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 建设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7:35:42 页码:10
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 建设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八篇)
2023-01-02 17:35:4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统筹谋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下同)坚持马院“姓马”“姓党”,把马院打造成学校思想理论战线的坚强阵地,把马院教师培养锻炼成思想理论战线的光荣战士。根据思政课建设规律,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在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为思政课建设的长远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校其他各人才培养单位来说,必须树牢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主责主业抓牢抓实,促使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2、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此,高校党委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师资配备,为实现思政课中班教学、小班研学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认真执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真正把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教师选进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帮助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进认同、提高境界、加深情怀、丰富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发展综合保障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帮助其不断增长才干、更新思维、扩展视野、树立自信;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抓手,以优秀团队建设为核心,搭建促进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提高和发展的快车道,努力培养一批课上得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和积极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把课堂教学纪律关,督促思政课教师在遵循“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原则的前提下,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其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榜样;在生活待遇、职称评审、荣誉嘉奖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合理充分的考虑,使教师能够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3、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到实处。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坚定作为党的教师的身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应树立掌握理论、敬畏讲台的意识,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出现“杂音”和“噪音”;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新授课方式,将逻辑缜密、体系严谨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用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历史等知识,还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否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学生内心,使学生树立起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是思政课成败的基本判断标准。同时,思政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严谨的学科框架、科学的方法论,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的思维范式,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为此,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与探寻,于无声中为学生播下信仰的种子,浇灌价值的雨露。思政课不能是空洞乏味的“挥拳”与“呐喊”,应力求在“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做好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整体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另一个维度是做好学生“三观”建设,思政课是为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形”的伟大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将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批判性也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理性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另一个维度是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弘扬正气。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藏着捂着、含糊不清,必须立场坚定地亮剑发声、批驳谬误、驱除邪气。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能单纯灌输,必须以理服人。思政课从内涵上讲是说理的课,关键是要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论讲清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讲清楚,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学得好。思政课在坚持理论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性。理论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绽放智慧的光芒。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品格的锤炼。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有统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坚决杜绝打折扣、搞变通。同时,思政课开展的对象、环境、场景复杂多样,差异性很大,思政课教学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的贴心人,根据专业、年级、个性特点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坚决摒弃“一套方案吃天下,一个教案管长远”,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效果负责,不能完全听凭学生喜好。在课程内容设置、流程安排、节奏把握等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占据主动,掌控全场,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自发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确保方向正确、节奏得当。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灌输教育的内涵,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形成健康稳定的“三观”,最终学会明辨是非,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启发式教育,不能“一支粉笔打天下”,也不能成为ppt“点读机”,而是积极开展教育规律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启发感悟中升华思想和境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在培根铸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性教育功能。因此,应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政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另一方面,注重思政课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注重挖掘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愿做、不会做学生工作的问题。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xx们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进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为《不断学习,提高能力、超越自我》。我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个人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筑起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超越自我。当今社会,我们要加强学习,更要善于学习,科学统筹,学以致用。

列宁有一句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要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崭新的面貌雄居于世,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学习,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学文化……,但不管学习什么,都要记住毛主席的诤诤教诲:“学习要下苦功夫”,要定下锲而不舍的决心,并科学安排好学习时间。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挣脱名利的束缚,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涉得深山获珍宝,潜入大海擒蛟龙。

学习要“下苦功夫”,还要舍得吃苦。“学习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重要的一点就看你舍不舍得吃苦。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具有超出常人的吃苦的毅力。鲁迅先生有一句肺腑之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知识无涯,人生苦短,即使“读书破万卷”也不过是从知识大海中采撷到的几朵浪花。因此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胡锦涛指出: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完成好省军区担负的八项使命任务,不加强学习,是不行的。

同样是学习,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原地踏步,这最主要是悟性的差异。悟性主要来自于反思,每一个工作过程、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有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的东西。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反观;反思是思想的反刍,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反思是一个酝酿、发现、创新的过程;反思能够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反思,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能力的提高,成为一个工作的胜任者;通过反思可以使我们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具有理性思维的眼光,就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出别人难以发现的闪光点,也就为自己的武装工作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也是我们搞好学习的根本方法。胡锦涛概括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道理又总是相对的。我们讲“黄河东流去”,这没有问题,坐上飞机从高处看,从青海发源地到山东入海口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但是在一些地段,比如山西的河曲保德境内,黄河是向西流的。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规律只是部分,只是一种静态的把握,现象比规律更加丰富。

