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05:52 页码:12
2023年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模板8篇)
2023-11-19 00:05:52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也是一种对自己的鼓励。写心得体会时尽量避免主观意见和情绪化的语言,要客观地评价和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的总结和反思,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通过反思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我在心得体会中认识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你正在为心得体会的写作而烦恼,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启示和指导。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传统戏曲是来自传统农业社会的古典艺术,它背负着巨大的文化包袱,在题材、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免与现代审美圆枘方凿,难以对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小剧场戏剧异军突起,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小剧场与戏曲的结合,无异于为戏曲寻找到了新的“扮相”,也为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在十多年的小剧场戏曲创作中,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类注重故事脉络,另一类重视剧场观演效果。前者从头至尾以戏剧冲突为牵引,更像是将传统剧目改换在更小的空间中演出。与传统不同的是,这类作品很看重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往往有鲜明的话题性。作为起步阶段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阎惜娇》等,就是这样。

后者大多为商业性小剧场戏曲节目,不关注故事的完整性,只通过耳熟能详的名段打动观众。例如厅堂版的昆曲《牡丹亭》,撷取煌煌原作的几个片段,重新勾连却又不改编经典段落的原有韵味,在整个空间营造上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魂三叠》的创作,与这两类模式相比,学术探索和剧场实验意味更为明显。《还魂三叠》自策划之始,就是想对当下的小剧场戏曲有所补充、有所突破。这种探索的核心是:充分调动传统戏曲的表演精髓和审美精华,在现代的剧场理念中完成解构并重新结构,放大戏曲之美,又赋予其现代精神。这样的初衷无论如何都有些冒险,但本剧导演周龙,作为早期梅花奖获得者,出色的京剧武生演员,又在美国、欧洲从事实验戏剧、舞台实践多年,对这种探索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尊重传统而不是放弃传统。

笔者作为编剧,则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得意忘形”作为创作的起点,取古代戏曲中三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揉碎重组,在共同的“还魂”情境下,展开古典爱情的探究讯问。这样的创作,称之“实验”更为妥帖,所以《还魂三叠》最终以“小剧场实验戏曲”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还魂三叠》所选取的三个人物原型,分别是杜丽娘、李慧娘和阎惜娇。杜丽娘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核心人物,在昆曲舞台上,无论是《惊梦》、《闹判》还是《写真》,都深入人心,杜丽娘的身姿与昆曲的唯美细腻紧密相连,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不朽形象;李慧娘出自周朝俊传奇《红梅记》,这一大胆抗击权贵、死后还魂相救正义书生的女鬼形象,更为草根百姓所衷心喜爱,大江南北的诸多乡间剧种,都曾将其搬演上台,秦腔等剧种更是用“吐火”等表演特技将其刚烈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阎惜娇形象本出自小说《水浒传》,后来明传奇《水浒记》中使其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借茶》成为昆曲的保留剧目,《活捉》为多个剧种增添表演的光彩,其中“魂步”也是为人称颂的高难度技巧。

三个有故事的女鬼、有特色的形象,放在一个舞台上交叠呈现,作为一个晚会来说有一定的卖点,但作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现代小剧场作品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在创作上,我们最终选定了“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平行、交错”与“独立、交流”的融合发展中,构成一个崭新的叙事框架。舞台灯亮,三个白衣女人并排而坐,唏嘘而起,讲述还魂女鬼的故事;慢慢入戏,进入到一个人物的形象世界,在唱念做打中触摸人物的内心。交叉,另外一个女人进入,先前的女人回到椅子上,退出角色,可以做一个旁观者,介绍故事的背景和发展脉络,也可以与入戏的女人搭戏,充当戏中人的交流对象。这样,演员既是符号,又是角色;既是核心人物形象,又是穿针引线、介绍背景的叙述者或交流对象。同时,演员和人物之间,也有进入和间离的差异。用三个演员,串连起三个故事、三个世界,叠化交织,表面上实现了现代戏剧的自由状态,本质上又回归了传统戏曲固有的写意精神。

