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37:50 页码:7
2023年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2023-11-19 05:37:50    小编:ZTFB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心得体会应该具备个人观点的独立性和思考的深度。%20通过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他人,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

如今的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家也在积极地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总结,我有了一些关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并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对于初学者,我们要先从基本技能入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第三段: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更为高效和愉悦,同时也更有意愿去钻研更深、更难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有趣味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

培养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完成任务虽然能够提升个人能力,但团队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了解资源、时间、人力等诸多因素,而线下沟通可以提高大家的合作效率。同时,合理的角色分工和合作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

第五段:

最后,教师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也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进修。教师需要关注新技术、新知识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我们需要与应用领域深入配合合作,借助实践环节,了解领域内的新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合作战,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注重兴趣、注重团队,让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关注领域内的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能培养服务。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二

从事招商工作几年,经常面对的问题是招商人才的短缺和缺乏培养机制。基于这个背景,团队探索出一套招商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外部通力合作,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化、国际化的招商人才队伍。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招商部门不能仅仅依靠外招人才,还需要注重内部培养。我们的招商岗位分为初中级和高级,分别配有培训和交流计划。当新人加入公司后,需要了解企业的产品、文化和招商的整个流程。在明确企业战略方向之后,新人进入岗位,由相关经理全程辅导,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公司内部的知识分享会,让不同职业背景的员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第二段:注重团队管理与激励机制。

团队管理是招商部门的核心因素,一个成功的招商项目只有团队的使用和支持。为了保持高效、高质量的工作,我们建立了领导班子,并对各级人员进行绩效考评:从业绩量化、团队贡献、个人发展和公司文化四个方面考评,定期对高绩效和低绩效员工进行奖惩。低绩效员工需逐步接受业务培训和领导成长计划。企业对高绩效员工进行经济、职业晋升和培训课程激励,使其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同时还促进了团队的整体发展。

第三段:加强内外部交流与合作。

招商走出去是需要与外界互动的。我们注重在行业会议、产业论坛等场合和各行业专业协会建立联系,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联合推进产业发展。同时,与各级政府及行业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层层推进整体招商策略,跨界招商,共同助力企业发展。

第四段:提高招商人才的专业化和综合能力。

招商是复杂的工作,需要拥有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经验。我们通过定期对市场的调研,深入了解行业信息和市场环境,为业务拓展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阶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加强对业务的把握和分析。专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还需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胜任蓬勃发展的企业。

第五段:加强国际化视野和语言沟通能力。

我们致力于成长为国际化招商团队,在项目宣传和人才引进中拥有广泛的视野。同时,无论面对哪种语言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团队都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招商过程中,虽然存在对口语的要求,但团队力求把专业、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合作伙伴,使其对企业充满信心和感情。

结论。

通过以上培养招商人才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招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公司制度、文化和团队效能的优势,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为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深入了解行业、拓展市场,逐渐更专业、完善,为企业持续做出创新和发展的贡献。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三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督导室刘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了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能力后,我对我新学期所教授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习,了解了教授课程的知识基础,更加理解了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

我教授的《国际市场营销》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的课程。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第5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进行教学的就是一门该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中报关员、货运代理等岗位。这些岗位除了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报关的相关流程和操作以后,还需要掌握一些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们毕业以后更能适应工作岗位。

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015年1月15、16日,美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研讨会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大讨论。虽说每位老师只有短短10分钟的主题发言,但都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建言献策,人多力量大,老师们对这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体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谈谈一些对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感受。

一.培养人才,教师首先需具备正能量精神

两天会议,让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学院的老师内心深处都对学院与教育工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超出单纯的按劳取酬工作态度。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观察,美术学院的老师常态化在课余不计薪酬义务的辅导学生和自觉自愿的加班,经常性的开展教研讨论,积极主动的联系项目与各类赛事,自掏费用参加、参观展览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等等,这些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具有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特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它代表了美术学院教师所具备对学院与学生的责任感,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奉献精神(非私利奉献);与之相对比,据我在其他独立学院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得知,一些老师仅把教书工作单纯作为一种职业,到点下班,不谈教学、工作和学生,下班后请别联系,做事前先谈报酬。每每谈及此事,朋友们对我院还具备这样优良的作风感到赞赏,我个人也认为,不管市场观念如何与高校教育结合,教育始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必须有一大批的具有正能量精神的教师甘愿为之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学院应对一线老师多些人文关怀,尊重教师,让其身份与地位应为平等;少些随意驱使,多给机会锻炼,不怕失败,成长过程总会跌倒,爬起来再干就会提升,教师个人的提升,就是对学院的提升;从制度与薪酬福利上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良好的催化剂,他能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不自觉的为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人才,应与国家发展趋势结合