我们既不能因为黄河向东流是规律就否认某一段向西流的客观存在,也不能因为有一段向西流的事实就否认向东流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新曾提出警告: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更新7%的话,他就无法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处理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领导、战友们:我以前在xxxx工作过,也在xx工作过,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我的经验太少太少,因此我必须加强学习,向领导和身边的战友学习,并结合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超越自我,努力做到让领导和同志们放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周国知同志,宣传周国知同志,动员我们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全系统掀起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热潮。近一段时间以来,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中央各大媒体的集中宣传,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刚才,赵明生同志向大家传达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民政系统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和民政厅《关于宣传和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有关事项的通知》。张柏华同志向大家宣读了市民政局党组《关于在全市民政系统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在这两个文件中,分别简要介绍了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周国知同志是党中央号召大家学习的先进榜样。对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周国知同志20xx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并要求全国广大基层干部要向周国知同志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真正成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周国知同志是我们民政系统的榜样,我们民政部门,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先学一步,深学一步,不断把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周国知同志的崇高精神在我们民政人心里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民政人强大精神力量。下面,我就如何学习宣传周国知同志,做好我们民政工作讲几意见:

第一,要学习周国知同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品格,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对人民群众是否有深厚的感情、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党员干部是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周国知同志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参加工作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长、乡长、计生办主任、民政助理等职,最后殉职在民政工作岗位上。从周国知同志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位置变了,但信念弥坚;岗位不同,但为民之心不改。他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为民排忧解难,帮民脱贫致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贴心人。周国知认为:“群众生活苦、党员脸无光”,“老百姓的事比天大,解决困难群众的疾苦天经地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种公仆本色,使周国知同志与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先进典型一样,在人民心中树起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如山、一心为民、爱民亲民,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当前,我市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民政人一定要深怀爱民之心,像周国知那样,做群众的贴心人,以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二,要学习周国知同志求真务实、扎实肯干的作风,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群众利益。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这“四个多干”的要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键。周国知同志是实践这“四个多干”的要求的模范。他尽力多干群众急需的事,绝大多数时间都与老百姓在一起,特别是任民政助理以后,时常与“老弱病残”群体打交道,了解民情、民意、民愿,知道群众之苦、之忧、之盼,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他尽力多干群众受益的事,从发动群众种地膜苞谷,到帮助群众种烟草,从解决福利院实际问题,到消灭茅草住房,这些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一件件、一桩桩,看似普通和寻常,但在周国知同志心中,都是天大的事;他尽力多干打基础的事,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周国知走了,但他带领群众修的路、建的桥、办的药厂,将为山区人民致富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他尽力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始终站在发展山区经济,站在让高山群众早日脱贫的角度,制定帮扶措施。他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调整和分配过程中,困难很多,矛盾复杂。我们全市民政系统的广大干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我们要牢记宗旨,自觉向周国知同志学习,时时处处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出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摆花架子,不说空话,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要学习周国知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人心、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周国知同志生于农村,成长在军营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熏陶和滋润了他,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力量。在环境恶劣的高寒山区,他保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居住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艰苦的地方,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感染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病弱之躯,为最基层、最普通的山区百姓奉献出光和热。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没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是无法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干出一番业绩来的。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以他为榜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正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和切实做好当前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每一件实事。

周国知同志是我们民政战线的全国先进典型,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典范,我们民政人因有周国知同志这样的优秀干部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目前全国上下已初步形成了学习宣传周国知同志的良好氛围。自10月10日开始,中央新闻媒体以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人事部、民政部召开大会,追授周国知同志“为民模范”荣誉称号。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一个颂扬周国知、学习周国知的热潮正在兴起。我们民政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对照学习。这次会议后,要切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xx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引导和帮助广大基层干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切实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带头人。 二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同推进我们民政工作结合起来。学习英雄模范,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推动工作。我们民政的大量工作,需要一大批像周国知同志一样扎根基层,胸怀大局,扎根群众,心系人民的民政干部,我们民政人就是要以周国知同志为榜样,珍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珍视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和提高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全市民政系统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把周国知同志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检查,找出差距,改进作风,推动工作。

