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总结需要回顾所学知识和经验,对于巩固学习成果和提高工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以下是一些项目总结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一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传统基础学科,其地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一套比其它学科更成熟的教学方法,更科学的考试方式,因而它的效率也应该比其它学科更高。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初中语文教改的步子迈得最慢,语文教师教得最吃力。原因何在?除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不明外,现行初中考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在背离其规律的道路上久久徘徊。
面对这种状况,探讨出一种较为科学的初中语文考试方式,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那么初中语文考试现状如何呢?
第一,卷面的零乱性,反映出考试的盲目性。
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非毕业班期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基本上是三大块,即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按传统观点看,这“三大块”几乎包容了全部语文知识,似无可厚非,但细细琢磨不难发现,各块中支题间互不相干,缺乏内在联系,缺乏可考的必然性,整个试卷过于零乱。无论命题人如何标榜试题的高水平,都脱不掉知识点的拼凑这一模式。有一份试卷基础知识共七题:“1.选出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另有一份初二年级语文试卷阅读题,短文选自教材(课文已讲,有无考试意义放下不说),此题共四小题,18分:“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析短文结构填空:a.至()为第一个层次,主要说明了();b.()至()为第二个层次,主要说明了();()至()为第三个层次,主要说明了();3.写出短文主要说明方法;4.用出文中生动说明的句子”。这两组试题一个共同点是各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反映不出可考性,说明命题盲目。用这样的试题来衡量教学质量,可信度有多大是勿庸多言的。
第二,试题的机械性,导致学生得分的偶然性,既不能准确衡量学生语文能力,也不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水平。
第三,考试结果的假象性,诱发了教学中的投机行为,客观上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
正因为现行考试模式不能正确反映语文教学真实情况,所以其结果具有虚假性特征,它掩盖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真象,掩盖了素质教育和机械操作教育的差别。有这样两个教师,一个倾自己所学,每讲一篇课文都把学生带进艺术天地,学生对文章优美的意境、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感情体味细微,因而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都达到一定高度,但他的学生却输于“点”的死记硬背,所以考分总不理想;另一位教师,他不讲什么意境和描写,甚至连课文也不分析,只把每课可考的“点”抽出来让学生死背,结果每次考试得高分。如果从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最终目的的角度观察,前者显然比后者艺高一筹,然而,事实是前者每次挨训,而后者模范当了,奖金得了。这种现象如何解释?这就是考试结果的假象性。虽是假象,但很诱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此作为评估教师工作的依据,从而诱发了教学中的投机行为――一些人为得高分而不择手段;另一方面教师都忙碌着争高分而荒于心平静气地探讨教改――还是驾轻就熟、谨慎从事来得妥当。
以上简略分析了初中语文考试现状,虽是浅显的一管之见,但仍可从中看出,现行考试模式已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阻碍作用,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改?既然还没有一种更科学的考试方式来取代目前的一纸定音,那么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试题形式却是可行的。循着这条思路,我认为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巩固、应用两种题类为宜。
巩固类试题测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某阶段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语文知识包括听记读写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这类题也应是综合性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具体文章这个载体,离开载体去研究语文知识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把语文知识从载体中抽出来考试,把语文变成了机械操作,所以巩固类考题以阅读形式为宜,便于综合考查。选文应以教材以外文章为主,这可避免学习中的守株待兔和教学中的取巧行为。此类题量不宜过大。
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更可以试作一篇广告等。这个层次难度较大,唯其难度大,才能准确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能体现教师素质对教学的影响。为了使应用类考试出实效,不防借鉴英语考试方式,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得出学生语文整体成绩。
为准确体现这两大类试题特点,命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加大试题容量。
试题容量是指试题所包含的知识量,换句话说就是答题所需用的`知识量。传统试题过于单纯,这不便于启发学生扩散思维。大容量试题虽然给学生解题增加了难度,但这样考试的结果可信度才会更高。例如,现在考试通常有这样的题型:“说说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并指出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作用。”这道题容量太小,而且过于机械,学生完全可以照老师平时讲的这类题解硬套;换成这样,效果就不同了:“用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写一句话,并简述这样写的理由。”要解这道题,首先要知道原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次要知道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最后还要知道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作用。这样大容量试题考查是多向性的,对检验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主观型试题为主。
语文知识,特别是读写知识,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在教师用书把知识框得过死,不给师生一点发挥的余地。而命题人更是变本加厉地把原来框死了的知识凝固化,派生出大量客观性试题,学生答题不能越雷池一步。我认为,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就应以主观性题型为主进行考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当然,主观性试题答案的多样性给阅卷带来一定困难,阅卷人的感情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只要在实际运作中加以规范和约束,这些不利因素都是能够克服的。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核心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状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教学质量低,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不稳定,奉献精神差等。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交通不便利地方的农村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
1.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主管部门制度的摆动性。关于学校的人事、奖惩和考评制度不够完善。方案、政策天天变,年年新,致使教师人心惶惶,无所适从。
(2)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形成性评价难以掌握和操作,学校只能看重结果,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考核教师,只是认你分数。于是教师为应试而工作,提倡已久的'素质教育就无迹可寻了,学生也为应试而努力。
(3)教师队伍配置不够合理化。越是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就越落后,甚至在教师的配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年轻教师或刚分配的新教师不愿去那些“鬼地方”,想方设法借调,只有一些年纪大的教师在那里“苦撑着”。老教师观念保守,陈旧。而小学生有记忆手脚是影响,所以学生也缺乏活力和童趣。
(5)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贫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获取途径少,很多学校仅仅拥有一台远程教育的电脑和投影仪,但能否真正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也是个问题。鉴于此,有些学生家长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将自己的孩子不惜重金转入具备良好设施的县城小学或设施较好的中心小学。
2.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因素。
(1)生源不断锐减。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现代人的生育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两女户可以免除教育费用,而且身为父母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另外,现在的农村医保政策对农民提供了切实的好处,使农民对养老无后顾之忧。因此,人口数量迅速降低,各学校的学生人数近两年都有明显减少。
(2)后进生,问题生较多。其主要是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多有爷爷、奶奶代管。中国有句俗话“远儿亲孙子”,祖父母辈对孩子的溺爱较重,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农村自然条件差,有些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顾家,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性格抑郁,恶习较多,这些孩子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稳定人心。更新管理理念,常规检查常抓不懈。教师队伍的配置应合理化。奖惩要有量的控制,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不能对教师进行频繁调动,一来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影响,另外,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立科学稳定的评价体制,对教师的工作全面进行了解,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以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希望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能真正落实到位,相信它在近年会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校的管理和评价,调动积极性。
(2)提倡创新,革除腐朽思想,最主要的是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学校本身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抓好教研工作,多请名师或市级、县级优秀教师讲课,骨干上好观摩课,新手仿课,组内听评课,争取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能切实的讲一堂好课,要讲出自己的风格。以教研促教学,从参与创新,资源共享。另外,鼓励教师自学或组织好培训,多掌握一些信息,促进对现代教育手段的掌握和运用。
(3)教师要端正思想和态度。农村小学的教师更应该做小学生“朋友”式的老师,多和学生谈心和交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势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真心关爱,稳定生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爱好等各方面的成长,多和家长联系交流,用无私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稳定生源,防止流失。
(5)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后进生。对后进生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做好记录。对待“留守”和“单亲”学生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表扬,少批评,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去感染他们。
总之,要使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校得以长足发展,还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另外,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教育才能走得更远,农村小学教育的情况才能更好,农村群众才能在教育中得到实惠,农村孩子才能为当地的经济服务,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三
近年来,为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对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研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地位作用。
