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 书记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2:49:54 页码:8
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 书记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九篇)
2023-01-13 02:49:5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龙攀凤附 龙盘凤舞 龙盘凤逸

龙跧虎卧 龙蛇飞动 龙蛇飞舞

龙飞虎跳 龙凤呈祥 龙肝豹胎

龙驹凤雏 龙举云兴 龙举云属

龙蛰蠖屈 龙争虎斗 龙争虎战

龙睁虎眼 龙姿凤采 龙游曲沼

龙楼凤城 龙楼凤池 龙楼凤阁

龙生九种 龙生九子 龙首豕足

龙蹲虎踞 龙多乃旱 龙幡虎纛

龙蛇混杂 龙伸蠖屈 龙神马壮

龙蟠凤逸 龙蟠凤翥 龙蟠虎伏

龙蟠虎踞 龙蟠虎绕 龙蟠虬结

龙章凤姿 龙章麟角 龙章秀骨

龙翰凤雏 龙翰凤翼 龙胡之痛

龙御上宾 龙跃凤鸣 龙跃鸿矫

龙虎风云 龙化虎变 龙荒蛮甸

龙眉凤目 龙门点额 龙鸣狮吼

龙潭虎窟 龙潭虎穴 龙韬豹略

龙跃虎踞 龙战虎争 龙战玄黄

龙肝凤脑 龙肝凤髓 龙鬼蛇神

龙驰虎骤 龙雏凤种 龙德在田

龙腾豹变 龙腾凤集 龙腾虎蹴

龙潜凤采 龙屈蛇伸 龙去鼎湖

龙荒朔漠 龙江虎浪 龙精虎猛

龙飞凤舞 龙飞凤翔 龙飞凤翥

龙盘凤翥 龙盘虎踞 龙盘虎拏

龙楼凤阙 龙马精神 龙眉豹颈

龙腾虎踞 龙腾虎啸 龙腾虎跃

龙雕凤咀 龙断可登 龙断之登

龙拏虎攫 龙拏虎跳 龙拏虎掷

龙腾虎踯 龙腾虎掷 龙跳虎伏

龙跳虎卧 龙头锯角 龙头蛇尾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洛阳龙门石窟,现在我们就在龙门的入口,不要心急,我们立刻就进去领略里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它们详实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大家都知道龙门石窟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相信大家都是为了这个慕名而来。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远远看过去,石窟安静伫立在那里,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静静的。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xx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宾阳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大概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我们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会经过珍珠泉、万佛洞、药方洞(内有许多济世药方)、莲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莲花洞为特殊。莲花洞是继宾阳三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xx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据说,人大会堂的顶灯就是仿它而做。这里除了大佛造型细腻外,最大的看点是南北它是龙门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

好了,我们现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的精华部分。或许你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现在让我们走近它,亲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这里远远可以看到那边人很多,我们还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 而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看!这个就是远处看到的卢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的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微露笑意,形象庄严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这尊主佛却被女性化,传说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对云岗石窟,看过龙门后我们都明显感觉云岗石窟佛像雕刻线条古朴粗犷,龙门则精致细腻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线条清晰,给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觉。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尽情地享受它的熏陶吧。当然,除了欣赏卢舍那佛像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旁边的那些同样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这些,都同样雕刻得十分传神的。同样能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好,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就到龙门石窟历史最悠久的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华的部分,让我们近距离接触石窟,感受它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洞,一进来就可以感受它浓厚的贵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风格。像在这道墙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石窟的每一处都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不容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参观一下石窟,到晚上我们还要欣赏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让我们吃完晚饭就一起来感受龙门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请看,石窟晚上看过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来是非常现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满了神秘感。进去里面看,灯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灵光?这些金色的灯光把佛像衬托得更有神圣感。不愧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好了,龙门石窟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充满了感慨,觉得真是不枉此行。欢迎大家下次有机会再来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谢谢。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龙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西南二十七公里,距黄果树瀑布三十多公里,属安顺县马头乡龙潭村。龙宫1980年发现,以暗湖溶洞称奇,泛舟湖上,可作洞中游。

龙宫全长三千多米,由暗河连接五组溶洞组成。群众习称“五进龙宫”。一进龙宫由宫门到蚌壳岩,二进龙宫由蚌壳岩到花鱼塘,三进龙宫由花鱼塘到青鱼洞,四进龙宫由青鱼洞到枫树洞,五进龙宫由旋塘经观音洞到小菜花湖。暗河水最深处二十八米,最宽处三十多米,最窄处只能容一小船出入。

