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4:31:14 页码:12
2023年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0篇)
2023-11-21 04:31:14    小编:ZTFB

总结心得是我们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可以更好地铭记和利用那些宝贵的经验。同时,要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夸大和虚假的描述,保持真实的呈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雕塑课程一直是许多初中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通过创造有形的艺术品,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雕塑课程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本文将分享我在雕塑课件学习中的体验和体会。

第二段:课件的优点。

电脑课件的使用使得雕塑艺术更具现代感,并且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些需要立体展现的作品。此外,使用电脑课件还可以使雕塑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可以通过熟悉操作软件来更好地完成作品,避免了长时间在实际作品中出现的失误,从而大大缩短了制作工艺。而且,课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雕塑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技巧,并且可以在课后进行回顾和学习。

第三段:课件的实践操作。

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我发现制作一个雕塑作品需要注意许多细节,比如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材料,如何使用工具和如何进行调色。而这些技巧和知识,都可以通过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学习得到逐渐改进。

第四段:课件带来的启示。

通过雕塑课件的学习,我更好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创意和如何运用我的想象力。我开始尝试更多的创意探索,并不断在制作中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创作过程中,不只是要重视自己的感觉和打破常规的思维,还要注意创意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力求作品达到最大的美感。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雕塑课件的学习,我不仅积累了许多实践技巧和知识,还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和意义。对我来说,雕塑课程不只是一堂普通的课,更是开启自然创造之门的一次重要的体验。希望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能够继续通过创意探索和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素养,同时继续体验这份属于艺术、创造和发现的魅力。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课本中对于重点内容的总结。

新教材中已经取消了旧版本中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在旧教材中,较易把握,而在新教材中,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这个改变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自主学习去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学生不论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的领悟能力、学习基础来看都无法达到新教材设计的初衷,再加之高一地理的学科地位,这种改变反而加重了教师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负担。

2、取消了一些基本知识的铺垫。

在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文都会对本单元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学习,再引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而难,例如:旧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的比较。新教材中则取消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这种内容上难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旧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学生课堂的学习量。

3、案例、活动的增加。

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动的大量添加则是一个创新之处。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有些问法太简单。

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教师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而新课改则改变了这种模式。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评定引入了大学的学分模式,除了以卷面测试来评定学生外,还加入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平时作业(完成质量)、探究活动、平时测试(进步程度)等确定分数,最终由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两者分数之和来确定学分。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评价模式更科学、更全面;而且学分制的提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今年是海南省再次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各个学校都在实施和探索中,但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指挥棒,那就是初中地理会考。只有初中地理会考的改革,才能很好的解放学生和一线教师,才能更好的执行新课改,在会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之下,新课改也是很难进行下去。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基本上课堂属于满堂灌。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

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

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气候地理概念: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的主要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我国海洋资源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资源保护对策:

1.禁止过度捕捞,做到用养结合;

2.防治海洋污染。

海底资源丰富的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中国疆域特点:

1.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与我国接壤的国家:

(2004年,中国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

直辖市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级别。截至2012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4种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共有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中国的直辖市与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一样均为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因此行政地位与省相同;但是管辖区域与地级市相同,管辖区、县、自治县等。直辖市往往需要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特点: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丘陵的利用特点: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2.发展旅游业;

3.发展林业、畜牧业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根据地图说出台湾省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特征。

2、能分析台湾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台湾经济特色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能解释台湾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事实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

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台湾各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有很多美丽的称呼,如:

这个地方是?

学生:美丽宝岛就是台湾。

教师: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台湾的魅力。

播放视频《南台湾》歌曲。

二、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我们叫“台湾省”,凭什么?找出证据来。

1、元朝我们就已经开始管理台湾了。

2、离大陆很近,以前两陆地连在一起(播放视频)。

3、台湾很多方面从我们这边传过去的。

(庙会、春节、唐装、赛龙舟、孔子庙、妈祖)图片展示。

4、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台湾的'地理特征。

1、位置。

(1)出示全国版图,标志台湾位置:东部。

(2)看看台湾的轮廓,你觉得像什么。

(叶子、草履虫、香蕉等)。

(3)组成、周围海域。

提问学生(68页b图)。

提醒:钓鱼岛是台湾领土,保钓!