在这方面,研究工作者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艰苦紧张和相对封闭的军营生活,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考验,使部分官兵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青年官兵处在成人成才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官兵行为上出现的偏差,部队中发生的事故案件,许多都与不良情绪逐步郁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全面提高官兵的素质,就必须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步伐,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作为基本途径,在造就官兵良好的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造就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关系调整,新旧观念的碰撞,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对官兵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相对封闭的军营环境,严格的管理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又很容易引发官兵的紧张和焦虑;优越的生活条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部队的独生子女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减弱;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过高的、脱离实际的、因而也难以达到的期望值,又给官兵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军人肩负的任务重、责任大、标准高、要求严,许多部队驻地条件艰苦,不少官兵常常有家庭困难之累、荣誉进步之虑、转业退伍之忧。军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青年官兵承受着比社会同龄人大得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帮助青年官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环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结合官兵的心理接受特点,改革教育方式;结合官兵心理变化特点,捕捉教育时机;结合官兵心理成长需要,拓宽教育内容,从官兵立身做人的基本问题抓起,培养健康的心理基础。当前,要通过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重点培养青年官兵七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平常心态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健康心魄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良好心境一时刻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向上心态一始终抱着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友爱心田一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战友关系;爱国心愿一具有强烈的报国精神和集体观念;宽广心胸一正确对待荣辱进退和利害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年官兵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军人。
第四,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提高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迫切需要。我军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同时,作为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它承担着心理障碍的缓解和调控任务;作为健康心理的指导和培育渠道,它又担负着按照官兵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锻造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心态的'重要职能。因此,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提高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
无论是探讨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地位作用,还是研究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对象内容,首先遇到的都是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关系。回答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成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理论研讨的重点。
(一)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什么是思想问题,什么是心理问题,这是回答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关系的前提。多数同志认为,所谓思想问题,主要是指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处事原则等。在部队中,比较明显的思想问题主要有革命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事业心责任感弱化、对改革开放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和人的机体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的各种消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按其发展程度,心理问题可分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类。在部队中,官兵的心理问题种类繁多,经常出现的有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后的痛苦、落榜后的忧郁、工作不顺时的焦虑、受到批评或指责后的怨恨等等。
多数同志认为,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至少有五点。
(1)问题的性质不同。思想问题常常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相联系,带有明显的政治和道德色彩。而心理问题常常与人的生理状态、身体素质、遗传因素以及人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最显著的区别。
(2)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思想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极端性等,它的形成大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嬗变,一般来说不会是突发性的,而是由于忽视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所致。而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因而常常会表现出“突然性”。
(3)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通常分为一般的思想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立场、观点、态度等,反映了一个人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趋向、是非标准以及深层次精神问题。而心理问题常常以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通常分为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心理失调等类型。
(4)问题的影响范围不同。思想问题既可以影响个体也可以影响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和感染性;心理问题除了消极心理和一些遗传性的心理疾病外,一般不会影响其他人,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遗传性。
(5)问题表现的特点不同。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内隐性、稳定性、政治性与道德倾向性等特点,而心理问题则具有生理性、外显性、自发性、情境性、易变性等特点。
(二)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联系。研究者们大多认为,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问题长期郁结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发展成为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可以加重思想问题。其一,心理问题是思想问题的基础。心理与思想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因此,任何一种思想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其二,思想问题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根源之一,一个人有了思想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他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言语行为,而且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思想问题可能会引发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三,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着共同的生理机制。无论是人的思想问题还是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结果。人脑作为思想和心理的共有机制,决定了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联系性,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以发展为思想问题。
三、关于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基本环节和内容。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官兵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注重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基本环节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普及心理知识。为了全面提高官兵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必须加强和普及心理知识。针对目前部队官兵心理知识普遍缺乏的实际,要以《心理保健手册》、《心理健康指南》、《军人心理咨询》、《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书籍为基本教材,并通过建立保健咨询站、设立心理教育宣传橱窗、举办心理科学知识讲座、印发心理学知识手册等形式,坚持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教育,使官兵基本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自我控制法、目标转移法、他人疏导法等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官兵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疏导能力,做到时时处处保持良好的心态。为确保普及心理知识教育实效,团以上单位以及营、连都应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并聘请地方心理学专家常年担任心理教育顾问,为官兵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和进行心理辅导。
(二)开展心理咨询。在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部队在做好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首先是缺乏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专家”,其次是官兵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尽快建设一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要通过外送学习、邀请专家来队培训等形式,使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骨干做到“五会”会宣传心理知识,会发现心理障碍,会开展心理咨询,会做心理疏导工作,会监护精神病人。二是要端正官兵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毫无顾虑地参加心理咨询活动。三是要创造合适的空间。通过设立“心理热线”电话、“心里话”信箱等形式,千方百计为官兵提供敞开心扉的渠道和条件。四是要建立官兵心理档案,为适时地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依据。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对部队官兵的人格、心理、气质进行测试,对战士的性格特点、能力特征以及心理上、情绪上和行为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详细记录下来,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和帮助措施。
