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7:45:35 页码:11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3篇)
2023-11-18 07:45:35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和参考他人的经验,但要保持独立思考和个人见解。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思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的机会。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9、我镇认真组织实施“双带”先锋工程。在建成彭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张村廉直养殖示范基地、泗河西汊水产基地等3个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培养49名“三强”型村干部,培育76名“双带”先锋,其中党员“双带”先锋50名,每个把1-2名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培育1-2名“三强”型党员和村干部。同时切实抓好“双向”培养,通过集中办班、观摩学习、经验交流、“菜单”式培训、典型引导等办法,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通过互联互帮、项目拉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农民专业协会联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措施,发挥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行业,共培养76名叫得推得开的“双培双带”先进典型。今年共举办各类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各类培训班子13场次,有429人参加培训。

10、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年初,对全镇1082名党员进行了评议,共评出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优秀共产党员6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并于“七一”进行了表彰。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做到了党员队伍“进口严”、“出口畅”、“中间管理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立了“外出登记”、“思想记档”、“跟踪联络”、“回访销号”等制度,并在江苏的丹阳,常熟成立了2个外出务工党小组。

1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干部选拔使用。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保持先进性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镇业余党校为阵地,不断加强党员的教育,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次,参训人员1120名。积极推行在无职党员中设岗定责工作,把政治思想好、热心于公益事业,身体状况好且未担任村、组干部的党员作为设岗对象,全镇共设立各种岗位473个;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探索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工作,全镇共有流动党员76人,全部办理流证。

12、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根据五组〔xx〕32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坚持把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作为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加强在妇女、青年农民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坚持“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行发展农村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大力实施发展党员公示制、全程联名推荐制、失察追究制、票决制等有关制度,截止到目前,全镇共发展党员42名,其中生产、工作一线42名,占100%,女党员7名,占17%;35岁以下29人,占69%。36至59岁13人,占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2名,占48%,初中及以下占文化程度22名,占52%,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坚持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好“入口关”。同时对在本年预备期满的30名党员全部按时转正,转正率达100%。

13、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镇17个村明确了每村明确一名代办员,镇直机关单位和重点部门抽调7名同志负责日常工作。按照“窗口围着群众转,特殊事情上门办”的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领域。今年是为民代理各类服务426件。

14、党员电教入户工程进一步深化。我镇围绕党员电教为党员群众送科技致富这一主线,以培养“双带户”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开展电教入户工程。目前全镇共设立党员电教家庭播放点68个。播放点制度,设备齐全,活动开展正常,累计全年共开展播放培训活动850场次,实现了对150户的重点帮带。同时,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了讲师分团成员联系村、户制度,有766人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社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社区治理则是将社会建设落细落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一招。

自全市以“40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承载力,到2020年11月10日成功赢得创文夺牌之战,全区社区治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下,以“共建家园”为总抓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掀起社区治理提档再升级的新高潮。

党有所指,团有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中,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对现状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发现仍存在与区委要求不匹配、与团市委要求有差距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少数团支部责任担当“软化”。凡事跟着党建走,双手一举“事没有”。少数团支部书记将团的建设看作党的建设的附庸,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习惯性在社区蹭党支部“共建家园”热度,拉横幅、齐摆拍,方案统筹事先不做,行动落实更无从谈起。

二是少数团支部整体功能“弱化”。软弱涣散问题在少数团支部依然存在。服务力、引领力、组织力作为团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弱化”程度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付式服务、签到式集合、随意式考核。

三是少数团支部服务内容“虚化”。“服务”作为体现团组织存在感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少数团组织中仍存在走过场,而不走心走实的问题。形式内容味同嚼蜡、简单复刻党建内容、参与热情调动不高、特色特点彰显不足等问题则是“虚化”的具体表现。

二、服务社区治理软化、弱化、虚化之“因”

一是思想“根子”不牢。思想建设作为团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团支部书记政治站位、思想认识高不高,直接决定团的建设的整体情况。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皆言“知之非艰,行之唯难”,但在基层团组织中,在“知”这一层面,仍未充分渗透入思想骨髓,少数团组织将团的建设当作党的建设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助手,自我“降格”,思想底线不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自然也高不起来。

二是基础“底子”不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服务社区治理水平不高侧面反映出团的建设基础“底子”不厚。在基层团组织中,团支部负责人多为兼任,且调动频繁,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加之囿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资源渠道有限,在服务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乏力甚至无力等症状。

三是发展“路子”不宽。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团组织的活力,更是推动团的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时间“亦步亦趋”,经验借鉴“学表”不“学里”,思维方式固化不灵活,遇到问题摆“客观”不谈“主观”,导致在服务社区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相较于其他先进团组织,更谈不上“快人一招”“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最后导致一条路越走越窄、越黑。

四是承载“盘子”不大。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当前社区治理,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一大短板弱项。长期将眼界局限于机关、学校、卫生院等“体制内”部门,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既做小了自身的承载发展的“盘子”,也间接拒绝了外部资源的进入。有的团组织自视甚高,等着别人上门“求合作”;有的团组织畏首畏尾,担心上门合作“被拒绝”;有的团组织无动于衷,等着党的建设“带一程”,“吃饭”的盘子不大,如何“吃饱”。

一是将提高思想认识与紧跟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团的建设对服务社区治理的指导作用,以及服务社区治理对团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从严治团、团结青年、服务社会、强化引领仍是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四梁八柱”,但要充分借鉴吸收社会进步的新思潮、新思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老人易于接受的理念思想,将广大青年号召团结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之中。

