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 赤水土城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04:15:52 页码:11
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 赤水土城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八篇)
2023-01-03 04:15:52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多。

一是像前赤壁赋这种文章篇幅较长,一个个字翻译过来,杀伤课时太厉害,至少要花去两节课,一个学期四、五篇古文下来,必定造成课时紧张。

二是这样的上法实在太无聊,课堂气氛极为沉闷,自己上的又没劲了,学生也倒下一大片。

三是市面上的翻译书连篇累牍,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后来我试着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翻译课文,他们照样可以借助参考书一字不落地翻译出来。四是我以为他们通过翻译,可以把古文当成现代文来读,但实际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照样隔膜,甚至能够背诵了,也未见得亲切。这一点,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显露无疑。

后来试着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说,发觉不仅推进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概他们终于觉得老师在讲一些翻译书上没有的东西了。此外,“会翻译”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点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难度,就是觉得翻译过关,古文搞定大半,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看来,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字词点出来,进而带动内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合趁热打铁,最少疏离感。至于翻译的作业,大可提前至课前完成,在课上只要点出一些翻译的难点即可。

还有一点反思就是上课的节奏把控,有时候上课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听到学生嘴里奔出一个自己想要的词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学生再旁逸斜出。后来第二次试讲,这样的情况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则几乎没有了。

一是问题的设置本身有问题,母问题下面没有子问题,也便没有梯度,没有渐进,没有思维的过程了,毕竟能够一步到位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为了求顺利找一个学霸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课堂还有多大价值呢?

二是教师心里没底,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接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更别说进行适当的引导了。这样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实则回避了实质性的问题,很难让学生沉浸到课堂中去。

最后,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预习作业会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也是了解学生知情结构的最好途径。我甚至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要看学生预习作业的境况而定。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曹军由江陵东进,长途跋涉,将士已有疾疫。与江东兵初战,发生挫折,曹公把全军移于江北,便于进退。与江东兵隔江相持于乌林、赤壁之间。江东兵统帅周瑜等 在江南,部将黄盖提出“火攻”作战计划。瑜等为达到“火攻”敌方船舰的目的,由黄盖出面,向曹公致书云欲诈降。书内大意“以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原百 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次述惟有“周瑜、鲁肃偏怀浅赣,意未解耳。”最后又述:“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 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即。”曹公因一系列性胜利,把周瑜、黄盖密谋,看成刘琮、蒯越举荆州归降,等量齐观,影响到谋士、军师荀攸等看不出底 细和密谋,一般将领更不至疑问。都乐于看到黄盖从水上来降场面。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黄盖指挥的十艘蒙冲斗舰满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黄盖在舰上乘着东南风急,于 江上举帆,各舰只顺序加快速度,向北岸急驶。曹公与吏士,皆出营立观黄盖的来降,只有谋士程昱于东风紧急中发现来舰轻而浮,判定不是运粮船只,担心会发生 意外,即向曹公提出注意敌人有诈谋问题。来船距北岸将近二里时,黄盖指挥的十舰,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驶如箭,冲击曹军水寨。水寨火起,船被铁链锁着, 无法拆开。火随风舞,岸上营寨也都起火,烈焰冲天,曹军陷于一片火海。南岸孙军则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江北岸曹军水寨、岸上遭到风火船舰突然袭击,引起一阵混乱。南岸孙军也增派部队渡江,参加战斗,以图扩大战果。双方在火焰纷纷中,相互战斗。曹将张辽指挥 所部精兵,击退黄盖的猛攻。徐晃也能乱中镇定,整军应战。在这曹孙二军战斗紧张剧烈间,刘备的豫州军及猛将张飞、赵云各率所部分向乌林两侧与背后猛烈攻 击,刘备也亲冒矢石指挥战斗。曹公以腹背受敌孙损失惨重,乘孙刘两军尚未合之际,遗弃大量人马物质和死伤将士,撤出乌林,向华容道方向转进。

