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要素,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它们。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一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覆盖城镇户籍非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城居保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居保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缴费外,还有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的补贴,个人缴费越多,政府补贴也越多,而且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二是城居保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由账户储存额,也就是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总额来决定;基础养老金则由政府全额支付。
207月1日,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部《社会保险法》将开始实施。该保险法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补缴至满15年。对于未继续缴费或者延长缴费后累计缴费年限仍不足15年的人员,可以申请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对于不愿意延长缴费至满15年,也不愿意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以申请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用人单位欠缴社保费或处3倍罚款。
《社会保险法》的目标:建立没有缺失,覆盖上没有遗漏,衔接无缝隙的社保制度,使全体人民在养老、医疗这些方面都能做到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其正式实施,标志着“全民社保”跨越设想,进入实施阶段。
缴费不足15年,两条途径可享受长期养老待遇。
“累计缴费满15年,是养老保险参保人领取养老金的的必备条件之一,”长期以来,那些退休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参保人员,只能选择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存储额,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他们的老年生活缺乏稳定长期的有效保障,对此,《社会保险法》进行了重大完善和拓展,增加了两种处理方式:允许个人缴费至满15年;转入新农保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种途径都可以让参保人获得养老保险长期待遇。
缴费满15年是享受长期待遇的“门槛”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加快改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进程已成为现如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仅要面对企业成分不一致、企业负担过于繁重等问题,还要面对广大职工自身的各种不同因素。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面对庞大的养老负担,还要面对机制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对于企业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将介绍如今企业养老保险的概况并结合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企业管理和员工自身利益的影响,浅要分析养老保险的实施细则与改进方法。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劳动部提出的《关于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意见(征求意见稿)》是政府针对于现如今我国养老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推行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制度的深度改革,首先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需要改变完全自由化的养老制度,国家应当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为基础、企业配合国家补充以及职工个人储蓄三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项改革无论是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来说都是更加公正更加公开更加贴合我国国情的,对于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增进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储备,减轻国家负担,降低企业压力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依旧在摸索中前进,呈现出很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体系不一致、管理机制不一致、企业压力过大等等。即便如此,我国现在推行的养老制度也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也是在结合一定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保险制度,即便如此,依旧避免不了庞大的退休职工群体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完善已退休人员的养老措施的同时还要注意现在在职员工的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
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造成短时间之内的资源缺乏,与此同时其他途径筹集的资金又无法供给没有账户积累的退休职工。另外,现如今我国企业也面临压力过于繁重的问题,虽然现如今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但是总体来说个人所承担的比重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低,我国养老制度依旧是以企业承担为主,企业在筹划养老金问题的同时还要结合职工的其他福利体系,这就造成在养老方面需要一笔很庞大的支出,伴随着“计划生育”以及“精兵减员”等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致使企业很难负担这一部分支出。最后,由于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沉淀,并且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可以说养老基金的实际收益基本为负。
而另一方面,虽然规定养老保险金企业需要缴纳“大头”,员工缴纳“小头”,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因经济困难无法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时可以等企业盈利之后再补缴,这就使得社会整体养老纳入水平并不很高,直接后果就是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推进,或者根本“有文无实”,但如果将这个问题抛向社会,不仅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节,减轻企业整体的管理负担,还能提高我国市场化建设,可谓两全其美。
由于旧的养老制度在一些较早退休的员工中逐渐消失,外加人们对现代企业的养老制度的逐渐认同,旧的养老制度并不是真正平等的制度,过于优厚的待遇与社会的平等发展十分不利,会促使员工尤其是临近退休的年龄的员工向往退休,甚至消极怠工。如:我国对于参保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存在“多缴不能多得”且延迟退休的'人待遇并不会相应增加的问题。同时,在我国,养老保险基本待遇的缴费年限是15年,相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缴费年限规定偏低,容易对在职员工产生消极影响,使其工作积极性大为降低,更有甚者利用反向心理进行消极工作,提前结束缴费进入退休。
根据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离退休人员数量远大于就业人员数量。提前退休人员数量占比总退休人员数量超过33%。然而提前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大却并没有减小就业压力,而是把就业压力压在了养老保险的身上。养老金的支出,使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变大,企业通过减员减薪的手段来达到降低财政负担的目的。员工则是把养老保险看作是企业提供的福利,对员工就业影响不大。所以说,企业降低员工福利或薪水并不代表企业劳动力的成本的降低,企业做的更多的应该是改变员工对于养老保险的态度。
目前我国的退休人员增长速度每年约为170万人,而养老保险金自2000年的每月500元至今增长至约为每月3000元。这样庞大的基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资金运转。人口老龄化自然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企业在职职工在新养老保险制度的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收益并不高,并且随着养老保险的筹集方式逐渐用现在的部分积累方式缓慢替换了原来的现收现付方式,这一现象还在愈演愈烈。所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养老金筹集方式的转变成为了目前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被动得加速了养老保险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在过去,我国所实行的养老保险只是由政府和国家拨款推动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甚至可以说是国家、企业为所有退休员工“统一买单”,但是结合如今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来看,这种制度无法恰当的契合社会的发展,并不能给职工特别是有需要的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全的保障。随着中国退休人数的日益曾大,养老保险资金的开销成几何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也愈加繁重。因此,国家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更加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出一个更加贴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养老保险系统,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合理稳定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国家进一步缓解在养老问题上逐渐暴露出来的财政问题。
现在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分层次的提高男女的退休年龄。女性职工每年提升1.5年左右而男性职工每年提高0.25年左右,男女均为65岁退休。这样不但成功地提高了退休金的水平,更是减缓了国家财政的压力。政府增加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力度,并且开始有效的调整退休金的发放。我国职工平均收入的工资水平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奠定地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社会水平平均收入的工资未达到预期水平,它必将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对此,社会水平平均工资收入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杠杆作用。为了避免企业职工平均水平收入过低,更好的兼顾平等公平,企业可以为企业员工补贴相应的养老保险,从而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并且,应该提起注意的是养老分为家庭化养老和社会化养老,在如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家庭化养老已经力不从心,时代选择了社会化养老,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养老是指社会,非家庭承担的养老过程,当社会取代家庭成为了养老的主要承担,我们理想中的社会化养老也就成型了。社会化养老不同于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的中心是有家庭逐渐转移至社会,是养老功能的更替与交叠,而并不是由社会来提供全部的养老资源与服务。
从各类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在养老保险的处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目标定位不准、养老资源分配不合理、有关的养老政策不明确、养老体系不完善。目前在国内的大型国有企业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困境主要是在于对于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尚未成型,并且没有从市场规律的角度去理性代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些问题也制约了国有企业养老工作的体系完善,需要国家、企业、员工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克服困难,逐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三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养老基金筹集与我国隐性养老金债务偿还研究。
我国养老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照护方式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公平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探讨。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策略的模拟分析。
现阶段中国家庭养老问题探析。
我国城镇普通居民养老需求及行为分析。
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务农农民的特殊性及其养老保险的创新机制研究。
论我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庐江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情况的调查。
