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9:15 页码:14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11篇)
2023-11-12 11:59:15    小编:ZTFB

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许多的成长与进步。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案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参考。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我是1993年来到浦东的。1993年浦东开发之初,报纸上登了一则新闻,讲的是浦东面向全国招40名干部,这是开先河的。招聘条件也是打破常规的:一是打破省市区域的界限,二是打破身份编制的限制,三是打破职务高低的界限。

那时候,我在中部一所城市的市委组织部工作,研究室副主任,正科级,工作按部就班,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内心并不安于现状,也会考虑人生的意义问题。当时,海南成为特区了,很多机关干部纷纷“下海”创业,我记得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走,下海去!》。所以,慢慢地,自己也有了这样的念头,很想挑战一下自己。

在这之前,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了,经过两年的酝酿,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国家战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们干部影响很大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春天的故事……如雷贯耳。所以,国家大背景与个人的小想法结合在一块,再加上“上海”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足够让我下决心了。

说实话,当时我是私自来上海考试的,不敢让单位知道,因为领导对我很好。你能体会吗?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就是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不知道怎么去跟领导交代。领导对你那么好,你要走,是不是很不够意思?我就让我爱人陪我去,给我壮壮胆。部领导当然是坚决不同意,后来一波三折,有位分管的市委领导替我讲话了,“这是国家战略,高宏能到那里工作,参与上海的改革、浦东的开发,这是好事情,是我们的光荣。通过他了解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启发。”

知道我那时候报的是什么岗位吗?人事局管工资的岗位。就想做些实际工作,把工作搞得棒棒的。只要能参与浦东开发,做什么工作都行。

当时两千多人报考,只招录40人,1月份通告、报名,2月份笔试、心理测试,3月份面试,4月份考核,5月份上班,试用一年。节奏很快,但程序一个不少,该有的都有,那个时候就是重能力、抓机遇、抢时间。

其实,当时上海的干部并不缺,原川沙县就有1300多个,为什么还要从全国各地招人?这就是浦东开发开放、海纳百川的一种体现,表现出的是这种胸怀,也是给全世界发出信号。而且,浦东要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一流新城区,最好能有来自五湖四海各方面人才的“杂交优势”,这比单独从本地发掘要好,不同的人谋划在一块才能碰撞出火花。所以这把“刀”砍下来是不容易的,将近一千多名干部被分流。

从全国全市打破地域、打破编制、打破职级招调过来的人才队伍,大概在500人左右,加上原来川沙分流后留下的300多人,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说的浦东“800壮士”。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3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位浦东本地人,亲身参与浦东的建设,亲眼目睹浦东的发展,除了感叹就是自豪!

30年前的今天,作为一位刚刚从大学毕业入职不久的小白,入职在金桥开发公司工作,记得那时的金桥还是一片农田,所有的开发规划就在一块大概10米_8米的模型版图上,但就是这块模型版图,曾接待过无数的中外来宾,包括当时的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无数的国外首脑及中外客商!

当时的浦东新区的第一任主任赵启正经常在国家领导到来之前提前来到模型室做接待准备工作,本人就是第一任这块金桥发展规划模型室的讲解员。

如今浦东已是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这种瞩目不但在高楼大厦,地铁,机场等外在硬件上,更是在政府管理,技术开发,服务百姓等等的软件上!当年的小白也熬成了婆,但深感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幸运!千言万语除了感到幸运就是感恩!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40年前,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无数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答卷,都归结到一点,就是始终不渝推进改革开放。因此,我们既要看成就,也要看到成就背后的成因,更要看到改革背后的道理,切实把自豪上升为自信,把自信转化为自觉。作为党员干部,身处这个伟大时代,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要做改革开放的支持者。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强化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改革实践,用具体行动来拥护改革、推进改革。下面,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平提升,看到了一个个大国重器的诞生、列装,变化的是技术、本领,不变的是坚守国门、守护人民的意志与雄心。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能切实感受到,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处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着巨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这次在党员活动室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看到的是一段段难忘的历史,40年来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40年前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改革开放,从此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从那一刻开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样变化。