二是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自身坚强、团结而又富有活力的组织形象,吸引跨系统、跨行业、跨年龄的不同群体资源聚集在我们团组织中,从而更好更优地服务社区治理,让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助推我们写好“自身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文章的点睛之笔。

三是将严守政治属性与拓宽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讲政治,守规矩,是在加强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第一原则。探索建立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审批机制,在形成团组织、审批机制、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闭环的前提下,实行权限下放,非禁即可,充分释放团与社会的交流活力,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建立起团组织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四是将围绕中心任务与丰富形式内容结合起来。过程精彩与目标达成,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团组织在“星辰大海”中的追求。围绕如何实现提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的既定目标,积极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团组织工具箱,统筹考虑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兼顾活力与有趣,将任务表变成节目单,让社区治理由民生任务转变成民生节目,充分激活参与者与收益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站位高度全局性不足,调研报告仍有不足、片面之处,恳请领导指正。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2、按照“让党员受教育,使群众得利益”的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做到“两个结合”。我镇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做到与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保证用经常性教育巩固集中教育成果,促进新时期保持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建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培训学习制度,通过健全完善党员经常性的学习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表彰激励、自我纯洁和党员发展机制。二是建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管理机制--------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是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结合行业特点创新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四是建立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及抓好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委成员联系点制度。通过建立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来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本人采取深入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交流、听取社区工作站汇报、个别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辖xx个社区,有xx个党小组、xx个居民小组,xx名党员,xx名工作人员,其中机关xx名、社区工作站xx名、居委会委员xx名。

1.搭建三座平台,增强领导干部队伍履职尽责能力。一是以经验交流会议为平台,不断激发领导干部工作热情。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一周两会、工作交流汇报会等制度,使班子成员能够经常总结工作亮点、开展工作互评,同时定期对每位干部工作情况做出点评,使领导干部始终有冲劲、不懈怠。二是以定期培训为平台,不断提高全体干部理论修养。争取建立了社区培训学校,定期邀请党校骨干教师讲解政治经济、热点时事、领导艺术等课程,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把握大局能力和落实能力。三是以五民服务机制为平台,提高工作效能。社区班子成员分别牵头,组建了为人服务小组,实行居民满意度打分制度,增强各小组责任感,使居民实实在在受益。

2.坚持三个原则,激发社区党员队伍活力。一是坚持全程把关,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在接收、培养、考察等环节,按照党外群众、党支部委员和党工委成员3:4:3的分值比例,对发展对象进行全方位考核,避免带病入党,近年来发展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日常工作和抗洪抢险等重点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坚持学习推动,提高党员综合能力。依托“社区大讲堂”,举办专题辅导、演讲体会、模拟服务等活动xx场,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全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先后有xx人通过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增强党员服务热情。以居民党员、道德模为样板,营造互学互促、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以一点带动一大片的效果。

社区艺术团党小组组织各类文艺演出xx多场,引领了社区文化新风。三是注入区域化党建新动力。为使各项工作更加便民高效,规范完善社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xx项,新建ab顶岗、错时工作制度xx项,同时开展“社区居民互动体验日”活动,主动请居民体验社区工作,为党员干部找不足,提措施,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社区阵地的综合作用发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比较重视各社区活动场所的正面宣传导向作用,但是如何管理好日常接待和群众休闲娱乐经验不足,没有开发出符合各社区场所规模和社区居民特点的活动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出社区场所的群众文化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2.社区志愿者队伍长效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当前志愿者队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忽略了也需对志愿者进行经常的思想和专业培训,以确保志愿服务的时效性和长效性,对当前存在的志愿服务活动随意无序、服务与需求脱节的现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同时,由于志愿者服务的不稳定性、服务项目的局限性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很难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持续的、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社会化进程。

3.社区党建工作网格推进力度不够大。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由于网格化管理工作需要网格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受网格长年龄结构、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导致了整体上服务能力和成效不均衡。

1.应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性,正确把握购买服务的总体方向,规范有序开展购买服务工作,发挥社区在政府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推动社区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和相关部门开展捐助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一块,民政专项争取一块,社区自筹一块,驻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干部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将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半年开展一次综合培训,每季度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其次,要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第三,应完善社区干部关怀机制。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鼓励社区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3.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要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思想,把居民的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要在做好居民低保、大病救助、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4.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党建载体设计。要充分发挥党委书记统筹谋划职责,设计好访民配套制度和健全反馈机制,确保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要积极探索循环服务机制,以志愿者、社工、在职党员为主力,按照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不同类别组队,在志愿者与志愿者、志愿者与居民间形成互帮互促的运行新模式。要加强文化导向性,多创作一些格调高雅,触及居民灵魂的优秀作品,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文化正能量传递中。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加大资源共享,协调辖区优势资源,对活动场所功能进行改造和扩大驻区单位场地对居民开放力度。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详细掌握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xxxx市于4月份开始对全市243个村进行了拉网式调研督查,截至目前,调研督查工作基本结束,现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xxxx市辖22个乡镇,8个街道,其中5个为涉农街道,共有243个村。有农村基层党组织243个,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121个、党支部1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115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13个;农村其他产业和行业协会党组织25个。有农村党员15734人,其中30岁以下党员741人、40岁以下6220人、50岁以下5174人、60岁以下1897人、60岁以上170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22人、中专(高中)学历2942人、初中以下学历12270人。