(4)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学生读出台湾大概的纬线范围,划分台湾的温度带。

位于太平洋中。

2、地形。

提问:69页b图显示台湾地形特征为?

考虑:为什么一般台湾旅游都是环岛旅游?

(地形影响交通、交通地形一起影响旅游)。

3、气候。

从课本69页c图总结台北或高雄的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4、河流。

根据气候与地形思考:台湾的河流特征。

(1)、长度(2)、流水速度。

教师用台湾河流状况图讲解。

四、自然环境的保护。

1、台湾森林覆盖率59%,差不多2/3。

提问:这个2/3跟什么一样(山地面积)。

2、台湾进行的自然环境保护p73。

五、经济。

亚洲四小龙之一。

播放视频《海岛的外向型经济》。

出示: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工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

六、4题课堂练习。

七、以图片介绍台湾。

美丽宝岛、植物王国、水果王国、海上米仓、樟脑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从公元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三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

“亚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险者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间,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到美洲探险,到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加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南美洲分开。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度40分,北纬52度13分),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度05分,北纬7度12分)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度05分,北纬65度37分),北至默奇森角(西经94度26分,北纬71度59分)。全洲面积为2422.8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

居民: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里居住着美国4/5、加拿大2/3的人口,其中以美国的纽约附近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伊利湖周围人口密度最大。西印度群岛中的波多黎各、马提尼克岛等处,也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面积广大的北部地区和美国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无人居住。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是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还有少数的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狄太人、日本人和华侨。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语和西班牙语。

自然环境: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呈倒置梯形。西部的北段和北部、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海湾。岛屿多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总面积大约为400万平方千米,为岛屿面积最大的洲。格陵兰岛面积217.5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岛。北美洲大陆部分地形可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南北纵列带:一、东部山地和高原。圣劳伦斯河谷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一般海拔300-600米,南部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之间。主峰米切尔山海拔2037米。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大西洋有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西侧逐渐下降,与中部平原相接。二、中部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哈得孙湾,南至墨西哥湾,纵贯大陆中部,平原北半部是多湖泊和急流的地区,南半部属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为世界著名的大草原。三、西部山地和高原,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条平行山地:东带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脉,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西带南起美国的海岸山岭,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岛屿,海拔一般为1000-1500米;中带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的海岸山脉、美国的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岭等等。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为北美洲最高峰。东带和中带之间为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海拔1300-1800来。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5米,为西半球陆地的最低点。北美洲的大河,除圣劳伦斯河外,均发源于落基山脉。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详。按河流长度依次为密西西比河、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格兰德河、纳尔逊河等。北美洲是多湖的大陆,淡水湖面积之广居各洲的首位,中部高平原区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谈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以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其次为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西部山地阻挡,来自大平洋的湿润西风不能深入内地,所以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南方的大西洋,空气湿润,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原的西北部和落基山脉以西在500毫米以下,太平洋沿岸迎西风的地区降水量剧增,有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约在2000毫米以上。加拿大的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边缘属寒带苔原气候,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部地区多属温带针叶林气候。美国的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多属温带草原气候。太平洋沿岸的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侯。西印度群岛、中美洲东部沿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

自然资源:北美洲矿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硫磺、铁、铜、镍、铀、铅、锌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黄杉、红杉、巨杉、铁杉筹,南部出产红木等优质木材。加勒比海、纽芬兰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

经济:北美洲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硫磺等,而锡、锰、钴、铝、金刚石、钽、铌等重要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北美洲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稻子、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大豆、玉米、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中美和西印度群岛诸国主要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地理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区。

东部地区:东濒大西洋,海岸曲折,多港湾,北美洲大部分港口集中在这一地区,圣劳伦斯河谷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海拔300-600米,多冰川湖,有湖泊高原之称;以南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一般海拔1000-1500米,山脉西侧为阿巴拉契亚高原,山脉与大西洋问有狭窄的山麓高原和沿海平原。众多短小湍急的河流经山麓硬、软岩层的交接处,形成瀑布,因而从纽约向西南至哥伦布一线有“瀑布线”之称。本区是北美洲工业和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

