本,维护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强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

2.企业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

企业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考虑选择何种渠道筹资,在这种情况下,融资要考虑到新增投资的报酬率不能超过要求的报酬率,而单纯的销售增长不会增加股东财富,是无效的增长。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企业财务管理者要提高实际增长率,就必须利益融资机会,让实际增长率趋近可持续增长率,在公司内寻找选择新的投资项目,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它自己的业绩,以发现和消除对公司增长的内部制约。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型投资项目相应激增。毕业论文,战略眼光。包括钢铁、炼油、化纤、半导体、无线通讯、电力、高速铁路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台湾知名企业在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都申请融资,将发展目标投入到发电、通信、运输与环保等公共建设企业开放,以致项目融资逐渐成为台湾地区金融市场的主流。

总之,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增长要依靠融资结构的力量,要在融资过程中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准备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以求重塑债务的市场社会信用基础,以财务可持续增长为战略目标来选择企业的融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书兰.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政监督,,(16).

2.瞿天易.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六

从市盈率角度看当前a股投资价值。

[摘要]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中期至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深幅调整后,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已处于自以来的较低水平,市场整体定价过高的系统风险已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大盘指数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

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中期至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

6月3日沪市的市盈率水平为37.94倍(对应指数为1483点),基本处于最近几年市盈率的均值水平。在年至今的65个样本月度中,沪市市盈率低于38倍的共有17个月,以此类推,在未来业绩稳定的情况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概率只有26.1%(17/65)。应该说,从市盈率的历史表现来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处于较低的定位水平,大盘指数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

如果要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市盈率水平做出预测,进而对大盘指数进行预测,还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非流通股因素,目前我国a股市场还存在60%左右的国有非流通股,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流通方式的实施,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也将迥然不同。如果国有股以较低的市盈率进行减持,则整体市盈率水平将因此下降,市场系统风险减小,投资者也不会因此而承担投资损失;相反,如果国有股以较高的市盈率水平减持,则市场系统风险降不下来,大盘指数将因此而可能下降。二是与发达证券市场相比,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短期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尚属于发展中市场,目前较高的市盈率定价水平尚有其内在合理性。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股市运作规范化程度的提高,逐步由发展中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则未来市盈率均值水平有逐渐下降的'可能。

与市盈率水平对应的影响市场整体投资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市公司业绩或业绩预期。一方面,在市盈率水平不可能大幅提升或其波动区间较窄的条件下,大盘指数的上涨只能依靠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来推动;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预期看好时,市场的市盈率水平相应会高些。目前情况是,2001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滑坡,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较上年的下降幅度为22.55%,从而导致在2001年年报公布结束后,在综合指数变动较小,即由204月30日的1667点降至5月8日的1652点情况下,上海a股的市盈率水平却由39.08倍上升到了42.19倍。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尽管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小,但预计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这样,年内a股市场依赖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来推动大盘指数上涨,并以此获得市场投资回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综上分析,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深幅调整后,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已处于自1997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市场整体定价过高的系统风险已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大盘指数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

作者:张克锋。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七

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当今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隐喻的认知观和语言的隐喻性使得隐喻研究的各种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成为可能.本文在简要阐述隐喻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词的理据、一词多义、词义变化、词义的`理解等方面讨论了隐喻的认知观对英语词汇的解释力.

作者:孙红梅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7“”(22)分类号:h3关键词:隐喻认知观英语词汇教学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八

摘要: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模式,制约着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由法人股股东担当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形成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应该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改革思路。

内部人控制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已多年,虽举措不少,收获却一般。正如在中国企业评估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所显示的,中国前500强的企业绩效比世界前500强的企业要低得多。在1998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是$7.116亿和$3.981百万(inusd),仅占世界500强的0.88%和1.74%。尽管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但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要担当重要的责任。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结果,综合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对优化股权结构,改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上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作用。

在我们分析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之前,对公司治理机制和股权结构的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公司治理机制的概念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公司治理机制看做是由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整体是较全面的概念。内部治理机制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形成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因此,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重点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而外部治理机制是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相适应的公司外部管理与控制体系,他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制度)等三个方面。

股权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10%与50%之间。第二个含义则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从理论上讲,股权结构可以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来分类。从这个角度,股权结构可以被区分为控制权不可竞争和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两种类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相互匹配的,股东能够并且愿意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是锁定的,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将被削弱。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它决定了股东结构、股权集中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导致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有较大的区别,进而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运作及绩效有较大影响,换句话说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的内部监督机制直接发生作用;同时,股权结构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反过来,股权结构也对外部治理机制产生间接作用。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的影响。

1.股权结构和股东大会。

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互匹配,大股东就有动力去向经理层施加压力,促使其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控制股东手中掌握的是廉价投票权,它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去实施监控,而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对一个股份制公司而言,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着股东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实施其权利和承担其义务。

2.股权结构与董事会和监事会。

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董事会的人选,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股东大会决定的董事会能够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由于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东可以通过垄断董事会人选的决定权来获取对董事会的决定权。因而在此股权结构模式下,中小股东的利益将不能得到保障。股权结构对监事会影响也如此。