都是国家目前所需要,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可重点发展,避免单纯培养只有市场意识、利益熏心的功利人才。即便学生毕业离开绵阳,离开四川,到中国其他地方,都是需要有责任心、懂担当、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人才,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参与文化建设。下面我以非遗文化为例。

例1:2015年9月,《homeland家园》杂志与正荣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手艺新生”,“手艺新生”面向社会征集对福州老手艺感兴趣的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首批甄选出的12名年轻人将在“手艺新生”项目基金的资助下,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跟随一位福州老手艺人学习传统技艺,并在项目规定的时间内,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使老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例2: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几个80后年轻人启动一个——“手作中国”民间项目,该项目下有艺术家、设计师、新媒体人、民间手艺人等各类人才,目前已有“青红染工坊”、“陶艺小坊”、“微茶室”等独立工作室,用他们自有的力量来保护与弘扬传统的文化。

以上两个例子可看出,优秀传统文化要发展,还得需要一帮热爱他的年轻人去关注去参与,他们身上具有的活力、创造力正是传统文化传承人所欠缺的,我们学院的学生同样可以去完成这样的工作,以每个个体的力量逐渐汇聚,可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必定会推动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结合方式

同样,我从非遗文化与产品设计教学与实践结合为例来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所在的绵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地区,其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不胜枚举。经过我近两年的走访调查,文化个体传承人与群体组织保护意识淡薄,基层政府又不太清楚如何挖掘与保护,更不用说传承与发展。这种文化现状给学院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础与可挖掘保护的空间,我们应该与地方政府、传承人与群体三方合作,承担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发展的义务与责任,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结合的方式我简单总结为三步走:

1.先做,包括调研、策划、设计。自动对接绵阳本土的非遗,并导入到项目实践课中,结合丰富学生资源与充分的研究周期,以数量与时间的优势来弥补深度的不足,不成功,就当是锻炼学生,学习了研究的程序与方法;获得赞许,必定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

2.出方案、成果后,主动联系政府、基金、赞助机构等,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把课程深入下去。

3.联合找平台推广,树非遗声誉,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生能力的大众口碑。学生在参

与二、三个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后,基本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流程,为独立承担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照此常态发展下去的话,将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会纳入或主动联系上门,政府也会大力支持与扶持该项文化工程,同时也为学院挣得荣誉,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一个多赢的文化发展优良局面。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具备广度和深度的T型人才备受重视。T型人才指能够在自己专业领域具备深厚知识的同时,还具备跨学科的广度知识和能力。在我个人的培养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培养T型人才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跨学科活动、广泛阅读,我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发展。在此将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认为,拓宽知识面是培养T型人才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在我原本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中,我通过选修跨学科的文学、经济学等课程,加深了对不同学科的理解。这让我在与他人合作时更能够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需求,更好地协同工作。因此,我建议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跨学科学习,积极参与不同领域的课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合理规划个人发展路径对于培养T型人才至关重要。在我的个人发展过程中,我意识到要在专业领域获得深度知识,需要有一个系统而合理的学习路径。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要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要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项目,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团队合作能力。总之,通过合理规划个人发展路径,我们可以高效地培养出具备广度和深度的T型人才。

此外,积极参加跨学科的活动也是培养T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自己的经历中,参与了一个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这个小组致力于解决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其中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我不仅学习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还培养了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此外,我还参加了许多跨学科的交流会议和讲座,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互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总的来说,积极参加跨学科的活动是培养T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持续学习和广泛阅读是成为T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其他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持续学习还可以让我们在专业领域中保持竞争力,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是培养T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培养T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通过拓宽知识面、合理规划发展路径、参与跨学科活动、持续学习和广泛阅读,我个人在培养T型人才的道路上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就能够成功地成为具备广度和深度的T型人才。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培养军队人才的重要性和挑战性(200字)。

培养军队人才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一个强大的军队需要精英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培养军队人才不仅仅涉及技术和战术的培训,还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因此,良好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对于军队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50字)。

一个成功的培养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确保培养出能够在实战中胜任的优秀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人才的过程中,理论上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必须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士兵们可以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了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职责。而通过实践操作,士兵们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在实战中的应对能力。

第三段:激发潜能和培养领导力(300字)。

军队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技术方面的能力,还要培养士兵的领导力和潜能。激发士兵的潜能是培养军队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激励和培训,士兵们可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技能和表现。另外,领导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军队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和参与军事项目,士兵们可以发展自身的领导能力,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第四段:团队合作的培养和重要性(300字)。