我国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四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框架结构在发生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乡镇居民的整体生活结构,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更凸显了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当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现状,同时就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与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改进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日益突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既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现象,不但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同时由于其较强的流动性以及缺乏养老保险意识,所以这部分人往往会出现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1.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国由乡镇流入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由于这部分群体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健全一直是让社会头疼的问题。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再加上养老保障的意识淡薄,当离开城市回到所居住的乡镇时,其养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针对这部分劳动力而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的稳定性与保障性,由于获得相应的基础与保障,这部分流动劳动力也可以在完成祖国建设与积累的同时安享晚年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构想提供一定的保障。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尽管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列之首,特别针对乡镇居民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积蓄较少、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没有退休金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障,不但降低了生命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通过社会资金的统筹能有效预防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确保乡镇居民老年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帮助。3.解除传统家庭式养老与土地养老的束缚。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式养老中,老人更倾向于依赖子女对其进行照顾,而不是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这样不但会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制度建设,不但能解除原有家庭式养老的束缚,同时也可以转变靠土地养老的格局,让农民也能退休,从而实现不被一辈子束缚在田地上的效果,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根据当前我国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现状,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与实际推行效果。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养老保险金按时发放。确保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金按时按量发放是实现政策有效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先决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市区应根据乡镇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参保数量进行统筹,确保乡镇居民能享受到基础的养老保险以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缴费补贴标准,这类标准应根据国家基础标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定,其制定的依据还应包括当地个人缴费标准、参保缴费补贴标准以及具体的养老金标准与资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其实际目标是通过较高的补贴来获取居民的信任,从而增大参保人数基数,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让广大乡镇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也为自己的晚年留下充足的生活保障。2.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上更加人性化。由于各地有关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地域性差异,一些地区曾经实行过有关老年居民养老保障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办法,但是随着新乡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发布,原有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过去参保的人数众多,如何实现政策之间的过度与衔接也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原有的参保人数与缴纳的平均标准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待遇原则,同时对已经享受到相应待遇的人员进行政策上的过度,让其能顺利进入到新政策中获得更加完善的保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由政府承担,这不但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为稳定社会环境,提升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科学设计办理流程。新政策的落实不但要依靠政策自身的吸引力,办理流程的科学优化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各地规定完善从保申请到发放的办理程序的优化工作必须要尽快落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村镇登记公示、乡镇参保初审以及社保机构确认等环节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也要进行特殊待遇,实现足不出户参保缴费的工作格局,这样一来不但能有效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同时还可以促进养老金人数的分类与叠加,从而实现优化流程配置,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效果。4.做好宣传培训与推进实施工作。由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涉及面广,再加上较强的政策性与宣传导向性,所以当前各地也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工作宣传多样化的制度体系。不但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还借助网络开展政策的宣传工作,从而实现了多种活动与媒体兼顾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即便如此,当前基层的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广问题依然存在培训不足以及推广不到位的情况,要想真正做到让养老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还应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工作,特别针对业务以及信息系统的熟悉程度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为实现全面的制度宣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但能有效提升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是国强民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上来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是由于其工作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在政策的推广与落实方面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同时扩大乡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中来,这是群众自身的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
[2]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3).
[4]陈晨,方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以宁阳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五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农民养老权利和生存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民进城务工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改善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1.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重视。很多部门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导致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十分落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维护,使得农民感到十分不公平。
2.缺乏资金投入。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当地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日益增加了农村保障项目和档案管理的扶持资金,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村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需求。对于很多农村来说,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所需资金是由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拨款的,如果社保机构资金短缺,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脚步,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缓慢。
3.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很多农村的养老保险日益得到普及和覆盖,对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不断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然而,几年来,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很多档案管理没有法律规范和制度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部门在制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和文件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不公开,不透明,缺乏舆论监督机制,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1.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县级以及乡镇级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共同管理和安排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引入互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对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县级档案局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规范,并对其加强监督和指导。其次,无论是人力资源部门,还是社会保障部门,都应该将档案管理纳入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打好基础,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系统。第三,对于乡镇级农保处来说,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组织一个农村养老保险档案部门,将具体的档案管理事宜安排到日常工作中去,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收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和保管,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能够有效顺利的开展。
2.制定管理制度。目前,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制定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行为,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其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妥善保管和处理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发挥档案作用。
3.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很多农民由于文化低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不了解,不懂得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多农民只关注眼前利益,不从长远考虑问题,认为参加养老保险没有太大好处。即使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解说下,参加了养老保险,但对于养老保险合同、档案管理以及保存制度等各方面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正确认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定期就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和政策内容向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六
摘要:河南省乡镇企业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在经历了萌芽、探索、调整和跨越式发展四个阶段之后,目前已经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营改增税法改革是将以往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仅对服务或者产品增值的一部分进行缴税的法规政策性改革,其目的在于减少重复缴税。本文简要分析“营改增”在河南省乡镇企业的实施情况,归纳总结这一税法改革对乡镇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影响,站位发展角度提出可行性经营策略。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乡镇企业;经营。
一、营改增税法改革的基本概述。
1.“营改增”的背景。
在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当中,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两种流转税税种并行。增值税主要适用于制造业领域,营业税主要适用于服务业领域,两种税收方式在我国整体税收收入中占比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导致的税负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重复征税现象严重,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负担。营业税税法改革是我国政府在探索改革之路上的重大举措,伴随“营改增”范围的不断扩大,营业税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营改增”的发展历程。