(三)加强心理训练。这是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多数学者认为,心理训练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非思想问题入手,正确调适和超前防患;二是把心理教育引入军事训练,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三是针对未来战场的环境条件,提高对未来战场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加强心理训练要与战备、训练、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相结合,着眼于官兵良好素质的培养与形成,把握官兵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训练工作。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军营环境对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一般有六种方法:一是领导干部要公正、廉洁,对所属官兵一视同仁,公道正派地处理好官兵的切身利益问题,杜绝打骂体罚和侮辱士兵人格等不良行为。二是要加强军营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官兵在娱乐中思想得到启迪、身心得到调节、情操得到陶冶。三是要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通过举办各类知识讲座,鼓励官兵参加各种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满足官兵强烈的求知成才欲望。四是要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使官兵在健康纯洁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感受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和领导的关怀。五是要坚持科学管理,科学施训,无论是部署工作还是下达任务,都要充分考虑到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六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量满足官兵的日常生活需求,减少军人的后顾之忧,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四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代理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外语教学。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兴趣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与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与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著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优美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研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研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研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与之势[4]。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智慧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与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掌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与人文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意: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与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co,1972.26。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五
技术的发展,推动高科技产品如机器人在组织中的应用,使企业裁员成为常事。企业裁员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严重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发生了变化,长时间待在一个职位的现象越来越少,而更倾向于临时性的雇佣关系。因此,员工心理契约日益成为管理研究的主题。企业怎样才能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组建具有高凝聚力、创新力的团队,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是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检索cnki收录的国内心理契约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基础、内容维度、类型与特征等角度进行总结,以分析以往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趋势做出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心理契约理论基础心理契约是在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交换活动的支配,交换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组织员工感觉到自己对组织的付出与从组织中所得到的回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觉得与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不公平的,从而破坏了与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心理契约。社会交换对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恩惠或使其享受到了实际的利益,员工感知到企业已经履行了自己的心理契约,就倾向于对企业做更多贡献;反之,当员工感知自己的心理契约未被企业履行,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心理与行为。
第二,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个人”是情感复杂和丰富的行为主体,个人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员工对于个人-组织交换行为的期望,导致员工会产生不同强弱程度的交换意识。公平理论来源于亚当斯的《对于公平的理解》,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的影响。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这是合理的、公平的;如果报酬不合理,会产生不公平感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2.心理契约内容及维度。
2.1心理契约的内容。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对心理契约内容的真正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经济来临背景下雇佣关系的性质发生改变之后。rousseau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交易责任和关系责任两种类型的责任。herriot将心理契约的内容划分为组织责任、员工责任两个类型。
组织责任包括培训、公正、需要满足、协商、自由、人性化、理解、环境、公平、福利、安全、薪资十二个方面。员工责任包括忠诚、灵活、敬业、诚实、守时、爱护资产、团结互助七个方面。rousseau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内容有至少在单位工作两年,不再到其他单位另找工作,不帮助单位的竞争对手,接受内部的工作调整,接受单位的职位变换,愿意为单位出差,愿意到异地工作,达到所要求的工作要求等十三个方面。对心理契约内容的探讨,有的学者着重对组织责任的研究,而有的则偏重于员工责任的研究,也有的从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虽然结果各不相同,但这为心理契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2心理契约的维度。
心理契约内容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学者分析出来的结果的不一致性。为了对心理契约有个更为概括性的了解,学者进一步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了探讨。对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当今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二维、三维及多维结构说。
2.2.1二维结构说。
rousseau认为存在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两个维度。millward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心理契约的潜在因子结构,kickul利用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探索和验证,从数据中提取了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两个因素。陈加洲运用主成分法分别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对因子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均含有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的结论。
2.2.2三维结构说。
rousseau和tijorimala的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后两个维度是从二维结构中的关系维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指向事业和工作方面。一个指向人际交往和人际关怀方面。coyle-shapiro以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抽取了交易责任、培训责任和关系责任3个因素。李原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心理契约的结构进行了探索,认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分别是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发展型责任。此外,心理契约还存在多维结构说,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多,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基本都采用二维度结构和三维度结构说。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地区文化背景、调查对象的影响。
3.心理契约类型与特征。
rousseau根据雇员与雇主契期限的长短及绩效要求是否明确,把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平衡型和过渡型4种类。表1列出了四种心理契约类型及其特征。除了对心理契约的类型进行探讨外,学者还深入研究了心理契约的特点。何聪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管理进行探讨,认为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相互性、内隐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五个特征。白帅指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内隐性、动态性、效能性及时代的特点。虽然学者对心理契约的特点的表征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
4.1心理契约破裂及后果rousseau认为,组织有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至于心理契约的破裂、违背与行为间的联系,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有影响的是turnley与feldman的模型。按照turnley与feldman的观点,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员工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离职;二是降低职务内绩效;三是降低职务外绩效;四是出现反社会行为。张太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破裂三个维度均对员工绩效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对管理欺凌的正向影响显著。理契约破裂及其行为后果的研究,为管理学、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基础,拓宽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围,加深了研究深度,为组织改善与员工关系提供了依据。
4.2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兼并、重组、裁员等现象不断增多,这些做法打破了员工与组织已形成的心理契约,使员工对组织丧失信心,降低了组织的竞争力,这些问题促使学者们从变化了的心理契约入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而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我们解决企业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丁瑞的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对离职倾向均有负向影响,心理契约履行得越好,则员工离职倾向越低。心理契约是影响离职倾向的要素之一,探讨心理契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对组织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当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仍是各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纵观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受到各种条件(诸如被试、方法、地域)的限制,导致心理契约的研究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列举如下:(1)被试基本来自同一行业的员工和组织,要么金融,要么园林,要么高科技企业,其研究结论不具有推广性。心理契约存在于任何组织的每一位员工,将各类组织的员工作为心理契约调查对象将会大大增加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及推广性。(2)心理契约存在于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中,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大多以盈利性的企业员工为被试,应加大力度对非盈利组织如学校和政府等的研究。(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的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契约的研究及其发展将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4)当前的心理契约研究大多停留于表面,没有实地进行调研,实用性较低。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结合组织现状开展心理契约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是后续研究的必然走向。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六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价值。
