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一
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相互作用;差异
在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前,我们首要作出的,是明确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各自所代表的内涵,结构等自身问题。
就经济法律而言,笔者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 “经济关系” 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对人类经济社会的纵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其中大量的经济关系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由以上可知,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 民法部门
民法通则;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继承法。
2、 商法部门
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
3、 经济法部门
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
就经济政策而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概念与结构,就必须对我国宏观政策的基础结构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国政策以内容结构来划分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所谓总政策即规定执政党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根本的、全局的总路线,它决定着执政党的各项基本政策与具体政策。基本政策即执政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为实现总任务、总政策所规划的重大决策和基本原则。具体政策即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下,执政党为了解决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所规定的具体行动准则。由此我们将我国的经济政策划归到我国的基本政策中来,在我国,对经济政策的具体定义为: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是连接国家总体计划与各种调节手段的中介,它分解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总任务和各种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形成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方针和准则,并使各种调节手段都能直接发挥作用。
在上述分别对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各自的分析中,我们最直观的发现,便是经济法律中,与经济政策最紧密联系部分,是经济法部门。经济法作为国家纵向调节经济关系的最重要手段,其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在探讨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关系时将着重从经济法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着手。
每当涉及到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一题,在社会以及学界长期以来一种错误的理念,即认为政策与法律有主从之分,是政策决定法律,法律从属于政策,结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重政策轻法律。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思潮是不正确的,是及其有害的。法律和政策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同步发展,谁也代替不了谁的。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同样如此,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经济政策第经济法律的作用
经济法律,特别是经济法部门,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决它的具体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总体基调,总的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活动是有着知道作用的,但这种指导并不意味着经济政策高于经济法律。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的指导作用主要从以下是两个方面说明:
1、执政党的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经济法律的依据
在我国,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国人民共同意愿,反映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以经济政策作为经济法律产生的依据,用经济法律的方式将经济政策定型化、条文化、规范化,也就能够保证经济法律体现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但在以经济政策为立法依据这一问题上,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制定为法律,而必须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符合人民利益和客观规律的政策。同时,制定法律时贯彻经济政策精神,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党的政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之间,前者比较原则,涉及面较大,后者则要求更加具体。
2、在实施经济法律中不能脱离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经济法律从制定到实现,其中的转换是个复杂的过程。长期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不能自动运用于生活的,在法律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如何适用法律才能更加适应实际,从而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的问题,存在着一个法律如何与形势相符合的问题。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动着的,有时甚至变动很大,而制定好的经济法律规范有其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产生的了不变的法律规范与变动的经济社会状况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用经济政策来指导法律的适用。但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适用的指导是一种思想性的指导,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把适用法律与政策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不顾法律的规定甚至借口执行政策而违反法律的规定。
(二)经济法律对经济政策的作用
经济法律对经济政策同样也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政策是制定仅仅法律的依据,一旦国家机关将政策定型化、法律化,就使经济政策具有了国家法律的性质,因此,从实质上说,执行了经济法律也就实现了经济政策。法律的特征也决定了它是实现经济政策最有效的手段:首先,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法律用其具有的普遍约束力,使社会各个方面都加以遵守,这样,经济政策在社会范围内广为实现。其次,法律以其国家强制力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法律的国家强制力使其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效力,经济政策一旦转换为经济法律,就保证了其最有效的实现。最后, 以国家规范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
总之,经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指导,经济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也离不开经济法律的推动。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经济法律不能代替经济政策的地位,经济政策也不能无视经济法律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作出探讨。
(一)二者的制定程序
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由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据职权制定的,其体现的属性,更多的是执政党的意志,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经济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在程序上,经济法律的立法要求抽象原则化,也较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加严格、复杂。
(二)二者的表现形式
经济政策通常以政府部门的决议,通知,纲领性文件,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形式出现。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而经济法律是以制定法的条文形式条文形式颁布执行,有其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作为一般规范,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三)二者的稳定性
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及时性和灵活性,需要跟紧经济的发展形势灵活应对,以维持国家队经济生活的有效调控;而经济法律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长久性,杜绝朝令夕改,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四)二者的调整范围
就二者的调整范围上,有人认为“经济政策适用于那些急需解决的、临时性的经济问题,经济法律则适用于规范和调整那些需要严格界定、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但我认为,经济政策,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领导调控手段,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其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国家这一主体;而经济法律则一般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可以说,经济法律是将经济政策中某些原则性的内容,在一段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经济目标和调整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和规范化。
总之,以上的几点差异,表明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他们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不能将二者相互混淆甚至相互代替。
