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0:45:01 页码:9
2023年《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模板9篇)
2023-11-15 10:45:01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反思和深思熟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被尊为中国古代文论最高峰。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研读与体会,我深刻认识到这部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与价值。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心雕龙强调的是文学的内心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龙则望夫,期乎阳乎阴;雌则枯槁,病于雅舞”的观点,即文学作品要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这让我明白了文学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形式的完美,更在于能够通过笔墨表达出作家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具有灵魂和生命力。

其次,文心雕龙强调的是文学的言志作用。刘勰强调文学要有“言志”的力量,即要能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与价值观的思考和态度。通过文学作品的传达,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强音,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宣扬精神。

第三,文心雕龙强调的是文学的表达技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具体讲解了许多写作技法,如形容、议论、纤辞、妙喻等等。这些写作技巧的讲解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技巧,感受到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文心雕龙强调的是文学的时间性与时尚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学的“华而不实”与“实而不华”两个极端。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既不能过于追求时尚和流行,又不能过于脱离现实,而应该恰到好处地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学风格,打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让我明白了文学作品要与时俱进,既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时尚所左右。

最后,文心雕龙强调的是文学的真实与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而不是虚假和做作的情感。这使我意识到,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真实和诚实的态度,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艺术修饰,而是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学习和感悟,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学的内心体验、言志作用、表达技巧、时尚性和真实性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的写作和文学修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文学作品。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不断努力,将文心雕龙的精神融入到我的写作中,创作出具有真实感、表达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一直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若有兴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全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体现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注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注重起其写法和写作者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是非常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刘勰则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单化的弊病。”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肃,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概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帮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六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众人)。

(二)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

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三)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1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周通)。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刘高)。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阎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莲)。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第21回作者)。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军校)。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作者)。

(四)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1.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2.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3.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5.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6.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7.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8.诸葛亮征孟获——收收诸放放。

9.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10.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11.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12.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13.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4.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15.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6.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8.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19.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20.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21.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22.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23.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24.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25.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6.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2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28.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9.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30.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31.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32.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33.张飞讨债—————声势凶。

34.张飞上阵—————横冲直撞曹。

35.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3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37.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38.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39.阿斗的江山—————白送。

40.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41.曹操转胎—————疑心重。

42.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43.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44.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5.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46.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47.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48.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49.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50.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51.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52.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53.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54.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55.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56.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57.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58.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59.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60.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61.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62.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63.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64.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5.黄忠叫阵—————不服老。

66.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67.张飞睡觉—————不闭眼。

68.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69.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70.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71.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72.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73.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74.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75.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76.刘备编草鞋—————内行。

7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78.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79.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80.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81.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82.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83.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84.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85.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86.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7.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88.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89.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90.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91.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92.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歇后语简介: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有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的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七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论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本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思想深度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受益匪浅。

《文心雕龙》以“雕龙”来比喻文学创作的过程。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必须具备“气势盛伟,其文必华丽”之要求。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过程,通过对词句的变化和修饰,使之有神采和魅力。此外,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言之有物、情景传神、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修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以波罗蜜多心经的“无法可得法”为根据,将修辞归纳为“法”和“无法”两种。“法”即学习和遵循传统格律和修辞手法,“无法”则指的是超越传统,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刘勰认为,既要掌握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卓越。

第四段:对《文心雕龙》中关于“性灵”与“形象”的思考。

刘勰强调作品的“性灵”,即作品应该有灵魂,有情感。他认为,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把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之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此外,刘勰还提到了作品的“形象”,即通过形象的描写和表现来实现作品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好的作品应该通过形象的刻画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深度。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雕细琢的文字,还必须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读者,要有善于发现和欣赏优秀作品的眼光和品味。

总结。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了刘勰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他对文学修辞、性灵与形象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新的认识,意识到好的作品需要循循善诱,以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打动读者的心灵。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相信《文心雕龙》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八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学宗旨和启蒙之作。它令人受益匪浅,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探讨,还是对于文学鉴赏的方法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别描述我对《文心雕龙》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他提出了"章与节,不离其目"的要求,这意味着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所有的描写和叙述都要为主题服务。他还着重强调了"意者,文之鼓神也",文学创作要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才能打动人心。同时,他指出“章之丰,贵于文萸”,即章法的丰富多样性是文章更富有魅力的表现。通过这些要求,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更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其次,刘勰对于文艺鉴赏的方法论给予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了文学鉴赏的三个层次,即“玩赏得理者,闪光之审知;玩赏者,目情之真切;玩赏不得要领者,陋让之俗好”。他认为,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审美才能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和赏析,更好地品味文学作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应该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而那些没有理解作者用心之处,只是追求流行的人,则是陋俗之徒。这种层次性的思维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有目的、更有收获。