同志们,周国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民政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周国知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追寻他的足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使我们的民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1月19日下午,我校第五期大学生党员培训班举行开学典礼。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党委副书记、党校校长张中和同志出席典礼并作动员讲话。举办培训班就是对预备党员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强调只有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张中和副书记要求全体学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树立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他指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党性修养。一是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和政治修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二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成为有能力、有作为的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三是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实践,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培训班还集中安排了党委书记王肃的《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委副书记张中和的《学习贯彻xx届四中全会精神》、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周学锋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3个辅导专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使广大学生预备党员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北风萧瑟的十一月,吹不干我们共产党人学习党课的心情;黄叶纷飞的初冬季,打不乱我们共产党人奋进求真、提高党性修养的节奏。

淮南师范学院第五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在这样一个寒冷却又温暖的日子里拉开了帷幕, 而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心情十分激动。党委委员、党校副校长、组织部长周峰同志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为我们作了《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辅导报告。

对于我们大学生党员来说,党性修养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履行好共产党员的义务、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把自己自觉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是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和政治修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曾经深刻地指出,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其原因之一便是“一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防止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所以,特别强调:“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首先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这样才能为加强党性修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而当前存在于不少大学生党员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恰恰在于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表现在:很少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轻视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思想汇报空洞乏味,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等等。所以,大学生党员要加强理论修养,真正做到“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

二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成为有能力、有作为的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智力密集区”的高等学校,广大大学生则是先进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受益者。由于大学生党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因此,大学生党员应该自觉接受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自觉抵制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才能

在提高、完善自己的同时,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目前,宣扬颓废、消极的垃圾文化时有出现,有的甚至自我标榜为“新思想”、“新文化”,不少大学生沉湎其中,深受其害,作为先锋和模范的大学生党员不仅应该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加强党性修养,而且应该主动积极地向周围同学宣传先进文化,帮助他们辨别真伪,抵制垃圾文化。

三是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实践,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大学生党员要真正成为大学生队伍中的榜样和模范,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成为先锋,更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率先垂范,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周围同学树立榜样。这就是所指出的,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学和用、知和行的统一”,“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大学生党员应该做到:专业学习上认真刻苦,努力钻研;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国情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写照,但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升为“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阐述,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公约数是统一,而多民族则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统,既是重要财富也是重要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和“家底”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祖国认同,打牢共同体的思想政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增强“五个认同”,就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五观”。

一是政治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民族问题上削弱党的领导、背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言行。

二是历史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各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用历史问题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的错误历史观。

三是民族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既要认同本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更要认同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处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关系,正视多样性,增强一致性。要做民族团结的忠诚守卫者和捍卫者,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视、民族隔阂的言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四是国家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义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行。

五是文化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势下,民族孤立主义、种族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也是妨碍民族发展的毒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内容提要: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扎实办好思政课,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理论武装

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强烈渴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把彻底的理论讲透彻,必须深化研究阐释、学懂弄通做实。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建设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力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攻关,为办好思政课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抓好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程。青年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决定其人生发展方向。思政课是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教育。要继续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遵循不同学段、年龄段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小班教学、中班研讨、大班讲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网络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噪音。思政课要直面杂音噪音的干扰,主动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答,将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事实和道理讲清讲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研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努力使课堂讲授有的放矢、直抵人心。

强化价值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

健全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健全课程体系,解决好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教材讲义必学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建立健全课程育人评价机制,把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内容。

拓展平台载体。思政课要以开放姿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统筹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人人上讲台,鼓励领导干部、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年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做到处处是思政课堂,发挥博物馆、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高新科技园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育人基地,在思政课堂、思政教材之外构筑青年大学生成长空间。实现时时有思政教学,把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发言等变成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讲堂;抓住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中国梦、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制作网络课程、开设网络专栏、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让思政课联网上线,随时可听可看可学。

创新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手段,运用青年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教学立体鲜活、可感可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教书育人奖等评选,组织“五四奋斗的青春”分享会、“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演讲比赛,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突出实践养成

青年大学生普遍磨砺不足、锻炼不够,有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把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人小目标与国家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磨砺意志品质。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意志薄弱、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思政课要发挥好磨砺意志、淬炼品质的作用,扎实开展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锻炼、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坚强意志,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深化认知认同。针对思政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综合运用小组研学、课堂辩论、情景展示、基层调研等实践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增长学识才干。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不足问题,思政课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教育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增长学识才干、施展个人才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开展“青年学子红色筑梦之旅”、社区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脱贫调研、乡村振兴策划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核心阅读

一说起“高精尖”,人们往往想到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能“高精尖”?

