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1:16:18 页码:10
2023年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模板10篇)
2023-11-20 11:16:1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提升自己。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求更好地提升总结的质量。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效率。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一

(1)提升馆员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服务主体是馆员,馆员不仅要能顺利地提供资料、熟悉馆藏内容,而且还要善于运用检索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意识不断地加强,才能激发馆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益。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增加专项资金加强馆员的培训、进修、学历等方面的学习来加强馆员的服务能力。

(2)提供人文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目前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第二课堂,在转型后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战场。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经费能力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图书馆能主动、安心地得到自己所需。除常规的设置外还可以借鉴德国高校图书馆设立的人文环境模式譬如在馆内设置卡座式沙发、咖啡吧、小型电影院等来调节学生的读书情绪,图书馆还须定期邀请一些专家或学者做一些学术讲座。人文环境的营造不但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而且可以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

(3)线上线下发展,共享馆藏资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满足转型后地方高校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的馆藏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购买+共享”的馆藏建设模式。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湖南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科院校,馆藏资源主要是工科类文献,而紧邻的衡阳师院是一所师范院校,馆藏资源在文学和管理学方面更加丰富,两校图书馆达成协议共建,资源共享和互补。同时电子资源的购置是应对馆藏纸版文献资源的有效补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机构,推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4)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活动品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之余应该加大自身宣传的力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如何让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当今图书馆又一重要任务。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依然采用传统的展架、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宣传方式宣传范围有限。为了搞好图书馆的宣传,可以利用营销传播手段进行立体宣传,通过品牌树立,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同时可以采用qq群、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多渠道的宣传方式。传统高等院校图书馆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数量较少,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为了增加图书馆活动的形式和数量,可以在常规的图书馆讲座、读书节活动、读书月活动等基础上,增加dv大赛、艺术展、摄影展、诗会友、diy展等专业性的专项活动,让每个读者的视界从课本扩展,满足各种职业人才的需要。

(5)建立评价体系,完善互动机制图书馆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评价图书馆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效能,优化馆员服务质量,建立图书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评价体系因包括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效益、图书馆活动效果、数字图书馆、网站等六个维度,具体的权重又各高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师生,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评价十分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建立一套与师生互动的沟通措施,包括qq、微信、微博等,通过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建议,改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引读者进入馆内查阅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满足地方院校转型过程中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二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全面理解与领会,将其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拼版。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还应通过各项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转变,才能让高校体育意识深入人心。

高校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校战略层,制定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还应针对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21世纪高校师生体育锻炼大纲,建立健全高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完善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数据库。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应将相关体育设施的规划纳入到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根据学校实际人员数量,科学计算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并划拨使用。相关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秀高校文化的重要环节,亦是完成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系。高校体育文化在增强师生身体素质、构筑高校师生人际交往、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高校管理者需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体育教育意识,加大体育文化建设投入,创新体育文化建设思路,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只要建设好优秀的高校体育文化,才能保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而为我国“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蓝图的早日完成贡献力量。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三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受传统观念与现实原因的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较为匮乏,进而导致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扩大后,学生数与体育设施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有限的校园体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日趋扩大,亦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四

作者简介:程佳琳(1975-),女,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辽宁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2017)委员,主要研究公共管理。

自微博进入我国以来,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微博客用户组,“围脖”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了。“微文化”的逐步形成,给现在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发挥微博的优势、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的日渐增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积极主动把握微博的特点,熟悉微博运行传播中的规律,积极应对微博给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将被动变为主动,趋利避害。

1.微博是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工具。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微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载体,各种意识形态在这里相互竞争、角力。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提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在他们的生活中,电脑、手机已成为最常用到的电子产品,微博也因此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外各种势力利用微博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抨击本国主流价值观,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行为方式。

2.微博是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微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广泛被使用,他们已经习惯使用微博进行信息交流。现阶段,如果不对微博传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监督,容易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阻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微博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风向标。现阶段,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由于课程安排,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微博成为在校学生了解社会的新途径,加快了在校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但仅通过微博对社会进行认识的.程度和深度是非常有限的,微博平台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各种信息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观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形成,他们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容易遭到腐朽思想的侵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决维护它是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侵袭的抵抗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要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理想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共同理想是人们共同的期许。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多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主流的价值观念,高校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要使用者,受到了更多的影响。微博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有益的思想,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信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高校必须将共同理想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坚定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以微博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上,不断进行创新,尽快形成校园文化主题。

最后,要在高校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让广大学生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吸收营养,使他们自觉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到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将道德教育传播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引导高校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腐朽文化,提升思想境界,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步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管理已成为当今重要的议题之一,而高校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交流传播最丰富的阵地,高校的民主管理尤为重要,每当高校出台新政策,颁布新制度时,都会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讨论,为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刻不容缓。所以,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

