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 海东市第三届党代会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0:24:58 页码:13
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 海东市第三届党代会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10 10:24:58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海口的得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

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没有加油的钱。

多年来烂尾楼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发展为政治问题、治安问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就是为了明天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就是为了明天吃王八"。

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钱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不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怎么办?吃出口蹄疫来怎么办?不过这些人也高兴不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烂尾楼问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所以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现在正是时候,现在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现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进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不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不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对待;

③海南人韧劲足,不向命运低头。本岛生活条件最差的要属生活在五指山区的黎族人和生活在海面上的蛋民,可他们一副乐天知命的样子,很少抱怨过。

我亲眼看到一个断了双腿家人在水下捕鱼,动作非常灵活,一点都看不出残疾的样子。还有许多黎族的阿婆已经90多岁了还经常在地里劳动,非常令人尊敬!蛋民是海南一道特殊的风景,南湾猴岛的海面上有我国最大的一片海上渔民生活区,有关他们的情况在去的路上我将做详细的介绍。

有关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高15米的《鹿回头》雕塑矗立在鹿回头公园五岭的最高峰,是根据当地黎族爱情神话传说而创作的室外雕塑作品。传说古代有一青年猎手,头束红巾,手持弓箭从海南五指山追赶一只坡鹿直至南海之滨前面山颠悬崖之下便是浩瀚的大海,无路可走,猎人正弯弓搭箭,忽然火光一闪,烟雾腾空。神鹿回过头却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并和青年猎手结为恩爱夫妻,在鹿回头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纺织、捕鱼、狩猎、种植椰子树,天长日久形成了鹿回头这一黎族山寨。鹿回头这一传说已成为三亚的象征,雕塑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也成为相传有5000多年历史的海南黎族神化传说的代表,也得到海南一百多万黎族同胞的认同和敬仰。

涯海角中秋欢乐节"是公司培育多年的一个旅游活动品牌,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在天涯海角风景区和鹿回头公园两个活动场地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及游园活动,有传统的灯谜会、民间舞狮大会、月饼展销大会、品茗会等,而最富有特色的莫过于鹿回头的"鹿山赏月大会",处鹿山之巅,迎习习夜风,观海月初露,赏月满鹿山,加上山下灯火掩映,如临人间仙境。在鹿雕南平台还有"福"、"禄"、"寿"塔灯三座,中秋夜,亲友相聚,共同点亮塔灯蜡烛,可祈得 "福寿双全"、"幸福团圆"、"吉祥平安"。鹿回头的中秋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誓山盟由孙凯题写"海誓山盟"摩崖石刻,山盟亭和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团团长何宝森精心设计的"山盟碑"组成的一组景点。

一见钟情

立于鹿回头公园的半山回车场边,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石刻正面面对鹿雕和公路,背面可观赏三亚全景。尤其,可近观三亚两河河口与入海处的壮丽景色,还可以欣赏到鹿回头广场的景观。此处的"一见钟情"即能表达对爱人的钟情,也可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三亚秀丽山水的钟情。南海情山鹿回头流传着一个海南黎族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黎族青年猎手,他头束红巾,手持弓箭,从海南岛腹地五指山追一只坡鹿来到南海之滨。前面山巅悬崖之下便是茫茫大海,坡鹿无路可走,青年猎手正张弓搭箭,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坡鹿回过头来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两人遂相爱并结为恩爱夫妻。此山因被称为"鹿回头",也成为青年男女海誓山盟的情山。经过10多年的文化底蕴的挖掘及积淀,鹿回头文化得到全新的诠释,什么是鹿回头?她是中国的三大少数民族爱情传说之一,可与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媲美;她是仙鹿回头的地方,仙鹿的这一回头,回出了人性,回出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留念,她是中国一个经典的情爱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黎簇的族源文化,海南黎族文化发袢的根源。根据美丽的爱情传说,公园建成了:"爱"字摩崖石刻,"永结同心"的海誓山盟台、"连心锁"、"夫妻树"、"仙鹿树"、"海枯不烂石"、"红娘"、"月老"等景点,着力塑造一花一木无不含情、一草一石处处有爱的氛围,以展现满山都是情、满眼都是爱、满心都是感动的情爱文化主题。每年的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这里是来自国内外的情侣们必到的海誓山盟、永结同心、祈求百年好合之地。红绳树在许多黎族村寨高大的榕树下,人们会看到由几块大石头垒成的房屋,那就是黎族人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块形状象男性生殖器似的石头,黎家人称为"石且"(石祖)。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她是人类善良的朋友。大叶榕是雨仙,种得越多,这一地区的水量越丰富,也能风调雨顺;小叶榕则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她能保护全村的人丁兴旺、丰产丰收和大吉大利。若村寨死了小叶榕树,黎人们相信那是村中将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即将去世的征兆,所以对生长在村寨的榕树是严禁砍伐的。可以相信黎族人对石且和榕树的顶礼膜拜是属于原始文化的范畴,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与生育的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给人们带来平安幸福,并能满足人们消灾去难的宿愿,这就是民间平安吉祥树的由来,鹿回头山顶的吉祥平安树因黎族传说则更具神秘色彩。