龙宫前是一开阔深潭,名“天池”,又名“龙潭”,系高山小湖 泊,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湖水澄碧,水深四十三米。池边崖石壁立,为古树藤萝覆盖。进入宫门,迎面是“群龙迎客”,青黝的洞顶垂下十数条钟乳石,张牙舞瓜,酷似龙形。暗河水平稳凝重,幽深莫测,水港曲折迷离。

龙宫与一般旱洞不同,它浸在一泓碧水中。泛舟穿行溶洞间,宛如荡舟“龙王水晶宫”。

面积约八平方公里的龙宫风景区里,还有因岩溶发育形成的大小旱洞二十多个,有新寨洞、龙旗洞、天剑洞和虎穴洞。四洞中以新寨洞最大,又名“玉柱洞”,洞深一公里许,有七个洞厅和奇丽多姿的岩溶景 观。玉柱洞、龙旗洞、天剑洞,因洞中有奇特的石柱、石幔、石笋,形似玉柱、龙旗、宝剑得名。虎穴洞得名,因附近有一山头状如猛虎。

龙宫外的风景点有龙门瀑布、蚌岩飞燕、花鱼桃源、云山石林、卧龙池、坝上桥等。龙门瀑布在龙宫宫门近旁,是由天池水通过洞窗直泻而下形成。瀑布宽约二十五米,高达三十四米。瀑声如雪崩雷鸣,宽度和高度为洞中瀑布所罕见。当地群众称此景为“白龙出巢”。天池后山上建有石林公园。

旋塘在“四进龙宫”清水洞附近,系一水塘名,并以此作寨名。旋塘直径一百二十米,塘水常年旋转不停,从塘边旋转到塘的中心。旋转不停的原因,是塘的中心有一消水坑,流水急速下潜,形成奇特景观。寨子内有两座秀丽石山,山、水、寨子映衬如画。

“蚌壳飞燕”,位于蚌壳岩。蚌壳岩是一巨大的偏岩,上部前倾,形似蚌壳。岩上有大大小小的洞穴,燕子营巢其间。有数千只燕子颉颃上下,往来不息。蚌壳山下,开出“虎穴洞”,洞内有“重重山”、“面面景”、“上瑶台”等景观。

龙宫 龙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城市安顺市27公里,有高等级公路直达景区。

龙宫风景区以水溶洞群为主体,更集旱溶洞、瀑布、峡谷、峰丛、绝壁、湖泊、溪河、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于一身,构成一幅怡然自得的人间仙境画图。

龙宫风景区以奇秀著称,尤以中心景区水溶洞全国最长,洞中瀑布全国最高,天然辐射率全国最低,被专家游人称为国内“三最”。毗邻的漩塘景区,又以“三绝”闻名,即为漩水之奇,短河之多,洞中佛堂之大。步入龙宫,如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让人留连忘返,乐不思归。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我叫刘温馨,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游。这次由我带领大家来游览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你伊阙。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观奉先寺,它是龙门唐代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大家请看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卢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头高4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家请看旁边的金刚力士,它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带你们去万佛洞。万佛洞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还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关于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逢,再见。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洞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更加动人,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20xx年,历时20xx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

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20xx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依据《龙门石窟区规划》和《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投资600万元于20xx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xx年年底到20xx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文物珍藏】

龙门博物馆藏有造像36座、题记8块、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铜器32件、砖雕64块、石刻16件、书画碑刻160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各位朋友,西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开拓史,素以雄、奇、险、秀的瑰丽景色享誉滇中,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称号,有国家、省、市级文物9处,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观、庭园别墅、佛像石雕、古树名木为一园。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西山景区名列全国的奇观壮景。现在我们已到了西山龙门游览区,昆明有句俗话:“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从这里开始大家将和我一起去探寻这种“身价百倍”的感觉。?

