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8:45:58 页码:9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实用8篇)
2023-11-19 18:45:5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提高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总结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经验和感悟。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心得体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正所谓“法不溯及既往”,但政策与调查却在不断地审慎、完善之中,勇于创新和接受改变的国家和组织,才能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政策与调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发展,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有过一些政策和调查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下面就分享一下。

政府政策制定是为了调整和引导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应该尽力避免政策出现失误,转变好政策的普及,加强有关部门的培训,做好宣传。另外,要注重政策执行效果的定期监测与评估,及时发布评估报告,以改进和调整政策,使政策更为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好地落实。

在调查方面,笔者主要涉及市场调研的工作,了解市场情况、消费者需求情况和竞争商情况是很重要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收集涉及相关方面的细节数据,并针对报告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和难点汇总分析,进一步开展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及时总结和反馈报告。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在调查前,应该充分准备,去了解你所调查的市场、客户和产品,并对调查参数进行清晰和具体的定义。

把政策与调查融合在一起,既要根据相关问题推动制度变革,也要根据制度要求深入调查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体系、机制和规章制度。如在国家层面,可以加强通过公开调查收集公众意见来制定政策,通过与市场调查结合、推动开放数据、发展第三方研究机构等不断完善和升级国家或地方政策。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调查的流程和方式,让调查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五段:结论。

政策制定和调查研究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有关规程和制度,加强政策宣传、执行效果的评估和监控,注重收集调研数据,开展整合化分析,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合理利用政策与调查结合,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使政策适应民意,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效能和社会和谐的程度。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政策调查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它有助于政府了解民众对政策的反馈和需求,为政府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参考。近日,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城市交通政策的调查,并深感这个过程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查,我不仅对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政策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影响。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下我在这个调查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第二段:调查目的与范围(200字)。

在政策调查过程中,明确调查目的与范围是非常重要的。我所参与的调查主要围绕城市交通政策展开,目的是了解市民对现有交通政策的满意度以及对可能改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选择了一些繁忙的交通枢纽作为调查点,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取了大量的原始数据。除了收集市民的意见,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交通规划专家参与讨论,以便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第三段:结果分析与数据整理(300字)。

在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后,我们开始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大多数市民对现有的交通政策持怀疑态度,普遍认为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公共交通设施不够便捷。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常规问题,如缺乏足够的停车位、延长交通绿灯时间等等。然而,也有一些市民提出了创新的建议,如加强自行车出行的便捷性、增加共享出行的选择等等。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第四段:对调查经验的反思(200字)。

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感政策制定需要充分尊重市民的声音和需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多关注民意调查,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政策成功的关键。此外,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调研手段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对于个别困难群体或难以直接获得意见的市民,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

第五段:总结与建议(300字)。

总结而言,政策调查是一个富有挑战和吸引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背后的社会需求和问题,也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建议。因此,我建议政府建立起持续的调查机制,以保持与市民的良好沟通,并通过市民参与的方式,让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实际需求。另外,政策调查应该更注重结果的反馈和落地,及时向市民公布和解释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增强透明度与公信力。

总结:(100字)。

通过这次政策调查,我深刻认识到政策制定和调整对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性。调查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改进空间,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和效果。只有通过政策调查的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好互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6年关于开放二胎政策你有什么看法?下面是小编搜集的相关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一、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已经有几个省份具体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其余省份也都在准备中,并将适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河北省也将于近期放开单独二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本次单独二胎政策也是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人们的需求来制定实施的。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这些影响需要政府实施哪些措施来应对呢。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的这次调查得出的个人结论,为政府机构提供个人见解,为解决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供一些依据。

2015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凤凰路256号)。

四、调查范围:

来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理各种业务的每个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胎的看法,80%的被调查者持有希望儿女双全,年老多个依靠的观点,65%的被调查者表示这是遵照老一辈家长的希望,另外有55%被调查者认为想生二胎的理由是子承家业,传宗接代;对于你为什么不想生二胎的看法,8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生活成本高,多一个孩子家里开销增加太多,33%的被调查者则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偏心,另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更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配偶,75%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80%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多了以后的医疗问题。

希望政府通过以上调查结果采取措施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未来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的医疗压力;第二,未来人口增加造成的基础教育压力问题;第三,做好单独二胎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13.397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410亿人。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据《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而在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38%。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7.53%,2030年更将是37.55%,2040年将为45.00%。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二、农村生育观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观。

