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4:38:19 页码:9
2023年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模板14篇)
2023-11-22 04:38:1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心得体会要真实、客观,避免夸大或虚假的描述。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植物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和分布规律。通过学习植物地理,我对植物和地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从植物的分布、适应性、种间关系等方面获得了许多体会与感悟。

首先,植物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植物的分布并不是均匀分散在全球各个地区,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比如,北半球的寒冷地区或海拔较高的山地更适合针叶林的生长,而南半球的热带地区则更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这种地理分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揭示了地球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其次,植物的适应性是其分布规律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性特征。比如,在极寒地区生长的植物叶片往往较小而尖锐,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抵挡寒冷环境的侵袭;而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带,植物则有着浓密的根系和厚实的茎干,以便更好地储存和利用水分。通过这些适应性特征,植物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从而实现了它们的分布。

此外,种间关系对植物地理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态适应和地理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领土竞争导致同种植物在一个地区只能有一定数量,进而使不同植物种类得以共存。另外,植物和动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一些植物往往依靠动物传播其种子,而动物则依赖植物提供食物或栖息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地理分布。

最后,通过植物地理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对植物地理分布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带来了大规模的环境变化,导致了植物地理分布的改变。例如,人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许多植物物种的减少,一些珍稀植物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同时,人类也在进行各种方式的人工栽培,使某些非本地的植物种类在新的地理环境中生存繁衍。这种人为因素对植物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植物资源。

综上所述,植物地理研究使我对植物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植物地理的分布规律,植物的适应性特征,种间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地理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要体会。通过对植物地理的研究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上植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也能够更加关注和保护植物资源,为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植物地理实习是我们大学生物学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植物地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实习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奥妙和植物的生命力,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次实习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我对植物地理实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实习过程中我对植物地理的认识得到了深化。通过实地考察,我亲眼目睹了不同地理环境下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例如,在高海拔山区,我们发现了许多适应寒冷环境的高山植物,它们生长矮小但非常坚韧。这促使我思考植物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进化过程,也让我明白了植物地理在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实习中,我们还了解了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的划分和特点,进一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这些实地观察和研究,让我对植物地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实习中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在实地考察中,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珍稀的湿地植物,它们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比如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和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宝贵的观察和体验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实习中,我还了解到大自然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例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环保意识的重视。

接着,实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实地考察中,我们经常面临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例如,有一次我们要在丛林中进行考察,但受到了强烈的暴雨和水流的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安全,还要保持对植物的仔细观察,这对我们的能力和耐力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成长了很多,增强了我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们共同克服了困难,完成了实地考察的任务。

最后,实习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实地考察中,我们需要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我们互相学习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在我遇到困难时,同学们总是给予我帮助和支持,这让我感到温暖和感激。团队的力量不仅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还让我们共同进步,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实习。

总之,植物地理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我对植物地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实习中,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将这次实习所学应用到实际中,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植物地理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难得的一次实践机会。通过实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还锻炼了自己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实习前的准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实习成果与收获、应对困难和展望未来等五个方面来总结我的植物地理实习心得体会。

首先,在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中,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重点学习了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些知识的准备为我后续的实地调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参与了大家庭山区的植物地理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植物野外调查手册来识别和记录野外植物的信息;我还学会了如何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以及如何使用GPS测量地理坐标。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实地调查的谨慎和耐心。有时候,我们需要长时间等待以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来跋山涉水寻找更为稀有的植物。通过这些实地调查,我不仅增加了对山区植物的了解,也锻炼了我的实地调研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随后,在实习的数据分析环节中,我运用了所学的GIS知识对实地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植物的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我得以揭示了不同植物分布的原因,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对我了解植物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我意识到数据分析需要细致和耐心,每一个数据点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我提高了自己对数据质量的要求,严把数据的关键环节。

实习结束后,我对自己取得的实习成果和收获感到非常满意。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得以了解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深入了解了植物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我也意识到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还有很多待发掘的问题和方法。通过实习的锻炼,我对自己未来的科研和学术生涯充满了信心。

