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4:04:33 页码:7
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2023-01-05 04:04:3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塘小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人的道德故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

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有七个环节:唱一首歌曲、看一段短片、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诵一段经典、做一个承诺、送一份吉祥。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曲。大家一起来唱《爱的奉献》,请大家起立,请工作人员放音乐。(放音乐、唱毕)好,谢谢大家,请坐。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看一段短片。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电视短片,最美司机:吴斌(电视短片播放完毕)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个环节:讲一个故事《最美教师张丽莉》张丽莉,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位普通的教师,在一夜之间响遍祖国各地,她用行动向人民诠释了人世间的大爱与大美。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美丽的人民教师。

唱了一首歌曲,看了一段短片,听了一个故事,相信朋友们一定有很多的感触,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谈一番感悟,听听大家此时内心的道德感悟。有哪位朋友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请举手示意!请工作人员递上话筒。

(分享完毕)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现场交流环节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发言,同样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

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诵一段经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段国学经典:《弟子规》中《泛爱众》这一段节选。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至4分20秒时,视频里出现《弟子规 泛爱众》节选的字样时,提醒观众跟着视频一起诵读)现在请大家跟着视频一起大声诵读!

(诵读完毕)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朋友们,我们的市民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都是我们身边人的道德故事,希望各位朋友通过道德讲堂,洗涤心灵,感悟道德,从而践行道德,这也是我们开设道德讲堂的根本宗旨。

下面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做一个承诺。通过参加今天的活动,请大家跟我一起,许下一个道德承诺。让我们用真诚的心情,一起大声诵读:“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以作共勉。“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预备,起!

(诵读完毕)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千年文明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希望大家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

最后为大家送一份吉祥,道德讲堂衷心地祝愿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本次道德讲堂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江苏中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布次仁。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表现。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势是十分必要的,课堂通过学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进一步发育成熟,随着知识面和接触面的进一步拓展,学生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试图寻找新的情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往中,学生们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同时面临一些困惑,学习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道德讲堂有“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定环节。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高唱《道德之歌》。

请大家起立。请音响老师放音乐。

请坐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进入学模范环节。首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通过一个案例探讨老师的作用。

掌声有请我们的宣讲员嘎巴老师针对该现象,进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环节!

非常感谢嘎巴老师的富有激情又机智的互动环节。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资料,我们今天诵读的经典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好,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遍道德经典。

唱了一首歌,看了一个短片,听了一个故事,诵读了一段道德经典,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下面我们进行一下互动,想请两位现场听众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感悟一:(现场发挥)

感悟二:(现场互动)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发善心。

激发善心,抒发善意,真心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人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勤劳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善良是我们的处事之道。让我们以真诚心情,齐声诵读“用实际行动争当诚信的人。”

本期道德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主持报告会,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先后作报告。

万钢指出,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实力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超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既得益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绘制的清晰蓝图和给予的坚定支持,也归功于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球。

万钢强调,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王泽山院士的报告题目是《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他结合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他勉励现场的同学和老师,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他告诫大家,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钱七虎院士报告的题目是《让生命在科技报国中闪光》。他通过四句话,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第一句“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第二句“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第三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第四句“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虽然已经82岁高龄,他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展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品格与境界,把自身事业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报国奉献为最高追求,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曹雪涛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他用邓稼先、屠呦呦、顾方舟、黄大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向大家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勉励青年学者们,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他还从科学学派对科学的贡献说起,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本次报告会新增了宣读倡议的环节,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代表共同发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议书》。整场报告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与会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为增强报告会的仪式感和感召力,宣读倡议书前,参会各高校、院所的学生代表逐一擎校旗出场,现场师生热烈回应、掌声连连、此起彼伏。

来自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49所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队院校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近6000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向全国各高校同步直播,各省(区、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了省(区、市)和高校(院所)分会场,据不完全统计,约80万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直播集中收看。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每一场报告会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研究生新生和导师的热烈欢迎。此次报告会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师生认可度达到98.9%。截至20__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12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853万人次、本科生约1109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128万人次,取得显著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此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xx科技委以及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同志出席报告会。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11月13日,在20__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

万钢表示,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万钢说:“弘扬科学精神,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结合科研经历,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他勉励大家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