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就应当努力,不断地去努力。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那天,我们参观了浦东开发陈列馆。

首先映入了眼帘的是一个大屏幕,他讲述了以前人们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接着又参观了用红木雕刻成的山羊、马等,还看了沈入群画的地图,还参观了模型大楼: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我想:从古代的原始人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而科技也越来越发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的脚步逐渐跟上了科技的脚步,跟上了时间的脚步。在看到一个与我差不多大小的冰箱,听阿姨讲以前有一个冰箱已经是相当富有的生活了;看到一个简陋沙发,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时,听阿姨说那是外宾接待处时,我不禁感叹:现在人们生活得多么幸福啊!每个家里都有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等高科技的现代化生活水平。阿姨讲述沈入群用他的两条腿,画出了精准的地图时,我不禁觉得人民的力量真大,能让一个人用脚画地图!

人们在创造了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又在建立了632米高的上海中心。这让我们知道,上海,不再是一个小城镇,而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现在的上海,不再是让别人瞧不起的上海,而是让人神往的上海。作为新时代的花朵,我们要奋发努力,积极向上,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上海变得更加美好。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伴随着悠扬、柔美、温馨的提琴曲《我爱你中国》,配以影像喷薄的朝阳冉冉升起,一股发自心底的热爱祖国的情愫瞬间被激发,一个个中国元素符合像过电影似的在脑际高速闪过,我会想到北京天安门、三山五岳、长江黄河、冰天雪地的北疆、春潮涌动的南海,虽然这些地方不一定都去过,但通过便捷的网络,已足使我心驰神往、魂牵梦萦。于是,一个声音在心底潜滋暗长,逐渐明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因祖国强大而骄傲!

伴随着整齐、铿锵、庄严、有力的升旗仪仗队步伐,我感到了大国的威严,我的心跳紧跟步伐跳动,画面里是10月1日的国庆升旗仪式,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们齐聚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万众翘首,拭目以待那庄严的升旗仪式,隔着屏幕,我能深深感到大家期待、激动、骄傲的心情,所有的爱国热情在彼时彼刻都化成了对国旗的注目和敬意,大家争着抢着用手机拍照,人们自发并充满热情的与领唱手一起歌唱祖国,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是啊,这一刻太难得,太有纪念意义了,这是祖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纪念日!峥嵘岁月,岁月如歌,一代代人亲历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一起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富强!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1990年,李国强刚满18岁。“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私人饭店多起来。”因看中餐饮行业的发展,李国强独自离家,到周浦一家饭店里当学徒,一年工资多元。后来有人请他到一家工厂里烧饭,年薪涨到了3000元。又过了5年,“看到人家开出租车挺好的”,他也想去试试。

李国强每天早上5时半出门,到半夜才回家。他的个子太高,1.82米的身材“塞”进出租车里,头碰到车顶,脚顶着方向盘,一天下来,身体就吃不消。但即便辛苦,李国强还是坚持了下来。“那时开出租车一天能赚40多块钱,才短短几年,收入就翻了几倍。”

每天穿行在浦东的大街小巷,他深刻地感受着城市面貌的变迁。“1995年,东方明珠建成的时候,旁边的金茂大厦还在造,环球金融中心所在的地块还是一片荒地。”如今,一条银城中路贯穿金融城,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宇群落和世纪大道,路西是风景怡人的滨江大道。“很难想象这条路过去曾被称为‘烂泥渡路’,一到雨天便水漫泥路。”

进入21世纪以后,浦东的早晨是从地铁的报站声开始的。在陆家嘴地铁站鱼贯而出的人流当中,一个叫余辉的年轻人快步走向金茂大厦,他的身后是一群和他一样步履匆匆的人们,一群群地走进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作为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总裁助理,他在这座大楼的35层有一个办公桌,黄浦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从1990年到底,浦东累计引进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2.17万个外资项目,合同外资781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天有4.2个外资项目落户浦东,有1500多万美元投资浦东。这为浦东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平台。,浦东新增就业岗位11.4万个。陆家嘴金融城50万从业人员中,金融人才达到30万名,金融高管人才约2万名。