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内容新增了广播影视作品制作、发行、播放。2013年8月1日,“营改增”推广至全国范围内试行。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2014年6月1日,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
二、营改增税法改革对河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的影响。
河南省乡镇企业起源于零散的小手工业,伴随着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河南省乡镇企业具有经营范围广、涉及行业面广、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一般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营改增”对河南省乡镇企业经营产生了诸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轻河南省乡镇企业税收负担。
河南省乡镇企业大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小微企业,在实行营改增税法改革之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不含税销售额,即3%的征收率计算增值税,税收相对之前降低40%左右,因此对于河南省乡镇企业来说,“营改增”减轻了税收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生存机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政策。
2.加大企业财务管理难度。
由营业税制度变更为增值税制度,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营业税中不存在销项合算,因此核算难度不大,乡镇企业只需要通过收入或收支差额以及现行税率即可计算出税金。而增值税的核算方式则相对复杂,在经营收入入账的方式上也与营业税不同,乡镇企业的收入和成本都需要按照现行税率抵扣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并对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进行应交税金方式审核,将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应交税金。因此,实行“营改增”后河南省乡镇企业必须要对原有的会计审核制度进行调整,相应增加会计科目,同时也要求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推动河南省乡镇企业转型升级。
营改增税法改革将原有的“道道征收”和“全额征收”转变为“环环抵扣”和“增值征税”,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南省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首先是推动了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乡镇企业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的模式;其次是促进了乡镇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由于增值税中存在抵扣项,乡镇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逐渐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这也带动了河南省乡镇中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4.增强河南省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
营改增税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减少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其中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乡镇企业从中获益良多。实行“营改增”后,企业的经营管理越优,抵扣的税额也就越多,这使得河南省乡镇企业越来越重视经营管理。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河南省许多乡镇企业都自发的在经营模式、市场营销、内部管理、外部服务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科学的财务管理、合作选择机制,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极大增强了河南省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营改增”背景下河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1.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政策。
河南省乡镇企业要充分领会营改增税法改革精神,准确把握改革内容,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政策,让政策红利惠及生产经营的各方各面。要制定适应“营改增”形势的企业发展规划,创新企业经营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设备更新换代频率,及时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
2.改进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河南省许多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仍然沿用“营改增”之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税法调整后的实际工作需求。以往对简单的会计核算体系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少,核算要求低,如果继续使用很容易产生会计核算不准确、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导致税款计算出现错误,引发税务风险。因此,必须改进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调整原有会计审核制度,建立全新的应交税金方式审核制度,做好税收衔接,对于混业经营的乡镇企业要根据不同税种业务采取相应的核算方式。加大乡镇企业财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提升履职能力。
3.科学调整企业结构框架。
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框架与利润之间存在关联性,顺应“营改增”的形势科学调整河南省乡镇企业的内部构架,将企业内部的服务机构进行细分,把研发、设计、仓储、运输等部门分开设置,并同时提高各部门的专业能力,实行专业化管理,可以实现乡镇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
4.变更经营收益评估方法。
营改增税法改革从实质上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带来了变革,将营业税中的价内税转变为增值税中的价外税,从而对交易双方的利益产生影响。河南省乡镇企业若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紧跟市场环境变化,依据“营改增”的内部要求,对乡镇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改变原有旧的经营收益评估方法,力求增加乡镇企业的税后收益。结论:营改增税法改革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是税制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营改增”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广大乡镇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税收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美华.“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2]陶萍,韦汉梅.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读天下,2016(11).
[3]韦华.“营改增”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6).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七
1.“城保模式”“城保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险中,与城镇居民承担相同的责任享受相同的待遇,但是在这一模式中农民工的流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农民工离开城市返乡的时候,当地社保机构基本上都会将农民工累计缴纳的资金返还给个人,并终止与农民工个人的养老保险关系。
(1)该模式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对待。“城保模式”也叫直接扩面模式,是指直接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规定企业与农民工共同负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基本权力与义务。目前,主要有广东、甘肃、河南等省份采用该模式,但在这些省份参保率比较低,参加养老保险率还不到10%,其他的医疗、工伤等参保率更低。
(2)城保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农民工在社保这一层次获得了城镇居民的待遇,同时相同的社会保险机制为农民工创造了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竞争条件,客观上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缺点在于:现阶段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体系中来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实际,过高的费用限制了城保模式的推广应用;累计15年的缴费期限过长,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工作的时间普遍达不到这一水平,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保转出和终止问题;在退保过程中,农民工多年累计缴纳的社保费用只能退换本金,对于农民工个人而言是损失极大;当前在“城保”模式下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的限制条件还是太多。
2.“独立模式”
(1)独立模式的概念。该制度是专门针对农民工而制定的养老保险法规或政策,这类单项行政策既与农民工其它险种无关,也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无关,是专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北京、青岛等地采用的就是该模式。
(2)独立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在于:以诚征社会保险的形式让农民工获得了“准市民待遇”;因为是专门针对农民工制定的社会保险模式所以其充分的考虑到了农民工的流动性、低负担能力等特性,对农民工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强;“出入自由”的原则打消了农民工参与社保的顾虑,赋予农民工更大的选择权。缺点在于:单独形成农民工社保模式,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都不兼容,未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民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不再具有流动再分配的功能,让独立模式失去了社会保险的现实意义,成为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的政策形式。
3.“综合模式”该制度是指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结合农民工流动性强和收入水平低下等特点,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工伤等多种风险放在一个制度框架下统一承办的一种社会保障方式。上海、成都采用的为该模式。
(1)不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作为独立险种。即把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三项保险捆绑在一起,按比较低的费率缴费。养老保险是“综合模式”险种中的一种,不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作为独立的险种。
(2)该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在于:一改传统社保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社保资金缺口的做法,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在社会保险中引入了商业保险资源,解决了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资金转移问题,并且也提高了农民工退保以后的返还率;以为商业保险的参与有效的降低了综合型社保的门槛。缺点在于: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一模式还会导致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不平等问题,对农民工生存和发展较为不利;因为引进了大量商业保险的内容所以其未来的应用层次不会太高,规模效益不会很好;综合社会保险以保费的缴纳年限计算养老待遇,农民工的部分工资会被截流;其保费缴纳和资金管理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政策法规有所冲突。
4.双低模式
(1)采取低成本进入,低标准享受标准。“双低”模式,即低成本进入,低标准享受,它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降低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等方式,降低农民工的参保成本。相对应的养老保险待遇也适当降低,重庆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2)该模式的优缺点。其优点是缴费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而享受的待遇只略低于城镇职工。但是,这种待遇与缴费比之间的巨大反差把当期的支付压力留给了后任政府,人们称之为“小斗进,大斗出”。
5.“农保模式”
将农民工人员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当中。这也被称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将农民工纳入流出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进城”模式的相关问题“进城”模式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又一创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扩大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范围,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囊括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标准和形式为其提供养老保险服务,这种制度本身是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的积极探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但是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首先,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是很成熟,各地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标准还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直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会给农民工养老保险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农民工对这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兴趣也不大,参与的热情不高。其次,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部分农民工是希望留在城市的,而很多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却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的,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必然会回到家乡,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账户迁移问题会严重困扰养老保险制度。
