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8:34:48 页码:10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8篇)
2023-11-11 08:34:4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的宝贵经验,它不仅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总结是一种思想的整理和升华,是我们对自身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是我们对某个事件、某个过程、某个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是我们对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总之,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来源。此外,可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借鉴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修行数万年”是一种极具修行性质的说法,不过在佛教中,世间轮回的阐述和自我解脱的实修,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修行数万年”的情境,纵观此种状态下的发展变化、体会感悟和可获得之处。

第二段:发展变化。

修行数万年,进步是相信自己的体验,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朝着光明的方向。这个过程中,会经历熟练度不足的阶段,这时候要多练、多看、多学习,如此才能稳固修行成果。在这段时间里,遇到阻碍和困惑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持续地努力、了解自己的限制和强项,并真诚地接纳所有的经验,迈向更高层次,便是不断成长的具体体现。

修行数万年,经过尝试、自我探索后,我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个奇妙的发现:自我认识是绝不止于自己的,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和人事,都与自己紧密关联,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顺应此种连接,就能接受到来自意识层面的启示和喜悦。如果将自我认识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内,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自我实现,并体验到一些奇妙、超凡的事物。

第四段:可获得之处。

修行数万年,其实是在说我们必须敞开心扉去接纳外部世界的一切经验,并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认识和实现,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优良的经验引入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凭着这样的修行,许多人找到了自我觉醒、事业成功、和谐相处、幸福快乐。对于每个人而言,好处都是十分明显的,只要持之以恒的实修,每一步都能显现出来,未来必将是美好的。

第五段:结语。

修行数万年,是一种韧性和毅力,不断探索,不停止改变,渴望变得更好的意愿。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完美,但是持续前进,突破阻碍,终究会发现那一份生命中的“光明”。让我们在修行的途中,保持一份谦卑、感恩和心存感恩的心态,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第一段:引言(提出主题)。

金刚修行,作为佛教中最负盛名的修行方法之一,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这种修行中,我们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能够培养内心的坚毅和不退缩的勇气。在我个人的修行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我对金刚修行的理解和体悟。

第二段:勇气与坚毅(力量的源泉)。

金刚修行的核心是培养内心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勇气。通过持久的修行,我逐渐意识到,勇气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源于对自己和世界的真实认识。在修行过程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体会到修行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和内在的力量。正如金刚不坏之身,修行者要有坚定的内心,抵御一切外在的诱惑和困扰。在面对困境时,我学会了从内心汲取勇气的源泉,不再轻易屈服,而是坦然面对,勇往直前。

第三段:超越痛苦与负面情绪(找寻内心的安宁)。

金刚修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超越痛苦和负面情绪,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在修行中,我学会了观察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起伏和波动,尤其是那些带来痛苦和困扰的情绪。通过观察和接受,我逐渐明白了这些情绪只是内心的一时浮动,而并非真正的我。于是,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过去的痛苦和困扰,接受并珍惜当下。在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的道路上,我更加深信金刚修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行方式。

第四段:慈悲与智慧(修行的最高境界)。

金刚修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内心修整,更是为了发展慈悲与智慧,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慈悲和智慧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修行,我学会了放下自我,关注他人的痛苦和需求。而通过智慧,我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人的方法。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己,慈悲和智慧都是关键。在修行的过程中,我通过实践培养了这两个品质,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他人的人。

第五段:修行之道(修心与修身)。

金刚修行之道并非简单易行,它需要修心与修身相结合。修心,就是培养内心的坚毅和勇气,超越痛苦和负面情绪,发展慈悲和智慧。而修身,则是通过身体的锻炼和调养,提升修行的效果。在修身方面,我通常会选择瑜伽和动静结合的体育运动。这些身体的修炼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调理内脏和平衡内分泌,为修行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修心与修身的结合,我逐渐感受到了内心的变化和力量,这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金刚修行之路上。

结尾:

金刚修行是一种追求内心净化和力量培养的修行方式。经过个人的实践和体验,我深知这种修行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它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让我能够超越负面情绪和痛苦,同时培养了慈悲和智慧。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修行,金刚修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心得和体会。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道,只是按照自身本有的规律演绎着一切,万物皆是道的化现,所以本自无争。

但这只是从道的本体上来说的。

对于道所化现出的某一个个体而言,则可能会出现被[扮相]所迷的情况,那么就会因迷惑而执着,因执着而相争。

故几于道:老子借水喻道,借喻之后,还不忘说一句,水之善,与道之上善相比,只是有些接近罢了。老子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他阐述的重点依然是[道]。

老子在总体阐述完[上善若水]之后,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分别来阐述[道之上善]。

居,善地:道,居于何处呢?[善地],即圆满之地。地,《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说,这个道啊,居于“圆满之地”,如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其实,道没有固定不变的居处,道遍及一切,无所不在,道在万物之中,万物亦皆在道之中。

心,善渊:道,其心如何呢?[善渊],如深渊一样,深远、广阔、空寂、沉静。这里说的其实是与道合一的圣人之心,接下来的五个方面,说的也是圣人之心。

与,善仁:圣人之心,如何处世呢?与,即关系的处理。[善仁],充满仁爱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言,善信:圣人之心,其言如何呢?[善信],至真至信,符合于道。《金刚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对[善信]最好的说明了。