“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破除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偏见。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解放人类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中引人性别议题,不但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而且可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同时引起人们对性别议题的关怀心、敏感度,以及使人们获取有关两性平等、互相尊重的知识和技能,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性别群体共同的理性的自觉认识和行动。进行性别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解构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减少甚至消除性别歧视。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
性别形成的心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形成了以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图式理论等为代表的解释性别形成的各种理论,它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体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特征。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生理结构就是命运。”妇女的生育角色、性别身份和性的`选择是由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任何不服从自然要求的妇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正常的”。弗氏精神分析理论以一种“男性中心”的视角看待女性心理特征,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判。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完全习得而来的,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大量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结果。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性别行为是一个内部认知发展过程,它的形成是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性别社会化的主体。随着智力的成熟与发展,儿童可以达到自我的社会化,自己选择与自己性别适宜的行为。同时认为,性别定型的过程也必然服从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马丁和哈文森的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把人、特质和行为分成男性和女性两个范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类型发展理论的趋势。
2。社会人类学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克特・帕森斯提出的特殊功能论,认为个人要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内化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期待。只有经过社会化,文化模式才能被内化到个性体系,才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制约作用,行动者才能使动机与角色期待一致起来,并取得扮演角色所需要的技能。性别的形成正是在个体习得文化对性别的界定及角色期待中完成的。社会文化决定论者玛格丽特・米德根据对阿拉佩什、蒙杜古马和特哈布利三个原始部落的跨文化社会的性别特征的调查,得出男性化或女性化并非传统观点那样是性别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3。性别双向化理论基础。
以性别双向化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为代表的当代美国著名性别心理学家本姆,质疑以往男女两性的分类标准,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只是同一程度上的相对两端。本姆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别特质双向化的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即可能是性别双向化的或双性化的,他/}l们既有所谓的男性化特质,又带有所谓女性化的特质。同时还认为在性别特质上非常传统的个体会抑制任何被认为与其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特质,而双向化类型的个体则会较自由地表现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本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非性别歧视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主张。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的发展和未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性别教育研究进展。
(一)性别角色教育方面。
针对“角色”一词,中西学者有过各种表述,概而言之是指在社会群体中,社会对特定人或群体的行为表现的期待。它是社会群体的组成元素,其中身份与地位是其重要的特征。性别角色是指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以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身份地位、行为表现方式等方面持有刻板印象。它是一种社会对性别群体的先验的看法与期待。在性别角色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性别角色受多种因素影响,它是社会发展和历史积淀的产物。首先,性别角色的差异是由于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决定的,这一因素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先天必然存在的。其次,性别角色更多是受到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影响的,是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对不同性别的观念和期待。性别角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行为和内在态度两方面。在近十年的研究中,我国关于性别角色教育专门研究的期刊论文有10余篇,主要是从双性化理论、性别角色认同、因性施教、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等角度作了研究,其中关于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文章有2篇。由于研究者立场和方向不同,其观点也不尽相同。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本身既有与其生理性别相同的性格特征,又存在着另一性别的特征,这两方面都应得到充分发展。而另一些学者则站在了相反的立场,认为应该针对个体的生理性别进行相应的、与此相符的教育,使其性别特征更加明显。
(二)性别差异教育方面。
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生理差异、内在态度、外在行为,以及社会认同、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差异。在教育领域,性别差异研究除了关注上述要素外,还注重对个体学习性向、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智力发展水平等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内研究性别差异教育的专著有《性别差异与教育》,而其他涉及性别差异教育的研究多为期刊论文,主要从学生人学情况、教育经费使用、教育收益(回报率)、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性别差异研究。从研究成果看,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呈现我国各级学校男女生人学比例;分析学校教育中教育经费的分布比例;比较各类学校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学习性向的性别差异状况;比较学习能力及学习优势的性别差异;寻找适合男女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发展状况以及各种关键期的性别差异,等等。同时,研究还涉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包括教师自身性别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对其教师专业发展、职业上升空间、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包括教师由于自身性别造成的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态度、管理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教学中性别歧视的研究。
(三)性别平等教育方面。
性别平等教育,主要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出现的不平等、不一致的现象,包括地位上的不平等;相同情况下的不同对待;文化传统对不同性别受教育者的不同期待与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显性的差异对待和隐性的情感差异对待;教育过程及就业过程中由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造成的性别歧视,等等。我国近十年来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很少,研究深度也基本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而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已做得相当完善,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性知识、性心理、性态度等方面,并力图破除传统文化脉络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将课堂上所认识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大陆方面,近十年来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业、启蒙教育、农村入学比例、女性主义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探讨,呈现了我国教育在人学制度方面的平等程度,在教育出口制度方面也有相关研究,但关注的人较少,由于在入学后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受教育者的流失,并且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就业情况是呈现性别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四)性别意识教育方面。
性别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近十年来,我国关于性别意识方面的专著有《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性别的革命》《性别别政治》《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等。我国的性别意识教育研究主要是在学科教学、教师教学、教师意识、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在教师性别意识教育方面有较大进展,教师性别意识教育是指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以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为目的,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和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教师获得与社会性别和教育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以消除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这一研究方向,我们也可以看到,是坚持双性化教育立场还是传统男性化教育立场,对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都有不同的影响。
(五)性教育方面。
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性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尤其对引导青春期青少年的走出心理误区,正确看待自己及异性,妥善处理异性间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的性教育刚起步不久,对性教育的研究也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是依据性教育的国际水平对国内性教育现状进行审视,从中产生大量问题,如教师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或粗略带过,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课程,再如国内性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贫乏,并且没有一以贯之,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关于这一方面还有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并且关于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生命科学研究者与教育研究者合作进行性教育研究的范例,从而推进了我国性教育内容的规范化、科学化。还有一些人文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于性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也进行了探索,希望能找到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途径,从而使性教育更加切实有效。
四、结语。
首先我国近十年来关于性别教育研究的成果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具体研究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关于性别教育专门的本土化研究很少,大多是借鉴国外性别教育的理论和模式,以至于在实践层面上大打折扣。其次,性别教育研究的实际价值匾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许多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再次,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视角观点都比较局限,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国外性别教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很少有创新视角来重新认识性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也过于狭隘,往往走向一个模式或一个理念的极端。最后,在性别平等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或是入学过程中的性别比例差异,这一差异的缩小是必然趋势,而很少有学者关注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性别差异。且性别平等研究中数量差异较多,然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差异,以及其观念、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原因剖析深人不够,提出的建议对策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泛化,且很多都缺乏推广意义。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七