当然能!在北京,有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是指坚持高端,搭建思政课资源平台;“精”,是指依靠精实工作,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尖”,是指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

效果如何?思政课老师说,这个中心出产“备课神器”;学生说,思政课从“点名课”变成了“网红课”。

■瞄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症结“破题”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国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还不能满足需要。“有些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如有的高校会让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毕业生教思政课,造成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吴付来说。

为了给思政课症结“破题”,20xx年,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着力打造思政课资源平台,构建一体化研究服务体系,包括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资源库’。”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易说。

要想“对症下药”,必须先“望闻问切”。

20xx年,为了全面摸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奔赴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开展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地毯式”全覆盖大调研。

在这次大调研中,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记录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全国高校思政课及相关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和感性描述的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学情况。”王易介绍。

为期3个月的大调研中,206位专家、716位随行教师、3万多名高校学生使用了这个系统,汇总了3000堂听课记录与31860份有效问卷,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高精尖不是理工科的专利,思政课也需要追求高精尖。我们致力于把全国最顶尖的学者、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吸引过来,采用最前沿、最先进的方式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和评价,不断推出思政教育精品力作。”吴付来介绍。

■网络集体备课,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

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要真正把思政课讲好,不容易!”

为什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解释,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千人一面,要坚持理论实际相联系、课堂内外能贯通、教学相长有互动,作为老师,必须在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和理论层次的丰富性上下功夫。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由教育部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不但能够完成集体备课、线上答疑、教学观摩展示,还可以提供教学资源检索、资源管理、在线备课、互动教学等一站式服务。仅20xx年,教育部就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展了20多场示范课直播,累计培训20万人次。

众行者远。“有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我们不用‘单兵作战’,开始走向‘集团军作战模式’,简直太好了!”很多思政课老师评价。

讲好思政课,资源很重要。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好像一个“大超市”,在这里,有经典文献库、教学内容库、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重难点解析库、专家教师库6个数据库,包括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2500多个微视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发现好文章、好案例、好图片,也可以通过备课平台上传至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甚至可以发起网上小型备课会,把这门课相关的教师召集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王易介绍,未来还会完善在线疑难解答功能,请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在线问诊”。

■“青椒论坛”,给青年教师打造“筑梦之巢”

“思政课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青年,作为任课教师,要有敢于直面任务的担当精神、敢于应对问题的勇气与能力、勇于探索新方法的创新力。”20xx年9月15日,“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第七期在同济大学举办,8位青年教师发言完毕,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推进委员会主任徐蓉这样总结。一席话,说得台下的青年教师频频点头。

“青椒”者,“青年教师”也。“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正是中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搭建的一个高层次、专门化、辐射性、全覆盖的交流平台。论坛创办以来,已在北京和各地多所高校举办系列讲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革命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位位来自思政课一线的优秀“青椒”登上讲坛,分享交流教学实践和经验。最后,还有名师大家对“青椒”进行点评指导。

“如果老师们都这么用心教学,何愁思政课讲不好、学生不爱学!”在网络直播平台听了优秀思政课“青椒”分享的教学心得,西南大学教师王永友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里感慨。

目前,已有56位一线优秀思政课“青椒”被请上论坛。仅主题为“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与实践”的专场,就有31050名思政课老师在线观看,“现在,‘青椒论坛’越来越成为广大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必刷剧’。”王易说。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平台还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讲坛”。章百家研究员、韩庆祥教授、王向明教授、王炳林教授、秦宣教授、刘建军教授、陈占安教授……一位位思政课名师登台开讲,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师生。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报告厅里,台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妙语连珠;台下,师生济济一堂,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

“‘名师讲坛’已举办7期,每期都爆满。有一次时间安排在周六一早,但赶来听讲的师生还是把教室围得水泄不通,不得不临时调换更大的场地。”吴付来说。

对于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同志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中蕴含着立党兴党强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围绕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出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奋力开创新时代发展新格局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

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群众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局稳定,关系到基层组织的巩固和加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走向兴旺发达的政治保证。学习党的历史,要从中汲取践行群众路线的智慧力量,用情用心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9与中国人民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历史。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群众,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各项工作的原则和基础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是基层干部“基本功”和“必修课”。我们是群众的勤务员,要牢固树立“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把群众当亲人,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本职,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真正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把握好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察民情。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有“扎根基层心向党,服务农村勤为民”的远大志向和“深入一线察民情,扑下身子办实事”的务实作风,必须上群众的门、见群众的面、听群众的声,身子沉得下去,问题才能摸得上来。真正深入村户,真正了解掌握社情民意。

