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区别(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4:52:15 页码:1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区别(七篇)
2023-01-10 04:52:1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习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习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习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习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 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以后遇到圆锥形物体,它的体积你会求了吗?

一堆大米,近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或复习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相关资料还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巩固。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制作ppt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过程,用摄像机拍摄实验过程,最后用非编软件进行整合。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页—13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通过复习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3、以旧引新,探究新知。

通过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我会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的体积更大?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板书,特别的用红颜色粉笔写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算一算”和“试一试”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5、巩固练习,拓展深化,依次练习“练一练”中第1题,第4题和第5题。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习、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1、复习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习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关于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

2.练习二第1题。

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