中部地区: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丘吉尔河上游,南达墨西哥湾,长约3000千米,宽约2000多千米的地区。是北美洲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最集中的产区及肉用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由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组成,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落基山脉是本区地形的骨架。多火山、温泉,地震频繁。内地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太平洋沿岸地区种植亚热带果品的园艺业十分发达,本区采矿业占重要地位,制造工业以飞机、造船等为重要。

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大陆部分,山脉分列南北,中部为育空高原,太平洋沿岸地区多火山,地震频繁。矿物主要有石油、金、锡、铜、煤等。经济以采矿业、渔业和皮毛业为主。阿留申群岛是阿拉斯加西南的一群火山岛,地震频繁。有皮毛兽的驯养和渔业。

加拿大北极群岛:是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人口稀少,主要居民是因纽特人。各岛之间有许多海峡,其中巴芬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哈得孙海峡,是哈得孙湾通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各岛坚岩裸露,多为海拔500-1000多米的山地,长期受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沿海平原狭窄,海岸曲折多峡湾。气候严寒,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居民以捕鱼和捕海兽为生。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的南部。是剑麻、银胶菊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中美洲:是中亚美利加洲的筒称。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大陆中部地区。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是连接南、北美洲的`桥梁。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984万。全区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山地紧靠太平洋岸,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最高处海拔达4000米以上,多火山,有活火山40余座,地震频繁。中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

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15世纪末,哥伦布到此,误认为这里是印度附近的岛屿因位于印度以西的西半球,便称为西印度群岛,沿用至今。包括巴哈马国、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国、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基茨和尼维斯等,此外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十多个属地。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这些群岛分为三大组:一、巴哈马群岛,由14个较大的岛屿、700个小岛和暗礁以及2400个环礁组成。岛上主要居住黑种人。各岛海拔最高不到60米。属热带雨林气候。二、大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半以上为山地。海地岛和波多黎各岛地震频繁。各岛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三、小安的列斯群岛,包括背风群岛、向风群岛和委内瑞拉北面海上许多岛屿。多为火山岛,地震频繁。属热带雨林气候。

格陵兰(丹):位于北美洲东北,介于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面积约21756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岛。常被称为格陵兰次大陆。人口80%是格陵兰人。全岛约4/5的地区处于北极圈内,面积84%为冰雪所覆盖。中部偏东最高海拔3300米,边缘地区海拔1000—2000米。气候严寒。矿物有冰晶石、铁、锌、铅、锆、褐煤等。近年在南部发现钼、铀、钍等矿物。著名的动物有麝牛、驯鹿、北极熊等,居民以渔业为主,南部地区有少量牧羊业、鱼类加工、采矿业尤以南端冰晶石的开采最重要。首府戈特霍布。

南美洲。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分开。大陆东至布兰库角(西经34度46分,南纬7度09分),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度18分,南纬53度54分),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度20分,南纬4度41分),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度40分,北纬12度28分)。面积约1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在政治地理上,也有把南美洲及其以并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西印度群岛),亦即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面积为2070多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8%。

居民: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人口较稠密,广大的亚马孙平原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居民中白人最多,约占一半,其次是印欧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绝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语,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法属圭亚那的官方语言为法语,圭亚那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苏里南官主语言为荷兰语,其它国家均以西班牙语为国语。

自然环境:南美洲大陆地形分为三个南北向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脉属入迪勒拉山系的南半段,为一毓高峻的褶皱山,南北延伸,紧逼太平洋海岸,沿海平原甚窄。安第斯山脉由几务平行山岭组成,以绵亘于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境内的一段山体宽度最大,东西宽约400千米。安第斯山全工约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海拔为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安第斯山一带是太平洋东岸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中段的尤耶亚入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东部有宽广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南美洲西部山地与东部高原之间的平原地带,自北而南有奥里诺入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以下。南美洲的水系以入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由于山系偏居大陆西部,故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都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其中亚马孙河,以乌卡亚利河为源,全长为6480千米,是世界著名长河之一。亚马孙河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每秒12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次于尼罗河的世界第二长河。其支流超过1000千米的有20多条。内流区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西部的普纳(荒漠高原)和阿根廷和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主终年不冻。巴塔哥尼亚高原河流的水源主要靠雪水供给,以10-12月径流量最大;智利南部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以夏季径流量最大;智利中部河流的水源主要靠雨水供给,以冬季径流量最大;智利北部和秘鲁南部沿海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地下水供给,以1-3月径流量较大;其余地区河流的水源几乎全靠雨水供给,以暖季径流量最大。几乎所有大河在雨季时汛期长3—6个月。南美洲湖泊较少,但多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中部安斯山区的普纳(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多冰川湖;内流区多内陆盐沼。南美西北端的马拉开波湖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