政,善治:圣人心,于政如何呢?[善治],顺道而为,自然任运,无为无争,无事太平。

事,善能:圣人之心,于事如何呢?[善能],顺从规律,把握先机,无为无争,自然成就。

动,善时:道心,如何起用呢?[善时],因时而动,因机而动,动亦非动,如如不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其居无争,其心无争,其言无争,其政无争,其事无争,其动无争,因其无争,故无忧。

1)道的品格,善利万物而不争,去高就低,卑微自处;。

2)道,厚德载物,胸怀广阔,仁爱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运,无为无争。

2、[修]、[行]。

本章内容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的品格,见、修、行融为一体,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生同时为而不争,放低自己,保持谦卑之心;。

2)厚德载物,胸怀广阔,仁爱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运,无为无争,以道的品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见]。

这一章非常重要,从观心角度而言,这是老子对他看见道时的直观感受的描述,这种描述远离大脑思维,而是当下最直接的体验,即直接对[道]的体证。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这一句的断句与常见的断句方式不同,之所以这样断句,笔者认为这样更符合以[观心之境]解读这一章的主旨。

冲,一般解读为空,但在观心之中,不仅仅为空,而是[动态的空],这个“动态”是指带有能量和活力的意思。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更明了了。

在[观心之境]中看见[道]的时候,[道]是什么样的呢?

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这个道啊,无形无相如同虚空却潜藏着无穷的能量与活力,其作用的发挥即体现为[有],而这个[有]是永远也无法穷尽的啊。

这样的一句话,就已经把[道]的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

一方面,道是空,是虚,但不是顽空,不是死寂般的空,而是[鲜活的空],当这种[鲜活的空]处于静寂状态时,就好像成了虚无,但只是好像而已。这有点像科学家说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物质,看似绝对空无,但实际上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我们所看到的无边无际的宇宙、星系、时间、空间,皆是从这看似虚无的“奇点”演变而来。

另一方面,当[鲜活的空]发生作用的时候,则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作用,所有人类知道和不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这[鲜活的空]作用生起之展现,而且,没有例外。

有弗盈也,从[鲜活的空]产生的[有],是没有穷尽的。

那么在[观心之境]中看到的这[鲜活的空],与观心之人是什么关系呢?

这[鲜活的空]不是外在的,而是深藏于我们自己之内的。

而实际上,应该这样描述才是真相——你,或者我,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鲜活的空],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你、我、他、生命、世界、时间、空间、宇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这[鲜活的空]作用的显现。

[观心]其实,是[鲜活的空]在[观照][鲜活的空]自己而已。

觉悟,是[鲜活的空]觉悟[鲜活的空]自己的真相而已。

[观照]本身,就是[鲜活的空]所本具的功能作用之一,即[有]的其中之一种。

但只有[观照],是[鲜活的空]认识自己真相、觉悟自己真相的唯一途径。

而所谓的[迷],就是[鲜活的空]对[映现]在自己之中的而且是由自己作用产生的[有],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而已。

什么样错误的认识呢?

这些[有]是[鲜活的空]自身作用的显现。而[鲜活的空]的作用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否则就不再是[鲜活的空]了,既然是鲜活的,那么作用的展现也是鲜活的,是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不断更新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相续不断的更新既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就产生了[鲜活的影像世界]。

关键是,这[鲜活的空]是可以[看见]自己所产生的[鲜活的影像世界]。

这就像,你在虚拟现实当中看一部全方位的3d电影一样,除了电影,你根本找不到自己在何处。

你所见的一切,皆是鲜活的影像,而且其[真实]的程度足以令你忘记了这仅仅是[影像],而把这一切错误地当成了[真实]。特别是当这[影像]以图像、声音、气味、味道、触觉、感受、思想、情绪、情感.....直接被你所体验到的时候,你就已经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更加可悲的是,你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真身”是[鲜活的空],而把佩戴的虚拟现实设备以及在虚拟现实中的各种体验,当成了自己。

在不同的虚拟现实影片中,你对自己有不同的认知。有时,你认为自己是某个男人,有时,你认为自己是某个女人,有时你认为自己是个长着翅膀在空中飞的“飞人”。你总是在不停地变换着各种不同的身份,每一次都把新的身份当成真实的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无数次地把某种身份当成过自己。在每一个新的身份里,你都演得不亦乐乎,无怨无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好演员。

但总会有厌倦的时候,总会有感觉不对劲的时候。

[鲜活的空]怎么会永远一直迷惑在由自己的运动作用所产生的如梦如幻的现象之中呢?

[鲜活的空]永远鲜活,导致的自然结果就是[现象]不可能永恒。

而[鲜活的空]却希望在[现象]里找到永恒。

当[鲜活的空]在某一天发现在[现象]里无论如何寻找都找不到永恒的时候,觉悟的路就开始了。

当[鲜活的空]不再去追逐自己生出的各种现象,而是去追寻能够[看见]这一切现象的[看见]之本源,终有一天,[鲜活的空]就会看见[鲜活的空]自身的真面目。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第一段:介绍金刚修行的背景与意义(200字)。

金刚修行,又被称为金刚禅修或金刚坐禅,是一种古老而强大的修行方法,源于佛教,旨在通过冥想和觉察来达到思想和身体的净化,以超越痛苦、培养智慧和慈悲心。金刚修行是提高自我意识与觉知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人们面对内心困扰和痛苦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金刚修行,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平静心灵,迈向开悟之路。