通过2013年村“两委”换届,共选出村“两委”班子成员1406名,其中连选连任924人,新当选482人;村“两委”子成员交叉任职204人,实现村书记、主任“一肩挑”3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7.1岁,较上届下降2.6岁;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54人,较上届增加189人;致富带头人达到883人,较上届增加275人。

1.强化党建领导机制,扎实开展评议工作。一是建立实施“1+4”党建工作领导新机制,“1”是调整全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牵头抓总;“4”是结合市级领导分工,分别建立基层场所达标、非公党建等4个党建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相融共进。二是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认真执行“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建立“2+2+1+1”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树立“大抓基层、狠抓基层”的工作导向。

2.健全制度体系,创建党建监督机制。一是明确党建目标,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打造党建高地的实施意见》,对基层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实行完成销号制,保证落实到位。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为各村统一制作了制度图版和《工作记录》,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汇报工作等制度,各乡镇街制定了村干部严格管理办法。三是实行农村基层党建监督员制度,聘请100名悉党建工作的党代表为基层党建工作监督员,通过集中与分散、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方式,监督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并建言献策。

3.完善组织设置,抓实合作社党建工作。一是优化组织设置。坚持上提下分,把115个村升格为党总支,宋杖子镇宋杖子村、范杖子村成立二级党委,建立了25个农村社区党支部。二是着重抓好合作社党建工作。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建立400万元的专项发展及党建基金,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2家,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达到100%。实施“村社合一”党建与经济发展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的合作社超过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产值都在10亿元以上,实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

4.注重结构调整,强化班子队伍建设。一是选强配优基层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达到156人,向全市243个村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加大对不合格村干部的处置力度,2014年共调整村“两委”干部7人。二是全面实施了村干部“德能双强”培训。

计划。

截止目前各乡镇街累计开设大讲堂100余堂累计培训基层干部7000余人次。三是改进考核管理乡镇街按照不少于100分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村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考评结果与村干部报酬、奖惩、任用挂钩。四是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千人计划”按照“一职一备”原则通过“四推、两考、一公示”选拔模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979人并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5.加大投入保障,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一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建立了土地入股、领办创办合作社等15种发展路径,目前50%以上的村已经实现村级集体收入。二是加强经费保障,所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全部达到9.65万元以上,建立了320万元的党建专项基金。将大村2万元、小村1.8万元办公经费及每个村2万元的党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将村干部平均报酬提升至15000元。三是实施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工程,在对158个不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造、修缮的基础上,2015年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工程,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将全部达标。

一是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积极性不够。村级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第一线,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他们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一些工作琐碎复杂,面临的压力也最大。按照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村里的“两委”班子成员多的有5人、少的只有3人。大小村人口差别很大,但是“两委”班子人数差不多。这就使得各村的工作强度不平衡。同时,村干部的报酬相对较低,缺乏福利待遇,换届较为频繁,工作不稳定,影响了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

二是农村党员普遍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无意向组织靠拢;农村基层干部对青年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党员后备干部来源渠道日趋狭窄。

三是流动党员管理仍是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其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党员流入地和流出地衔接不畅,致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困难,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本身重视不够,流出后重视经商和务工,不主动接洽党组织。农村党组织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完善基层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要结合各地实际,出台对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奖励政策,给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补贴奖励,建立激励性村干部工资发放机制,激发干事创业和服务群众积极性。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力度,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同时,加大村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切实解决“两委”班子成员青黄不接问题。建立完善生活困难村党支部书记、离任村党支部书记台帐,对生活困难的村党支部书记、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2.大力培养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一是改进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参观学习、典型带动、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坚持开好“基层干部大讲堂”,每月对村干部开展集中培训,注重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服务群众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维护稳定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努力将基层干部打造成为全能型干部,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党员老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保证每年新发展35周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发展总数的80%。三是注重党内政治生活,每个党组织每年要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解决好党员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随意化、平淡化和庸俗化问题。

3.探索。

创新。

流动党员管理方式。一是不断完善管理。及时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流入、流出登记簿》和《表现情况登记簿》。同时,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电子信息库,实行动态与静态、日常与跟踪管理相结合。二是建立联络制度。按党员分布情况,设立流动党员联络员,充分发挥他们对村内党员情况熟、住户明的优势,抓好对流动党员的联络、管理,弥补村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不到、管不全的不足。三是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服务证》,建立与流动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机制。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发挥管理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服务功能,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体现组织关心。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3、以做好镇党委换届工作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上级有关党委换届的指导意见和精神,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组织基础。严守“五条纪律”、“十项规定”和“十个严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保证秩序不乱,工作稳定,圆满完成了党委换届的任务,达到了优化镇级领导班子的目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管理工作暂行规定,落实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4、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准配强“一把手”,对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5名干部给予了停职或免职处理,同时对由于工作失误造成影响的5名干部,给予了行政记过或党内警告的处理,二是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选拔配备年轻干部,使每村达到2--3名。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制度,重点抓好村“两委”一把手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行政管理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社区基层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社区基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许多具体实践策略和措施来实现目标和使命。本文将结合个人经验,就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进行探究和总结,为社区基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第二段: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重视文化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推进里程碑式的文化项目,为居民提供广泛的文化服务,以满足各种需求。其次,要保证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社区。

第三段:重视社区服务建设。

社区服务建设是社区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社区居民得到更优质的生活服务,更好的服务环境。应当在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上,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实现居民满意和社区发展两者的劈叉。同时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化和环保的服务。

