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20:49:13 页码:11
最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4篇)
2023-11-13 20:49:13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表达力。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那是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罗布泊,在遥远的大西北,学生几乎没有到过的,远离学生实际,此文,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课文的主旨是环境保护,这又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他们在政治课上已经学腻了,在语文课上再来学,能有什么新花招呢?的确是难,难以备课,我不由得仰天长叹。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际,忽然,信息技术一词,就像流星在我眼前一闪而过,对,借用信息技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我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备课,一切皆顺。

学生在静静的看着画面,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痛心疾首,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对那些与我们的学生所生活的经历、朝代、空间有较大差距的文章,如历史性、地域性、不同国别、不同生活制度或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东西如在眼前,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的感情,从而使学生能移情入境。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学生探讨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本堂课的第二个短片:罗布泊式悲剧几时休。画面为我采集的破坏环境、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水土流失、沙尘暴天气等方面的素材。并配以字幕和沉重的解说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1.35亿公顷,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学生凝神静思、眉头紧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觉得:本课的选材,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真正懂得环保的意义。但仅仅是课文,还远远不够。我们身边环境究竟如何?有哪些罪魁祸首还在无视我们共同家园的累累伤痕,还在拼命剥夺和掠夺他?此时一系列问题一定会萦绕学生心头。我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采集了最新重大的相关事件,制成了短片,我想,他的震慑力量绝不是学生讨论所能达到的。

反思:

1、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2、《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资源,对教材内容拓展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况,还是课堂教学的零星点缀,有时仅仅局限于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相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步伐一定会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会成为日常教学习惯的一部分,成为日常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很快会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文档为doc格式。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主要面向计算机类和通信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无线网络部署、无线网络应用的技能,为学生应用无线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由于交叉学科的特点,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容易知难而退。目前,课程的设计上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1.理论教学知识过于理论化,内容大而全,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生较难接受;2.理论过于抽象,很难让学生看到实体,甚至有时轻视实践,实验课由于设备等因素影响,只能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论与实践结合较难;3.学生缺乏对无线网络技术的整体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很难。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学生学习能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而达到升华学习,取决于课堂教学教师的引领,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多年来,承担的《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始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从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改为讨论式、探索式教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方案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的古板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时代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人机”不离是现代人的`主要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开发设计《无线网络技术》教学辅助手机app,将课程内容包含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上传app。教学辅助平台包含了课堂教学即视频、实验教学、习题和“我的”等功能模块,平台首页如图2所示。

(一)课前预习,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课堂教学。

手机app课堂教学部分上传视频教学等必选内容和文档资料等可选内容。比如,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中通信原理、标准协议等基础知识列入必选内容,奠定良好的学习根基;对物联网、智慧网络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列出提纲,列入可选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以无线局域网wireshark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例,app提供wireshark的安装包及学习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手机学习课程内容,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上课,课堂授课前让每组学生罗列本组问题,老师带着问题授课。

(二)随时随地查看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

手机app实验教学部分上传实验资料,包括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与课堂教学类似,无线网络的组网和配置等列入必做实验部分,提供实验步骤及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操作过程中查看。选做实验部分根据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列出多个选题,提供拓展实验内容。最后列出无线网络综合实验内容,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课余拓展训练,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测试。以wireshark捕获网络数据包实验为例,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wrieshark的使用方法,实验内容发布后,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观看视频预习,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并对实验进行优化。

(三)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课程教学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学生自由组合并结合男女组合的分配原则,5-7人组成一组。各组选1名学生当组长,负责监督成员并提交每次预习问题,分组讨论时各组积极发言,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四)以大创项目为导向的“自由化”学习结合《无线网络技术》课程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如,实施的《智能温湿度探测系统》项目,采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并通过传感网络把数据传输到处理节点。学生将课堂内容中的传感器模块设计、处理器模块设计、无线通信模块设计等[5]用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任课教师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研究,鼓励学生探索并发现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做到互帮互带,实现项目发展延续。