2.“返乡”模式的相关问题“返乡”模式,即乡镇企业中具有农村户口的职工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如山西省、黑龙江省。
(一)各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换很多工作地点。但各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都不一样,采取不同的保险模式。
(二)农民工参保率低下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工参保比率基本处于15%,最高地方也不会超过20%或25%之间。养老保险立法不完善,加上政策层面的层次不高,强制力度不大,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参保率自然低下。
(三)农民工退保率增大
一直以来,农民工存在退保现象,当下退保越来越严重。
(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困难
农民工流动性大,数量多,转移速度较快。所以养老保险的转移问题就比较困难。
(五)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长,缴费资金过高
农民工养老保险要缴费15年之久,加上缴费金额不低,农民工自身条件不高,很难参保。
1.立法的完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施行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法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理论上可以囊括所有的社会主要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因为农民工的特殊情况而产生实质性和操作性的问题。在我国农民工发展的这种形势下,没有一部专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只有一些零散见于中央和地方的通知和决定,有一些区域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用于本区的养老保险办法,而有的地区却没有,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统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是非必要的。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举措。首先,就是要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法律。针对我国农民工群体存在的流动性强、流动范围广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单行立法,这样就可以以农民工自身为中心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要结合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工保障的专门立法进行完善,一定要从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为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高效施行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注意到农民工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农民工群体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养老保险。
2.政府责任的加强政府有责任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筹集资金。农民工的身份较为特殊,既是农民的一部分,却也是城镇居民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单单靠企业和个人来承担保险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强自身责任,发挥行政能力积极扩展筹集渠道,为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减轻负担。
3.完善监督机制由于农民工自身属性和分布特点的限制,农民工养老保险构建工作注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借助单一的政策管理机构就能够实现的,其具体工作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要想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具体而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机制应该包含有外部监督和必要的内部监督。其中内部监督方面,要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涉及的用人单位、管理主体和农民工个人多个主体进行权利和责任的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认真做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登记申请和缴费工作;要求管理主体严格按照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依法、公正、公开的行使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农民工个人要深刻认识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来。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监督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的信息公开上,要做到养老保险政策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收缴资金的运行管理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将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落到实处。外部监督工作还可以适当引入媒体和舆论的参与,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施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的监督活动中还应该针对当前普遍发生的劳动保障问题设置监察制度,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予以从严、从重处理,切实保证农民工的社会权利。
4.加大宣传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权利意识不完善,大量的农民工只重视眼前利益,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普遍不愿意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导致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一直较低,限制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功能发挥。同时因为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企业主体的不愿登记申请、缴纳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用的行为,是对其基本权利的侵犯,或者想反对却不知道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需要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主体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其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吸引其参加养老保险,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八
(1)工程决策资料。
工程决策资料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调研报告、会议记录、项目计划、项目评估和决策信息资料、相关建议、可行性报告、策略研究与咨询、包含管理制度在内的管理模式等等。
(2)工程施工资料。
工程施工资料包含的内容众多,其主要涉及到应急策略规划、项目资金获取与使用规划、工程项目选址,其中工程项目选址是指自然市场资源、地质水文、气候、经济格局等在内的选址。也包括工程项目设计资料(是包含基础设计、细节设计和概念设计在内的资料)、规划方案对比、招标投标资料、各级会议内容、各类合同协议等。此外,工程建设规划的资料应包含年度规划、施工单位、各级别规划书、物料供给、器械供给、合同协议以及资金数量、调研报告、订货数量、人力筹划、人员培训、建设常规手续办理等等在内。工程项目的安装包含的档案资料,包含合同协议、财务记录、项目咨询资料、事故发生与处理记录、投标招标文件、工程运行资料、监理方资料、各级管理资料、会议与研讨会资料、工程安装控制和协调资料等等。工程运行涉及的档案资料,主要有各种规章条例、薪资体系、设备特性、涉笔操作规范、财务筹划、项目运行规划、管理体制、经营形式、人员聘请、人员培训、建设工艺、资产管理、等等。当工程项目完成交付使用时的档案资料,包括甲方资料、承包单位资料、供方资料,其中甲方业主的资料应当根据资料时间与类型进行详细的归类,承包单位和供方的资料依照竣工的相关文件要求进行组卷,主要指试运行情况、资金结算情况等。
(3)经营使用资料。
工程项目的经营使用包括项目的实施目标、投资收回时长、收益创造,具体的档案资料内容是指,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评估资料,即工程建设完成和投资计划的对比资料,工程建设中原方案的修改及优化资料,项目建成投产的实际效益与预计效益的`对比资料,项目经营管理的其他资料,这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的评价以及工程项目趋势分析等资料。
2.加强档案管理构成与制度建设。
设立专门的工程技术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就部门工作的职责,部门工作的设施与要求部门的人员配置等做出明确的说明与细化。设置科学的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细化不同项目建设阶段各类资料的收集、归类、标注、保存、管理等,设置由上到下的工作管理权利体系,强调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要求。对各类资料的收集、归类、保存、管理进行严格的检查审核等。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体系要根据各类资料的不同进行专业的管理,根据财务、投资建设、法务、机密等级、人员资料、工程图纸等进行可续的管理。相同类型的资料档案必须设置统一的记录管理格式,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对于资料档案中设计的代号、字体、用语、图示等细节,应当统一按照国家专业标准进行记录使用。
3.工程项目资料的立卷。
(1)清晰立卷的规则。
根据自然产生的实际情况立卷,这样才能使得各卷资料能够有机的结合,这主要说的按照工程决策、工程施工、工程运营三个阶段进行立卷。立卷的原则可以按照专业进行,例如工程类资料按照预备阶段资料、决策资料、监理资料、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竣工图纸、验收资料等进行。立卷的厚度应当适宜,最好保持在40毫米以内,各卷的内容也应保持单一,不一样的载体资料使用不同的组卷。
(2)保持卷内资料有序。
文字类别的资料应当根据专业和事项进行顺序排列、相同事项的申请和回复、相同文件的印制和定稿、主件和附件都不可以分开,依照先批准再请示,先印制再定稿,先主件后附件的顺序进行管理。各类图纸也许根据专业排序;文字和图示都存在的资料,应当保持先文字后图纸的顺序;计算机资料与影像文件同样按以上标准进行排序。
(3)案卷的目录、装编。
保证按照纸张进行页码编制,设置封面,根据实际卷内排序内容设置准确的目录,对案卷的责任人、案卷的编号、案卷的编制日期、案卷的文件名称等进行如实的记载和说明。案卷的装订可以视要求而定,但必须保证文字类型的文静装订成册。如果对案卷进行装订,则需要私用卷夹或者卷盒来进行,但必须按照相关的装订标准来操作。
4.文件资料归档。
各类档案文件资料的归档必须要保证全面、精准、系统,必须可以将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都体现出来,按照相应的归档范围以及验收标准,已经进行归档的文件资料务必要进行归类处理,达到组卷的标准。实施归档务必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分时间完成。工程项目的档案通常情况下最少设置两套,一套留给工业主单位保存,另一套需要递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工程项目的勘察方、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咨询方在向甲方的业主送档案时,要确保完成移交的单据,待各方都盖章或者签字以后在进行移送。勘察方、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咨询方在为本单位保存文档时,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立档完保存。
5.档案的验收及作用。
档案验收是一项非常容易出错的环节,在验收时必须保证档案内容完整、真实、精准、系统、齐全,各个需要签字盖章的文件必须保证真实可靠,各种文件和图纸的资料必须保证格式、记录的标准性达到要求。档案是对某一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建设使用的所有信息的记录,对前期问题的查明、日后项目的运行管理、各方权益的保护,都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引起工程项目建设各方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的充分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电子计算机取代纸质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够避免纸张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信息资料的准确度,是档案的管理更加有效和准确。
6.结语。
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是对整个工程项目从设计、规划到建设、施工,再到最后的竣工、验收、交付的所有信息的记录和保存,它涉及的文件资料内容非常的多,对于各类信息的收集、记录、归类、编制等也非常的繁杂,但正是因为它对工程项目前期问题的查明、日后项目的运行管理、各方权益的保护有着巨大作用,建设各方就用该积极做好工程项目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文章篇幅及笔者能力的限制,本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希望以上的论述,能够为广大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九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频繁的城市就业的互动,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职工不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中.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区域分割、社会人群分割等多重分割,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市级统筹水平,有的地区甚至实行县级统筹,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能力不强,提高统筹层次较为困难。
(二)现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单一
