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2:14:46 页码:14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优质18篇)
2023-11-20 22:14:46    小编:ZTFB

爱情是一种人类感情的表现,是一种能使人产生强烈情感和依恋的感情。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的生活?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一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二

转眼我家宝贝已经在中心幼儿园学习生活了两年时间,从小小班到小班,她经历着幼儿园和家这两个大家庭的教育和关怀,看到她不断地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妈妈的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家庭教育心得和体会:

1、自信心的培养。有时我们家长总会懊恼孩子在家能唱会跳的,出去就怕生害羞,不愿意表现自己,我认为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通过这次“六一”文艺表演,我深刻感觉到孩子自信心对于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性。“六一”我们小二班的舞蹈是“大王叫我来巡山”,我女儿作为三个领舞中的一个,特别自豪,每天上学、回家都在练,加上老师和我们的鼓励和表扬,无形中提升了她的自信心,所以就算是表演结束后,无论带她在饭店、银行、商场等公共场合,她都能毫不怯场地进行表演,更好地向大家展现自己。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健康性格。所以我认为不用埋怨孩子不爱表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多鼓励孩子,根据孩子的爱好培养她在某一领域的技能,从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2、与孩子平等交流。我认为与孩子交流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平时我会把女儿当好朋友一样跟她交流。例如,带她出去玩,我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问她想去哪里,如果可行,就去,不可行我会告诉她为什么,然后跟她建议另一个地方,问她可以吗?一般孩子都会接受。吃东西、买衣服各方面,我都会让她参与其中,问她的意见,这样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而且孩子特别乐意给出自己的意见。

3、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如果到了吃饭时间,孩子还在玩,跟他说吃饭了,他一定不会配合,而是继续玩,这时候我就不会强行让她去吃饭,而是跟她说”宝贝,到吃饭的时间咯,你还需要玩多久呢?咱们再玩两分钟好吗?”孩子有时还会讨价还价,说5分钟,我就会说5分钟太长了啊,饭菜会凉,三分钟吧。孩子一般都会同意,到了时间,孩子会乖乖去吃饭。这招真的很管用,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

4、对孩子说“我爱你”。平时我会经常跟孩子说“宝贝,我爱你”,“妈妈最喜欢你了”,“你是妈妈最爱的小宝贝”,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她知道这世上有父母如此的爱她,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的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作为年轻的家长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改进。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三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任务完成后,一般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自《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这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近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

(一)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

(1)观念落后.虽然现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2)课外读物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没有一个书房,没有一个书柜;家庭购买的书,除了大量的《每日一练》、《ab卷》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家里那些现代化的设施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书香”之气.学校的图书利用率不高,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部分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

(3)阅读无氛围.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阅读期待.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读书之星、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我们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要不怕麻烦,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a、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b、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c、在阅读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5、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速读赛,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知识竞赛,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

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

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

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立项号:hlxkt2019。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8.收集资料,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四

尊敬的上级领导,我校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有半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某某、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基础,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兼以采用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2、给孩子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来说,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课后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空间上说,要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形式,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走上讲台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合起来,形式多样化,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3、阅读策略的指导。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心理障碍(2).阅读习惯.(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而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通过使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准确信息、形成个人理解。阅读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策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阅读过程中的情意策略、认知策略和智力策略。根据各种策略的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并将它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自主阅读策略。这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阅读方法匮乏,自主阅读能力较差。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的阅读也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方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自主领悟阅读的真谛,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5、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6、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总会碰到看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有效利用班级图书柜——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读书我快乐》。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优秀作文选》。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利用班级图书柜,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铜冶镇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闫淑怡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李某某等学生获得二等奖,高某某等学生获得三等奖。李智芳和牛某某老师在“一师一优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五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往往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困惑。例如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存在障碍,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不容乐观,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让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检查到自己认识的不足。

但合作学习不能变成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表演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合作学习中,大家是平等的,大家都需要尊重。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好学生对差生的讲解,也要倾听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的意见。合作要想取得更大的效益,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真正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仅仅包括自己的疑问,还包括自己的发现与心得,甚至可以仅仅是一种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并鼓励那些在学习中较为吃力的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明确规则。

