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 扬州抗疫情感悟(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1:37:06 页码:10
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 扬州抗疫情感悟(九篇)
2023-01-07 11:37:0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同里游览。

大家看到的牌楼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镇众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

走过三元桥,我们就进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镇史的同里古镇区。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同里的一园二堂三桥,请各位随我一起寻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同里古镇布局与众不同,市河如网,小桥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拥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古迹。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镇。

现在,我们来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他称心满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处,这就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的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生于1838年,26岁时到安徽投靠巡抚乔松年,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因作战有功,先后担任记名盐运史、候补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凤阳钞关等职。光绪五年(1879年)始任凤颖六泗兵备道,筑城垣,治驿路,建桥梁,开船塘及设育婴堂、戒烟局等,综合治理,效果显着。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镇压捻军不力,被人参奏,革职回乡。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建造了退思园。

退思园占地九亩八分,因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所以在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的巧妙设计下,退思园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

宅分为内宅和外宅,外宅有轿厅、茶厅以及正厅三进。我们现在位于茶厅,刚才进园时走过的是轿厅。轿厅和茶厅是停轿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场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有贵宾造访,园主必敞开正厅大门,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贵的客人,请走正厅大门入内。从厅内陈设可以看出,正厅的接待规格要明显高于茶厅,平时正厅大门关闭时,只能从陪弄出入。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内宅。内宅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主人任兰生,因为长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别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使各位能在这里见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为什么要建两个楼梯呢?东西两侧的楼廊既遮阳、避风、挡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楼时避让,一举多得。

大家看这两扇与退思园一样年龄的门。大门内木外砖,看似笨重,其实作用不小。谁能猜出它的作用吗?砖木结构,青砖能防火,门上闩后可防盗。现在我们来到宅之尾,园之序的中庭。

中庭设计围绕“待客”两字展开。与漏窗陪弄相接隐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刚靠岸的客船,将远道而来的客人载到热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两旁,右侧是园主任兰生亲手栽种的广玉兰,左侧这棵白玉兰是修复退思园时移栽的,玉兰树是春天开花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为什么要种玉兰树,而不是种桃树或其他在春天开花的树种呢?一是园主名字叫兰生,既为兰生,就不可无“兰”。二是玉兰寄意“金玉”,玉兰飘香意为金玉满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如果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作多日盘桓,坐春望月楼既可四季望月,吟诗酬唱,也可楼前踏月,静赏花木,使客人不觉客居异乡。岁寒居是主人在岁暮风雪之时,与知己围炉品茗论诗之所。因为园主被革职回乡而建园,经营多年的仕途毁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脑袋。因此,主人将自己与左、彭两人誉为岁寒三友。透过花窗,可见清幽的腊梅,坚毅的苍松和神秀的翠竹。浑然天成的“岁寒三友图”,使主客共叙的品位得到提升。

中庭与右园有“退闲小筑、云烟锁月”月洞门相通,园内有“九曲回廊”曲径通幽,漫游其间,步移景异。

退思园尽管只占9.8亩地,但园内亭台楼阁、廊船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且建筑尺度适宜,花木水石布局得体,既小巧玲珑,又朴实无华。园以池为中心,各式建筑皆紧贴水面,如浮水上,被当代园林学者、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誉之为“贴水园”。

退思草堂是全园的主景,古朴素雅,稳重气派,体现了主人的身份。退思草堂内隔屏后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原碑与太仓墨妙亭同时遭毁,故碑拓愈显珍贵。置身堂前贴水平台,环顾四周,一幅浓淡相宜、恬澹静谧的山水画长卷正缓缓展开。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同里游览。

大家看到的牌楼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镇众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

走过三元桥,我们就进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镇史的同里古镇区。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同里的一园二堂三桥,请各位随我一起寻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同里古镇布局与众不同,市河如网,小桥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拥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古迹。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镇。

现在,我们来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他称心满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处,这就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的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生于1838年,26岁时到安徽投靠巡抚乔松年,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因作战有功,先后担任记名盐运史、候补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凤阳钞关等职。光绪五年(1879年)始任凤颖六泗兵备道,筑城垣,治驿路,建桥梁,开船塘及设育婴堂、戒烟局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镇压捻军不力,被人参奏,革职回乡。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建造了退思园。