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探讨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到二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作出更加理智全面的决策,更好的完善目前的经济法律体系。
[1]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法律构成和运行的经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魏振瀛。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曹平。我国商法法律地位初探[s]。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
[4]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5]百度百科。经济政策词条
[6]丁圣伟,陈亮。试论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7,(1)
关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二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国际物流对于国际贸易的促进与交互作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大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本文先分析了国际物流对促进我国对外经贸的作用,然后讨论了提升国际物流的关注要点。
关键词:国际物流;对外贸易;贸易经济
1、推动对外经贸发展
当下我国的国际物流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方法,这种国际物流虽然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要,但是在效果上差强人意。为了实现国际物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应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物流需求,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体系。中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国际贸易活动有望长期开展,国际物流需要调整自身结构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际物流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国际物流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紧密结合。形成以中国为中心,构建起一个国际物流运输网络,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控制,实现国际物流的网络化与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国际物流应加强联网,重点把握住接壤国家的经贸往来,这样能够在物流运输距离上占有绝对优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并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规模。
3、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而产生的,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国际物流具有很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国际物流发展向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能够有效减小我国的对外经贸成本,提升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空间。通过国际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还能够降低我国对外经贸的成本,有利于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打价格牌,以求长期稳定发展。
1、国际物流运输速度有待于提高
国际物流运输速度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我国的中外贸易活动频繁,国际物流对贸易的成交效率有影响,如果国际物流机制臻于完善,就能够在贸易达成一致后快速完成交易。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对工作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物流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成交速度,就会失去竞争力。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如果国际物流服务质量好且速度非常快,则能够有效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我国对外经贸的收益。
2、国际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规模扩大
国际物流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有直接影响,国际物流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订单的数量和贸易成交量,国际物流工作效率低,就会直接导致中外经贸往来受限,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对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日的国际物流发展较早且运营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外贸易经济发展。所以,只有中国的国际物流发展强大,才能够促进中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3、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成本
国际贸易成本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销售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销售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很难有削弱的可能性;生产成本与物料和物价息息相关,也几乎没有降低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成了唯一可以减小成本的因素。
1、丰富运输方式
国际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输,运输方式决定了运输的速度与质量,因此,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才能够实现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海陆和陆路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国家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在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等方式上下功夫。此外,还要充分借力以强化自己的物流发展,比如管道运输和多国家联合运输等等,不断丰富运输方式提升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
2、提升仓储服务质量
决定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仓储,国际运输货物中很多货物对运输过程和存储温度以及湿度等有严格的限制。国际物流的仓储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信誉度,如果储藏条件都能够严格达标,无疑会促进物流和中外经贸的发展,直接损害我国在国际经贸中的诚信形象。
3、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的特殊环节,指的是在开展国际物流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消费者需求或者货物性质对货物进行拆分包装或包装装饰印刷等,这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加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货物运输中的流通加工,在确保货物安全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确保物流活动的进行能为整个贸易活动做出成本压减贡献。
4、货物装卸与信息管理
货物装卸看似是国际物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对货物以及贸易活动的影响不大,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该环节十分重要且可控性小,既要确保货物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转移,又需要保证货物装卸本身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国际物流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的支撑,国际物流信息比国内物流信息更加完善及时,每一个环节的运输时间和现象都能够被完整记录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使贸易信息有据可查,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完整的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对于中外经贸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提升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才能够为中外经贸活动提供基本的运输保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在国际上有了很强的影响力,中国正处于“走出去”的阶段,国际物流对中国商品“走出去”的速度有直接影响。因此,物流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运用物流专业知识和国家经贸发展的知识来逐步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为中国的对外经贸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关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三
1.由于氟利昂,可以存在50至100 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也只能在()以后才有可能复原。
a、2050年
b、2051年
c、2052年
d、2053年
2.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新技术属于()
a、降碳技术
b、零碳技术
c、消碳技术
d、高碳技术
3.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
a、单位gdp能耗
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
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4.下面属于低碳产出指标的是()
a、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b、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
c、清洁煤占煤能源比例
d、单位能源消耗