第四段:重视社区建设管理。

社区建设管理是社区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立并严格执行街道管理系统和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对各项管理行为严格监督,确保发展与管理保持平衡。同时,应当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各项问题,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感。

第五段:结尾。

社区基层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任务和工作,对社会的进步和和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基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倡导融入科技、智慧化、文化、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打造更加优质、安全和和睦的社区环境,让居民生活美好、幸福。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社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社区治理则是将社会建设落细落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一招。

自全市以“40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承载力,到2020年11月10日成功赢得创文夺牌之战,全区社区治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下,以“共建家园”为总抓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掀起社区治理提档再升级的新高潮。

党有所指,团有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中,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对现状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发现仍存在与区委要求不匹配、与团市委要求有差距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少数团支部责任担当“软化”。凡事跟着党建走,双手一举“事没有”。少数团支部书记将团的建设看作党的建设的附庸,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习惯性在社区蹭党支部“共建家园”热度,拉横幅、齐摆拍,方案统筹事先不做,行动落实更无从谈起。

二是少数团支部整体功能“弱化”。软弱涣散问题在少数团支部依然存在。服务力、引领力、组织力作为团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弱化”程度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付式服务、签到式集合、随意式考核。

三是少数团支部服务内容“虚化”。“服务”作为体现团组织存在感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少数团组织中仍存在走过场,而不走心走实的问题。形式内容味同嚼蜡、简单复刻党建内容、参与热情调动不高、特色特点彰显不足等问题则是“虚化”的具体表现。

二、服务社区治理软化、弱化、虚化之“因”

一是思想“根子”不牢。思想建设作为团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团支部书记政治站位、思想认识高不高,直接决定团的建设的整体情况。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皆言“知之非艰,行之唯难”,但在基层团组织中,在“知”这一层面,仍未充分渗透入思想骨髓,少数团组织将团的建设当作党的建设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助手,自我“降格”,思想底线不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自然也高不起来。

二是基础“底子”不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服务社区治理水平不高侧面反映出团的建设基础“底子”不厚。在基层团组织中,团支部负责人多为兼任,且调动频繁,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加之囿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资源渠道有限,在服务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乏力甚至无力等症状。

三是发展“路子”不宽。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团组织的活力,更是推动团的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时间“亦步亦趋”,经验借鉴“学表”不“学里”,思维方式固化不灵活,遇到问题摆“客观”不谈“主观”,导致在服务社区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相较于其他先进团组织,更谈不上“快人一招”“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最后导致一条路越走越窄、越黑。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既做小了自身的承载发展的“盘子”,也间接拒绝了外部资源的进入。有的团组织自视甚高,等着别人上门“求合作”;有的团组织畏首畏尾,担心上门合作“被拒绝”;有的团组织无动于衷,等着党的建设“带一程”,“吃饭”的盘子不大,如何“吃饱”。

一是将提高思想认识与紧跟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团的建设对服务社区治理的指导作用,以及服务社区治理对团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从严治团、团结青年、服务社会、强化引领仍是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四梁八柱”,但要充分借鉴吸收社会进步的新思潮、新思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老人易于接受的理念思想,将广大青年号召团结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之中。

二是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自身坚强、团结而又富有活力的组织形象,吸引跨系统、跨行业、跨年龄的不同群体资源聚集在我们团组织中,从而更好更优地服务社区治理,让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助推我们写好“自身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文章的点睛之笔。

三是将严守政治属性与拓宽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讲政治,守规矩,是在加强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第一原则。探索建立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审批机制,在形成团组织、审批机制、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闭环的前提下,实行权限下放,非禁即可,充分释放团与社会的交流活力,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建立起团组织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四是将围绕中心任务与丰富形式内容结合起来。过程精彩与目标达成,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团组织在“星辰大海”中的追求。围绕如何实现提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的既定目标,积极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团组织工具箱,统筹考虑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兼顾活力与有趣,将任务表变成节目单,让社区治理由民生任务转变成民生节目,充分激活参与者与收益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站位高度全局性不足,调研报告仍有不足、片面之处,恳请领导指正。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乡情、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连云港来说,农村正处于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镇村集中、产业发展向规模经济集中、土地流转向合作组织集中、农民就业向企业和园区集中的“五个集中”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不比老问题、遗留问题解决容易多少,要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加以改变。为此,连云港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调研,着力摸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找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有效对策。

1、乡镇党委管党责任没有完全落实。

一是上级考核“指挥棒”重经济、轻党建,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从全市来看,党建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占比太低,一般仅为2%,而经济指标的考核才是最“硬”的。同时,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招商引资、财税等每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这在客观上造成乡镇抓农村基层党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从开展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地区来看,大多可操作性不高,区分度不够,基本都能得分,甚至有个别地方连过场都不走,只要完成党报党刊的订阅任务就得满分。

二是乡镇党委领导力量不足,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薄弱。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的深入推进,合并后的乡镇人口少的5—6万,多的10多万(城关镇除外),但党委委员一般只有9-11人,领导力量明显不足。乡镇党委的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五大委员各管一摊,工作协调配合少。加之,不少地方长期认为,抓党建就是组织委员一个人的事。而分管党建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又大多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精力抓好党建。