第二段:金刚修行的实践与步骤(300字)。

金刚修行需要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空间,坐下来,保持舒适的身体姿势,尽可能维持静止。接下来,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不需要改变、干扰它,只需简单地观察。然后逐渐觉察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不去评判它们,只需觉察。最后,将注意力转移到思想和情感上,观察思绪和情绪的产生和消失。通过观察和觉察,我们可以超越自我,认识到内心的本质,进一步深化修行。

第三段:金刚修行带来的益处(300字)。

金刚修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冥想中觉察和观察,我们可以清除思绪和情绪的干扰,使我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并思考清楚。此外,金刚修行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和智慧。通过觉察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们可以发展出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关爱心。同时,通过觉察和观察内心的变化和自我认知,我们可以提高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实本质。

第四段:金刚修行的挑战与突破(200字)。

金刚修行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中的困扰、挑战和痛苦。在冥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大量的杂念、情绪和思绪的干扰,这使得我们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然而,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金刚修行的益处和智慧。在持之以恒的修行中,我们逐渐培养出对内心困扰的觉察,并逐渐学会释放它们,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我深有体会到金刚修行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变得更加平静和专注,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和困难。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培养了更深的同情心和关怀之心。通过觉察和观察,我不仅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加了解了世界的本质。金刚修行是一段非凡的旅程,它给予了我深刻的体验和觉知,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定和慈爱。

总结(100字)。

金刚修行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修行方法,通过冥想和觉察来帮助我们面对内心困扰和痛苦,培养慈悲心和智慧。尽管金刚修行有着一定的挑战,但只有持之以恒地修炼,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它所带来的益处和智慧。通过金刚修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和慈爱。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就像代号为[老子]的[鲜活的空]所看到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老子]还看到了什么呢?渊,深远无边之意。

老子感叹到,啊,太深远了,无边无际的深远啊.....好像这里就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最初始的根源了。

老子此刻所说的,正是老子在深沉的定境中的直接体验——深远无边的鲜活的虚空......

在这种状态里,能观之人,即是所观之境,没有[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的区别,它们是一体无分的。并不是原本分开的它们现在合一了,而是它们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我们通常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你所认为的你,连同此刻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就在此时此刻即是[一体无分]的。这个整体上[一体无分]的才是[鲜活的空]的功能作用的全然展现,而这所有的一切现象,都只是映在[鲜活的空]之中的影像而已,唯有[鲜活的空]是这所有一切现象背后的本源。而这个[鲜活的空]不是别的,正是真正的你。

这里的“其”,在通常的解读中,大多解读为[道]本身。而以观心之境视之,则别有意味。

锉其锐: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锐利的呢?对立分别。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对立分别。所以要见到[鲜活的空],必须锉掉内心的锐气,远离思虑分别。在之前的文中也一再地强调,要放下我们的大脑,放下思考,放下概念,放下理论,放下思辨,否则是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的。

解其纷: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纷乱的呢?念头。杂念纷飞,心无法静下来,同样无法见到[鲜活的空]。对于纷飞的念头,应该如何应对呢?解。解,意味着要耐心,要有条理,要找到其“结”,还要找到起“结”的原因,然后一丝一缕地慢慢解开。

对于分别思考这样的“锐”,要毫不留情地“锉”掉,而对于念头这样的“纷”,则要慢慢地疏“解”。如何疏解呢?任其自来,任其自去,观而不扰,观而不随,杂念自解。如果去打扰,去干预,去纠结,去攀缘,只会越来越乱。

和其光: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光明的呢?觉知。和,既意味着要融和,又意味着要温和。而这,正是观心之[观]的要点。观,是觉知作用的一种,是最能体现觉知特性的一种功能。和其光,即将我们整个身心都融入这个[观]之中,成为[温和的观],即觉知清明,观照一切,又不干扰一切,是温和的,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即可。昏沉,不是[温和的观],去攀缘念头,评判念头,甚至被念头带跑了,更不是[温和的观]。

同其尘: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平凡的呢?平常心。当我们[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之后,我们的心就安静了,就安宁了,就安祥了。一如未雕之木,未染之纱,朴素平常。同其尘,即安守在这样的安宁之中,朴素之中,平常之中。

这四句话,是观心修行的要诀。包括具体实践的先后顺序、方法、要点,都已体现在其中了。

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观心修行,当功夫到了,在某一天就会见到[鲜活的空]。

而如果您能做到当下截断妄念之流,一念回机,亦可以在此时此刻直接见到[鲜活的空],直接验证老子所说真实不虚。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到了[鲜活的空],那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湛呵!似或存。清明而深远,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当自己见到了[鲜活的空]时,自己也就成为了[鲜活的空]。

[鲜活的空]体验着[鲜活的空],清清楚楚地体验着,无边无际,无限深远,似乎有个什么存在,又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一旦落实就错了,只承认存在,即落于常见,只承认不存在,即落于断见,其他方式的承认或不承认都不对。只要有承认,就会有不承认,相反也是如此,而真相,与承认不承认无关)。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见了[鲜活的空]的老子说,我不知道这[鲜活的空]是[谁的孩子],倒像是人们说的天地万物之主宰的那个[天帝]的祖先。也就是说,这[鲜活的空]已经是最后的本源了。

1)道,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限深远,同时蕴藏着无穷的活力;。

2)道,作用潜藏时,看似虚无空寂,作用展现时,则无穷无尽;。

3)无形无相深远无边的道,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终极根源;。

4)道,远离思虑言说,不在一切概念分别之中;。

5)大道至简,平常朴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观的方法实现体道悟道;。

2、[修]。

2)放下大脑思考,放下概念分别,让充满杂念的心安静下来,以心观心,直观自心,保持清明的观照,将整个身心都融入[观照]之中,保持平常心,安住于内心深处本有的宁静之中,不断地去深入地体会心灵的空寂、宁静、深远、鲜活、清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似存不存.........