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相关部门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相互交叉问题和掣肘问题。没有建立技术系统支持,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养老保险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我国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需要。
2、就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个人账户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空账运行的问题。
3、当下中国的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达到了gdp的50%。
(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与挑战
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踏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高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会达到7400多万人。压力具体表现在:1、退休年龄偏低带来的问题。寿命的延长并没有伴随退休年龄的.提高,这个现象就导致了退休人员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相对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就业人员与已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支的不协调。2、提前退休现象所产生的问题日渐显著。提前退休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费用少支出大的不协调,因此提前退休是中国城镇养老保险金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来源。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审计机制不完善
由于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法,中国现有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就是条块分裂、责任模糊、管理机构混乱。具体表现在:
1、立法缺乏有效公平的观念。
2、立法缺乏统一规划。
3、法制结构的不。
4、立法机构秩序混乱,层次较低。
(一)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明确合理的责任制
在构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的劳动关系特征,确立适应不同人群的相应的保障制度,有效及时地采用能够覆盖全民的、适度集中的、有序排列的多元制度。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做到合理有序的分工,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企业以及市场的作用,保留传统养老的优点,充分发挥个人和家庭在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二)完善多元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提高缴费率
目前单通道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还存在着融资水平高,结构僵化等问题,因此,在权衡基金收支平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成本和可以承担的范围,在以上基础再进行研究合理、公平、适当、有序的筹资,对筹资渠道进行拓展,适时地调节筹资层。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
1、建立公有财产收入机制。
2、国有资产融资、债券融资、税收融资、产业融资等渠道,为补偿资金来源。
3、建立基金的灵活调剂机制。
(三)调整养老金的增长方式
由于我国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以调整养老金的增长方式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各个群体关于城镇养老保障的不同需求进行鉴别,有所区别,有所重点地进行调整。
(四)采取科学方法应对老龄化高峰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趋于发达国家,但是经济却处于发展中国家,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要求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方法与制度来用对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挑战。以充分考虑养老金替代率为基础,将养老金待遇和公民个人缴费情况合理挂钩,但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保障制度与保障标准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建立与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例如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加强基金管理和运营的规范性和公开性,实行社会化、透明化和民主化的管理和监督。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应该是由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一方面通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对自身的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的监管来促使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更好的运行。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在制度设计和制度调整方面存在着许多调整,及时调整并完善制度已经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每一代人需求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完善制度时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用与完善制度的政策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应该放眼于未来,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况入手,分析转型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些许建议。
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期,中国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已建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我国虽然早就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当期养老金的正常支付,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一直混账运行,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上的基金积累,“空账”规模继续扩大,到2006年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国“空账”已达9000多亿元。
立法滞后。养老保险牵涉到广大国民的根本利益,应当通过立法来调整和规范养老保险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但是,我国养老保险立法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且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另外,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方面,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保险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
覆盖范围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是城镇企业职工,而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这样就有了两种不同的退休制度。如此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退休收入差距过大,改革后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目标替代率大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替代率接近100%,由此以来,同一人员在不同单位退休所获得的退休金相差接近一半,这样势必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情绪,阻碍了人力资源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正常流动。多种退休制度并存,使待遇低的群体势必攀比待遇高的群体,财政支出不断攀高,为中央财政带来压力。另外还有政府权责不明确、管理体制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步履艰难等一系列问题。
1.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变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养老保险的制度基础被动摇。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竞争主体。企业面对市场残酷竞争的压力,企业间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因此,以单位为支撑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不再拥有稳定的组织基础。
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政治上抛开了左的思想,开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新探讨,并给予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政府职能公共化。政府成为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而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参与者,政府改变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事务的领导方式,因此,国家对养老保险事务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要求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要求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要求实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开始向工业社会的一元结构转变。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养老保险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而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却无力解决,如转型中出现的新对象很难被僵化、封闭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纳,传统的农村养老体系陷入困境,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阻碍社会结构转型,因此,社会结构的转变要求必须调整和改革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
2.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弊端日益凸显,要求必须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缺失。在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中,各个单位只对本单位职工负责,这种封闭式运行将直接导致职工队伍的老化与单位老化。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保障每个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劳动者终身就业,把劳动者与所在单位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致使劳动者的流动性极其弱化。因此,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组织时间越长,职工越老化,养老保险负担也就越重。所以,企业要想改变职工队伍的老化与单位自身老化的结构,就只能不断吸收年轻人加入企业的职工队伍,使职工队伍持续性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前,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无疑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大大损害了效率。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公平缺失。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一种能覆盖全社会劳动者。而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受苏联的影响,早已深深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由于户籍制度、城镇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及强制的`政治约束所构成的城乡壁垒,实际上已经将农村居民人为地排除在了社会保险体系所覆盖的范围之外.具体来讲就是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国民经济很少一部分劳动者,即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据统计大约有75%的老年人未受到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而美国和日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和100%”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早在1978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就达93%,而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是零,到1991年,经过十多年努力,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也只不过提高到2.32%,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维持在92%的高水平。”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而这绝大多数人却被排斥在养老保险的体系之外,他们的生活乃至于全部保障只能依赖于家庭和土地,尽管我国在1992年开始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进行养老保险试点改革,但其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现收现付制是指先对当年或近一二年内养老保险所需支付的费用进行预测,然后按相同的比例来提取,分摊到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缺乏长远规划。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利用现有劳动人口创造的收入来支付退休人口退休金,实际上是一种代际收入转移。这种制度已经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现在进入老龄社会,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为峰值年份,2002年中国人口学家邬沧萍教授作出预测,在未来的20到40年里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的总比重增加到19%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的存在要求改变单一的现收现付制,急需加快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养老保险金的积累,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出及时的回应。
