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考察饭店心得体会和感想 去饭店实践的收获与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7:44:21 页码:14
考察饭店心得体会和感想 去饭店实践的收获与体会(二篇)
2023-01-08 07:44:2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考察饭店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由此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窟也是如此,不过有不同与永乐宫的壁画和清明上河图。它门有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佛教文化的留传,但在表现方式上却不相同,一个是泥塑艺术,一个是石雕艺术。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20xx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194个,54个位于南崖,140个分布在西崖,除少数窟龛内已空外,共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约1520xx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洞窟窟内的艺术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主题并社会历史背景之后,作为一点补充,也是合理的逻辑推理:麦积山第127窟作为当时在特殊情形下为乙弗后所建的洞窟,特殊的题材与来源,还有特殊的画工成份等,这些必将对麦积山同时代及其后的石窟艺术产生深刻之影响,也就是说与乙弗后有关的社会历史在麦积山的活动,无疑会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活动带来一些新的现象和因素,也是学者们所较为共同一致的认识,而这些新内容的源头又是与中原洛阳长安等地密不可分,特别是对这些地区的现存石窟等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面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画史资料等的记载,和对于一些当时著名画家的考察,联系到麦积山西魏及其以后石窟艺术的发展特征,或许为我们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佛教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等相关课题意义重大。

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欣赏,都有他伟大文化,就雕塑而言也是有很高的价值,造型和色彩的结合,比例与形体结合,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欣赏观念。同时也留漏出古人内心对神的美化。

其次我们也知道,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壁画或绘画艺术,发展到西魏时期,仍处在初期阶段,并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在表现大型经变画方面,基本上仍停留在探索偿试阶段。如在较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基本上西魏及其之前的题材以本生、佛传、因缘故事,千佛、说法图、尊像画主为,且均表现得较为原始而简单,同时又有一部分仍与西域中亚一带的佛教造像风格有相承之关系。即使在以壁画著称的敦煌莫高窟,大型成熟的经变画也是晚到初唐时期才大量表现于洞窟,隋代的经变画均为小幅或并不完全成熟。在绘画风格上,窟壁画的技法十分成熟,经营得当,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局部的表现,均处理得和谐而统一。在着色上也显得丰富多彩又不失相互照应之美。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历时400余年雕凿不绝。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还有宾阳洞、古阳洞、药方洞等著名洞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有人间气息才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最有魅力。"神"气太足使人觉得可敬不可亲,难以引起共鸣。"人"间气太浓,又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使人一望便觉得似曾相识,无遐想的余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之作,恰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魅力。如龙门奉先寺,凿建于唐高宗时代,是龙门石窟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

这精美的石雕艺术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唐代的艺术水平,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敌入侵内部军阀混战,这伟大的艺术宝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横祸,看那被盗一空的石洞、被残忍地砍掉脑袋胳膊的哭泣的石像,每一个游人是不是心中都在流血?

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就历史而言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就绘画而言也可以堪称一决。

我们假想如果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很难想象这写艺术宝贝还能流传给我们吗?因此佛教文化的传播才使我们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流传给我们。

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流传了下来,试想象还有多少艺术珍品被破坏,而这些珍品也面邻这威胁完好的,永远的保护将是我们面临的重点。

如今这些都失去了它们本身的宗教价值,但却留下了带有很深时代烙印的丰富的艺术形象,使我们以致于子孙后代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通过我们的这次外出考察课,对我们古代伟大的艺术珍品观光和欣赏,对我们的艺术欣赏观和审美观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对石窟艺术更加的了解,不仅仅从中学习到,雕刻美,书法美,绘画美,图案美等等。以后的创作中也回有所感悟 ,将明间艺术与我们的作品相结合,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品位。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李宏生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第一考察学习小组本次共考察参观了3所院校,其中高职院1所、高职校2所,考察的内容主要有高职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系部管理模式、内部分配制度等,较之这三所院校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等,我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差距外,而与徐州经贸高职校、徐州财经高职校差别不大。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系部二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个系部,各行政处室主要做好服务、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职责明确、责权分明,整个学校严格按照制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行。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进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可以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