6月16日,浦东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海外人才局,并通过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条措施。10多万名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来浦东创业和生活,包括3万多名外籍人士。这其中就有拿到“中国绿卡”上海第000002号的罗氏制药总经理威廉·凯乐。退休后,他和家人仍选择留在浦东,一儿一女在浦东的国际学校读书。

浦东就像是一座大舞台,为普通人创造了改变生活的机会。6年前,“不安分”的李国强退出了出租车司机的行列,成为临港新片区的安保队长,守在滴水湖、南汇嘴观海公园、东海大桥等风景如画的区域,他说,“上班就是一种享受。”

如今,李国强的父亲已退休在家,每天免费给人看病。他的儿子今年高中毕业,正面临着大学专业的选择。“如果不是开发开放,我还是个农村里的毛头小子,我的人生也不会出现这么多转机。”李国强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我希望他能像我的父亲一样,当一名医生。”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赵文越离开工作了的陆家嘴交警中队转岗世博园参与交通组织和管理工作。

夜幕降临,通往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耀华路整洁宽敞,前身为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光彩夺目。在世博会举办前,赵文越走过的耀华路周边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大工地”。“世博会前后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可以说那时的浦东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赵文越感触最深的是,在世博会筹备阶段浦东打通的多条断头路。例如,东明路(成山路一杨思路),这条原被川杨河隔断的路,在20启动造桥联接工程。打通后的东明路,不仅完善了周边路网结构,为周边居民出行提供便捷,也为区域发展架设了新路径。

曾经,打通断头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工作涉及到多个区域、多个部门。赵文越回忆,为了打通东明路,街道、路政、公安等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奔来跑去,好容易才达成施工方案。“那次积累的经验固化下来,形成了可参照的模式,我们后面又陆续打通了多条断头路。”

路通了,是赵文越对城市发展最直观的感受。不止于此,世博会期间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流的组织和交通信息诱导上推行集约交通的理念,也让他耳目一新。

“那时候私家车越来越多,如果市民都自驾观展,势必导致部分区域交通瘫痪。所以那时我们就开始借助技术手段,提前研判交通形势,加强客流疏导,同时倡导大家通过轨交等公共交通出行。”赵文越说,这一系列管理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参观世博的客流中约95%通过公共交通入园。

世博会后,赵文越的岗位换到了浦东的更东边——聚集迪士尼乐园、奕欧来等新地标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同样负责一片“新区”的道路交通管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驻守在路口了,也不用仰仗“指挥手势”。得益于智能信号灯、大数据交通研判平台等先进科技,城市交通管理迈上智能化的新台阶,城市交通管理能效不断提升。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30年,历史长河一瞬间,上海浦东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浦东调研时就作出清晰论断。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这是浦东肩负的国家战略,承载的时代使命。

昔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房”一片滩头荒凉的浦东,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科创金融引领世界的潮头兵。

我是一个新上海人,在浦东这片热土上已经生活十多年了,能成为一个新浦东人感到自豪,为魅力浦东点赞。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上海浦东,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有新时代的高科技,在这里,有许多名胜风景,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

上海的黄浦江格外美丽。一条广阔无边的大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条宽大而又美丽的大桥跨过茫茫大江伫立在岸的两端。河对岸的大厦衬托着美丽的黄浦江,显得格外耀眼。黄浦江上,还有好几个巨大的喷泉,每隔几分钟就会喷出亮晶晶的水花。岸边,几排木椅供游客休息。还有好多棵柳树的枝条随风飘扬。好像一个小姑娘正在梳理着自己的麻花辫。黄浦江的空气格外清新。深吸一口,里边还夹杂着树叶和青草的芳香。好几个游人都拿起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象久久的保存。

到了夜晚,无数的路灯一齐点亮。让本来就繁华的黄浦江显得更加惹人喜爱。落日和彩霞倒映在黄浦江上,让江面变得波光粼粼,光彩夺目。对面的大厦仿佛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冰上面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远远的望见河对岸的东方明珠塔,衬托着黄浦江。别说还挺配的呢。我爱上海,更爱上海的黄浦江。