整个戏以三个还魂女性的“寻”和“敲门”作为支点。“寻”是演员进入人物,从冥界进入人世,是寻找爱情的过程;而“敲门”则意味着大胆面对爱情,呈现剧中的主要问题。杜丽娘是羞涩腼腆但又幸福无惧的,所以她的敲门是少女清纯本性的自然流露,和阳间女子没有区别。李慧娘不同,她寻找的固然是心中朦胧的爱,但敲门会面,更是为代表正义的帮助,所以戏中李慧娘的敲门,意味着爱的碰撞,也是爱的别离,“阴阳路,前方终别去,不辜负,冥冥世间一点情”,爱情点到为止。阎惜娇是最难敲门的一个鬼魂,露水姻缘是否能经得起生死考验,值得思索。但是全剧的落脚点是一致的―――三个女性,都有寻求爱情的勇气,至于爱情的真实与虚幻,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有了“三叠”这种基本戏剧结构,舞台呈现便由“三”入手,次第生发。作为实验戏曲,《还魂三叠》比较大胆地突破了剧种的概念,根据三个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选取了三个剧种作为曲调基础。杜丽娘是大众熟知的昆曲形象,为了打破审美定势,这里采用了越剧演员,用清新抒情的越剧唱腔,去演绎《幽媾》中清纯温婉的杜丽娘,在“似”与“不似”之间,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李慧娘是刚劲正直的,以昆曲音乐和古代琴歌为底色的曲调,抒发其慷慨悲凉的情感。阎惜娇则由京剧花旦演员扮演,以京白为念白,干脆泼辣,描摹阎惜娇的凌厉性情,而花旦的柔美与干脆,又形成与前二者不同的形象色彩。与人物形象相关连,三个人物也有各自的表演支点:杜丽娘所用的折扇,挥合之间,轻盈曼美,借鉴了原来昆曲表演的特色;李慧娘以戏曲长水袖为表演依托,在充满劲道的收放舒卷之间,极大地呈现出旦角的程式之美,同时又与李慧娘刚直慷慨、富有力量的情绪相辅相成;阎惜娇则将京剧花旦的手帕功反复展现,配合“魂步”运用,形成与闺门旦的柔美、大青衣的刚劲截然相反的戏剧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人物虽然有各自的剧种曲调支撑,但剧种之间的不兼容性、主奏乐器的差别,会使整体的戏曲音乐陷于混乱。作品采取的方法,是淡化剧种的界限,原有的主奏乐器以三种色彩乐器代替,即古筝、琵琶和埙。古筝华美温和,用以衬托杜丽娘委婉浪漫的唱腔和动作;琵琶干脆,富于张力,与李慧娘的铿锵吟唱和水袖挥舞相得益彰,突出悲凉的气质;埙神秘诡异,与阎惜娇寻觅爱情、活捉张三郎的幽秘情绪相吻合。而在剧情的高潮处,三种乐器又和鸣共奏,产生独特的音乐力量。除了三种伴唱乐器,鼓板在戏曲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节奏的点击、力度的彰显、情绪的表达,都需要鼓板的掌握。和古代戏剧一样,《还魂三叠》的乐队也直接搬上了舞台,分坐四边,和演员一样,既是符号,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当前戏曲创作的普遍规律不同,本戏没有唱腔设计。事实上,三个不同剧种的唱腔设计很难实施,这一任务交给了演员自己。演员不需要像一般创作那样根据谱好的曲子复制学唱,而是可以自己琢磨唱腔。三位主演王晓燕、黄依群、刘阳,或是享誉舞台多年、经验丰富的演员,或是教学和演出均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她们将剧种的鲜明特色与人物情境相互融合,在几次排练中选定了唱腔曲调。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回归,因为以往戏曲创作中演员对唱腔的选择是有充分的主动权的。音乐设计的介入,使整出戏的音乐形象得以完成,其中包括中场三位演员翩翩起舞的动听曲调。另外,在一个“小”的空间中,《还魂三叠》实现了“不过电”。