1.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应当作为当前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账户做实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将会明显下降,我国将建立崭新的真正意义上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要改变我国的个人账户“空帐”现状,把个人账户做实,关键在于个人账户的管理与投资。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条件。个人账户做实后,个人缴费将推出当前支付,当期收支随之会出现大缺口,各级政府应保持账户做实前对地方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补助不变,还需要对做实账户后新增加的缺口补助不变,这是做实个人账户必须的成本。对此,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由中央财政负担“转制成本”,提供适度补偿;二是地方财政调整支出结构,以确保配套资金;三是加强广范围的征缴工作,挖掘基金增收潜力。
2.加快养老保障立法的步伐。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全包型逐步向基金型过渡,十几年来,中央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或条例,这些政府文件对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处于一个艰难的转型期,保费的收缴、欠债的清偿以及资金的管理和运营涉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方方面面的机构和个人,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我国养老金能够及时足额地收缴和发放,高效、安全地运行,制度的法律权威维护机制一定要健全有力,关键决策要有规范的法律程序,对投资安全要引入法律层面的保障力度,对重大失误和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置要有法律依据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监督体系
养老保险的监督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监督体系分为四部分:一是基金监督制度。即一方面制定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规则,规范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制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规范监督范围、监督形式、监督程序,以及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的行为等。二是行政监督。即由政府的专门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主要监督养老保险立法的贯彻执行,且接受重大养老保险违法案件的投诉与处理,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投资等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三是审计监督。即依法由国家审计机关定期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收支及管理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大众公布其审计结果,从而以杜绝和减少违纪行为发生。四是社会监督。即由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公民等各方代表组成新的社会监督机构,对养老保险工作实行全面监督,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
4.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了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很小,至2005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约1.7亿,主要是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职工,而大部分个体工商户及自由从业人员并未参加。养老保险金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够筹集到比较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会制约劳动力的市场的形成。所以,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应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机制。
4.发展多样化的养老保险计划,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在我国,不同所有制、规模、性质、退休人员负担程度的企业的养老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只有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应当出台企业年金计划,统一规范团体年金产品,提升养老保险供给能力。
1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28页.1995.
2 劳动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统计局.中国社会统计资料[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3 田雪原.大国之难一一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m].北京:中国今日出版社.第56页.1997.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一
说明:用户名(社会保障号)为参保人员身份证号,密码为身份证号后6位,登陆后请及时更改密码。
福建省养老保险综合查询(政策、经办机构、疑难解答)-在线访谈。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福建养老保险查询数据由福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福建养老保险查询电话。
福建市养老保险中心统一查询电话(0591)12333,同时可以咨询养老保险办理、养老金补缴(补交)、退休金转移等问题的查询。
福建养老保险上门查询。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
具体负责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持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号直接到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或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查询。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
地址:福州市杨桥东路128号邮编:350001。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网址:。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二
部分事业单位保险经办机构存在重视外部监督忽视内部控制的现象,把会计内部控制当做对自身的约束,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一些机构认为内控就是规章就是制度,并没有真正从内心贯彻内控意识和安全防范。
2.会计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在会计的业务上加大了培训力度,但是由于会计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事业单位经常忽视会计人员思想、职业修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得整体而言,会计的内控自律意识淡薄。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内控效率。因此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同时,部分事业单位认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相对企业的内控工作内容少,便忽视了对内部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这样,许多内部控制人员,由于入职后没有接收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训练,职业风险意识薄弱,导致养老保险的会计内控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影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稳定健康。
3.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用现行的规章条例作为会计内控制度,没有一个专业系统化的会计内控制度;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在单位内部也建立了一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所建立的制度并不完善,只涉及了养老保险会计工作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使会计内控的功能达到充分发挥。许多重要环节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会计内部控制。当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时才考虑修复漏洞,控制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实时控制。
4.执行不力,缺乏制约
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对养老保险有一定的内控制度和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完善,也有较好的意识,但其内部在制度执行和监督方面缺乏力度。同时以国家和社会两方面为主的外部监督方面,也缺乏相统一的监管制度和标准,互相之间的信息沟通也较少,导致很难对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形成有效监督。其结果就是在单位实际工作中,并不重视制度的执行,有章不循。同时,部分事业单位不存在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监督班组,这样使得养老保险的内部控制未能在监督下更加有效的落实。
1.提高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应首先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提高风险意识,纠正自己在认识上的偏差。第二要加强单位养老保险负责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意识。采用多种措施和宣传手段,增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意识的氛围,提高整个养老保险办理环节中涉及的所有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通过提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培训,提高保险经办人员的整体素质,注意养老保险内控制度的建设,业务和职业素质两手都要抓。此外,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保险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的保险业务经办环境。
2.立足于防范,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事前监督,不仅是对整个业务操作的合规检查,更重要的是监督位置的提前,预见问题及时分析,遏制苗头的蔓延;遇到问题及时拿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事业单位必须将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方面要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在充分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前提下对本部门的各人员各职权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机制,各个环节的保险经办业务人员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制约,由单位领导亲自监督或授权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同时,会计内控的监督应该做到交叉监督,不能权利集中,从制度上杜绝权利集中导致管理失控的现象。
3.提高经办人员职业素质
在养老保险内控管理中,制度建设往往治标不治本,究其根源,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才是从根本上实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更要使其做到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从意识层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同时,还应该对养老保险经办人员进行系统的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基础工作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中的错误,另外应该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监督执行意识,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依法履行职责,对违反《会计法》等相关涉及工作内容的法律法规的事项,必须依法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制止和惩罚,避免未来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强化职业道德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质量。
4.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作为养老保险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审计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审制度也须得到加强,必须确保其执行时的独立性。采取独立审计的常规监督模式,定期审计,以确保对养老保险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平衡。采用严格的监督也能使得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可靠。作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类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凭证原件,账本,报表等,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据此及时改进完善制度,长此以往还能使单位的财务工作事半功倍。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管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5.加大惩戒力度,实施责任问责制度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内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个人或集体要给予严惩,经济处罚外涉嫌犯罪的应依法举报至司法机关。根据责任大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建立连带责任追究。严格实施问责制,对监督不力,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要对检查人员追责;整改不力的要对相关负责人处罚,建立问责制。在具体工作中,事业单位领导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适当的奖惩制度实现内控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约束,多渠道保障会计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更应该不断加强,应贯穿养老保险工作的整体人员,整个过程,还应该伴随着改革的脚步继续在实践中深化提高,根据新政策及时调整和更新,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安全健康。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三