永生相伴

在鹿回头山顶的西麓,有一块巨石,一截两半。一半傲立在山顶端,一半平躺在脚下,伸向海里,当地人称为相伴石。相传是位女子为了等待打猎的恋人相守在山顶,遥望远方,长久化做了一块立石。恋人归来后,听到村中人们的诉说,奔向山巅,长跪在少女石旁,誓死相依,便化作了一块平躺的石头,希望在恋人累的时候,能够在他的身上休息做伴。

鹿回头位于三亚市南部5公里的三亚湾,是三面临海的半岛,状似坡鹿站在海边回头观望。该景点的传说美丽动人。相传古时候五指山里有一位勤劳勇敢而又善良的黎家青年猎手上山打猎时,发现了一只美丽的梅花鹿,便紧追不舍。9天9夜之后,他翻过了99座山,趟过99条河,一直追到三亚湾边上的珊瑚礁上。前面是碧波万顷的茫茫大海,后面是紧追上来的猎手,花鹿已走投无路,便站立不动的调回头来凝望那位猎手。就在猎手搭箭弯弓,准备发射的时候,只见眼前电光一闪,刹那间又变成一团白色的烟雾,当浓烟散尽之后,花鹿不见了,只见站在眼前的是一位美丽的黎家姑娘,姑娘含情脉脉地向着猎手走来,向他倾诉心中的衷情。原来该姑娘系天上的仙女,因钟情于人间的这位勤劳勇敢的年轻猎手,征得王母娘娘的准允后,便下凡人间向该猎手倾诉爱慕之心。青年猎手也为这位姑娘的真情所感动,两人便海誓山盟,结下百年之好,在此安居乐业、繁衍子孙,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后人便将这地方以“鹿回头”相称。三亚市也因此别称“鹿城”。

以后,此处的半岛、山岭和村寨都名以“鹿回头”。鹿回头半岛最高点海拔285米,鹿回头岭 于1984年开辟公署内有哈雷慧星观测纪念点、听潮亭、情人岛等观赏、休憩设施。岭上有高达15米再现鹿回头神话的塑像,岭下建有度假宾馆多处和珍珠养殖场。鹿回头岭是观海景、山景和三亚市景的最好去处。

鹿岭之巅,人们已经建起了鹿回头公园。只见园内红花绿树,亭台栏障,加上别致的曲径回廊,倒像是一座小花园,只见公园内游人如云,笑声四起。神话中的猎手和仙女的传说,已被雕塑成“鹿回头”巨型石雕,其高为12米、长9米、宽4.9米,屹立在鹿岭上,雕塑像的作者林毓豪先生(原“五羊城”作者)花了4年时间和心血,完成这件巨大而不朽的神话作品。该作品构思独特,造型优美,一只神鹿回头凝望,两旁分别屹立着英俊的黎族猎手和美丽的鹿女。若从市区远眺,远远便可望见这对情人以其迷人的仙姿,满面笑容地欢迎四方来客,而若在仙鹿像处,可俯瞰浩瀚的大海,远眺起伏的山峦,三亚市全景尽收眼底。你要是来到猎人和鹿女幽会的地方,细细品味“鹿回头”那动人的故事,你必将会终生难忘--这里的情、这里的景、这里的秀和这里的美。

