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和收获(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7:40:41 页码:14
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和收获(7篇)
2023-01-05 07:40:4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这部党史基本著作,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吸收近30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记载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这29年党的历史,是90年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党史》二卷始终坚持这一主题和主线,强调这29年历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是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历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准确揭示了29年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党史》二卷全面记载的这29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是开创社会主义新纪元并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遵循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依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党史》二卷把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党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按照这样的划分,全书分为四编。

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本编主要围绕党领导人民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转变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个转变的进程来展开。用事实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本编强调,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探索过程。所述内容围绕“全面建设”、“艰辛探索”、“曲折发展”三个基本特征,浓墨重彩地再现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壮阔场面,真实记载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说明尽管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但成就仍然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本编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用事实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着重说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本编记载的这段历史既保留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某些特点,又孕育了后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新要素。按照这样的基本认识,用历史事实说明徘徊中前进局面的出现,以及继续前进的趋势。这样把握,为《党史》二卷记述的这29年历史展现出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前景。

全书结束语的标题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伟大成就”反映的是党领导人民在这29年中的不懈奋斗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面貌,“基本经验”反映的是为何改变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面貌以及期间发生严重曲折的缘由。告诉人们正是因为我们党全面正确地总结了这段历史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才成功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史》二卷把29年党的历史放在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充分展现这29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29年,是深刻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29年。纵观这29年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党史》二卷认识和把握这29年党的历史的最基本的结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记载这29年党的历史,充分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仅贯穿和体现在《党史》二卷对大量史实的叙述中,而且集中体现在结束语关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九个方面伟大成就、十个方面基本经验的概括中。“伟大成就”是对29年历史主流和本质的集中概括,“基本经验”则是对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升华。

《党史》二卷对29年党的历史取得的成就的表述,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第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中国的成立,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统一战线。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党领导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尽管经历曲折,但仍取得重要的实践成果和认识成果,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两弹一星”等科研成果集中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所有这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人才,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引导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得到荡涤,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文明的新道德逐步形成。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状况。

第五,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防力量与广阔领土极不相称的状况。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赞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六,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的考验,党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复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八大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广大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坚持实事求是记载这29年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在这29年党的历史中,党经历过失误和曲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正确看待失误和曲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这29年党的历史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去分析,放在90年党的历史中去把握,防止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对于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这段弯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党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但后来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急躁冒进、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等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党史》二卷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党经历的这些失误和曲折,客观分析了出现失误和曲折的原因,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通过阅读《党史》二卷,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是主要的。党在这29年的探索尽管经历失误和曲折,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高,但可以说明,在29年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党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维持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当然,这一切决不是“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毫无疑问,如果不发生“左”倾错误,党和国家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第二,发生失误和曲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密切相关。在这29年中,党是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存在很大差距;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受到“和平演变”的威胁;中苏关系恶化直至破裂后,苏联也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党在全国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经验。这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党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增加了党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难度,也增加了党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难度。

要探索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力图实现好这种结合,以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但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实践,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经验而又要推进事业发展,使党的探索进程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发生了曲折。党在正确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把战争威胁和对中国不利的一面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有基本认识的同时,也对所处历史方位缺乏准确的判断,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超越阶段的问题不时出现;在注意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同时,也习惯于在工作中沿用过去进行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发生过误解和教条化的问题;在注意扩大党和国家民主生活的同时,也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没有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