退思园占地九亩八分,因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所以在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的巧妙设计下,退思园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

宅分为内宅和外宅,外宅有轿厅、茶厅以及正厅三进。我们现在位于茶厅,刚才进园时走过的是轿厅。轿厅和茶厅是停轿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场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有贵宾造访,园主必敞开正厅大门,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贵的客人,请走正厅大门入内。从厅内陈设可以看出,正厅的接待规格要明显高于茶厅,平时正厅大门关闭时,只能从陪弄出入。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内宅。内宅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主人任兰生,因为长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别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使各位能在这里见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为什么要建两个楼梯呢?东西两侧的楼廊既遮阳、避风、挡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楼时避让,一举多得。

大家看这两扇与退思园一样年龄的门。大门内木外砖,看似笨重,其实作用不小。谁能猜出它的作用吗?砖木结构,青砖能防火,门上闩后可防盗。现在我们来到宅之尾,园之序的中庭。

中庭设计围绕“待客”两字展开。与漏窗陪弄相接隐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刚靠岸的客船,将远道而来的客人载到热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两旁,右侧是园主任兰生亲手栽种的广玉兰,左侧这棵白玉兰是修复退思园时移栽的,玉兰树是春天开花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为什么要种玉兰树,而不是种桃树或其他在春天开花的树种呢?一是园主名字叫兰生,既为兰生,就不可无“兰”。二是玉兰寄意“金玉”,玉兰飘香意为金玉满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如果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作多日盘桓,坐春望月楼既可四季望月,吟诗酬唱,也可楼前踏月,静赏花木,使客人不觉客居异乡。岁寒居是主人在岁暮风雪之时,与知己围炉品茗论诗之所。因为园主被革职回乡而建园,经营多年的仕途毁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脑袋。因此,主人将自己与左、彭两人誉为岁寒三友。透过花窗,可见清幽的腊梅,坚毅的苍松和神秀的翠竹。浑然天成的“岁寒三友图”,使主客共叙的品位得到提升。

菰雨生凉轩贴水而筑,菰雨生凉四字取意于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镜子是园主之子任传薪从德国带回,置身镜前香妃榻上犹如沐浴湖水之中,顿生凉意。“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的楹联,也是当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对园主任兰生的劝诫。

天桥北侧,矗立一块独体太湖巨石,形着驻足老人,故称老人峰。老人峰巅有灵壁石,酷似昂首寿龟,神形兼备。灵壁石原产地在楚霸王爱妾虞姬故里的安徽灵壁,俗称美人石。一般常见的灵壁石体积不大,而这块灵壁石体积硕大,十分罕见,它与太湖石自成一体,天衣无缝。在闹红一舸石舫后的九曲回廊处,有九扇纹饰各异的漏窗,漏窗上嵌有取意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诗句的石鼓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道出了退思园建筑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和表现自然的高超艺术。因而灵壁石、石鼓文漏窗纹饰和退思草堂内的《归去来辞》碑拓合称退思园三宝。

退思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堪称江南园林经典,因为它同时具备了琴棋书画、春夏秋冬八景。其中的琴棋书画四景指的是琴房、眠云亭、辛台、览胜阁。

请大家注意一下在退思草堂西后侧的揽胜阁,揽胜阁与坐春望月楼相连悬挑在花园西北角,独具匠心的设计,既可使宾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户就可饱览满园景色,又能按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要求顺乎自然地将男女分开。轻推花窗,窗外美景如画展现眼前。它在成为全园制高点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北墙与西墙之间的呆板死角,使整个建筑布局有了动感。

我们再说春夏秋冬四景。春景是“坐春望月”,夏景是“菰雨生凉”,冬景是“岁寒三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秋景“天香秋满”所在。大家请看,这里遍植丛桂,每当桂花飘香之时,馥郁芬芳,盈室绕阶,红枫与金桂、银桂相间,衬以蓝天白云,粉墙黛瓦,更觉秋高气爽。若在清风明月之夜,邀三五知己在此品茗赏花,更是使人心旷神恰。