(五)习题测评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习题模块中提供相对应的作业,上传了各章节课后习题、补充习题及相应答案。学生以毛遂自荐的方式从不同组中挑出1-2名学生汇报学习的成果,大家讨论完成此小节内容的学习,为后期的实验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练习并进行自测,测试分数在“我的”中体现,显示做题总数、正确、错误题目的数量及得分情况,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得分依据之一。“我的”模块主要对学生个人资料进行修改,显示观看视频的时间,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并显示结果,从“我的”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可以在留言中给老师留言,与老师互动交流。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行各业不断改革,信息技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服务于教学是本文的出发点。《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其理论内容繁杂且艰涩难懂,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以及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使得课程教学困难且效果不佳。开发设计教学辅助app并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使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学生能动性。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持续改革,一定会巩固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王威威.大学生学习策略对教育收获的影响机制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12.

[4]金光,江先亮.无线网络技术教程:原理应用与仿真实验(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工作进行了多年,奋斗在这条战线上教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教学成果,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教学路程,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欣慰,惭愧的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微不足道,欣慰的是自己毕竟在三尺讲台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没有愧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在我结合教改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找到快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这样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不管拿到一篇什么样的课文,都能不自觉的在读中体现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该读的感情。我觉得学生在读出正确的感情的同时,就已经表明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这篇课文,明白了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不需要老师再去像以前那样的讲授课文,而且非常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每篇课文的同时,自己的感情也有了同样的体验,因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注重人的教育,让学生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我通过新课改教材的实施,也真正对学生进行了人的教育,达到了新课改的目的。

说明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明白了什么,而且都说得很有道理,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他们经过讨论所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因为有了良好的锻炼,上起课来老师感觉很轻松,整个课堂真的是把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逐步的学会了自己去学习,我觉得这是我在新课改的实验中又一个小小的收获。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使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总之我认为课改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自己的困惑:

欠缺的,因为条件真的是不具备,所以我觉得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农村的学生比起城里的学生可能在这个积累能力上就有了一定的差距,虽然我们老师尽量的提供各种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学会搜集资料。

扩展课外知识,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制,这仍然是不够的。我至今仍然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的谈了以上几点,总体上来说自从课改以来,收获是很多的,虽然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感觉很烦躁,但是课改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不错的,尽管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可能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想只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任何的难题都是能够克服的。

观音寺镇王行庄小学乔丽萍。

今年假期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教学,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下我就围绕自己学习略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深切体会了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们凡上课又特别是有人来听的教研课,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果。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师找不准合作探究的问题,把一些不该探究、不用探究、也无法探究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番,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对合作学习不进行明确的指导,学生既无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无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就演变成给听课者看的花架子了。再次,一些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忽视自主,偏重合作,学生没经过对文本的充分自读,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刻的理解、感悟、体验、积累,一节课被大量的唱唱、跳跳、画画、演演、说说等活动占据,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彻底抛弃了我们原有的一些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机会。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不应一味照搬新课程标准的建议,应好好领悟其内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相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会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

教学。

行为。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我认为,要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将其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新课程改革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它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2001年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科学课。上海。

3市安排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为其授课。这节课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当老师宣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听课的美国人却面无表情,当中方人员询问对这节课的印象时,美国老师说:这节课上的所有问题学生都会了,这节课上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说美国教师的评价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启发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就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讲,正如一位留美博士生回答他的中国导师所说的话:美国教师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中国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

4堂上的教学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五大特性”:一是整体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开放性、四是生成性、五是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一是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六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十、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注:2009年4月我县新任中小学教师(0。

6、07年上岗)《新课程理念》培训讲义摘要。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思路100条。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

5期编选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成果,建议无论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还是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同志,都能仔细地读一读,并结合本学校本学科的实际,认真地思考和实践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期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优秀教师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要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