三是党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基本保障。大多数乡镇财政的数字“很好看”,但可用财力却“很有限”,在乡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是确保公共行政以及教育、卫生等事业性支出,压缩党建经费支出,有的地方出现党建经费多年零投入。同时,为维持村级组织各项工作运转,省政府对苏北行政村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2011年为村均10万元。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先是被县、乡镇财政截留或抵顶,然后由于合村并组大多不到位,各自然村独立运转,再分成几份,僧多粥少,财政转移支付的初衷难以实现,效果打了折扣。

一是带头人不好选、不会干。一方面,虽然各地都普遍落实了村书记“一定三有”政策,但是与不少人的理想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认为“收入不如打工的”、“政治上没奔头”、“权力不大、事事都抓”,是世上最难的工作岗位。因此,年轻、优秀的党员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而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党员中,又很难选出合适的人选,导致“村子越穷,人才越外流,人才越外流,村子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些村甚至出现了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也不行;拿着放大镜,找不到合适人选”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换届中,不少人依托家族势力、空头承诺等当选,许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清,“坐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还有少数当选的人把当村支书看做短期行为,对3年任期满了以后是否当选有严重的危机感,“一年看和学、二年小心干、三年等着换”。

二是后备人才数量少、培养难。农村党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目前,全市农村党员137679名,其中55岁及以上的68157名,占4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80003名,占58%,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村青年都争相“走出去”,导致许多村都成了人才“空心村”,在村内发展党员找不到合适人选。这也和发展党员不正常有一定关系,如个别村新发展党员“近亲繁殖”严重,多为现任村支书、村干部的亲戚;少数村书记怕对自己形成威胁,连续几年都不发展优秀青年入党。

三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困难。当前大学生村官难以发挥作用,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制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做出的选择,大多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途径离开农村,缺乏在农村施展才华的抱负和理想。而且,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加之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接纳,深入不下去,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怕去村里、不去村里。许多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对工作有激情、有斗志、有想法,两三年后,大多已失去了发展的激情与思路,混同于一般村干部和群众。

3、农村党员教育难开展、管理难到位。

一是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目前,农村“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普遍不能正常开展,支部大会、党员大会半年开一次就已经不错了,平时只有发展党员、重要事项需要讨论时才召集,有的村只能通过发“误工补助”吸引党员参加活动。不少村正常每年就组织一次党员冬训,还要借临近春节、外出务工党员返乡的机会,时间上还不能完全保证,有个别地方上午开会、下午总结,甚至半天就结束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对党员缺乏吸引力,一开会就是念一念报纸、发一发材料、看一看电视的形式已经让党员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是农村党员流动性大,外出务工党员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两新”组织中党组织活动受到企业主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等,都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此外,活动阵地服务事项少,功能不强、利用不足。有的选址偏僻,有的设施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实际需要。如不少文体设施不实用、图书室中书籍陈旧,农民平时利用很少,闲置率高。个别部门设立的办公室和设施,纯粹是花架子,占用资源、不办实事,有的仅仅是挂块牌子、贴条标语、应付检查。

二是不少党员缺少纪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新党员是发展时有人教和管,发展后虽有人教、却没人管;对无职党员更是“不得力、管不着”;对外出党员是“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多数转入村的离退休党员认为自己资历深、工资高、水平高,转入村大多只是为逃避原单位的管理或少交党费,主观上不愿接受、行为上被动接受村党组织的管理。同时,党员“出口”不畅、甚至不通,苗头性、小问题没人管,一般不犯大的错误就“出不了党”。少数党员干部意识淡薄、素质不高,还有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家长作风、侥幸作祟、党纪无畏,不认真执行有关制度,甚至把“村里的变家里的”,腐化堕落。据统计,2006年以来被市县乡纪律检查部门处理的村书记案件共525件,占村总数的36.8%,村书记已成为“高危岗位”。

三是基层民主落实不到位。不少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民主制度不到位,保障党员群众民主权利流于形式,对党员义务要求得多,权利保障得少。如有的村“两委”思想不同轴,导致权力无序运行,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两张皮”,要么是村党组织大权包揽、村委会可有可无。个别党员干部民主素养不高,搞形式,走过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依然是拍拍脑袋决策,一个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还有在换届选举中,有部分人依靠家族、宗族势力的支持或是非组织行为的干预,利用民主形式进行博弈。这些人当选后,借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既不能维护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更不能为村里带来发展和稳定,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隐患。

一是合村并组不到位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2001年“运动式”合村并组后,全市由原来的2111个村合并为1427个村,表面上村域规模扩大,村级人口增加,村级党组织规模扩大,但实际上各自然村仍独立运转,多数村组不合财、不合心,村党组织不合力。据统计,被合并的村中,有14个又分开运作,造成党组织设置调整难。同时,全市党员人数在50-100人之间的村有955个,100名以上的村有205个,50名以下的村只有267个;而从行政村党组织设置上看,有13个村级党委,587个党总支,827个党支部,有约39%的村应达到了设置总支或党委的规格却仍以支部的形式运转。许多支部过于庞大,支部生活成本高,党员不便集中,给党员管理和党员活动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滞后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当前,农村各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大量增加,而党建工作有些滞后。一方面,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组建率还不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截至2012年6月底有953个,而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只有105个,且都是党支部。由于企业党员流动性大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较多,已组建的企业党组织稳定性较差,随时可能出现“边建边瘫”、“上午建、下午散”的现象。而且,党组织活动受到企业主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等,难以正常开展,甚至“组织不如大户、实力不敌大户”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各类党组织之间关系没有理顺。有的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属于一个村的,而有的规模比较大、囊括了好几个村,建立的党组织也包括了几个村的党员干部,与村党组织之间,往往职能交叉、人员交叉,他们之间的这种松散型的关系,给巩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

