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3:11:35 页码:8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九篇)
2023-01-08 03:11:3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1、激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欢乐。

2、感知镜子的多样性,发现镜子的特点。

3、幼儿能进取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本事。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小镜子、不锈钢勺子、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数份,最少人手一份。

一、导入:

师:桌子上有一些东西,我们一齐来玩一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二、幼儿玩镜子。

1、提问:①你是怎样玩的镜子?②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能够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能够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谁还有不一样地发现:

①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②墙上为什么会有光点?(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点。)

③墙上的光点会动吗?

④你是怎样让它动的?(光点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能够在墙上产生光点,还能让光点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子来?

(2)玩“勺子里的哈哈镜”的游戏。提问,帮忙幼儿有条理地探究。

①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我?是什么样貌?(原先勺子是个哈哈镜)。

②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③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我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应对光反射的不一样,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三、游戏:

1、我们把小动物贴在镜子上?

2、怎样让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动物追逐战”太好玩了,你的小动物跑的快吗?

四、我是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先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一样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给幼儿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幼儿在玩“哈哈镜”中结束活动。

把不锈钢碗、勺子、镜子、杯子、三菱镜等“镜子”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继续探究其中的秘密。

本次活动幼儿的进取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期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任教了四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善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这学期教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以往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资料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资料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比较,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资料,不仅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资料,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资料。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资料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资料。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本事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本事、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资料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供给的学习资料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仅要研究到文本的资料,还要研究到文本延伸到的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我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景。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景,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景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资料,实践性十分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教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忙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得有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我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进取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我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成长。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日出日落,四季轮回,年复一年……自然界种.种现象都隐藏着许多科学。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从身边的自然界中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

牛顿因为在看书时,被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击中,经过反复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烧开的水能使壶盖被顶起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有国古代的鲁班,发现长有尖齿的小草竟能割破手,发明了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从被风吹了摇摆的吊灯中,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自然界太神奇了。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科学,我也有几次经历。

在一个夏天,天气很闷热,尤其是苍蝇不断来“骚扰”我。这些家伙真讨厌,我开始去打苍蝇。苍蝇停在墙上栖息,我猫着身子,摄手摄脚地来到墙边,猛得挥手一打过去,打开一看,被它跑了。试了很多次,我的手都拍痛了,却只打到两只苍蝇。后来,我拿来了苍蝇拍,嘿,效果真不错,一会儿就把苍蝇清除干净。

咦,手挥向苍蝇的速度并不慢于苍蝇拍,那为什么苍蝇拍很容易打到苍蝇呢?我真被难到了。我反复琢磨,各处查找答案。经于有了眉目:原来用手来打苍蝇,所带去的气流比较大。苍蝇的翅膀很薄很薄,这一点气流已感觉到了,便一下飞走了。

要知道,苍蝇挥动翅膀的劲远大于自己的体重,再加上苍蝇有2对翅膀,当然能轻而易举地逃走了。而用苍蝇拍来打,因为苍蝇拍上有许多洞,所带去的气流相对而言少些,所以容易打到苍蝇……

小小苍蝇拍竟有这么多学问,在生活中,只要对大自然认真考察,勤于思考,悉心探求就能解开自然界的一个个谜团。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

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五

本学期,本组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但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基础较高,想再向前提高,需要做的工作就相当大了。本学期试着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现将本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作业要求课课清、堂堂练。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一样,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潜力不一样。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作业要求课课清、堂堂练。要求教师面批或小组长批改相结合。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透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潜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潜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就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资料,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潜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科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我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重视课前交流学习。在学期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成功经验及提出不足之处,以求到达自我和他人更好的课堂效果。教研组的教师搜集了外校的小论文和实用的课件,带回了国培学习的课堂实录展示课。

六、小课题研究。

本学期科学组制定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小课题。开展了小组共研课学习和国培录像课学习、教学反思交流等活动。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六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学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七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八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共有1个教学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比较薄弱。本学期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

23、24课是活动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我们吃什么(1---5课):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对营养的观察实验,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懂得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最终了解珍惜食物,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2、水里有什么(4---7课)本单元是在继第一册“水里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及特点的单元。在第一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进一步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3、植物的生活(8---12课)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认识事物的规律。

4空气和水的力(13---17课):本单元以水和空气作为探究对象,探究空气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5、热的传递(18---22课):了解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保温与散热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学认识。

6、探究与实践:选择与本册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食物里的有害物质;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通过调查研究,提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作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理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工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支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

5、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来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产生新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耐心、细心、精心做科学。

2、观察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与填写。

3、运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未知的进行探究。

4、力求做到知识和能力并进,不可偏废。

5、强调过程的同时,要重视结果。

6、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不要躲避教师的传授。

7、在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多动脑。

8、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9、注意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

10、评价要中肯,不可无限制的夸张,适当的批评不可少。

五、教学进度安排:

描写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心得体会总结九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