刘备乘乌林江面战起,指挥部属向乌林侧背曹军进攻,同时顾 及孙刘两军钳攻。曹军失败,又可能向江陵方向转进,对通往江陵的华容道,选派精兵,巧施埋伏。并 于危险路口两侧,堆集薪柴,预备火攻。曹公引兵进华容道,遇着猛雨、大风,遇到泥泞、堵塞,道不通行。派遣羸兵负草填铺,骑才得通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死者满地遍野。刘军伏兵以气候关系,发火稍晚。曹公一行已出险区。及到江陵,对华容道刘军伏兵犹心有余悸的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准备和动手)稍 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全被消灭)矣。”虽未被全部歼灭,但南进大军损耗大半,属严重的惨败,从而结束了曹孙刘三方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出现曹、刘、孙,即魏、蜀、吴鼎峙局面,即历史上的三国。这个关键性战役,曹公以绝对优势兵力(20万左右)对孙刘联合绝对劣势兵力 (4---5万)。战争过程,出现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中形式的斗争。战争结局,失败的为兵力优势的曹军,胜利的则为刘孙兵力劣势的联合部队。因赤壁之 战,就成为中外人士所瞩目和关心乐道的著名战役。

兵家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必数赤壁之战。中国人认为:到赤壁才知 “道、天、地、将、法”的高妙。外国人认为:到赤壁才能体味东方文化之神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赤壁古战场,我是今天的导游——郭子仪,大家叫我郭导好了。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战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场,就在这里演义了赫赫有名的故事——赤壁之战。今天,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吧!

大家看!大门两旁有两架巨大的鼓,敲出来的声音浑迫有力,小朋友们可以去敲一敲,听一听古时候发出过的声音,注意不要摔跤。

随我一起走进大门,我们可以看到面前有一个露天大舞台,里面有几千个座位呢!晚上我们可以来这里看晚会——三国演义实景大剧场表演,十分精彩。

现在,大家上楼梯,注意台阶,台阶两侧有著名的三十六计壁画——苦肉计、美人计、空城计、走为上计……大家可以边走边看”。

继续沿着台阶向前走,是不是闻到一股桃花香?前面就是桃园,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刘备、关羽就是在这里结为兄弟的,这就是有名的桃园三结义。

再看!桃园的水边是不是有两艘船呀!这里有一个故事——草船借箭。当时曹操来攻打刘备,而刘备的军队没有箭了。他的军师诸葛亮做了很多个草垛绑在船上,晚上曹操来攻打刘备的军队时,以为草垛就是人,射出了很多箭在草垛上,等曹操的军队退走后,诸葛亮把插在草垛上的箭取下来,足足有几十万支呢!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觉得诸葛亮很聪明呢?在当时,他的确发明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呢!让我们走进诸葛亮智慧园看看吧。哇!智慧园里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有射箭、木牛车马、八卦阵……大家可以尽情地体验,不过要注意安全哦!

在我们的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长江,那些水花犹如一只只凶猛的野兽向我们扑来。大家向远处看,一块巨石上刻着两个大大的、红色的字——赤壁,据说,那是当年周瑜战胜后乘兴书写的呢!

好了,下面是自由游玩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恋、自行休息,但请注意安全,不要乱丢果皮纸屑。此外,卫生间往右拐就到了。最后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国吴楚地,赤壁古战场”。我是大家此次三国赤壁之旅的导游员小刘,很高兴有缘能和大家一同游览,希望我的真心能换来您的开心!