高校开设“官微”已是大势所趋,微博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途径,因此,过去的对信息的控制与审查相对弱化,各种校园问题,在师生中被广泛讨论,在微博的作用下迅速传播,快速形成校园舆论,而学生在其影响下,他们的思想或是走向成熟,或是变得偏激。由于大学生“思想走向”多变的特点,在微博背景下,对其进行引导是极为必要的。

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发布信息的便捷性,造成大量信息的冗余,信息真假难辨,加大了监控的难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引导和把握微博的话语权,使其变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负面的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第二,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web2.0的时代,充分挖掘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需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建设学生微博平台。第一,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发现班级同学有思想异常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第二,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第三,创建微博兴趣群。通过微博平台上的微群,将有共同爱好、相同标签的人联系在一起,组建成微群,微群的成员在里面进行交流,一同讨论分享某些领域的动态信息。组建微博兴趣群,建设微博兴趣社团,有效地将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各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丙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2]何燕玲。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任晓菲。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4]王萌萌。高校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伍娟,林志军。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五

学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不仅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落实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建设、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传承的纽带。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往往也具有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也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校的精神得以传承。

1.2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文化。

可以说,有学校就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价值观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等等。

其中,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园文化围绕着价值观念,对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从教职工、学生个人的层面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它规划了教职工、学生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人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组织主要承担以下四个基本职能: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

工会的四大职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有的优势。

工会的维护职能能帮助工会成为教职工权益的维权者,在教职工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此,工会的工作职责使工会在组织号召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都体现在形式多样、富有温馨创意的教职工活动中,这些活动号召教职工在休闲之时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工作积极分子,每年各高校通过在基层组织中遴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式评选出一批具有先进性思想的团体和个人代表,并通过总结表彰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如通过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既在事业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先进个人。

工会可以借助先进精神、理念观点及优良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来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会能带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望、共创校园和谐的动力。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是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并最终落实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方针政策。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工会的各种宣传、引导都将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并进一步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继承。

3.1摆正工会地位。

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共生体。

《工会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因此,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因立场不同产生分歧时,工会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代言人。

当然,工会也应当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与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对共生体。

只有充分摆正工会的位置,工会才能进一步保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舔砖加瓦。

3.2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工会要想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不能成为“收会费、发福利”的.毫无存在感的部门。

这就要求工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奖惩制度。

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规、信息交流、工会建设、教工风彩、女工园地、服务之窗等规则及开展活动中展示出来,设立工会网站定期公布工会情况。

同时,奖励优秀工会员工、惩处不合格员工,调动工会内部积极性,使工会运转产生良性循环。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

高校工会若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职员工的兴趣,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内容,如我校组织教职工“迎新春校园游艺”活动、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之“爱家庭,爱生活,快乐的厨娘包饺子活动、教工运动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唱红歌大合唱比赛、庆国庆“走家园”活动、团拜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活动选择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培养教职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命感、荣誉感,使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工会活动应当着力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职工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将思想、知识、艺术和趣味有机结合,使教职工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升华。

3.4关爱、维护教职员工。

工会要坚持以服务教职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职员工的事放在心上、摆在心头,时时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开展“住院必访、困难必访、婚丧必访、生子必访”等必访活动。

要深入接触广大教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教职员工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把握教工资讯,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分析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5积极提升员工自身修养。

学校教职员工是学校面向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座桥梁,提高教职员工素质,使教职员工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与时俱进,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获取成果、发挥作用的关键。

高校工会要着力于将提升教职员工职业素质纳入自身的工作中,通过组织活动、培训、交流,帮助教职员工从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工会在此过程中的付出。

工会只有在运行中充分行使自身职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获取到自身的存在地位,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成员的核心凝聚力,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向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涛.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拓展高校工会职能[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211.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都在增强,“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迫切而强烈,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广大农民围绕增收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日益壮大,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农民的文化消费力度逐年加大。电视机普及率超过温饱且增长较快,在传统的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生活用车、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且品牌增多,增长迅速。

(三)农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自办文化开始在农村各地有所发展,各村庄充分发挥本村文化人才、组织、设施和文物的优势,认真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如:歌舞晚会、地方戏演出、老年秧歌等。农村基层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组成数量众多的民间乐队、民间舞蹈队、家庭文艺队等农村文艺队伍到各地进行演出,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品种繁多,层次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为不断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下,广大群众的文化品味也有所提升。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文化建设工作“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且,各级基层政府都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指标内容,纳入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更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2、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