浦东美丽如童话。浦东的大街小巷里总是人来人往,行人的各色衣着与街旁绿树红花相映,形成美丽的风景。雨天里,蒙蒙细雨如丝般落下,撒落在屋檐、小路、公园里,偶尔会有小鸟穿过雨丝,勇敢地飞向蓝天;随处可见的楼宇,高耸入云,仿佛是一个个巨人,在云端里探寻雨的来历;人们行色匆匆,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披,那颜色五彩缤纷,真是好看;当然也有不怕雨的人,毫无遮拦地跑步前进...晴天里,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高楼、地面、石头、人们的衣服都闪着光,不时有鸟儿飞过,身上的羽毛也像是被太阳镀上了金色...那景色总是让人忍不住看了又看。浦东也很热闹。浦东有很多早、晚市,每到开市时间,总是十分热闹:每一个小摊前总会挤着十几个人,人们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人们黑色的头了,就像是半空里黑色的小星星。

美丽如童话、楼高耸入天、人来又人往...这就是我的家乡——浦东,真是太美了。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小时候父母为了给到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常年在外地打工。我和妹妹寄住在奶奶家。

记得奶奶家厨房东屋门口有一个矮粗的水瓮,农村喝水不方便,都要等每天固定的放水时间,来接满水瓮。后来自家打了一个深水井,为了使用方便,翁还是经常满满的。到现在还记得,夏天从里面舀水喝,有时候时间长了,就在瓮边看里面生的跟头虫翻跟头;冬天在瓮中抠冰凌块吃或玩,那个凉爽哈!

奶奶特别的节省,越是好东西越要留到后面吃,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在院子里玩,妹妹说要给我们一些好东西,我们等了半天,奶奶才从她藏东西的小黑屋中拿出来一只绛紫色、外皮完全褶皱的桃子,现在想想应该已经不能吃,需要扔掉的。但是我们还是满心欢喜的啃掉皮,吃了它,弄得满嘴满手的紫色。

还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吵肚子饿,奶奶忙把她藏了很久的方便面煮给我吃,刚吃了没几口就发现了好几条白白胖胖的蛆虫!

奶奶是从那个大灾荒年代在死亡边缘带挣扎过来的人,据说当年人们饿的把准备第二年种的泡了药的麦子磨成面混到其他面中,奶奶家领到面包饺子,舍不得吃饺子,自己喝汤。毒性全在汤中,奶奶昏死好几天,省中派专家过来,奶奶才捡回一条命!

所以奶奶特别的节俭,这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家的孩子也都养成了节俭持家的习惯。

今年老家的祖屋已经拆除翻盖了,爷爷奶奶也离开人世十几年了。大街上从自行车为主到现在小汽车为主,小区里从车位无人问津到现在车满为患。吃的东西由以前认为肉多香到现在素食开始盛行,孩子们的教育也由之前的放养式到现在的精品式,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费心费力。

同时家庭教育开始萌芽,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仅仅是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够给到孩子一个充实快乐、有目标有理想的人生。可是很多家长自身本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错误百出,没有方法没有理念,仅仅凭借自己的情绪、心情甚至棍棒来和孩子做沟通。这时候也涌现了一批切身实践过家庭教育,并愿意为科学家庭教育观传播的有志之士!

我在南和县,听老人们说过去的县城一点点大,现在开车转一圈还需要一些时间呢,过去的平房在县城中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小区和新起的楼房。希望未来懂得使用科学方法与孩子相处,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的人越来越多。相信这个世界,传播幸福的人会越来越多,世界会越来越幸福。仿佛看到未来的和阳以其独特的人文与教育理念,处于祖国前列。

所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南和的家庭教育之花,已经开始含苞欲放,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硕果累累。

等待新米。

40多年前的秋后,稻谷一登场,村子里便出现了舂米的人,村舍上空缭绕起过节的气氛。

老家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是苏中腹地的一个小镇。在小镇东头,有一家辗米坊,牵引碾米机的是一台体积庞大的机器,机器发出的声音颇为奇特:嗵——一声,好长时间不再出声,当人们以为它已经停止工作的时候,却突然又是嗵——的一声,人们都叫它“老爷机”(或“老鸦机”)。老爷机的声音传得很远,机器响了,人们便知道碾米坊开机了,便挑着新打的稻谷,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因为有着对新米的期待,人们的脚步变得轻盈,神情变得喜悦,人们嘴里喊着号子,脚下扭着八字步,那便是庆丰收的歌舞了。