有关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南湾猴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的南湾半岛,三面环海,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岛上除了有热带植物近400种,动物近百种,原始的自然环境和2500多只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外,因此人们称之为"猴岛"。

南湾猴岛四季绿树葱葱,风光秀丽迷人,最具海南特色的洁净迷人的沙滩,妩媚多姿的椰树,白浪翻扬的天然海滨浴场,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群;素有"海上街市"之称的渔排风情,古陵水"八景之一"。

南湾半岛因猕猴种类独特,种群众多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猕猴29群20xx多只。

南湾猴岛的猕猴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生理上与人类非常接近,适应性广,生命力顽强,易驯养。猕猴系半树栖生活种类,多栖息于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

南湾猴岛景区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长14公里,最宽处仅1公里,平均海拔150米。

岛上有三个自然村,3000多人口和500多亩农耕地。猴子岛三面环海,碧波万顷,一面青山依傍。岛上怪石嶙峋,像一肥铁锚抛入浩瀚的南海,在碧波白沙的环抱下犹如拥红簇翠的图画一样迷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椰树、荔枝、菠萝蜜、杨桃等果树比比皆是,草木四季常青,花果代谢不衰,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既适合猕猴生长繁衍,又能为猕猴提供充足的食物。

多年来,有关部门对南湾猴岛的猴群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已经基本对部分猴子驯化成功。只要听到哨子响,它们便呼啦地奔下山来,在距人咫尺地方争食、追逐,有的甚至向客人招手或上前索取食物,但它们很少糟塌庄稼和伤害牲畜。猴群无愁无忧地生活在这个人为监护管理的大自然生物圈里。南湾猴岛真正成了猴子的乐园。游客只要从陵水县县城沿海榆东线公路驱南行14公里,到达新村渔港,乘吊索渡过只有500米宽的浅海湾,步过海滩,进入茂密的热带丛林,就会看到这个得天独厚的"花果山",看到孙大圣的子孙后代们逍遥自在的极乐世界了。

到南湾猴岛观猴,其趣无穷。岛上之猴,有几群已被驯化。你可以为它们拍照,也可和它们合影。观猴最佳时刻是管理人员喂食之时,哨笛一响,满山树摇草动,猕猴们有的连蹦带跳,有的在树上一连串腾跃秋千,一眨眼功夫便集合完毕,一边争吃,一边唧唧咕咕地打闹,千姿百态。如果不是在喂食时间上岛也没关系,只要你在观猴园前买一两袋花生果等食物,猴们便很乐意和你交朋友,会以十二分热情和主动来接受你的敬意。值得你注意的是这些猴子猴孙不喜欢欺骗行为。假如你竟想"逞猴",只亮食物而不喂给它吃,或者看到握拳亮开的是空手掌,那么,猴就会向你,吡牙咧嘴大叫,或者飞快地向你扑来,会让你大吃一惊。

游客可以欣赏到令人捧腹的猴艺小品、充满灵性的马戏表演,还可以与猴子合影留念,亲密接触,别有一番情趣,高空缆车既便利了游客进岛出岛,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海南椰风海韵的全新视角。 此外南湾猴岛的接待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新增加的环保型电瓶车,装修改造后的船只与索道相配合,使游客进出岛极为便利,南湾猴岛已成为海南旅游市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湾猴岛坐落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处的南湾半岛上。岛上气候温和、林木繁茂、峰峦起伏、四季如春、蝶舞鸟逐。半岛三面环海,周边水域风情万种,整座山头怪石嶙峋;海湾细浪连绵、百舸候岸;湾内波光粼粼、渔排荡漾;若是雨天,南湾浩如烟海,整个一幅奇美的山水画。1995年的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共有植物388种,森林覆盖率达95%,哺乳动物15种,鸟类57种,两栖爬行类17种,猕猴也已从1965年的5群100多只发展到20多群1500只左右。多情的海水孕育了这美丽的小岛,而聪明机灵的猴子们又怎么会放过这块圣地呢?岛上除珍贵动物猕猴外,还有水鹿、小类猫、豹猫、水獭、穿山甲等近20种兽类;鸟类有海南鹧鸪、戴胜等近30种;爬虫类有蟒蛇、蜥蜴等。