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积蓄来干别的事,但和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以及农村传统思想的病根,在计划生育观上仍存在严重问题。通过调查,接近90%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该多生,在多数城里人看来,只有一个才不叫多生,但70%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两个孩子最好,尤其是一男一女,她们看来两个并不为多。在对待农村生育与中国人口压力的问题上,35%的村民肯定农村超生会增重国家人口压力,应该严格控制农村计划生育,只有严格符合条件的夫妇才可以生二胎,然而65%的村民给出他们的看法,认为国家人口压力与农村无关,只要人家有能力抚养孩子,可以接受罚款就让生育二胎。

中国人口压力因农村超生而加大。这是最为严重也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的衣食住行,农村的落后制约着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对中国而言,农村是其兴衰的命脉。我国的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为何我们只能排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显然是人多!计划生育是针对中国人口压力大而制定的一项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按照要求,有计划的生育。

2、多子多福。

对你愿意生二胎这个问题我向所询访的几十个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5-40岁,结果分析,其中,大约78%的人暗示愿意生二胎,20%的人不肯生二胎,另有大约2%的人暗示,一胎都不想生。该查询拜访预示出了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大多的夫妇愿意生育二胎,少部分夫妇只愿生育一胎,极少部分夫妇不肯生育。而希望生二胎的大多集中在30-40岁。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原因,我国也有部分大中城市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虽然连续举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为了缓解国度老龄化趋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节制尺度上有所放宽,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的夫妇开始考虑是否生育第二胎。而在农村许多生二胎的家庭并不是被允许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有些人表示,多生个小孩现在家庭就可以多一份换了,以后老年时生活就会多一份保障。一些35岁以上的家庭表示,第一胎在外地读书,一般男人也常年在外打工,妇女在家无聊,生二胎也可以说是为了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有些人宁愿违反政策规定,被罚款也要生二胎。

而对于一些不想生二胎甚至不想生小孩的人来说,原因有三点:1.政策这道红线不敢逾越。

2、生儿生女都一样。第三点也是大多数家庭不愿多生小孩的主要原因:生小孩成本太高了。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另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

3、重男轻女。

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衰妇。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大多也变为生儿生女不重要,关键在培养。能让孩子从小受到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父母晚年才会有依靠。本次调查显示,85%的被访者在生育前是不知道孩子性别的。在现在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大大淡化了,87%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性别不介意,但还有很小一部分人表示会介意,喜欢男孩子;不到一成的被访者表示如果生的是女孩,会有失落,但也不会太介意。(稍有失落感的人群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孩就减少对孩子的培养和投入,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一样的,将来孩子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挑战也是一样的。

农村居民对子女性别的偏好趋向平衡,一男一女是多数人理想中的家庭结构,但隐含着对男孩的偏好。诚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是落后的。但是倘若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养儿去防老。而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生育观念的改变是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巨变之一,农村生育观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方面。

高额的经济处罚迫使有的农村家庭实难承受,使一部分人想生又不敢生。近年来,各地加强对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也促成了当地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目前已有很多地方在尝试通过奖励扶持的办法,鼓励、引导人们接受正确的生育观。

这种生育观的改变,也是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之果,更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则提供了农村观念变革的现代意识之源和榜样的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走出家门挣钱,外界的先进文化和超前思想也促成了农村育龄人员生育观的转变。城市的一些思想意识开始通过打工者的渠道,对农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改变虽然通常比较缓慢,但它一旦形成,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生效力。农村居民生育观正在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未来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提前有所准备。

三、调查结果及描述性分析。

重庆自1997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截至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9%,高于全国比例2.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超过1637万,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7.8%。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城乡空巢家庭、农村五保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比例加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根据《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0条规定,有一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以下10个再生育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其中,非农业户口的夫妻再生育条件有4个:

农业户口的夫妻在以上4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个条件:

另有两个条件没有户口限制: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

二,其他特殊情形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民众对二胎政策的了解程度:

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对二胎政策或多或少是有所了解的。

城市居民被访者愿意生二胎主要的原因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儿女双全的思想,和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考虑,其他重要原因还有经济允许、减轻子女生活负担和喜欢孩子等。农村居民被访者中原因较为均衡,相比而言选择养儿防老的更多。根据调查员的得询问和调查,主要原因有: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退休金较为齐全,农村居民则不完善,所以他们认为养儿防老较为重要。

