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8:58:31 页码:8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五篇)
2023-01-10 18:58:31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一

新疆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最能体现其民族风情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显眼,最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叩拜之处”。到新疆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会发现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礼拜,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它还具有其他一些职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现在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场所有220__多所,信教群众平均400多个便有一个活动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来历也是历尽沧桑:这里原是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前身。16世纪上半业,叶尔羌汗国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将这里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1820__年,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斯坎达尔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增盖了拱北式寺门,并在院内开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间喀什噶尔城扩建时,一向处于城外的艾寺被划入了城内,同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对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又一次修缮,重新规划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坚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顶端也托着一个尖塔。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庭院,院内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之用;礼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他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身份贵贱,乞丐财主,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先来者跪里面前边,后来者跪后面外边,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剥离,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聆听阿訇讲解古兰经。穆斯林进人廊檐必须脱鞋,不分贵贱,依次进人。

艾提尕尔寺地位的显要还不在其规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礼”之地。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一天会做五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午礼、昏礼、宵礼,每次做十五分钟,周五是一个半小时。逢礼拜过节过年,整个艾提尕尔清真寺连同中心广场都跪满人,最多的时候可达到十万人,他们一起聆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讲经。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已达2-3千人,星期五“居玛日”下午,远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这时人数约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大礼拜人数可达2-3万人。大礼拜之后,大寺内外游乐的人摩肩接踵,欢快的鼓乐奏鸣。穆斯林合着节拍,跳起了“萨满舞”(女性不能参加),狂欢至通宵达旦。

清真寺里另一处重要的建筑是讲经堂,在清真寺南北两面的是36间讲经堂。讲经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讲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地方。

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处必不可少的设施那就是供穆斯林们净身的沐浴室。在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时供200人淋浴的蒸气净身室和一个水池。穆斯林在礼拜前,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大净”和“小净”。在净水池的旁边建有一个木楼梯,可攀登到塔楼顶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职人员登上塔楼去呼唤沉睡中的穆斯林来做礼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国传统式和阿拉伯风格两种,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有:礼拜大殿、经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楼和尖塔式宣礼楼,大家在进门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楼就是这种建筑。

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如果恰好是节日,在艾提尕尔广场上及周围会聚集众多的穆斯林,整整可达10万之众,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是“顺服”。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被成为“穆斯林”,意思是“顺从者”。伊斯兰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个使者。

伊斯兰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宁静而富有生气的绿色;纯洁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黄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兰色;庄重而醒目的红色。

好了,讲了这么多,我我们现在可以进去参观了,在进寺之前请大家注意:在参观的时候请勿大声喧哗、请勿从正在做礼拜的穆斯林前面走过,请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许入内的。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二

灵光寺坐落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腰海拔约500米处,寺内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面积6000多平方米。与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潮州开元寺并称广东四大名寺。唐代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圆寂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人们开始建寺,原名圣寿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御史梅鼎来此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梅州灵光寺为什么要改名灵光寺呢?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忽遇狂风暴雨。就在这危急之时,一位和尚救了他。一天,梅御史来到梅州阴那山圣寿寺进香,发现一尊佛像与救命恩人一模一样。梅御史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梅御史念开山祖潘了拳威灵光大,便将"圣寿寺"改名为"灵光寺。与全国各地的寺庙相比,灵光寺有三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被称为“三绝”或“三怪”。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灵光寺。

前面就是是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宪梓先生捐建的山门,碉龙画风,极其华丽。因因为寺院大多数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再往前走几十个阶梯,便可以看到寺前的草坪上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这就是灵光寺三绝中的一绝——生死树,当地人也叫它“爱情树、夫妻树、神树”,也被誉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生者高约30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的那棵高约27米,虽无半片叶子,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两棵柏树是潘了拳在建圣寿寺之前栽种的,至今已经有1100多年了。死的那棵已经死了300多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来到灵光寺门口大家可以看到门匾上的“灵光寺”三字便是由梅鼎所写的,下面嵌有一副对联“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琢磨琢磨!进入寺门,是四大天王殿,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挂着的是清康熙嘉应州举人陈鹗荐所题的匾“顶外无山”,还有佛檐下的“空中有月”。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弥勒佛,据佛教说法,他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过,他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降临人世,所以,弥勒佛是我们人间崇拜的“未来佛”。而且当他出世的时候便会佛光普照、五谷丰登,百姓都很期待他的降临。在我国,弥勒佛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布袋和尚。唐末五代的梁朝,浙江的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他长得矮矮胖胖,肚子特别大。平时他疯疯癫癫,常常背一个布袋,面带笑容的四处化缘,又常常示人凶吉,还十分灵验,所以有很多百姓信仰他,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临终时,他说了一句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大耳垂肩,横额方面,一副细眉善目的笑模样。正因为他整天欢天喜地的迎接大家,世人一见就会觉得“皆大欢喜”,所以我们中国在建寺庙的时候,都喜欢吧弥勒佛像放到前面。

弥勒佛两边的是四大天王像。据佛教说法,四大天王各持一方,护国安民、扬善除恶。大家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代表了人们想要国泰民安的心愿。