“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王泽山说。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全程站着讲完了自己的报告。“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通过四句话,钱七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现在钱七虎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他勉励青年学者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曹雪涛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截至20__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12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853万人次、本科生约1109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128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使用一年半了,在和一线教研员和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进一步去思考:其一,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其二,德育课程中知识教学如何能通达价值;其三,如何通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其四,如何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其五,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对话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目标是小学德育课程中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来实现这类教学目标呢?其一,理解教材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并由此初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一教学目标,在三年级上册第5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中就是从“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切入的,因为通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对学校有了一些天然的情感认同,而这些情感认同往往又是聚焦于学校中的某件事情,或者聚焦于校园中的某个角落。因此,通过“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忆自己这些过往的生活经验,自然就抓住了学生的情感线索,很容易初步实现学生对于学校归属感这一教学目标。

其二,关注理性思考对于情感态度的影响,通过情理交融的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类教学目标。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5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中,通过学生对于学校天然的情感认同,初步实现了学生的情感切入之后,第二板块“我们的学校不简单”则是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进一步认识学校,激发归属感。这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去了解学校的建校时间、历史变迁,学校取得的荣誉,学校开展过的有意思的活动等,再通过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从而实现“知之深,爱之切”。

其三,重视体验活动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教学目标。比如,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一板块“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如何能够让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学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呢?曾经有一位老师就设计这样一个模拟农民插秧的体验活动:她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塑料小碗、沙子和吸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模拟农民插秧两分钟,然后再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当学生体会到腰酸的时候,再追问他们:“你们知道农民伯伯要插多长时间的秧吗?”这样一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农民劳动的辛苦,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

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德育课程的教材更多是知识化取向的,这种取向的教材往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教材内容往往由学习和巩固“关于道德知识”(杜威语)的两个部分组成,学习知识部分往往是由一个包含道德规范的故事构成,巩固知识部分往往是由一些练习题所组成。一般而言,故事往往会从正面给学生讲清楚某条道德规范的价值,或者从反面给学生讲清楚某条道德规范的后果,当然,有时也会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讲故事。练习题往往也是从正面、反面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再给学生呈现一些事例或者故事,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条道德规范。其二,练习题中的问题设计大多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方式来题目。如果从学生品德发展的结构来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多是指向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1]。道德认知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这种教材设计对于学生品德发展也是一定的促进意义的。但是,品德发展显然不能仅仅限于道德认知发展的,更应关注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德育课程的教材更多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试图通过教材和教学引导学生整体生活的转变[2],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涵养他们德性。但是在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呼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知识教学对于价值教学的作用。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就是要反对传统的品德教学仅仅关注知识的弊端,但是这里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澄清,传统知识教学问题根源在于将知识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东西,试图通过教学将这些外在学生的东西注入给学生,这必然会造成这种知识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难以上升到价值教学。然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经就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断,当我们去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什么时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知识会成为美德呢?原来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包含着个人体验的真知灼见。由此看来,知识和价值认同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那么,如何才能让知识学习或者教学通达价值认同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一,转变知识教学的方式,从灌输式的知识教学转向探究式的知识教学。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是将成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注入学生头脑中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是关键,因此,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只是发挥辅助的作用,甚至是可以抛弃的。这种教学很难实现从知识教学通达价值认同,除非这个知识教学的过程碰巧和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吻合了,才能实现价值认同。探究式的知识教学则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的知识教学,它将价值认同隐含在知识探究的背后,通过对知识细节的探究,从而通达价值认同。比如,让学生深入地探究中医的神奇进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探究中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知之深,爱之切”的作用,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通达了价值。

其二,寻找知识学习或教学与价值认同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中第一板块讲了“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那么,为什么要在多元文化的课中引导学生了解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呢?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人。事实上,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和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他们价值上的体认。

其三,重视个人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之间的互动,实现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的相互促进。直接经验是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关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会与个人的情感、价值认同与否有关,那些作为间接经验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要想通达价值,就必须建立这些知识与个人直接经验的有效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才能得以丰富和提升,也才能对作为间接经验的人类文化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正如高德胜所言,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对流交汇,经由教育,个人经验得到丰富生长,超越个人局限性,进入社会文化的层面;社会文化下探到个人经验之中,在个人经验里‘开花结果’,实现自身的生长”[3]。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呢?其一,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定位是作为公民素养的法治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而非法律专业教育,因此,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才能落实好作为公民素养的法治教育呢?低段要重视规则教育(前法律教育),低年段的法治教育更多体现为规则教育,为今后的法治教育打好基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到了中年段就应该逐步开始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条文,在这些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中是在一位学生失学的生活情境中,融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样融入方式就实现了法律条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是脱离具体的生活来学习抽象的法律,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法律教育,这种法律教育更容易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并履行自己法律义务的动机,从而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有效培养的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教学中也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需求出发,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