回顾总结这29年党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经历了失误和曲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三,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失误的。在这29年中,在探索出现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时,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党依然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党能够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总结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这29年中党纠正错误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对人民、对民族负责任的党,是一个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能够在失误和曲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发展道路的党。党历经磨难依然具有带领人民共度难关的巨大凝聚力,依然能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把事业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不断克服自己错误的政治勇气和宽广胸怀,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第四,党是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并不是因为它从来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深入剖析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正确总结教训,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的错误。党认为,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党在长期奋斗中也认识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包括这29年的历史作出全面总结,实事求是地指出29年中“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科学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错误的诚恳的、郑重的、负责任的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这29年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从这段历史中得出结论: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从而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29年党的奋斗历程已载入史册。今天,历史已经跨过21世纪的前10年。放眼神州大地,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学习《党史》二卷,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教益,从中获得不断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一)必须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在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党未能坚定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超越阶段、违背规律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失误,延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这29年中,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后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通过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必须扩大人民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努力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政权,也曾就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出过努力。但在探索发生失误和曲折期间,民主法制建设受到干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遭到空前破坏。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这29年中,党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促进社会稳定的可贵思想及政策。但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国内政治关系趋于紧张,“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这29年中,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但是期间几度泛滥的“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摧残是严重的,也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这29年中,党为大力加强在全国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作出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左”倾错误的发展使党的建设受到冲击。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丰碑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倍加珍惜那一代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这29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必将续写辉煌。只要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责任。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二、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防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需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1、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2、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4、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小结: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全世界所瞩目。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一、名词解释(16个) 国防: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动员:

战争动员,亦称国防动员或动员,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战略: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指策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战略环境包括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两部分,其中国际战略环境对国家安全起主要影响,是一个国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及基本态势。 周边安全环境: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它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精确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利用目标的特征信号,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并将武器直接引导至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战术。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电子对抗:

电子对抗也称电子战,是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统称。 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军队在多维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进行的,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战争 战争形态:

是指由主战兵器、军队编成、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等战争战争诸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

新概念武器:

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本质区别的新型武器。(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成战争目的。)

二、简答

1、国防的基本类型

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 我国属于自卫型国防

2、国防的特征

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3、国防历史的启示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坚强的关键 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4、国防法规的特性 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公开程度的有限性 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5、国防建设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军事思想的现代化 军队的现代化

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 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6、现代战争动员的主要特点 动员范围大,领域广 动员内容多,数量大 动员时间紧,速度快 动员技术兵员多 科技动员地位突出

动员隐蔽,准备充分;

7、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重要特征)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判断,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二、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搞好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要适应新情况,全面加强后勤建设。

三、中国特色的国防: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要在增强国力的基础上加速国防现代化;中国要建设巩固的国防,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极重要的战斗力。

9、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为目标,以机械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任务,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全面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一、军事战略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军队建设;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确保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努力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军队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三、国防建设思想: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0、胡锦涛国防和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和平是主流,安全形势严峻

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建设思想:国防与经济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11、军事高技术的特点

发展的超前性、效果的突然性、应用的双重性、高度的保密性

12、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一、对武器装备的影响: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提高了武器装备全天时全天候的作战能力;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产生。

二、对作战理论的影响:改变了空间观;改变了集中观;改变了对时空观的传统认识。

三、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可能出现诸如外层空间的军事冲突和更多的小型局部战争。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全面战争、特种战争、星球大战和规模较大的高技术战争等新的战争样式。

四、对作战指挥的影响:对指挥的时效性、隐蔽性、稳定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使战争的组织指挥空前复杂

五、对军队编制体制的影响:新的军兵种将应运而生,某些兵种将渐趋消亡;军队的合成程度越来越高,合成范围越来越广;将使军种比例和人员的结构比例发生变化;预备役部队的作用提高

13、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空间上的多维化 速度上的实时化 手段上的综合化 侦察与攻击一体化

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14、电子对抗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 获取重要军事情报 破坏敌作战指挥系统 掩护突防和攻击 保卫重要军事目标 夺取战场主动权

15、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哪些

一、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

二、动能武器:动能拦截弹、电炮

三、环境武器

四、非致命武器:反装备非致命武器、反人员非致命武器

五、基因武器:也称dna武器,是一种处于探索阶段的生物武器

16、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创新军事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创新体制编制,重组军队组织结构 创新军事理论,推动军队建设转型 创新作战方式,适应新的战争形态

17、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失衡态势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军事战略的全面调整

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时代差” 进一步增强了军事手段维护国际安全的作用

18、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战场空间多维化:陆、海、空、天、电、网、认知

作战力量一体化:信息化战争是多种战争力量在多维战场空间的一体化联合行动;横向一体化技术是实现作战力量一体化的关键;实现作战力量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转变是实现作战力量一体化的标志 战争过程短暂化:战争目的有限;战争的高消耗;战争的高效率 作战行动实时化:战场信息获取能力是作战行动实时化的基础;战场信息网络化是作战行动实时化的保证;指挥手段自动化是实现作战行动实时化的关键 作战样式多样化:网电一体、软硬结合