最近几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我国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保障问题的焦点所在。虽然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已步入正轨,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依旧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快的经济环境,改革迫在眉睫。如今,事业单位在改革养老保险方面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存在各种难点与问题。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但有利于健全养老保险保障体系,同时也能够推进事业单位的养老体系改革。
(一)减轻国家负担,缓解财政压力。
以前,事业单位的职工不会自己缴纳养老保险,政府直接拨付财政预算,可以说是其生老病死都被国家包下了。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剧烈,这种全面保障在新常态下就使其他社会成员面临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且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不断增加。而事业单位在全面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单位及职工各自要承担部分费用的缴纳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明确主体责任意识,同时还能够缓解财政压力,降低政府本身的运行成本。
(二)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致使社会分配出现不公平的情况,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而社会保障是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调节、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使初次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得到缓解,为社会公平性提供保障,使社会能和谐发展下去。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事业单位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始终无法离开我国的整体经济单独的存在,所以,就应该将其归纳到社会制度中去,确保养老保险制度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化,从而与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协调,如此才能够弥补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产生的差异。此次改革要求单位及职工个人一起承担养老保险,能够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相互并轨,改变以往国家财政统包的局面,这样才能够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相互统一,体现政府的责任与社会公平,帮助缓解社会矛盾。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
(一)制度不统一,覆盖面较窄,参保率低。
第一,我国事业单位未能深度的推进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形成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的相互并轨,其中,随着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逐渐拉大,也激化了矛盾;第二,参保方式各种各样,部分事业单位是全员参保,而一些地区只允许自收自支、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参保,如此就导致制度不统一,覆盖面较窄,参保率低的问题出现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中。
(二)财政负担增加,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分解。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已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的发放权留在财政部门;而在职的事业单位人员则需要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身为事业单位职工雇主的政府,就需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付费问题,也就是事业单位不仅需要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还需要缴纳在岗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增大财政支付压力,导致地方财政出现不堪重负的局面。
(三)缺少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离不开法律基础,只有基于法律的制度才能变得社会化,真正实现其强制性。但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使得政策指导的明确程度不足,而事业单位具体的养老保险项目、参保对象、收缴基金、养老金发放等均离不开有效的规范做保障。对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各试点地区及单位的政策及法规都不够健全,并且改革的方法也不统一,这样就会造成差异化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方案。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颁布一些与地方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这样很容易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法律的约束力被弱化。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难点的改善对策。
(一)坚持公平正义优先、兼顾效率的改革原则。
对事业单位而言,养老保险制度关系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在改革中应重视将正义与公平的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它是社会保障追求的内在目标。要想真正实现正义与公平,就必须要为既定目标的实现去冒险,促使大家能接受存在于实际利益方面的公平。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中,需要考虑到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等,不能出现差别化的对待。基于这一原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在退休之后事业单位人员能够享受到满足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这一种公平正义要求改革相关利益群体能够获得公平正义改革所带来的发展成果。而兼顾效率也应该基于这一基础,加快制度方面的建设,确保其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测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压力,并做好合理的分解。
第一,如果离退休手续办理是在改革之前,那么养老金的发放权就会继续留在财政部门。假如r是养老保险金的总额,w是养老保险人数×离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那么当地的社保机构就应该按照每一年w拨付给当地的'财政部门,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过需要当地的财政补足不足的部分。c是年补助使用权单位的财政资金,那么c=r-w。这样既可以做到满足瞻养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多头的付费给政府造成巨大压力。第二,如果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养老金,并且事业单位对在岗职工缴纳基本的养老保险费用(工资的20%)总额无法支付社保养老金,但是加上在岗个人缴费部分(工资8%),这样就超出了养老金。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测算数据,事业单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属于这一类。假设r是养老金总额,w是养老人数×年平均养老金,c是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的财政资金补助,那么c=r-w。在理论上,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社会保险机构承担事业单位的社保养老金发放权,政府部门承受的负担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取决于政府部门如何去理解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于改革应当保持哪种态度。政府部门针对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助,实际上就是将事业单位欠下的事业单位社保“老人”和社保“中人”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加以偿还。
(三)完善立法,规范法规政策。
只有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其获得强大的政策支撑,从而使事业单位在改革养老保险政策时能保持统一。从事业改革养老保险的历程来看,正是因为缺少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才使得养老政策得不到支持与保障,使其面临与政策不配套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就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通过法制,确保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步入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上。
四、结语。
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关键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配套措施,尽管整体改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利,然而改革的不足之处不容忽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能够真正迈上正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3]潘珂.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探析[d].山东大学,2013.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四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及商业养老保险以的协调性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多个省份近年来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分析测算。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协调的还处于比较偏低的层次,而且不同区域间的差距异常明显,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本文所说的协调性发展,久而久之,就会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地区之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实现商业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养老保险添砖加瓦。
(一)协调度模型
1、协调度以及协调度模型。本文笔者指出,协调度具体是指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协调度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当中,还体现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此外,在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当中也有一定的涉及。就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来说,有很多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各种计算模型之间有利也有弊,本文论述区域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协调性发展,主要运用的就是廖重斌的协调度模型,该模型既涉及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发展水平,也涉及商业养老保险的综合发展水平,此外,它还论述了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展协调度,由此可见,正确、科学的理解廖重斌的协调度模型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以及发展。
2、对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进行判别以及等级划分。21世纪的今天,为科学的对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明确的划分,本文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分为10种,又将10种类型的数值介于0到1之间,在参考了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0—0.09的分为极度失调衰退型,0.10-0.19的分为严重失调衰退型,0.2-0.29的分为中度失调衰退型,0.3-0.39的分为轻度失调衰退型,以此类推,0.8-0.89的分为良好协调发展类,0.9-1.00之间的分为优质协调发展类。
(二)实证分析
1、选取的指标以及数据的来源。就本文选取的指标以及数据的来源而言,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独立性以及针对性,只有这样,选取出来的指标或者数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的需要。为此,我们在选取数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这两个系统的实际特点,在参照其他研究者指标使用情况的同时,综合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以及保险的深度进行分析。值得重视的是,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或者数据必须始于《中国统计年鉴》,这样选取出来的数据才会更加的可信,更加的科学,此外,数据最好是近年来的数据,本文选取的就是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年的数据以及来自于中国保监网站上公布的统计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或者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的结果也更加的让人信服。