其二,将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过班级、学校和社区等“准公共生活”结合起来。法治精神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准公共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中,就将公民意识渗透于班级生活中,对于学生而言,虽然他们还不是为成年,无法过严格意义的公共生活,但是学校生活场域中的这些“准公共生活”场域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再比如,三年级教材中是将公民意识与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的。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中,就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在三年级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中,则是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重点关注一个主题教育内容,那么如何能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呢?关键在于树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儿童立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就是基于儿童来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4]。比如,在教育目的上,教材就定位于提升儿童文化素养的教育,这意味着,教材不是把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并记忆多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而是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生活的真实影响。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在教学策略上,应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比如,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一课中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是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这一观念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呢?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两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点,即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对于这两个点而言,它们是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就会有话可说。但是,仅仅抓住这两个点还不够,如何还能在这两个点中再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呢?传统节日所涉及的具体活动很多,教材则选择了一个既蕴含重要传统价值,又是儿童感兴趣的点,即“年夜饭”。因为,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对于年夜饭这个场景,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此时会和亲戚家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此外,他们还会从长辈那里得来的压岁钱。对于语言文字而言,教材则选择猜字谜这个活动,因为,猜字谜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能更容易实现教学的有效性[5]。

对话教学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教学形式。事实上,对话式教学对于德育课程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对话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中的“儿童”,以及学生和自己内心进行对话,获得发展,这本身就是传递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学要想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就必须关注对话教式教学,因为,对话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对话教学离不开教师创设的良好氛围以及有效的引导,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开展对话教学呢?其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教师是对话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而不能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以“导演”的身份来控制教学。因此,教师要能读懂教材的设计,并用好它,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主持人语”的引导、活动图标和留白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生活经验的对话,当然,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其中。

其二,教学中儿童文化的营造。因为,儿童在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才能敞开心胸、自由自在地发展,才能有效地接受教育。当然,在教学中营造儿童文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自己所属的成人文化的完全放弃,而是要求教师在进入儿童文化世界的同时引导、改造儿童文化,使这种改造过的儿童文化既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又具有教育意义。

其三,以“在场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所谓“在场因素”是指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不在场因素”则是与儿童自身生活经验、经验无关的知识体系或理论内容。从“在场因素”出发的教学中,由于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师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话的展开就有了一个起点和基础。当然,从“在场因素”出发组织教学并不排斥对“不在场因素”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眼界需要开阔,生活经验需要拓展,他们需要从自身经验和体验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课程也不可能完全限于儿童的个体经验和体验,也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更要反映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明成果[6]。

参考文献:

[1]章乐、范燕燕.小学德育教材中“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2]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3]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8(8).

[4]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8(8).

[5]章乐.没有儿童的立场就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德育,2017(6).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3-256.

作为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者。原文刊发于《江苏教育》2019年第17期。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摘要:在我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小学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今,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已经被纳入了小学教学中,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从而促进其全面良好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相对有限,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并促进其学习效果与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引言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转化的重要阶段,学生会在中低年级阶段逐渐形成道德观念,积极支持并维护集体制度,遵从道德要求,成为一个“好孩子”。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渐形成法制观念,尊重权威与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倾向于成为一个“好公民”。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教学方法刻板、课堂枯燥、教师与学生普遍不重视等教学现状。因此,本文提出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虽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和个性都大不相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校园》的知识时,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寻找校园的可爱之处,让学生注重校园文明的建设和秩序的维护,真正做到保护校园和爱护校园。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进行校园观察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搜集,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演练,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校园文明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和纠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深度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让学生在校园文明秩序的观察和讨论中获得活动参与度和热情逐步提升,这样学生的认知也会得到提高,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案例属于教材内容的细化与延伸,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内容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对应,还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效果,避免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对生活化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处理,如利用实际案例来设计情境、设计问题、引导思考等,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其学习体验,以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学习《主动学做家务活》这个章节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主要内容为:一个小男孩在生活中习惯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爸爸妈妈要他做一点家务活,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来推脱;另一个小女孩则是勤劳肯干,总是会帮助爸爸妈妈洗衣服、拖地、洗菜、洗碗等,获得了家人的赞赏与表扬。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询问学生:“请问你在生活中最像视频中的哪一个小朋友?”此时,学生便开始议论纷纷,并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反思。教师此时可再提出一个问题:“所以你们今后打算怎样做呢?”有的学生则会说:“我打算以后自己穿衣服、洗衣服,帮家人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得到的家务活,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而有的学生则会说:“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以后还要帮他们洗脚、按摩、捶背。”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又如学习到《老师,您好》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有些学生会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有些学生会一展歌喉唱出自己的心声,有些学生则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老师,表达自己崇高的敬意……丰富教学形式不仅能让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洗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将法治观念渗透到生活化场景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情景课堂中,促进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效率,使课堂学到的不仅是法治知识,更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与遵守规则的精神。