第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探讨了文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他分析了由“文身至文心”这一转变过程,认为文学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换。他还提出了“故文在禅,状于形”。这意味着,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要注重形式的运用,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形态的多样性,深入探索各种形式表现下的内在意蕴。

第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对于文学批评的角色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审美欣赏和批评评论相结合,批评评论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提升创作水平,更能够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他重视文学批评中的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不同意养成一种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评的心态。他还提出了“形因批作,名以其之,并览世之文”,认为批评评论应该结合具体的作品情境,客观地进行分析。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进行文学批评和评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博取《雅》,穷邈《诗》”,既有雅致和宽广的视野,也有朴素和真诚的情感。他追求一种既有内在深度的文学,也有和谐的形式美。他还提出了“士不游于俗”,认为文人应该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通过文学艺术的追求,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些追求和心态,鼓励我们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独立思考的自由。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文学批评著作,通过阅读和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我们不仅能够深刻认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要求,更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这本书中丰富的理论和实例,让我们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希望我们能够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将理论转化为创造力,用心感受文学的魅力。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九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

《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

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网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荆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我一直没弄明白《读者》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么多的温床,在一张张慵懒的温床上它滋生蔓延,让双手捧着它的大中学生乃至于一部分小学生及小资们视为至宝,他们软绵绵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或靠在公园的坐椅上,在午后的阳光中,在迷蒙的清茶的袅袅热气中,享受着比绅士还绅士的雅士的感觉,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本《读者》,品读一本《读者》,言必谈《读者》,一切的一切,《读者》已经成了一个高雅的符号。

作为一本号称全国销售量第一文摘型刊物,它所选摘的文字,它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几乎没有烈度。在它的身上,我们见不到壮怀激烈的心胸,感受不到慷慨悲歌的境界,见不到充满阳刚之气的风骨。它是一壶温吞水。没有灼人的热度,更没有涌动的岩浆,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它有的只是小温情,小脉脉,小情调,小感动,小哲理,小回味,小资料,小婉约,小隽永,小深沉,小风花,小雪月,流淌着似水柔情,象是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象是笼着青纱的梦;象是一杯牛奶加咖啡,更象是一块棉花糖,而以半月刊面目出现的它,更多的时候成了一块块口香糖。它没有重量,没有含量,没有厚度,没有博大的视野,没有深沉的思想,期期重复,内容虽不一,但调子大同小异。而十几年前的它,那时,它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形式虽然没有现在的花哨,内容虽没有现在的充实,广告虽没有现在的繁杂而明星四射,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实实在在的含量,构建出了不少永恒的经典。它的九十年代的很多期刊,我现在还保存着。如今,它随波逐流滑入了市场经济的潮流,利益驱动成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不流于世俗怎么可能呢?它标榜自己高雅它就高雅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浪淘沙,一切都将现形于时间的流程和历史的过程。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悯情怀,偶尔出现一点对弱者的同情心,也成了可怜兮兮的点缀。穷人的艰辛,弱者的呼号,冤者的哭泣,正义的蒙羞,良知的泯灭,官场的无耻,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民族的兴衰与进取,,在一期接一期的内容里,又能见到多少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它成为一个思想家,不能苛求它所选摘的作品成为思想家的著作,那样,对它的品读将有一种艰辛与苦涩了。我们很难以平静的心态接受的是,它的毫不客气地以读者身份出现的自我表扬,而它的自我检测自我剖析自我的客观的评判甚至自我找差距,我们却几乎没有看到。“孩子是自己的好”在所有的编辑面前,他们的“孩子”———《读者》,永远是最好的。他们的“孩子”,在为全国的众多的读者“传道,受业,解惑”。其实,作为一本通俗刊物,《读者》有很多的优点,它的内容,没有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不言自明。我之所以谈出以上的看法,是针对着《读者》的自我标榜——它把自己定位为人生的导师,高雅文学的范本;针对一种全民性的一边倒的阅读的心态,而这种阅读,充其量,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