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际沟通与利益心得体会总结 人际沟通的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0:22:37 页码:12
人际沟通与利益心得体会总结 人际沟通的心得体会(二篇)
2023-01-06 10:22:3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际沟通与利益心得体会总结一

人际沟通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一个人的家庭、学习、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呢?

6个不要:

1、 不习惯性否定别人。在生活中有些人会习惯性地否定别人,这个习惯很不好,哪怕不是有意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特别对身边较敏感的人来说对你和对方的关系影响很大。那么生活中哪些细节体现出否定别人呢?例如:别人吃饭叫了一个菜你说,这个菜我以前吃过,不好吃。你今天这身衣服和裤子不搭配啊。你写字好丑。谁放屁这么臭。你网名好土等等无处不在,这些也许你自己在说的时候没有感觉,但是在听的人眼里却是一种否定和不尊重。我买的菜我自己吃你管我好不好吃呢。我放屁臭难道你一辈子不放屁,难道你放屁是香的?仔细想想其实这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凡事想想如果别人也这么跟你说你是什么感觉?

2、 不随意议论身边的陌生人。我们在公共场合常常发现身边的陌生人有的穿着出众有的行为怪异,有的你觉得没文化有的你觉得没素质有的你觉得没见过世面。这些往往是公共场合中人际冲突的开端。陌生人之间本来就有进行心理防御,你在旁边议论很容易引起不满和冲突,也是公共场合中素质较低的体现。所以在公共场合中应该注意个人素质,你在嘲笑别人没素质的同时其实自己的素质也降低了。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有这样对主角“”指指点点风的“路人甲”,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扮演这路人甲的角色,在对身边的陌生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是公共场合素质不够的表现,我们应该杜绝这样的现象,有这样习惯的我们要改正。

3、 不要说反问句。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夫妻关系中反问句一直是引起吵架的导火线。例如丈夫回家发现妻子没做饭问:今天怎么没做饭。妻子回答:你怎么不自己做。你自己不会做啊?。。。。。。这样的反问句往往带“刺”,让人听了一场别扭,心理有什么气都会往你身上发。

4、 不要说“又怎么了”。这句话有很浓的火药味和不耐烦的感觉,想想别人对你这么说你是什么感觉。

5、 不对别人赖以生活的工作评头论足。对别人赖以生活的工作评头论足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往往会给别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所以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可以对别人赖以生活的工作加一肯定和提问,但是不要评头论足,显得你一个外行人比他还懂似得。

6、 不要在盛怒下做决定。很多人一生气起来动不动就说“绝交”“恩断义绝”“以后不要和我说话”之类的绝对化话,都不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7个要

1、要多在别人背后说好话。在背后说别人好话,效果比当面说好话要好。当面说好话会有阿谀奉承的嫌疑,但是在背后说好话则更加真实而且知道的人更多,说明对他的认同感更高,这样更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

2、要习惯性肯定别人。从细节中体现你对身边的人的认可。你今天鞋子不错啊,今天衣服和裤子很搭啊,这本书在哪里买的,听说很好看。等等曾经有个新闻说一个公司扫地的员工奋不顾身勇斗歹徒为公司挽回数百万损失,让一个扫地工人肯卖命与歹徒搏斗的是因为公司老板每天总会夸他拖地拖得很干净。可见养成肯定别人的习惯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啊!

3、要多说“咱们”。咱们这两个字一下子把对话双方的关系拉近了很多,懂得交际的人往往善于用这一点:“替我向咱妈说声生日快乐啊”、“我很希望来咱们公司上班”

4、要多聊对方感兴趣的领域。聊天多涉及别人感兴趣领域。聊天多涉及别人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有助于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让对方感受到充分存在感。

5、要多换位思考。人际交往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对别人怎么样。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的是“反黄金法则”:我要别人对我怎么样,别人就应该对我怎么样。

