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1-11 23:34:24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开始真地以为现在喜获古诗词的人凤毛麟角,古诗词大会颠覆了我的这一想法。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古诗词,从全国选出的百人团预备选手里,有退休老人、有几岁的孩童、有初中生、高中生、各行各业的人,有海归,有外国人……而且他们喜欢古诗词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在我理解,喜欢古诗词分好几种层次,先是知其音,然后会其意,再后懂其心,最后是能为我所用。在这方面我很惭愧,只是肤浅地停留在第二层上。
在选手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武亦姝。一看到她,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美女,眉宇间透着份霸气,眼神是那么淡定从容。她说在古代诗人词人中,最喜欢陆游。这份喜欢太不简单,里面有熟悉,有解读,有比较。
还有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叫侯尤雯,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但她自己透露平常同学们都叫她"小猴"。这个精灵古怪的小姑娘,完全靠自学背诵了数千首诗词,在赛场上不但答题自如,而且能说出其中的典故,对诗词理解的非常准确透彻。
还有一位中年男子,他的职业是翻译,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曾经三年没有见到女儿。说到女儿,他哽咽了。他把浓浓的父爱谱入了曲子,那些曲子的歌词就是他教女儿背诵的诗词。他这样别出心裁,就是希望女儿再背诵的时候不至于张冠李戴,他这样做,也是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还有一位选手叫王轶隆,他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本可以留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可因为母亲生病,他因为爱选择了回到老家抚顺。也是因为爱,他来到了诗词大会。他本来没被选为参赛选手,因为四位选手里有一位得了急性喉炎不能比赛,他才替补上来的。按照惯例,大赛节目组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位选手的家人联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用的线索。正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才得知王轶隆的母亲病重住院,家里一直在瞒着他的。赛场上王轶隆不慎折戟沉沙,在他离开之前,主持人告诉了他这一不幸的消息。王轶隆当场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赶回去陪在母亲身边。现场很多人都被感动得热泪滚滚,而我在电视机前也是潸然泪下。
连续观看了数场比赛,让我不由得心生无数感慨。自己将这些感慨汇成了两首诗,其一就是赞叹王轶隆:
赞王轶隆(新韵)
学成返梓陪亲侧,仁孝敦良举世夸。
赛场伤别奔病榻,诗词吾爱更及家。
另一首是:
观中国诗词大会有感(新韵)
诗词大会群星灿,中外同侪大聚欢。
腹内华章逾万首,胸中典故近千篇。
答题迅猛思如箭,吐字晶莹气盛兰。
华夏文明发迹久,悠悠古韵永承传。
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学习古诗词知识,也希望我们的国学瑰宝——古诗词源远流长。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好象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
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园
冬不受寒
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
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
一部分发育
一部分委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
表示还有青春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声音
但是
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
自由深展
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爱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
少的变老
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揉可饶之可以歪曲
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
或许
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进了
对自由的讥嘈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华汉字”。
传说,中国最古老的记事之法是“结绳”,后人还曾使用“物语”。然而,不管是“结绳记事”还是“物语”,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便,于是就有了仓颉造字之说。仓颉先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后来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等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汉字的诞生,于人类文明而言无异于由猿走向人这般的伟大、神奇。
那些难以言状的情感,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因为汉字的诞生,有了传承和延续。人类不会再因为记录的不便而使历史出现断层。每一个历史的瞬间因为汉字的记录而被定格,最终走向永恒。
坐在窗前,遥望星空,我们回到悠远的古老时代,我们又飞向遥不可及的未来。我们在《三国演义》里欷歔,我们在《红楼梦》里沉醉,我们在《水浒传》里编织着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我们在热情的文字里从寒风凛冽的寒冬走向春暖花开的世外桃源,我们在冷峻的文字里从混沌中走向清醒。然而,不管是喜悦的抑或是忧伤的文字,一切都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让我们刻骨铭心,一旦入境就会无法自拔。因此,我们看到了快乐的、美好的、忧伤的、惨淡的人生百态,我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成为跋山涉水的旅人,我们成为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我们穿行在黑白的文字间,分享作者的喜悦。我们的沟通没有障碍,我们的情感得以全然释放。
一方素笺,一支铅笔,我们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书写者。我们用汉字书写我们的足迹,我们用汉字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既是历史的阅读者,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灵性和温度来自娱自乐,我们也可以用文字来温暖和激励他人。
汉字,就是一座桥,横贯过去、现在和未来;汉字,就似一幅画,从古代走向未来,绵延曲折,永无停息。汉字,方方正正,看似简单的一横一竖,书写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传奇。身为中华民族一员,叫我们如何能不爱你呢?