毋庸讳言,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源自西方国家。自从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对中小学心理教育十分重视,在理论上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观点和学术流派,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一些学校把学生的心理行为指导列入课程,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心理教育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使心理教育介入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3]在中国社会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应借鉴国外心理教育的积极做法,从中汲取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思想启示的价值内涵。
(一)心理教育形式分析。
国外中小学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2.校外心理咨询机构。由于中小学校园内心理咨询师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除了中小学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之外,许多国家还建立了校外心理咨询机构,由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师生进行咨询。例如,建立校外心理支援中心、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社区警察、少年警察队等组织机构,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有些学校规定心理辅导员必须要与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磋商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根据美国1994年在45个州中482个社区的抽样调查,55%的社区有社会咨询专家,41%的社区有社会心理学家,21%的社区有社会工作者,他们的服务范围由学校拓展到家庭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3.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心理教育的合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例如,美国为解决公立学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德国、英国、法国、芬兰、挪威等欧洲国家,也把家校合作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颁布法律,在制度上严格规范家庭与学校、社区合作培养学生的行为。
4.心理教育课程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角色扮演、自测自评。心理教育的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打动人心,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教育形式对我国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二)心理教育内容解读。
1.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卫生教育。国外中小学在招生时,会运用量表测评或运用观察法考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新生入学之后,更注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舒缓和分解心理压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进行自我调节。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开设了校园心理健康中心,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咨询师或医生交流,及时化解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美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个人问题。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累积性档案,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兴趣、人格、嗜好,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可以分门别类地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上内容在我国部分地划归道德教育。
3.心理问题的诊断与评价。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采用心理测量方法,以个体或团体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的能力倾向、人格和情绪发展、社会技能、学习环境和学校气氛等。通过测评来指导学生在职业、健康、道德、人际交往、学习、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显然,其中相当部分在我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4.心理行为异常的矫正。当今时代,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复杂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小学生的心理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例如,虐待、自残、自杀、辍学、吸毒、早孕、暴力倾向等。国外中小学采用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方式,对问题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直接的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形成合理的行为管理策略,学会妥善处理心理危机,如父母分居、离异、亲人去世或自杀事件等。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但总体上对矫正学生的心理异常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5.学习与生活指导。在学习上,欧美国家中小学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学会自己设计和研究。例如,美国的心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教师和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会停下正常教学,组织全班讨论某一学生提出的创新观点。在生活上,一些学校分门别类地建立了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或小组,针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心理咨询、图书借阅和查询、课外学习、卫生保健、休闲、俱乐部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指导。这些具体而细致的心理指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保障。
另外,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有比较深厚的健康心理学理论研究作为学术支撑,而且这些研究还逐步由基础理论型向实践应用型过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培训和临床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研究也不够充分和深入,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在加强理论研究方面还需要下大气力。
以上归纳的国外心理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只是管窥之见,甚至是以偏概全。但毋庸置疑,国外中小学普遍重视心理教育,而且在很多方面用心理教育取代或弥补了道德教育的某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外心理教育的某些做法,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思想启示,心理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补益作用值得深思。
(一)赋心育以道德教育功能。
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国外心理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能够发掘中国古代心学的教育价值,推动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心理发展为基础,二者共同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结构之中。赋予心理教育以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把心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把道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指导原则,从而实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心理冲突与抉择,这些问题通常不是传统德育所能解决的,而设计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就可以借助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一方面,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心态,形成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决定心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心理品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是,心理教育毕竟有别于道德教育,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国当今时代,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道德教育还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就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现实出发,努力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制不良诱因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改善其道德行为的目的,这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教育中的心理异常问题,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问题等难以在心理—道德教育模式中得到完全融通,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问题统统归之于道德问题,也不能将道德问题曲解为心理问题。
我国学者牛端、邝学良调查了372名初中生和80名初中教师[4],结果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学习指导、人际交往指导是初中生最需要帮助的内容;在情绪控制和升学择业方面,二者观点不完全一致。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在设计心理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调查分析学生心理需求,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人际交往技能、异性交往方法、乐观态度养成、升学择业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从帮助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心理感召力。
(二)正能量促学生健康成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和心理思潮。其创始人塞利格曼(m.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不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中小学积极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5]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应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字里行间体现的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正能量,帮助他们学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激发起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动机,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凝聚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从而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1.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正能量的传输和启蒙,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战胜和超越当前的心理困境,重新确立心理旅程的航向。
2.传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尤其是掌握学习、人际关系、升学择业、社会生活、适应和发展方面的基本心理学知识。积极心理教育的方式接地气,看得见,摸得着,形式活泼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
3.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这就要把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真正达到了视学习为生命价值追求时,其心理才真正驶向健康的航程。