当下戏曲演出习惯了麦克风的助力,习惯了电子手段的辅助,《还魂三叠》大胆采用了原生态的演唱方式,全凭演员的功力打动观众。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三百多人的空间,还是东方先锋剧场二百多观众的场地,演员的演唱、念白都能让最后一排观众听得清楚。这种返朴归真的方式,反而使观众的观剧投入更为积极。作为一次学术性的探索演出,《还魂三叠》的创作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不求故事剧情的丰富完整,不求表演的热闹多彩,而是在现代戏剧理念的包装下,放大传统戏曲表演的魅力,将美学风格定位于“静、雅、深”。“静”,区别于当前小剧场戏剧惯有的热闹活泼气氛,总体上让观众形成凝神静思的观剧状态,例如开场的“背影”戏。一个全长只有七十分钟的戏,开场的背影占用了四五分钟,显示了导演对于静思风格的特别追求。戏开始,灯光亮,三个女性坐于椅子上,背对观众,没有动作和任何声音,慢慢地从其中一位的一声叹息开始传递,然后是手势、身形的运用。导演要求演员:此时无声胜有声,要靠背影表达出人物的年龄、情绪。侧面的旦角手势让观众迅速进入到戏曲观演状态,应该说这是颇有难度的静场表演。随后全场的表演都在“静”的总体追求中缓缓展开,即使是高潮处,例如李慧娘表达对奸相与乱世的愤恨、不顾一切还魂搭救裴生的场景,也留出一定的静场空间。导演要求一根针掉地上观众也能够听得见。“雅”,是中正规范、不求花哨,旦角的水袖、身姿、扇子、手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玩得很漂亮花哨,让观众看得很过瘾,也可以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但是《还魂三叠》演出并不追求掌声,很多技巧表演点到为止,绝不过火。

全场仅有李慧娘在完成长水袖高难动作后一个极脆的卧鱼引发观众掌声,但这里的技巧难度与李慧娘的性格情绪自然贴合,并非炫技之举。演员特意注重规范的身段、适度的表演,使演出把握了中正的风格。“深”,是《还魂三叠》创作的追求目标:大众耳熟能详的三个故事,如何能在当代戏剧的组接中,摩擦出新的火花,或对古典爱情有新的理解与认识,或在古典与现代的观念碰撞中,产生一些兴奋或思考。今天的戏剧当然早已抛开旧有的道德审视,几许情感共鸣或者几声唏嘘更能产生观剧的满足感。《还魂三叠》没有一般小剧场戏剧痛快淋漓表达某种感觉的直接情绪,所以不会有强烈的舞台效果,但这时,深入的回味或许才是最好的效果。当然,无论是“静”、“雅”,还是“深”,《还魂三叠》的创作总体上是对“美”的追求,这种美不是肆意张扬、浓烈夺目的现代美,而是淡雅隽永的诗意美,也是整个戏的主创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

从初夏搬上舞台,《还魂三叠》已经演出多场,除将赴德国参加音乐节演出外,还被北京一家大型文化公司搬演成为驻场演出。一个实验性的小剧场戏曲作品能有这么多的演出机会,已经出乎创作者的意料。当然,演出之后,有些方面基本达到原先设想,有些则受到观众的善意批评,还有待改进。比如,作为一个时长七十分钟的戏曲作品,戏剧节奏的安排偏于单一安静,缺乏热闹环节,过于“雅”、“静”的追求的确容易让观众疲倦。此外,三个还魂故事的糅合还不够有机,不能浑然一体地结合成更巧妙的故事整体。

不过,《还魂三叠》使我对小剧场戏曲创作有了更多信心和思考。在小剧场的观演生态中,戏曲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表演手段,古典形式与现代理念的相互结合,让更多的现代观众能接受这种形式,这对当今的戏曲演出市场来说是个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对戏曲本体规律的尊重。肢解本体规律去寻求猎奇怪异的观演效果,即使获得票房,也很难获得观众持久的欣赏,更不用说对戏曲发展的帮助了。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在我踏入蒙古课堂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同学们身穿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教室里的墙壁上挂满了丰富多彩的蒙古族画作。坐在教室里,我不禁被这种异国风情所吸引。蒙古课堂虽然与我平时所接触的课堂有所不同,但我充满了好奇心,期待着在这里学到更多关于蒙古族的知识。