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规则意识。

遵守合作学习的规则也是合作品质培养的一个重点。合作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或者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合作往往会陷入混乱无序、低效的境地。合作的规则,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每一次合作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规则意识的'践行与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合作中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律要求,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一般说来,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需要有秩序地进行交流,并能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发言。小组学习的组织,一般有主持人、记录员及其他同学组成。主持人负责协调组员的关系,安排发言顺序,并对合作学习进行调控。记录员负责大略地记录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够与主持人合作做好合作学习的总结。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忠实地、创新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保证合作学习质量。同时,合作学习的纪律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对合作学习中的纪律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在合作中发言的纪律、倾听的要求、讨论问题的规则要求等。明确了纪律要求,小组成员就能够尊重规则,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明确任务,丰富成果形式。

总有我的“成功之举”

合作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合作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像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篇课文时,如果教师只布置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有所发现,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合作中无从下手,相反会使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变得不愿思考,只求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来应付教师的提问。

任务的确立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既要明确,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合作的热情,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愿。

[1][2]。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六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是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课题,课题于20-年11月批准立项,20-年11月开始课题研究,计划于20-年11月结题。课题实施以来,在xx市和xx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依托教学能手工作站这一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班级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扎实开展研究,带动了学生学习潜力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研究取得了必须的效果。现将课题中期实验状况汇报如下:

问题探究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是透过创设有感染力的问题及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构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务必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练习,在尝试中创新的教学方式。一般包括“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潜力,一个是学习关系。

学习方式不仅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活动结构。因而,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或学生的学习仅仅看作是获取符号知识的活动,那么理解性学习也许就应是最主要的方式,然而教学活动事实上并不只有获取符号知识这个单一的目标,如果我们仅仅采取理解性学习这种方式,显然有问题。因为理解性学习难以满足师生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需要。

(一)开题论证、制定研究目标资料。

20-年11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批准立项,课题组聘请了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xx老师、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老师、xx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吕xx、物理教研员董xx老师为指导专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论证,讨论并透过了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制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计划。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设简单和谐的育人环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实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2)以此为契机,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化我校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构成一支教学潜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题的研究资料。

(1)探索各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2)探索学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

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目前采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样式就是小组合作,我们计划在实验班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每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和职责,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员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3)探索探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是近些年来人们强调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务必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或主题,二是方法,三是过程,四是条件。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潜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构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也是实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时,不仅仅注意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潜力的增强与提高。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习有关理论,打下研究基础。

2月18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课题组重点推荐并统一购买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及有关教育专著,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资料和成功经验。每位成员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并在博客中发表。高武生老师的《学会合作》读后感、李xx老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心得体会、雷xx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读后感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谈到了学习有关书籍的体会。透过组织学习,提升了理论水平,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讨研究方法,确立实施步骤。

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实践指导性,我们研究组发放了200张学生调查问卷和100张教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调查报告,明确了研究方向。同时课题组确定了8个课题实施的实验班及课题研究计划,召开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动员大会,将班级学习共同体作为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载体,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4月25日在我校召开了课题开题仪式暨工作站揭牌仪式,区教育局副局长刘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出席了会议并为工作站揭牌。

1、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手段,从图书、期刊、报纸、网络上查找与问题探究、学生学习方式有关理论文章,并以此为研究依据开展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透过在师生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透过观摩学习、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到本地和外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他人优点,提升自我发展。

(4)案例分析法。根据八个课题研究实验班带给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反思、评价,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改善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的学生学生学习方式。

2、课题实施步骤: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开题会报告会,由专家认定并启动此课题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组织各项相关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收集各学科教学案例。

(3)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定期召开研讨会,做好各阶段的总结,构成中期报告。

(4)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5)研究个体撰写研究个案、论文及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统计和分析课题资料,汇编相关研究成果(论文、案例及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结题。

(四)科学拟定量表,理论结合实践。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课堂实践阶段。

1、校内公开研讨促进老师反思成长。

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拟定了比较科学的量表从三方面用于课堂观察,在我校课题组成员范围内,进行了课例研究活动。

课例实践中,我们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操作模式,透过“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研究中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王xx、张xx、霍xx等老师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课题组成员参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课等各个环节。课堂观察依据量表,各个成员任务明确,观察仔细。课后评课活动科学规范,讨论热烈,评价中肯,雷xx老师对王xx的授课撰写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案例反思,霍xx老师的《摩擦力》教学反思都是对我们的课题应用于实践的进一步思考。在评课议课中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得以碰撞,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用录像、摄影、笔记等形式做了详细记录,为今后教学及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实践学习资料。

