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 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范文(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8:12:40 页码:8
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 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范文(3篇)
2023-01-06 18:12:40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我喜欢雪。更喜欢下雪时美妙的情景。看着洁白的花朵,慢悠悠的自空中一直开到大地。有风轻盈起舞,无风清闲飘逸。有时如天上撒下面粉,有时若柳絮因风起,有时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无论是大还是小,都会让人心情快乐,气定神闲!下雪天,你如果行走在街道上,都会有洁白的六瓣小花插在你头上,或轻轻地黏贴在你的衣角领口不肯落在地上。绵软的脚下就会泰然自若地弹奏起天籁般的音乐,节奏轻盈明快,音律委婉动听,何等的韵味,实在难以言表!那独特的音乐,会一直伴随着你前行,给你带来无穷的意趣和快乐!即使走很多路也不会感到疲劳。

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在雪野,当你下意识地放眼望去,哦!无边无际白茫茫的雪野,被风抚摸的平滑而整洁,像一张巨大的宣纸,上面画着一排排傲然挺拔的青松,一棵棵亭亭如盖,托起洁白的雪,真是万树松萝万朵银。在寒冷的冬天,它们向人们展示着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山坡上还画着一丛丛火苗似的柞树,越是寒冬,它们的稠密的叶子,越是火红,与青松白雪相得益彰。使雪野成为一张别具特色富有神韵的冰雪风景画卷。

如镜一般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皑皑白雪中飞出两只一红一黑的两只偌大的“瓢虫”。路两边的白杨虽然片叶无存,却有一股宁死不屈的劲头,巍然耸立雪中,用高高的干枯的枝桠托起一个个鹊巢,像树上结的硕大的果子。三五成群的花喜鹊和一群群的精灵般的小麻雀,自树上飞到冰清玉洁的公路上,一会又从公路上旋起落在树上——鸟雀难相觅。它们只能在路面上,或者飞进村庄觅食。野地里不会找到任何充饥的食物。枯干的杨树信心百倍地托住雀巢,忍着寒冷,暗藏生机,等待春天到来的那一时刻。

雪野上稀疏的村庄,一座座被白雪覆盖下,洁白的屋顶青烟缕缕,袅袅娜娜,这是冬天的气息,给酷寒中的村庄的增添几分生气。身体强壮的男人们噔噔正驾驶着小四轮奔跑着;还有一辆辆汽笛鸣叫的大卡车,他们正在运送玉米。轰隆隆、轰隆隆。冰天雪地的“北大仓”的脉搏仍然跳动。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地早已白了,此时正落着大如手的雪花,村边的雪地里,孩子们在打闹玩耍,这里是他们的乐园。他们顶着雪花,一会儿与小狗赛跑,一会儿互相向对方身上扔雪球,一会又拢要抱腿摔起跤来,一直闹的大汗淋漓,筋疲力尽才肯回家。看见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仿佛回到了童年。不仅孩子们爱雪,我也非常爱雪。我爱她洁白无瑕;爱它婉约豪放;爱它侠骨柔情;爱它坦坦荡荡的君子风格。

人们常把雪比作是北方之魂,北方的风骨。它会给人一种坚韧和力量。我喜欢在落雪的时候,站在院中任雪花落满头发,贴在脸上,湿润润的感觉很爽朗!仰脸静静地看着那洋洋洒洒、轻轻盈盈地柔美的雪花,会使人浮想联翩。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轻轻地,盈盈地。带着银河的波光,带着月宫的桂香,是仙女,在空中舞满了梨花。”在下大雪的时候,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朵一朵密密麻麻随风群舞,扭动腰肢,跳得什么舞?是霓裳、是羽衣、还是飘逸柔美的惊鸿舞?

他们还有随遇而安,随物赋形的本领。你看吧,房子是方方正正的雪;草垛是圆圆雪,长长的雪;大缸口也是尖尖的圆圆的雪;院墙是长龙般的雪。花样繁多,洁白无瑕,好看极了!

人们对雪的热爱,给予雪很多美誉。如:比喻聪明的人,特别是指聪明的女子——冰雪聪明;比喻白色的物品洁净,就会说:洁白如雪;就连化妆品都叫“透雪肌化妆品”等等赞誉。

这不,“说曹操曹操到。”仙女又在天空舞满了梨花,一朵朵晶莹剔透,阿娜多姿,漫卷轻舒,是素描、还是抒情?

关于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我的祖国,

高山巍峨,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朝气蓬勃!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 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关于神韵史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课时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