3.股权结构与经理层。

股权结构对经理层的影响在于是否在经理层存在代理权的竞争。一般认为,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从而代理权竞争机制无法发挥监督作用;而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理层的.任命被大股东所控制,从而也削弱了代理权的竞争性;相对而言,相对控股股东的存在比较有利于经理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更换。

总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下,股东、董事(或监事)和经理层能各司其职,各行其能,形成健康的制衡关系,使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发挥出来;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下,则相反。

(二)股权结构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为内部治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行增加了“防火墙”,但即使外部治理机制制订得再完善,如果股权结构畸形,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也会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很难说明公司内外部的治理机制谁是因,谁为果。比如,在立法形式上建立了一套外部市场治理机制,随着新股的不断增发或并购,股权结构可能出现过度分散或集中,就易造成公司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另一个例子是,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的经营者常常为了掩盖个人的私利而需要“花钱买意见”,这就会造成注册会计师在收益和风险的夹缝中进退维谷,使得外部社会治理机制也会被扭曲。

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中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大体分为“股权结构相关论”和“股权结构无关论”(holdeneseandsheehan,1987通过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比较,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无相关关系),但更多的结果支持了“股权结构相关论”的观点。jansenandmechling(1976)认为公司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股份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

公司的价值越高。格罗斯曼和哈特(1980)证明如果公司股权是高度分散的股东就缺乏密切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足够的热情。stulz(1988)则建立了一个模型证明公司价值最初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开始下降。myeong-hyeencho(1998)采用最小平方回归的方法对500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公司价值随内部股东拥有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认为股权结构是个内生变量。

国内学者高明华,杨静对2001年的327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股东数的增加,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而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职工股比例四个指标与公司绩效指标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孙永祥(,2001),黄祖辉(1999)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四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人手,认为与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这两种极端的结构相比,有一种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四种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因而具有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郑德埕、沈华珊(2002)的研究显示国家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均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许小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重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差;法人股比重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好。这些研究都显示并进一步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可以说它是造成公司治理结构扭曲,治理绩效低下的直接原因。国有股“一股独大”主要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下面将就这个问题作具体分析。

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症结――国有股“一股独大”

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脱胎而来的。为了满足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有关法规条文的要求,上市公司设置了名义上的多元法人股权结构,国有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同时为了绕过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障碍,做出了国有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规定。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固化了,这是一种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再加上国有股的特殊性,这种股权结构模式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更甚于私有经济的可能结果。

根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2001年7月30日,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本的66%,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持股数占总股本的51.16%,国有股所占比例居绝对统治地位。另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上市公司不能流通的股权有1664.84亿份,占发行总股数的65.89%,其中包括国有股865.51亿股、法人股716.17亿股和83.17亿股的职工股。861.93亿股的流通股仅占整个上市公司股份的34.1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这些数据上看,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症结除了股权的高度集中,并且不能上市流通影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功能的发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隐形的――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它影响了公司内外部制衡机制的建立和良性运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股东大会尽管股东大会在中国立法上是非常有力的,事实上,股东大会经常是反映大股东权益的“橡皮图章”,少数权益股东的呼声很少被听到,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中国证券报(2000年5月11日)报导了中国股东大会的情景。气氛死气沉沉,内部持股者的数量增多(特别是职工股股东)而外部股东在下降;股东大会的程序也非常机械化――主席或者ceo总是宣读已公布的年报,没有增加任何关于来年的发展、计划、预算和管理目标的讨论;主席或者ceo没有给股东提供问问题的机会,而单请股东们表决;最后,股东本身也很少提问题,表决结果几乎总是100%的支持管理层提出的决议。并且被采访的一些董事拒绝披露年报以外的更多的信息,认为提供给股东的信息越少,他们越不难与股东相处。

造成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消极的原因除了小股东出于时间、交通费和不能影响结果的考虑而有着“搭便车”的现象外,虽然内部职工股东人数增大,但员工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很低的,平均值只有5.88%,并且各个具体环节包括法律基础、持股量标准、发行价、持股资金来源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致使其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参与公司管理的目的难以实现。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被控制在国有股股东手中。国有股应发挥大股东对经理层的控制作用,然而国家股是单一的国有资本形式投入到企业中形成的,国家委派官员对企业行使国家股股东的权利,但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政府官员并非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于是这些官员就会利用手中的廉价股票权,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经营者,从而在代理权的竞争中大肆寻租,而企业的绩效却成为这种代理权竞争机制中的牺牲品。综上所述,股权大量集中在产权残缺、行政负担严重的国家股股东手中,首先造成了大股东监控的无效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既没有真正反映国家股东的利益,也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内部人控制”现象)。