第二段: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

蒙古族的语言、历史、文化都是蒙古课堂的主要内容。老师用流利的蒙古语向我们介绍蒙古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我们对蒙古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老师还用生动的故事、唱歌和舞蹈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我通过蒙古课堂,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第三段:蒙古课堂的独特教学方式。

蒙古课堂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首先,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上,老师会鼓励我们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学习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蒙古包的搭建和高铁图案的绘制等。其次,老师重视个体差异,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蒙古课堂不仅在课堂上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更在心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认识到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此外,蒙古课堂也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蒙古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并为我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

第五段:蒙古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蒙古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培养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自信自强的重要环境。通过蒙古课堂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蒙古课堂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些参与蒙古课堂的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课,更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经历。

蒙古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窗口,让我们在蒙古族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感受和成长。通过蒙古课堂,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收获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我相信,在蒙古课堂的熏陶下,我们将会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以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摘要]万时华的《诗经偶笺》是明代晚期注解《诗经》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眼光研究《诗》学是《诗经偶笺》的重要艺术特色。万时华积极寻找并发现蕴藏在诗歌中的文学思想,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义。对景境的体味即是其重要的《诗》学方法论。这不仅使《诗》学重新定义了“诗”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关键词]《诗经偶笺》;景境体味;文学思想。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1]显然,闻一多先生在对传统《诗》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指出了《诗》学的评判标准是“文(艺)学研究”。其实,《诗》虽自汉代以来被长期尊奉为经典,但其作为诗歌的特殊本质一直存在,这也决定了其在经典化的进程中不乏文学性的思想。刘毓庆先生说:“当我们认真地面对这一课题时,才惊奇地发现,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间,关于《诗经》研究的专著,竟多达六百余种!比今所知的自汉至元一千五百多年间《诗经》专著的总和还要多!”[2]所以,明代的《诗》学研究是不可忽视的。万时华的《诗经偶笺》即是明代晚期解《诗》的一本文学性极强的著作,他对诗歌景境的体味,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诗》作为诗的本质,也体现了明代晚期经学和文学的互动。体味诗境是万时华独特的论《诗》方法,也可以说是其最精彩之处。在定位诗歌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极力还原诗歌的意境。用词准确,意境逼真,体味独特,意味无穷是万时华诗境体味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文学批评的过程,更是文学审美的过程,文学思想自然洋溢其中。

一、“光景”体味中的文学思想。

“光景”一词是万时华还原诗境中常用的词语,文本中共出现43次,请看下面几例:《周南关雎》偶笺论曰:“求之不得”四句,总是“寤寐求之”处紧紧作一气说,描写不寐光景,宛然如画。[3]145《召南何秾》偶笺论曰:“曷不肃雍”二句,人在此都费踌躇,自缘眼孔不灵,以死人看活书耳,看来呆诵。王姬肃雍,不如此二语更觉意象缥缈,企慕深长,宛然当日塞路环立、企踵舒眸,相顾、赞嗼光景。[3]153《豳风东山》偶笺论曰:三章“鹳鸣”四句述室家之望征夫适至光景。“有敦”四句述方归之时征夫感动光景。[3]192据上可知,万时华总是试图还原诗歌文本最初的诗境,他喜欢用“光景”二字来描绘诗境,为的是与古人妙理相遇于“无故之中”。以上“不寐光景”,“相顾、赞嗼光景”,“感动光景”都是作者还原诗境的具体实践。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万时华是用心地在以诗论《诗》,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审美体验和主观的感受,这也与其论著题目《诗经偶笺》中“偶笺”二字相契合。

