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 神舟发射感悟(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2:12:23 页码:12
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 神舟发射感悟(5篇)
2023-01-09 12:12:2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一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飘舞的柳枝。

生4: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5: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7: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8:他的肌肤,变成了广阔无边的草原。

生9: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丛林…..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而且这一部分有许多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以次方式朗读还可以突出要积累的好词佳句。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关于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二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题记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历程都是一贯仗剑走四方的剑客,时刻都在挑战别人,也时刻在接受别人的挑战。在挑战中不可能永远不败。那么明知会败之时该怎么做?应该是“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冲出亚马逊》中的。当时中国的军人在猎人学校中忍受炼狱般的煎熬。而那时他们面临最强大的敌人——自己的懦弱。在有人看来,自己的缺点是无法战胜的。而他们却没有放弃,面对强大的敌人毅然拔剑战斗。最终他们胜利了,为国家更为自己赢得了无比的荣誉。

“亮剑”是种精神,也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做敢为,快速行动的精神!一种只在乎成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一种不拘泥于形式,只注重结果的务实精神!一种勇于争先,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

《亮剑》电视剧中的亮剑英雄——李云龙,正直刚烈,不谄媚,不墨守成规,敢想敢做的人。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敌的剑客。面对强大的日军,他努力对抗;与昔日的战友在战场上各为其主,他不顾个人,以大局为重,留下了中国军人的典范。

面对强大的对手要勇于亮剑,要敢于亮剑。自己已无退路,唯有放手一搏,用手中不朽之剑来战斗,即使败了,也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

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凭什么当剑客?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倒在对手的剑下说不上丢脸,那叫虽败尤容。

关于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三

上联:三杯祝福歌

下联:万里春光暖

上联:日月一时新

下联:草木弄新姿

上联:九州气象新

下联:四化千秋业

上联:春风吹大地

下联:寒风随岁去

上联:德政伴春来

下联:春来千枝秀

上联:冬去万木苏

下联:春色满人间

上联:春风如期至

下联:桃花应时开

上联:春为一岁首

下联:梅在百花先

上联:杨柳绿千里

下联:春风暖万家

上联:云霞开锦绣

下联:江山千古秀

上联:一曲迎春调

下联:乾坤锦绣春

上联:九州万里春

下联:淑气满人间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催红万树花

上联:紫燕迎春喜归来

下联:百花争艳满人间

上联:春风一拂千山绿

下联:南燕双归万户春

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上联:人间岁换,家家丝管祝鸿禧

下联:前程似锦,满园桃李笑春风

上联:天外春回,处处河山添异彩

下联:光景无边,遍地笙簧歌化日

上联: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下联:盼春该识春,春光永驻仁心

上联:普天同庆,一片红霞迎旭日

下联:大地腾欢,万条绿柳舞东风

上联:万枝彩笔绘宏图,宏图璀灿

下联:一元复始迎新岁,新岁峥嵘

上联:六合回春,郊外梅花堤外树

下联:九州聚宝,山中果木水中鱼

上联:捷报频传,万里雄风惊宇宙

下联:宏图再展,九天春色壮河山

上联:日丽风和,万里江山添锦绣

下联:香花扑面,无边风月竞贤才

上联:桃李争春,满园锦绣迎蜂蝶

下联:江山竞秀,万里风光入画图

上联:举目大地,山欢水笑倾长春

下联:岁月焕新,海角天涯皆溢彩

上联:三春花发,嫣红姹紫画图新

下联: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上联:山河铺锦,疆南地北总宜春

下联: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四海春临,和风吹绿千堤柳

下联:九州福至,丽日薰红万径花

上联:科学种田,金银财宝春潮涌

下联:勤劳创业,福寿康宁气象新

上联:财丰人健,千家宅院展新容

下联:大地回春,不尽江山抒特色

上联:亿兆群英,再造辉煌跨世纪

下联:万千佳气,新呈瑞霭壮山河

上联:夕照恋青山,共兴华夏千秋业

下联:老龄逢盛世,同绘江山万里图

上联:雁字报佳音,门前碧映珊瑚树

下联:春风传喜讯,户外红开富贵花

上联:庆今朝,海晏河清,风恬浪静

下联:欣此日,民康物阜,人寿年丰

上联:棉海闪星星,天上人间共织锦

下联:花城香朵朵,风和日丽庆丰年

关于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四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是:弘扬长征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天地神舟心得体会报告五

(大门)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观星台景区。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告成,即历史上所说的“夏都阳城”。它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山水环抱,风景宜人。

观星台景区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看这尊照壁,它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立的,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我们再看大门,两旁刻制一副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简要地说明了测景台和观星台“测影”和“观星”的作用。

观星台景区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我们现在进入庭院,跟观星台来个亲密接触。

(周公测景台)

我们面前这座石台,形状像“高”字,这就是“周公测景(音义同‘影’字)台”。测景台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计年的仪器,古人称为“圭表”。“圭”是地面上设置的土堆,“表”是用来测日影的立杆。这座石圭石表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周公测景台原址上重建的,其尺寸大有讲究,总高3.95米,下部的“圭”高1.95米,上部的“表”高1.965米,合唐开元尺子的8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部北边沿0.37米,约合唐开元尺1.5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日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因此俗称此台为“没影台”。

周公测景台为周朝的周公创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死后,他当摄政王,辅助武王幼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行封建,营东都,制礼作乐,建章立制,后又还政于成王,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孔子一生都崇拜他。他的言论多见于《尚书》。

古时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所以被尊为天子的历代帝王都敬天神,都要找到天地的中心,以便坐其中而号令四方。周王朝建立后,周公要移居中原,迁都洛阳,以便更好地统治全国。迁都是件大事,周公自然也要找“天地的中心”:一来好给迁都找借口,二来也为寻得准确的天文依据。古人认为,地球南北三万里,日中影长一寸即距离中心一千里。夏至日中,八尺高表影长不足一尺五寸之地,必为地中之南,表影越一尺五寸之地,必为地中之北,影长恰一尺五寸,则为地中。周公认同这样的观点。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便到各地建起许多圭表,测日影,以获地中。周公测日影采用的是土圭,用石块于地上围一圆台,覆土平整夯实,形如斗,高六尺,曰“圭”。上面中央立八尺石柱,曰“表”。这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长度、计算每日时分、推算季节变换的一种传统天文仪器。观测活动中,周公发现他建在阳城的圭表,每到夏至这天正午,石座下部四周均看不到影子,符合“影长恰一尺五寸”之说,也符合他迁都的思想,即大喜,故命人在此堆土垒石作为标志,命名为“天中山”。周公还依据测影台的实地观测,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划定了春夏秋冬四时。这便是周公测影的由来。周公测影最大的功德是留下了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地遗址,也留下了“天地之最中”的标志。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一行和尚在此进行天文观测,命南宫说仿周公的`土圭木表,制换了石圭石表,并在台的表柱上刻下“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以示敬仰。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

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

台上是观星和测景的工作场地。台顶北部的小室,据明代侯泰的《刻石记》记载,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年),距元初建筑观星台时已有200余年,这个小室,据说是为安放各种仪器和进行操作而建。

台体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收分,为此台的重要部位。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以往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为“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下部,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与直壁相距0.36米。自南至北由36方青石接连铺设的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高0.53米,北高0.62米,圭面水平误差甚微。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流水渠,深2厘米,宽2.5厘米,两槽相距15厘米。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是用以测水平的天文仪表。

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