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 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50字(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02:06:49 页码:14
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 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50字(7篇)
2023-01-01 02:06:49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①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重点:

①诵读;

②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③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2.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

再读--体会感情。

三熟读--找出特点。

四精读--练习朗读。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描写春天的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5.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听录音朗读。

1.学生听录音,体会感情,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二、初读:理清思路。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1-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

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三、再读:

体会感情-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

★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还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3.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第二部分: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朗润: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获得启示--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还要注意,想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基本思路: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从人的感觉:触觉、嗅觉、听觉。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修辞,排比,比喻。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四、熟读:

领会写作特点,采用的表现手法。

⑴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⑵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⑶作者细致地观察。

⑷结构严谨精美。

五、精读:

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六、结束语: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春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发人们在大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要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本文声情并茂,适合朗读,因此读是讲授本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听读、齐读、自读、默读、朗读比赛等方式,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及作业的设置,五大版块的设置处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只是用来教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运用。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是老师的最大心愿。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华灯初上,在灿烂的星辰下,在清风习习的小窗边,煮一杯香茗,轻翻纸卷,必当回味无穷。

我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田田的叶子。在薄薄的青雾里赏荷花之亭亭。我在这荷塘之中迷失了方向,在书卷上流连忘返。我感受到了朱自清心中对幽美和宁静的感慨。

我坐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边,歌女婉转的声音如泣如诉,可谓“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站在拥挤的电车上,看见白人小孩对不屑的眼光,以及朱自清眼底的悲凉。果然,白种人都是上帝的天之骄子。不过,我认为中国人,同样也是炎帝、黄帝的优秀子孙,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我跟在游街请愿的学生之中,看他们在街上大声呼喊。我想,他们是在为中国呼喊,他们是想喊醒沉睡在这东亚大地上的“雄狮”——中国。但政府的枪林弹雨让这声音静默,他静默地远了,直至消失。

轻合书卷,抿一口茶,看繁星点点,思考人生哲学。

这本书将我带回民国时期,把我带回自然之中,将我带回朱自清心底,让我与书中之人同悲同喜,让我看遍春光、夏荷、秋月、冬雪。(朱孟雪)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冬天来了,我总想抱着朱自清写的书,静静的坐在窗台下,慢慢地在那字斟句酌,细细品尝。每每此时,我都像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暖身,暖心,温暖我的整个世界。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就如叶圣陶说:每回读佩炫兄的散文,我就想起倾听他的闲谈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做高深而情趣盎然。记得他曾经写春天时有几段特别优美句子。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刚读完这几段,感到身体又凉又热,凉是来自朱自清细腻通透的笔风,热是来自朱自清那份热爱生活的执着。就像儿时临睡前妈妈在耳边的呢喃,又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的拥抱……

朱自清先生那细腻的感情,就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春雨,无时不在,又如他最著名的《背影》有这么精彩的一段。“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至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于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读完这篇文章,有多少人不泪沾衣襟?这让我想起前几个星期的事,奶奶的腿一直不好,如今,腿也肿得厉害,行走亦越发吃力。因为我的老家在湖北的山区。交通一直不便利,她也一直呆在老家,哪儿都不能去,奶奶经过亲朋好友的帮忙住进了医院,爸爸因为要照顾我,回不去,只有妈妈回家照顾奶奶,奶奶经过检查确定要进行大的手术,有一段时间,爸爸一拿起电话都是说,还疼不疼啊,医院食堂的菜好不好啊,手术那天更是如坐针毡,没到此刻,我都仿佛看到奶奶那佝偻的背影,无奈的心,同时我也能理解作为儿子的爸爸当时焦急。迫切的心,毕竟孝顺的美德就是应该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就是我读完《背影》后,在我心里永远留存在的东西,这一爿温暖的背影,就像一股暖流时时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涌动,我爱你们,我的亲人,我爱你们,美丽的世界!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永远都是这么朴素而富有温情。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人们总忘不了那秦淮河的灯影波光,梅雨潭醉人的绿,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古朴……以及那生机勃勃的“春”,感人至深的“背影”,还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上帝的骄子──白种人》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叙述描写或寄托政治忧愤,或象征对光明未来的追求,或蕴含个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通过家庭的特定角度影射人生的苦难和黑暗,或用写实的手法触及到“改革社会人生”,揭开黑暗社会的帷幕。