从进园以来我们一直在感受着退思园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在结束退思园的游览之前,请大家关注自己脚下,我们现在所踩的是一块福地。请看,中间的“寿”字,隐意长命百岁,周围五只蝙蝠隐意富贵、康宁、善德、好运、长寿五福,幸福之福。五福捧寿,有寿有福,围绕福寿转一转,福寿双全轮回转。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绕“福寿”一圈,再随我出退思园。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退思园以贴水园而著称于世,同时因为设计者袁龙继承了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师、《园冶》作者计成的造园艺术,使得退思国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的杰出作品而得到世人的关注。1986年,美国纽约市以退思园为蓝本在该市斯坦顿岛植物园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庄”。可见退思园已不是同里人的退思园,而是全世界的退思园了。

现在我们来到了古镇的中心。不知大家对“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所概括的江南水乡特征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大家只要留意小河两旁的石驳岸,单落水或双落水的河埠,镶在驳岸上系船用的缆船石,那造型各异、散于各处的古朴中透着精神的桥梁,还有铺排整齐的块石路面,以及面水或依水的民宅,也许就会像余秋雨先生那样有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心愿。

是崇本堂,整个建筑占地不足一亩,沿中轴线向北纵深发展。从沿街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到下房共分五进,从正厅到后楼,建筑里前低后高结构,民间称之为“连升三级”,是江南宅园纵深扩展的范例,它的实用价值在于通风和采光。

同里古镇以三多闻名,一是桥多,全镇有49座风格迥异的石桥。最古老的桥是建于南宋宝佑年间的思本桥,距今虽有七百多年,但仍巍然屹立。二是名人多,从宋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共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0多人,如元代进士、翰林承旨徐纯夫,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岑,《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等都是同里人。三是深宅大院、私家园林多。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柳亚子先生早年生活过的嘉荫堂,请大家随我一同进去参观。

嘉荫堂旧称柳宅,主人柳炳南是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亲戚。因经营油坊有方,发迹后从北厍迁到同里,花了两万两白银于1922年建起了嘉荫堂,堂内各处建筑都有十分精细的雕刻,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我们先看正厅,厅内高大宽敞,颇有几分侯门气派。因为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所以正厅也被俗称为纱帽厅,大家可以数一下,帽翅上一共刻着八幅《三国演义》戏文透雕,有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这组透雕已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再请看,五架梁正中雕刻着八骏图,梁的两端刻有凤穿牡丹,凤即凤凰,又称吉祥鸟,牡丹又叫富贵花,凤穿牡丹隐意富贵吉祥。梁底的两幅图案请大家辨认一下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称心如意和必定高中,以图会意,讨个好口彩。

这是一座仿木结构的清水砖雕门楼,大家已经注意到门楼上枋的浅浮雕图案与刚才庭院地上的图案一致。有谁知道它们叫什么?这一组图案叫做“暗八仙”,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八位仙人,所谓“暗八仙”就是见物不见人,见物似见人。上面的每一种图案分别代表一位神仙。如葫芦指铁拐李,宝剑指吕纯阳,朝板指曹国舅,笛子指韩湘子,鱼鼓指张果老,荷花指何仙姑,花蓝指蓝采和,扇子指汉钟离。将“暗八仙”放在上枋,是暗喻做生意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字牌上“厚道传家”四字则是主人希望后人将诚恳和宽容的待人之道世代相传。下枋中央部位的“福禄寿”深浮雕,是祈盼未来生活能够三星高照。整个门楼砖雕简单朴素,寓意丰富,能够使人产生美好联想。

在结束今天的讲解之前,请大家一起到明清街去走走。明清街因街道两旁建筑为明清风格而得名。1983年谢铁骊导演以崇本堂为主场景,以明清街、三桥景区为外景地,拍摄了《包氏父子》。从此同里古镇就成为众多影视导演心目中的天然摄影棚。1999年4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将同里古镇指定为影视摄制基地。