在“一股独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范围不仅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内部职工,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有者缺位,内部管理者成为公司事实上的主人,反过来控制公司董事会。管理者甚至可以挑选董事,决定董事的任免。有相当多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是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董事会“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国样本公司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尽管近些年来逐步递减,但目前仍然高达57.4%(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0)。在这样一个主要由内部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中,期待由下一级执行董事来监督和约束自己的上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显然是不现实的。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繁的违规行为也反映出了公司监事会地位的不独立和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权。另外,由于国有股占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一般是通过股票市场的外部监控功能来实现。但在我国目前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有股的不能流通阻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且低估了国家的股权。由于股票价格失真,小股东搭便车以及追求短期价差等因素,使股票市场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使证券市场从外部监控公司治理的功能难以实现。

总的来说,由于“国有股”的特殊性,即产权不明晰,控制权执行者的不确定,监控作用的失效,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公司治理的内外部监控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作为突破口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

四、政策建议。

因国有股“一股独大”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症结,所以。

明确国有股的所有者,确立独立的国有股股权行使机构或进行国有股的减持是关键。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由法人股股东担当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形成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应该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合理设想。

作者:河南财经学院张艳芳。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九

文章在简要分析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具体探讨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财务治理的关系,并分别对两权分离企业、两权合一企业财务治理系统的构建进行论述.

作者:王玉海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1)分类号:f275关键词:企业制度治理结构财务治理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融资和提供担保等形式也日渐增多。虽然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渐有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违法违规借债冲动依然存在,一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新型融资渠道还需要加以重点防范。据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平台公司以银行贷款、债券类融资工具、信托、保险或资管产品等形式替政府融资,由政府担保或偿还;二是通过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进行变相举债。日前,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了行政开除、行政撤职、降级等严肃问责处理,值得我们警醒。虽然政府通过融资或者担保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关的风险也正在日益凸显。为此,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企业、个人等民事主体提供担保属于违法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担保法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能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不能承诺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融资承担偿债责任。

二、各级政府应当依托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融资、担保方面充分听取相关法律意见,作为依法决策的依据,为政府的融资、担保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合法手段,保障地方经济平稳发展。地方政府在融资、担保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对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有明确的认知,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制定措施方法,对融资的程序、内容和责任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意见。

三、正确厘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边界,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政府应当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在境内外举债融资时向债权人主动书面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并明确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防止误导投资者决策行为,给政府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地方政府不能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能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避免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四、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应依法规范合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参与ppp项目、设立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时,不能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能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能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防止地方政府通过承担项目全部风险的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同时,地方政府不能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不能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

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重点公开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以及本级政府债务的规模、种类、利率、期限、还本付息、用途等内容;可以参考国债发行做法,提前公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计划,同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信息和融资平台公司名录的公开。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一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产权不明晰,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导致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混乱,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等学校甚至出现财务危机。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从明晰高等学校的产权入手,建立起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本文从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股权结构,以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机制,确保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健康有序进行。

一、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和我国高等学校的治理效率分析。

股份制自产生之后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都得到了推广并日益成熟,并被证明是最成功的和最具效率的组织形式,我们应当对规范的治理约束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治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股权集中度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在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国有产权一股独大的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国有产权带有社团产权或集体产权的色彩,但事实上任何公民都不能行使对国有资产的产权权项,国家产权的特性导致高等学校管理者“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并存,委托代理成本增高,甚至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机制。

(二)投资者的性质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投资者可以是个人、公司和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性质是对股权结构质的体现,在研究中多用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反映各类投资者的影响。guercio和hawkins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机构投资者提交的议案在治理机制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曹廷求和孙文祥(2004)认为,如果国有股比重大,出资人并未真正到位,就会形成实际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由于国有股股东的绝对控制地位,市场潜在竞争者对国有股东形不成威胁,使得治理约束机制中的竞争者约束链条发生断裂,从而影响治理效率。

(三)管理股权对治理机制效率的影响。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管理股权与组织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管理股权使得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即利益趋同),管理股权比例越高,组织的治理效率就越高,绩效就越好,但在我国国家产权占主导地位的高等学校,没有管理者股权或高层管理人员持股的比例非常低,对高层管理者存在严重的激励不足。在精神激励效用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物质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严重不足,亦会导致治理机制效率的低下。

二、对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产权改革问题的思考。

建立现代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实现产权明晰化。在我国产权模糊虽然表现在民办高等学校上,但重点是在公立高等学校上。这正如企业产权明晰问题不仅存在于私人企业中,而且更主要是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一样。研究高等教育产权明晰问题更应关注的是公立高等学校,只有这个领域的产权问题取得了突破,才能真正说我们开始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产权制度了。只有将高等学校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潮流中,高等学校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使高等学校政企分开,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才能使高等学校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使高等学校能够良性发展。

(一)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结果,是促进并推动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1、国家绝对控股的股权结构。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完全实现以价格为信号的资源配置。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初期,考虑到我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公立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处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及其他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其股权结构应采用国家绝对控股的方式,这种股权结构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优制度安排。

2、国家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立高等教育真正转化为现代教育体制,国家绝对控股的制度安排将逐步暴露出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此时,应当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逐步向国家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转化。