5.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机制
b、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6.()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a、保护环境
b、人口众多
c、发展科技
d、计划生育
7.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低
8.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a、一
b、二
c、三
d、四
9.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a、区域产业
b、城市基础设施
c、人居环境
d、社会生产
10.()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a、计划生育 b、发展低碳经济
c、发展循环经济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12.臭氧(o3)在遇到h、oh、no、cl、br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
a、o1 b、o2 c、o3 d、o4 13.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包括()
a、人口
b、环境
c、资源
d、科技
14.()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a、生态责任
b、发展观
c、监督
d、追究制度 15.()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循环经济
b、可持续发展
c、低碳经济
d、绿色经济
16.中国于()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7.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为()
a、a模式
b、b模式
c、c模式
d、d模式
18.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消费
b、生产
c、投资
d、政府
19.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d、在低碳模式内部,不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
20.(),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a、1997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6年
2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b、调整能源结构
c、遏制奢侈浪费
d、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2.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值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
a、低
b、高
c、无关
d、无法确定
23.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
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
d、能源技术创新 24.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
a、200亿
b、300亿
c、400亿
d、500亿
25.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不包括()
a、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c、可过度开发原则
d、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6.能源短缺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
a、人口激增
b、过度开发
c、资源利用不足
d、产能落后
27.“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是在借鉴国外三种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不包括()
a、丹麦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8.增物质化模式是指()
a、a模式
b、b模式 c、c模式
d、d模式
29.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
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技术进步与创新
d、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30.()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32.《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受控温室气体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3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c、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所做的贡献
d、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34.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35.()就是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36.我国()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铁矿石
37.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西南
38.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
a、200年 b、100年
c、150年
d、250年
39.臭氧()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
a、o1 b、o2 c、o3 d、o4 40.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41.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
a、二氧化氯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42.排污权交易对市场机制的利用最充分,它的实施需要合适的条件不包括()
a、ppp原则
b、良好的信用体系
c、完善的市场条件
d、政府对污染者排污的有效管理
43.离差值增大,表明候变化敏感性也()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未知
44.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
a、35% b、45% c、55% d、65% 45.刘贵富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为()
a、“1+3”模式
b、“1+5”模式
c、“2+3”模式
d、“2+4”模式
46.国际循环是指()
a、小循环
b、中循环
c、大循环
d、超大循环
47.光伏产业的核心是()
a、发展低碳技术
b、推进清洁生产
c、太阳能综合利用
d、降低能源消耗
48.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a、产品营销模式 b、市场营销模式
c、绿色营销模式
d、持续营销模式
49.国内燃煤造成的()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钙
d、二氧化硅
50.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比重偏高
a、工业
b、农业
c、服务业
d、第三产业
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0 题)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调整能源结构
c、遏制奢侈浪费
d、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
a、产生气候异常
b、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c、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d、加剧水土侵蚀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先进
4.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a、政府
b、企业
c、高等院校
d、科研院所
5.赵波、严立冬建立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控制层是()
a、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
b、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c、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d、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6.冯之浚提出的社会子系统的指标包括()
a、就业
b、平等
c、福利
d、安全
7.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努力减少重大自然灾害
d、预测城市化、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改善环境
8.冯之浚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
a、经济子系统
b、社会子系统
c、生态环境子系统
d、消费者因素
9.“低碳”概念由()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a、低碳经济
b、碳生产率
c、碳关税
d、碳排放
10.气象要素有()
a、温度
b、降水
c、风
d、雷雨
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20 题)
1.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也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
正确
错误
2.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正确
错误 3.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正确
错误
4.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
正确
错误
5.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正确
错误
6.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正确
错误
7.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
正确
错误
8.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低碳责任
正确
错误
9.发展低碳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确
错误
10.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确
错误
11.发展低碳经济,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间的关系,应尽量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可以忽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正确
错误