另外一个区别在于较少的农村居民被访者会选择经济允许,主要原因:

在农村消费支出较少,抚养孩子的代价较小。

由上分析可知二胎政策不宜全面开放,针对经济允许的家庭,可以试行;全面开放后会加重家庭负担,降低国民的素质水平。不符合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所以可以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或地区试行允许生育第二胎,来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局面,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等建设,使其养老要得到保证后可试行二胎政策。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得出的意见是:

经济允许的家庭和地区试行开放第二胎,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建设后可开放二胎政策。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货币政策一经实施,给必然涉及货币政策如何发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正确的方向,以及能否有效地影响到实际经济生活社会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

-,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生育政策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为全国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生育环境。在我国女性超过35岁的平均婚龄和越来越高的经济压力背景下,政府发布了新的生育政策。为了更好地了解民众对此政策的看法和期望,我特意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第二段:调查结果。

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对新的生育政策表示了欢迎。其中一些人认为这将有助于缓解现在无孩家庭面临的压力,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将有助于保持人口增长和繁荣。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中立态度,认为这种政策对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人对新的生育政策表达了反对意见。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到类似保险、医疗及教育等具体方面,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还有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放弃这样的管理手段,将生育的决定权交给个人。

通过这项调查,我感受到人们对政府生育政策的态度多种多样。在这个充满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政府的生育政策可能是一把稳定人民情绪的重要钥匙。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个政策在实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探究这些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总体来说,现在的生育政策仍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但这不应该阻挡我们对政府进行反馈和建议。我们应该勇敢地提出我们的声音和看法,让政府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需求和期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立一个更稳定、和谐和繁荣的社会。

第四段:回顾。

在这篇文章中,我探讨了我对生育政策调查报告的看法。我发现,这项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民众看法和想法的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听取调查结果和民意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第五段:结语。

以上便是我的对生育政策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启发更多人对自己生活周围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更好的反馈。在此,我也期待政府能够继续发挥的作用,了解更多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全国家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物价的持续下跌和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说明通货紧缩仍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其趋势仍在发展:

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我国gdp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下降到的7.8%。19下半年,依靠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但仍然明显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同时低于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

上半年gdp增长率达到7.6%,其中一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3%,二季度gdp增长降为7.1%。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趋势明显,若不及时采取有力的启动政策,完成今年gdp增长率7%的目标仍有一定困难。

2.各类物价水平持续下跌,通货紧缩趋势依旧。

到198月,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连续23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个月负增长,反映经济景气的生产资料价格购进指数也连续35个月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从第一季度的-2.9%和-1.4%进一步下跌为-3.2%和-1.8%,尽管近来这两个指数均有程度不同的回升,但回升幅度十分有限。

3.消费需求不旺,增长乏力。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仅为6.8%,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为6.4%。比1985-间平均17.7%的增长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物价的下降并没有相应带来商品销售额的增长。

4.农产品收购价格剧烈下降幅度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19农产品收购价格就全面大幅度下跌为-4.5%,1998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0.8%,两年累计下降了12.1个百分点,等于农民生产等量的农产品而货币收入却下降了12%。农村居民消费持续下降,1998年农村居民以69.6%的人口,只购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8.9%,1999年第一季度有下降为38.5%,而占人口30.4%的城镇居民,却购买了另外61%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大。

5.外贸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外需严重不足。

1999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8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830亿美元,下降4.6%;进口750亿美元,增长16.6%;顺差80亿美元。此外,上半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194亿美元,下降19.9%;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下降9.2%,预示着吸收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难度进一步加剧,外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

6.基础货币投放下降,实际货币供给不足,货币流动性比率降低。

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下降,货币供应趋紧。1998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9108.7亿元,仅比上年末增加29.2亿元;到今年3月份,基金货币余额降为28314.9亿元,比年初下降793.8亿元;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降为28042.7亿元,比三月末下降272.2亿元,比年初下降1066亿元。

在基础货币下降的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保持小幅增长,其增长量约为基础货币运用余额减少造成的货币供应的收缩量。也就说,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在小幅增加的同时,货币流动性比率(即m1与m2之比,即全社会货币供应中,用于居民消费、企业生产和投资的那部分货币占整个货币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年6月货币流动性比率为37.5%,1998年6月下降为35.7%,到1999年6月进一步下降为34.86%。造成货币流动性比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近两年企业投资活动不积极,流动资金减少,以及居民消费欲望不强。由于企业资金趋紧,投资意愿下降,1999年前4个月企业存款下降355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下降842亿元,定期存款却增加了487亿元。