例如,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车辆上路靠右行”等交通规则的例子导入规则意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随便逆行,马路上会变成什么样?”结合小视频使学生直观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班级生活中“课间打闹、上课吃东西、随手丢垃圾”等行为,请同学们判断并讨论该如何对待;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约定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法,促使学生联系班级与校园生活,直观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将遵守规则、依照规则办事的观念与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道德与法治教育还需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德育教育契机,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结合实际生活范例,及时渗透教育,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教师需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学生将所学道德与法律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知行合一,将道德意识与法治精神真正在生活中践行应用。

例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首先进行调查,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都会做哪些家务活,以及为什么要做家务活。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做家务不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爱父母爱长辈的表现”。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准备如何在家替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并汇总同学们的承诺公示在家长群或校讯通,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学会遵守承诺。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而且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训练的生活化这三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和启发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和修养,实现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趙彩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0):49.

[2]张小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03):59.

[3]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8(1).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摘要】近年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社会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正确指引学生,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错误行为的出现。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68-01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巩固小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的有效途径。基于实践角度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如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极大地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

教育理念较为传统主要展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系列内容,教师往往采取的都是浅层简单灌输式,根本未能综合考虑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该种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非常容易对小学生造成错误引导,导致小学生很难灵活深入地考虑问题,更别说是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日后学习了;其二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完全依据自身过去的教学经验,根本不关心、不重视新发布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内部存在很大隐患,時间长了,潜藏的隐患就会集中爆发,无疑给完全解决增加了许多难度。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时,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都是被动地接受者,往往都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越来越讨厌道德与法治课,甚至完全丧失正确的思维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二是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互动时比较机械,生硬,毫无灵活性,根本没有更好地烘托、活跃课堂气氛,如此,怎能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1.注重生动课堂教学的构建。

要想完全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说白了就是给予小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小学生充分享受自身的权利,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例如:在教学《我们爱整洁》内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讨论下怎样才算整洁?你做得怎么样?为什么生活在干净、整齐的环境里才会真开心等等,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教育,使小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如此,才能使教育工作保持在正确轨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构建生动课堂教学时,还应有机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特别是一些范例,应多多与学生进行深入探析,说白了就是多制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加强师生互动的效果。

2.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推动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从多个层面帮助小学生,帮助他们巩固自身的认知体系,引导他们在进步时不断减少错误想法、极端行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如此,才能拓宽小学生的思路,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让小学生表现地更加优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时切忌盲目随意,而是必须找准渗透点,说白了就是找到从哪个地方渗透,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具体渗透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渗透,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出开放化、多学科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道德,从而树立小学生全面的道德观。

3.加强生活实践课程。

在新时代下,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而有效利用生活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锻炼小学生,还能扩大小学生的视野,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如:有些小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他们有时做的一些恶作剧,虽然没有严重伤害到其他同学,但是却极易演变为不良行为,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游手好闲之人、不良分子等等,引导小学生与之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小学生从思想上有效控制自身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观察、充分熟悉自己的上学路线,让他们了解上学路上明显的标志物,或者是拍摄学生生活中上学路上的场景,把关爱学生的人和学生一起拍照,把这些生活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或者是出示资料故事:小学生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报道,或者是出示违反交通规则的图片,让小学生自选图片中的一个图景,演一演,让小学生关注到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明确知道上学路上要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基于小学生心理承受范围内,多多利用生活实践课程,如此,才能引发小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深入意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更好地约束自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者,教师必须从内心里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树立小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推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132-133.

