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 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22:22:39 页码:9
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 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八篇)
2023-01-04 22:22:3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

从教二十多年来,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总有点不能理解他们,不能好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有点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后,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我会把它当成理解他们年轻一代的钥匙。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读书只有自己要了才读的好,靠别人逼是没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这次的语文月考中,有一道类似主题的题目,就是让我们体会只是不可能永远是老师灌输给你的;而一个月左右前,在某个语文的讲座上,我也曾看到过内容类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确的给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教是为了不教。仔细想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现在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理想是人生的路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其中谢幕时的一番话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转—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祝我整天的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得守望者。”这番话我们仔细揣摩了一下,会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或者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有很多的规定。这样孩子们兴趣达不到极限,也不会有自由精神,更不会有创新精神,甚至会觉得恐喝。

第二、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点,起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戏的旁观者,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中的关键点——悬崖,守候于此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所谓的抓住契机吗?智者与方法变是无形的支点。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军训是一次历练,是青春激情的释放;

军训是一次蜕变,是破茧化蝶的升华;

军训是一次飞跃,是凤凰涅槃的畅快。

细细品味军训之苦,心里回味无穷,余香绕梁……

军训是花样年华中的守望,守望未来生活的迷茫;军训是雨季光阴中的奔跑,跑向成功的彼岸;军训是激情岁月中的挥洒,挥洒下奋斗的泪汗。

军训之苦是单调之苦。略带草香的操场上,我们在教官的“圣旨”下重复着一个有一个的动作,一遍又一遍。此时我眼睛发花眼皮直跳手掌发麻腿脚酸疼,可灌入我耳朵的还是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一类的“噪音”。军训中的单调训练细细想来也让人欣慰,在重复中我们的动作变得规范,我们的性格变得细致严谨。于是苦味的军训让我们懂得我们是在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军训之苦是温馨的苦,是生活的苦,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的苦!

军训之苦是压力之苦。教官的严厉,辅导员的期望,团队的期待让我们知道什么叫责任,这份责任让我们倍感压力,却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孤单,苦味军训的同时有许多的人伴着我们,关心我们,激励我们。因为压力,所以有了动力,在动力中我们不断进取。军训就如一杯咖啡,苦味中带着淡淡的甜,让人越品越觉得回味无穷。

军训之苦是忙碌之苦。每天机械性地奔波于“三点一线”的紧张中,放松了一个假期的我们再次拉紧心弦,夙兴夜寐,早起晚归。晨练,拉练,演习,总结像潮水般涌来,我们只能在忙碌中默默穿行,左手是坚持,右手是忍耐,中间流淌的就是忙碌的军训生活。

细细品味军训之苦,在苦味的军训中留下的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我们多了份沉稳,少了份轻狂;多了份团结,少了份自私;多了份成熟,少了份稚嫩。军训是苦的,但这是催人奋进的苦,这是让人深深留念的苦,这是让人永世难忘的苦,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苦!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终于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总体感觉就是压抑,虽然因主人公几乎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导致我也看不顺眼他了、但同时,我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某些时候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质问,怀疑,逃避和他的言行不拍而和。他的彷徨与苦闷几乎可以传染,让我深陷其中;他的思想在我看来是我的思想更详尽的描述;他对世界的看法某些方面来说就是我的看法。我甚至怀疑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我。

这些也就是当初穆航不让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他说我看了会对主人公的世界观展示完全赞同的态度,如果见到了主人公,我会跟他一见如故,但事实并不会如此。

首先,他应该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他。所以并不存在一见如故之说。更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在很多地方很相似,但对他来说,他看不惯的他不会去接受。而对于我,我可以。

我可以接受他人假模假式的邀请参加个什么活动;可以接受我不是很喜欢的人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可以接受某个势利的大叔用他虚伪的语调陈述他认为的事实。

这种接受,它不仅是证明我可以读这本书,我并不是霍尔顿的证据,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一种对人生的认识。我可以随时想到那些他看不惯的现象,让自己接受它,让自己不再做霍尔顿这种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个收获。