谢谢大家!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能读懂文言文。
学生不掌握好古代汉语,就难以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师在赏析作品前一般应先疏通文意,加强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首先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师在疏通文意时,强调学生注意把握语言文字的各种含义及相关知识。
其次,要注意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古代汉语的内容分为文选、常用词与古汉语通论三部分。
文选部分即语言学的经典,往往就是文学名篇,与古代文学重在赏析不同,其更侧重字、词、句的落实。
常用词的用法与古汉语通论部分,是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相关知识。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使二者的教学紧密衔接。
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有了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语言学分析,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欣赏、把握其文学特征。
在学生课外学习方面,主要依靠多读多看。
引导学生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开始时可以选择简练优美的唐诗宋词,进而选择散文名篇如《聊斋志异》《唐宋传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
通过多读多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语法规律。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行为,学生对古代文学意义的认识深刻,学习的态度端正,必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古代文学无用”的错误观点。
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掌握古代优秀文学文化,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基础。
古代文学作品既给后人美的享受,又给后人提供无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现代文化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如金庸、琼瑶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古代文学丰富的滋养,又如方文山等众多音乐人化用、改编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化宝库。
其次,如王慧刚所言:“古代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
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人格修养、修身养性都是必需的。
从古代文学可以挖掘与现代人生的诸多契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
如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挫折,任运随缘;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坚守理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强包容,君子品性。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师讲授的方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运用多媒体制作诗歌情境: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白露晶晶,抒情主人公徜徉在这寂寥的河畔,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同时播放背景歌曲《在水一方》。
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投入诗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味中。
“实践出真知”,通过自身实践,触发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
情境教学,还可运用表演的方式。
且不说宋元戏剧、明清小说,连一些简短小诗也有改编与表演的张力和空间。
如布置学生表演岑参的《逢入京使》:“长路漫漫,诗人思乡之情顿起,不免双袖龙钟。
马蹄得得,诗人与故友偶然相逢,一番寒暄之后,本想托故友捎带家书,偏偏没有纸笔,只好捎带平安口信。
”诗歌情境的创设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演出,也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便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传统的作者简介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将作家的画像、图片资料以及历史地图等引进课堂,配以文字介绍,形成的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音频文件,或播放《唐之韵——唐诗》《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像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丰富的文字呈现,可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成、乐于学习。
物各有理,学亦有法,古代文学课程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
诵读,是古代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亦云“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诵读。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最基础的环节。
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多读才能做到。
诵读不只是教师示范诵读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全体同学参与。
通过吟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赏析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信心。
诵读也不是光朗读,而应与思考、揣摩、感悟、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
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揣摩、感受作品的内容大意、遣词造句之妙、作品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补充作品形象的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旨趣。
除了诵读外,还应注意泛读和精读结合。
有的文章只要泛读即可;经典作品应该精读,有的需要逐字逐句地琢磨,做读书笔记,记下读书时的感想、看法和意见,名篇、名段、名句需要多背。
长期坚持,不但能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
平时多读多记,有了文言语汇的积累,有了文言语感的深切体会,阅读古代作品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顶天立地,历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国!悠悠中华五千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载了华夏民族一个又一个传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诉说着她曾经的骄傲。长城、故宫、敦煌龙门……一栋栋雄伟的建筑谱写着她曾经的辉煌。然而,近代的她满目苍夷。她在胡夷的铁骑下悲鸣,在列强枪炮下哭泣。她坚强忍受,终于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努力下她度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迎来了她的新生,她拥有了一个展新而骄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丽的新中国,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种子,正蓬勃着,生长着,这一代的中国人正寻找着先辈的梦。几百年了,在尘封的历史里,无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梦,只属于中国人的梦,伟大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己的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
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只要我们无数的少年,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腾飞而努力,未来,我们必将能够为缔造富强腾飞的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诵读、分析、点拨
(二)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一)导读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一)导读
泰山,五岳之首。春秋时,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二)读背景
杜甫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25岁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望岳》围绕“望”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联远望,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读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颔联近望,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读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颈联细望,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读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傍晚鸟儿归巢的景象。
4.尾联想象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生成预设: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导读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读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用一览无余的视角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活动设计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预设:立足点是“千寻塔”。从“千寻”读出塔极高。从“闻说”一词可以读出诗人并未见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动设计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生成预设: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浮云”出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主题古代中国航海史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六年级的xx。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心》。
在无数的白色皮肤与黑色皮肤中,我有着神州大地般的黄色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的棕色头发与金色头发中,我有着朴实沉稳的黑色头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的语言、文字中,我会说一口刚正不阿的中文、会写一手端庄大气的方块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这是龙的故土,是民族的摇篮;这是锦绣的山川,是我们的家园。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位屹立的巨人,她的名字就叫做中国。她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世界最长的古代防御工事――万里长城,是她坚挺的身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是她荡漾的眼波;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是她挺直的脊梁;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她宽厚的肩膀……又是庄严的国歌响起,我抬头仰望鲜艳的国旗,那一团燃烧的红色是什么是我激荡于胸怀的爱国之情,是我那颗中国心!