12.如何解决排污权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将是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起步成败的关键。
正确
错误
13.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
正确
错误
14.2011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正确
错误 15.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比一直居于较高水平。
正确
错误
16.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正确
错误
17.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尽快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经营的局面,坚持走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正确
错误
18.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
正确
错误
19.能源利用指标中能耗强度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越小,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正确
错误
20.我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低碳产业的发展
正确
错误
关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心得体会总结四
经济学教学思考和建议论文
摘要:经济学自从十五、十六世纪在欧洲萌芽以来,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我国的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经济学这门学科。原本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如人意,高校教师在经济学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从目前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高校
1我国目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环节设置上
关于经济学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少的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一般高校中关于经济学学科的设置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课时48小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涵盖的范围太广,既要研究不同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不同阶段内的经济活动和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又要研究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学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包含的内容十分的复杂和繁琐,即使高校中关于经济学的课程只教授初等经济学的基础内容和中级经济学的部分内容,还是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详细教学,这就导致了高校老师在教学时只能对教学内容有重点、选择性的去教授,但是这样选择性的授课容易造成两个章节之间的断层,学生们无法做到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
1.2教学方法上
高校教师在经济学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普遍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以讲解式的教学为主,老师在课堂上把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自己理解和吸收的时间,大量的信息输送给学生,使得课堂上的气氛不活跃,学生们没有对知识进行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这些理论知识只在进行考试的时候能排上用场,学生们很难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另外是从经济学本身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萌芽于西欧,成长阶段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因此很多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研究,这些理论跟我国的国情、历史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别,本身经济学就是对于抽象规律的研究,再加上与我国的这些差距,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更加的困难,学生很难把经济学内容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不能学以致用,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1.3教学考核上
目前我们对于学生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上课出勤和课外作业为辅。这种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考核方式,就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学生对于课堂上所讲的经济学知识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在考试之前通过对名词解释、计算、论述等内容的死记硬背,基本上都能在考试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卷面上的高分成绩并不是我们进行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我们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吸收经济学知识,理解经济学中所讲到的各种规律,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这才能体现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2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2.1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
前文中已经提到,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学,上课时主要是老师在给同学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吸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高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封闭被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单纯的教师进行讲解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进行讨论和吸收理解知识的时间,对于那些具有开拓创新思维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天性的扼杀,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高校教师逐渐的意识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式,必须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气氛良好的课堂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交流保持平等客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目前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知识理论都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年的经济发展规律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的发展历史截然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经济学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再像之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其次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以兴趣作为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热爱学习。最后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考试时的高分成绩,而是学生能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的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苏亚日勒,那仁满达,滕英霞.关于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以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04):68-69.
[2]胡雪梅,范陈玉.关于经济学的教与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06):42+6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学校心理危机心得体会范本(优质9篇)
- 部队结合所学案例心得体会简短 部队典型案例心得体会(五篇)
- 干部十条禁令心得体会及感悟 党员干部十条禁令心得体会(三篇)
- 工厂违章操作警示心得体会实用 钢铁厂违章案例心得体会(5篇)
- 舞蹈推门听课个人心得体会简短 推门听课感想(4篇)
- 最新公务员个人工作计划(模板15篇)
- 老师思政课心得体会(汇总20篇)
- 网络上交友有哪些心得体会实用 网上交友优点(五篇)
- 最新小班六周工作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1篇)
- 学生幼儿专业知识心得体会实用 学生幼儿专业知识心得体会实用版(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我 国 经 济 状况分析报告范文如何写 中国 经 济 发展报告格式(4篇)10下载数 854阅读数 -
我 国 经 济 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6篇)41下载数 639阅读数 -
经 济 全球化对中国 经 济 的影响论文汇总经 济 全球化对中国 经 济 的影响及对策(2篇)32下载数 952阅读数 -
实现
我 国 经 济 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 实现我 国 经 济 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感悟(八篇)14下载数 489阅读数 -
实现
我 国 经 济 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 实现我 国 经 济 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体会(7篇)27下载数 647阅读数 -
国 民经 济 核算体系心得体会精选国 民经 济 核算与国 民经 济 核算体系(三篇)26下载数 76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