除了这点,还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

一就是主人公的麦田。他老是想象有一块麦田,有很大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个几万个。附近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悬崖边在哪儿守望,要是有孩子往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们捉住。他整天就干这个事,只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就是安多里尼先生给他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三是霍尔顿准备一路搭人家的车到西部去时,他妹妹提箱子出现的那一幕。他要向他的妹妹告别,她妹妹很小老粘着他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后来在约定告别的地方见着他妹妹的时候,她手里拿着箱子说要和他一起走,说只要霍尔顿答应她让她和他一起走,绝不麻烦他,只是跟他走。

“麦田”让我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和发泄,那里我,不只是霍尔顿,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安多里尼的字条让我知道自己该怎样活,弄清自己往哪儿走,不要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死去。他妹妹的提箱子出现还是给了我压抑的心情很大的感动,后来他的留下来至少说明他还有羁绊,还有亲情。

不,应该是我们。

我不知道是由于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导致语序有些混乱,还是由于没有一次性读完它,我读着心情很压抑,虽然偶尔也有好笑之处。但总体来说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就是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的感想,趁着心血来潮将它记下来。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这一年多来,为了陪崽完成高中学业,每天长沙、株洲两地奔忙,很难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了。现在儿子已高考完,而且考进了他心目中的高等学府,我可以松口气,看看书了,却不知该看些什么书为好。前段时间偶尔看见一篇微信“你不该错过的30本好书”,细细数来,家里已经藏着如此多的好书,都是爱书的儿子买的,有龙应台的《目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雨果的《悲惨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钱钟书的《围城》、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语》、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孙武的《孙子兵法》、莎死比亚的《哈姆雷特》、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曹雪芹的《红楼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梭罗的《瓦尔登湖》等18本,以及很多其他的中外名著等。《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陪读的日子里随手翻了翻,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并静下心来读完。要开学了,为了完成假期作业,就想到书柜里找找适合自己读的书,却无意中发现了它——《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熟悉的名字,才又一次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

从教二十多年来,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总有点不能理解他们,不能好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有点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后,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我会把它当成理解他们年轻一代的钥匙。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母亲那关切、期盼的目光常守望着我,看着我成长的背影,渐行渐远。

——题记

时光匆匆,我渐渐长大,母亲在悄悄老去,我忘不了,母亲在那槐树下的守望。

母爱,犹如暮春的雨露。记得儿时放学后,踏着夕阳落幕之际的余晖,背着那沉重而不能舍弃的书包,走在那的路上,倏乎间,太阳那最后的余晖被晚风催散了。路边明亮的街灯闪烁着,一棵高大而繁茂的树荫遮蔽了灯光,一个孤单的影子被拉的老长,我猛然抬起头,看见那灯光下熟悉的身影,哦!是母亲,母亲倚在槐树上,守望着我归来的方向,走近母亲,母亲那清澈的双目充满了儿子归来的喜悦。“儿子,今天高兴吗?想玩就在院里玩一会儿”。说着接过我的书包,对视那爱的眼神,我无比幸福地点点头,转身跑向小朋友的人群里,转身的那一刻,我发现母亲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正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快乐成长。

母爱,恰似那炎夏的凉风。寒来暑往,又是一个暑假,我上了枯燥无味的补习班,早晨伴着晨曦上课,傍晚时分,我带着一身的烦躁、苦闷、无奈回家。阵阵凉风拂过,驱走了炎热的暑气。转过街角,我又看见那偌大的树影,又见那树下孤独的身影,又见那久久守望的眼神,哦!是母亲。看着那爱的眼神等待我归来……母爱婉若那一袭凉风,吹散了心中的愁云。

母爱,就如那冬日的暖阳。升入初中,学习负担加重,由于青春期的到来,我与母亲的争吵日益见多。一日,放学很晚,我带着疲倦走在瑟瑟寒风中,潮水般的烦心事向我涌来,寒风与怒火对峙着,这时灯光成零碎状,树影把灯光支离,一个孤独的影子,倚在树旁,远远看去,哦!是母亲。正迎风站在树旁,守望着我归来,端详那爱的眼神,似冬日暖阳,寒冷与怒火顷刻消逝,整个身心涌动着暖流。

时光啊,祈请你走得慢些,让母亲跟上你的步伐,让渐行渐远的我,回头看看那爱的守望。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守候的东西,也许是一位亲人,一个羁绊,一句诺言……一生也充盈着许多东西,可望而不可及,也许是一个抱负,一个野心……可我们不曾放眼天地之间,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铸就的生命,也守望自己绚烂的一生。