作战效果精确化:精确动员、精确选择、精确使用、精确打击、精确评估

19、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状:和平合作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世界大国与我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中美、中俄、中日、中欧盟),我国与邻国友好关系得到发展和巩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深远;周边热点地区仍有发生情况突变的可能;海洋权益争端尚存(黄海海域划分问题、钓鱼岛群岛归属争端问题;东海资源开发问题;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中印边界悬而未决;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威胁我国安全。

趋势:周边安全总体有利,中国与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发展。但也存在着隐忧,一是美国对中国的压力增大,二是日本与中国摩擦不断,三是印度成为美日拉拢对象,此外,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并且可能进一步发展。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组合,对我国西部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三、论述

1、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等部分,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战争的根源和实质;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论述了人与武器的关系;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的规律;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人民战争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各种形式的斗争手段相互配合起来;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技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三、人民军队思想: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规定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实行坚强有力地政治工作;实行三大民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努力提高军队素质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及其紧密结合;力求实现歼灭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慎重初战;十大军事原则

五、国防建设思想: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现代化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国防斗争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方式,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建立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普遍实行民兵制度;加强战略后方建设

2、如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

一、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切实落实国防教育内容

二、设立独立部门、专人专职负责管理国防教育工作

三、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国防教育工作者队伍

四、国防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细节、循序渐进

五、鼓励大学生开设大学生国防教育性质社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国防教育活动

六、加大对国防教育工作者的检查督促力度

七、加强国防理论教育、国防形式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国防法制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经济教育、军事技能教育

3、南海争端

4、中美关系

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文明的国家,以造福于本国及世界人民,同时维护世界和平。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将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时保持国家安全。因此,中国大陆的政治系统、意识形态直接与美国的设想和利益冲突。因此不少人戏称为“美中不足”。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对美国也十分重要;从中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和美国斤斤计较”。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而非军事霸权,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

6、“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

7、也门撤侨

3月29日到4月6日,中国派出3艘军舰,从也门撤出中国公民613人;同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共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帮助本国公民,也向外国公民伸出援手。中国政府帮助撤离的外国公民中有176名巴基斯坦人、29名埃塞俄比亚人、5名新加坡人、4名波兰人、3名意大利人、3名德国人、2名英国人、1名爱尔兰人、1名加拿大人、1名日本人2015年3月29日,一艘中国海军护卫舰停靠也门港口亚丁,撤离中国公民。3月30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潍坊舰载着449名中国公民平安撤离也门西部荷台达港。至此,需要撤出的571名中国公民已全部安全撤离也门。

美国在4月6日承认,无法帮助在也门的公民离境。由于也门机场关闭,美国希望在也门的公民从海上乘坐外国船只离境。

也门紧张局势自去年以来持续升级,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10多个国家已经关闭使馆,要求本国公民撤离也门。

2015年3月26日起,由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约旦、苏丹等其他海湾国家参加的国际联军在也门发动打击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

沙特等国对也门展开空袭后,当地局势骤然紧张。2015年3月27日起中国海军舰队已经暂时停止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这是2008年底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以来的首次“暂停”。路透社29日晚援引也门港口官员的消息称,一艘中国战舰29日停靠也门港口亚丁,准备撤离中国公民。 各方反应

2015年2月10日,美国关闭驻也门使馆。3月下旬,最后一批美军特别行动部队成员从也门阿奈德空军基地撤离。美国在4月6日承认,无法帮助在也门的公民离境。由于也门机场关闭,美国希望在也门的公民从海上乘坐外国船只离境。 2015年4月11日夜间,超过300名不同国家公民乘坐俄海军“亚速海沿岸”号撤离亚丁,顺利抵达吉布提。 社会评价

此次撤离是中国政府应有关国家请求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为撤离处于危险地区的外国公民采取的专门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撤离行动中,中国外交部协调有关国家精心组织撤离工作,中国海军第一时间调派军舰赴亚丁港执行撤离任务,中国驻也门、亚丁、吉布提等使领馆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办妥相关手续,全力组织有关国家侨民安全撤离,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考试题型

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5.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 7.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xx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xx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 ”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xx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军训是艰苦的,但我们是快乐的

黑白蓝相交融的迷彩服,服朴素而庄严.多少曾娇(口真)的女孩穿着它昂首立足于训练场上,勾勒出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骄傲我是其中的一员.