二、“境象”体味中的文学思想。

万时华最擅长的就是体味诗歌境象,他尽最大努力还原诗歌意境并置身其中,请看下面几例:《秦风蒹葭》偶笺论曰:此诗意境空旷,寄托玄澹。秦川只尺,已宛然三山云气,竹影风声,邈焉如仙。大都耳目之下,不乏幽人,豪杰胸怀,自有高寄。只此杳杳可思,正使伊人与作诗者,俱留千古。不尽之味,更不必问其所作何人,所思何侣也。“蒹葭”二句,形容秋江景物,总非笔墨所至,此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置今古文人秋咏都落下风。至今容与寒汀者,一念此语,不独意会,且觉心伤。“在水一方”,原从浩淼波光之外,若灭若没,若隐若现,恍见此境,与下“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更无二际。此等处境象,自知语言皆赘。[3]181-182《邶风泉水》偶笺论曰:此卫女远望当归之词也。“女子有行“二句,胸中分义乃了然,已无归卫之意。无奈相思迢递,万转千回,谋之诸姬,问之诸姑伯姊,总是其无可奈何之意。首章“亦”字、“靡”字、“聊”字俱可想。“出宿”二章,中间许多曲折,反复吟咏,情致宛然。个中领悟,更可得诗理诗趣。要知笔下意中妙写情事,原非实语。即“不瑕有害”,非到此始知,当“聊与之谋”时已了然矣。末章非绝意之词,《传》中安得二字解经之妙者。[3]158《鄘风载驰》偶笺论曰:读此诗,想见其欲归不能,欲救不得,烦懑难堪,皇迫无聊之意。《泉水》、《竹竿》与此仝为思卫之诗,但彼二诗作于平居,故思甚纠结语,甚缠绵而其礼义自閖之意自在言下。此诗作于宗国流离之后,休戚相因,故虽止于礼仪而其低回眷恋之情愈不能已。“驱马悠悠”所谓心急,马行迟也。“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玩“则”字,分明大夫未至已悬知其必来矣!与“悠悠”俱是虚摹光景。“我思不远”,欲撇去终撇不开。“我思不”,欲丢却终丢不下,各有意义,两段止一义而迭言之,以见思之迫切。“女子善怀”二语柔婉悲凉中情之极犹云:我妇人家惯有许多忧思,然亦各有个至情在。许人“尤”之意者,皆稚乎?皆狂乎?何其不相体谅,不识缓急。如此等处,谓非尤许人,不可谓是尤许人,不可总是无聊情事。“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急迫忧愁中有此一段经济在。前云“许人尤之”,此云“无我有尤”,词愈近,情意愈,可念要识他到底说“不如我所之”,到底无必返卫之意,只是辗转难自降耳![3]162据上可知,万时华对诗歌文本中出现的景、境拿捏得比较到位,这其中既有感性的审美体验,也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可以说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对景境的还原,与“古人之理”的契合度还是比较高的。例如,在上述例子中,通过自己对《秦风蒹葭》文本的反复涵咏和解读,万时华为读者呈现了诗歌生动的空旷意境,而且明确指出有些描写景物的诗句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反复回味其品评诗歌的语言,恰似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语言华丽,描写逼真,给人以文学性的审美感受。另外,在品评的过程中,万时华还把“蒹葭”二句所渲染的情景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了对比,并发出了“已置今古文人秋咏都落下风”的感叹。万时华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诗者意象设置的高明之处,文学批评色彩无疑是十分浓厚的。