我们的祖国母亲虽受过冷挨过饿,但是她呕心沥血养育的中华儿女,如今正扬长于富兴之路。当历史和未来将要由我们来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我们来传承,让我们立足此刻,放眼祖国的未来。我铭记着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祖国首都的`成功举办,铭记着从神五到神十相继进入太空的光辉时刻,铭记着《小学生守则》中深刻的教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在我看来,爱国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祖国的繁盛。512汶川大地震,无知的我只感觉大地颤抖,却不明白祖国的那一方早已变得满目疮痍,那儿的人民正在进行着痛苦的生离死别。地震发生过后,全国人民心连心,瞬间凝聚为一种声音――“汶川不哭,中国崛起!”校园举行了献爱心活动,不记得自己捐出了多少钱,只明白刚上一年级的我义不容辞将所有的零花钱含着泪投进了爱心箱。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爸爸单位也举行了这样的活动。我整理了当时自己珍爱的绘本图书,连同自己的爱心递给了爸爸,传递到了汶川人民的手中心中。
爱国不是喊出响亮的口号,爱国亦是爱民、爱家、爱校、爱班;爱国不是雄心壮志的举动,爱国亦是从点滴开始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我期望自己能够做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所以经常会为他人伸张正义,力争为家园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前些天小区里发生了一起闹事事件,当别人都刻意退缩的时候,我“自作主张”站了出来。不仅仅仅给警察说明了事发原因,还代表大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终,恶意挑事的那一方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警察叔叔伸出大拇指,夸我说:“新时代的社会就需要每个人都献出这样一点爱,就需要你这样的少年!”是呀,这何尝不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呢
坐在电视机屏幕前的我曾专心致志地在航天员王亚平的带领下学习物理知识,立志长大也要步入太空、探索未知;曾紧紧盯住中国体育健儿李坚柔在冬奥会短道速滑的赛场上大显身手、勇夺首金,决心以此为动力、加强身体锻炼;曾紧紧追随马航mh370的踪迹,如影随形,多少个昼夜心连心,为马航一百余名中国人默默祈福。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也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是不是更就应发愤图强、天天向上呢拿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来说,爱国就是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爱国就是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潮流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建立礼貌城市的工作中争做城市小卫士,在建立科技时代的步伐中用心响应号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祖国母亲绚烂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用心创造!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看到了吗祖国母亲笑了,她在见证着我们一步一步的成长,她明白我们务必不会让她失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祖国大地上的爱,怎能不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我相信,这天的我们因为祖国而自豪,不久的将来祖国务必会因为我们而荣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小学家庭公开课心得体会(优质15篇)
- 最新心得体会政治教育学生怎么写(精选15篇)
- 撰写结构化面试的心得体会实用 结构化面试笔记(三篇)
- 初中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模板12篇)
- 大学生学风修养心得体会精选(精选8篇)
- 最新冬奥会残奥会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实用8篇)
- 最新龙江四大精神心得体会公安报告(精选11篇)
- 小学生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中医经典的收获和体会(3篇)
- 防控学习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6篇)
- 2023年观看今日中国心得体会感悟怎么写(通用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18下载数 879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26下载数 843阅读数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23下载数 525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17下载数 764阅读数
-
最新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怎么写(通用12篇)
47下载数 980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29下载数 944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