军队是一个高度协作的组织,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军队人才来说至关重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需要通过集体训练和军事项目的实践来实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强调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团队活动和任务,士兵们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

第五段:心理素质的培养(250字)。

军队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军事工作具有一定的紧张和压力,培养士兵们应对压力和困难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辅导,士兵们可以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此外,培养士兵们的责任感和忍耐力也是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总结: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军队人才是一项重要而且复杂的任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相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关键。同时,激发潜能和培养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军队人才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亮起话题)。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如何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深感培养人才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但也有一些心得,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

第二段:注重基础(培养人才的基石)。

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要注重基础的培养。一位人才的才能往往源自于他们良好的基础,这包括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给予学员一个健全的教育基础,提供坚实的专业知识,并重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只有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共同作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第三段:激发潜能(激发每个人独特的潜能)。

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注重基础,还要激发每个人独特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为学员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选择。例如,给予学员实践的机会,提供艺术、体育等多元化的培训课程,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学员们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进步。我们要鼓励学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只有在合作中,学员们才能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持续发展(培养人才的长期计划)。

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培养人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改进培养方法和教育体系,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人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员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结尾:

通过以上几点,我认为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基础、激发潜能、倡导合作和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学员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机会,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人才辈出的美好未来。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具备优秀人才的支撑。因此,部门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参与了部门人才培养的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围绕部门人才培养心得进行阐述。

首先,明确部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门的管理者和培养者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适合个人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培养计划。这样一来,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提升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其次,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课堂培训和软技能提升上,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操性培训。例如,可以组织员工参与跨部门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三,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进行部门人才培养时,要根据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这样一来,员工在培养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他们专业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及时反馈和评估员工的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期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培训后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并对培训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及时反馈员工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给予员工足够的培养时间和机会。在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留住。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部门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和精心管理的工作。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培养目标、多元化培训方式、职业发展规划、培训效果评估和正确的人才观念是部门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全面的培养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八

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和个人。在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一段: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关键。

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动手解决,提高技能性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学生引导到实际场景中运用知识。同时,企业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技能实训岗位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第二段:个性化培养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考虑个性化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将他们的个性化特点融入到培训计划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潜力和提高效果。在培养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在线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段:拓展视野与培养能力同等重要。

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市场的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展。要想持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需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趋势。在培养中,学校和企业需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学生不断拓宽职业视野,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第四段:实践经验是必要的锻炼途径。

除了学习知识,实践经验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经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市场需求,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推动实践经验的增加,既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形式,也可以通过企业引进新人,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第五段:创新精神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基础。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创造价值。而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动力。学校和企业要在培养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和员工勇于尝试新事物,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总之,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全社会共同配合,将学校、企业、政府和个人的力量统一整合起来,切实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个性化培养、拓展视野、提供实践机会和培养创新精神等关键点,方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九

通过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近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课外拓展模块。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 平台 模块 课程体系

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透露,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体现不足。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下发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工作岗位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

熟练性——技能熟练程度高;

实用性——所具备的技能属于实用技能;

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还表现在高超的技艺性、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以及突出的创造性。

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位于高级工以上,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二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知识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篇十

夏明翰就义前绝笔“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共产党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顽强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行得远。因此,组织部门必须在全党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及时发现、吸引优秀人才入党,着力培养选用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人才,并通过经常性开展主题教育学习培训,为人才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新时代呼唤敢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人才。一个人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就不可能激发潜能,也难以担当重任。新时代有新机遇,一个人只有遇事不怕事,才能干成事。在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上,组织部门要培养更多面对困难挑战无所畏惧的人才。一方面,要多把人才放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墩墩苗”,多给人才“搭梯子”“压担子”,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也干得成事。另一方面,要注重给人才加油打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心理关怀,用奖励机制、提拔手段让他们心有希望,看得见事业的发展,也看得见自己的未来。

也要言传身教,灵活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通过红色故事传递价值,利用反面案例警醒干部。

胸有成竹才能侃侃而谈,肚里有货才能言之有物。基层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只有学好上级精神、掌握业务知识、明白政策规定,才能和群众说得清、道得明、讲得透。干部个人素质跟不上去,面对多样的政策就无法运用自如,更谈不上详尽地为百姓解惑,贴切地为群众服务。人才是筛选出来的,也是培养出来的。组织部门在选聘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对人才整体素质的考察和学习能力的研判,将能不能勤学苦练、能不能虚心求教、能不能主动思考、能不能守正创新作为选用人才的指标。选用之后不是万事大吉,而要着重督促用人单位开展常态化培训,例如,开展党史教育培训、党建业务知识培训、政策学习培训等班次,以增长人才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