6、学会眼神交流。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和别人说话时看着对方是最起码的尊重。不可否认有很多人是害怕看别人的眼睛的,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要么对他们太严厉要么父母很少看他们的眼睛说话,我以前就接到过有些个案是这样的,人际关系有困难,不敢看别人眼睛,很多原因来源于父母。在交际中也不是让大家盯着对方的眼睛直勾勾的看,真诚地看一会儿,转移看肩膀,耳朵,之类的地方。

7、要学会倾听。听分为很多层次。心不在焉的倾听是指和人交谈时根本没有听对方在说什么,或者自己在开小差。选择性倾听是指对方所讲的内容自己只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倾听,对于不感兴趣的则不听。有反馈式的倾听是指在对话中认真听对方说的内容而且有思考,及时回应,“恩”、点头甚至能对对方说的内容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倾听是最好的最高效的倾听。

关于人际沟通与利益心得体会总结二

小芸因为“不明原因的焦虑、恐惧反复发作一年”而来到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一年以来,她在医院接受抗焦虑药物治疗,虽然服药后焦虑恐惧感减轻,但她总感觉内心深处有某一部分是药物不能帮到她的。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让她困惑的这一部分,也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药物的控制。

小芸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儿,25岁,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在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和焦虑。她说:“我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芸平静而漠然地谈论着她自己,听起来倒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完全看不到她发自内心的情绪反应,甚至于对喜欢的男生,她只会平淡地陈述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对于她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她对别人的感受,而是其他人是否“爱”她,会不会拒绝她。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有时会迟到,迟到后她再三地道歉。每次咨询结束她也会过度地表达对我的感谢。她从不对人发脾气,即使她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来宣泄情绪。她的借口是“我还要跟别人见面,要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最好和平相处,不要有什么矛盾”。她极度担心别人是否喜欢她,她总是在想着要做些什么让别人不要厌烦她。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讲究细节,总想做到最好,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她强调:“如果我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会喜欢我”。她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别人对她有好的评价,都很接纳她,喜欢她的基础上。任何拒绝对她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威胁,因此她必须不计代价地来抚慰别人。

我感觉到她的人际关系是极度脆弱的,任何的人际矛盾,无论多么的微不足道,都足以毁掉她的安全感,也会让她随之燃起无法控制的焦虑,她的完美主义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谈论到她的童年。

她讲道,8岁时父母离异,她由爸爸来监护。爸爸经常会发脾气,并指责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并经常对她说:“都是因为你,我的生活才会变得这么糟糕。”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想尽量做个乖孩子,好孩子,不要让爸爸生气。爸爸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她感觉很害怕,也因为没有得到爸爸适当的照顾而受伤。

她谈论这些事情时没有表露出任何的情感,对于父母的离异也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我问她对爸爸有什么样的评价,她说爸爸是个好爸爸,可是从她对爸爸的陈述中传递出的信息是:“爸爸对我一点儿都不关心,爸爸不可靠”。

她觉得自己将爸爸理想化了,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爸爸诸多照顾不周的行为也予以合理化。这样下来,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她呈现出她的一个假面具,一个没有情感血肉的她。

她生活在对爸爸的幻想中,她感受到的爸爸是她期待中的理想爸爸,她不能面对现实中的爸爸。我提到她陈述的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时,她会为那些经历添加模糊却强烈的希望,她说“可是我爸爸是一个好的父亲”。我感觉到她强烈渴望有一个好的爸爸,不愿正视现实中爸爸的缺憾。

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她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她一方面无止境地想依赖别人,特别是想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这样作为她自己的安全来源;另一方面她潜意识中又坚信其它人都是不可靠的,从而排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她“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的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异性亲密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小芸在跟我的互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人格模式,并且学习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生活,参与到人际互动中,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下来,压抑的情感就不会再演化成莫名的焦虑恐惧了。

现在小芸停止了服药,焦虑和恐惧感不再侵扰她。她还是有很好的人缘,她也拥有了自己真正的闺中密友,闲来一起吃饭,聊天,逛街。现在的她也有了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