9、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10、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改的方法是实行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入门向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把钥匙。

1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12、好的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活动宝贵经验的结晶,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又是不断发展的。

13、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学生智能的主体。

14、常规教学是改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教学是常规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常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要以改革教学带动常规教学,以常规教学促进改革教学。常规教学有改革,改革教学有继承。

615、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解放后苏联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主宰了我们学校的各科教学,成了一种基本模式。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

16、课堂结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2)既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注意能力培养;(3)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4)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17、凡是先进的教学,都应该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教学信息优化传递。

18、许多教学改革家都提倡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执教者有目的地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全面发展而创设最佳环境和最佳场合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心理学为根据,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19、要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其动力,对学习的爱,对工作、事业的爱,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许多事业辉煌的人都有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著奋斗直到成功。爱心在人们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爱能使人们对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达到入迷程度,爱能使人的思维积极活跃,爱能激发创造力,产生自信心,爱能使人的进取顽强坚定。20、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力高的创造力可能并不高。智力仅仅是土壤,要想开出创造之花,还需要勤奋耕耘,天才出于勤奋。

21、创造思维具有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跃性和综合性。有人把求异思维看作创造思维的核心,主要意思在于说明创造思维以突破习惯思维为特点,要我们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求异思维,求异不一定就是创造,而创造离不开求异。

22、创造力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能力,除弱残者外,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创造力在人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并非全有或全无。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意思。

23、培养学生概括思维品质,知识越概括就越基本,因而就越有共性,覆盖面就越宽。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使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学会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反向思维、相似思维、分合思维、多维思维。

24、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教师。培养创造人才是各科教学的最终归宿。创造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25、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但仅有知识,智力不会自发地发展,必须通过训练操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引导自学是发展智能的有效途径。

26、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7、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知识总是有限,教思维是根本。教师应当是手握创造思维金钥匙的指导者。

28、世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发展,如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快乐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目标教学法即掌握学习法等,都注意了学生主体论,能力目标论,7动态发展论,多渠道获得知识论。我国北京朝阳区小学教师马芯兰的渗透教学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湖北武汉大学教授黎世法六课型教学法及其异步教学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基本原则都是启智导学,我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29、教学效果决定于学生获得有效知识量,不决定于传授知识量,一个人智能高低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有效知识量和人的智慧成正比。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有效知识量。

30、以前程度不同地把小学教育变成听话教育,把初中教育变成分数教育,把高中教育变成升学教育。这种现象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3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授以法。各科教学都不能违背教学的大法即教学原则。一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1)系统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应用性原则;(6)全体性原则;(7)区别性原则;(8)启发性原则;(9)自学性原则。

32、启发式教学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本质特点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能只是当作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单纯从形式上看教师课堂提问多少,学生举手多少。

33、启发式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训练为教学主线,以活跃的情绪、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34、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不能一提启发式,就只看举手人数多少。启发式不能单以提问多少来鉴别,不能与满堂问与满堂答来决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顿开茅塞,也应该属于启发式教学。简单的"是非问"不能促进学生思考,这样问得越多反而成为注入式教学的变种。

35、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意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36、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个人追求的越高,他的才力发展越快,终生不渝的努力便是天才。必须培养学生动机,兴趣以及意志和性格,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非智力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37、提高教学效率的四个决定性因素:(1)学生的心理素质;(2)学生已有的基础;(3)教学内容的适度;(4)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38、大脑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记住的一条基本原理。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这是一条规则,不遵守这条规则,学校就不会称其为学校。

39、陶行知先生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

40、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好奇是求知欲的标记,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41、小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初中教学要重在培养能力,高中教学要重在教给方法。42、差生的"差",一般都是平时学习负积累所造成。课堂及时完成反馈矫正任务,及时克服学生学习负担累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及基本方法。差生除少数弱智者,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科学实验的结论。