三党员流动性变大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目前,农村党员离土离乡、经商务工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市共有流动党员6419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5%,“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了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流动党员多分布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滞后,一些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无法转移组织关系,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而成立驻外党组织往往受人员、机构、资金等要素的局限,组织大多倾向于同乡会,活动大多等同于沟通会,成员大多是松散型,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驻外党组织,难之又难,少之又少。

5、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够强。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据统计,2011年底全市村均债务71.4万元,村均收入(扣除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只有36.4万元。许多村既没有企业,也没有积累,更没有可资利用的资源,而且负债比较严重,“拆东墙,补西墙,墙墙都有洞”,村级运转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勉强维持,更谈不上为民办事。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与农村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思路不宽,缺乏机遇意识,引领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村级集体资产缺乏监管,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村一级合同管理比较混乱,甚至有的村发包土地一包就是50年甚至100年。而且个别地方以村养镇现象相当严重,为维持正常运转或出于完成财税任务的目的,乡镇常会截留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甚至向村里下达税费上交任务。有的县据说每个村至少每年要向镇交30-40万,多的要交上百万。

二是村级组织化解群众矛盾办法不多、缺乏手段。一方面,对在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出现的诸如征地拆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土地补偿欠合理、利益分配不均和失地农民未妥善安置等,往往是问题造成在各方、息访责任在地方,而村级组织权力能力都有限,没有办法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农民明知自己诉求不合理,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态度,无端纠集家人亲属采取死缠烂磨的方式,制造事端、扩大影响,给政府施压。而有的相关职能部门一味采取“疏”的办法,缺少“法”的手段,打击措施、教育力度又跟不上,以致于调处起来愈加困难。

三是有些上级政策落实起来有难度。目前,有些上级政策与基层现状存在很多矛盾,不切实际,在基层很难实施。如要求村组织向老百姓收取“一事一议”、水利工程费和计划生育罚款等,而老百姓认为“中央现在种地都不收钱了,还发钱给我们,你们(村干部)凭什么向我收钱”,对村组织产生抵触情绪。又如,国家政策规定,农业保险、养老保险、新农合等均是自愿参加,但是实际执行中层层压指标,搞“一刀切”,定指标、树政绩。在乡村做通农民工作甚至强迫农民参加后,许多服务又跟不上,履行不了承诺,有的农业保险该赔偿的不赔偿,人为制造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许多村干部抱怨“党的政策落实不相信基层组织,好事补贴直接到百姓,难事收钱落实到书记”,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在不断地被非组织的因素侵蚀和削弱。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把创先争优活动贯彻工作始终,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要加强目标管理与考核体系建设。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实行县区、乡镇、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制度,一把手轮流“过堂”。加大党建工作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必要时可组织专门考核。同时,建立黄牌警告制度,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合格的乡镇予以黄牌警告,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二要健全乡镇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乡镇党委成立党建综合办公室,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形成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采取签订责任状、公布责任表等方式,明确各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同时,探索实行乡镇党委委员履行岗位职责排名制度,由县区纪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分别对对口乡镇党委委员进行综合排名,督促委员履行好岗位职责,管好自己的“责任田”。

三要建立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在财政预算具体安排上,建立全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同时,整合打包农口、财政等部门支农资金,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2、坚持“双强双带”标准不动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要完善选拔选任机制。普遍推行公推直选的方式,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制度,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统一考试,按照一定比例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实行持证执业、择优聘用。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方法和途径,分别选择好、中、差三类村开展试点。鼓励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经济发展能力强的村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或一般村任职,由强村向弱村输出,带动弱村快速发展。借鉴“预任村干部”管理模式,对村后备干部进行定期考评、任职预审和预任试用。

二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统筹农委、人社、科技、工青妇等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市、县(区)、乡三级联动轮训村干部。每两年,对所有村干部轮训一遍,轮训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周,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发展环境相近的先进村实地学习考察,进行短期实践培训。同时,推广赣榆培养“村官大学生”的做法,安排、鼓励优秀年轻村干部和村后备干部到高校参加脱产学历教育。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开展实践锻炼。

三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奖励制度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制度,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激发村书记干事创业热情。优化干事创业的环境,为那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对那些蓄意打击报复农村基层干部的人和事坚决查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赋予基层村干部在诸如工商证照办理、土地、计生、税收等方面一定的权限。对村级组织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上级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参与处理,为村干部减负。

四要完善考核约束机制。推行“双述双评双承诺”制度,组织村干部既向乡镇党委政府述职又向村党员群众述职;既接受组织考评又接受党员群众测评;既向乡镇党委政府承诺又向村党员群众承诺。综合采取诫勉教育、组织处置等手段,加大对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处置力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要及时批评教育,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及时调整;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要严肃处理,畅通出口,以此焕发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一要推进党员教育上频道、上互联网、上手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全媒体、多渠道、广覆盖的党员教育新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建电视频道、党建网等资源,打造数字化党建综合平台,推动党员教育“进家入户”,破解党员教育管理的时空难题。与电信合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开通手机报,在智能手机上开发集多媒体消息、语音、短信、视频、电视电话、微博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通信系统,为党员搭建集宣传、教育、服务为一体的“掌上课堂”。