各位朋友,绕过一个小山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崖名叫罗汉崖,西山龙门风景区就建于其上。我们迎面见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树丛荫中的金色屋顶是三清阁建筑群。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

“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阁、灵官殿、真武殿等殿阁;“龙门石窟”则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部分组成,是云南省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阁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宫,后因战乱废弃,明正德、嘉靖年间,在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无边禅师经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悬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坠。经过几百年的开拓整修,遗迹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叠,殿阁飞檐,上有彩云蓝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路的尽头是一座牌坊,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攀登三清阁了。牌坊上书四个大字“苍崖万丈”,这写的是罗汉崖的景色。走到牌坊下,抬头可见道教的太极图,表明从这里进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台阶,在登石阶时请朋友们数一下所登的台阶数。登上这段石阶就是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何谓“三清境”呢?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据道教传说,这三重最高天境分别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层玉清境居住着元始天尊,也称天宝君。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也称太上道君。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三位天尊都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三清阁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进了三清界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请看山门正面的这副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这副对联是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大家看,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再请看山门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副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正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之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但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对联一语双关,催人奋进。就让我们按照对联所说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三目,赤面,披甲执鞭,左右有灵童捧卷执印,勇猛威武,气势逼人。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寺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殿前这副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

色,说明滇池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影辉映,如圆圆璧玉沉入湖水。殿前横匾是将下联的后四字“飞阁流丹”进一步突出。“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

在阳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朋友们,从灵官殿到三清阁有三十六级台阶,刚才我让大家登石台阶时数共有多

少级石阶,不知大家数的数字是多少?对,有的朋友认真数了,七十二级。请大家注意,这个数字是有象征意义的。七十二级石阶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们正在登的这三十六级台阶则代表三十六天罡,这是道观中常见的建筑数目。?

在路边有两个平台,一个平台上就是三清阁,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请看这副对联:“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联语逸兴横飞,状物写景,气势宏大。有人说它以太华山喻梁王权势,支撑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征宽阔胸怀,任凭风云激荡。另一个平台原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现殿前遗存龟蛇石雕,叫“青蛇缠龟”,龟蛇表示长寿,据说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寿,你看整个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镜了。平台上建有真武传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从出家到得道的配图故事,大家如有兴趣可进屋参观。?

过真武殿我们能看到一眼泉,这眼泉叫“孝牛泉”。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一

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卧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从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如刚才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后面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能看到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事。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所赞扬。这表达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从石窗中还可俯瞰滇池的风光。向下看有“空中楼阁”之感,虽有心悸,但脚踏实地。现在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一个姓吴的道人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观音一尊,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两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钵。左右有骑马跨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艰辛。

大家看,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诗写于嘉庆六年(1820xx年)。诗中赞颂这位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其中第一首的头四句说:“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当时从三清阁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铺架的木栈道。人们登临过往,木栈道吱吱作响,令人胆战心惊。到了清乾隆年间。一个贫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开凿出现在的石道,这道士名叫吴来清,是滇池边下渔村人。他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根据人们的建议,吴道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继而又从旧石室向前,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开慈云洞。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钻凿成。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从道光至咸丰年间,共历十三个春秋。现在我们就开始攀登龙门。?

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隧道被称为“云华洞”,是杨氏父子所修。顺云华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们此行的顶点——“达天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门。“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包括有: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香炉等,其中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头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后踢的左腿不就是长长的一勾,脚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边的“斗”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

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笔的墨斗,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传说古代就是由魁星来点状元,考生中文运好的被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被称作“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泼跳脱”,与两旁座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主体突出。?

大家如仔细看可发现,魁星点斗的笔尖是断的,有关这断笔尖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个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点到西山的峭壁上开凿石道,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于这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顾寒暑和刮风下雨,十年如一日,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后竟把魁星手中的那支笔的笔尖刻断了,石匠伤心到了极点,自己如此寄情的艺术创作竟不能圆满!悲伤至极的李石匠丢下锤钻,从龙门跳了下去。这个悲壮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青年工匠对艺术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禄位;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石室外的横额上刻有一个花瓣形石龛,龛内刻有南极仙翁。整个石窟雕刻精细、生动传神。石室北面刻有跳跃的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鬼斧开凿了龙门,令黄河奔腾入海。龙门据考证就是今天的黄河壶口瀑布。有了龙门,河中鲤鱼就无法返回故乡,善良的禹妻奏请玉皇大帝,凡是能够逆流而上跃过龙门的鲤鱼便可化为金龙,不能跃过的就在额头上记一点,叫“点额而归”。黄河大鲤鱼额头上的红点相传就是没有跃过龙门的标记。由于这一传说,后世就把科举考试中举者比喻为跳过龙门的鲤鱼,已经成龙上天;应试落第比喻为“龙门点额”,意思是在龙门把头碰破了,败退而回。这虽是传说,但人们经艰苦的跋涉,登上这悬崖之上的龙门,跃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在西山的诸峰中,有一挂榜山,位置在龙门之南。此山的峭壁呈土红色,泛舟滇池,远看此景,犹如金榜高悬,故此得名。此景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妙传说,为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这高山之巅,每个人都会产生“会当凌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远眺滇池风光之

