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 大同旅游心得(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7:04:19 页码:10
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 大同旅游心得(四篇)
2023-01-07 07:04:19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有关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有着?盐茶古道,长寿古镇?之称的大同镇检查指导工作(旅游观光),(自我介绍)。现在各位所站的地方就是古镇的入口处,大家前面所看到的就是大同古镇了。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在今赤水设臵安乐县,大同这里就有居民集聚,古时叫蛮峒子场,南宋时叫大洞场。清末时,大洞场赴日留学生陈玉生、陈玉昆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思想影响,学成回国后,服务乡祉,便将大洞场改为大同场,意在响应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世界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于是才有了今天大同镇的镇名。

古镇入口到陈贡珊碑——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大同河,大同河古为蛮峒河,又名鳌溪、劳溪、厚溪、竹溪。鳌,是龙的孩子,?一龙生九子,九子都姓鳌?。大同河作为龙的孩子,源自四川省叙永县,在切角垭处汇入赤水河,赤水河在四川合江汇入母亲河长江。大同河干流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1040平方公里,全河落差89米。经赤水境为25公里,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落差45米。在上个世纪陆路交通还不便捷时,这条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通道。

大同古镇是典型的山水古镇,也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所辖区域地理位臵和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军事据点。它和其它古镇一样,串架接庐,对面铺店。它与众不同的是有着依山就势的街道,立柱木板壁街面,临溪鸽笼式吊脚楼,淳朴敦厚的民风。庆幸的是,__大串连时公路还不通大

1

同,红浪尚未波及到被乡民深藏着的‘四旧’,才有今天的古庙、古碑、古牌坊,才有吊脚楼的木雕、瓜望、檐撑、阁楼,才有今天的古朴民风、乡土民俗。正因为大同乡民的人心存古,这些不能再生的文物、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完美的大同古镇。

陈贡珊碑——

大家看到这里立有几块碑,当地人喊这里叫碑湾。碑湾有四块大石碑,三块德政碑一块义渡碑。它纪录了三个清代官员和一个开明绅士为大同古镇乡民所做的贡献,每块碑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第一块碑是?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碑高3.5米,宽1.6米,厚0.4米。据专家考证,该碑为全省现有最高的单体石碑,为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大字为柳体楷书?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两旁小字,是前清甲午科举人王家槐为纪念碑撰的叙文。每侧7行,共14行。每行48字,计624字。

陈贡珊,仁怀厅大洞场人。他在地方政绩卓著,清朝皇帝诰封他为?朝议大夫?(文阶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政协常委员。)后代陈玉生、陈玉昆和侄儿陈念贻,均为清末日本留学生。三人在日本时与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有过交往。三人回到家乡造福乡址。

碑文记叙了陈贡珊在大同古镇组织团练、保境安民、重视教育、开文明风尚、教化乡民等业绩。陈公的所作所为,虽受时代局限。但许多东西,现在为官者可以借鉴,民众可以学习。

(导游要熟读《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白话文,便于游客提出些问题好答复。)

2

第二块碑是?□(永)葆遗爱。道光乙已年春三月吉旦,平樾峰大老爷德政碑,河西里士民约客公立。?这块碑是河西里的士大夫、庶民、商客为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五月任仁怀厅直立同知平樾峰平大人树的德政碑。平樾峰号平翰,浙江山阴县人,监生出生。平大人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卸任。这碑是道光乙已即二十五年(1845年)三月立的,平大人已卸任半年。

第三块是?同治庚午菊月,钦加知府衔奏署、贵州仁怀直隶军民府正堂敖大老爷德政,河西里士庶约客公立。?是河西里(河西里辖丙滩一甲,大洞二甲,大坝山三甲,宝源四甲。)的士大夫和庶民、邀约外来经商设号的各位,一起为同治八年(1870年)十二月上任仁怀直隶同知敖京友敖大人树的德政碑,同治的庚午是同治九年(1871年)九月立的碑。敖京友字兰生,四川荣昌县人,副榜出生。同治十年(1872年)卸任。----

