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香山公园。北京有个香山,也有个香山公园,这是大家共知的。我校的香山公园,原名叫“辞香岭公园”,位于学校地势较高的西北角,占地面积较广。素有“香山八大景”之称的八宝琉璃井、天池、慈祥居、碧霞行宫(遗址)、烽火台、七星岩、飞来石、泰斗广场(泰斗石),全集中在这里。此外,根据规划,学校下一步还准备在辞香岭上建造辞香坊、辞香亭(或辞香阁)、辞香廊,等等。公园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景有趣,被誉为“世外桃源”。
现在我们走的大路是学校环路,双向4车道,长约4公里。沿着环路转一周,能观光学校的主要风景,能了解学校的主要建筑。根据路段不同和环境变化,环路两边植有阳刚之气的法桐树(西面、南面、东北面)和阴柔之美的柳树(西北面是直柳,俗名馒头柳;四十柳桥两端是垂柳,亦名杨柳),有刚柔相济、阴阳协调、生生不息的功效。大家往两边看,不几年的工夫,这些树都长得有水桶那么粗了。根深干挺枝繁叶茂,长得是不是很旺相啊?好了,前面就是香山公园的入口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我们要徒步游览香山公园。
大家往西北方向看,看到土堆上有块俊俏的泰山石了吗?它像一个很温顺很安详胖胖的动物,向东蹲伏着,守着大门,但又很友好很和善地接纳每一个进入公园的人。石上刻有圆润优美的舒同体“香山”二字,字体与石态与环境很有秩序地浑然成为一体。东西两面的斜坡上满是扶芳藤,它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很美丽的。下面我们进入公园,大家不用买票,我也不愿有吃回扣的嫌疑和无谓的议论。脚下是粗糙块石砌就的路面,石头大小不一,凹凸不平,但干净利落,路面宽约4米、长20多米。再往里走就是土路了,能跑车。咱们现在就一起边走边聊吧。
大家看,靠路间栽的是黑松(低)和刺
槐(高)。黑松似佩剑的武士,刺槐像持枪的警卫,间隔一致,站成两排,保护着夹道上行走的人们。我们在中间走,非常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像是皇家卫队当我们的保镖护着我们一样,咱这回也享受一下皇家待遇。沿途我们还会看到激情的紫叶李、火热的红叶椿(红叶椿是我的习惯叫法,实为火炬树)、迎客的黑松林、竞长的刺槐林。向左看,是大片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的教工宿舍楼,靠近辞香岭的1号楼是上下两层220平方米一户的复式楼。
往前走,左手边是千株紫叶李、百棵黑松树,右手边则是万片红叶椿。紫叶李根紫、干紫、叶紫、果紫,除花粉白外,通体发紫。微风吹过,紫色飘扬,将浓浓的有些发黑的紫,凸显在岭上。黑松树是不计较生长环境的,土地肥沃也好贫瘠也罢,凭着自己那股韧劲,抗拒各种挫折和不
公,都高昂着头坚挺着身子,独尽一年四季向自然呈现那份绿的义务。黑松生长的姿态是有层次的。大家看,枝条一层一层斜向上铺开着,错落有致。下层较上层舒展,都由中央的树干向四周散射,酷似花朵次第开放,仿佛千手齐齐伸出。看着看着,就浮想联翩,我佩服黑松历练后崛起的品格,我颂扬黑松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仰慕黑松胸怀坦荡的伟大。
红叶椿是一种观赏树木。叶绿时,或疑它是香椿,或疑它是臭椿;开花时,它又不是香椿,又不是臭椿;霜打后,激情燃烧红透香山。莫非一夜之间20xx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纷纷扬扬潇潇洒洒轻轻飘飘摇摇摆摆翩翩舞舞大大方方红红火火的红叶雨全落在了这里?我激动异常兴奋异常惊讶异常,异常得无言。每年这个时节,我都会带上心爱的、伴侣般的照相机,带着亢奋带着激情带着感动带着温存带着问候来寻觅属于我的那片红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时的红、黄、绿、紫,加上不时变幻色彩的天空,一定会美极了的呀!