公立高等教育的产权制度改革要兼顾中国整体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和制度突破的最终目标,在中长期改革目标的选择上,可逐步推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实现公立高等教育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过程中,应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战略投资者,选择时应考虑其投资的稳定性、独立性、实力和信誉,目的在于保持治理结构的稳定。在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非国有法人优于国有法人,境外的法人优于境内的法人。通过引进国际化人才,提高高级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战略投资者。

(三)加大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

管理股权使得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即利益趋同),管理股权比例越高,治理效率就越高,高等学校绩效就越好。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物质激励的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短期激励如工资和福利激励为主,缺乏长期激励手段;二是对高层管理者存在严重的激励不足;三是公立高等学校中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激励现象。对于公立高等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其收益以合同性收益为辅,而以控制权收益为主,控制权收益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的不合理的收入结构是公立高等学校无法摆脱政府干预的主要原因。而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可以使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即利益趋同),减少道德风险,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治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股权结构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管理股权和各类投资者性质。本文在对治理约束的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后,从股权结构的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治理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等学校基于股权结构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得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股份制改革应遵循演进主义的方法论,由国有产权绝对控股逐渐向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转变,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战略投资者。管理股权使得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可以有效地提高高等学校的治理效率,对于公立高等学校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二

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退出过度的产业能力,可以解决单个企业退出所产生的收益外部性问题,但要求具有功能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彩电巨头选择价格联盟而不是主动退出或兼并收购,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功能的低效,使实业公司型收购者和积极的公司治理导向的财务型收购者难以发挥作用。

竞争与能力过剩。

不久前,彩电巨头的价格联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士视之为不明智之举。本文认为,并非企业行为不明智,而是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低效。

在产品市场需求明确的环境下,各企业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基本上没有差异,需求预期具有同向特性。例如,企业均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比较准确地判断需求。在证券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决策信息比较透明和公开,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也比较对称。此时,企业通常采用相似的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特别是研究开发能力普遍不足的国内企业,主要进行经营效率竞争,即大规模扩张制造能力和营销网络,提高市场份额和经营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企业深知规模扩张并不能保证竞争成功,但不扩张则市场份额小,肯定将被淘汰。因此,企业必然竞相扩大生产能力,希望迅速实现规模经济,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努力实现先发制人的优势,形成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击败竞争对手。

但众多企业的同向预期和相同的战略、投资和经营行为的竞争后果也非常明显:经营利润率和财务业绩持续下降,特别是随着需求增长放慢甚至饱和,各企业以往奉行投资扩张所形成的规模制造能力总体上大大超过需求并形成严重过度格局,导致业内企业资产继续经营的净价值为负,即处于经营价值亏损状态,股价和企业市值也随着下降。理论模型可以推证,如果业内企业均预期有一个单位的市场需求,可能形成3个单位的生产能力。适度的能力过剩也是一种限制潜在的进入和能力进一步增加的信号。但能力严重过度往往导致业内多数企业资产继续经营的净价值为负,导致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有效经营,带来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因为商品市场价格信号滞后,当产品市场出现能力过剩信号时,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形成。而实业投资具有不可恢复、资产流动性差和难以迅速调整的特性,在能力过剩后往往成为沉没成本。理论研究表明,自由进入的完全竞争市场并非社会资源最优配置模式。能力严重过度还将增加企业、行业和整个经济重组和稳定社会的难度。

在能力随需求增长扩张时期,经营效率尚有较大的改善余地,往往多次发生价格战,这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产业发展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美国纸业发生过6次大的价格战。我国家电行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多次价格战。从企业角度看,价格战往往可以迫使高成本和财务地位弱的竞争者陆续退出市场,有助于自身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最后若干企业成为行业巨头,形成垄断竞争格局。这是微观经济学所描述的企业动态竞争过程和结局。从社会福利角度看,竞争过程中的价格战是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可推动社会进步,增加消费者剩余。

垄断竞争格局和能力过度环境下的企业战略选择。

多轮价格战中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最终被推向无差异状态。品牌、产品功能和质量、服务水平不相上下,经营效率和成本接近,财务地位和财务业绩相似(例如,各企业经营利润率均较低)。在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环境中,企业生产能力普遍利用不足,现有业务持续经营的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为负,基本上不可能有效经营。但由于企业处于势均力敌的均衡状态,如果某些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维持现金流量和企业运转而继续发动价格战,把产品价格压低在成本水平甚至低于成本,必将进一步降低自身和竞争对手的财务业绩,使大多数企业会计账面盈利水平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同时很难实现将竞争对手淘汰出局、扩大自身市场份额的价格战意图。在股票市场评价和资本增值要求的压力下,为打破均衡状态,提高盈利水平,或者仅仅是维持现金流量和企业运转,从企业角度至少有三种选择:

第一,调整业务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主动重组放弃能力严重过度、财务业绩和持续经营价值不断下降的业务,包括关闭、出售等。