(二)重民生。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为民办事的问题上要尽其所能,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民生是大计,百姓无小事。基层干部要做到“在大与小面前,群众的事最大;在急与缓面前,群众的事最急”。其次要解决低保、医保、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具体问题。最后要解决实事办好的问题,做到干部不出事,群众要满意,上级要认可。

(三)解难题。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的信访矛盾,通过群众工作是可以化解的。相反,不做群众工作,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基层干部遇到信访、遇到矛盾、遇到问题不要怕,更不能“绕道走”,要及时加以解决,决不能大意。基层干部要把群众来访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信”,把群众反映的事当“家事”,努力做到真正了解、真诚贴近、真心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真正做到“亲情接访”。

学会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了解群众是前提,取信于民是基础,科学方法是保证。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一要坚持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能否树立群众观点,能否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应该成为基层干部的座右铭。二要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倾听民意,反映民愿,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实现群众满意。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凡是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做,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严肃查处。要把广大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二)坚持强化五种意识。一要强化党性意识。党员干部要增强党性,非党干部也要增强党的意识、党的观念,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重,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监督,在群众面前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二要强化全局意识。群众工作就像一盘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做好各项工作时,必须把全局利益、群众利益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这不仅是职责与义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三要强化责任意识。事业心、责任心无论对党性,还是对老百姓负责的角度,都是第一位的,能不能干好工作取决于有没有责任心。有责任心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干好事,这是确立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最大基点。四要强化创新意识。面对各项工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学会用新眼光看待新情况,用新观念思考新问题,用新办法解决新矛盾,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措施,创造性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没有创新意识去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就等于瞎子过河。五要强化法制意识。

(三)着力提高五种能力。一是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要提高自身运用政策的水平,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运筹帷幄,争取主动。同时,提高政策的执行力,严格按政策办事。二要着力提高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必须抓住加快发展要务不放松,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善于抢抓机遇,用新思路新办法来加快发展。三要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爱民亲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需要、最现实的事入手,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搞好服务。四要着力提高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的能力。作为基层干部,心里时时装着一杆秤,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公正处理,并把所有的事务、所有的决策都公开,让群众知道、让群众参与,坚决杜绝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尽最大努力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特困家庭、五保户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五要着力提高带好队伍、团结进取的能力。团结不但出智慧、出胆量、团结还出抵御风险的能力,团结出感情,团结出战斗力。必须树立团队意识,积极争取其他同志的支持配合,并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各级要真正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实实在在的关心爱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辛苦得快乐,工作得光荣,提升素质、安心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真正做到心系群众。一是要有真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们每一个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要有热心。热心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作为一线基层干部要对事关民生的事,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要放在心上,对群众愿望要上心,对群众生活要关心,对群众疾苦要动心,决不能冷眼观之,冷漠处之,多一点真情就会少一些矛盾。三是要有耐心。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要细心听取,耐心解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敷衍塞责,。四是要有平常心。要换位思考,要站到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能用有色眼睛看待群众,特别是对待来访群众,要以一颗平常心待人处事,要有亲和力,要以处朋友、交心的方式来对待群众。五是要有诚心。“心诚则灵”,要多为老百姓办些惠及民生的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我们是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群众承诺的事要认真落实。

(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一是要戒浮。干工作不能浮在表面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要不得的,要沉下去,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唯有此才能掌握情况,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戒躁。做农村工作急不得、躁不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农民朋友,要心平气和、理性地面对群众,多讲道理、多沟通。在处理问题时,要依法依据,合情、合理、合法。三是要戒贪。要清正廉洁,勤政廉政,切不可为政不廉,为了蝇头小利,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败坏党风党纪,影响干群关系。四是要戒蛮。不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不充分听取民生民意,盲目决策,只能事如愿违,劳民伤财。不可粗暴蛮干,要依法行政,注重程序,务求实效。五是要戒虚。崇尚实干,多些做功,少些唱功;多些务实,少些务虚。唯有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一心贴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老百姓谋发展的创造性迸发出来,我们的工作才能无往不胜。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贵在知行合一、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行动。只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赢得人民支持,才能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跨越一切暗礁险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