3)即是见到了[道],也不要生起分别心,而是去不断地体验、融入、安住、任运、随顺、妙用......

3、[行]。

将[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逐步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道的化现,一切都是自心的化现,要将一切都视为修行的对境,唯一要修好的只有自己的心,不过分显扬自己的个性,不执着于对错分别,面对外面的纷纷扰扰时,仍然安住于内心的宁静,保持清明的观照,消除狭隘的小我之心,在精进修行做事利众的同时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定要继续追问,这[鲜活的空]从哪里来,就陷入了头脑的陷阱。

佛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么执着地问[从哪里来]呢?

是因为我们被一个现象欺骗了,什么现象呢?生、死。

我们认为生、死是真实的,所以所有的事物必然有一个出生的来源,都必然有一个死后的去处。

就像我们认为是我们的父母“生”出了我们一样,这[鲜活的空]也应该有一个父母。

我们身体的“出生”,从现象上说,这也没错,的确是这样。

但[鲜活的空]不属于任何现象,不在任何现象中。

相反,却是[鲜活的空]的灵明作用在演绎着无穷无尽的现象。

佛教中有个词,叫[无生法忍],忍,即坚定不移地接受、承认、确信之意。

坚定不移地接受、承认、确信什么呢?一切本自无生无灭。

而只有如老子、佛陀一样,真实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会明白自己的自性本心真的是无生无灭的。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本心是无生无灭的,那么进一步就会明白,所有映现在自己本心之内的现象,本质上也没有真实的生灭,一切都只是本心的灵明作用随缘显现而已。

不自生:这里的[自]如果解读为自己的话,则为[不生自]的倒装句。

不生自:即不产生“自”这个念头。

这[鲜活的空]之所以能超越时空,是因为其不产生“自我”这个观念,所以能一直空寂灵明,灵明空寂。一旦这[鲜活的空]产生了“自”,则随之必将产生“他”,自他分别对立一产生,就开启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变之旅。

故能长生:因为这[鲜活的空]是无生的,所以也无灭,无生无灭,名为长生。因为这[鲜活]的空,只是保持着空寂灵明、灵明空寂,而不产生[自我]的想法,所以才能长久地空寂灵明,灵明空寂。

看来,如果一直放不下[自我]的执念,是很难见到[鲜活的空]的。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即与道合一之人,是破除了[自我]执念之人,后其身,将身体抛之脑后,身先,先,凸显、显现之意。要见到[鲜活的空]这个“真身”,就要破除对身体的执着,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将身体抛之脑后,将自我完全放下,而后,致虚极,守静笃,[鲜活的空]这个“真身”就显现出来了。身先,还代表着,已经见到了“真身”的人,从此都以“真身”为先,而以“假身”为后(包括肉身,包括自我),即时时刻刻安住于真心,远离颠倒妄想。

外其身而身存:外,置之度外,就算对于这个“真身”,也不要存有“自”、“身”的想法,要全然放下对“身”的执着,这个时候,才是[鲜活的空]当体显现,无生无灭,超越时空。

1)[鲜活的空](即每个人的真心),空寂灵明,灵明空寂,空灵一体,超越时空;。

2)[鲜活的空],不从己生,不从他生,不从缘生,性为无生;。

5)见到了[鲜活的空],也不要生起[我]、[真身]、[真心]的念头,要彻底放下一切念头,只是松静自然地安住于空寂灵明、灵明空寂即可。

6)正是因为破除了所有的执着,没有了任何的私心杂念,没有了任何的颠倒妄想,才能融入自己生命内在所本有的空寂灵明之中,彻底实现究竟的自由与解脱。

2、[修]。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首先在理上彻底理解道的真义、特征以及修道的路径、方法和要点。

实修时,则要彻底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静下来专注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观心法,属于极简主义修法,一切不论,唯观自心,只要足够地静定,然后不断深入地观照,一切真相都会在观照之下自然地显现出来。

修持静定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空寂境界的过程,修持观照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灵明境界的过程。

静定到如如不动,观照到了无疑惑,就有了自度的信心和力量。

可自度,即可度他,自度亦是度他,度他亦是自度,自他本一体,皆是道之心。

3、[行]。

在生活中修习静观自心,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环境锻炼自己的静定力、观照力;。

尊重他人,礼让他人,涉及利益先人后己,少考虑自己,多考虑他人,无私无我,精进于道业,自度度人。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见]。