如果有更好的能够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投资机会,或者实施了基于企业市场价值的管理层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或企业家会选择回避规模经济导向的竞争后果,主动重组业务,转向新的业务领域,即根据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和资本市场资本增值要求,调整公司资本配置的业务和投资方向。包括:(1)进入或加强能够增强竞争优势和资本价值的业务;(2)重组或退出那些与公司业务战略不符合或缺乏竞争优势、财务业绩不佳并且难以改善的“现金陷阱”业务。美国曾有不少著名企业主动退出低收益业务,转向新的发展机会。例如,50年代,generalmills公司系面粉行业大公司,该公司基于面粉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利润微薄,还是在17家面粉厂中关闭了9家。motorola公司1974年将电视机业务卖给了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随后又出售了汽车无线电业务,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产品。intel80年代初退出半导体芯片,避免了80年代中期半导体芯片企业奉行相同竞争行为而出现的能力严重过剩、陷入经营和财务困境。90年代初期,由于军备预算和军工订单减少,美国军工行业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美国第二大军火商通用动力(generaldynamics)新任总裁安德斯在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下,在军工企业中率先主动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出售了10项业务中的6项,获得了华尔街的认同,股票市值上涨120%。

但大多数企业不会轻易主动先行退出低收益或亏损业务,而是希望竞争对手先退出。因为率先放弃现有业务是一种对竞争对手有价值的行动,意味着自身投资的沉没、经营规模缩减和竞争地位丧失,却改善了竞争对手的经营环境和财务业绩。主动退出将使账面收益亏损转化为投资和资产损失,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国有资产按账面价值评估保值增值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下,管理层可能因此承担重大责任。即使企业管理层希望减少或退出自己的能力,企业内外各种约束条件(例如就业、社会稳定等)将增加企业及时减少或主动退出过度能力的难度。此时,过度能力的减少或退出不仅仅是企业层次的决策。

第二,价格联盟、限产保价,以维持能力利用率和价格,避免两败俱伤的价格战。这是早期西方企业常用的策略。微观经济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均表明,竞争对手之间限产保价协商模式在减少过度能力方面的效果非常有限,执行难度大,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且限制竞争,但却是短期制止价格战的可行策略。

第三,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施兼并收购,退出过度能力。能力在随需求增长而扩张的过程中,经过频繁的价格战进入经营效率无差异的垄断竞争格局。但在能力过度、垄断竞争格局下,退出有利于竞争对手增值。因此,企业往往通过横向兼并收购来退出过度的产业能力。

公司控制权市场:过度能力退出的外部机制。

采用兼并收购退出过度能力这一行动是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现的。公司控制权市场(marketfor。

corporatecontrol),又称接管市场(takeovermarket),是指通过收集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权或投票代理权,获得对公司控制的竞争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类型可分为:(1)以超出目标公司股价,直接溢价收购目标公司股份,包括公开市场收购、与大宗股份持有者谈判协议收购(blockpurchase)、标购(tenderoffer)等;(2)代理权争夺(proxycontest)。

股市投资者分为三类:(1)用脚投票的消极投资者,包括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奉行股票流动和不干预公司治理的准则。(2)用手投票的积极投资者(activistminorityinvestors),包括bobmonks,carlicahn,kirkkerkorian等人领导的投资公司及其他机构投资者(例如加利福利亚雇员保险公司)。这类投资者奉行股东价值主义原则,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数量但未达到控制权地位的股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努力影响公司战略和投资政策。例如,著名的积极投资者monks曾干预searsrebauck公司战略,促使该公司出售、分立其80年代收购的金融服务业务。(3)收购公司控制权的投资者,主要是实业公司型收购者或专门从事兼并收购的财务收购者,通过收购目标公司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份控制公司董事会。1980年《财富》500家大公司在80年代有33%受到第二类投资者调整战略和改善经营政策的干预,17%受到第三类投资者敌意并购袭击。

多数机构投资者在股票流动--消极的.投资者和参与公司治理--积极的投资者之间按照成本和效益原则进行权衡。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力为第二、三类投资者,其中实业公司型收购者是股票市场控制权收购的传统力量,财务型收购者是80年代兴起的以杠杆收购(lbo)模式运作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新兴的重要力量。财务收购者主要借助同期推出的垃圾债券(junkbond)融资,以那些因产业能力过度或公司治理不善而降低了价值的上市公司为目标,采用lbo、mbo等方式,在股票市场上收购这类公司具有控制地位的股权,进入公司董事会,重组业务,退出过度能力,调整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激励,恢复公司的竞争能力和价值。

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退出过度的产业能力,可以解决单个企业退出所产生的收益外部性问题,但要求具有功能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和实践均表明,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性包括根据风险动态集聚和分配社会资金、提供评价和价格信息、公司控制权转移等三大具体经济功能的有效性。其中退出过度能力是西方股票市场公司控制权并购的最为显著的经济功能。

