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传统剪纸心得体会实用(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4:12:09 页码:14
最新传统剪纸心得体会实用(2篇)
2023-01-08 14:12:0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传统剪纸心得体会实用一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纸张,所以那时候所谓的剪纸手工工艺只是为真正的剪纸工艺出现奠定基础。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手工艺术发展,则是从纸的出现才开始的。汉代时期发明了造纸术,而纸的发明才真正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宋代时期,造纸业愈加成熟,这为剪纸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条件。宋代人利用剪纸作陶瓷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间借鉴剪纸形式,用动物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而宋代出现的刮浆印花,其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清代剪纸 鸭子戏莲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有广泛描述,例如唐朝崔道融的“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的宜春就是指剪纸,又如唐朝李商隐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其中剪彩即为剪纸,可以看出,那时候剪纸艺术是相当有文化内涵的。

最新传统剪纸心得体会实用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书法那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是它,让我们体会到诗词的格律美;是它,让我们悟到传统习俗的内涵美。这些传统文化,仍流传在我心中。王羲之的行书堪称“天下第一行书”,他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故有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明代赵涵的《石墨镌华》,用笔方正,且能于方正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堪称“正书第一。”东汉书法家张芝,用笔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有“草圣”之称。这就是书法那与众不同的美。

传统文化把我卷进书中,让我去领悟诗词的奥秘,文言的精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不愧为诗圣,即使面对自己如此凄惨的处境仍期盼天下寒士成得到广厦的庇护,仍期盼着统治者能任用贤能之才,仍期盼着祖国能繁荣昌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被这豪迈的违章吸引了去,原来是金英雄,是无辜冤死的岳飞啊!他是如此威武,如此神勇,如此有志向,定要“踏破贺兰山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进孔子的世界,你是否听到三千弟子的吟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进李白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不会因朝庭而失落,面对奢侈的长安,他反而“停杯投筹不能食”。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宋悫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让李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李白的世界是心灵可以自由翱翔,不受拘束的世界。

我静静地走着,我聆听到了苏轼因为有了人间真情的美好期盼而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聆听到了范仲淹因为有了想立功归家的期盼而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夫勒归无计”,更聆听到了鲁迅先生救国救民的深情期盼“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诗人、作家,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坎坷仍屹立于东方不倒!

传统习俗至今仍有保留。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含冤投江而逝,有人怕江里的鱼去吃屈原的身体,就用粽叶裹着米饭缠成一个一个的,然后用龙舟去喂食。所以每年端午要吃粽子,划龙舟。有一个传说:春节那天,年兽要来吃人,因为很怕红色和火光,所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放鞭炮。有一个传说:嫦娥奔月,人们为了纪念她又制作了月饼,中秋节时,望着明月,便会想起远在异乡的家人。

弘扬传统习俗,让传统文化充满古风,古气。传统文化,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仍在流传、流传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