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能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入新校区后,在校学生人数、班级数急剧增加,有可能会出现一位老师担任1个及以上班级班主任的情况,而对班主任的考核必须强化,奖惩力度要加大。此外,还可借鉴其他高职校的模式,即从校外聘用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每人负责2-3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描写考察饭店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考察谈话是干部基本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考察中如何把握好运用好谈话技巧,了解掌握考察对象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对考察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工作实践对干部考察谈话中遇到问题及如何解决作初步思考。

1.考察人方面概括起来有几种情况:

一是态度不够重视,准备不充分,或凭经验推断,以偏概全;

二是方法上简单,没有必要的引导,掌握不到真实的、深层的情况;三是能力上欠缺,洞察力、概括力不高,抓不住本质和要害。

2.谈话人方面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少谈、怕谈、虚谈。

一是少谈。就是谈得少,可能谈话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有话不知怎么表达;也可能对考察对象不了解,谈不出什么。

二是怕谈。就是不愿意多谈,三言两句敷衍了事。可能认为考察谈话是走形式,谈了也没有用;或者担心谈话内容泄露出去,对自己不利。

三是虚谈。谈成绩多谈问题少,谈面上的多,谈敏感的少。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也可能是怕伤了和气,有老好人思想等。

由于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容易导致考察质量不高甚至考察失真。下面从四方面进行思考。

(一)精心做好谈话前的各项准备。

了解情况。一是要对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关系等作初步的了解,可以通过个人的年度工作总结、民主测评情况等现成的素材进行了解,同时把平时非正式谈话了解的真实情况归集起来。二是要对谈话的范围、对象进行确定与甄别,心中明确哪些人对考察对象知情更多、了解更深、责任心更强、更愿意谈真实情况等等。三是要对谈话人的性格特点、洞察能力、表达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谈话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了解问题、核实问题,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考察对象。

精心安排。对考察活动要有公告,让群众知晓、让谈话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谈话顺序的安排,可以根据对考察对象的了解程度,做出不同的谈话顺序方案。比如让单位一把手先谈,或者让本部门的直接领导和下属先谈,往往掌握到的情况也比较客观、全面、具体,那么在后面的谈话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

营造环境。一是场地的选择。必须相对独立封闭,过大的空间给人以不保密、不重视的感觉;过小的空间,给人以压抑、紧张的感觉。二是座位的安排。考察人和谈话人面对面保持在1.5米左右距离,座位高低也要保持一致,给谈话人以平等的感觉。三是,细节的把握。注意在谈话人进门迎纳、引入座位、轻松开场等方面,消除谈话人的紧张情绪,为下一步展开谈话内容作好情绪上的铺垫。

(二)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一是宽松。考察谈话的形式是考察人代表组织行使职责,谈话人往往有一种敬畏心理,容易形成沟通障碍,造成谈话被动的局面。为此,考察人要摆正位置,以谦虚友善的态度、真实专注的神态、平和亲切的语气、使谈话在愉悦、宽松的气氛中进行。

二是平等。不能因为代表组织就盛气凌人,也不能因应谈话人的职级高于自己而过于拘谨。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主动与谈话人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既谦虚谨慎又不卑不亢,尽可能缩短与谈话人的距离,激发谈话人的交谈热情,提供更多的情况。

三是流畅。注意心理学、身体语言学在在谈话中的效应,运用好眼神、语速、肢体语言,并通过贴切的导语、适时的发问、恰当的引导,及时的追问,始终控制好谈话的节奏、方向、深度,使谈话围绕我们要了解的方面展开。

(三)运用好考察谈话技巧。

1.善沟通。主要是掌握好“听”与“问”的技巧。

首先是怎么听?往往,我们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分析和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问。

其次是怎么问?往往,我们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的人,要采取提问式方法,直接提出要了解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对性格外向,可以采取提醒式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醒谈话人;对于职务较高、了解情况较多的,可以以征询式的方法,除了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外,还可以征求干部使用意见以及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其他方面问题;对考察对象本人可采取提问式和分析式方法,观察其独立见解、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对欲言又止要及时追问,对话中有话要顺势巧问,对敏感问题点到为止要深入探问。