2、协调度测量的相关步骤。上文谈到,协调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据廖重斌的协调度模型,将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相关步骤做了如下总结:首先,要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对上文我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有利于消除数量级以及量纲对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针对具体的标准化方法,本文主要用正向指标进行论述,用文字叙述则是:指标的标准化=(指标的原始值-最小指标的原始值)(/最大指标原始值-最小指标原始值);其次,利用廖重斌的协调度模型中的相关公式,可以计算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发展水平。针对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以及保险深度三者重要性水平差不多的情况,我们可以赋予各指标相同的权重,也就是0.33;再次,再利用相关公式计算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本文取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为k=2;然后,再利用廖重斌协调度模型中的相关公式,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两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发展程度,在分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两者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作用,本文笔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将两者的权重分别取值为0.3以及0.7;最后,利用以上求得的各种数据,根据有关公式计算两个系统之间的发展协调度,最终实现研究的目的。
(一)省级区域的数据实证结果及分析
1、静态的分析。根据协调度划分的相关标准以及等级,再根据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的均值,我们就可以将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调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西藏为极度失调衰退类、福建为中度失调衰退类,相反的,北京为良好协调发展类,上海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广西、江西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内蒙古、贵州、河南、海南等地为濒临失调衰退类,河北、吉林、浙江、安徽等地为勉强协调发展类,黑龙江、山东、湖北以及广东等地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江苏、四川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的有6个省份,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的有9个省份,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的有7个省份。由此可见,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协调度差异比较大,就全国而言,属于可以接受的协调度区间的省份有20个,不可接受的有11个,这表明我国整体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属于勉强可以接受的类型,它还需要国家以及政府的不断努力,不断的去提升。
2、动态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至2011年,我国有21个省份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协调度处于上升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地区就是广西、四川以及重庆,有人会有疑问,为何这三个省份的发展会如此显著,究其原因,是三个省份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综合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全国有大概10个省份的发展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全国的水平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不管是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商业养老保险的综合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上升,当然,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速度始终要快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水平。
(二)四大区域之间的数据的实证结果以及相关分析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将我国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以及西部四个区域,再结合协调度模型相关的计算,可以得出四个区域2006年至2011年之间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协调性发展的相关数据。数据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就西部地区而言,处于2009年之外,其他各年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协调度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其总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协调性发展不容乐观,它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更进一步发展。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五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的关键部分,险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档案的法律效力和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在设立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在严格地法律程序监督下进行,并且在后期的档案管理中也要严格的遵循相关法律文件来进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较为混乱。在档案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录入大量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的问题发生,直接制约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
论文范文养老保险汇总篇十六
[摘要]“乡财县管”是指以乡镇为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本文分析“乡财县管”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提出推进“乡财县管”完善乡镇财政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乡财县管;乡镇财政;管理。
“乡财县管”是指以乡镇为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其核心内容是“乡财县管乡用”。
“乡财县管”是为促使乡镇财政尽快走出困境进而加快发展所做的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它有利于规范和节约乡镇支出,有利于堵塞乡镇乱收费、滥开支和乱进人、滥举债的漏洞,也有利于控制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等。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在实践中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一、“乡财县管”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与现行的《预算法》有相冲突的地方。如果目前“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中的乡镇预算由县乡两级共同编制,而且由县级财政部门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以及实行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机关的垂直管理等,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预算法》规定的乡镇政府的预算管理权,使“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无法得到真正的、全面的落实。
2.弱化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财政部门是一级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财政手段是政府进行调控的重要杠杆。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财政机构归县财政部门垂直管理,收支管理权又转移到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这就使本来就职能严重不全的乡镇政府又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财政管理职能。
3.形成了财政支出事实上的“双审批”制。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各项支出,一般先由乡镇财政结算员按月编制用款计划,交财政所长审核并报乡镇长签字审批,然后再报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核准,最后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可见,在这个程序链中,乡镇要完成一项支出,实际上必须通过乡镇级和县级财政部门的双重审批。
4.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实行“乡财县管”后,有关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管理程序增多了,手续复杂了,整个工作程序链拉长了。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必然使行政成本上升,办事效率降低,从而使“乡财县管”的负面效应被放大。
5.弱化了乡镇经济发展成果与其财政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
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被淡化,有的乡镇可能产生对其财政收入增量甚至存量被调整的担忧,可能会产生依赖县级财政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可能会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县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势必会影响乡镇经济发展和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二、推进“乡财县管”应采取的措施。
如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乡财县管”的有利面,另一方面又最大程度地消除和减少它的弊端,从而使“乡财县管”工作健康有序运行呢?1.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基层正常运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要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重新核定乡镇财政支出基数,实行县级财力向乡镇倾斜,并将原来由乡镇自行负担的村干部补助纳入体制补助支出基数。
2.实行“五个统一”,从源头上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五权”不变的原则,按照“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要求,严格乡镇财政收支监管,以乡镇为统一会计核算主体,县财政统一开设乡镇银行账户,统一发放乡镇人员工资,统一办理乡镇大额采购,统一管理乡镇收费票据。乡镇政府按预算安排重点和顺序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按规定程序审批并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乡镇结余资金归乡镇所有,县级财政不得集中、平调;属于乡镇财权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债权债务仍由乡镇拥有和承担。同时,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乡镇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票据管理、收支对账、资金结算、机构及岗位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直接监管乡镇财政运行过程,从源头上规范了乡镇政府收支行为。
3.建立健全网络,全面实现乡财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资源,通过系统功能拓展和设备配置升级,选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远程申请支付与报账系统、财政票据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电子报表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工资统发系统、领导查询系统等“乡财县管乡用”软件模块,增配相关硬件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租用网络专线、增设安全设备,有效保障网络安全通畅,切实做到财政资金的“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实现县对乡财政管理的电算化、网络化和规范化。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铺就了一条快捷、方便、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改革,促进乡镇收入及时入库。规范票证和账户管理,实现“收支两条线”。既从源头上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又能有效防止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收入,确保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使乱收滥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高,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管理与服务职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大学自传范文范本(优秀13篇)
- 最新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汇总12篇)
- 最新快餐创业计划书范文汇总(实用12篇)
- 申请学习标兵申请书范本(汇总19篇)
- 2023年面试文员的自我介绍范文简短(实用20篇)
- 最新店庆邀请函范文范本(大全17篇)
- 最新简单的代理记账协议书简短(汇总10篇)
- 村集体与个人土地协议书(汇总19篇)
- 最新软件实施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5篇)
- 2023年建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