三、其他诗境体味中的文学思想。

除了“境象”和“光景”以外,万时华也根据诗境和心情的不同采用了与之相应的词汇,既避免了重复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劳,又使得还原后的诗境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周南卷耳》偶笺论曰:试想,以文王后妃提笼陌上,策马山中,左引杯酒,右提鞭棰成,何光景?[3]146《周南芣苢》偶笺论曰:此一幅太平士女图也!平平淡淡叙述数语,千古景象如见。[3]148《邶风燕燕》偶笺论曰:戴妫之归,以桓弑也,当时子母存亡,家国废兴之故,刺刺伤心,哀猿之肠已断矣。两人一去异国,讵相见期。此时执手流连,情凄意折,去后行踪渐隐,目断征车,抆泪狐愁,归途萧索,至今千古如见。至末缕缕戴妫生平许多好处,人到别离时,情思难割,向来言语、行事定一一如在目前,况说到先君,便两人半生情事,都在此中,且又觉子母存亡、家国废兴之由,种种牵动,又不止相爱以德,其言可念矣![3]154-155《小雅出车》偶笺论曰:末三章则以景物点缀情事,忧喜之致,宛然言下。观于黍稷雨雪,而道路之风物可想;观于草虫阜螽,而闺阁之忧思可想;观于春日中人禽草木,而归来之精采可想。不独盛世之风,抑亦词坛鼓吹矣![3]200《小雅四月》偶笺论曰:七章合谓天盖高四句观之,可以见士君子忧危彷皇,置身无地之状。[3]228《卫风考盘》偶笺论曰:“考盘”之乐,亦自人亲之,硕人不知也。硕人胸中自具一天地,直觉此一涧中,山高泉香,云霞舒卷,日月光华,无限旷洒。[3]163“试想”、“图”、“如见”、“如在目前”、“可想”、“之状”、“直觉”等都是万时华体味情景中常用的词。他想准确地用每一个词的独到处来定义心中所体会的景境内涵,不机械,不做作,只为寻找最真实的审美感受。在论《小雅出车》时,万时华不仅极力地还原了诗境,还一连用了三个“……可想”的排比句式,不仅逼真,而且有气势,文学色彩自然洋溢其中。再看几例:《秦风车邻》偶笺论曰:此诗慷慨悲凉,真有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意,独其壮烈处神气矫露,尽属末世君臣鼓舞功名之象。[3]180《小雅都人士》偶笺论曰:章末志其不见之感,无限悲凉,无限怅忆,总是昔日目中景,今日意中事,低回欲绝,正如洛阳父老想复见汉官威仪,唐父老说开元天宝遗事。[3]242《周颂桓》偶笺论曰:汉高大风一歌,帝王气象,千年在声响间,至今诵“威加海内安得壮士”之语颇与此“桓桓”、“四方”意竟仿佛然。[3]297《王风君子于役》偶笺论曰:“日之夕矣”犹唐人云“月明花落又黄昏”,有无限感叹![3]166据上“真有……之意”、“正如”、“与……仿佛然”、“犹”等可知,万时华总是寻找与历史上最契合的景物和意象来论《诗》,这不仅可看出万时华博学多识,也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其用词准确,文采斐然,体味逼真。体味景境是万时华论《诗》的一个重要方法,他体味情景中用到的“字词”不仅准确、形象,而且形式丰富、多样,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现将其高频词汇整理如下。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万时华的确在体味诗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心思。词语丰富、色彩浓厚、眼光独特的文学批评是万时华《诗经偶笺》文学思想浓厚的具体而强大的支撑。文学思想浓厚的文本也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四、结语。