2、校际同课异构加大辐射带动。

5月14日在xx初中举办了“实验初中共同体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动,我站教师王xx、霍xx和xx初中教师曹维静、韩xx,就八年级语文和八年级物理作同题异构课展示。工作站的全体成员及共同体学校的代表100余人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们对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评课活动进行的十分扎实有效,老师们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真诚地交流讨论,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3、依托电视媒体增强宣传力度。

20-年4月,渭南电视台《教育在线》联手与xx市教育局、xx区教育局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名师讲堂》。工作站成员霍xx、张xx老师参与了节目录制。录制前期,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霍老师和张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磨课,最终构成了比较成熟的示范课。两位老师共录制了五节示范课,于4月28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节目播出后,课题组成员对这几节课的光盘进行了观摩学习,大家反复观看,从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转换时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推荐,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

1、20-年2月高xx的《二氧化碳的制法》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制取氧气》(教学实录)获市级一等奖。

2、20-年3月雷xx的教学论文《跳着趣味的舞蹈前行在写作课上》荣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3、20-年4月,霍xx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挂牌成立。建立了建立了“霍xx教学能手工作站”博客,工作站qq群,作为工作站发布消息、交流沟通、解疑答惑的平台,为成员带给一个温馨的网络之家。

4、霍xx老师的《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做为一个知识系列专题分别于4月28日、6月9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张xx老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勾股定理》分别于5月1日、5月8日播出。

5、20-年4月,我校教师肖xx的《紫藤萝瀑布》、雷xx《人琴俱亡》、姜xx《氧气的制取》分别荣获xx区20-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6、20-年6月,课题组指导的张xx、张xx、马x荣获20-xx区教学能手称号。

7、课题组收集了二十余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录制了十余节课堂实录;理化组收集了三十余件学生自制的学具。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中,课堂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许多优秀的学习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课题实验班班级学习共同体活动开展富有成效,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已初见成果,实验班学生学科成绩在期中考试中有大幅提高。对此我们有如下反思:

1、唤起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活动的主体,教学首先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准备阶段教师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或故事导入。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得以唤起,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地进入自主思考阶段。

2、自主探究,展示预习体验。

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结论性的。例如王xx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并用比比看谁了解的更多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言文学习中看注释,学文言的方法是一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又一次得以培养。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词,又是读书动笔习惯的培养。

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到达的目标与要求之后,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思考,用心发言,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学会听讲、创造及发散思维的潜力得到提高,自主、倾听、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在流淌的听课当中毫无雕痕地得以培养。

3、合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探究的环境,课堂气氛简单,讨论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及时融入讨论当中,予以合理指导,学习激情一向处于高涨状态。

4、归纳总结,奠定自信的基础。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适时学生反思与回顾,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又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及时批注积累等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值得借鉴与学习。

研究中我们也在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更适合于那个水平段的学生;对哪个学科的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自主、合作、探究”与“自律、自由”如何有效协调,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中参与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到达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表此刻:

1、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来自教学一线,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题研究,有些研究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2、前期研究构成的文字性成果比较多,但交流发表的较少。

努力方向:

1.及时对课题前期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加强自我评价和课题管理,同时提出改善的意见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2.用心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进一步加强课题组、工作室成员交流与协作,丰富课题手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3.按照研究计划,有效推进实施,力争后期获得更丰富的课题成果。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七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独创性的节奏教学而广泛流传,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有些教学方法上还不能为我们教师所运用。同时,奥尔夫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适合当地的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这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向。

音乐能陶冶性情,激发幼儿的美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音乐节奏活动一直是我园教师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怕”。近两年,我在对外开放和外出学习观摩时,重点关注音乐教学活动,感受到现在节奏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革方向及整体音乐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本课题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教育途径。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幼儿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使幼儿在音乐基本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解决好音乐节奏活动教学中教师技能传播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能力发挥之间一个“度”的正确把握问题,真正让幼儿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运动,美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将音乐教育就推上了重要的位置,从1838年美国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波士顿马塞州的一个公共学校设立至今,美国的音乐教育走过了170多年的发展历程。

