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 跳水救人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7:25:31 页码:8
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 跳水救人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2023-01-08 07:25:31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资料提供者:

有关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 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 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 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 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 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 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 课文写的都 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 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 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 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 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有关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学习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富有层次的描写和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赛场上,中国健儿奋力拼搏;站在领奖台上,国旗下、金牌旁,国歌声响起,那一刻,耀眼夺目!今天,让我们跟着夏浩然、樊云芳的镜头,走近跳水池畔,欣赏中国跳水姑娘吕伟演绎的1、7秒的神话。

二、介绍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记录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具体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事实。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新闻特写主要有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以写事为主,人物特写以写人为主。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掠过:lüè屏息:bǐng翘首:qiáo悄然:qiǎo一刹那:chà

2、解释词语。

修长:细长、苗条的。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敏锐精细的观察、迅速准确的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我国运动员吕伟夺魁的美妙瞬间。

2、小结。

五、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富有层次的描写和清新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用简炼的词语概括吕伟跳水的分解动作,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明确:分解动作:起跳、翻空和入水。

相应的描写:第二自然段起跳;第三自然段腾空;第四自然段入水课件展示

二、读课文,品味语言

1、(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2)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跳水姑娘比作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3)“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侧面烘托了吕伟夺取桂冠中美妙的表现,同时也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凸显出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

三、作业布置

从篇幅、报道对象、时效性、表现手法等角度,区分消息与特写的不同。

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

新闻特写新闻:新闻性、时效性、真实性

(特点)文学:形象思维、生动形象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2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

难点:

(1)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导学流程】

一.导

二.学

1、知识链接

2、自学教材(7分钟)

(1)自主研读课文(7分钟)

(2)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4分钟;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3分钟

(3)自学指导:勾画相关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注意事项:端正坐姿,零抬头,零游离。

三.测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

2、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记叙了什么内容?

四、议

1、小组讨论“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2、作者写吕伟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

3、作者是如何写出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的?请简要分析。(可从选词、修辞、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4、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展(“测”2板展,其余口展)

六.评

七.总结归纳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3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掠过(lüè)翘首(qiáo)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慷慨(kǎi)哧地(chī)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

用“五官”采写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什么气味。

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

身:要勤莫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则就是一杯白开水。

【附: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通用4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

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反思

新进教师入门课上,大家以漫不经心的心态听她的新闻特写教学,结果却收获了震惊。整节课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流畅的表达、语言的衔接与展开十分顺畅,同时每个教学环节也稳重自然,每一个节拍都踩在点上。

授课者、听课者、观课者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学校的文化核心在课堂,课堂所呈现和积淀的东西是这所学校所达到的层次。

授课者的课有新闻特写概念的引入,采用了导读这一方式,事前还做了消息作的复习,其目的是对比与特写的异同。学习课文的时候,授课者先让学生用阅读消息的方法去体验读这一篇新闻特写,结果发现新闻的要素弱化了,新闻的结构连最主要的导语也在前面找不到了。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出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指出新闻特写仍然具有消息的要素,但是更注重消息的过程是怎样的,于是开始关注这一篇特写所截取的新闻的横断面,看它是如何采用描写这一手段记录吕伟夺冠这一精彩瞬间的。

对特写的分析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授课者首先带领学生找到了特写的文段,梳理站上跳台、起跳、腾空、入水4个环节。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总结方法,以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生总结出描写环境正衬和观众表情反衬两种方式来表现出吕伟的沉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这类文章的一般格式,即先分析采用了什么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写作技巧等,再结合本段描写的对象和内容明白是怎样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的。第三步,肯定这种方式对于特写的好处,对后面的3个自然段从修辞、炼字、对比等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如何处理次要环节呢?在分析完特写镜头后,发现后面还有4个自然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特写写完了,后边这几个自然段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快就发现是用侧面描写来衬托跳水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学生很快总结出来有几个方面的侧面描写:记者、观众、评委的点赞。通过寻找侧面描写,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作者对运动员的情感。

语文课堂上的拓展训练以及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完这篇新闻特写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新闻特写这种题材的认知以及提高学生捕捉特写镜头的能力,授课者选择了大量的环境特写和人物特写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发现特写的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而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到阅读的体验,最后再到写作的实践,完整地对新闻特写有了一个全面的感知。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源于教学理念的引导,教材的深度把握,学情的精准了解,在师生和文本载体、生活之间架起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也能得到发展。

有关跳水救人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资料。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样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境?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景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到达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明白什么?板书:怎样办?结果?

8、怎样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明白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境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明白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之后教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教师的板书,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经过自我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经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能够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经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此刻,教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述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境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能够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述仅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此刻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述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到达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我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学习,基本到达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到达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到达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进取性,教师教得简便,学生学得愉快,到达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