任何股票市场都具有上述三大经济功能,区别在于各项经济功能的实现效率和效益。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和融资功能实现效率最高,在支持企业扩张融资方面作用最为明显。特别是家电行业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大量融资,实现了主业能力扩张、收入增长,并且在经营效率方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但我国股票市场在限制和退出过度能力方面作用甚微。自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至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日益频繁,第一大股东协议转让控制权事件已超过160多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以上,其中20多起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两次甚至3次以上转移。直接在股票市场上收购主要发生在申华、爱使、延中等三无概念小盘股公司,收购价格为股票二级市场溢价。因此,公司控制权市场已经形成,但基本上是业务不相关的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壳资源,同行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非常少,表现在公司控制权转移后,资产重组或置换进来的往往是新的大股东的业务,与原上市公司主业不相关,并没有增强原上市公司主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股票市场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功能虽然也在优化资源配置,但实际上是直接上市替代功能,并不是西方股票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经济功能。

政策意义。

彩电巨头选择价格联盟而不是主动退出或兼并收购,是在现实环境下的企业层次的理性选择,但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功能的低效,使实业公司型收购者和积极的公司治理导向的财务型收购者难以发挥作用。现在已经到了应该考虑如何形成积极的投资者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增强我国股票市场公司控制权功能有效性的时候了。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三

结构化融资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巧妙地设计融资结构,企业可以实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金运作等目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与了数个结构化融资项目的设计,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结构化融资设计的心得体会。

首先,结构化融资的核心在于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在设计融资方案时,我注重整体的平衡性,既要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又要减轻潜在的风险。例如,在考虑债务融资时,我会权衡融资成本和偿还能力,确保企业能够按时偿还债务。此外,我还会考虑使用其他金融工具,如股权融资或衍生品合约,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结构化融资设计需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面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和市场环境,创新的融资方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和竞争优势。在一次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的融资方案中,我采用了债务和股权的组合融资方式,并结合金融衍生品的远期套期保值策略,以降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这一方案不仅获得了银行的融资支持,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现金流。

再次,结构化融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法律的因素。在设计融资方案时,我经常与市场研究团队和法律顾问进行密切合作,以确保方案的合法性和市场可行性。例如,在一次海外资产购买项目中,为了满足当地法律和监管要求,我将股权融资与并购贷款相结合,并制定了详细的融资计划和合规操作程序。这一综合方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融资机会,也确保了在当地法律框架下的合规运作。

最后,结构化融资设计要善于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在面对复杂的融资方案时,我经常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以确保风险得到适当的分担。例如,在一个大型基建项目的融资方案中,我与银行、投资者和政府等各方共同商讨,确定了债权、股权和政府补贴的组合融资方案。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明确的责任和权益,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融资风险。

总之,结构化融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市场环境和法律要求,注重平衡、创新和风险管理。在我参与的多个项目中,这些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践。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我相信我能在今后的结构化融资设计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四

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目标模式与融资体系变革》立足于企治理结构转轨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融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问题。

一、论文背景与选题意图。

进入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步入关键时期。按照刚刚结束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在今后三年内,要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并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同时,彻底改革金融系统,建立符合市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因此,进一步深化这两项改革的理论研究就显得为重要。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我国企业改革至今之所以仍未取得根本性成功,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表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们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激励问题,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特别是经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经营者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即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经理人员选择和监督机制,使最具有经营才能的人能占据经营决策岗位。一旦实践中经理人员因自身原因造成企业经营不佳甚至亏损,则企业就面临被接管,经理人员面临被撤职的危险。这就迫使经理人员不得不努力搞好企业经营。由于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最重要因素,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就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这两大问题正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应当说,国有企业过去十几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经理人员的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并赋予了经理人员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问题在于,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员选择和监督机制。近年来国有企业中广泛出现的“内部人控制”即是明证。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除在形式上仍由政府或主管部门任命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监督约束,使不少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扭曲,发生了大量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机会主义行为。经理人员由于是由政府任命(实际是由人事、组织部门的官员具体负责),而不是由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所有者从竞争的经理市场择优任命(政府官员个人并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实质是一种“廉价股票权”,这就使经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可能保证真正具有经营决策才能的人占据经理岗位。所以说目前国有企业的困境,主要并不在于给企业的激励大少,而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即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要想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须也应当把企业治理结构的转轨作为主要任务。相应地,深化企业改革的研究无疑要以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研究为出发点。

[1][2][3][4]。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五

在以上对三种融资方式的分析比较后,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增发和可转换债券将成为上市公司今后融资的主旋律。下面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司应该如何选择融资方式。

(一)宜选择增发的公司。

1、募集资金需求量较大,且公司成长性较好的或业绩优良,行业前景看好的公司;2、流通股本较小,但募集资金需求较大的公司;3、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三年业绩不够理想,不符合配股要求,但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拥有良好前景的公司;4、发行了b股或h股的公司;5、距前次发行间隔的时间尚不满一个会计年度,但有募集资金需求的公司。

增发完成后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要不低于6%或不低于发行前一年,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个条件,除了尽可能将募集资金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外,还可以将发行安排在下半年进行,使年末的加权净资产的数额较小,以减小盈利的压力。

(二)宜选择配股的公司。

1、流通股数量较大,通过向原有股东配售可以获得足够募集资金的'公司;2、距前次发行已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公司;3、业绩稳定,但成长性有所欠缺的公司;4、希望维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公司。