说起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消灭吴蜀两国,而孙刘联军只用了区区三十万人就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这赤壁大战。且不说这是军事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单单是在这场战役前前后后发生的三国故事都足以让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缅怀这段历史。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20xx年,刘备为了能抵挡曹操的大军和孙权联盟,在长江上展开了一场载入历史的战争。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也就应运而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6767”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在苏大文豪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景。这里不得不提到湖北的两个赤壁了。 黄冈的文赤壁,咸宁的武赤壁。苏轼当年贬官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之后,在江边看似赤壁大战的崖壁,顿时偶发感慨,挥笔写下了《赤壁赋》,而实际上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赤壁市的赤壁镇江边。首先在史书上记载,“曹操屯兵于乌林镇6767”,而赤壁对面正好面对的是洪湖的乌林镇。再就是在此地发掘出了很多当时遗留下的文物古迹,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诸葛连弩,现在保存在咸宁市博物馆中。还有当地的很多地名和一些习俗也遗留了三国时期的特点,比如这附近的周郎嘴、鲁公村、黄盖湖、陆水湖6767,都是以三国里面的人物名命名的。而脚盆舞的习俗则是当年孙刘联军军民同心的产物。话说当年诸葛亮的部队人数只有十来万人,而诸葛亮很善于体恤民情,也得到了群众的爱戴,于是每当他的军队训练的时候,为了造势迷惑江对岸的曹军,当地老百姓把家里的脚盆拿出来然后用木棒敲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让曹军误以为对岸有千军万马,心理上威慑敌军。诸葛亮的得民心在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帮助,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借东风。我们都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诸葛孔明呼风唤雨的神技几乎让我们觉得他过于常人,但实际上在赤壁这个地方,由于三面环山,一面朝水,冬天的时候就是刮的东风,这个消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那么当地老百姓把这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了诸葛亮,那么才有了后面的火烧赤壁。既然诸葛亮都知道了要刮东风,那他为什么又要装神弄鬼假借东风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大都督了。 当年诸葛亮就是要弄得烟雾弥漫,神乎其神,让周瑜对他另眼相看,然后借着烟雾偷偷溜走了,不然周瑜肯定会对诸葛孔明痛下杀手,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孔明先生的智慧。

讲了这么些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吧,三国赤壁古战场在20xx年重新修建之后,现在分为遗址区和仿古建筑区。门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七个遒劲大字是由前在20xx年11月4日题写的。遗址区包括授计堂、凤雏庵、千年古银杏、三国雕塑园、拜风台、摩崖石刻、赤壁文物展览馆等。仿古建筑区主要由跑马场、赤壁塔、金城、土城、神武台组成。

授计堂将三十六计用三国里的故事展示出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智慧。凤雏庵是为了纪念凤雏先生庞统所建,最早为九重大殿,后屡经战火,最后只保留了一层,当年有“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之说,刘备两者都得到了,但却没有得天下,这也应运了另外一句话“一山不容二虎”。庞统虽然奇丑无比,但智慧却不亚于孔明,可惜心胸太过狭窄,不然三国的历史又要重新改写了。然而凤雏先生在赤壁大战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向曹操献上了连环计,才使得曹军的战船全军覆没,那么庞统为什么要献计于曹操而帮助刘备呢?话说当年曹操因嫌弃庞统其貌丑陋,没有重用,庞统整日只能隐居在金銮山脚下,种种菜,泡泡茶,而刘备和孔明发现了这位奇才之后决定重用他,这样为了报知遇之恩,庞统故助孙刘联军一臂之力。而凤雏庵上所题写的“绝甘兮少”正是当年孔明来此喝茶时,觉得庞统的茶很甘甜,世间少有,所题写的。他们的交往情深可见一斑。

凤雏庵门口那株庞统亲手所植的银杏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雌雄共体的奇观也是世间罕有的。大家一会不妨猜猜他们的公母吧!