上一章,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一章,老子再次说到了[天地]。

那么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

为了更好地体悟这一章,今天早上静坐的时候,当进入了深沉的空静之后,专注于观照这深沉的空静,然后再总体上观照这深沉的空静与观照的浑然一体,然后在保持这个总体观照的基础上,引入老子这一章的内容: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原来,老子所说的内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只不过再次换了一个角度来阐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为止,《道德经》1-7章,在笔者看来,老子的阐述从未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本身,再进一步,从未离开过老子已经与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说的唯一的内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与道合一的道心。只是每一章所阐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这些章节皆属于《道经》是名副其实的。

可以设想,当老子在为关尹子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关尹子以及所有有缘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够像他自己一样见到道、认识道,合于道,成为一个拥有[道心]的生命。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要表达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见到道,继而安于道、融于道、成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们,将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应用到了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修身等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可是对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读,却一直难以见到(也许是笔者太过于孤陋寡闻了吧)。道家的各种气功修炼、仙术修炼、内丹修炼,对于《道德经》都非常尊崇,并以之为圭臬,但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解读和演绎不仅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我们内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奥的名词给埋住了,使我们更难以见到[道]的真面目了。特别是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那些浩如烟海的道藏典籍,很难有几个人会去看,而且就是去看了也很难看得懂,一堆鼎炉铅汞黄芽白雪,看着就头大,不要说实际修炼了,就是光搞明白这些名词,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功夫。

而道,或者说我们的本心,是至为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对于崇尚极简主义的朋友,我们可以沿着直观自心这条极简主义道路继续解读与感悟下去,而喜欢探寻玄奥奇妙的朋友,则建议您可以去读读道藏,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金丹妙药仙术仙法,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笔者如此说,绝无半点否定道教传统经典的意思,如果您精通古文且有明师指点的话,道藏这一座恢宏瑰丽的道教文化宝库还是非常值得去探宝的,否则就算是看过了万卷丹书也难得真传一句)。

下面我们来继续倾听老子给我们讲他所看见的道。

天长,地久:老子想说,这个道啊,无生无灭,超越时空.....可是在那个时代,“时空”这个词还没诞生呢。那么,在一般人的脑海里最长久的是什么呢?天地也。就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孙悟空要求玉皇大帝给他封的至高无上的官衔也叫[齐天大圣],而道教修炼的目标,一般也称为长生不老,寿与天齐。所以老子改口道:天长,地久.....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地强调,道,先天地生,道,像帝之先,道,天地之根.......

所以这里的天、地,并非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地,老子仅仅是借用了天、地这个名词,来形容道的另一个方面的特征。

那么天、地,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慢慢来体悟。

在同为道家文化的《易经》中,天代表乾卦,至阳,地代表坤卦,至阴。

前面我们说,道是[鲜活的空],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那么这个[鲜活的空]都蕴含着什么样的能量呢?

[鲜活的空]中,有至阳的能量(天),也有至阴的能量(地),这两种能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无分,无二无别,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鲜活的空中],“天、地”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在[鲜活的空]中,只有唯一的鲜活的空,而这鲜活的空可以同时表现出两种特性,一为空寂、静寂,即至阴的特性,老子说,这至阴的特性,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另一特性为灵明,即至阳的特性,老子说,这至阳的特性,也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鲜活的空],至空至灵,至灵至空,灵明空寂,空寂灵明。

天长,地久:这[鲜活的空]啊,灵明空寂,空寂灵明,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何以如此呢?老子接着说——。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鲜活的空]之所以能灵明空寂超越时空,是因为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自生:自,如果解读为“从”的话,则可翻译为,不从己生,不从他生,不从缘生,不从任何而生,即[无生]。

这[鲜活的空],已经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本源,而其自身,是没有来源的,既不能说祂自己生出了自己,也不能说是其他事物生出了祂。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修行是人类追求内在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意味着努力修炼思想、品德、智慧和能力,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修行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自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目标。修行让我明白只有心灵才是持久的安宁源泉,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段:修行的方式和方法。

修行不仅包括在宗教领域寻找守则,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发现与感悟。这些方式可以包括冥想、静心读书、思考与思索、与自然亲近,并通过思维与行动追寻人生的真谛。修行不仅是对自己的精神内在进行探寻,也是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

第三段:修行的收获和体验。

修行的过程中,我逐渐拥有了成长和成熟的感觉。在内心渐渐明净的同时,个人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坚定和稳定。修行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强大与潜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通过修行,我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对人生更深刻的洞察力,这一切都让我更加积极、乐观和有韧性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第四段:修行给我带来的改变和成长。

修行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改变了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修行让我明白了爱与慈悲的重要性,并教会我如何积极面对困境和挫折。通过修行,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我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懂得向他人学习和取长补短。修行让我变得更加冷静、平和和从容,让我更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及思考与选择人生中的重要问题。

第五段:修行对我的未来影响。

修行不仅给予了我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为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修行,我懂得了关爱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乐于分享和关注他人的体验和需要。这使得我在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中更有优势和竞争力。通过修行,我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幻和挑战,维持内心的平衡与正念。修行也教会了我珍惜当下,克服懒惰与拖延,主动去追求自我提高和进步。通过修行,我认识到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和充满善意的人是多么重要,这也将指引我走向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和幸福的未来。

总结:修行是一个持久且充实的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修行,我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心灵状态和个人品质,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明亮和有意义。修行让我不断反思自我,并使自己更加坚韧不拔、自信和成功。通过修行,我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成为更好的人。因此,我将继续追求修行,并将其作为我人生的指南和信仰。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修行数万年,一直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方式。从古至今,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中都有修行的概念和方法。在我数万年的修行生涯中,我深深体悟到了修行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也在自己的实践中汇集了许多心得体会和感悟。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修行历程和心路历程,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二段:修行初期的痴迷和迷茫。