后,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室柱上的这副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虽然讲的是攀高登顶应注意的劝诫,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仔细品味。?登临龙门,我们既惊叹于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造化出这刀削斧砍、危崖耸立的罗汉崖,同时也感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力,有这样雕刻细致,栩栩如生的达天阁,真不枉来昆明。?好,现在我们结束西山龙门的游览,请大家按顺序小心下山。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先为大家大概地介绍一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达目的地了,请大家跟我来。看,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所以请不要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这个石窟好大,让我们近距离看看。瞧,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这是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在宾阳洞南边的是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

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洛阳龙门石窟,现在我们就在龙门的入口,不要心急,我们立刻就进去领略里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_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它们详实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大家都知道龙门石窟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相信大家都是为了这个慕名而来。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远远看过去,石窟安静伫立在那里,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静静的。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_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宾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大概公元386~520_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0_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我们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会经过珍珠泉、万佛洞、药方洞(内有许多济世药方)、莲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莲花洞为特殊。莲花洞是继宾阳三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_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据说,人大会堂的顶灯就是仿它而做。这里除了大佛造型细腻外,最大的看点是南北它是龙门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

好了,我们现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的精华部分。或许你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现在让我们走近它,亲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这里远远可以看到那边人很多,我们还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而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看!这个就是远处看到的卢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的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微露笑意,形象庄严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这尊主佛却被女性化,传说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对云岗石窟,看过龙门后我们都明显感觉云岗石窟佛像雕刻线条古朴粗犷,龙门则精致细腻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线条清晰,给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觉。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尽情地享受它的熏陶吧。当然,除了欣赏卢舍那佛像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旁边的那些同样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这些,都同样雕刻得十分传神的。同样能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好,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就到龙门石窟历史最悠久的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华的部分,让我们近距离接触石窟,感受它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洞,一进来就可以感受它浓厚的贵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风格。像在这道墙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石窟的每一处都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不容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参观一下石窟,到晚上我们还要欣赏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让我们吃完晚饭就一起来感受龙门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请看,石窟晚上看过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来是非常现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满了神秘感。进去里面看,灯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灵光?这些金色的灯光把佛像衬托得更有神圣感。不愧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好了,龙门石窟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充满了感慨,觉得真是不枉此行。欢迎大家下次有机会再来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谢谢。

主题龙门阵坝坝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九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导游:胡妍。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营造时长达400余年,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风秀骨、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丰腴之美,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堪称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塔70余座,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朝诸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我国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这样描绘过石窟艺术: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艺术,一千年始终活着,脉络相通,呼吸均匀,这是一种何种状阔的生活。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石窟中其实最为磅礴,艺术最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尊大佛呢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文音译,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您有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零不整刚好是17。14米呢?这是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级佛徒”那么再让我们我们来看看17。14,它有一个十,意为十全十美;14含有2个七在加上第一个七,就是3个七,拥有3个7的卢舍那大佛是无限大,无限宽大,功德圆满的。

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东方的蒙娜丽莎”是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做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如月,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风之感,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询问,长者的关切,母亲的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佛教艺术上的折射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佛教艺术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典范。”

另外大家请看卢舍那两侧的是二弟子,左为迦叶饱经风霜,庄重严谨,有为阿难聪敏温顺,擅长记忆,他们两侧站的是菩萨、天王、力士及供养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超的技艺,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壮丽无比的交响乐动人心魄。

扶今追昔,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珍品,伴随着光荣和骄傲,将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思之、思之、再思之……

朋友们参观完这麽雄伟的雕塑,您难道不为之震撼吗?那么就请您拿出手中的相机把他拍摄下来,留住这份心情,本次的景区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11点在这里集合,由于刚下过雪,地面比较滑,大家在自由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