虽然配股已不是主流融资方式,但其固有的操作简便的特点仍会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她在一定时间内仍将不少上市公司的首选。

(三)宜选择可转换债券的公司。

1、资产规模较大,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2、业绩优良,成长性高,但不希望公司的股本在短期内增长太快的公司;3、股价处于低位,且预计公司未来的股价将会上扬的公司;4、前次股份发行的时间距本次融资间隔不足12个月的公司。

增发。

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损。

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

6%,若低于6%,则发行当年加权。

净资产收益率应不低于发行前。

对分红派息的要求近三年有分红。

距前次发行的时间间隔。

发行对象。

发行数量。

发行价格。

发行方式。

发行后的盈利要求。

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损。

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

6

对分红派息的要求。

距前次发行的时间间隔。

发行对象。

发行数量。

发行价格。

协商确定。

发行方式网上向原公众股东配售,网下向高。

管或职工配售。

发行后的盈利要求。

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

对分红派息的要求。

发行对象原有股东或增投资者。

发行数量1亿元以上,上限是发行人净资产。

发行价格。

发行方式。

发行后的盈利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六

[摘要]公司治理通过战略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战略管理是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关键中间变量,管理者的战略选择行为受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约束。文章认为,需要从公司治理的层面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审视,注重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

企业理论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时,忽视了各种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中间变量的影响,无法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假设: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时,总是试图通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的长期经济价值,战略管理领域在研究企业绩效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因而,很少考虑公司治理因素、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对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经营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企业管理理论却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战略既定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而忽视了其它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公司管理和企业绩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寻找中间变量,从公司治理的层面,对公司战略以及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以增强战略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在研究“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时,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本质的内核,这有助于明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战略管理与绩效”等问题。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企业被看作是单一的代理人,被视为一个“黑匣子”。在这样的企业中,管理者就是所有者,拥有产品和要素的市场供求以及各种要素边际产出的完全信息,他们关注的只是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尽管这种简化在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理解企业提供一定的方便,但却忽略了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的生产结构和利益结构。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berle和mean认为,公司控制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经理在股权极为分散的情况下掌握了企业的实质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观察成本的存在,经理人员的行为不能被所有者完全地、直接地观察,因而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科斯(coase,1937)则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组合,是市场里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组织,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并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alchian、jensen和williamson等学者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理论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分支。

1alchian和demsetz(1972)认为,之所以产生对经济组织的需求,是因为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专业化协作能够提高生产率,但对每个成员努力程度的监督和报酬的计量是困难的。在团队中,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检查团队成员投入的绩效,是减少偷懒行为的一种方式。而监督者必须能够获得超过规定额度以上的任何产出作为监督的激励措施,如果监督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仅仅存在监督专业化不足以降低组织内的偷懒行为。

2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不管是否存在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意义上的团队生产,所有这些契约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grossman和hart(1986)提出有成本的契约理论则强调控制权的一方在购入剩余权利的同时,另一方必然失去这些权利,一体化有助于减轻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扭曲性行为的激励,但并不能消除这些激励。

3williamson(1988)在“人的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假定的前提下,从交易发生率、交易非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条件等三个维度来解释交易,并认为特定的交易要以特定的规则结构来进行组织,以节约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在对生产函数企业理论修正和拓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生产能力提升等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东西。

(三)管理学的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包括竞争优势、企业边界、企业存在及内部组织,最早可溯源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1925)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这又需要产生全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有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与整合。prahalad和hammer(1990)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的绩效源于培育、开发、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企业特有的、难以模拟的资源、能力与知识。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租金或超额利润,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撇开经济关系来认识企业的本质有失偏颇,但它从管理的角度,侧重于从资源和能力等生产力的方面来分析企业的本质又有其合理的一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不同,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联结点,依赖特定的权威,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各种资源进行二次配置,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配置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司治理与绩效相关性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间关系才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战略管理。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离不开公司管理这个中间变量,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在公司价值或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考察。因此,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联性研究的意义远超过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企业管理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管理、职能管理和作业管理,其中战略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战略管理立足于整个公司的发展,为整个公司利益相关者服务,从而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中长期与短期利益的均衡以及不同利害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均衡。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见图-1)。通过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实现了对接。

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可能对公司的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运作,进而达到提高公司的效率与效益的目的。可见,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最终归宿,这也是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七

摘要:纺织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劳动密集度还是对外界依赖性都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在我国,确保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有效稳定纺织产品的出口市场,确保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平衡国际收支情况,稳定人民币汇率。然而,如何实现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使其科学、稳定、高效、全面发展,一直是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通过诠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并分析其当前面临的挑战,有效筹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便推动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其对当前经济的支撑价值。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纺织业。

