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9:14:36 页码:12
2023年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优秀8篇)
2023-11-19 19:14:3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通过个人的学习、工作等经历,总结并归纳出来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应该全面地回顾我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亮点。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挖掘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最后,我们要把心得体会写出来,并且要具备系统性、条理性和可读性,以便他人能够借鉴和吸收。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和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新中国年》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深刻思考和强烈创造性的作品,其中的主题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在阅读完此书后,我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体验与收获。

第一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反思。

在本书中,大量的篇幅和细节被用来描绘和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读这本书,我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美妙。尤其是在中国年这个特殊的节日,读者可以在作者的描写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也让我想起社会上对于闫海滨事件的争议。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既要尊重其他文化的同时,也要在自身的传统中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第二段: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和思考。

《新中国年》还围绕着中国国家的政治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笔者深入阐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脉络和路径选择,并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合理性和特点。同时,书中还揭示了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这些思考让我认为,中国在发展治理模式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路,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声望。

第三段:关于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思。

在书中,笔者详细讨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书中提到了一些令人警醒的事实和数据,例如中国下岗工人、流民等的现状。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改善这些情况的实际方法和建议。

从这些描述中我看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往往又与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倒过来的综合影响有关。这样的反思更深层次地调动了我们的思考与改进意识。

第四段: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新中国年》中,作者展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规划和展望。同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改进和建议。例如,可以关注劳动力市场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等。通过对前景的预期和思考,作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发展。

第五段:我的总体收获和体验。

从走过的历史、领会的文化、理解的政治、反思的社会、展望的未来五个方面去感知此书。这本书依次由文史、哲学、政治、经济、未来展望的完整性,使我们在阅读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细节的提炼。细节中蕴含着深远的思考,使笔者不仅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对于未来的信任,和改变和奉献的勇气,更多的向往着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这个美好的月中。

在总体的收获和体验中,我深感感慨和感动。此书涵盖了颇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让我认识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以及其能够与世界共同前进的道路。我对于中国的发展充满着期待和信心,也期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著作在中国的出现,让我们更多人更深刻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随着新年的临近,我读了一些适合新年氛围的书籍,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撼和启示的是《新中国年》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摄影出版社合力推出的,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新年期间的庆祝活动、传统习俗和祈愿愿望。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庄严而充满生机的国家和一个热爱家园、忠于传统的人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新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我与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一段:中国新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新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传统和现代与时俱进的融合。从红色的团圆饭、烟花爆竹、舞狮舞龙等传统庆祝方式到新兴的网络红包、电子贺卡等现代方式,每一种庆祝方式都透露着节日气氛和中国人民的喜庆心情。在这些传统和现代的庆祝方式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新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浓厚氛围。

第二段:我与祖国的深厚情感。

中国新年是一个家人和睦、亲情深厚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回家和家人过年。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离家漂泊的不易和与祖国的深厚情感。《新中国年》这本书让我心灵深处升腾起一股热爱家乡的情感,也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一个展现着强大和自信的国家,必会为世界带来更多正能量。

中国新年除了传承和庆祝历史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中国年》这本书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国家,我们有着宏伟的愿望和壮丽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年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弘扬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四段:中国新年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新一代人对于新年文化的理解和诠释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在《新中国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大量年轻人对于新年庆祝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佳节狂欢到线上红包,每个庆祝方式都透露着新时代的特色和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当代年轻人通过创新和拓展新年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活力和时代精神。

第五段:做一个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阅读《新中国年》这本书,看到的不仅是国人的欢聚和欢庆,还有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使命。新年是一种带着文化深意和精神情怀的节日,我们需要让新中国年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也需要让新中国年的庆祝方式得到创新和发展,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让中国新年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总之,阅读《新中国年》这本书,让我对于新中国年庆祝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世界文化的交融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们一起用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迎接新年到来,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风采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作为一名图书馆职工,我很荣幸参加了本次党代会,并在会上听取了各位代表的报告。通过对各位代表的报告的认真聆听和思考,我对图书馆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段:认识到的问题。

在这次党代会中,各位代表都对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图书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文化活动的管理,需要更好的规范化。

第三段: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图书馆引入更多的专业人才,并且要为新员工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其次,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加强图书馆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打破某些条条框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集学术、文化、科技和娱乐为一体的知识社区。最后,我们要加强对于文化类活动的管理和规范(如会议室预约和文化展览等),达到对每项活动都精益求精,对每一次活动都从严从实的管理要求。

第四段:作为党员的要求。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本着对党组织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负责,要积极履行党员的职责。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忠于党的奋斗目标,发挥正面的引领作用。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始终保持一颗热爱读者、服务读者的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密切联系各阶层人民群众,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及时反馈和处理。

第五段:总结。

通过参加这次图书馆的党代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重要性,也对作为共产党员在图书馆中胜任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图书馆的发展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图书馆党代会作为图书馆党员们的大会,是每届党代表共同参与,共同商讨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党建工作计划的会议,本人有幸能参与本届党代会,深入体会到了图书馆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硕成果。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论我对本次图书馆党代会的的收获和体验。