在这条街上,店家销售的大多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食品,最富有同里特色的旅游食品有状元蹄、腌菜苋、闵饼、芡实、小熏鱼以及各种精美糕点等。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当然,为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购买时请向店家索要购物凭证。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三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_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_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_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_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_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_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四

con1();

江苏的夏天,很炎热,但是跟湖北的夏天的炎热相比,似乎又变得不值一提,似乎又多了些许情趣。炙热的太地,微凉的清风,似乎也只有那些雨后彩虹才值得彩虹。

或许的确有人认为美的唯有彩虹,对于那些审美单一的人来说的人来说的确是的。但对于我而言,是大错特错。

在这儿,夏天虽到了,但是仔细观察,放下焦躁,瞧,那些花儿在火烤下毫不畏惧,挺立着,绽放着,微笑着。成千上万个蜜蜂嗡嗡的闹着,五颜六色的蝴蝶也与它们共舞。"映日荷花别样红",不错的,像害羞涨红了脸的孩童,轻轻地摇动着脑袋。湖边的山水不客气地将自己的身影复刻到这面明镜之中,杨柳也将自己复刻进来,高兴起来了,晃动着自己的长发。

道路旁的树,顶着一团绿发,心平气和的挺立着。由树根到树上,再由树上到天空,晴空万里,太阳照着人间,人间如蒸笼似的,大人们躺在床上,吹着风扇,舒适地睡着。这时一群不怕热的孩子一股脑地冲了出来满分作文网https:///,在树下做游戏,笑着,跑着,捉几回迷藏,打几次乒乓球,喝几口冰水。人们欢乐着,树无私奉献着。

傍晚,没有中午的炎热,取之而来的是暖和。人们有的在做饭,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在散步,很少有人能从忙碌抽身,而那些游手好闲之人却欣赏到了晚霞,淡淡的血色在天空中一抹一抹的散开,联合到我夜晚的星星,似乎构成一面五星红旗,象征着公正。天空渐渐拉上一张黑色的窗帘上了灯,昏黄的灯光也告诉孩子们该回去了,那些没有回去的,一定会受到家长的劈头盖脸一顿骂,但那也是对他们的关心和担忧。

天空已经完全拉上了帘幕,出现了香蕉似的月牙,伴随一眨一眨的星星,共同照亮着大地。雨是最寻常的,每过一阵子就下,一下就是三两天。但是可别恼,他是在给那些饥渴难耐的植物滋润着,好似一个园丁。一滴滴豆粒般的"白水晶"落下,成了一滩滩的水。

江苏的夏天,是多么壮观!多么伟大!希望新的一年,你能快点回来。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五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之后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此刻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以前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问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舫轻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此刻展此刻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她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

【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那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述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那里的景色。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堤边的柳与别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推荐在河堤两岸超多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炀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所以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所以杨柳成了扬州的市树。

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挑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的确是:“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各位游客:此刻我们所在之处就叫桃花坞,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环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

【四桥烟雨—徐园】

各位游客: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它与江南绍兴一样桥多、桥美,不一样的是,绍兴以梁桥为多,而扬州却以拱桥见长。此刻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叫“四桥烟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间,以前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这四桥烟雨楼,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近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桥桥不一样,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一样的落点和构架将全彻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来扬州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趣园”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御笔。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我们入内。清初那里是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宝山曾任辛亥革命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统管两淮及八百里长江的缉私。他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政府,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袁世凯,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袁世凯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此时,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不待请求,主动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他情绪还比较沉重,所以“徐”字为行楷,而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遭劲。

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小金山—风亭—本樨书屋】

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样构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来的河泥人工堆积而成的。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兴,即命重赏。

对了,刚才有位游客问,扬州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称?杭州有个西湖,那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那里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下方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显示出文学艺术的特征。此刻我们来到了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古柏两株,树龄都在220xx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笼叠翠。请大家随我走进琴室的庭院,请看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这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木标书屋。游客们:大家请持续安静。为什么?因为那里是读书所在,自然要安静了。园内种有老桂树15株,花开时节浓香醉人,又名“桂园”,木挥是桂花的别称。