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教育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也进行了研究,上海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就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兴趣起着动力和促进作用,培养音乐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伴随幼儿音乐成长的第一步。在构思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图式中,一是注重流程化,即把音乐兴趣培养放在首位,在日常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各个领域加强联络和交流,把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贯穿其中;二是注重系列化,即把音乐兴趣的培养目标有序地落实到各个领域,形成培养的系列;三是注重一体化,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本身,还在于音乐专业教师加盟和家庭早期的音乐启蒙及教育,三位一体,构成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基本网络。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音乐节奏感有助于培养儿童协作意识和技能,儿童对音乐节奏感的意识是很强的。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决不是机械的,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

使幼儿在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教育促使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陈老还认为,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寻找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些节奏练习的方法,如: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变奏节奏练习等。这些练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基础。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八

首先是要心理准备,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小学校园生活、学习上的变化。让孩子们在心理上逐渐为今后建立小学做准备。

其次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律的作息习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闲下来的时候多读一些书籍。让孩子能感兴趣的读完一本有意义的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样有利于上小学更好的学习阅读。而且让孩子大胆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还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人际的交往能力。大胆的和同学做朋友,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蔼与交往的人。在和同学的相处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会主动解决问题,准确表达自己意见,妥善解决人际关系出现的矛盾问题。当然也要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进入小学,孩子面对的环境会产生变化,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幼小衔接不能急于求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和孩子的家长都要共同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帮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调整好心态,让孩子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吧!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九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

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戴直楷。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16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16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15年12月立项开始,2017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2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3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已取得的阶段成果1.理论成果。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4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四、遇到的困惑与困难。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

5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五、课题研究下一阶段推进计划。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六、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  课外阅读   “1+x”阅读  主题阅读  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  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一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自《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这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近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

(一)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

(1)观念落后.虽然现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2)课外读物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没有一个书房,没有一个书柜;家庭购买的书,除了大量的《每日一练》、《ab卷》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家里那些现代化的设施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书香”之气.学校的图书利用率不高,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部分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

(3)阅读无氛围.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阅读期待.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读书之星、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我们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要不怕麻烦,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a、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b、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c、在阅读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5、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速读赛,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知识竞赛,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

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

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

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立项号:hlxkt2019。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课外阅读“1+x”阅读主题阅读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我们学校就是一所位于西安市东郊的农村学校,学校的的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虽然老师也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图书的缺少,以及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允许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开辟课内外阅读的时间和场所,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1.农村小学生:指在高桥小学就读的小学生。

2.课内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阅读活动。

3.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

4、有效衔接: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真正的“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我们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不乐观,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读读课文,布置查阅相关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不做这项作业。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寻找到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因素。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创设阅读课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4、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找我校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成因分析。

2、对本校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其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改变教师现有的教育模式,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通过班级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改变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并及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4、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5、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边行动边研究。

第一阶段:(20xx年9月)开题立项,制定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开始行动研究,师生共读,增设自主阅读课及阅读分享课。

2、记录自主阅读课和阅读分享课的点滴成果,如阅读课照片、设计、反思等。

3、完成阶段性总结等。

第三阶段:(20xx年6月)。

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心得。

2、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

(一)学习文献组内交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小课题组成员都积极的学习相关地文献资料,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二)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本校五年级的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学生课外书籍少;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另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从而冷漠了阅读。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在班级中,创办图书角、读书乐园等,这些带着书香气息的氛围再次点燃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1.每周开设自主阅读课,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把每天中午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虽然只20多分钟,但是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开设阅读分享课,共享阅读的快乐。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

3.教学生写读书笔记。告诫学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阅读体验。

4.以教材为切入点选择,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阅读能力。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经典诗文朗诵、演讲、手抄报评比、读后感比赛等)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并进行表彰奖励。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

1、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发言、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成绩诸方面。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2、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3、课内注重方法指导,课外丰富阅读内容,再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读书方法与收获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无限乐趣。真正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生命的进程。

4、及时的交流总结使我们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成果,更有利于自己以后更好地从事课题研究。

存在问题:

1.由于首次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2.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够及时,很多有指导意义的图片、文字资料没有作好记录。

4、虽然已经明白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但如何让语文变得灵动,活起来,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改进: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请教。