三国雕塑园里生动的塑造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张飞横刀立马吼段长板桥、吕布凤仪亭中私会貂蝉等人物故事,等会且听我一一道来。

拜风台相处是诸葛亮祭天借东风的地方。而摩崖石刻则是整个景区最精华的景点了,在辽阔的江面上,火红的崖壁间,赫然镌刻着“赤壁”二字,相传周郎在打了胜仗之后挥剑在石壁之上刻下了“赤壁”二字,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这二字乃唐人所刻,而中间的鸾字符号则是道家中火凤凰的代表,正是当年的一把火,烧红了当年的整个江面,也烧红了现在的旅游市场,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拜访。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赤壁旅游区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其主要景观有:

赤壁摩崖石刻:在赤壁山临江悬岩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说当时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烧曹军战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边崖壁映得通红,周瑜率兵大败曹军后,把酒庆功,酒酣之余,提剑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笔,力盖千钧,字迹竟透过石崖到了山后,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 其实二字为唐人所题刻,虽经千年风雨的侵蚀,惊涛骇浪的拍击,字迹至今清晰完整。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吕洞宾刻“鸾”字形符号。两侧刻有游人诗赋,其下有明初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二 首,诗曰:“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据宋人谢枋得《赤壁诗·序》载:“予自江 下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明正统《嘉鱼县志》载: “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见存”。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赤壁时写出下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著名诗句。

翼江亭:在赤壁山临江矶头。建于1936年,系麻石构成,上 盖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昆鹏两翼而得名。相传赤壁大战时此处为周瑜的指挥哨所,站在此亭中,可凭栏远眺隔江乌林,为当时曹军驻扎的大本营。此亭六柱六角,仿明清建筑风格,重建于1936年,亭柱有民国蔡汉卿手书前人的楹联一副:“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危言,兴 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忧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拜风台:又名武侯宫,坐赤壁山东南处的南屏山顶,是纪念赤壁之战时诸葛武侯在此"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而建。建筑面积有310平 方米,分前后两殿庙堂,内殿供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全身塑像,袍带飘逸,栩栩如生。左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馆内陈列赤壁出土文物 1000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钩及东吴铜币(“大钱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及大量 东汉、三国时的陶器等。右侧于1975年建有“东风阁”,供游人歇憩。据清同治《嘉鱼县志》、《蒲圻县志》载,拜风台始建于明洪武十 五年(1382年),由嘉鱼知县刘秉政主修,称关主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20xx年),嘉鱼知县葛中宪重建拜风台。今拜风台系1935年 重建,1948年维修。

周瑜石雕像:赤壁矶头,一处开阔平地上,矗立着三国东吴都督周瑜的石雕像,像高9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

凤雏庵:位于南屏山东南的金鸾山上,相传为赤壁之战时,号风雏先生的庞统披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凤雏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三个殿室:第一室供奉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 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凤雏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如一巨大伞盖,荫盖着凤雏庵。

赤壁碑廊:位于拜风台右侧,东风阁后。1985年动工筹建,碑廊有建筑面积277平方米,1986年5月竣工开放,为四合回廊式、钢筋混凝土及木石结构。门楣有李尔重题“赤壁碑廊”四字,廊内镶嵌有25块石碑,石碑与墙面联为一体。碑上有历代诗人关于赤壁之战的诗、词,由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扬州等地的王遐举、沈鹏、任政、关山月、徐久达、吴丈蜀等全国著名书法家所书,赤壁碑廊后墙的正中还有一块长4.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手迹,内容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这些碑刻,行、草、篆、隶,各具千秋,精雕细镂,堪称不朽之佳作。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是三篇山水游记散文的传统名篇,第一篇是《兰亭集序》,第二篇是《赤壁赋》。两篇都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都抒发了自我对宇宙人生的感悟。王羲之感叹欢乐短暂,人生短暂、无常,警示人们要珍惜。苏轼则在感叹人生短暂、渺小、无常之后,不甘消沉,主动解脱,以开阔的思想,豁达的胸襟,走出了悲凉伤感。

谪居而又生性喜爱山水的苏轼,在初秋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生无限感慨,留万世美文。

第一段叙事绘景,交待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描绘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风、缓缓月升、薄雾蒙蒙,景美;饮酒诵诗,人雅;如御风,如登仙,感觉奇妙。因而“乐甚”,引出下文。