【吹台—五亭桥—白塔】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吹台,也叫“钓鱼台”。提起钓鱼台,我们会想起北京国宾馆的钓鱼台,另外还有陕西宝鸡姜太公的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自有其高妙之处,伸出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丈许,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个吹台既无繁杂的斗拱挑出,又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显得朴实无华。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亭内有沙孟海题“吹台”匾。谁知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此地,觉得此处更宜钓鱼,于是勃发钓鱼之兴。这下忙坏了手下人,管事的盐商火速暗中挑选水手,潜入水下,以荷叶盖顶,以荷茎换气。每当乾隆落竿垂钓,水手就将活鱼一条条挂上构去,乾隆举竿鱼跃,大家都喝彩欢腾,以为水神也从太君心意,盐商也自然得到奖赏。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游客们:前面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环拱石桥就是五亭桥。五亭桥不仅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国风景名胜中独一无二的景观,因桥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称它为“五亭桥”。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一样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构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那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原先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北京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当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它究党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轮廓线也比北海白塔瘦长,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53参;相轮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楼—二十四桥—小李将军画本轩】

各位游客:不知你们是否发现我们刚才走过的路程,从虹桥到小金山为一折,湖面由南北转为东西,过吹台,穿五亭桥到此又一折,湖面由东西转为南北,直到蜀冈山麓。第二转折处的起点就是前面那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钵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个性是这幅壁画《玉女吹萧图》,采用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

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半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

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指的是谁呢?据记载,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因此,我们这天透过扇形窗户观赏对面熙春台金碧辉煌的廓影,能够联想起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桥因何得名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前来观赏。过了画本轩向北过小石桥西折便是那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了。请看,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那里,我们并未见到二十四桥桥名,但却处处暗示二十四之意。当然也有人说二十四桥指的是二十四座桥,然而我们对二十四桥似乎也不必作繁琐的考证。倒不如对杜牧诗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许多中外名人前来观赏那里的景观。

1991年10月,陪同朝鲜劳动党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景区时,他们走到杜牧的诗碑前,一齐观赏并朗诵了毛泽东手书的杜牧绝句。在熙春台,20名弹古筝的小朋友齐声欢呼“金爷爷好”,并为金日成和江弹奏了民乐《渔歌唱晚》,赢得了一片掌声。

“二十四桥月如约,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是长期旅居国外的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来游览瘦西湖后发出的感叹,不知各位对此有无同感。作为导游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风采能拨动您的心弦,给您留下清新隽永的回忆。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xx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 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个园史料馆(二选一)

“黄氏家史”展厅

现在来到的是个园史料馆“黄氏家史”展厅。个园黄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文献史料不足的关系而显得神秘。但随着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搜寻与研究,完整地还原了以黄至筠为中心的黄家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黄家谱系图。这份谱系,自黄家汉代始祖黄香起始。黄香即著名《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三字经》所录:“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就是他。这是黄至筠父亲黄凝,这一排是黄至筠的五个儿子,最下一排是黄至筠的孙辈。

黄至筠父亲黄凝,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直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知州,后任江西抚州知府,因政绩突出被乾隆皇帝亲自接见,最后在抚州任上病逝。

这是《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卷——黄凝履历

这是《黄稼堂太守传》

二份重要硃卷:上面的是黄至筠堂侄黄锡钧参加同治癸酉科(1873年)乡试硃卷,下面的则是黄至筠嫡孙黄赞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中“拔贡”硃卷。

“硃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而由专人重新誊抄过的考卷。因为是用朱笔(红笔)誊抄,故名“硃卷”。 硃卷最前有考生履历一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园主黄至筠字韵芬,一字个园,扬州甘泉人,原籍浙江仁和。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即选道加十四级,诰授资政大夫。因屡次捐资朝廷赈灾及军费开支,曾两次获得进京祝寿,入圆明园听戏的待遇。黄至筠曾三度起落,期间都凭借他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经商能力坐稳了两淮盐商首总,即使在道光年间盐政改制,两淮盐业趋于没落的背景下,依然能力挽狂澜将扬州盐业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黄至筠作为一名经商奇才,同时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现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