继续往前走,是个十字路口。向北可到泰斗广场开阔心胸、可得七星岩指引迷
津、可看飞来石自然神奇、可登烽火台四处极目。现在广场是驾校学员们练习开车的好场地,有上下起伏自由拐弯的循环车道,道上摆有大骑饼、砌有单轮翘道、竖有倒车标杆等等,一应俱全;七星岩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分布形式建造的七个大土台,每一个土台周身遍植蔷薇,在侧边开有一条长长的旋转的缓坡小道可至台顶,不很平整的台顶上杂草丛生。站在台顶,就像站在了天上七星之中的任何一星,让人脱俗成仙;飞来石是天上来客,在美丽校园的吸引下,毅然与天绝决,降临在高坡上,天天年年观赏着守望着整个学校;取小道,奔西北,走山脊,登绝顶。据说,绝顶处就是当年烽火台所在位置。站在顶上四望,有置身神圣之地的感觉:东亲学校,北敬泰山,西邀金牛,南请龙山。从十字路口向南,可直通慈祥居,沿途并无
特色的景致。现在,咱们还是顺着路向西走吧。大家首先看到的是两块泰山石,这原是辞香岭的最高处,其南面有碧霞行宫(奶奶庙)遗址,地基至今还很清晰。原有北屋三间,是祠堂,供奉碧霞元君,建制同泰山顶的碧霞祠。东有配房两间,是道士布道居住之所。只可惜,现在是见不到那时繁盛的景象了。路北较高的土堆是学校建设时废弃的一些建筑土方和石块的囤积。经过精心构思合理改造,现在成为大家看到的绿色环保山丘,成为香山公园不可缺少的一景。
大家随我来,看看路两边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栽的油松和刺槐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了间植的小叶女贞球(低)和大叶女贞子(高)了。从名字上就能显出温和柔美。这儿少了刀枪剑戟的刚性,多了一些窈窕淑女的柔情。是祥和安全和平地带的标志。沿着学校西墙根向南走。大家看到两块石头护着的一口井了吗?这就是著名的八宝琉璃井。八宝琉璃井上口狭小,下部宽绰,井身修长。我曾在 《拜谒八宝琉璃井》 中写到,“八宝琉璃井身着朴素大方的衣裳,像位历经岁月又焕发了青春的老人,浑身写满
了故事。”大家围过去看看。
看完八宝琉璃井我们再往南走,路东有个蓄水池,这就是著名的天池。整个池形酷似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的“9”或汉语标点符号的“,”(逗号)。天池并不大,但特有神气和仙味。两个由四根木柱支撑的单层方形草亭东南、西北呼应着,一个小木桥跨在注入天池的小水沟上,玲珑着朴素着可爱着。小桥一端通向羊圈的门。
再前面有一排瓦房,是大学中的农舍之一,名曰:慈祥居。渴了,我们可在这儿喝杯用辞香岭上麦饭石泉水沏的茶;累了,我们可在这儿瓜棚下的石凳上稍坐,休息一会儿。这儿农家气息浓浓。迎接我们的不知是欢迎还是拒绝的“汪汪”的狗吠和“嘎嘎”的鹅鸣。反正它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到来和我们的离开。好不热闹!路西简易微型的动物园里,养着梅花鹿、山鸡、贵妃鸡、孔雀、大白鹅、火鸡、珍珠鸡、家鸡、鸽子等。周末或课余时间,同学们最愿到这儿来了,多是来看孔雀开屏的骄傲。当然,能得到激动的时候少,深感遗憾的时候多。原因吗,当然是来的不是时候。
好了,咱们沿着路走,迎面看到的是绿的海洋——栗子树林。这儿每年会收获很多很多的泰山板栗。板栗成熟时节,真诚欢迎大家来品尝泰山板栗的特殊味道。前面有座被视为中华文化典型标识的“三间四柱三楼”“不出头”悬山式木牌坊。它在这儿,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的效果。出此牌坊,我们的游览也就快要结束了。不知大家是否有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是否有怡然宁静安详心境的感受。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不知我的讲解,大家是否满意,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的光临!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佛教石窟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1]
东魏石窟
天龙山石窟
532年(北魏永熙元年),东魏高欢消灭盘踞在晋阳(今太原市)的北魏权贵尔朱氏,同时在晋阳建大丞相府,直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前后近20xx年的时间,他坐镇晋阳。曾建避暑宫于天龙山。据此推测,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应在这一时期。
位于天龙山东峰的第2、3窟,即为东魏后期高欢摄政时期所开凿。东魏石窟造像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是北魏云冈石窟模式的延续。一般多以释迦牟尼的说法像为主尊,两侧分别是禅定像和胁侍菩萨造像,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造像。其形制为方形,凿出莲花藻井,窟内四周底部凿出沿着壁面下部的一个低坛,坛上正壁、左壁、右壁各开1龛,是3壁3龛式的石窟。3尊造像,正壁、右壁是结跏趺坐像,左壁是倚坐像。雕刻方法属贴壁圆雕和浮雕技艺结合手法,造像面相消瘦,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蔽全身,雕刻线长清晰,浮雕中的树下菩萨、维摩、文殊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体现了东魏继承北魏的传统雕刻技法,结构紧凑,刀法纯熟,简洁明快,朴实庄重,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以第3窟为例,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龛外雕二供养人像。佛像面相清瘦,身体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平直阶梯形;菩萨袒上身,下着长裙,披巾于腹部穿环;飞天发髻作双结,上身直,腿弯屈,着紧身裤;供养人举手作揖,屈膝欲跪,神态喜悦。石窟造像风格与云冈三期(494年~520xx年)、龙门二期(520xx年~520xx年)、敦煌北朝三期(520xx年~545年)相近,早于安阳宝山灵泉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大留圣窟。[1]