最后,在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有时候天气恶劣,条件艰苦,给实地调研带来了不便;有时候,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耐心和细致来解决。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和学习的决心。同时,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困难面前需要相互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次植物地理实习,我不仅对植物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能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研究,为推动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也期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努力。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植物地理学实验是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的重要途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地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和难度。在实验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验过程。

植物地理学实验包含第一、二、三次实验。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野外植物观察,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了质量管理。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特征,学习了植物种群的统计方法。在第三次实验中,我们了解了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植物分类学实践。在实验中,我注意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细节,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了实验能力。

第三段:实验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验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是野外观察和资料收集。由于我对植物的了解有限,很难分辨各种植物的特征和不同群落的特点。其次是实验方法和技术的不熟练,如样本的取法、标本的制作等。此外,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我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总结,最终克服了困难和挑战。

第四段:实验中的收获。

在实验中,我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学会了植物种群的调查方法、采集标本的技巧、标本制作的方法,学习了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分类方法,掌握了植物种类的识别方法。在实践中,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植物地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通过本学期的实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难度。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形成的学科。通过对植物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起源、演化和适应策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植物地理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体会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我对植物地理学的深刻认识。

首先,植物地理学让我认识到植物分布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我学到了许多植物分布的规律,比如高山植物、荒漠植物等。这些植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这背后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山植物能够在寒冷的气候中存活,这是因为它们对于低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而沙漠地区的植物则有着抗旱的特点,它们的茎、叶、根等都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让我认识到,植物的分布是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的,也表明了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植物地理学让我了解到植物分布的地域差异。植物的分布不仅与环境因素相关,还与地域因素有关。在不同的地区,同一植物的分布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云南地区是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这是因为云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对植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同样是草原植物,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让我认识到地域因素对植物分布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植物分布的复杂性。

再次,植物地理学让我认识到植物群落的重要性。植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植物群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这让我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群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植物地理学让我认识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紧迫性。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扩大,许多珍稀植物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地域差异,而保护植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一项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物种灭绝,并推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学习植物地理学让我对植物分布、地域差异、植物群落以及植物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意识到植物地理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紧迫性。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和理解,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地理讲座是一种教育和传播知识的方式,而写好地理讲座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在我的教学和学习经验中,我发现有许多方法能帮助人们写出出色的地理讲座。本文将探索如何写好地理讲座的体会和经验,帮助读者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第一段:了解观众。

在写好地理讲座中,了解观众尤为重要。观众的年龄、性别、背景、文化背景等都是影响他们听讲的因素。因此,在写作地理讲座时,必须考虑到适当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讲座内容简单明了、生动鲜活、丰富有趣,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概念。

第二段:提出主题。

另外,为了让我们的讲座议题更加清晰明了,在写好地理讲座时,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任何有趣或争议性的话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热点新闻或流行话题,并深入挖掘其背景信息和有趣的内容,让听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段:严格的研究。

写好地理讲座需要有严格的研究。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收集,以确保我们的主题是明晰和翔实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清楚了解该议题的全部细节、背景、和各种观点。这种严谨的研究心态和方法,不仅能够确保我们对主题的深入了解,同时还能让我们有更好的掌握我们的论点。

第四段:结构清晰。

写好地理讲座还需要结构清晰明了。我们必须掌握好段落的结构、语言和思路连贯。我们应该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以确保观众对我们讲座的信息能够理解。而对于段落之间的过渡,我们也需要小心谨慎,避免出现内在逻辑上的不连贯。

第五段:流畅。

最后,流畅的表述和强有力的语言也是写好地理讲座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保持语言生动有趣,可传承性和社会意义。这能让我们的讲座更加吸引人,视听双重享受。

总之,写好地理讲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的收益也将为您带来足够的回报。良好的讲座能够传播您的思想,巩固观众的信心、提高个人能力和提升工作水平。本文也许对于您写好讲座有所帮助,让您的地理讲座更加生动、有趣、开创性。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于世。在我游览庐山的过程中,我对其植物地理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庐山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分布广泛,这充分展现了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首先,庐山的植物地理分布千变万化,栖息着各种不同的植物物种。山脊上分布着各种高山植物,如红豆杉、银杏等,它们适应了高山环境的苛刻条件,生长得又高又直。而山的低洼地带则适宜生长一些低矮的灌木,如石南、枳实等。不同的植物根据自身的生态位和适应能力选择了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庐山丰富的植物相。