第二段:对图书馆党组织的肯定和发展建议(200字)。

本次图书馆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对图书馆党建工作做了一份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党建工作的目标和计划。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党建工作在领导上的高度重视和下属党组织的积极配合,同时也看到了党建工作的成果。尤其是图书馆党组织主张创新,因此,本人建议图书馆党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创新思维并加强与社会和各高校的合作,提高图书馆的文化水平,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段:对自身党员意识的认识(200字)。

在图书馆党代会上,我对自身党员意识进一步加深和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如平时不够关注或关心项目组内的同志,主动提供帮助或支持;此外,也存在着在工作上敷衍了事、不够努力奋发的现象。本次会议,我们围绕党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深入探讨,意识到发现自身的问题是第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第四段:对于党代会主题的启示(200字)。

图书馆党代会的主题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图书馆建设发展”。在会议中,我逐步领悟到了这个主题的内在含义。它不仅是增强我们党员的党性修养,还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为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增强对国家的热爱,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理念。因此,我认为此次会议的主题对我们党员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责任感、荣誉与梦想等多方面提供了启示。

第五段:结尾及展望(200字)。

在此次图书馆党代会上,我们进一步领会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正确应用途径。特别是针对图书馆发展的具体操作,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我们党员要时刻注意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切实践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贡献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持续改进,提高党员意识和综合素质。我们也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发展机遇和时代优势,努力创新思维,提高适应性,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近日,本人在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一次考察,并从中收获颇丰。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也可以看到每一位读者认真地研读着他们手中的书。在这次考察中,本人也发现了图书馆的优点及不足,下面将对这次考察的体验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二段:图书馆的优点。

在图书馆里,环境舒适而安静,可以让读者专心致志地学习,并且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而且,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长,方便了学生们安排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此外,图书馆还设有自习室、阅览室、文献检索和复印等各种服务,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需求。

第三段:图书馆的不足。

虽然图书馆是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图书馆的座位数量不足,有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可以坐下的座位。其次,图书馆的书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每位读者的需求。最后,图书馆的空气流通并不是很好,需要加强通风设施。

第四段:个人体验与感受。

在这次考察中,本人深刻感受到了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每个人都在认真地阅读,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中。同时,也意识到图书馆在座位数量和书籍数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来改善这些问题。此外,本人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仅是书籍,还有其他学习资源。

第五段:结论。

总之,图书馆是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它的阅读氛围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图书馆会变得越来越好,也会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必修场所。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农历新年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滋润下,新中国年图书作品备受期待和捧场。我读完了几本新中国年的图书,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具体作品所给出的启示,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中国年图书给了我代际情感与传承的重要性的启示。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时常和父辈之间产生代际隔阂,对于传统文化也感到越来越模糊。而新中国年图书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使命与时代责任,从人文、礼俗、历史、文学等多个维度进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寻找了文化的存在感,增加了对家庭、社会的归属感。同时,这些图书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纯粹和美好,促使我更加深入探索习俗的背后,从而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承。

其次,新中国年图书让我认识到习俗发展的多样性。虽然新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但是各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以及习俗仍有不同。在这些图书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法、立足点和视角,展现了当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和认知。这些作品中的祭祖文化、守岁文化、吃年夜饭等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无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缩影。我发现新春的习俗发展速度很快,可能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步伐日益加快,更注重给自己的生活寻觅美好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也要随之不断地更新改进。

再者,新中国年图书也让我意识到心境的转变有利于文化传承。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对于辞章的崇尚,古时候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而在今日,随着人们的浮躁与焦虑,写作的文体与情感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新中国年的图书中采用了不同的文学口吻,既有像朴实无华的父亲笔记、也有文艺性强的语言,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创意与对于文化的尊重。这些图书不仅带给我们进一步探究习俗历史的运行逻辑,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人们的心境转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新中国年图书还让我了解到年俗的深刻人际关系。新春气氛浓郁的时候,人们都会热情地相互问候与拜年,这种人情味渗透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而新中国年图书也传达了这种情怀,用笔力量在文中抒写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此的纹丝不动在新的旧协作、新的年俗重修旧好、新的远程拜年、中外春联交流中,依然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感纽带。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感必须珍惜这样的人情味和传统文化,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新中国年图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深入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还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年习俗的多样性与变革。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民族文化的大道上,吸收、学习和创作更多的新中国年图书,让这个传统文化的不灭之希望在新的形式中绽放。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索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关键。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连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认识,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然落后。特别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如果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治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治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新中国图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河北省政府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颁布。

·1955年海陆空三军大授衔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马寅初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新人口论》。

·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

·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全部在华专家。

·1961年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获特赦。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7年八个样板戏风行中国。

·1968年各地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武装冲突。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并开始发掘。

·1975年中国农林科学院鉴定并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年最高法院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2年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

·1983年中央台首届春节晚会举办。

·198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1985年邓小平宣布我国政府裁军100万。

·1986年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1988年价格闯关。

·198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3年“汪辜会谈”

·1994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5年双休日改变生活。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联合演习。

·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全国抗洪救灾。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

·2000年成克杰、胡长清、厦门远华贪腐事件被处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产入宪。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权法》。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