明代晚期的文艺思潮相对来说是具有叛逆色彩的,论《诗》不再僵化盲目地推衍圣人之义,而是积极发掘并细心体味蕴含在诗歌中的文学思想。其实,文学性作为《诗》的一种属性一直存在,只是自汉代被奉为经典后,文学性得到了压制。万时华的《诗经偶笺》即是在僵化的经学大背景下的一丝文学波澜,他强调师心,反对复古;主张个人性情的自由抒发,反对文以载道。从具体的批评实践来看,万时华对《诗》学文本的景境体味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思想和强烈的文学批评色彩。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目的,以文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文学体验过程。万时华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既有感性的审美体验,也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也为明代晚期经学和文学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203.。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蒙古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它开创了许多先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和了解蒙古帝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得到一些有益的体会和启示。本文将从蒙古帝国的起源、征服和统治、文化交流、边疆治理以及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能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蒙古帝国的起源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蒙古人以其充满野性和勇气的战斗方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部落和小国家。他们的起源并不出色,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但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和出色的战略计划,逐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并且有着正确的目标和策略,即使出身平凡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其次,蒙古帝国的征服和统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他们凭借着高效的军事组织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征服了许多强大的敌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采取了灵活的统治策略,保留和吸收了被他们征服的地区的文化和制度。这种治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被征服者的接受和支持,使得蒙古帝国能够维持长达数十年的统治。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实施统治和领导时,应该尊重并兼容被统治者的文化和制度,并且采取灵活的策略,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第三,蒙古帝国的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吸纳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个大帝国中,人们能够自由交流和交流各种想法和思想。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使整个帝国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这表明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应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第四,蒙古帝国对边疆的治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蒙古帝国边疆广袤,但他们通过建立有效的边防系统和灵活的治理措施,成功地保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宁。他们与周边的部落和国家进行了贸易和外交往来,并进行了适度的战略控制。这个经验告诉我们,边疆治理需要灵活的策略和措施,既要保护边疆的安全,又要促进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蒙古帝国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蒙古帝国的崛起和统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蒙古帝国推动了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战火纷飞的北宋时代结束和统一的南宋时代的开始。在世界上,蒙古帝国推动了东西方的交往和融合,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帝国不仅要取得内外的统一,还要对周边地区和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体会和启示。它的起源、征服和统治、文化交流、边疆治理以及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和了解蒙古帝国,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蒙古国位于东亚的内陆地带,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最近,我有幸到蒙古旅行,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魅力。在这次旅行中,我经历了丰富多样的景点和活动,深深地被这个国家的美丽所打动。以下是我对蒙古旅游的心得体会。

首先,蒙古国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蒙古国拥有广袤的草原和壮丽的山脉,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在我旅行的第一站,我来到了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这座城市虽然现代化,但周边的自然景观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美丽。我参观了位于乌兰巴托附近的戈壁沙漠,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沙漠里骑骆驼、观赏壮丽的沙丘和无边无际的沙漠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恢弘与壮美。

其次,蒙古国的文化传统也让我印象深刻。蒙古人民以骑马和放牧为生,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在旅行的过程中,我参观了蒙古国的草原牧民家庭,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蒙古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的文化。我还参加了蒙古人的传统活动——“三人高脚骑术”,这个活动是蒙古人展示自己勇敢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方式,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体验使我更加了解了蒙古人的传统文化,也让我对蒙古国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此外,蒙古国的特色美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古国的美食主要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这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我尝试了蒙古国的特色牛肉,它被烹饪得外焦里嫩,口感鲜美。此外,蒙古人民还有一种传统饮品叫“乌里喀”,它是用酸奶和盐调制而成的,酸甜可口。在蒙古国,我确实体验到了不同寻常的美食文化,让我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蒙古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各类旅行者。无论是喜欢冒险的探险家,还是喜欢宁静的自然爱好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旅行方式。蒙古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最高的高原湖泊和最古老的城堡,这些景点无疑给游客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在我的旅行中,我还参加了马术节、摔跤节等本地节日活动,与当地人民一起庆祝,丰富了我的旅程,也使我更好地融入了当地文化。

总的来说,蒙古旅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文化传统还是美食,蒙古国都拥有独特的魅力。这次旅行让我更加了解了蒙古国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未来蒙古旅游必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索,体验其独特的魅力。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存在。在历史上,这个民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阔的领土,一度辉煌了数百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解蒙古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历史和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在学习蒙古史之后,深刻地意识到蒙古民族的伟大和独特,以及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段:蒙古民族的伟大。

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果。其中,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奠基人,他在13世纪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蒙古帝国疆域辽阔,拥有的土地面积比当时的罗马帝国还要大。同时,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还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统治下,蒙古帝国还非常注重国内的发展,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工程。

第三段:跨文化交流。

蒙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认识世界历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蒙古文化,不但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其他文化的背景和历史,才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还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第四段:我们的角色和责任。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作为普通人或者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无论是在日常的交往中,还是在研究蒙古史和文化中,我们都需要保持谦虚、学以致用、尊重他人。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传递正确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避免因误传和不了解而导致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第五段:结尾。