2、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善于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为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好铺垫,提高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

3、作为一线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三

现就本学期数学第二课堂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反思。

一、和谐的教研氛围。

1、老师们参与的热情高。

数学组18位老师都积极地投入到了本次活动中来,参与了选课、备课、试讲、说课、修改、再次试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不分彼此,并且作了认真的记录,课后对本节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2、教研组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活动中大家都抱着互相学习、深入研究、共同提高的心态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的学习新课标,接受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经过这次活动老师们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他家交流的话题也能紧紧围绕我们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来开展,所有的老师都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有所获。

3、研究氛围的和谐。

各个教研组在确定了课题以后都进行了集体备课,确立教案以后都积极地进行了试讲,并且邀请了数学组的所有老师老听,课后又虚心的听取了每一位老师的意见,而组内的其他老师都能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客观、善意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修改意见,上课老师经过修改又进行再次试讲,这样的听课、评课、修改和试讲有时要反复多次的进行,最后才在全校进行展示,展示课后各小教研组又组织大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从而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和谐。

在本次活动中中,我们看出老师们的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注重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并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例如:张玉凤老师教学的“负数”一课,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引出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学习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杜老师所教学的“平面镶嵌”一课,为了加深学生对循环现象的理解,首先通过了一个实际问题,调和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一步的认识到这种想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引出课题,数学学习中也有这种现象,这节课就对此进行研究,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表现持极大的热情,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四

如下:

(二)组织开题学习,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习,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习,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习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习任务,达成既定学习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习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习,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习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习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近。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五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自然成为了幼儿学习的源动力,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思维特点更需要富有趣味性的形式来提示他们使其行为得以相应的反应,多媒体动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资源,本学期,我们将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身边的动画资源帮助幼儿逐步促进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1、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并围绕课题认真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撰写学习心得。

2、通过观摩活动,活动反思等,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个实施活动由每班一名教师从周一到周五轮流参与实施,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实践、反思、再实践,一课多研,共同探讨、推敲最佳的引导方法。

3、加强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分析与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以确定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向。

4、注重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倡导在实践中研究课题,而不是写课题。

这一学期是幼儿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第一学期,我们的研究立足于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探索小班幼儿观看动画的特点,对动画类型的喜好,挖掘动画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和独特作用,帮助幼儿解决分离焦虑,引导幼儿尽快适应融入幼儿园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为达成目标,我们从如何为幼儿选择动画资源,如何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如何挖掘各种动画的潜在教育资源,与幼儿园日常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构建以动画为主要媒介的活动模式,发挥多媒体动画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本学期课题组计划的学习讨论与制订。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动画资源帮助幼儿解决分离焦虑,引导幼儿尽快适应融入幼儿园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班级晨间游戏材料、主题墙设计的完善(采用幼儿熟悉的动画片中的形象,主题)。

1、课题研讨活动:《多喝水少喝饮料》、《擦擦小嘴巴》、《小猪嘟嘟》。

2、各班区角游戏环境创设评比。主题:民间特色游戏及晨间活动游戏材料。

1、课题研讨活动:《漱漱口》、《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讲卫生》。

2、课题研究个案记录交流。

1、课题研讨活动:《过桥》、《我会系鞋带了》。

2、参加听评活动老师,课后进行课题活动反思和反馈。

1、课题研讨活动:《穿衣服》、《我不偏食》。

2、做好各类工作的总结,材料整理归档。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六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xx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本课题于20xx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xx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xx】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xx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xx年12月立项开始,20xx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12月到20xx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xx年12月到20xx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及学校规范引领培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及新课程观学习,便于规范有效提炼学生正确的综合素质,落实学生培养及人才选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非经验的提炼,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网络大量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比分析,借鉴因地域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关注等因素,出现评价观测、证据采集的畏难情绪和人为因素,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马由缰、不讲原则、不讲规矩等诸多乱象,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重失真的现象,建立可量化、可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样本选项,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进行,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根据《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成立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并按照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七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9年最新幼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本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启动探索阶段。

1、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为下阶段开展研究做好思想上与知识上的准备。

2、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对幼小衔接有进一步的认识,分析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内容,讨论其可行性。

3、召开家长会,家园共育,了解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初步探索幼小衔接的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1、对幼小衔接进一步调查,讨论修定幼小衔接。