资总量本来十分小的情况下,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城乡投入之比基本在8:3,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当前,很多村镇虽已建立文化活动室,但大多基本功能已经萎缩,或挪作他用,造成读书看报、科技培训等一些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4、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到位是其文化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文化建设中,管理缺位主要表现在用人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当前,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低,技能低,工作效率低,这都是文化建设中用人机制不健全出现的问题,在现有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中,中、基层文化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镇乡街道文化专干“不专”,农村文化服务多头管理,缺乏相应的文化编制。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常被任意抽调,协助乡镇政府搞经济工作,组织文化活动和指导农村文化的本职工作却常常因时间精力原因搁浅,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5、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着“重抓经济,轻抓文化”的思想。深受农民欢迎的传统民间文化文艺越来越少,而且没有得到很好地保留和挖掘,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农村的文化活动科学含量不高。

6、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专业队伍素质亟待加强。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

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抓好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一是大力举办民间艺术节。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艺术种类繁多,许多地方形成了“一乡一品、百村百味”的地域特色文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民间文化的成功经验,开辟多种渠道,举办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艺术节,以提升民间艺术质量,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民间艺术进城,鼓励有条件的民间艺术市场化,并在经费、场地、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

二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民特点,增加节目套数,寓教寓法于乐,使农民群众能够普遍收听到广播节目,收看到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主要电视节目,满足农民群众对新闻资讯、法律知识、文化娱乐、科技培训、生活信息的基本需求。

三是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如农民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极易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因而极易在社区内部快速发展起来,极易形成地方性的文化特色。所以,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应成为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在思想认识、政策措施、队伍建设、后勤保障上给予鼓励支持,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四是全民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汇聚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系统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卫星传输、光盘载体、资源镜像,配合使用机顶盒等各种传输方式,传送到全国省、市、县、乡、镇、村各级中心服务站。群众可以随时阅读电子图书,听音乐,听讲座,观看电影,欣赏戏剧、曲艺、舞蹈等艺术表演,学习科技法律、文化艺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接受远程培训,参加远程会议等等。它是用高新信息技术组织的我国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文化创新工程。

(五)大力培育壮大农村文化产业。

一是协助农村文化企业培育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要热情培育并着力打造一批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村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兴办农村文化产业――更新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培育精明强干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才队伍。发展农村产业文化,必须培养并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带动农村文化进城、城市文化下乡。除经纪人外,还要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让产业文化的参与者尽快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技术,以促进当地特色文化走向产业化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农村文化市场的壮大,有赖于农村文化市场的主体dd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尤其是文化市场消费观念。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七

通过梳理校园文化与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关系,对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文化园圃中一个结构完整且独具性格的系统,它根植于校园的土地,融入了师生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自新力强的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学文化建设,指的是基于知识传授并高于知识传授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将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责任追求、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儒雅风范等要素内化为全日制自学助考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的。自考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倡导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协调发展、同舟共济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含义。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按照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载体、文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导向,通过文娱、科技活动的组织,强化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资源,拥有独立成熟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在积极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的价值取向、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名师导学、院领导接待日、自考生夏令营、“名企行”、勤工助学等活动架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领导与学生、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其主体性。

(四)践行了积极和谐的文化思想。

践行积极和谐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灌输,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实践中体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和而不同”。坚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与学科设置割裂开来,强调办学条件的重要性,忽视师资力量和学科设置的作用,实质上是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缺乏对全日制学生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知。忽视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自考校园文化观念,单纯求虚、求大的粗放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模式,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变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这个目的的意义所在,校园文化的品位也就无法保证。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功利意识浓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学精神严重缺失。在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弊端。导致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自我膨胀等问题,影响校园文化的层次和质量。同时,自考学生很多处于构建理想信念的初级阶段,缺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正视创新精神、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含义与关系。另外,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分突出政治化,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价值选择独立性和批判性,导致自考生独立精神缺失,创新性无法体现。

髙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建设和有效管理缺乏等问题。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幵来,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到对师生内在追求上的引导,缺乏对自考生客观认知、自由个性、终极关怀等精神层面的拓宽,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员参与,尤其需要教师的参与。另外,目前校园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进而影响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夯实物质文化建设,强化育人环境。

第一,做好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校园整体规划布局过程中需要融入学校发展历程、治学理念、办学精神等人文价值,让校园建筑在与校园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学校自身的色彩基调以及规划特色。注重建筑与景观小品在精神层次上的一致性,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性,让师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验学校的人文情怀。第二,完善教学文化设施及阵地建设。加强对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实验实践、文艺体育、饮食起居等场所的规划设计,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固有阵地的建设,积极拓展文化建设的新渠道,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与保障。第三,注重校园环境的园林绿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坚持“因校制宜”,在绿化设计的生态性、美学性、延续性等原则下,力求与校园的各类建筑与设施上达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体现校园物质环境的场所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科学氛围。