其次,庐山的植物群落垂直分布明显,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特征。我在爬山过程中,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山脚的低海拔地带,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有着茂密的草木丛生,像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而到了山顶的高海拔地带,植被变得矮小而稀疏,主要以高山针叶林为主,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再次,庐山的植物地理分布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庐山的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我游览庐山的时候,正值春天,山脚的青翠欲滴,百花争艳,各种花卉开得灿烂夺目。而到了山顶,气温逐渐降低,山上覆盖着一片凉爽宜人的云雾,这种湿润的气候让许多喜欢阴凉湿润环境的植物如蕨类、苔藓类繁衍生息。

最后,庐山的植物地理生态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植物之间存在着协同和互相依存的关系。例如,红豆杉是庐山的特有植物,它只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它的生存和繁衍需要依赖于其他植物的保护和协助。庐山的植物之间通过彼此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着整个庐山的生态平衡。

在游览庐山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庐山的植物地理多样性让我对自然界的伟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作为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共同维护和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涵盖的内容广泛,内容丰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为了更好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听众,许多人需要担任地理讲座的主讲人。如何写好地理讲座,传递知识,激发听众的兴趣,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如何写好地理讲座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明确讲座主题,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写好讲座,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在确认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努力深入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地理知识和历史背景。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阅读和讨论,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各种角度和观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讲座中准确、生动地传达知识,引起听众的兴趣。

第二段:提炼主要内容,突出亮点。

对于一篇成功的讲座,主要内容必须想清楚,掌握得越多,能够传达的内容就越多。在准备讲座时,我们需要对已经收集的知识进行筛选和整合,提炼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突出讲座的亮点。

第三段:编写详细的讲座大纲,“掌控全局”

编写详细的讲座大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次序,以及每个部分的时间分配,确保讲座内容的全面性和逻辑性。编写好大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全局”,在讲座时做到知道进退有据,让讲座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第四段:言简意赅,生动有趣。

说话风格是一个人讲座的表现方式,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部分。在讲座中,我们需要尽可能言简意赅,言犹有味地表达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此外,我们还可以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趣闻,引起听众的乐趣,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所讲的知识。

第五段:桥梁作用,展示高超口才。

在讲座的最后,我们需要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回答听众的提问,说明讲座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座展示我们的高超口才和能力,与听众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做好一场地理讲座并不容易。从准备、策划、编写大纲到讲述,都需要我们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只有在早期做好这些工作,才能让我们在讲座中更好地传递知识、激发听众的兴趣。希望以上的经验能够对大家写好地理讲座有所帮助。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植物地理作为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学科,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带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了植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对植物在地理上的分布和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植物地理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在学习植物地理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植物的分布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球上的植物分布与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温带雨林分布广泛,其原因在于气候湿润,降水充沛。而沙漠地区植被稀疏,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因此,植物地理的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物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植物地理还让我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特征和生存方式。例如,高山植物具有较矮小的个体,叶片小而厚,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抵御低温等环境压力。而沙漠植物则采取节水措施,如肉质叶片、毛状表皮,以适应水分稀缺的环境。这些独特的适应策略让我深感植物的生命力和智慧,也使我对植物的多样性与美妙之处更加着迷。

同时,通过学习植物地理,我也了解到了植物地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植物地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材以及其他资源。例如,热带地区的香蕉、菠萝等水果,寒带地区的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都是植物地理研究在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果。同时,我也了解到植物地理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此外,植物地理也让我更加关注和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植物分布和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温度上升导致某些植物在原有地理分布范围内无法存活,而逐渐向北方或高海拔地区扩散。这种迁移和适应过程既是植物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思考气候变化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的重要线索。

总结起来,学习植物地理的体会让我更加了解到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到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受到多种地理因素制约,同时也增强了我对植物生命力和多样性的敬畏之情。植物地理的研究为我们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让我们关注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在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植物地理的发展并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在大学生活中,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经历。植物地理实习作为自然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植物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机会。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分布规律、类型以及适应性,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第二段:实习内容。