这是黄至筠二品顶戴的官服、官补、顶戴、官帽、花翎。两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家故事。

这一面墙是介绍黄家五位公子的生平,他们都是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的才子,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大家可以自由观看一下。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七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之后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此刻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以前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问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舫轻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此刻展此刻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她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

【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那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述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那里的景色。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堤边的柳与别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推荐在河堤两岸超多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炀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所以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所以杨柳成了扬州的市树。

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挑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的确是:“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各位游客:此刻我们所在之处就叫桃花坞,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环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

【四桥烟雨—徐园】

各位游客: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它与江南绍兴一样桥多、桥美,不一样的是,绍兴以梁桥为多,而扬州却以拱桥见长。此刻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叫“四桥烟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间,以前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这四桥烟雨楼,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近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桥桥不一样,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一样的落点和构架将全彻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来扬州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趣园”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御笔。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我们入内。清初那里是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宝山曾任辛亥革命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统管两淮及八百里长江的缉私。他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政府,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袁世凯,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袁世凯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此时,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不待请求,主动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他情绪还比较沉重,所以“徐”字为行楷,而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遭劲。

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小金山—风亭—本樨书屋】

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样构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来的河泥人工堆积而成的。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兴,即命重赏。

对了,刚才有位游客问,扬州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称?杭州有个西湖,那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那里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下方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显示出文学艺术的特征。此刻我们来到了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古柏两株,树龄都在220xx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笼叠翠。请大家随我走进琴室的庭院,请看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这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木标书屋。游客们:大家请持续安静。为什么?因为那里是读书所在,自然要安静了。园内种有老桂树15株,花开时节浓香醉人,又名“桂园”,木挥是桂花的别称。

【吹台—五亭桥—白塔】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吹台,也叫“钓鱼台”。提起钓鱼台,我们会想起北京国宾馆的钓鱼台,另外还有陕西宝鸡姜太公的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自有其高妙之处,伸出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丈许,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个吹台既无繁杂的斗拱挑出,又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显得朴实无华。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亭内有沙孟海题“吹台”匾。谁知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此地,觉得此处更宜钓鱼,于是勃发钓鱼之兴。这下忙坏了手下人,管事的盐商火速暗中挑选水手,潜入水下,以荷叶盖顶,以荷茎换气。每当乾隆落竿垂钓,水手就将活鱼一条条挂上构去,乾隆举竿鱼跃,大家都喝彩欢腾,以为水神也从太君心意,盐商也自然得到奖赏。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游客们:前面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环拱石桥就是五亭桥。五亭桥不仅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国风景名胜中独一无二的景观,因桥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称它为“五亭桥”。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一样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构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那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原先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北京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当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它究党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轮廓线也比北海白塔瘦长,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53参;相轮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楼—二十四桥—小李将军画本轩】

各位游客:不知你们是否发现我们刚才走过的路程,从虹桥到小金山为一折,湖面由南北转为东西,过吹台,穿五亭桥到此又一折,湖面由东西转为南北,直到蜀冈山麓。第二转折处的起点就是前面那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钵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个性是这幅壁画《玉女吹萧图》,采用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

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半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

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指的是谁呢?据记载,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因此,我们这天透过扇形窗户观赏对面熙春台金碧辉煌的廓影,能够联想起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桥因何得名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前来观赏。过了画本轩向北过小石桥西折便是那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了。请看,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那里,我们并未见到二十四桥桥名,但却处处暗示二十四之意。当然也有人说二十四桥指的是二十四座桥,然而我们对二十四桥似乎也不必作繁琐的考证。倒不如对杜牧诗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许多中外名人前来观赏那里的景观。

1991年10月,陪同朝鲜劳动党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景区时,他们走到杜牧的诗碑前,一齐观赏并朗诵了毛泽东手书的杜牧绝句。在熙春台,20名弹古筝的小朋友齐声欢呼“金爷爷好”,并为金日成和江弹奏了民乐《渔歌唱晚》,赢得了一片掌声。