刚开始使用机械辗米,全镇辗米坊只此一家,因此,不少离得很远的农家也挑了稻子到辗米坊来,到辗米坊的人多,需要排队等候。过后,他们会在各种场合鼓吹机器碾米的种种好处,不惜添油加醋,夸大其词。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机器辗出的米远比人工舂出的米精细白亮得多,而且里边没有一个米头子(舂漏下的稻谷),煮出的饭更是又白又亮,香气逼人。于是,一些外乡人,图个新鲜,新稻收上来后,几户人家合伙,用船装了稻谷到“老爷机”辗米坊来,享受一下机械化舂米。

机器辗米要比在碓上舂米让人来得兴奋。眼看着金灿灿的稻谷倒进机器漏斗,随着墙外大机器“嗵——嗵——”的声音和屋子里辗米机的一阵“轧轧轧”响声,便有热腾腾的香雾弥漫开来,继而如珠玉般的新米从辗米机嘴子里喷涌而出,在秋阳里闪着白光,捧在手里看着,多诱人的新米啊!等着辗米的人并没有闲着,他们都是平时难得一遇的旧朋新友,簇拥在碾米机前一边等候一边交流:“你家的稻子是什么品种啊?我的这是南垦57。”“哦,怪不得你的米比我家的白,一上机就是一阵香,明年到你家换点稻子留种。”

……。

舂新米的日子煮一顿新米饭,是袁庄乡里的老规矩。当然,这顿饭,除了白花花的米饭,肥肉和豆腐是不可缺少的。这不是比过年还要好吗!

我家当年没有水田,父亲在屋后的小河边上人工围起来一小块地方,在上面种了点稻子,灌溉要用一种人工抽水器到河里抽水或用木桶刮水,因此,一家人对这新米看得颇为金贵。每到机新米的日子,家里就充满了节日的喜气,必是要等一家人都在家,父亲担了稻谷去辗米坊,母亲在家备下吃新米饭的荤素菜肴,只等着新米到家就下锅。我们兄妹几个等不及,总是早早就站在村口上,等候机米的父亲归来。几个人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朝远处眺望,那个心焦啊。过一会,还不见父亲回来,我索性爬到大树上去。邻居的大爷从树下经过,明知故问:“大宝儿,你爬到树上做什么呀?”我不会撒谎,照直了说:“我在瞟我爸爸机新米呢!”“怎么,你爸爸在树上机米呀!”于是发出呵呵的笑声。

终于,挑着米箩的父亲“哼唷哼唷”满头大汗地回来啦,孩子们围着新米的箩筐欢呼雀跃。

吃上新米饭,让平时饥肠辘辘、只能吃些粗粮的我心里格外的甜美、满足,不过只有一顿,仅仅这一顿,过后,母亲便会照旧将米跟玉米、麦子以及山芋、芋头等搭配着吃,母亲说:“过日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细水长流。”母亲又开始了她往日的精打细算。

能吃上一顿新米饭,成了我们对新一年秋收的漫长等待。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袁庄乡下,碾米坊随处可见,甚至有流动辗米机开到农家门上碾米,人们天天吃着大米饭,孩子们对新米早已不稀罕。

到了新米上市的季节,老家不再上演到排队辗米的情景,更不会有人等着吃那一顿新米饭了。

随着这道古老淳朴民风的消逝,也增添了老人和游子们对故乡的浓浓乡愁。

父亲的“信”

从“书信”到“微信”,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通讯方式的改变。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总是放着一沓厚厚的信纸和各种各样的邮票。每隔几周,父亲便会写上一封,写好后,再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然后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到邮局寄送。赶上哪天恰好有回信,父亲便会心情大好,带我到商店买点小吃,然后回家一边读信,一边笑着说:“这小子真有出息。”那时候虽然不懂父亲在干什么,但因为每次到邮局寄信都有好吃的,所以我很乐意跟着去。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当年和一位好朋友相约去部队参军,但是父亲遇上母亲后,有了结婚的打算,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那位朋友便一人前往,由于工作原因,两人很难见面,便通过书信来联络感情。