第一,弘扬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层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确认识学校的历史传统、历史使命,明确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进而转化为自考学生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身份定位、价值定位。在认同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激发自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注重加强对自考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将自身学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自考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进德修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名师导学”专题辅导、“弘毅致远”实验班精品工程、“力学笃行”实习实训技能项目等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浓厚学习风气,培育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规范,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校园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师生实际的、科学性的规章制度。善于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利用文化上的归属性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激励机制,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奖优济困”奖助学金体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第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轨迹,结合自考学生的性格特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强化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网络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

第一,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学校学院德育网站,打造新闻信息平台,使学校网站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同时充分研究学生层次和学生心理,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利、高效、灵活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宽教育的纵向横向空间,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新的飞跃。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制度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媒体环境。

作者:潘俊宇唐琳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八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校园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景观雕塑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够直观地表现学校文化内涵和学校的素质教育建设进程。

因此,有必要就雕塑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素质教育产生的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文章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对于景观雕塑设计作一些探讨。

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

首先,高校的文化氛围要靠景观雕塑传达。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雕塑作为人文景观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

景观雕塑在各种传递文化气息的艺术形式中往往最为持久和震撼人心。

一是因为景观雕塑作为艺术品将在校园里长期伫立和保存;二是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因此视觉系统是人与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景观雕塑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校园中的每一座雕塑都是景观雕塑师结合校园环境和艺术思想创作而成。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校园景观雕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了校园的审美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对美的直观感受和审美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景观雕塑作为校园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以宁波大红鹰学院本部校区为例,校园占地面积并不大,第一批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方案围绕学校的中心设计了一条文化长廊,由雕塑墙、人物雕像和竹简组成。

浮雕文化墙根据历史的演变进程,主要展现河姆渡文化、越窑青瓷、王安石县学、浙东学派传承、近代民间兴学五个文化教育(文化、技能)场景,配合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建筑物和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图案纹样展现浙东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人物雕像方面,分为组雕和头像,以王守仁、黄宗羲、蔡元培为代表,将他们的'教学思想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紧密的结合。

结合校园地形,文化长廊位于河岸与草地之间,与绿色植物进行排列组合设计,同时利用植物的季节性搭配,在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获得了艺术性的果。

雕塑设计采用了雕塑墙和人物雕塑组雕的结合,使不同类型的雕塑在主题、手法和尺度的选择上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学校文化长廊设计的生态化和空间性。

在人性化和整体性方面,文化长廊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结合周边的基础设施,使之不只供人欣赏,更促进了雕塑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引发师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艺术欣赏能力。

从第二批设计方案来看,学校以“兴趣驱动,自主学习领会,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的特色项目——校园景观雕塑设计大赛,将趣味课堂与竞赛相结合,使教学计划和创新创业计划相融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作为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的校园景观雕塑,它能传递文化理念,营造艺术氛围,和师生达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个性。

基于以上的人文特征,要求师生进行设计构思,并根据校园景观雕塑的设计依据与原则,表达设计理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展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

同时,在设计大赛的过程中,拟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之前校园景观雕塑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无法引起共鸣。

第二,雕塑作为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缺乏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

第三,学习领会与大赛相结合,使成果更加显著,参赛氛围更加浓厚,学生自主学习领会积极性提高。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塑造了一所大学的良好形象,还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校园景观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组雕创作随感.雕塑,2006(4).

[2]孔凡康.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雕塑的作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

[3]卢小飞.浅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雕塑文化.群文天地,2011(24).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九

学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不仅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落实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建设、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传承的纽带。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往往也具有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也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校的精神得以传承。

1.2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价值观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等等。

其中,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园文化围绕着价值观念,对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从教职工、学生个人的层面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它规划了教职工、学生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人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组织主要承担以下四个基本职能: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

工会的四大职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有的优势。

工会的维护职能能帮助工会成为教职工权益的维权者,在教职工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此,工会的工作职责使工会在组织号召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都体现在形式多样、富有温馨创意的教职工活动中,这些活动号召教职工在休闲之时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工作积极分子,每年各高校通过在基层组织中遴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式评选出一批具有先进性思想的团体和个人代表,并通过总结表彰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如通过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既在事业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先进个人。

工会可以借助先进精神、理念观点及优良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来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会能带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望、共创校园和谐的动力。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是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并最终落实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方针政策。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工会的各种宣传、引导都将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并进一步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继承。