北齐石窟
550年(东魏武定八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仍以晋阳为陪都,崇尚佛法,于晋阳大兴寺塔,开窟造像。551年(北齐天保元年)至561年(皇建二年)间,先后兴建晋阳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依山刻佛像、凿石室,其规模宏伟,为当时罕见。天龙山石窟北齐造像主要开凿于这一时期。
北齐开凿的石窟共有3窟,即东宓?号窟和西峰的第10号、16号窟。北齐石窟仍以北魏流行的前后室方形窟为主,3壁3龛,造像题材为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前室廊凿八角柱,刻仰莲、替木,承接替木的额枋上有斗拱;斗拱分别为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构造尺寸与实际建筑相近,代表了北齐的木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窟门两侧雕力士像,窟顶雕飞天。譬如,正面坛基上镌刻释迦多宝说法像为主尊,坛前正中刻摩尼珠,侧面浮雕二蹲狮奉博山炉。两侧一佛二立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坛前刻乾闼婆伎乐人像,细腰鼓、都昙鼓、琵琶、瑟等乐器清晰可辨。门内左右两侧雕持叉二天神像,门外左右为力士像。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肩宽腹鼓,着褒衣博带式和袒右肩式袈裟,雕刻线条硬直,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菩萨头戴花冠,披巾自然下垂;天王力士深目高鼻,均着菩萨装,衣纹稀疏。总的看,天龙山北齐石窟像风格与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北齐、北周时期造像相近。[1]
隋代石窟
581年(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弘扬佛法。其次子杨广封为晋王,镇守晋阳,竭力倡导佛事,营建寺塔。天龙山第8窟前廊有585年(隋开皇四年)开窟造像碑文,表明当时曾大量雕造石窟。
第8窟位于天龙山东峰,开凿于584年(隋开皇四年)。窟形是天龙山惟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后室作三间仿木式前廊,建筑特征与北齐石窟相似。主室呈方形,3壁3龛,龛内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龛,后壁龛较特殊,佛像右侧原有一天王像。佛像形体方整,面相略显方圆,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内着僧衣,衣纹简洁朴拙;菩萨头戴花冠,斜披络腋,双肩垂挂穗状璎珞;弟子着袒右式偏衫。窟内造像形式多变,雕刻细致实用,虽然风格有些呆板,但却具有时代写实感,呈现出向唐代风格过渡的特征。[
唐代石窟
初唐时期采取的抑佛扬道的政策,一度使佛教受到限制。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则崇信佛法,唐僧人为了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编造《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因此,盛唐时出现以弥勒为主的造像,这种内容的造像在武则天死后逐渐停止。天龙山最大石窟主像以弥勒像为尊,说明开凿于盛唐时期。武则天时代僧人在太原大肆建筑寺塔和开凿佛像,使天龙山石窟开凿达到了高潮。
唐代石窟合计19个。其形制分别为方形前后室、圆形前后室和圆开单室3种。造像组合以3壁3佛为主,主尊佛像为结跏趺坐式的释迦多宝、弥勒、阿弥陀佛,其结合有一佛二立菩萨二坐菩萨、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二坐菩萨等形式。佛、菩萨头与身体比例和谐,面相丰腴。佛像为水波纹或旋涡纹高肉髻,着袒右式或通肩式袈裟,裙摆覆座前呈倒山字形,衣纹立体感强烈。菩萨头束高髻,面相丰腴,颈饰花形项圈,下接连珠纹璎珞,披巾婉转自如,络腋斜披透体,从整体构思观察,其优美的体态,华丽的装饰,体现了唐代气势宏大、豪放飘逸的装饰风格。力士则上身裸,下着袍。所有造像制作技艺精纯,雕刻圆熟,比例适当,造型准确,更具有写实性。如第18窟造像安然闲坐,形象逼真,在质感极强的薄纱衬托下,丰润的肌肤似有弹性,是唐代最具写实风格的杰出代表。第17窟造像则衣纹清晰,线条深刻,以犍陀罗式的纹饰为基础,渗入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西峰第9窟开凿于永徽年间(650年~655年),属中晚唐杰作,以其规模宏伟、气势恢弘,蜚声中外。9号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面相方圆,丰润雍容,体态端庄,表情威严,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下层主像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脚,强调了谦虚而自然的立意;璎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加强了本体的性格。雕像极富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写实技法可与西方雕刻媲美。唐代佛教崇拜观音,从永徽开始,观音造像有增无减,天龙山各窟观音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反映了唐代造像风格。天龙山唐代各个石窟在窟形和造像上,与龙门、庆阳、须弥山唐代石窟有相似之处,其年代应在盛唐至晚唐期间。[1]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关于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在无锡市西郊,以锡山、惠山命名。包括锡山的全部和惠山东麓及连接两山的映山湖。锡惠公园把两山合成一园,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南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人文传说。