“二十四桥月如约,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是长期旅居国外的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来游览瘦西湖后发出的感叹,不知各位对此有无同感。作为导游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风采能拨动您的心弦,给您留下清新隽永的回忆。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八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周近400公里,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山峰,共有72峰。

太湖横跨江苏、浙江两省,但作为风景区,最精华的部分则在无锡。游览太湖,一般都是游览位于太湖北部的无锡太湖风景区,其胜处又在鼋头渚。

太湖绝佳处在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鼋头伸入湖中,故称为鼋头诸。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笠泽、又名五湖。面积三万六千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的最佳地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从1920xx年开始建园。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游人进园先至“太湖佳绝处”牌坊,过“间津”、“利涉”门后,渐行至长春桥边。这里初春时樱花破绽怒放,排红粉白,一树树,一片片,像彩云,似晨雾,灿烂眩目。这些樱树是日本友人赠送的。

过了长春桥,从“具区胜境”牌坊左转,有荷花池,曲桥和湖心亭。“藕花深处”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清芬屿”位于荷池中央,有小桥相通,上筑3间古式敞厅,名“诵芬堂”。曲折幽深,动中有静,景色富于变化,与浩瀚的太湖相映成趣。

登上鼋头,绕过矗立的灯塔,只见一块未经雕琢的巨石立于绿树丛中。正面刻有“鼋头渚”三字,为秦敦世所写。游人到此,纷纷摄影留念。反面“鼋渚春涛”囚字为清末唐陀手笔。站在此间,面向太湖,即可见似神龟漂游的3个小岛,即为”三山”。三山,亦称笔架山,由西鸭、大矶和小矶3个湖岛组成。距鼋头渚2.6公里,面积12公顷,最高处49.8米。

山上筑有环山公路,又有石桥使三山联成一体。山上边植松、竹、枫、樟及批把,红橘等。还散养了猴群,更增添了野趣。近年来,三山已成为一座令人神往的大湖仙岛。最佳的游览线路为:牌坊影壁——洞天福地——会仙桥——月老祠和鸳鸯亭——天都仙府——天门、摘星亭——天街——灵霄宫——太乙天坛。沿着环岛幽径散步漫游,微风拂面、赏日出、观日落、宛如身入仙境。

离开“鼋渚春涛”巨石,不远处即可见一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下崖石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字样。再放眼望去,沿湖的峭壁上刻有“包孕吴越”、“横云”的摩崖题字。湖上薄雾迷蒙时,“横云”二字点出了鼋头渚一带风景的特色。循山路而上,有一座仿宋明的古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中堂书有“天然画图”额,两旁槛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拂画栋。

此间风景胜洪都”,意即在澄澜堂看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阁看鄱阳湖还要美。离此循山向左,可登飞云阁,劲松楼。一路直上。则可到广福寺,万方楼,万浪桥一带。如从七十二峰山馆、小南海,陶朱阁则可到达鹿顶山的最高处光明顶,俗称“海龟之背”。山顶舒天阁巍峨耸峙,登阁远眺,可鸟瞰整个太湖山水。“鹿顶朝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上彩霞万道,给群山披上金色,给湖水撒下一片金点,十分壮观。

鼋头渚公园是一个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修饰为辅的园林。当游人进入公园的大门,看到的是花木、庭园,根本见不到太湖的影子。只有当你在庭园内走出一段路,登上一个高阶,那浩瀚壮阔的太湖,一下子展现在你的眼前,使你感心胸开阔。这就是采用我国园林艺术的“欲露先藏”的手法。

鼋头渚公园花木扶疏,郁郁葱葱;湖岸怪石嶙峋,曲折多变;在绿树丛中,又有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万浪桥、万方楼、光福寺、陶朱阁、光明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整个公园景色秀丽多姿。

蠡园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园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为主;另一部分以湖边的千步长廊、沿湖长堤为主。 千部长廊一边紧靠碧波荡漾的蠡湖,一边是砌有不同团案的89扇花窗的长墙,墙壁上还嵌着一些珍贵的石刻。