我最初的修行是在东方大陆的一个小山村里开始的。当时的我,对修行充满热情和向往,认为修行可以帮助我找到自我、认清自我。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迷失在修行的茫茫苦海之中。我的身心状态非常焦躁不安,总是心不在焉、难以静心。我也常常抱怨修行的苦难和繁琐,想放弃。但是,当我看到一些修行者能够做到心境宁静、淡然处之、清晰明了,我深深地被感染,开始坚定地追求修行。

第三段:修行过程中的领悟和感悟。

在我修行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多的是对自己和人生的认知。修行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体察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净化自我和升华自我意识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究自己。在我修行的过程中,我不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潜能。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我学会了珍视生命,学会了感恩,一步步清晰了自己的道路。

第四段:修行的目的和意义。

我的修行经历告诉我,修行的本质不在于追求超凡脱俗,而是在于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修行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再造心性和提升境界的过程。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让自己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智慧,拥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第五段:修行的启示和警示。

当然,修行不是一条平坦易走的道路,它需要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前行的过程中保持清晰明晰和坚定信仰。在我修行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修行的启示和警示,这些对我在人生的其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引。修行信仰之路是漫长而又不断的,但是只要我们坚信自己,不断奋斗,终有所成,终将得到真理和智慧的启示,领略生命的深邃之美。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见];。

在观心之境中,天地、万物、圣人、百姓分别指什么呢?试解读如下:

头顶之上的虚空即为天,所在之处的坚实即为地。

万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内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与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与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内心的各种念头、情绪、情感、思想等,即意识心。

这几个词的所指明确了之后,就容易解读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一样对待念头、情绪、情感、思想这些从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缘、评判、干扰、执着,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显一切,妙观一切即可。

刍狗:原意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这里则意味着,草扎的狗仅仅有一个狗的假相,本质还是草,刍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烧掉了,本质上,烧的还是草而已。

在观心之境中,则意味着,对于念头、情绪等,不要被他们的表象欺骗了,不要把念头、情绪当成真实的自己,其实,他们仅仅看起来像是自己罢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处于天地之间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为何用[天地之间]呢?这是因为,在观心修行时,心灵处在深度的静定中,已经完全泯灭了身体与心灵的界限,已经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就像上一章说的,渊兮,湛兮,深远无边。其犹橐龠乎?橐籥,即风箱,估计大多数没在农村待过的朋友很难想象风箱是什么样子的,但给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估计大部分朋友都见过,风箱,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长方体的打气筒,主要用于在厨房灶台烧火做饭时向灶台里吹风,好让火烧得更旺一些。风箱有个特点,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中间放一块挡板,连上两根拉杆,一抽一拉,风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间]的修行人身上,什么东西像风箱一样呢?很明显,那就是我们的呼吸。

嗯???不是讲观心的吗?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别着急,慢慢给您说。

其实,呼吸与观心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一,观照呼吸,是观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观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静与否,对于观心有很大的影响;。

其三,在更深的层面,心气是一体的,气动心动,气静心静,气定心定。

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气、脉、明点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静下来,慢慢地做几个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当我们的呼吸若有若无,成为“胎息”(即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称内呼吸)的时候,就说明心静定的程度比较深了。在“胎息”的状态观心,会对[鲜活的空]有更深的体悟。

观心之时,以一切为刍狗,不动其心,不动其气,气静心静,气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镜,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这一章老子透露给我们的观心修行的要诀。

如何守中呢?老子将会在下一章给出更加详细的阐述。

2)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放下思虑心,放下各种情绪、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个未发之“中”。

2、[修]。

[见]即是[修],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如果心难以静下来,那么通过调整呼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将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让自己呼吸逐渐地细微下来,这样,心也就逐渐地静下来了,心静下来了之后,再按之前说的方法观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视而不见、观而不随的观心习惯,有事的时候专心地处理事情,无事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感官休息下来,再次回到专心守中的状态,时间长了,自然地处于“中”态,一切安宁祥和。

ps:

关于“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其实,不仅我们的呼吸是如此,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如同虚空,却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念头,生成各种情绪、思想、情感,乃至我们放眼所及的人类一切创造,皆源自于我们的心。心虚静的时候,看似空寂无物,但一旦灵动起来,却可以灵感无限,创意无限。那为什么在解读中不直接解读为心而解读为呼吸呢?主要是因为解读为呼吸更加直观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入手进行观心之境。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体悟老子本章所蕴含的意义,特补记几句在此,供朋友们参考。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说完了第一章的[见],下面说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识上了解了[见]之后,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知识就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真实的智慧。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见]之前,应该如何进行实践呢?这里列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放下大脑思考,不辩论,少说话,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虑言说,不在语言概念,不在逻辑思维,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尽量地减少内心这些方面的活动。

2)安静下来后,将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内在,以心观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有欲]还是[无欲],如果念头较多,即为有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所徼],即观察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息灭等等,如果念头非常少,甚至基本没有念头,即为无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妙],即深入观察[无]的微妙之处——这[无]的状态,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无]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5)将观照的对象锁定观照自身,即观照[观照]本身,这观照来自哪里?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观照]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6)深入观察[有欲]的本体、[无欲]的本体、[观照]的本体,这三者的本体为一为异?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最究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行。