植物地理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实地考察、植物样本采集、植物分类以及数据整理等。通过实地考察,我亲身体验了不同地理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观察到了它们的不同适应性。采集植物样本时,我学会了正确使用植物标本夹,并了解了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植物分类是实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我对不同植物种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根据实地观察和数据整理,我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以展示实习成果。

第三段: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植物地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植物地理学中,植物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植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影响。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该如何通过科学手段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这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保持和谐共生,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侵蚀,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第四段:难点与解决。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准确把握,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参考了多本植物分类学的书籍,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其次是植物样本采集的困难,有些植物生长在山上或沼泽地,采集不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学会了利用折叠式梯子,以及如何正确保存植物标本。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克服了实习中的难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五段:展望与总结。

植物地理实习是我大学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我对植物地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通过这次植物地理实习,我充分体会到了实习的价值和意义。实习不仅帮助我们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庐山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光顾。而除了美景之外,庐山还以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在我近期的庐山之行中,我对于庐山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下面,就让我分享一下我的庐山植物地理心得和体会吧。

首先,庐山植物地理特点的多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庐山地处亚热带、温带过渡地带,而其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群落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例如,在南部的低海拔山区,我看到了茂盛的热带雨林植被,如蕨类植物、椰子树等;而北部的高山区则是寒温带的特色,包括了针叶树、杜鹃花等。这种多样性使庐山成为了植物地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次,庐山植物地理的分布也与地形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发现,庐山的海拔高度和坡度、坡向对于植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在庐山的南坡以及湖区看到了许多喜湿环境的植物,而北坡则相对较干燥,主要是针叶树和灌木。此外,庐山的东、南、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天然保护屏障,使得庐山的植物分布更加独特和丰富。

更为有趣的是,在庐山的不同地点,我还观察到了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我发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逐渐减少,尤其是高山地带,植物种类更为稀少。据专家介绍,这是由于高山地带温度低、气压小、光照弱等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在庐山的垂直分布规律中,也可以见到许多典型的垂直植被带,如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常绿阔叶林带等。

此外,庐山植物地理的分布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尽管庐山已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人类的活动仍对植被的地理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发现在庐山的开发区域,人为引进的外来物种如竹子以及园林景观植物较多,与原生植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人类活动还导致了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威胁到庐山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最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庐山植物地理的重要性。庐山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对于研究植物地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庐山植物的地理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让它们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传承。

总的来说,庐山植物地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与植物学、地理学紧密相关,还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我的庐山之行,我对于庐山植物地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其研究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庐山植物的地理分布,为庐山的保护和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掌握,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去深入了解它。在完成植物地理学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此项学科是一个十分神奇和有意思的领域。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实验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家掌握植物地理学的知识。

一、实验内容与步骤。

植物地理学实验第一部分为“分布科考实习”。我们需要根据实验指导手册,选择合适的地域进行探究并记录,包括植物的类型、分布范围和数量变化。实验第二部分为“植物分布模拟实验”。我们用纸片和纸条代表植物,在一块干燥湿度平衡的羊毛毡上进行实验,其中涉及到植物的竞争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点。

完成实验的过程十分有趣。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相对较高的地点,因为植物的种类多且比较丰富。除了普通的枫叶、松树、梧桐等耳熟能详的植物外,还有很多生长在山坡上的匍匐植物,比如厚壳桂等。在野外探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植物的热情和活力,更深度了解了植物与土地的相互关系。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通过自定规则去模拟植物的竞争和适应能力。我们观察发现,生长在水分充足的羊毛毡中植物的密度明显比其他地方大,这与实验中预测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纬度和高度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存在差异。此外,植物还可能通过竞争和相互作用来协调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我们在植物地理学的学习中,不能仅仅关注植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更需要了解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部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植物地理学的精华。

四、实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植物地理学实验,是我们对于植物地理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对植物地理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态的奇妙。但实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选择植物样本,如何建立更好的模拟实验方案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总结和自我反省去不断完善实验过程,从而更好地学到知识。