843、教学方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乐"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关键,"美"是活的目标。课教活的核心是学生"学活"。"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力求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

44、教学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系统论的核心是重整体性。系统论的中心意思是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所有部分功能都服从于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整体效益。知识在学生脑子里要形成"知识树",才能学到本领。必须使所学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45、评价教改课的基本标准:(1)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着眼提高素质,坚持教书育人;(3)减轻负担,提高效率;(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注重"双基",培养能力;(6)培养兴趣,启发思维。

46、当代教法改革的几条基本原则:(1)教师为主导;(2)学生为主体;(3)思维为核心;(4)实践为主线;(5)能力为目标;(6)育人为主针。

47、如何判断教改课与传统课?(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

48、评价一节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1)能够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9、中学生性格特征:喜群爱动,精力充沛,不能持久。幻想丰富,易于冲动,缺少主见。好奇爱问,喜欢模仿,认识肤浅。可塑性强,兴趣广泛,易受影响。敢作敢为,自尊自信,判断力差。逞强好胜,荣誉感强,容易冒险。青年好闹,少年爱跳,儿童破啼为笑。

50、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矛盾:(1)一刀切教学形式与因材施教的矛盾;(2)教师中心及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与学生主动精神的矛盾;(3)系统地单一地传授灌输知识与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矛盾。

什么是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1-3-238:53:48访问次数:7738。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课堂教学不应模式化,但教学应该策略化。在笔者看来,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四个维度。

总结。

”8个字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解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预习是帮助教师“找惑”,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落脚点。

强化。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许会理解知识,但他们不了解知识的重点,即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会掌握,课堂上进行强化势在必行。强化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针对性、重点性,要体现变化思维。强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练习、合作讨论、重点讲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简化,简化的东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题词、一句话、一幅图,等等。没有概括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

总结。与概括不同,总结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因此,总结多用于一个知识单元,节概括多用于每一节课。一课可以没有总结,但必须有概括。一个知识单元必须有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厚到薄”的过程。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讲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以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明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的一二三四。

对学校而言,追求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11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关注情感的课堂。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有的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有爱交流与合作,没有钳制和压抑、责骂和喝斥,应总是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课堂是重视活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应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经历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记忆。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有效课堂是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有效课堂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立足课堂却不囿于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在有效的课堂里,总有引人入胜的导语、余音袅袅的结语、渐入佳境的层次、一线串珠的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娓娓动听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两个基本点:教师发展点和学生生长点。

学校领导要努力寻找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点,鼓励教师走差异发展和错位成长之路。所谓差异发展,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所谓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找准独特的优势区域,便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的教师擅长作文指导,可以请他在语文组内介绍经验,并提炼出系统的方法;有的老师热爱写作可以鼓励他办班刊、出班报;有的教师解题能力强可以请他辅导学生参加奥赛,等等。

12作为任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长点,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有步骤地培育。设计学生的生长点时应注意,思想教育要润物无声,人格培养要借助作品,知识传授要坚持“一得”,能力形成要把握“习得”,三维目标要求强调过程方法,教学要求因人而异。

三个有利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的进行讨论式教学,或改变作业与考试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或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新鲜感,等等。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过程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要少讲巧练,举一反三,讲清规矩,要开展学习指导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独立作业,等等。

四项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能充分的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同学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他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的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的少却讲得精当,问的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序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数字化教育应用工程”,结合我市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我校的校本培训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本次培训,力争基本达到学科教师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三、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

四、培训方式:

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主要以讲授和实例练习为主,做到讲练结合,基本掌握当天所学内容。分散学习以个人为主,练习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

五、培训地点:

小学微机室。

六、培训时间:

具体安排见《培训时间安排表》。

七、培训内容:

按照市教委和市电教管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培训的内容如下:

1、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简单维护;

2、信息化教学常用技能培训:

(1)网络搜索:培养教师利用互联网准确搜索、下载教学资源的能力;