慢慢的,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固定电话开始兴起。那时候家里做点小生意,为了方便和货主联系,父亲就安装了电话。90年代,生活条件还不发达,电话对于农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我清晰地记得,电话安装的那天,家里来了不少人,他们都想知道,这部红色的盒子,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电话安装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父亲就用它,联系生意,甚至忙到凌晨深夜,有时刚睡下没有几分钟,电话铃又响了,父亲便起身去接。这部电话承载着父亲的希望,也见证了父亲的劳碌。

后来,出现了bp机,黑色的小物件,往腰间一别,“滴滴滴……”的声音一响,无疑会吸引很多目光。那时,我刚升入初中,学校离家比较远,为了节约时间和保障安全,便开始住校。对于习惯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我,刚开始非常想家。但当时父母工作比较忙碌,无法每天都到学校探望我,于是,父亲便托人买了一块bp机。只要我想家的时候,就到校门口的公共电话亭,拨通父亲的呼机号,留言之后,就在电话亭旁边静静等待父亲的回电。父亲看到后,便会第一时间打给我,询问我一天的生活情况,鼓励我要好好学习。那段时间里,bp机是我与父亲最常用的联系方式。

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起来。便于携带和即时通讯的优点,使得它很快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那时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外,留在家里的时间很短,为了方便与家里联系,父亲和母亲商量后,买了一部波导手机。每天晚上7点钟,母亲在书桌旁等着,父亲的电话便会如约而至,两人一起聊聊家里的变化和父亲的工作,然后依依不舍挂掉电话。在外出工作的6年时间里,父亲一直用着那部手机,直到无法开机,才不舍地换掉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又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涌现出了邮箱、qq、微博、微信等多种可以选择的方式,其中,最火的莫过于微信。它方便、快捷、简单,不仅可以发布文字消息,还可以发送语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沟通,它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毕业后,自己留在了外地工作,加之平日里工作比较忙碌,无法时常回家,父亲便学会了使用微信。时不时地拍一些家里的照片传给我,告诉我今天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最近家里又添置了什么物件,谁家的孩子又结婚了,诸如此类。虽然,父亲的拍照技术有限,也不善于表达,但我明白,他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诉说着他对我的牵挂。

改革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开放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个年头,它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我们始料未及,却又毫不意外。从“书信”到“微信”的一字之变,不仅仅是父亲通讯方式的改变,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微小缩影,未来还有更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共同创造!

今天辅导员组织了我们班同学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是我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辞职前,我对改革开放的人士还停留在初中的思想和品德教科书上。

改革开放距今已经有40年了,40年里我们国家已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6年10月,国家粉碎了“_”结束了长达了十年的““””开始走上正轨。对于改革开放在我脑海中第一个就会想到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来才知道那位老人便是邓小平,春天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距今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里无数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声明。在这些人中不乏文化工作者,商界人士,还有外国友人。这些人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致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指明的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路!致敬所有为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人!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放13周年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今天的看浦东,我们来到临港。因港而生,因港而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新城在芦潮港诞生。从海港新城到南汇新城,再到临港新城,它走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如今又吹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有人说,建设临港新片区是“再造一个浦东”,肩负国家战略,回应市场期待,与世界对话。今天,让我们回到“滩涂造城”的原点,去看一看“大胆闯大胆试”的初心和使命。

在这个临港软件园,不久之后就会全部拆除。不破,不立,作为浦东新区最早开发临港的主力军,港城集团再一次回到原点。

港城集团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冲:“既有不舍也有高兴,看到我们港城公司新的启航。新片区成立以后,很多新的项目都要上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国际创新城就矗立在我们这一块。”

这里还是一片滩涂一脚泥一脚沙开始造一座城。

4年后,港开,桥通,城用,以滴水湖为核心展开的规划蓝图,一点一点成为了现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