五、结论和展望。

通过本次植物地理学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植物的生态学角度和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更加感受到了植物对于人类生活的巨大价值。此外,我认为未来需要更多人们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完善研究方法,去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与环境变化相关的问题。相信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研究之路。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三

学习兴趣。

有效性。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植物地理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四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通过三个紧密相关的途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评价改革。其中评价改革不仅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还应包括学校内部与教学过程紧密伴随的日常性评价,以及以日常性评价为基础、与学校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学校内部评价系统。以下围绕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落实课堂教学、建立评价体系三点来进行阐述。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境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脱离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比如,思想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而言,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

1.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形式传统的课堂活动围绕教师的授课行为展开,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忠实于教科书进行讲解,学生就是一种容器,接受和储存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讲,一个听,教师讲解清楚,学生听课认真,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今天,课堂必须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取代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着眼的是知识,“学习”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经验。就认知活动的本质而言,学习过程是从“不足”和“无能”的经验,发展到“掌握”和“习得”的经验。确立学习目标,离不开经验;关注经验,必定聚焦于学生。由此表明,课堂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应当积聚由教至学的量变,学习活动日益成为教师课堂的主线。

2.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教学设计,而由教到学的课堂活动需要研究学习目标。研究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需要常常会通过学生的经验予以反映,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等,从而使得进入课堂的学生带着各自的认知经验开始新的学习。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反映在恰到好处地衔接学生已经拥有的经验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新经验的把握程度。教师能够自觉思考,主动设计,有助于转变教师只盯着教材而忽视学生的授课习惯,有助于克服课堂只注重知识的逻辑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弊端。学习目标的设定程序: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确立学习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表述清晰、具体、准确,具有可检测性;目标的制定体现学科特点;目标的制定体现问题意识。

3.教与学的充分互动成为有效学习的必要保障学习的成效离不开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单纯的授课活动组织得再精纯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反过来,低头读书的学生未必都能恰当地领悟真知。课堂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的学习环节和进程,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使学生将认知活动融入个人的认知建构之中。

课堂中学生处于有效学习状态的程度,其前提一是教师授课内容的准确、巩固练习的强化;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教师重视授课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利用各种手段的辅助,增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巩固练习的内容与频率较适度,使授课行为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较高,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中的主动投入、小组交流等,调动自身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等的发现与解决,以保持较高的学习成效。

4.单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新的关注单元是依一定的目标、主题所构成的学科和生活模块。单元可分为学科单元和生活单元,学科单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为基础,遵循学科框架原则组织学习;生活单元重学习者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师生的合作展开学习。单元设计有助于改变学习过程中知识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弊病,从而使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课堂在设计中不再单纯将知识点和技能作为全部学习目标,而是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的学科素养出发,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究活动。

5.学习内容已不仅限于典型教材课堂的学习内容突破给定教材的限制。一方面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课堂中不断调整、增补学习内容,包括各种拓展阅读、实验练习、视频课件等;另一方面学生不时把既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带入课堂,从而使课堂忠实于教科书的现象成为历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正发生变化,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思考、发现和探究的认知建构的地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正在深入,教材不是静态的等待学习的内容,而是动态的学生经验连续发展的材料;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经验超越了典型教材的限制,学习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再只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6.多种学习资源成为从典型教材走向建构教材的有效工具以教科书为代表的典型教材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成为连接知识与经验的教学材料成为课堂活动的基本要件。由于知识与经验连接方式的不确定性,使得固着的教材难以适应千差万别的课堂和学生,教材越来越趋向于师生关系互动和文化可能的建构。教材越来越趋向于课堂中通过师生对话、经验对话、文本对话、文化对话等建构起来的素材,最终使学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逻辑、知识逻辑得以贯通。包括学习资料包之内的学习资源是围绕一定学习目标而设定(补充)的相关学习内容,属于学习材料范畴。运用学习资料包,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较好地衔接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正在习得的经验,拓展了认知的视野,巩固了知识习得的程度,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如何从典型教材走向建构教材,学习资料包的运用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7.课堂评价不再限于教材内容与标准答案课堂评价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方面。课堂评价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不再停留于标准的答案上。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反思,促成其生成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比较注重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教师不断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做到真实、有效地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信息,重视学习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注重用多种方法,实施多次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设计、改进教与学。课堂评价的内容聚焦于学生的学业品质,包括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分享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