当我漫步在春天,那里,我见到了生命。一株小草,眠于耸立的山峰,与贫瘠的土壤作伴,与凛冽的寒风为伍。他思索着上天的不公,将它吹离了同伴,吹离了梦中恬适的家。瘦弱的它随风摇曳,唯有不断扎根,才能生存,他一边抱着生存的念想,一边清点着依稀可见的时日。

他,望着匆匆而过的登山者,望着残酷的雨雪风霜,守候在孤立的悬崖上,望着那一丝生的希望。

我漫步在秋天,那里,我触到了生命。一片枯叶,牵在纤细的枝干上,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昼夜,看着自己日渐泛黄的皮肤,看着黯然失色的纹理。他不懂,为什么在本是丰收之日的秋天,天却要如此对待他——剥夺他生的权利。他奋力汲取营养,盼望着藕断丝连的叶柄为他带来奇迹。

他,望着被夕阳映照的血红的枯叶,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心中有不甘,有绝望,守候在光秃秃的枝干上,望着那属于生命的天堂。

我漫步在冬天,那里,我嗅到了生命。一株迎春花苞,含苞欲放而又踌躇不前,他顶着刺骨的寒风,胆怯地寻觅一下阳光,可惜不尽他所意,他生怕开放时,淡淡的花蕊会遭遇狂风无情的肆虐。他思索着,为何上天要他生于如此恶劣的环境,白雪皑皑,无情地没收了所有生机。他是一名守候春天的使者,又何曾畏惧过冬日?他撑起坚挺的花瓣,茫茫雪原放出缕缕清香。

他,望着渐渐消融的小溪,望着恢复翠色的树林,他,望着蔚蓝的九天云霄,守候春的到来。

守望美好,便来一场潇洒尽兴的足征;守望梦想,便来一次奋力自信的拼搏;守望生命,便寻觅于花红柳绿的天堂。

描写守望心田左廷伟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在一块大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全是些和煦阳光下大片麦浪随风共舞的田园美景。但很快,这种印象就像被海浪掳去的小颗沙粒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足的社会残渣:四次被开除,抽烟酗酒,打架逃学,简直是无恶不作。作为一个败类,他的言行倒也挺符合他的身份。张口“___的”闭口“混账”,他看不起学校,学校里也没人看得起他。

接着,作者笔下的内容更令人作呕,宿舍里的污言秽语,火车上的虚伪的谎言,巴士司机的圆滑世故。一件件小事不仅更让我对主人公心生厌恶,却也又巧妙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

艾里与菲比这两个家伙,是小说中极为特殊的存在,他俩都是主人公的弟弟或妹妹(虽然艾里已经死了)。可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霍尔顿心中似乎才有一丝人性与善良,而每当对他们描述时,也有一丝暖意向我袭来,可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直到那一段话的出现。

“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反复咀嚼着这句看似玩笑却又另有深意的话,而作者此前的大篇幅描写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霍尔顿多次被学校开除,可开除他的学校又都是些什么样的玩意儿呢?在那里,每个人都是混蛋,校长阴险虚伪,老师弄虚作假,每个学生的嘴里只会蹦出“烈酒、女人、性”之类的东西!先前,我只把这当作一个差生经过添油加醋之后的血口喷人,而如今,“悬崖”二字清楚地告诉我,这是当时美国学校的最真实的写照。或许,把“学校”换成“社会”更加贴切,也更加直白。

接着,霍尔顿的形象在我心中彻底翻身,刚才还是那个粗鄙阴险的小混混儿,现在,却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护神。

“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不敢自以为是地与作者相提并论,但我敢猜测,作者写这句话时一定是泪流满面。是啊,这虚伪的社会就是那个已经堕落了成千上万人的悬崖,可又有谁能帮助这些还保持纯真的孩子掌握奔跑的方向呢?

我合上了书,合上了一本没有任何优美句子的书,合上了一本脏话连篇的书,也合上了一本能痛击人心灵的书。

而如今,我相信,天堂上的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一定、一定成为了真正的守望者,去抓住那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