第四块碑是?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全月下浣吉旦,廖公义渡。?是1940年腊月,下浣(每月30天,前10天为上浣,中10天为中浣,后10天为下浣。)立的。是为了纪念清代监生廖辅元的,他为关滩渡口捐舍钱和田地来开支渡工工资,乡民怀念他的义举,为他刻碑以昭后世。

?天地之间有把称,这称砣就是老百姓?这歌词不假。古镇百姓和天下百姓一样,只要谁为他们做了一点好事,百姓会感恩戴德,树碑立传。百姓怀念清官,憎恨贪官污吏,体现古镇乡民爱憎分明的美德。畏威怀德,是古镇百姓的肚量。古镇百姓就是这样淳朴善良。

路边竹栏杆——

外用竹子,内部挖空,填筑水泥,美化景观,保护安全,从碑湾到下码头共400多米长。

3

码头黄葛树到三口之家处——

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这是大同古镇的特色。建房的人选择枝粗叶茂的树旁修房有三个理由(可以采用提问式):一是树子都这样茂盛,这里的土地一定肥沃,附近的土壤一定适合农作物生长;二是水源一定好;三是树大叶茂可遮阴,树下是休闲的好地方。

三口之家处——

大家来看这三根黄桷树,都有两、三抱大,树头的粗根紧紧地抱着大同河岸的石头,树干、树枝斜倾伸向河面。有两棵树的主枝相互扣合在一起,像老夫妇枯皱的手臂挽在一起,是搀扶,是依靠,是厮守,是永恒恋情,俩老恩恩爱爱,执着忠贞。更为奇怪的是,在两棵树间的石头上长了一棵一尺直径左右的小黄桷树。像它俩的独生子,在它俩的翼下茁壮成长。这?三口之家?,住居是那么简陋,家业是那么脊贫,没有土地,却不离不弃死死地抱着这块乡土。

老来得子---

看此处有棵枝叶茂盛的黄桷树,而在它的旁边则有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老人们爱这两棵树取了个?老来得子?的名字,我想这意味着发展,象征着与时俱进。

青蛙石

解放前,地方老大立碑,挑米夫每人舀出一碗米放在这里,方可经过。大同河经过大同古镇而出赤水河,大同古镇乡民利用大同河运输,是通过码头来接触河道的。古镇河边建了三个古码头。沙湾有个沙湾码头,是渡口和挑水码头;田弯头洞子码头叫上码头,是马鞍石滩口上面的小船码头;

4

这个月亮潭边的叫下码头,是停船舶、竹木筏和运储物资的码头,运往四川叙永、古蔺的盐,船装到这里再启上岸,人工从播叙古道运去的。

同天同地各春秋---

(下码头旁)大家看这三棵黄葛树树,每根相距不到20米,它们的根都在河边的石头上,相互串绕。就是说?根连根,枝牵绕?。都吮吸着古镇的甜水,沐浴着大同的阳光,享受着乡民的呵护。但这三棵的叶芽萌发期不同。当这棵树刚爆芽,另一棵则是叶绿茂盛,还有一棵的叶便枯黄凋谢,同一时间演绎着春、夏、秋、冬四季叶的变化。它是怕游人欣赏古树时感到单调,只觉春天美,而忘记了萧杀秋风;只恋夏日浓密树叶下的阴凉,而忘记严冬凋零的疏枝;也不要只为冬枝而叹息,它在冰雪中孕育春芽,越过寒冬,换上青翠欲滴新衫。这又和大同人三代人各执其事竟有如此的相同。大家给了这三棵树一个雅号?同天同地各春秋?。

石碾盘——

原是油坊,做桐油和茶油,桐油做为桐油灯的灯油之用,是采取山上桐梓树的果子榨取而来。茶油做为饮食之用,是采集山上茶树的果子榨取而来。将采来的果子烘干,放在石碾盘上将其碾碎后蒸熟,最后榨成油。