蠡湖、蠡园皆因著名历史人物范蠡而得名。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曾与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后人为纪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对于江苏援沪抗疫情心得体会总结九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周近400公里,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山峰,共有72峰。

太湖横跨江苏、浙江两省,但作为风景区,最精华的部分则在无锡。游览太湖,一般都是游览位于太湖北部的无锡太湖风景区,其胜处又在鼋头渚。

太湖绝佳处在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鼋头伸入湖中,故称为鼋头诸。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笠泽、又名五湖。面积三万六千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的最佳地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从1920xx年开始建园。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游人进园先至“太湖佳绝处”牌坊,过“间津”、“利涉”门后,渐行至长春桥边。这里初春时樱花破绽怒放,排红粉白,一树树,一片片,像彩云,似晨雾,灿烂眩目。这些樱树是日本友人赠送的。

过了长春桥,从“具区胜境”牌坊左转,有荷花池,曲桥和湖心亭。“藕花深处”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清芬屿”位于荷池中央,有小桥相通,上筑3间古式敞厅,名“诵芬堂”。曲折幽深,动中有静,景色富于变化,与浩瀚的太湖相映成趣。

登上鼋头,绕过矗立的灯塔,只见一块未经雕琢的巨石立于绿树丛中。正面刻有“鼋头渚”三字,为秦敦世所写。游人到此,纷纷摄影留念。反面“鼋渚春涛”囚字为清末唐陀手笔。站在此间,面向太湖,即可见似神龟漂游的3个小岛,即为”三山”。三山,亦称笔架山,由西鸭、大矶和小矶3个湖岛组成。距鼋头渚2.6公里,面积12公顷,最高处49.8米。山上筑有环山公路,又有石桥使三山联成一体。山上边植松、竹、枫、樟及批把,红橘等。还散养了猴群,更增添了野趣。近年来,三山已成为一座令人神往的大湖仙岛。最佳的游览线路为:牌坊影壁——洞天福地——会仙桥——月老祠和鸳鸯亭——天都仙府——天门、摘星亭——天街——灵霄宫——太乙天坛。沿着环岛幽径散步漫游,微风拂面、赏日出、观日落、宛如身入仙境。

离开“鼋渚春涛”巨石,不远处即可见一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下崖石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字样。再放眼望去,沿湖的峭壁上刻有“包孕吴越”、“横云”的摩崖题字。湖上薄雾迷蒙时,“横云”二字点出了鼋头渚一带风景的特色。循山路而上,有一座仿宋明的古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中堂书有“天然画图”额,两旁槛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拂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意即在澄澜堂看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阁看鄱阳湖还要美。离此循山向左,可登飞云阁,劲松楼。一路直上。则可到广福寺,万方楼,万浪桥一带。如从七十二峰山馆、小南海,陶朱阁则可到达鹿顶山的最高处光明顶,俗称“海龟之背”。山顶舒天阁巍峨耸峙,登阁远眺,可鸟瞰整个太湖山水。“鹿顶朝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上彩霞万道,给群山披上金色,给湖水撒下一片金点,十分壮观。

鼋头渚公园是一个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修饰为辅的园林。当游人进入公园的大门,看到的是花木、庭园,根本见不到太湖的影子。只有当你在庭园内走出一段路,登上一个高阶,那浩瀚壮阔的太湖,一下子展现在你的眼前,使你感心胸开阔。这就是采用我国园林艺术的“欲露先藏”的手法。

鼋头渚公园花木扶疏,郁郁葱葱;湖岸怪石嶙峋,曲折多变;在绿树丛中,又有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万浪桥、万方楼、光福寺、陶朱阁、光明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整个公园景色秀丽多姿。

蠡园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园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为主;另一部分以湖边的千步长廊、沿湖长堤为主。 千部长廊一边紧靠碧波荡漾的蠡湖,一边是砌有不同团案的89扇花窗的长墙,墙壁上还嵌着一些珍贵的石刻。

蠡湖、蠡园皆因著名历史人物范蠡而得名。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曾与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后人为纪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