二要把好党员“入口”、畅通“出口”。探索建立入党公开答辩、民主测评、公示票决制等制度,严格工作程序,注重群众公论,提高党员发展的“门槛”,并重点以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人、产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为发展对象,从源头上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同时,科学界定不。

合格党员。

的具体标准,对确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该限期改正的要限期改正,该诫勉的要诫勉,该劝退的要劝退,该除名的要除名,逐步形成优者留、劣者汰的党员队伍“出口”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行“党员资格年审”和“党员证”制度。

三要坚持发挥作用与量化考核相结合。根据职业和岗位特点,为各类党员搭建发挥特长的平台,继续推进“三级联创”、“设岗定责”、“为民服务代办制”、“党员服务承诺制”、“党员先锋岗”等活动,组织在服务型窗口工作的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党员家庭挂出“共产党员户”牌子,引导党员在联系群众的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实行“积分制”管理。将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参与活动等目标要求量化计分、实时记分,年底将积分情况作为党员年终民主评议、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效果。

4、探索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着力提高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一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提格升级。总结赣榆县西棘荡村、赣马镇黑坡村等中心村党委设置经验,明确标准和程序,对党员人数符合规定、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村级党组织,将党支部提格升级建立党总支,将党总支提格升级建立党委。在此基础上,通过党组织提格升级来提升党组织的带动力和影响力,统筹管理区域内的机关、站所、“两新”组织、村、社区、学校、医院等不同类型党组织,探索构建区域性联合党组织,不断整合区域资源,汇聚发展合力。

二要创新产业化党组织设置模式。总结推广赣榆县泥鳅协会党委、东海县产业党建联动区、灌云县高效农业党工委、连云区紫菜园区党支部等产业化党组织设置经验,突破乡镇、行政村的限制,实行产业“串”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建在经纪人队伍里,进一步适应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党建富民。

三要创新流动党组织设置模式。总结推广灌云县外工委、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委、东海县阿尔及利亚境外务工党支部、赣榆县青口镇海上流动党支部等经验做法,加强流动党组织建设。一方面,在流入党员相对集中、就业地点相对固定的地区单独组建党组织,纳入流出地上级党组织管理范围。对市外省内、省外国内流动党员,在其集聚地单独组建流动党委等流动党组织;对境外务工党员,探索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或驻外党建联络站,加强境外务工党员管理。另一方面,对流动党员居住比较分散,暂且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流入党员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组建流动党组织;流出党员按照流向分类,由县区自行划分区域加强流动党组织组建工作,有条件的县区组建驻外党委,下设若干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

5、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

一要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市县乡三级财政可以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尤其要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实施阶段性减税、免税政策;鼓励乡镇从国税、地税地方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从而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便利的创业环境。金融部门要把村级集体企业作为信贷的重点对象,优先发放,适当优惠,简化手续。同时,要加强对村集体各种债权、债务和经济担保、合同资金的清理整顿。完善和落实举债制度和化债奖励制度,灵活运用清欠销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抵债等多种方式,努力使村级组织卸下历史形成的债权、债务的沉重包袱。

二要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运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权,扎实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规范健康运营。如成立以乡镇农经中心为依托的招投标服务机构,对资源发包实行规范化管理。依托乡镇农经服务中心,理清现有经营性资产,杜绝集体资产流失。村级集体经济还可以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充分体现“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三要严格节约开支,确保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坚持民主理财,严格对村集体经济的财务收支、经费使用、账目结算等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公开等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村级集体经济“跑、冒、滴、漏”。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在当今社会,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基层组织可以帮助社会居民解决各种问题,促进社区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笔者在参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以下是我对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心得体会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第一段: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这包括社区的人口、产业结构、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社区内的组织和机构情况。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获取社区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社区领导交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诉求,为社区服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在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建立社区基层组织来为社区服务。社区基层组织是社区居民为了解决共同问题而组织起来的群体,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社区基层组织的建立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组织架构,明确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以确保社区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第三段: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基层组织建立之后,我们需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以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包括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宣传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统筹各项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段:发挥志愿者作用。

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志愿者可以为社区服务提供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社区基层组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和培养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舒适的服务环境,并在志愿者服务结束后及时表彰和记录志愿者的贡献。同时,也需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和推进。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社区基层组织的重要性,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发挥志愿者作用。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和协调,进一步完善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基层组织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社区基层建设是指在一个社区内,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降低社区内部矛盾,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的行为。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格局的变化,需要在社区基层建设中下更多的工作和精力,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社区建设的科学方法,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逐渐形成,并在实行中逐渐成熟。

第二段:加强居民参与和自治管理。

社区基层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加强居民参与和自治管理。通过引导和优化居民自治组织,发挥其能量,组织积极分子,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态,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我所在的社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管理的各个环节。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委员会,就是一个重要的组织方式。在委员会的带领下,社区居民参与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建设,共同协调矛盾解决问题,让社区每个人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并向自己的利益真正投入实践。

第三段: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社区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群体,为它提供完善的服务十分重要,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不仅要提高捷运设施,更需要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方面下足功夫。例如,社区公共场所的改造和统一经营管理,让社区居民不仅能够像在家里一样享受到优雅舒适的生活,而且能够满足他们的文化、娱乐、学习、交友等需求。此外,我们社区的一系列健身活动,也让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达到了以健康、愉悦、快乐共成长的目标。为此,社区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务场所和服务标准的管理和监督,使服务质量和效率一直处于尖端地位。