首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者的校长,要以核心素养为纲,制订学校的课程规划。从课程目标(培养怎样的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的基本材料与活动形态)、课程实施(途径和方法)到课程评价(是否达成目标及达成怎样的水平),应有完整的规划设计。从全校总课程规划方案到各学科的子项目方案,都要有详尽的安排。其中,应该包括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基于课程标准,并且体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一致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从而使得评价镶嵌在教学中。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评”的交融,使评价发挥引导和推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作用,实现“评价亦是学习过程”,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来保障质量。唯有这样形成源自学校内在的动力,方能实现学校内部机制的形成。

其次,既然我们的评价要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那么,对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绝不可仅仅依靠测试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来体现,应以多种评价方法来实现。因此,我们要学会选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成果呈现形式来进行评价。比如,文科类课程用撰写评论、调查报告、口头讲演等方式,实验类学科用递交实验报告等方式,视觉艺术类用作品创作等方式,语言类和音乐类用制作、递交录音等方式,专题探究类用完成研究报告、论文等方式等。多样的形式更加符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也更能衡量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结果。因为各学科都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独特的作用,而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中,是经历了真实学习过程而留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往往是难以用传统纸笔测试方式可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需要学校通过实践和探索,逐步创造出成熟和成功的经验。

再次,学校内部教、学、评融合的评价,更多的功能是“改进”和“表现”。因此,不宜过多强调内部评价的甄别功能。“改进”是针对师生两个方面:就教师而言,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内容、调整策略、完善过程;就学生而言,则要针对其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表现”就是让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学习任务中,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而且还要表现出各种能力和品格,如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元的方式,能让多样化评价客体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现,防止单一评价所导致的因为忽略学生多维性、综合性发展而陷入单面化、线性化迷途现象的产生。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我,让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发现一个个具有个性和特长的生命主体。由此,实现关注每一个人独特性,促进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

最后,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情境,培养和考察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要关注的是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的领域中,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和探究任务,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又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里,激活学生知识和技能积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让他们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得出结论的规定路径,从而使得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能力得以延伸,他们的兴趣与动机、行为与态度、合作与宽容、自信心等都能得以拓展。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学生的各类信息,比如观察记录、反思笔记、合作研讨中的表现与作品,凭借这些证据去真实记录下学生个性品质、精神态度、学业水平发展过程,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往往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特别是与升学相关的高利害考试评价。考试成了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方式,考试结果成了学校优劣的绝对尺度。久而久之,教学形成了一个以“结果制约过程”为特征,以高考和中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习惯机制和庞大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学生在一个真正有趣的课堂里表现出来的兴奋和对于知识的兴趣,都会被单调乏味、以答题为中心的训练驱赶殆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是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兴趣爱好和自主思考的缺失。我们固然要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力求更多从学校外部发挥其对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然而,招生考试有其功能定位和实施条件的时空限制,其改革也非一役之功。而在目前的外部条件下,学校通过自身的改革,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评价很重要,当然也很复杂和专业,所以,评价改革的推进很艰难。但是,在新质量时代,学校评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在当今社会教育价值观还远未形成基本共识、外部和内部评价互动还不够有效的情况下,学校内部评价改革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依然存在。对此,改革的定力要从哪里来呢?它来自教育者远大的专业眼光和对专业立场的坚守,更来自其对于时代和历史责任的担当。优秀校长在这个坎儿面前,不能局限于行政推动,不能束缚于潜规则,不能屈服于世俗压力,要从追求文化自觉的高度,去推动评价改革及其改革背后的评价文化转型,更要学会在观念交织的现实中寻找契机,拓展空间,不断扩大回归教育本原的实践“根据地”,从一个个子系统的落实、落细、落小开始,最终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基于教学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体系,充分而可靠地保障校本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