后又是米坊、铁铺、染坊、糟坊(酒坊)。 下码头---

从大同下街入场口下坡到大同河边,是一条宽阔的石级大道,是行人通道。靠壁半边是斜坡,便于板车通行。码头到街口长33米,宽4.5米。临水几级石梯是半圆形平台,半径为11.5米。大家看平台左侧这一堆天然巨石,巨石上凿有石鼻眼、石桩,是拴船筏之用。从石鼻眼的光滑程度,石桩

有关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有关大同古城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大同的九龙壁。游览时间2小时左右,游览过程中请不要拍照,更不要触摸壁身。现在呢,请大家再次核对一下旅游车牌照和小张的手机号,有什么事情请及时与我联系。

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合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可惜王府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九龙壁因隔和阳街而立才得以保存。20xx年6月25日,大同九龙壁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九龙壁座南朝北,东西长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两侧是日月图案。龙的间隙由山石、花草图案填充,相映成趣。壁底是须弥座,高2.09米,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九龙壁最美的时候是朝阳升起之时,那时的九龙壁沐浴在耀眼的光辉里,巨龙仿佛在流云中穿行,犹如真龙再现,引人入胜。

不同于北京北海与故宫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的龙爪是四爪龙,这就区别了代王与皇帝的地位差别,不过这也足见代王在当朝的地位。

领略了九龙壁的磅礴气势,大家一定很好奇九龙壁的来历吧,呵呵,不急不急,接下来就由我来为大家说道说道~是这样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朱桂从小不读诗文,秉性顽劣,脾气古怪,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吃猪尾巴拿牛头也换不来。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就封他为豫王,后改封代王,镇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横行街里,经常无故杀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愣怔代王”。而代王的正妃徐氏呢,是个又丑又妒的泼妇,一次竟把代王的两个漂亮待女满脸涂上锅底黑,以泄妒火。就这样,两口子把大同城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朱元璋立燕王继承王位后,代王就大闹金殿嚷着也要当皇帝。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让代王过过皇帝瘾。至今大同古城内还有“皇城街”、“正殿街”、“东华门”等街道名称,都是旧皇宫的遗址。

一天,这位愣王爷忽然想去燕地看四哥朱棣。燕王对他又烦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着。一天代王酒足饭饱在王府外闲逛,看见王府门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龙壁,就吵嚷着要在大同的皇宫前也造一座,并撒泼把图样带回了大同。王妃知道后,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龙壁长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无奈,只好应允,所以大同的九龙壁规模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后,九龙壁建成。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妃徐氏登上城楼凭栏观赏,阳光下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壁面上的九条琉璃彩龙栩栩如生。代王高兴得大声叫好。一会儿,浓云密布,下起雨来。代王便命人掌灯,宫灯齐亮时,透过雨帘,彩壁上九龙浴水,扑朔迷离,别有一番情趣,于是有了雨中戏龙一说。

代王又叫了一声好,忽然空中接连三声惊雷。朱桂一惊,恍惚看见从天上飞来一黑一黄两条龙,在壁前吐水如泉。原来,龙壁上的龙以假乱真,引来天上的巨龙送来了甘霖。雨后彩虹当空,晚霞通红,沐浴过的九龙壁更加璀璨夺目,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龙壁有无伤痕。回来的人禀报,龙壁后面的金泊仓三步之内被雷炸出了一甜一苦两眼井,就是现在的金泊仓两步两眼井,也是九龙壁一景。龙壁前还被雷轰了一个坑,里面积满了碧水,代王就让人在壁前砌了一个水池。水池引入两井的水,甜水食用,苦水治病。九条龙倒映在水中,风吹水动,像游龙戏水,成为九龙壁的又一景。

好啦,讲解就到这里了,下面呢就由大家自己欣赏啦!2小时后在这里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