南美洲介于北纬13度和南纬57度之间,赤道横贯北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一带,由于纬度低,受海风影响,各月平均气温都在摄氏26度左右,属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的马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除沿海地区外,气候干燥,属热带草原气候。智利中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南美洲是一个以湿润著称的大陆,暖季多雨,且沙漠面积较其它各洲为小的一洲。由于来自大西洋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热带飓风以及西南部位于西风带内等原因,故南美北部、西南部沿海以及向风坡降雨较多。奥里诺入河流域、亚马孙河干流以南和安第斯山脉中段以东的广大地区,属暖季降水区,其中巴西高原东北一角,年平均降水量仅500毫米左右,其它地区则为1000—3000毫米;哥伦比亚西北部、厄瓜多尔、秘鲁北部、亚马孙平原西北部和圭亚那高原属全个多雨的热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巴拉那高原、潘帕斯(草原)属各月降水比较均匀、钽以夏季稍多的亚热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500—2000毫米左右;智利南部沿海地区属全各月降水比较均匀、但以冬季稍多的温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2000—5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上塔哥尼亚高原属温带秋季降水区,由于山脉阻挡西面的湿润和受嘏塔哥尼亚强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50毫米;智利中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左右;智利北部和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处背风坡和秘鲁寒流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不到50毫米。

自然资源:南美洲矿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现代工业中所需的20多种最重要的矿物原料绝大部分都有。有石油、铁、各种铁合金元素、有色金属、贵重金属,以及硝石、工业用的天然水晶、片云母等。其中尤以委内瑞拉的石油和天然气,巴西高原的铁、锰、天然水晶,圭亚那高原东北部苏里南的铝土矿安第斯山区的铜、硝石等最具重要意义。铋、锑、银、铍、硫磺、锡、汞、铂、锂、铀、钒、锆、钍、金刚石等矿物储量也很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515。亚马孙平原和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低坡地带有世界最广阔的热带雨林,盛产各种珍贵的热带林木、如红木、檀香木、铁树、木棉树、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南美洲沿海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智利北部沿海以及成本东南沿海盛产金枪鱼,秘鲁沿海盛产鱼。智利沿海盛产沙丁鱼、鳕和鲸。巴西、阿根廷沿海盛产鲈、鲻、、鲽、鲭、鳕等鱼类。秘鲁沿海、巴西沿海为南美洲两大渔场。

经济概况:南美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巴西和阿根廷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加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洲的90%以上。各国现代代经济都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经济落后。

采矿业是南美洲的传统工业部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开采历史悠久。不少矿物开采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智利的铜和硝石、玻利维亚的锡和锑、巴西的铁和锰、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大多居世界前列或占重要地位。制造业是南美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钢铁、汽车、化工、橡胶、电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部门已具相当实力。巴西的钢产量和汽车生产量已进入世界产量大国的行列。轻工业是南产多数国家制造业的主体,以肉类加工、制糖、饮料、皮革、纺织、服装、制鞋较为发达。

南美洲土地辽阔,水热条件优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盛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橡胶、金鸡纳霜、剑麻、木薯等热带、亚热带农林特产,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和木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巴西剑麻的产量也占重要地位。秘鲁的捕鱼量、鱼粉、鱼油穑产量,阿根廷的肉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难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导人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学生:美国、巴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一节美国播放美国城市图片(图片中应突出各种不同肤色的人种)。

(一)空间定位。

(1).美国的纬度位置、

本土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北温带,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2)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民族大熔炉。