3.1摆正工会地位。

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共生体。

《工会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因此,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因立场不同产生分歧时,工会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代言人。

当然,工会也应当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与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对共生体。

只有充分摆正工会的位置,工会才能进一步保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舔砖加瓦。

3.2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工会要想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不能成为“收会费、发福利”的.毫无存在感的部门。

这就要求工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奖惩制度。

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规、信息交流、工会建设、教工风彩、女工园地、服务之窗等规则及开展活动中展示出来,设立工会网站定期公布工会情况。

同时,奖励优秀工会员工、惩处不合格员工,调动工会内部积极性,使工会运转产生良性循环。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

高校工会若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职员工的兴趣,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内容,如我校组织教职工“迎新春校园游艺”活动、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之“爱家庭,爱生活,快乐的厨娘包饺子活动、教工运动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唱红歌大合唱比赛、庆国庆“走家园”活动、团拜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活动选择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培养教职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命感、荣誉感,使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工会活动应当着力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职工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将思想、知识、艺术和趣味有机结合,使教职工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升华。

3.4关爱、维护教职员工。

工会要坚持以服务教职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职员工的事放在心上、摆在心头,时时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开展“住院必访、困难必访、婚丧必访、生子必访”等必访活动。

要深入接触广大教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教职员工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把握教工资讯,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分析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5积极提升员工自身修养。

学校教职员工是学校面向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座桥梁,提高教职员工素质,使教职员工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与时俱进,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获取成果、发挥作用的关键。

高校工会要着力于将提升教职员工职业素质纳入自身的工作中,通过组织活动、培训、交流,帮助教职员工从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工会只有在运行中充分行使自身职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获取到自身的存在地位,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成员的核心凝聚力,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向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涛.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拓展高校工会职能[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211.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文化墙建设申请书怎么写篇十

摘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工会承担着自身的职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试就工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更有效的开展工作提出一点浅见。

关键词:工会;高校;文化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这是国家领导人在山东调研时明确强调的。

在新时期的高校建设中,我们都已有深刻体会,要谋求更好的发展,除了比拼师资、生源、硬件设备这些之外,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加以培育,形成个性化的校园特色,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良性发展。

高校工会作为高校联系教职工的纽带,除了维护教职工权益之外,也要承担起以下几个职责,如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促进强化主人翁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

学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不仅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落实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建设、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传承的纽带。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往往也具有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也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校的精神得以传承。

1.2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价值观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等等。

其中,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园文化围绕着价值观念,对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从教职工、学生个人的层面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它规划了教职工、学生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人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组织主要承担以下四个基本职能: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

工会的四大职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有的优势。

工会的维护职能能帮助工会成为教职工权益的维权者,在教职工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此,工会的工作职责使工会在组织号召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都体现在形式多样、富有温馨创意的教职工活动中,这些活动号召教职工在休闲之时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工作积极分子,每年各高校通过在基层组织中遴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式评选出一批具有先进性思想的团体和个人代表,并通过总结表彰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如通过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既在事业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先进个人。

工会可以借助先进精神、理念观点及优良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来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会能带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望、共创校园和谐的动力。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是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并最终落实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方针政策。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工会的各种宣传、引导都将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并进一步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继承。

3.1摆正工会地位。

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共生体。

《工会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因此,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因立场不同产生分歧时,工会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代言人。

当然,工会也应当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与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对共生体。

只有充分摆正工会的位置,工会才能进一步保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舔砖加瓦。

3.2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工会要想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不能成为“收会费、发福利”的毫无存在感的部门。

这就要求工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奖惩制度。

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规、信息交流、工会建设、教工风彩、女工园地、服务之窗等规则及开展活动中展示出来,设立工会网站定期公布工会情况。

同时,奖励优秀工会员工、惩处不合格员工,调动工会内部积极性,使工会运转产生良性循环。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

高校工会若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职员工的兴趣,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内容,如我校组织教职工“迎新春校园游艺”活动、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之“爱家庭,爱生活,快乐的厨娘包饺子活动、教工运动会、世界反法西思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唱红歌大合唱比赛、庆国庆“走家园”活动、团拜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活动选择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培养教职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命感、荣誉感,使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工会活动应当着力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职工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将思想、知识、艺术和趣味有机结合,使教职工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升华。

3.4关爱、维护教职员工。

工会要坚持以服务教职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职员工的事放在心上、摆在心头,时时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开展“住院必访、困难必访、婚丧必访、生子必访”等必访活动。

要深入接触广大教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教职员工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把握教工资讯,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分析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