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对各班计划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进行修改,并着重准备环境与材料。

3、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研讨,进一步验证幼小衔接的功能与价值。

4、观摩与研讨,集中讨论并尽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发生的困惑。(交流各自在幼小衔接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

5、课题小组成员观摩幼小衔接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交流,帮助寻找解决方法。

6、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

7、分享交流,教师们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进行分享。

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

1、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情况。

2、在前阶段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得出课题研究结论和报告,相关论文、随笔集结成册。

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实验法、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以相互参观、相互听课、家园相互联系为研究途径。

一、对我园历届大班毕业并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孩子们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即每年6月末对幼儿的入学趋向进行记录留档,新学期的9月末10月初,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到相关的小学对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也对孩子进行访谈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情况。

二、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

1、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学年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幼儿进行培养,帮助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

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有关有关幼小衔接的具体教育计划,更好的做到家园一致,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

主要措施是:

(1)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

(2)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利用恰当有趣的方法,向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3)结合幼儿实际活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结合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6)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教师。

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

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a、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b、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

c、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a、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

b、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4、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进一步重视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范文范本篇十八

在学前教育领域,“学习品质”已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所关注的热点。大家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品质是反映幼儿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幼儿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幼儿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一般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自信心、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理想的学习品质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一次笔者有机会观摩上海名师的体育教学活动,上课的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活动时说:“我们开展体育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跑得有多快,跳得有多高多远,而是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爱运动、会运动、能运动,把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而是要关注体育精神的塑造。所谓体育精神,包括不服输、不怕困难、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累也不怕、受伤也不怕、团队精神、荣誉感等……”名师的一席话让我感触良多,其实他所讲的不正是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吗?不就是在体育活动中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意志力、增加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吗?仔细揣摩他的体育活动教学,的确是在努力实践着他的教育理念。

一、关注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活动的前提,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同时教师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幼儿生性好动,平时总喜欢跑和跳,这是我们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有利条件。幼儿参加活动的直接动机是愉快、好玩,凡是愉快、好玩的活动,兴趣就高;任何被动、强制性的活动,都将扼杀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显然,培养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是提高幼儿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

教学片段:中班“有趣的布袋”

活动开始部分:

教师将布袋一个个抛给幼儿,幼儿像接球一样将布袋接住。

师:把小布袋摊在地上,注意分开一点。

幼儿将折叠得方方正正的布袋打开来放在地板上。

教师巡回检查,同时帮助幼儿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

师:像床一样地把它打开,然后舒服地躺在上面。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动作。

师:躺在床上,眼睛闭上睡觉,做梦了,在梦中举起双手拍四下。

幼儿有节奏地拍四下手。

师:举起双脚拍四下。

幼儿随老师的口令拍四下。

师:手和脚一起拍四下。

幼儿四脚朝天兴奋地拍四下。

师:在梦里用手抓抓头。

幼儿像猴子挠痒一样轻轻地抓抓头。

师:在梦里用脚抓抓头。

幼儿发出“啊”的惊讶声,然后尝试着用脚抓抓头。

师:有人抓到了,有男孩有女孩,动动脑筋就抓到了。

师:用手摸摸耳朵。

幼儿没有声音,听口令摸了摸耳朵。

师:用脚摸摸耳朵。

幼儿叫起来:“太难了。”同时想多种方法用脚摸耳朵。

师:没有完成没关系,可以再试试看。

师:用手摸摸鼻子。

师:选一只脚摸摸鼻子。

幼儿又兴奋地叫起来,并尝试完成老师的任务。

师:在梦里翻了个身,屁股朝上,试一个新动作:两脚抬起来,试试用两手抓两脚。

幼儿尝试新动作。教师巡回查看,当发现幼儿能做起来时,就用双手抓住他的双手双脚轻轻地拎起来。被拎的孩子开心地笑起来。活动现场传来一阵阵哈哈的欢笑声。每当一个孩子完成任务就被老师拎起,兴奋地大笑,开心极了。