(三)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除心理教育外,国外中小学普遍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例如,英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贯彻教育性原则,各科教学要充分体现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教材编写首先要体现这一原则。自然科学教学也要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结合进来,把人道主义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在教学管理上,英国中小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科学和真理观念,又要体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对教师本身言行举止的管理与评估,提高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欧美国家,教师普遍表现出较高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有令人感佩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除了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规范化管理,逐渐将这种教育精神内化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和自觉行动准则。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05.
[2]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修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八
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储备总体来说是总数可观,人均拥有数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以来,矿产资源进口的数量不断增大,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因此,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矿产税费制度的合理建立对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梳理目前对我国矿产资源税收制度的研究的情况,寻找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期望对于我国完善矿产资源税费计价模式有所帮助。
一、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计价主要是由一税四费两价款以及两个行政事业型收费[11]组成,目前国内主要争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取消补偿费和资源税,代之以权利金。高兵,王丽艳[1]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本质都体现了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实现了所有者的利益,故可以合并成为一种税,并且使用国际通行的名称“权利金”。李凤,汪安佑()[2]认为由于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本质都是从量计征的,因此都是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与权利金本质相同。谭旭红等(2006)[3]认为资源税不属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范围,故失去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应改为在理论依据上更为合理的权利金。赵文杰(2010)[4]认为资源税不具备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而资源补偿费作为国有资产收益应当纳入国家预算,而其实际用途不当,大多用于资源勘查支出,因此并没有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因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都是名不副实,且二者在税理上重复,故应将两者合并成为权利金。这样可以减少纳税环节,是企业和国家都得到收益。
第二种观点;将补偿费改为权利金,保留资源税。樊轶侠(2010)[5]认为资源税的设置目的是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矿产资源补偿税费的设置目的是保证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为了避免被误解为重复征税,应废除矿产资源补偿费改用国际惯例权利金,资源税进行保留,并提高资源税的税率,以此来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陈文东(2006)[6]认为将现有级差地租的成分和绝对地租的成分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中剥离出来合并成为权利金,废除资源补偿费,对于资源税进行重新定位,从原来的级差调节中跳脱,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找到新的定位,着重体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的补偿。欧阳荣启()[7]提出资源补偿费在用途上与矿业权价款出现了冲突,故应废除,但是矿业权价款在矿业权去的过程中只是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的权益要由资源税来实现,因此建议保留资源税。
第三种观点:保持现有的税费分离的高珊珊,孙超()[8]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条例,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都不属于乱收费,不应被取消,在相关法律进行修改以前,维持现在的税费分离更为合适。郭艳红(2009)[9]认为对采矿权证持有者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由于其具有绝对地租性质,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偿开采;而资源税属于超额利润税,对条件优越矿征收资源税,可以调节级差收入,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采矿者平等竞争。干飞,贾文龙()[10]认为短期内仍会保持税费并存的制度,因为现存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定了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的规则,同时也制约了其发展演化。汪峰(2007)[11]认为资源税和补偿费的性质、归属和作用各不相同,各自改革的方向也不相同,两者不可偏废。在准确定义两者的.属性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我国税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有许多不足。主要争对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税无法体现调节级差收益的最初目的。资源税自1994年起实行从量征收,意味着不论企业盈亏一律征收,偏离了“调节级差收入”的初衷(李安东,2011)[12]。现行的从量计税依据与资源储量、回采率、资源价格等指标不相关,容易使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造成大量积压和浪费(张彦平等,)[13]。另外,税额大小不能随着资源价格的涨落而发生变化,无法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幅差只有几十元,不足以反映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的级差收入(殷爱贞,李林芳,2011)[14]。
资源所有者权益,现行税费水平都远不能实现国家资源所有者权益。
第三、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利益关系换乱,理论依据模糊,税费性质不清晰(马长海,刘梦岩,2010)[18]。资源税立税的理论依据与资源补偿税相重复,并认为资源税是国家财产性收益,混淆了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征税,凭借财产权利收取资产收益“费”的界限(张应红,)[19]。赵文杰(2010)[4]认为自1994年税改把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实行普遍征收。这样,资源税不只是单纯的体现级差收入,而是根据资源所有权取得补偿收入。这样,资源税的性质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单纯的级差收入性质变为了具有“资源补偿费”性质,与资源补偿费在性质和设置目的上趋向于一致,造成税收的重复。
第四、现行的税费体制难以解决资源开发补偿问题。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多少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利用税收政策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殷爱贞,李林芳,2011)[14]。虽然我国已提出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以及恢复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实现。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制度体系。(蒋健明,2007)[20]。资源是当代人与后代人是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当代人对资源的开采量超过当代人应拥有的份额时应对后代人进行补偿(蒲志仲,2010)[21]。
三、改进方法研究。
针对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
(一)、对于现有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行部分改善的研究。
张彦平等(2008)[13]认为应对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按销售数量或自用量计征改为按照生产数量计征,使开采企业为所开采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许大纯(2010)[22]认为对于资源税上应当由从量征收转变为从价征收;资源补偿税费上,应适当提高费率并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浮动利率制度。刘次邦,王黎(2010)[23]认为资源税的计税依据采用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的复合计征法,即对于销售的矿产从价征收,而对于自用的矿产品采用从量征收。这样解决了对开采而未销售或已经开采而未使用的资源缺乏依据无法征税的问题,也使得税费可以和市场价格挂钩。
(二)、对于矿产资源税费整体进行改革的研究。
裘燕燕等(2007)[24]从有偿使用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出发,对现有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整体体系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蒋健明(2007)[20]建议建立以权利金制度为主体,结合生态保证制度、资源耗竭补偿制度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促进合理开采和保护环境。晁坤()[25]认为整体性的重建资源税制度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主张建立以权利金为基础涵盖优质资源出让金和矿业权租金的有偿使用制度,并设计了两种过渡性的改革方案帮助新制度“软着陆”。
目前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制度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理论依据混乱,计税依据不合理,税率过低,未能发挥调节级差收益。而我们的学者针对这些情况研究了不少改善方案,有的提出局部的改善建议,有的则主张重新建立资源税费计价体系。而笔者认为局部的改进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长远来说,重新建立税费计价体系会更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国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行性的税基计价模式。同时,要注意结合增值税和所得税,避免给企业造成过多的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九
近三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怎样?取得了什么重要成绩?存在着什么主要问题?搞清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语文教育研究、推动21世纪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三年,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430多家语文教学和有关语文教学的报刊中,复印优秀论文996篇,收录索引2620条。在众多报刊激烈的质量竞争中,下列6家杂志成了名副其实的中文核心刊物,为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语文教学之友》复印88篇,索引168条;《语文教学通讯》复印79篇,索引153条;《中学语文教学》复印761篇,索引117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复印73篇,索引104条;《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复印54篇,索引104条《语文教学与研究》复印52篇,索引142条。这6家刊物共复印422篇优秀论文,索引788条,分别占总数的42.37%和30.l%。除此之外,下列19家刊物也为语文教研作出了较大贡献。其中,《课程·教材·教法》复印20篇,索引41条;《中学语文》复印19篇,索引98条;《新语文》(已停刊)复印18篇,索引50条;《语文学习》复印16篇,索引24条;《考试》复印12篇,索引25条;《山东教育》复印13篇,索引21条;《教学与管理》复印13篇,索引34条;《语文函授》复印12篇,索引19条;《语文月刊》复印11篇,索引21条;《语文天地》复印10篇,索引66条;《中国教育报》复印9篇,索引15条;《读写月报》复印9篇,索引35条;《龙岩师专学报》复印8篇,索引51条;《语文教学阵地》复印8篇,索引36条;《学语文》复印8篇,索引67条;《光明日报》《浙江师大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现代语文》等各复印7篇。这19家刊物共复印214篇优秀论文,占21.48%,索引575条,占21.95%。占5.77%的语文教学等刊物,其复印文章占63.86%,索引占52.02%。它们的功绩将载人语文教育史册。三年来,语文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下述诸方面:
素质教育研究步步深入,不断前进。