[2]张吉.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教学方法——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学苑教育,2018.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开发区xx中学道德大讲堂。古往今来,社会在不断变革,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不论如何变迁,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一座永恒的丰碑——那就是道德。

道德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航标,是民众心灵中衡量善与恶的天平,是社会群体遵循恪守的生活法则和行为规范,是国家民族进步图强的重要保障。

中国,这个有着灿烂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就是一个崇德尚美的优秀民族。作为一所中学,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特别设立了“道德讲堂”,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下面我宣布:开发区xx中学首届道德大讲堂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们唱响道德之歌

有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乐于助人,被人称为“活雷锋”;有一个人,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有一个人,20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有一个人,从1994年以来,为希望工程、身

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他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也许大家都猜到了,他就是辽宁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郭明义”,被誉为当今的“道德楷模”、“雷锋传人”,我们今天要观看的就是郭明义的故事。

对于郭明义这位很普通的职工为何会引起社会如此高的评价?会吸引着世人众多的眼球呢?我认为,这来源于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爱心”就是郭明义思想情操的写照;“奉献”就是郭明义行为上折射出的一种精神。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只有献出“爱心”,为社会做些事情,才能养成崇高的情感,换来人生的愉悦,获得生活的幸福,得到社会的尊重。当今社会需要道德,但我们不必把道德看得太过神圣。其实,道德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普通而常见的。它不远在云端、高不可攀。我们日常经常地践行着道德,给别人递一杯水,让一下路,都是文明道德的体现,因为这都是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只有尊敬与爱戴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在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跟我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段经典语录。这一章以水喻道,说明进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郭文梯先生正是以一种像水一样的大善,滋润着季延中学与季延初级中学。作为每个季延人,应该把他的这中善化为我们的动力。

唱过道德歌,看过道德短篇,同学们对道德又有怎样的认识呢?有请八年班同学讲话。

你我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人: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他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他们孝老爱亲,将道德行为视为最普通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行为。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成为最直接的温情传递,温暖人心。身边的好人遍布青岛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些事物是永恒的,那就是我们投向好人们敬重的目光,还有我们对美德的崇尚。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将道德在人们心中的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海洋,让我们一起传承道德品质,发扬道德精神,回到家不妨向父母,亲戚宣扬你的道德思想。

主题学道德经二十八章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开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明珠小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分享身边好人的道德感悟。我是主持人曹建芳。

中华美德源远流长,道德思想灿烂辉煌,道德是中华瑰宝,是文明之光。我们这所年轻的学校,从淳朴的校风激励少年成长到良好的师德标示做人的力量,从道德之光正在明珠奕奕闪亮。

今天的神州大地中国梦高歌起航,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梦想。热爱岗位,踏实工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衡量。今天是明珠小学道德讲堂的第一讲,主题是爱岗敬业。

【环节1】

当清晨的第一缕朝晖划破黎明落在讲台,当傍晚的最后一缕晚霞映红我们的脸庞,我们年复一日,脚步匆忙,书声琅琅,三尺讲台守望。这就是心的呼唤,这就是爱的奉献。让我们唱响这首《爱的奉献》。

【环节2】

提起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钦佩感动的情绪总是在我们心中激荡。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让我们一起来看短片《张丽莉的故事——师魂》。

【环节3】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孩子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细腻的手支起课桌,瘦弱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环节4】

《论语》《道德经》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的言论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感情的诗词歌赋,颂扬着崇文修德。那就让我们汇入灿烂文化的长河中,去感受,去诵读,去践行圣贤古书上的教诲。

诵一段经典:爱(《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 仁者自爱)

子路入,子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颜渊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1. 主持人诵读

2. 张京导读【边解释、边教读】

3. 大家齐读

【环节5】

唱了一首歌,看了一个短片,听了一个故事,诵读了一段经典。现在,你有什么感触吗?

1.评议身边好人好事,讲述心中感受:

主持人: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但我们总是用热忱筑起爱的城墙。

2.主持人作总结提炼式点评。

道德讲堂作为一个崇德扬善的平台,每一期的主人公都能带给我们灵魂的触动。他们大多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中树立了不平凡的形象,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环节6】

道德不是约束人行为的法律,而是哺育心灵健康成长的甘泉。让爱岗敬业成为我们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成为教师梦的基石,让爱岗敬业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省略号,带领我们奔向前方。(许一个承诺)

【结束】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成就我们的教师梦,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