修,侧重于专修实践,行,侧重生活实践。

2)自己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强觉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戏论、时时提起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将专修中获得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静、安宁、少念、清明、安详等;。

5)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观心,知道自己心里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并练习观而不随。

作者:明空如月(公众号明空禅心)。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三

金刚在佛教中被视为无坚不摧的象征,因此金刚修行也被视为一种修炼内心坚定与剔除杂念的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金刚修行心得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并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刚修行给人们带来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坚定的信念和信心。

金刚修行的第一步是培养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世界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困境。而金刚修行帮助我们培养一种坚定的信念,从而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动摇。通过修行,我逐渐明白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才能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并坚持努力向前。

第二段:专注和冷静的心态。

金刚修行要求我们保持一种专注和冷静的心态。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在忙碌中丧失了专注和冷静。然而,通过金刚修行,我学到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通过冥想和思考,我学会了屏弃杂念,集中注意力。在生活中遇到困扰和烦忧时,我能够通过冷静的心态来面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金刚修行让我明白,只有专注和冷静的心态才能使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控制生活的方向。

第三段:克服贪欲和烦恼。

金刚修行还要求我们克服贪欲和烦恼。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通过金刚修行,我深刻认识到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快乐,而是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无尽的贪欲和烦恼之中。修行让我学会简单生活,重拾对内心的关注,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只有克服贪欲和烦恼,我们的内心才能更加平静和安宁,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第四段:修身养性和积累智慧。

金刚修行强调修身养性和积累智慧。通过修行,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金刚修行也教会了我如何积累智慧。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提高我的智慧水平,并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金刚修行告诉我,只有修身养性和积累智慧,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五段:修行的重要性与成果。

金刚修行不仅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也提升了我们的内心境界。通过修行,我学到了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保持专注和冷静的心态,克服贪欲和烦恼,修身养性和积累智慧。这些修行的成果让我更加独立和自信,在社会中更有价值。金刚修行不仅改变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也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

金刚修行是一种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非常宝贵的修行方法。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通过坚持金刚修行,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更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向金刚修行之路,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真谛。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四

当笔者将[感悟(9)]的文字发给一位简友,这位简友也精准地看出了与之前几篇文字的区别:着重于文字上的解读,好像少了些观心修行角度的体悟。真是一针见血啊!感谢这位朋友。

所以今天重新来体悟《道德经》第八章,希望能有所突破。

既然以[观心修行]为主题,那么就直接将第八章的内容代入[观心之境],看看效果如何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让自己深深地静下来,进入无边的空静,进入[鲜活的空],与[鲜活的空]融为一体......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让自己不断进入更深沉的静......

静如止水.......

上善若水......

原来不是老子的文字离开了[观心之境],而是自己的心离开了观心之境。

当再次回到这止水明镜般的[鲜活的空]中,[上善若水]即是对此时之心的最好的表达......

老子的这些文字,自鲜活的、与道合一的心中流出,道,不是虚无死寂的空,而是鲜活无比的不着一丝挂碍.....

我们可以仔细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

如果它落入了大脑思考之中,那么就“锉其锐”,放下大脑,放下思考......

如果它是纷乱的,那么就“解其纷”......

观照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呼吸......

让呼吸不断地静下来、细下来......

然后,“和其光”,保持静静地观照......

你可以从头到脚逐个部位观照一遍,看看哪里还紧张,然后就放松哪里......

当身心都全部放松下来后,就静静地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有念头生起......

如果没有,那么就去感受内心的空静......

如果有念头,那么你也不要跟随它,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它,看着它静静地消失.....

如果内心非常地静,连身体也感觉不到了,那么就感受那[空]的深远、沉静......

你可以用静静地观照去观察着[空]的边际在哪里?

你可以静静地体悟,对于你自己的生命而言,这无边的虚空是否已经到了最究竟的根源?

如果你还不能确认,那么就用静静地观照更加深入地去观察,更加仔细地去观察.......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五

说完了第一章的[见],下面说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识上了解了[见]之后,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知识就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真实的智慧。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见]之前,应该如何进行实践呢?这里列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放下大脑思考,不辩论,少说话,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虑言说,不在语言概念,不在逻辑思维,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尽量地减少内心这些方面的活动。

2)安静下来后,将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内在,以心观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有欲]还是[无欲],如果念头较多,即为有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所徼],即观察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息灭等等,如果念头非常少,甚至基本没有念头,即为无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妙],即深入观察[无]的微妙之处——这[无]的状态,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无]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5)将观照的对象锁定观照自身,即观照[观照]本身,这观照来自哪里?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观照]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6)深入观察[有欲]的本体、[无欲]的本体、[观照]的本体,这三者的本体为一为异?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最究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行。

修,侧重于专修实践,行,侧重生活实践。

2)自己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强觉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戏论、时时提起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将专修中获得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静、安宁、少念、清明、安详等;。

5)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观心,知道自己心里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并练习观而不随。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六

修行是人们追求内心成长和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内心解脱和平静的追求。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宁静。我曾经积极投入修行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体悟到了许多珍贵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明确目标。

修行的过程如同登山,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修行中,我意识到我最大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更加善良、宽容和有爱心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待他人的态度。我发现,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够选择释放好的一面,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希望和喜悦。