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猴岛先后遭遇两次毁坏。1965年建立猴岛保护区时,只剩下5群约100只猴子。

1999年7月,由海南三特索道有限公司、陵水县林业局、陵水县旅游局三方共同组建了股份制形式的海南陵水猴岛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年10月,猴岛主题公园开始开发建设。

由于近几年的保护性开发,猴子的数量已由1995年的1800只左右,增长到2500多只。猴岛公司又对野生猕猴进行驯养,使野性十足的猴子颇通人性。

为让人们充分领略南湾风光,1999年海南三特索道有限公司在新村与猴岛之间架设了一条2138米的全国最长的跨海观光索道--猴岛索道,索道犹如一条凌空彩链横跨新村港湾,将神秘的南湾猴岛、迷人的热带港湾、浓郁的"疍家民俗"、喧闹的渔港风情等串成一线。索道引进索道王国--奥地利多贝玛亚公司90年代最新技术,这是一条极人性化的索道,采用单线循环可脱挂式的抱索器使得老弱病残均无上下不易之虞,最快速度6米/秒,使游客到达景区时间仅需7分钟,单边最大运力610人/小时,个性化的4人半敞开式吊厢舒适而美观,并且实现了全线计算机监控管理。迎着徐徐的清爽海风放眼四望,海阔天高,青山、碧水,沙滩、椰林和脚下迷人的滨海渔港风情尽收眼底。

有关海南党代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观稼堂

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学圃堂和西斋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20_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20_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民国四年(1920_年)由朱为潮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付。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

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1793)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该匾被毁。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的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前,海府地区的财主和商人第到除夕都会到此踏上几脚,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并雇用人力或牛车把该水拉回家饮用。该水经化验属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

粟泉亭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zhàn)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现在的粟泉亭系民国四年(1915)重建。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明万历四十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施工时掘得一砖,上该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琼园

民国四年(1915)扩建五公祠时增辟的一组园林古迹群。主要建筑有洗心轩与游仙洞。琼园两两字取:“南溟奇甸,琼台胜境”之意。1986年又在该园增建了五公庙和五公祠佛祖庙,供游客游览时参拜。

洗心轩

建于民国四年(1915),是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正门走廊园柱悬挂朱为潮主持修建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一水可曾将耳染,纤尘绝无上心来”。这付楹联的来源包含着一个传说。据传朱为潮修建琼园时,应如何规划,同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亲率同僚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争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响午时分,使得他烦躁不已,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突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规划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心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以此告诉后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将远离而去。洗心轩解放后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国期间的建筑风格。

游仙洞

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据民间传说而建。据说宋朝年间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炼多年,总不能成仙得道。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一神仙点化说:大海中有一神龟,在你垂暮之年访得此龟,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后,他苦思不解其意,便决定外出云游寻访。苦经十多年,踏遍了东南沿海,总悟不到梦境中的神龟。有一天他来到雷州,听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便决定到岛上游一游,顺便结识和请教于这位大学者。一天,当他踏上这块神奇的荒岛时,他顿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梦中的神龟,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访苏东坡,请教龟首在何处,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这位道士为苏东坡的博学所折服,而苏东坡也深被这位道士的精神与决心所感动,于是便告诉他说:琼州地形似神龟,郡城琼山是龟首。道士便辞别了苏东坡来到琼山探访他梦中的龟首。几经折磨他终于发现了现在的五公祠正是他魂牵梦迥要找寻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这地方结茅苦修,他的意志与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为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为纪念这位道士坚韧不拨的意志,民国四年朱为潮便在此建起了这座假山,并命名为“游仙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