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分析,货币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1.8。考虑到我国正在经历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弹性应该更大一些。据国内学者对1979年以来的实证分析,我国的这一弹性应为2.3左右。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货币数量应该增加2.3%。以1998年经济增长7.8%为例,货币数量应增长17.94%,而我国1998年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0、m1、m2的增长分别为10.09%、11.85%和14.84%,都远低于17.94%的水平。因此,就近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我国基础货币的增加速度太低,货币供给不足。

明年应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储蓄倾向上升,投资意愿减弱,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断加深的通货紧缩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此,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中长期政策衔接起来。

进一步缓解通货紧缩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仍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实行这一政策取向的问题是,从货币政策方面看,政策传导机制障碍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放量,也使利率政策作用不明显,新的货币需求不旺也从另一个角度抑制了货币供给。因此,放量基础货币、扩大货币需求,在传导机制障碍短期难以解决、利率政策不明显的条件下,基础货币放量须寻找新的途径,同时,从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看,提高非政府投资收益率是创造新的货币需求的关键。

从财政政策方面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作为长期政策使用,发债空间有限,发债空间欧盟国家债务负担率不高于60%,1999年我国债务负担率约为12.5%,西方国家宏观税率平均在45%以上,我国约在12%,说明财政的偿债能力约为西方国家的1/3弱,1/4强,因此,我国的债务负担率低线为15%,最高不能超过20%。

我国目前大约有3万亿的隐性债务(估算),未来几年将部分体现为政府的显性债务,如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最终损失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缺口等,最终都要由财政来承担。

依据李嘉图的等价定理(当债务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当期的债务发行是对未来增加的税收收入的提前支付),当期的债务发行,必然导致未来年度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否则,财政将发生支付危机。因此,必须考虑灵活运用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透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透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透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到达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用心的货币政策是透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潜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适宜。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透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适宜。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向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务必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持续币值稳定。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库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从学术角度,它大体能够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此刻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政策调查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作为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政策和社会调查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何理性分析和正确理解政策,如何准确搜集、分析和解读社会调查数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分享一些关于政策与调查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政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是这个国家的灵魂和未来之路,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关注和学习政策,了解政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刚进入大学的我曾经只知道改革开放、人民民主、科技创新等术语,但并未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何况政策?后来,在学习和实践中,才慢慢认识到政策对于我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政策有时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闻到百姓的冷暖。比如,当前社会中既有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对此政府要帮助实现脱贫。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加大财务援助力度,注重解决贫困家庭的痛点,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教育政策也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方面,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技能和核心素养。因此,政府需要进行全面植入性教育,以便个人在今后进入社会后掌握具体实操技能,更加具备竞争力。

第二段:政策的学习应坚持从自身贴近出发。

政策的学习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死读书,学者绝不应是被奉为先知的政治家们;而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从自身贴近出发,关注个体的具体问题,学习如何把握事实来创造机会。对此,应当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详细计划,先确定目标后,再有步骤地去实施。一定要坚持做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对自己和国家的未来的发展都应持有理性和乐观的态度。

第三段:调查是研究政策和社会的有效手段。

了解人民需求和心声是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会调查是获取有效信息和精确、真实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数据则是决策执行力的直接工具和重要宝藏。具体而言,调查需要流程化。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样本;之后开展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并提炼有用信息。

然而,调查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果调查对象不足、问卷设计不合理或数据收集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调查结果失真。所以在开展调查时,一定要注意精确性和可靠度,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第四段:如何提高调查的可靠性。

提高调查的可靠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调查团队。无论进行内部或外部的调查归因,都需要通过建立有效沟通和严格管理来确保资料的杜撰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其次,需要对研究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读。每个调查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偏见,要真正了解数据就需要用多种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数据。最后,应当注意核查数据来源及其质量。因为政策制定需要着眼长远、考虑多方利益,所以要提前审核数据可靠性。

第五段:需多角度看待政策和调查中的数据。

政策和调查中的数据往往只能反映一部分情况,所以也需要多角度看待。例如,对于政策制定,应当基于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痛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政策;而在调查中,则需要参考多方综合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不停地优化措施,保证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同时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因此,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国家,关注社会和政策的大学生,要注重从自身出发,学习政策,学习调查,提高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在真正了解政策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