谈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其囊括了经济、科学、能源、教育领域等多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完美地诠释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思想。由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纺织工业发展中,对纺织业竞争力的创新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致剖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的战略价值可知,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协调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关系平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及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将转变纺织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令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及产品创新,并在能源、原材料及技术水平上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原材料的节约及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当然。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我国纺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将成为继廉价后又一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借由绿色、环保、科学、安全的理念,我国纺织业将向更贴近社会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其生产产品的舒适美观、大方得体、安全适用,确保从质量上赢得市场青睐。

二、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1产业增长方式不科学。

谈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产业增长方式的不科学,自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步入世贸组织多年的我国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不乏理智投资者,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上却有着异常的执着。这种执着凸显了企业领导群体的盲目性与无计划性,将自身企业的能力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盲目增产导致的严重后果。部分企业为了原料问题大打价格战,严重破坏了原材料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无序化、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企业发展,甚至有拖垮企业之危。

2.2企业、政府、社会合作不协调。

就当前纺织工业所在地区情况而言,三方之间配合之势并未形成,反而因经营同类产品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管是材料、能源、还是客源、劳动力,都成了其必争之物。除此之外,为尽量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其在节能环保上所作的努力也十分不足,又因其分布地区皆以沿海、沿江地区,因此环境危害程度更加恶劣。相对的,产业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非沿江、沿海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天然原料与过剩劳动力,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2.3行业管理手段科学性不足。

针对当前纺织业现存弊端进行分析后可知,目前我国纺织业行业管理手段的'不科学,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管理没有良好的引导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纺织业生产上清洁生产意识的大幅下降;相对的,绿色环保产品比率偏低、纺织污染识别体系构建缺失、有害物质检验没有明确定位,同样促使整个纺织业偏向脏、乱、差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化进程。

2.4sa8000标准认知不到位。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用工人员在贯彻sa8000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不但促成了当前纺织业用人管理手段的不科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将折损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活力,阻碍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可持续发展沦为空谈。

3.1优化产业增长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是建立在产业面临挑战之上,而若解决当前面临挑战,首先应从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出发,确保产业增长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在确保其对企业自身推动力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方法的增加产业增长模式。就目前产业增长模式的优化方案,相较于盲目增产、扩大经营,企业率先应做的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发展,以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产,而不是以量取胜。质的飞跃带动量的增加,不但能有效储备资金,同时也能迎合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2加大协调力度,政府正确引导。

良性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局面是由纺织业发展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当地环境的有效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在整个带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敦促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完美的契合。对此,在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下,加快科技化建设,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内部自主化科技研发,对当前企业内部调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注重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开拓西部市场,建设陆路交通,确保陆海货运的有效连接。有关部门应配合西部开发战略,落实西部纺织业建设,从而实现纺织业向西部偏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劳动力环境实现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的最终目标。

3.3落实行业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引导。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落实,应建立在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之上,没有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针对当前纺织业行业管理无有效管理标准的现状,纺织行业内部应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标准化落实,积极与国家机关合作,敦促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放心绿色产品、排放达标,有效保证市场需求,同时保证环境建设。

3.4落实sa8000标准,规范企业用工模式。

sa8000标准是目前世界范畴内道德规范的基本标准,其是保证企业用工过程中的科学标准,对企业用工及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与规定。其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确保企业真正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纺织企业用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知sa8000的作用与价值,并且严格遵照与履行sa8000标准,并将其与iso14000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依赖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的高度合作,才能更有效,更全面的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创收贡献自己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3]濮黎明绍兴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2).

[4]陈秉峰.长乐纺织业谋求创新发展探究[j].中国市场,2015(4).

融资结构范文简短篇十八

企业的融资结构(financialstructure)又称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信贷、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其中股本又有企业内部股本和外部股本之别。

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对为夺取某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它包括发起方的主动争夺与目标方的适时反争夺两个方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方主动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要约收购(tenderoffers)、委托投票竞争(proxycontests)即代理权之争、兼并(mergers)、收购(takeovers)等;目标方适时反争夺的主要方式有:“金降落伞”(goldenparachutes)、“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policy)、“毒丸(poisonpill)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显明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本文关注的就是这里的“控制”效应。具体来讲,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企业的绝对投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的股权比例,同时,随着债务融资量的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也将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经理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程度相对提高,其在代理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代理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吾(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代理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票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

但是,对企业的在职经理而言,债务的数量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随着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大,其收益也将增大;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加过多,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成功的可能性将减少,从而企业的价值及相应的经理的股份价值就会减少。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最优负债水平的选择问题。

其三,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外部投资者的影响。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由于“资产替代效应”,往往会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产生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因为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当某项投资产生了较高的收益时,在债券面值之上的收益将归股东所有,然而当投资失败时,由于有限责任,其后果将大部分由债权人来承担。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风险投资使企业价值下降,股东仍可能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好处。因此,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然而,由于理性的债券人将正确地预期到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为保护他们的债权不受损失或能在收益中尽量获取一定份额,故会向经理或股东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或增加举债融资的约束条件,这样,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就将导致借债成本的上升,即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的上升。这种成本将由股东来承担。总之,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应由经理承担的股权的代理成本将减少,而应由股东承担的债务的代理成本将增大(詹森和麦卡林,197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