师:现在从小床上起来。这个小布袋不仅可以做小床,还可以变化出很多好玩好玩的花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方法,注意是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方法。而且想出一种方法再想第二种,想出第二种再想第几种?(幼儿回答第三种)看谁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必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出发,着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次活动老师的准备运动采用了游戏情景练习法。老师设计将小布袋变成一张小床,让幼儿在床上做梦。平时幼儿已习惯用手去触摸五官,而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尝试用脚去触摸五官,幼儿感受到不同身体动作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动作对幼儿的柔韧度、动作的协调性有很大的发展,同时幼儿又感到非常的有趣。

二、关注幼儿学习动机的调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大班“玩椅子”

活动的基本部分。

师:给椅子排排队,排成一座小桥。摆好的幼儿拍到队伍最后。

幼儿每人将自己的椅子按顺序排成一排,老师调整为:

师:这是一座不是很笔直的小桥。我们要从小桥上很平稳地走过去,不能掉下来。走过小桥后排到队伍后面。

两名幼儿顺利地走过小桥。

师:这很简单,关键是要走得漂亮,抬头挺胸。

对于胆小的幼儿,教师轻轻握住他的手臂。一轮结束后老师改变椅子的摆放位置。

有个别幼儿不太敢参与活动,老师轻轻拍幼儿的屁股给予鼓励,并语言提示。

师:手臂往上甩。走得稳一点,走得漂亮一点。

一轮后老师改变最后两张椅子的造型。(一变)。

老师边保护幼儿在椅子上运动,边说。

师:一二三走,过关。

再变最后两张椅子。(二变)。

师:你们敢闯关吗?

轻轻地拉住幼儿的一只手,幼儿跳过后摸摸幼儿的头给予鼓励。(三变)。

(箭头所指示的是幼儿跳跃的方向)。

师:谁来挑战一下?

师:你来试试,可以帮助你的。

师:慢慢练,你们一定可以的。

【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要调动幼儿的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是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只有把它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老师在活动中首先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一张张小椅子有什么好玩的?小椅子变成了一座小桥,并且要从小桥上平稳地走过去。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太简单了。幼儿感觉没有难度。一遍结束后,小桥摇身一变,变成了起伏不定的山路,有时很平坦,有时又“重峦叠嶂”,最后要从容地跳过关口。小椅子的变化,一下子就激起幼儿的兴趣,挑战困难,也挑战自己。关口的设计是由易到难,这符合幼儿的心理,希望能很快达到老师的要求。开始幼儿独自跳过一张椅子显得很轻松,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又注意适当地鼓励幼儿,当幼儿胆小不敢做或面临挫折的时候,教师轻轻拍一拍幼儿的肩膀,或用信任与鼓励的目光面对幼儿,告诉幼儿“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试试看,你会成功的”,这样会使幼儿忘记胆怯,直面失败。当幼儿成功了,教师或轻轻拍拍屁股、柔柔地摸摸头,或是用一句满怀鼓励的话语,如“我为你感到高兴”“你真棒,继续加油哟”等,这些都会使幼儿保持更浓厚的兴趣继续进行游戏。

学习习惯是在后天经过长期、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心理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因为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已开始发展,肢体动作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所以学前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

教学片段:中班“有趣的布袋”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变成一位魔术师,拿好你的道具――布袋。

幼儿开心地迅速拿起一个小布袋。

师:准备好了吗?把布袋放在舞台上,然后围着布袋走一圈,边走边说变――变――变,然后对着布袋吹口气说“胖子变瘦子”。

幼儿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有模有样地表演着,将布袋进行了对折,布袋变成一半大小。

师:我们继续变魔术,绕着它边走边说变――变――变,然后对布袋吹口气说“高个子变矮个子”。

幼儿兴奋地按照提示做着相应的动作,布袋变成四分之一大小。

师:再来变――变――变,吹口气,矮个子变成小个子。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将大布袋变成了整齐的小方形。

师:把变好的魔术整整齐齐地放到这里。

教师手里拿一个布袋,幼儿将自己的布袋一个一个整齐地放进老师的布袋。学具收拾整理结束。

【分析】在幼儿的公开课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活动结束后,老师会积极主动地将幼儿的学具迅速的收拾整理完,幼儿晃着双手离开活动场地。而这位老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一个个变成魔术师,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胖子变瘦子;高个子变矮个子;矮个子变小个子”,一步一步将自己上课用的布袋,整齐地收拾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非常开心,也很欣赏自己的成就。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主动性、坚持性,鼓励孩子自我创造、自我反思,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关注与深入研究,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