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课的感想(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3:03:56 页码:14
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课的感想(三篇)
2023-01-12 23:03:56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我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回族妇女马志英,不顾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和慈母爱心,12年来先后救助抚养了186名回汉贫困女童,被称为“回族妈妈”。有同心县韦州镇韦一村,回族妇女马兢花不离不弃,抚养汉族弃婴“小风雪”11年的故事。

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融合,不分你我。汉族群众向回族群众教授农业耕作技术,回族群众向汉族群众传授经商之道。每年逢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汉族兄弟前来贺节;到了汉族过春节的时候,回族兄弟同样前往祝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在宁夏各族群众当中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五月的,微风拂面,细雨润物,到处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地质勘探队伍,那就是有色地勘局。它下属的地质队,分布于全疆各地-,找矿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50多年来,有色地勘人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光荣传统,各族职工团结和谐,共谋发展,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那份民族情、那份民族爱,如滴滴雨露,滋润了各族职工的心田。

在我们有色地勘局,每个地质队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日常生活中你帮我助,这都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了。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这样几个故事。

2月,位于库车县的705队来了一个汉族队长,他的名字叫陈智;在有着三百多职工家属的705队,只有他一个汉族。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一个个贫困的家庭,一个个失学的孩子,各种困难摆在他的眼前。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单位的困难局面,上任之初,他跑市尝找项目,建产业、抓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为职工群众的服务中。去年6月,库车县连降暴雨,屋外的倾盆大雨顷刻间汇成洪水四处横流,他顾不上自己的屋子正在漏雨,扛起铁锹向单位200米防洪坝冲去,暴雨冲垮了防洪坝,水已淹进了十几户居民家。在暴雨中隐约听到妇女和孩子的哭声,他寻着声音奔了过去,雨中他看到维吾尔大妈搂着两个小孩在无助的哭喊,他顾不上脱鞋,跳进水里,帮助大妈清除流进屋子的泥水;随后,又带领纷纷赶来的职工,冒着暴雨投入到加固堤坝的工作中。事后,维吾尔族老大妈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们的好巴郎,”朴实的话语道出浓浓的民族情。

的一个晚上,他正在办公室值班,退休职工麻木提的老伴哭着进了办公室,哽咽着说:“麻木提快不行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我怎么办?”陈智一边安慰焦急的老人,一边打电话叫来另一位同志,两人一起把70多岁瘫痪卧床的麻木提架到车上,送到了县人民医院。当交住院押金时,麻木提的老伴低下了头,陈智心里清楚她没钱交住院费,便将身上仅有的1500多元钱交给了医院。在医院里,他忙前忙后,挂号、联系病房、找医生,推麻木提做各项检查,看着眼前近似父子关系的 。

民汉两家人,感动了当晚所有值班医生。当做完这一切已是深夜,他拖着疲惫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705队工作的两年里,队就是他的家,职工群众就是他的亲人。职工遗孀生活困难,他慷慨解囊;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缺乏资金,他鼎力相助;职工子女找不到工作,他四处联络;邻里之间发生纠纷,他主动调解。这两年,他帮助了多少人?掏出去多少钱?调解了多少矛盾?他早已不记得了。他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是因为他珍视这份难能可贵的民族情,更因为是责任,对党的事业、群众的冷暖强烈的责任感。他用一点一滴的言行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情谊的珍视。

如今的705队无论是经济状况、民生改善、庭院建设、职工面貌、还是团结稳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提起这个汉族队长,全队维吾尔族职工群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个他们眼中的“少数民族”队长。在局属701队,一提起地勘院的“助学帮困”活动,各族职工群众无不交口称赞。自起,701队地勘院发起了一项由职工自愿捐款,成立(助学帮困基金会),对家庭困难的民族职工“助学帮困”的活动。几年来,“助学帮困”活动已捐助少数民族学生36人次,

古努尔是701队退休职工,丈夫去世,每月的退休工资仅有千元,家里有三个孩子,,已上了两年卫校的大女儿,因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当女儿离开心爱的学校时,难过的泣不成声,做母亲的也泪流满面,她又何尝不想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呢,做一个白衣天使是女儿的梦想啊,可她实在无力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去年九月,二女儿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眼看要重蹈大女儿的覆辙,她心如刀绞;地勘院(助学帮困基金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如及时雨般将助学资金送到这个困难家庭的手中,将资助孩子完成学业,直至大学毕业。当这个饱经风霜的母亲手捧助学资金时,她热泪盈眶。是啊!她捧着的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一颗颗期望能以知识改变贫困面貌的爱心。701队各族职工在多年互帮互助的相处中,建立了割舍不断的浓浓民族情。

有色地勘局各族职工间的情谊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中愈加深厚,就像天山峰顶七月的阳光,火热、灿烂……

在你的身边,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有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它们也许不是惊天动地,但却温暖人心,犹如那涓涓细流,却能汇成爱的海洋!滴滴雨露,滋润心田!

推荐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云南民族村观光游览。

今天,各位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览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

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区8千米处的滇池之滨,占地1340亩,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文化为一体,容峻山秀水,玲珑景致为一园。自1992年2月18开村以来,云南民族村已建成开放了傣,白,纳西,佤等13个民族村寨。相信村寨中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恋忘返。

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

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

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 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

现在,在我们左边的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进入佛殿内,大家可能发觉她与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释迦莫逆神化,而且认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庄严,且数量多。而小乘佛教仅将其奉为始祖。因此其佛像与现实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 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这点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须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区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

出了佛寺,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这些建筑都与傣族的一个十分有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有关。

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