来到后面的屏风,我们看到的是佛教护法天神韦驮。据佛教传说,韦驮以善走如著称,佛祖圆寂后,有邪魔把佛祖的遗骨偷走了,是韦驮奋力追回,所以,他被认为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这尊韦驮头像威风凛凛,手持降魔金刚杵。其实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者僧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是双手合掌捧杵,则表示寺庙欢迎挂单和尚,可以让他们白吃白住。而如果是像这尊一样握杵拄地,则表示这个寺庙是不欢迎挂单和尚的。

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举行仪式的主要场所。在古印度佛教徒都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为他像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所以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佛像是释迦牟尼。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尊佛像,中间那位就是释迦牟尼,他坐在莲台上,显得出淤泥而不染,十分圣洁;头部后面的是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左边这位手托小塔的佛祖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叫做“清灾消炎药佛师”;右边这位手托莲台的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叫做“阿弥陀佛”。在大雄宝殿里,供奉着横三世佛,在横三世佛面前还供奉一尊身穿黄袍的道人,他就是灵光寺的开山祖师爷潘了拳,法号叫惭愧祖师。说起这位开山祖师,还有一段故事。潘了拳是福建沙县人,出生时便握拳不张,故潘父给他取名潘拳。

三个月后,来了一位高僧,见到小潘拳便十分喜爱,在他的左手上写了个了字,神奇的是,写完后小潘拳的手就张开了,为了感谢这位高僧,就把儿子的名字改为潘了拳。高僧在临行前对潘父说:“一定要好生照料此儿,长大后必成佛祖”,说完就不见了。果真如他所言,潘了拳十多岁的时候便云游四方,一天来到大埔莲花山脉遥望阴那山主峰,形似五指拿云,觉得这个地方跟自己很有缘分,于是决定不再云游,在此开山建茅。潘了拳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他想用更多的时间为百姓祈福消灾,不过七七四十九岁就圆寂了,心生内疚,自号惭愧,于是后人尊称他为惭愧祖师。

大雄宝殿里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萝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这就是我们灵光寺的“二绝”。

那么第三绝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在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大家好好想想,相信你们会想出很好的理由来。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十八罗汉堂。我国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多以十六罗汉为主,北宋后才开始盛行十八罗汉。那么多出来的这两位是哪两位罗汉呢?一般民俗的说法是降龙和伏虎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佛祖圆寂时特意嘱咐让他们不入涅槃,永驻人间,弘扬佛法。

与十八罗汉堂相对应的就是二十四诸天堂,他们是掌管日月星辰、水火、风雨雷电等的天神,他们的法器和兵器都是神通广大的象征。据有关部门考证,我国的诸天神像在宋代以后才有,而且他们的形象是摹仿我国封建王朝百官的。灵光寺除了所介绍的这些殿宇外,还有金刚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此外灵光寺还有不少的传说,例如:五色雀、片生熟鱼、无笃石螺等,其中无笃是客家话,意思是没有尾巴,这些传说都给灵光寺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在此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还可以亲眼目睹灵光寺三绝。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一定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更加吸引游人前来参拜、游览!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三

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秦王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统治的封建国家版图,汉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唐代的南诏国和宋代的大理国在这里建国都,大理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献名邦","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誉,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悠久的历史及其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理三塔,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于1961年被国务院例为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它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到了大理如果不游三塔,就不算游了大理.

大理三塔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

独特的卓越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载,大理三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缘分.

三塔之中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我们所见过的一些形态各异的塔.大家知道塔按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吗?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一般来说可分为4种:楼阁式,如西按大雁塔;密檐式,如西按小雁塔;覆钵式,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听到这里,有人禁不住会问:西按的小雁塔,杭州的雷锋塔和大理千寻塔都是密檐式塔,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而西安小雁塔仅高46米,如果把小雁塔比做苗条端庄的少女,那么在千寻塔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杭州的雷峰塔建于宋代,只有5层,而大理千寻塔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20xx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0xx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 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

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

大理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1978年,在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

三塔参观完了,我们可以到"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去看一看.此钟与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筑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惜已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在这口巨大铜钟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按南诏建极大钟旧制而新造的,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吨多.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重铸造的雨铜观音像依据清末遗寸照片精心复制,高8.6米,加上莲花座和须弥座总高12.6米.莲花座与观音像为铜像贴金,重11吨.造型如唐吴道子所绘细腰颇足观音像,又有大理地区男身女相的特点.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 )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这座做东面西的佛殿。

说到大佛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这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宽九间纵深七间规模宏大给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完全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

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国栋反抗清廷,曾因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记》碑刻,镇远楼于明正德二年(1520xx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数次维修。楼东南角悬有唐代铜钟一口,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钟的外壁略呈黄色,又带铁青色。钟高1.3米,直径1.1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钟身有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头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脚、手捧花束,形象优美,颇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风格。中层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长颈、长腿、长尾、展翅;玄武是长嘴、长尾、展翅,作奔走状,下层为六格,其中三格为青龙白虎。这口大钟铸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它既能承受重击,又能产生宏亮的声音,钟声可传至金城的各个角落。楼上北侧树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碑一块,至今保存完整。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境、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则是古代中外贸外贸易往来的见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精选寺院接管协议书通用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