第四段:完善社区文化体系。

社区文化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基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完善社区文化体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广大居民自我实现的必然需求,在社区文化中探索到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特色。在我们社区,文化会所分别开设针织、足球、羽毛球、棋牌、集体唱、民族舞蹈、音乐、书画等各种课程和活动。同时,我们还每年举办民俗节日,增强居民文化情感,让社区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的举行,寓意着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展示了社区的文化特点。社区是由居民组成的组织,每个社区居民都应该有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增强文化认同感,塑造共同文化认同,提升社区整体文明素质水平。

第五段:总结。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管理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打造宜居城市步伐本文对社区基层建设的一些体会做了简单阐述,必须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问题意识,在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达成更好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需要提高居民自治、发挥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增强居民的社区自我治理水平,使居民行动与社区治理、服务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社区,让广大居民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20xx年全年工作即将结束,团县委从2月着手制定基层团建试点。

方案。

到3月开展调查研究到4、5月工作。

方案。

完成并召开全县基层团建试点工作会议,再到年底12月,基层团建工作可以说已经历经了九个月的时间,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基层团建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结合工作方案,对照检验总结出以下情况:

1、基层团建整体取得了实效。自基层团建工作开展以来,10个乡镇团组织、18个学校团组织、11个企业团组织、15个事业单位团组织以及全县的162个村级团组织纷纷开展团建工作,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以及不同的成效上分别取得了基层团建的实际成果。全县基层团建的整体局面是进步和发展的。

2、全县基层团干部队伍质量有明显改善。抓好干部的建设也就抓住了基层团建的核心和根本。全县现有专职的县级团干部5人,乡镇专职团干70人,学校专职团干90人,企事业团干部25人,村级团组织干部178人,全县实有专职团干部人数为368人,团干部的最低学历大专。团县委为进一步提升专职团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利用八、九、十3个月的有利时机,举行了三期团干学习班,368名团干部无漏一人的参加了学习班,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团干部在结业的时候上交了各自的结业论文,并获得了结业证书。通过这一举措,全县团干部有效的统一了思想和行动,团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3、全县基层团的阵地有明显改善。阵地是基础也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具体依托。改善和改变基层阵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促进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在经费紧张、场地有限、条件较差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团县委先后从自身办公经费抽出两万余元投入到全县最差的15个基层团组织阵地,为他们送去了电脑、电视、办公桌、档案柜等。

4、全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制度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组织体的生命和灵魂,抓紧制度创新工作是推进基层团建的必然要求。按照工作方案的部署和安排,全县各基层团组织分别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工作,以此查找不足、摆出问题、寻找对策、整改创新。截止目前,全县各基层团组织共完成基层团建调研报告65篇,形成有效创新制度50余条,很好的改善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制度环境。

一部分工作取得了实在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工作正在推进中,成绩的显现也只能在明年了。这部分工作有试点乡镇团委副书记的选配工作、未完成的基层团组织阵地建设工作、未完成的调研报告工作、未完成的制度创新工作等。

工作有做的好的方面,也有做的不好不到位的方面。不到位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3、有些本该一个月完成的工作,结果做了两个月甚至做了三个月,时间拖得很慢,进度拖得很厉害,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工作。

4、部分基层团组织甚至不开展工作。

综合总结县九个多月的基层团建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经验:

1、强化培训,建立激励措施,提高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团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带领青年致富的能力。

2、广泛动员,创新团建模式,发挥青年带头人作用。建立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加强联系,帮助他们在实现创业就业的`同时,大胆尝试在他们的产业中建团,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3、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等,加强团组织的工作能力。积极利用互联网发展团员,管理和引导青年,并建立团组织、团员青年的电子档案等。

1、做好当前未完成的而正在推进的工作;

2、今年做得不到位的,明年必须做到位,今年做得不好的,明年必须做好;

3、打破现有工作格局,努力开拓基层团建的新局面。

社区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区建设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基层组织建设则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念的转变。

基层组织建设中,理念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在传统社区中,居委会通常由社区长者或者是专业社工来担任,他们往往会主导社区事务,而居民原本应该主导的社区发生、社区管,往往被边缘化。我们需要转变这种理念,让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居民是社区的基础,只有真正让居民参与到基层组织中来,才能够实现共建共治。因此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需要将居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们能够主导和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

二、组织架构的改革。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中,组织架构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架构较为简单,通常在组织层级上只有一级或两级,这种结构显然难以适应现代社区的治理要求。现今,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社区自组织架构,多级别、分类和专业化的治理模式,使得基层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居民。

三、重视基层组织的培养和发展。

基层组织的培养和发展对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社区中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基层组织干部的培训和发展,我们应该加强组织、系统性、规范性的培训,让他们具备更加有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例如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四、拓展社区资源渠道。

社区发展和建设需要资源和支持,因此拓展社区资源渠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途径,通过创新方式发现新的资源,积极引进相关方面的资源,实现社区的资源优化。例如可以通过优化邻里关系、通过政府渠道、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扩展。

五、加强社区并且增强社区凝聚力。

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对社区联谊、组织、主张等方面的工作,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通过搭建大型的社区活动平台、提供更优的周边生活环境等手段进行有效推进,以实现社区成员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总结。

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转变理念、改革组织架构、重视基层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拓展社区资源渠道和加强社区并且增强社区凝聚力,能够让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我们认真、刻苦地去做,才能够实现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治理的提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