第三段:修身养性。

修行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通过磨砺自己的心灵和意志,达到内心的净化和提升。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静心冥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思绪转向内心,与自己对话。这种冥想帮助我观察并修复那些阴暗的角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我们才能够释放心中的不安和纠结。

第四段:修心修行。

修行没有捷径可言,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在修行中,我学会了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通过面对问题,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状况变化时,我学会了灵活应对,不固守于固定的思维模式。我还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人们都会犯错,即便是自己也会。通过宽容和原谅,我们能够解放自己,释放负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第五段:共融与奉献。

修行不仅是自我成长,也是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过程。通过修行,我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修行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真诚地对待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我曾经参与志愿者的工作,通过关心他人,我体悟到奉献的意义。当我们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修行让我明白,我们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结束语。

修行是一种改变人生的旅程,也是一种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通过修行,我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智慧,也明白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正价值。修行不仅是个体的修炼,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愿我们都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七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见]。

上一章结尾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这一章讲的内容即是[中]。老子一边[守中]一边向我们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空而能应为谷,你对着山谷呐喊,山谷中会回响着你的呐喊。神,即无形而鲜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虽然是无形的,却拥有无穷的创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应同时无形而鲜活],其实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即[鲜活的空]。[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来],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爷],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绪,当我们彻底地放下自己,仅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内心,让内心静下来,当心灵的虚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鲜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体会这[鲜活的空],看看祂会生灭吗?会间断吗?有形体吗?有边际吗?有内外吗?有善恶吗?有垢净吗?有任何语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吗?你能定义祂是什么吗?你能说祂是一种实在的有吗?你又能说祂是绝对的虚无吗?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吗?甚至你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抛弃祂,看看能抛弃的掉吗?祂是那样的空,空到了极致,祂是那样的广,与祂相比,138亿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试试看,你如何才能[杀死]这[鲜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闪电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样,没有任何事物能杀死这[鲜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难道你没发现,所谓的[死神],不过就是这[鲜活的空]戴上了另一个面具而已。当你和死神都同时脱掉所有的伪装,摘下所有的面具,你们就都恢复了本来的“真身”——鲜活的空。不要说你们无法杀死对方,连自杀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不仅是一位得道高人,还是一位诗人!他一边守中,一边诗意大发,啊,无生无灭的鲜活的空啊,真是一个伟大而玄妙的子宫!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孕育着天地诞生的种子!当这种子逐渐长大,生根发芽,天地就从这玄妙的子宫中喷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天地万物如何地纷繁复杂,可是其根源时时刻刻未曾离开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而正是通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和营养,天地才会这么清明,日月才会这样光明,树木才会这么青葱,花朵才会这么鲜艳。而我们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这美丽的星球上不断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瑰丽的梦想。

绵绵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从伟大而玄妙的子宫里一直在向天地万物传送着,传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传送到我们所看见的每一处风景中,绵绵不绝,但我们却看不到它,似有若无。这[鲜活的空]太过精微,无有其形却活力满满。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虚极,守静笃”,那么就很难见到祂。

用之不堇。[鲜活的空],所蕴含的能量是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是永远也无法用尽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将自己融入[鲜活的空],而总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的话,那么你就可能会像一个进了赌场的赌徒一样,快速地输掉所有的一切,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虚幻,连自己也彻底放下,向着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见到祂、融于祂、成为祂。当你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一样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会枯竭了。

1)[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鲜活的空],无生无灭,无形无相,蕴含着无穷的鲜活的能量;。

3)[鲜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现一切,是天地万物之根源;。

4)[鲜活的空],至为精微,若存若无,绵绵不绝,用之不竭;。

2、[修]。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续,具体的修法与上一章相同,即:

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说的[中]呢?

可以用这一章的内容去检验,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这一章对[中]的描述。

符合就对了,不符合就调整,直到符合为止。

找对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时时守,分分守,秒秒守,就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时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内容,就是行的内容,修行一体。

专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无事守中。

宇宙间最浪漫的事。

莫过于与心爱的人一起守中。

就这样一直相守着。

哪管它。

海枯石烂。

地老天荒。

茶与禅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八

修行感悟指的是通过修行过程中的体验和领悟,对人生、人性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有所体悟的心灵经历。修行感悟是对修行道路上的收获和领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它是修行者精神成长的证明,也是人生感悟的积累和内化。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并发掘内心的力量。

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源于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观察和深思,也来自修行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在平日的修行实践中,我们会时常面临自我与他人、欲望与理智、爱与厌恶之间的挣扎,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动机,进而培养对人事物的洞察力和智慧。通过修行,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内心的欲望和烦恼的根源,并逐渐学会如何平息内心的波动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个人层面上,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内心对话,培养内心的坚定和内力,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幸福感。在外界挑战和困境面前,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更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社会层面上,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培养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需要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首先,注意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动机,将修行视为一种观照自我的过程。其次,深入思考和研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尝试解答生命的诸多难题,如“我是谁”、“为什么而活”等问题。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读书、听讲座、参与讨论等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以及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此外,与他人的互动也是能够培养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助,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学到更多,并从中找到共鸣和提升。

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自己的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探索更广阔的修行空间和更深入的修行境界。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与他人一同成长和进步。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修行,认识到修行对人生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修行感悟和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