2.巧引导。

(1)对于“少谈”者的引导----问答法。个别谈话对象受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尽管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比较了解和熟知,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全面、不准确,只能概念式地说某某是个好同志等等,几句话就没了。面对这种情况,考察人不能敷衍了事,不闻不问,而是要循循善诱,把一些概念性的、定性的语言转换成比较具体的提问,要求谈话人做简单回答,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小事谈起,从中找到突破点。

(2)对于“怕谈”者的引导-----选择法。在说明组织干部考察谈话纪律、消除顾虑的同时,我们可以把考察对象的明显得到大家认同的优点做一个陈述,然后,让谈话者在这些优点中选择他认为最主要、最突出的优点,当然有其他更突出的优点也行,并引导他用具体一两件事例来说明。这样,就比较容易引导谈话人认真思考,并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他的结论。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多种因素来设置类似的话题。

(3)对于“虚谈”者的引导----提问法与印证法。虚谈者,多半他们事先已经设计好高、大、全、空的谈话内容。对于这类谈话人,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提问法来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而不是被谈话人没有多大价值的谈话内容牵着走。

一是最突出优缺点提问法。要求谈话人不谈其他优点,只谈考察对象的最突出的优点和存在不足,这样就使得谈话人必须放弃原来设计好的谈话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多少能透露出一些考察对象缺点方面的蛛丝马迹。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谈话内容就相对比较真实。

二是缺点印证法。在干部考察中,最难的就是考察缺点。在考察缺点陷入困境时,可以在谈完几个人后,仔细分析先前谈话中掌握的信息和已经隐约感到考察对象存在的某些缺点后,然后再重新开始谈话。改变提问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导说:在考察中听到个别同志反映考察对象有某方面不足,这时,要注意观察谈话人的表情以及表态,来印证考察组的初步推断。

3.会挖掘。首先要善于从谈话内容、语气神态、肢体语言中捕捉信息,虽然有时只通过个别人或少数人反映出来,有的在谈话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欲言又止,但某些“疑点”已经显露出来,我们应该抓住不放,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或适时转换谈话方式,将谈话引向深入,把真情掌握到手。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的侧重点,一是对不同考察对象拟任职务侧重于不同的谈话方向和深度。比如考察对象拟任正职的,就侧重了解带班能力,决策能力等;拟任副职的,要侧重于协调能力、配合意识、角色定位等。二是对不同谈话人侧重于不同方面了解,比如谈话人是班子成员,我们要侧重于工作能力与实绩了解,谈话人是同事就要多了解平时表现、同志关系,谈话人是基层领导,就要侧重于掌握工作的务实性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解。

4.能甄别。一是对谈话中获得的信息,要认真加以整理,反复思考分析、甄别真伪,尤其要结合谈话人的责任心、身份职务、性格特征、与考察对象的关系等等因素,排除干扰性因素,客观综合分析。二是要注意谈话内容的相互参照、交叉印证,以事实、事例来做支撑。在众多信息中抓住重点,形成主体框架。三是实事求是,认真慎重定性与定量。对反映的具体问题要认真核实、对反映的敏感问题要慎重对待,对发现隐藏问题的线索要专题调查。如对有争议的干部特别要认真分析,不能只听从一部分人的简单意见一语定性。对普遍反应好的干部,要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在各方面都过得硬,是不是有在拉拢感情上下功夫的现象等等。

(四)营造讲真话的良好环境。

一个单位干部群众敢不敢、愿不愿、想不想讲真话,与单位的党风党纪有直接关系,与组织部门的公信度有直接关系。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模范地执行好党的政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加强制度监督,保障考察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1.组工干部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在考察干部中要听到真话,就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好公道正派的职业形象。同时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断提高辨才识才的能力,察人审事的技巧,精于鉴别、严于把关,真实客观地提供干部近期远期、工作内外的总体情况,将考察谈话与平时掌握的情况、年度考核、民主测评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强化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起对谈话人、考察对象、考察人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旦查实谈话人知情不报、考察对象打击报复、考察人违反干部工作规范,考察失实,都要按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