第二段紧承上段,因乐甚而纵酒,因酒兴而放歌。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离自我太远,已是含悲。客因歌而和乐——吹箫,箫声哀怨,悲凉陡升。

第三段紧承上段,因乐声悲凉而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暂。客之感慨怎样来的“都是月亮惹的祸”——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诗句,进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是何等英雄。可即使是“一世之雄”,当年大败,“而今安在”“浪花淘尽英雄”,真是“人生如梦”,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多么短暂,多么渺小,多么卑下。也能够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是自我眼前的惨淡现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每个人都必须应对的惨淡人生。怎样摆脱这惨淡的现实、这杯具的命运修炼成仙又“知不可乎骤得”。于是,只能用箫声来抒发悲慨了。

第四段紧承上段,苏轼劝客。苏轼是儒家进取用世的苏轼,也是深谙佛道的苏轼,还是豁达超然的苏轼,岂能只是悲慨。他劝客当然就是劝自我:事物的变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荡荡不停地流走,可始终还在流,不是“未尝往”吗事物的变化如头顶的明月,圆而亏,亏而圆,不是“莫消长”吗从个体、细节、短时来看,万物是变化的,若从一类、大节、长期来看(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万物是永恒的;这变本身,也是永恒。这是大前提。我属于万物,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又何羡乎!”这是结论。

或许这只解决了“哀吾生之须臾”的问题,或许这还不足以完全说服自我。毕竟自我才华横溢,科场顺利,名满天下,却不得不这样卑微。我们可爱的东坡先生这回怎样突围呢“山人自有妙计”。“物各有主”,权势、名位、利益等等,从来就不是个人能完全掌控的,为什么非要把它看成自我的呢在佛家看来,那些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何尝不是幻象,以此而生的烦恼不是自我给的吗自我的内心把这些统统放下,把现实中不是自我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万事随缘,不就解脱了吗我苏轼没有君王恩赏的权位,但有大自然赐予的清风明月,“无禁”而“无尽”。即眼下月夜之游,不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吗沉浸于自然之乐,何等逍遥,夫复何求。

第五段紧承上段,一番劝慰,“客喜而笑”,主客畅饮酣眠。

上头一路“紧承”,由“乐甚”又回到“喜而笑”,贯通圆转,自如而又严谨。

结尾的“东方之既白”,既是外界的天亮了,也是内心的天亮了。我读到那里,也不为东坡先生委屈了,也是一片“东方之既白”的感觉。

苏轼才华横溢,科场顺利,名满天下,抱负远大(“渺渺兮予怀”),可现实中却在黄州过着贬谪的生活,内心怎能平静。贯穿全文“悲乐”二字,东坡因儒而悲,因佛道而解。东坡何以亦儒亦佛道,应源于其达观的可现实可超然的.个性。

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又有道家的顺其自然、佛家的随缘破执,达观、乐天,洒脱,豪迈,这样的苏轼,可爱极了。

月是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七月既望”,皓月当空,因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因诗中歌咏“美人”,故而下文作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表达了苏轼进取用世的心理。月又引出客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联想,而这是曹操求贤若渴的诗句,也表达了苏轼的用世心理。

月是“既望”之圆月,自我处遭贬之低潮,构成反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构成类比;月永恒,人短暂,构成衬托。“抱明月而长终”,月是完美的仙境,引人追求而不可得。“山间之明月”,月是人间的美景,让人享用不竭。

一轮明月,在东坡笔下,意蕴无尽。

这是一篇典型的“文赋”,既有赋体的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由,参差疏落之中有整饬之致;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对仗、韵脚使文字极富声韵之美。随处用典,使语言含蓄典雅又言简意丰。

《赤壁赋》是苏轼“之无尽藏也”,让我们这些后学者“之所共适”吧。

主题赤壁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