惠山古称华山、历山、西照山,相传西域僧人惠照曾居此处,故唐以后称惠山。山有九峰,婉蜒如龙,又称九龙山。山峰高近330 米。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泉眼,故俗称惠泉山。
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突起处,山高仅75米,相传周秦时盛产锡矿,故名。又传秦大军曾在此埋锅烧饭时挖出巨石,上有二句偈语:"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平"。汉时锡竭,因此此县名为无锡,谚称"无锡锡山山无锡"。锡山是九龙山龙头上的一颗明珠。锡山顶上的龙光塔,又是无锡城市的风景标志之一。
从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入园,可直达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地。此处是全园的精华。惠山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清乾隆皇帝南巡,几次游惠山,亲书"惠山寺"匾额,香火旺盛。主要游览点有唐宋经幢、金刚殿、雪花桥、日月池和御碑亭等。入古华门东折即为"寄畅园"。该园在元朝时为二僧房,名"南隐"、"讴寓"。明正德年间,当时兵部尚书秦金罢官后,回乡将此处开辟为园,名"风谷行窝",后又更名为"寄畅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内叠石引水,步步得景,处处有画,寄畅园更趋完美。
寄畅园的东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池畔有绕池回廊。回廊粉墙上镶嵌着漏窗。廊中段的六角亭中,安放着石桌、石凳,相传是乾隆皇帝与寺僧下棋的地方。廊的尽头有一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在此倚栏观鱼。池北林木幽深处,八音涧承二泉活水,泉音叮咚。园的西部则以假山树木为主。太湖石垒成的"九狮台",可以凭想像去寻找腾跃、静卧,姿态各异的狮子。寄畅园与惠山九峰、锡山龙光塔连成一片,成为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成功范例。清康熙、乾隆皇帝游此园后,即命人在北京颐和园中仿此建一国林,取名"谐趣园"。
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此泉开凿于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年)。水质甘香重滑。我国古代著名的茶道专家,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称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时,此水成为贡品。唐宋以后,一些著名的诗人常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盛赞此泉的诗句,从此,天下第二泉闻名大下,此泉共分上、中、下三他。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吏部员外郎王澍所书。上池八角形,水质最好,斟过杯口数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方形,筑有泉亭。下池长方形,凿于宋代。此有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及明代的观音石,螭首等。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尝用二泉水泡的香茗,欣赏二泉附近景色,石刻螭首中,泉水从螭口中潺潺流出,叮咚有声。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更使二泉美名远播天下。
从二泉亭北上,还有清代竹炉山房、秋雨堂、云起楼等。秋雨堂结构精巧,陈设古雅,电影《家》曾取景于此。听松亭也在二泉附近。亭内一方古铜色巨石,平坦光滑,可横卧一人,称"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唐诗人皮日休曾常来此听松涛之声,留下"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的名句。
杜鹃园是锡惠公园的园中园。构筑精巧,布局得体,幽径桥边,轩榭堂前,遍植天下名鹃。每逢花期,姹紫嫣红的杜鹃,竟相开放,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家风政务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9篇)
- 诉讼旁听心得体会如何写 行政诉讼旁听心得体会(5篇)
- 道德品格心得体会精选(汇总10篇)
- 正月阅读心得体会范本(大全15篇)
- 2023年个儿理财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0篇)
- 2023年消极的心得体会报告(模板9篇)
- 2023年志愿科普心得体会报告(实用17篇)
- 街头拦截心得体会如何写 街头拦截的优缺点(八篇)
- 最新新兵思想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0篇)
- 2023年描写初中周恩来心得体会实用(通用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