三年间,“中心”共复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51篇,索引129条。,我国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论文有《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祝念亭、高聚祥)、《语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程海林)等。,我国的素质教育研究处于由宣传向实施过渡的阶段,代表性论文如《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甘德成)。《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叶长文)等。,素质教育研究转向了实施阶段,代表作如《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顾德希)、《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吴心田)、《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刘继才)等。要创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还应该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估、教育环境的优化、学生情商与德商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深入进行综合研究。
思维能力的研究由活跃进入低谷。
“中心”复印的语文思维能力研究论文,从19的25篇减少到了19的3篇,收录的索引也减少到一半左右。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受到重视,十分活跃,出现了一些力作,如《立足于思维能力培养,着眼于学习方法指点》(詹素蓉)、《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王锡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肖建民)等。但近两年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却呈收缩减弱趋势。钱学森先生曾预言:21世纪是先进思维的世纪,谁拥有先进思维,谁就拥有高素质、高科技,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听说读写能力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教给学生多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向性、严密性。条理性、集中性、灵活性、独到性、层次性、全面性(或回广泛性)、彻底性(或曰深刻性)、发展性、综合性,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忽视思维能力研究,必将造成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大失误。
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7年的阅读教学研究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但近两年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论文涉及的广度。深度、高度来讲,如理论的建树、规律的探索、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等,还是从论文数量上来说,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论文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佳作迭出,如《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施平、黄鳞生)、《阅读的本质和阅读教学规律》(及树楠)、《攻克“拦路虎”,偏向虎山行》(李关怀)、《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沈韬)等。阅读教学研究虽然迈出了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应21世纪社会的发展,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务之急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做到有书读,爱读书,会读书。
作文教学研究开始摆到了头等地位。
“中心”复印的作文教学论文有165篇,占16.56%,索引352条,占13.43%。1997年的作文教学研究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作文批改方法的探索,李元昌的作文点改法轰动全国,人们还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近两年的作文教学研究针对时弊,发表了《真实地写作:作文教改的根本出路》(魏占祥)、《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唐毓亮)、《如何根除学生作文中的假话》(顾振彪)等重要论文。阎银夫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一文中,提出了编写作文教材的建设性意见,很值得重视。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研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作文教学各种方法的探索,如快速作文法、快乐作文法、集体作文法、师生合作作文法等的探索。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其形成受到语文教学多方面的影响。但是,近年的作文教学研究过分热衷于方法的探索,并且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作用,而对其他重要因素避而不谈,谁盲目搬用,难免橘化为枳。有人甚至还想用某种模式规范作文教学,这是违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教师、学生、环境、条件等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形成诸环节的教学,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高考、中考研究喧宾夺主,教改研究冷冷清清。
近三年,“中心”复印高考、中考研究文章125篇,索引426条,而初中、高中教改研究文章分别不到其一半和10%。年两者之比为9:。教改与考试研究的本末倒置,是应试教育在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反映,是语文教育内部教、学、考关系处理失当的表现。这既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对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教材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近三年,语文教材研究硕果累累,如《建国后的语文教材述评》(前越龙)、《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发展趋势》(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顾振彪)、《试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和结构》(张鹏举)、《论语文教材的更新换代》(李寰英)等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优化语文教材是教改的`关键。理想的语文教材必须以最佳序化、最佳体例、最佳量度、最佳质态实现最佳效果。
近三年,学法指导研究仅引起了少数人的重视,基本上冷冷清清,今后亟须加大研究力度;习惯是成才的主宰因素,有人已经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引起了高度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下去;语文学科性质的研讨,近年渐趋科学,也需要更上一层楼;文言文教学研究在艰难地前进;语文教学误区的探索在不断深入。三年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带来了语文教改的大反思,大总结,在讨论中也形成了许多共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对这场大讨论作了简明叙说。
语文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
(一)有不少语文教学刊物和师范院校的其他有关刊物,三年间既无复印论文,也无索引。有复印论文的报刊只占总数41.33%。
(二)从复印论文的情况看,除语文教学刊物和非师范院校报刊(103家)复印801篇,占.80.42%外,158家师范院校学报中有复印论文的不到一半,复印论文占总数19.58%。179家有复印论文的报刊中,平均每年复印1篇以上(含1篇)论文的报刊有83家,96家报刊只能偶尔复印互篇论文。
(三)从收录索引的情况看,“中心”收录索引的报刊共323家,其中141家报刊三年间只能偶然收录一两条索引。158家师范院校学报中有126家收录索引546条,占总数20.83%,其中三年间仅能收录1条索引的有71家,占师范院校学报总数的44.94%。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学刊物和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办刊水平较低,师范院校学报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尚待提高。
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就是最好的理论。要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必须搞好语文教育研究。这是对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客观要求。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十
7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结构理论有了新的长足发展,除了在这之前已经出现的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外,还出现了4个与结构权变理论分庭抗礼的新范式;它们是:制度组织理论、总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5个主要趋势。
(1)在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泰耶尔(thayer)的非层级结构模型,黑格(hage)的组织控制理论继续对组织结构的权责结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2)在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开辟的理论传统上进一步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斯梅尔斯克(smircich)的组织符号主义,费恩(fine)的组织文化理论,费古逊(ferguson)的男女平等主义组织理论,沙通(sutton)和拉发里(rafaeli)的情感主义组织理论进一步地从情感和人性复杂性的角度分析非正式组织结构的运作过程和功能。
(3)结构权变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构权变理论产生于60年代,在7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各种新的组织理论的冲击,逐渐失去其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仍然为许多研究者所推崇,井有很大的发展。权变要素的研究范围扩大任务相互依赖和产品生命周期被作为权变要素加以研究,对信息处理模型和网络组织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4)社会学继续为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在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学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最为强大的影响,组织社会学成为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7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了3个新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它们是汉南(hannan)和弗瑞曼(freeman)的总体生态理论,迈耶尔(meyer)和罗万(rowan)以及祖克尔(zucker)的制度理论,帕弗尔(pfeffer)和沙兰西克(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这3个理论范式的一个共同观点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因此,这3个理论范式属于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的类别。总体生态理论认为,组织变革的主要机制并不是由单个组织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而是一个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因此,当一个组织在总体水平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将会被新的适应性强的组织所取代。总体生态理论的研究文献包含了一些所特有的专业词汇、数学模型和统计程序。制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主要不是由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客观需要决定,而是迎合更大社会范围的团体关于组织形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理性的看法的产物。因此,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就有表面结构和实质结构之分。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因而力求通过许多手段去控制这些资源,组织有维持独立的倾向。
(5)在70年代,经济学开拓了组织理论新的发展空间,并且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巴尼(barney)和大内(ouchi)在1986年出版的《组织经济学:理解和研究组织的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组织经济学的概念,用来说明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理论。一个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代理理论,另一个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费用理论,还有一个是波特(porter)在1985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中,代理理论对组织结构的研究影响最大,詹森曾宣称要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进行“一场在组织科学中的革命”。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结构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结构理论在以上五个类别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管理学会(bim)做了一次题为“扁平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电信电报公司在内的90%的英国企业正在进行组织结构精简和扁平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等级制发展到扁平式是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提出的观点总结如下:
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彼得・德鲁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组织变革问题。他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于信息技术。……在我的脑海里,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德鲁克,1988,第1、2页)。
彼得・圣吉(petersenge)认为,要使企业能适应不断变革的未来环境,就要求企业的成员和企业本身要不断的学习,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他提出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的五项修炼的融合,把企业缔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1990)。
关于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具体的形式,从研究的结果看,认为未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战略联盟、虚拟企业(eiu,1997),大脑型组织(m・f・鲁宾斯坦,),顾客导向型的水平组织(詹姆斯・迈天,1995)。而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水平型组织。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纷纷加强了组织结构变革的力度掀起了组织结构变革的一轮热潮。1992-1993年后;许多企业相继推出了新的组织结构变革计划.据有关资料报道:到1995年底,全球500家最大公司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结构变革(刘海云,1993)。这次组织结构变革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目标长远而且深刻,带有明显的战略性。9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相继回升,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不再仅仅是不断研究变化中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有效战略的能力,而是以不断变换的方法调动其资源以成功地实施战略的能力,即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今后的竞争中公司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将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此,不仅是业绩不好的公司,而且包括业绩优秀的大公司也在实施大规模的组织结构变革。
(2)企业规模缩小,员工裁减成为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94年利润达到创记录的40亿英磅,当年投资收益率为10.4%,尽管如此,1995年初,该公司还对内部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设在伦敦和海牙两个总部的职员人数由原来的3900名减少到2700名,裁员幅度为30%,取消了四个洲级地区总公司,精减了总部职能部门.1993年美国大型企业宣布裁员60万,不仅高出1991年的25%、甚至比衰退年份的总裁员量也要高.并且,裁员的对象有了质的变化80年代的组织结构变革主集中于裁减一线蓝领工人,而90代以来的解雇职员中相当一部分是白领工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1991年管理阶层的职员就裁减了30%以上。
(3)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重心由基层移向中高层。据估计美国《幸福》杂志所列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在1990-1995年间平均减少管理层次3个左右,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韦尔奇于8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减少组织层次,最初通过大规模约兼并和分解,重新组合公司以业务为中心的企业单位,随后逐步取消了部门经理这一层次,并于1991年取消了生产副董事长这一层次,规定13个主要企业的主管直接向他汇报工作。1993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将原有的7级管理层次压缩为4级。
(4)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从流程的角度集成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组织结构。如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95年的组织结构变革中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矩阵组织结构取消地区总公司,由过去地区和产品部门的多头管理转变为按业务范围进行的直接管理,重组后的壳牌石油公司,按勘探开采、石油产品(炼油和销售)、化工、天然气和煤炭五大主要业务建立五大产品业务集团,分别管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
(5)“网络制”组织模式大量出现,“网络制”组织是指通过庞大的通讯系统将众多的部门和雇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互相合作的网络;各网络点均听从最高决策层的指挥。这种结构彻底改变了原来由上而下的纵向信息传递方式,大大加强了横向联系,使组织更具弹性和灵活性。1993年ibm公司毅然废除了由13个事业部经理参加的经营委员会决策体制,高层主管通这公司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并跨越组织等级链直接与项目负贵入和低层人员沟通和协调,大大提高了组织决策效率。
(6)母子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众所周知,80年代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化大为小”,组建所谓“公司中的公司”,将总部分割成众多的独立决策单位.而如今这一趋势己经产生实质变化。许多企业只倾向于紧密控制最关键的功能公司,如研究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而把生产活动从公司活动中彻底分离出去以分包的形式借助于众多独立的生产供应商完成.在这种组织体系下,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不属于同一个公司;但在共同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下运营,形成一种具有一体化效应的虚拟组织。这种组织中产品生产调整,规模的调整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通过对生产供应商的重新组合来完成,调整成本很低,而适应性又很强。如美国的耐克公司1993年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其商品生产100%实行分包,全公司只雇佣了9000名员工,而设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分包商们却雇佣75000人,公司主要从事设计、开发。营销、管理等高附加值活动。
由此可见,国外在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组织结构方案的实际设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和前沿,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中人网。
国外论文综述范文通用篇十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丰富了中学生的知识,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但是,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辨别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出现沉湎于网络世界的现象,进而给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网络时代对中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
1.过度迷恋网络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生好奇心强,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络恋情、网络色情,对网络产生依赖和迷恋的心理,会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上网时精神饱满、精力集中,而下网后则会出现脸色青黄、形体消瘦的情况。2.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会混乱中学生的价值观。网络开放性、透明性的特点,会给价值观念淡薄、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中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学生在多种观念、多种思潮、多种文化的激荡、影响、交融中迷失自我,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3.网络交往可能会削弱中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感。网络交往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让人们不再担心隐私泄露。当中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和满足感时,就会用冷漠的态度对待现实世界,甚至对现实世界产生逃避、厌恶的情绪,进而从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慰藉、寻找安全感。4.网络自由加剧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和破坏欲望。网络的隐蔽性,在虚拟世界里,一些自控力较差、责任感不强的中学生,可以肆意的表现自我、放纵自我。一些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表达或发泄心中的不满,以突出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例如,有的中学生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网络时代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1.加强队伍建设,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构建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一支思想水平高、政治觉悟高、网络知识丰富的教育队伍,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网络教育队伍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努力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知识,了解中学生的具体特点,为中学生提供大量的、健康的网络信息,以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2.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和切身利益。行为方式、价值理念、情感等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认可,是中学生依赖、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之一,因此,重视情感教育,加强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注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切身利益,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和教育方式,从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认可学生的情感、行为,与学生进行平等、个性化的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以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规范中学生的上网行为,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积极作用,为中学生提供干净、文明的网络环境。4.结合网络资源,不断创新心理教育的形式。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增加了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难度。利用网络快捷、传播范围广的优势,设立心理咨询网站,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等,可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增强网上心理咨询的影响,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5.加强网络建设,努力净化网络环境。中学校园是我国因特网用户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商家采用各种手段,其中不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宣传手段。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的整治力度,以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以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西高院再审申请书 再审抗诉申请书(四篇)
- 方程式车队申请书 中国方程式车队(5篇)
- 最新废止制度通知范文(优质11篇)
- 最新离婚协议书模板可改嘛(精选9篇)
- 2023年元旦部署通知范文范本(通用10篇)
- 最新礼品开箱文案范文范本(实用12篇)
- 最新仓库承包合同协议书通用(优质15篇)
- 保洁人员简历范文(优秀16篇)
- 医院谈话模板范文怎么写(精选11篇)
- 户口地址更改申请书模版汇总 户口改动申请书(4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外 国 文 化学术论 文 2(优质13篇)22下载数 603阅读数 -
2023年中
国 国 内外 形势论 文 范文 (汇总13篇)10下载数 922阅读数 -
最新中
国 国 内外 形势论 文 范文 (汇总10篇)24下载数 400阅读数 -
最新
外 国 语言文 学论 文 (优秀16篇)36下载数 713阅读数 -
国 内外 形势的论 文 (通用8篇)11下载数 725阅读数 -
国 内外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论 文 当前国 内国 际形势论 文 (4篇)10下载数 781阅读数 -
外 文 学术论 文 范文 汇总国 外 论 文 范文 (7篇)25下载数 615阅读数 -
中
国 国 内外 形势论 文 范文 简短 关于中国 形势的论 文 (4篇)41下载数 72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