(2)素材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原始素材的能力,能够利用word处理文字材料,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用photoshop处理图片。

(3)课件集成: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3、网络教研培训:潍坊市数字教育应用服务平台的使用。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我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现在的教育不单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要考虑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应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的必要手段。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的出现,提出了“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是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为本”的缺陷而提出的新思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掘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的机会。

三、实施新课程的具体措施。

实施新课程反映了从教育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在新课程中,计划制定将由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实施配套组织机构制定这两者紧密结合而成。此外,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年级、知识来源、学习风格等进行分类和细化,为不同学生提供相应课程和教学方式,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力和创造力。

四、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配合。

只有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落地。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应执行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和要求的现行规定,支持和协助学校探索新课程制定和改进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课堂之外的各种内外环节的配合和协作。

五、带来的显著成效。

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动力。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最后,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推进,发展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的思想,顺应了未来时代人才培养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六、结语。

通过以上不同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的出现,确实能够带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和实践,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承认新课程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希望教学改革能够在全体教师和各级组织下取得更大的成功。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8月24至25两天短暂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听了专家们对新课本章节的分析,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知道知识的连接性,从哪些知识内容过度到哪些知识内容才能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知识,旧的教材里有些章节具有跳跃性,所以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旧教材的八年级的电功率和电功,学生还没有学功和功率的知识,就直接学电功和电功率,这使学生不容易接受。新的教材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也就是先学哪些知识后学哪些知识,学生才容易接受,学生才乐意去学,知识才能提高。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要学生把这门功课学好,就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没兴趣了,不管怎样教他们也学不好。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提高。

以上的这些就是我对新课标的一点体会。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体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不应是单调枯燥的串讲分析,汗流浃背的滔滔不绝,而应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言之,即“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众生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学生已具备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但采用诗歌、小品、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回答问题的能力还不具备,教学改革虽有初步成效,但教改之路还任重道远。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十

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说课和教改理念,深受触动。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教改活动。下面谈谈我在课改教学中的一些措施、方法以及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教学前,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在把握住教材实质的基础上,能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案。

活动是学生学习乃至培养创新意识的最根本途径,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取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课改过程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把握(课)教改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率。相信我会在课程变革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并且相信自己也会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课堂变革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一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究竟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再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二

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在某地一次针对30多所中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位,正确率为10.7%。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记得在1998年的一次省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我向与会的数十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的“一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问本书林老师,我每节课45分钟拚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老师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该学生答道:“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是的,在这位老师的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借鉴了美国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本次课程改革还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乃至生存环境,把中国中小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我认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继承与发展,提“重建”有点过于激进,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改革制度”。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得先弄明白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哪些特征。简单地概括起来,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最基本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这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五个最基本特征――“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这“五性特征”,至于具体的体现方法,在本书以后章节中将给予详细介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我认为,工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三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教育挑战也与日俱增。如何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在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不断反思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第二段:教师应当向专业化方向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专业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可以有力地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三段: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需求。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注重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第四段:教学方法多样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研讨、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学习风格。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五段:结语。

总之,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要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个性化特点,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从而以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反映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和变化,努力在课堂中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四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热门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长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将以五个方面来总结和反思我对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第一,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始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向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依据。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立德树人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坚持课程目标的转变。传统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求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人文情怀、高尚品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因此,课程目标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教育的规划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充实和拓展课程内容为手段,使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品质等素质成为课程核心目标。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现代教育中,有了电子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视野得到了无限拓展。通过软件事实上也能够让学生在不受空间限制的前提下学习。在这个时代,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用更加立体化、参与度更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但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体权掌握在学生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教育改革中,评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发挥。评价的主体需要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发扬以学生成长为主的评价理念,减轻校内权利单一和权利多头矛盾的问题,促进教育评价的合理化。

总之,教育改革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行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权利,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意义的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轨迹上前行,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发展留下美好的印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