总之,了解蒙古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以及促进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蒙古史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为跨文化交流做出努力和贡献。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蒙古马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马种,具有雄壮、稳健的身躯和出色的耐力,被誉为“TheLastHorses”的最后一匹马。近期,我去蒙古地区进行了一次蒙古马的骑行体验,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蒙古马的心得体会。

首先,蒙古马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叹。蒙古地区地势复杂,交通状况艰苦,而蒙古马却能够自如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活动。无论是高山峻岭还是沼泽湿地,蒙古马都能轻松地穿越。不仅如此,蒙古马还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的冬季和干燥的夏季。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得蒙古马成为人们在草原上的忠实伙伴,也让我感叹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其次,蒙古马的协调能力令人佩服。蒙古马在高速奔驰的同时,能够灵活地转向,并迅速应对变化的地形。我在骑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蒙古马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无论是过河、翻山还是穿越密林,蒙古马总能找到最佳的路径,让我畅通无阻。这种协调能力的表现不仅是蒙古马身体素质的体现,更是与人类多年来的驯养和培育密不可分的。

第三,蒙古马的耐力令人羡慕。蒙古马可以长时间奔驰,不知疲倦,体力持久。在我骑行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蒙古马每天行程数百公里,仍然保持高强度的状态。与我相比,蒙古马的耐力远胜一筹。这也让我意识到,蒙古马在长时间的行程中,必须保持优秀的体力和心理素质,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驯养。

第四,与蒙古马的互动让我收获了许多。蒙古马天性温顺,对人类的驯养十分友好。我在骑行的过程中,与蒙古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每当我摸摸它们的头,它们会温顺地低下头来,仿佛在向我倾诉着它们内心的情感。这种与动物的亲密互动,让我意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最后,蒙古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蒙古马的优秀性能和独特气质,使其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骑行伙伴。在与蒙古马的亲密接触中,我不仅受到了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也更加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蒙古马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我们应该加强对蒙古马的保护和研究,让其在今后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总之,蒙古马的心得体会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独特马种的伟大和卓越。它们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耐力令人惊叹,与它们的互动和体验更让我收获颇多。未来,我将会继续关注与支持蒙古马的保护事业,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一难得的宝藏。

蒙古史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蒙古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最近几年备受热捧的旅游胜地。我有幸有机会前往蒙古游玩,并且深入了解了蒙古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在这次旅行中,我收获了很多,今天在这里分享我的蒙古心得和体会。

二段:自然风光。

蒙古的自然风光让人惊叹不已。草原、戈壁、沙漠、湖泊,每一处都散发着原始的力量和美丽的魅力。在草原上,你能看到牧民们和他们的羊马牛群相处融洽的美景。在沙漠中,你可以感受到风沙带来的冷静与安宁。在湖泊边,你可以沉醉于美丽的风景和湖光山色之中。这些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三段:民族文化。

蒙古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食物、音乐和舞蹈等方面。蒙古人的衣服和饮食都与中华文化有所不同,但是同样极具特色和口感。同时,蒙古人十分热情好客,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活力和乐趣。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中,我看到了蒙古文化的魂灵,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民族的精神。

四段:历史传承。

蒙古历史悠久,成吉思汗的出现更加让这个国家变得举世闻名。因此,蒙古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相当丰富。可以看到草原上的蒙古包,体验驹马胡琴的美妙旋律,游览成吉思汗故里的景点,感受蒙古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传承。

五段:人文交流。

旅行中,我与蒙古当地人深入交流,并结识了许多有趣、友善的人。他们为我介绍了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更让我意识到身处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这种人文交流也是旅行中一大亮点,不断学习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国度。

结论:

总之,蒙古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的不仅是地球原始的美好自然景色,更有蒙古民族优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与人之间友爱的情感联系。这趟蒙古之行极具震撼力,不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引领我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