1.提问:美国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板书:移民国家。

2.活动:阅读p80页资料《美国几名公民的祖籍》说一说他们是哪些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英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出示相关图片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在美国众多的居民中也有华人,华侨的聚居的地方如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

3.阅读: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并说说你自己的感想?请学生回答后,师及时点评,然后总结归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板书:种族歧视。

料。活动:说一说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板书:华人的贡献。

(三)农业地区专业化。

1、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今天我们要分组考察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情况,大家根据座位分为四个小组:a气候考察组b地形考察组c水源考察组d农业技术组,分别探究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

在活动过程中,前三个小组进行摸拟考察,整合地图资料,做出简单的考察报告。第四小组进行综合评估得出技术推广结论。

注意事项:

组内成员由组长负责讨论和交流答疑,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错误及时指出。

a气候考察组,

注意根据以下问题展开探究,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分别位于什么纬度位置?光和热资源是否丰富?美国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美国降水丰沛,江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探究美国气候对生产的有利之处。(温度适宜,东部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b地形考察组:

请小组成员根据美国地形图,派代表在黑板上绘制出简易东西方地形剖面图(即“高低高”组合,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山),从图上找出1阿巴契亚山脉,2科迪勒拉山系,3中央大平原,填到黑板上面的板图中。

说明美国平原所占的比例与耕地条件情况。(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评价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形条件。(平原所占比例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探究地形对美国农业耕地面积和交通的影响。(美国平原面积大,因此耕地面积广大,交通便利。)。

c水源交通考察组:

通过阅读美国的地形图描述密西西比河的流向等水文特点(自北向南流,世界第四大河。),在黑板上图上把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用彩笔描绘出来。

探究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对美国农业生产和交通的积极意义。(提供灌溉水源和方便水运条件。)。

根据课外资料给大家介绍“自动灌溉水运条件”——确保旱涝保收的电脑灌溉系统。d农业生产技术组:

综合前三组的考察汇报,小组成员模拟农业专家根据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归纳美国主要的农业分布情况(乳畜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春小麦带,玉米带,冬小麦带,混合农业代,小麦和林牧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小组成员简单解释农业规划的原因:

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对乳,肉等产品需求量大;美国西部地势较高且少雨,适合畜牧业发展;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和亚热带气候类似,所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分布特点是由纬度决定的;东部第十平坦多雨,适合棉花生长。这说明美国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美国农业生产规划有什么道理?(地区生产专门化;因地质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2.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生产量和出口量局世界前列,是农业强国。

3.合作探究: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a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b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c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d小麦区: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冷夏热,灌溉便利。e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纬度低,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

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美国农业生产专业、高效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发达的工业息息相关,下节我们一起参观高新技术武装下的美国。

(四)小结。

得我们借鉴学习。

(五)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________美国的。

2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160万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__________”。

3美国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南临______湾,地形呈__________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以上。

4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休伦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________,形成了一些________,生产规模很大;美国的许多农场品的________和________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初中地理课件分享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近年来,雕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初中的雕塑课程中,我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和体会。

首先,雕塑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价值。雕塑需要耐心和时间,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反复揣摩、调整和完善。在雕塑课上,我终于真正理解了“时间不等人”的道理。尤其是当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时,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更加让我珍惜时间,让我更加自觉地利用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个人计划。

其次,在雕塑课上,我学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力的综合体现。在雕塑课上,老师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创作一个简单的手工小制品时,我曾经添加了自己设计的图案,不仅让制品更加个性化,也满足了自己创造的欲望。

此外,雕塑课程让我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交流。雕塑这门艺术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和交流,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作品。在雕塑课中,老师会将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同学们之间积极交流,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作品。这样的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也更珍惜团队合作的机会。

最后,雕塑课程让我练习了动手能力。雕塑是一种工艺美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在雕塑课程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例如刀具、锤子、钳子、木材、陶土等,从中学会了掌握基本的雕塑技巧和动手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我的手也变得越来越灵巧。

总之,雕塑课程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雕塑,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想象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我参与雕塑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雕塑所能带来的好处,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利用雕塑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