炎炎烈日下,汗水渗出我们的额头;跌倒在训练场上,血液涌出我们的肌肤.我们没有流泪,军训中我们学会了承受,我们劳记”流汗流血不流泪。蚊虫叮咬,我们不曾理会,即使在疼痛中默默忍受,也不愿害集体受罚.军训中我们懂得团结,我们铭记”团结就是力量”.

暴雨中,任凭雨水渗透我们的军服,模糊我们的 视线,在教官的带领下,我们仍在拼搏.军训中我们学会坚持,我们深信”坚持就是胜利”.

”寒风飘飘落叶,军营是咱温暖的家......”同学们长着军歌,在嘹亮的歌声中我们想家,却不因想念家人而逃离军训.军训中,我们正在长大.

军训是艰苦的,我们是快乐的。

下午开始训练,一下就通杀除齐步和正步的内容。虽然说是“欲速则不达”,可是这是极其简单的内容,何况我们在南澳还学过一次。这下不是“欲速则不达”的问题,将齐步、正步之类那后几天怎么办?能休息当然最好,只要不是整天无条件罚我们做蹲下起立就行了。后来几天,教官就故意“磨蹭”反正就4天,就过去吧:第二天一整天练习齐步行进与立正,第三天早操学会一套军体拳,然后练习一整天;第四天上午参观了各种大炮,还去那块“军事重地”的深处射击,每人三发彩弹。射击是打仗中必不可少的本领,军训自然也要训练一下。有一些同学偷偷带彩弹回来,全被教官没收了。下午考虑到第五天上午结营时还要考试,就把稍息与立正、停止间转法、敬礼与礼毕,只要是军训是学过的东西,一股脑儿复习了一遍,因为教官说不及格回不去,这是4月1日的把戏。第五天,各班同学进行考试,考完后,黄埔军校深圳分校的副校长希望我们回去后不要马上忘记,也不要又变回娇生惯养。

我这次去军训虽然学了一些已经会的东西,但这次更详细地学了内务整理、还学会了一首军歌《我是一个兵》和一套军体拳。最重要的是,我进一步学会了军队中的团结精神,一个人动,全体一起罚,这就是团结精神。而且,我加强了我的自理能力,所以这次军训我还是很有收获的。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林佳木

提出的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既依赖经济实力增强,又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落实强军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国防保证。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到提出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再到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都指引我军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提出的强军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理想,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军队建设现状为客观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目标阐明了强军兴军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途径,是对我军建设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体现了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展示了我们党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的决心意志,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目标阐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路线图。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强军目标打开了破解军队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解决我军建设“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就能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牢记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谋划、建设标准、发展路径与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强军之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我军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一声令下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当前,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主席指挥。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强不强,主要看打仗;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新形势下,我军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来展开。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军队必须能决战决胜。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能打仗、打胜仗,目的在于要求军队时刻牢记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大力强化部队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注重发展新型军事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在长期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其要义在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能否保持我军优良作风,面临许多现实考验。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军队作风建设。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永远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围绕强军目标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提出的强军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激励军心士气,做到各项建设朝着强军目标加强,各项改革着眼强军目标展开,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围绕强军目标进行,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这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着力打牢部队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增进信党爱党的思想情感,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当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加大对我军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情况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战斗力是检验部队一切建设和工作的试金石。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要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做到未雨绸缪。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统领下推动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理清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和主要症结,找准强军目标进入部队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见到实效。要坚持用强军目标衡量检验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成效,切实形成推动强军目标贯彻落实的制度机制。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部队都会有所表现。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着力纠治官兵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单位执行不严、管理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转作风,领导带头最重要,率先垂范最有力。领导和机关的表率作用决定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只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才会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有关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情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能力。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99-04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

(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第一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准确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证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xx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规模膨胀和组织制度僵化的弊端,摆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