下面,就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方面谈一谈我粗浅的见解。

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证明了白话不但能够创作“美文”,而且能够创作出胜过文言散文的白话散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白话”的迷信。下面,就从他的散文的“美”来谈一下其创作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具有诗的素质,他善于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的有机交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创造出五彩缤纷的“贮满”了“诗意美”的境界。这种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我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创作诗意的艺术是极为丰富的。

1、在抒情和叙事相融合的意境中,洋溢着一种真挚的人情美:

那些自诩的色彩很浓,偏重写儿女情长的散文──《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作品,朱自清先生将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情熔铸在了所叙述的事件中,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流露出了一种真挚的美。《背影》记叙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朱先生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感念。

作品在平淡的叙述和细微的言行中流露真情。从父亲“甚是仔细”的再三叮嘱茶房还不放心,从决定亲自送我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车夫讲价钱或是上车替儿子捡定座位到最后又穿过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无不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关爱之情。

父亲的一举手一投足,总易牵动作者感情的弦索,激起心灵的颤动,所以即使平常而琐碎的小事,亦充溢着一股强烈而深厚的感情,从而产生了非凡的感染力,父亲的衰老、疲惫的背影负载着人世的艰难与悲哀,而父亲忘我的爱终于使儿子感到自责,父亲的“背影”在父子分手后便“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这代表一种失落和惆怅,作品最后还简述了父亲别后的眷恋之情。

《给亡妇》是朱自清先生30年代追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悼亡之作,几乎都是家庭琐事,集中叙述了亡妻无私的母爱和亲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极见深情,催人泪下,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在抒情和议论描写相结合创造的意境中,显示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点,用重彩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作出了一个个诗意浓郁的意境,正如郁达夫在论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说:“朱自清虽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样的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出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够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朱自清先生虽写的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散文《春》中描写:“桃树、杏树、李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还眨呀眨的。”

春的景象被朱自清先生描写的多精彩呀!使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味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翻飞,下有野花活泼调皮的眨眼。远、近、上、下,农、淡、湿、燥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又成为高妙的艺术品。由于朱先生描绘画面,把美的景致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面中溢了出来。

如果说《春》是一幅明丽的水彩画,那么《荷塘月色》便是一幅优美的工笔画。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求得片刻的闲适,作者想去看看月下的荷塘,但是作者没有先写荷塘,而是先描绘荷塘的小路及荷塘周围的静谧的环境。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非常真切细致。第四、五、六段,重点写景,先写荷叶、荷花、花苞、花香,这是静的画面;再写微风过处时的震颤。“像空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边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这是动的描绘。随后,再从各个侧面写月光的影射、倾泻、投影,把视觉所及的光、物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优美的画面:写月色,映衬得荷塘格外恬美;写荷塘,反照出月光的动人。描写景物的角度经常变换,时而平视,时而俯视,时远时近,有上有下,使得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在画面的布局上,层次分明,淡浓相宜,疏密适度,具有浓郁的诗意。

而“寂寞的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以及“荷花零星点缀下如粒粒明珠,又如闪烁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风送荷香,吹动荷叶,露出了脉脉含情的绿水。”使人感到了一种醇醇欲醉的浓香扑面而来,温馨而又甜蜜。月光则更美了,如“流水一般”,“静泻在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青纱的梦。”“参着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虚实如生、浓淡适宜、疏密有致的“情意化了”的风景画。而《浆生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将朱自清先生浓郁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朱先生喜爱古典诗词,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功底,他把散文当诗来写,努力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我们看他在文章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吧!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三分……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方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不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先生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读着这种文字使人们陶醉在作者创作的诗情画意中,迫不及待的想要飞到秦淮河,去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朱自清先生凭借自己“敏锐的感觉”,捕捉事物的极其细微的变化,因此在他的笔下,又出现了描写细腻、形象具体的艺术特色。在他的笔下随着时间的转移,水、月、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下,有着不同的情况,比如水,刚下船的时候,“夕阳已去,皎月方来”,晚霞映水,水便是“蔷薇色的”。当“灯火初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一到大桥外,顿然空阔,疏林淡月,衬着蔚蓝的天,“秦淮河里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绿如荫陈酒”了,灯和月呢?也是有变化的,夜幕方垂,大小船上都点起了灯火,那时灯光压着月色,所以“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光”有水气的折射,便“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随着时间、地点变换,灯光已夺不了月光,于是愤然的灯,都是“黄而有晕”的,在繁星般的黄晕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朱自清先生总是这样,从变化中捕捉事物的特点,这样就是描写的东西格外富于诗意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具有至醇至真的诗意美,而且在语言上质朴、凝练、新颖、自然。下面从三个方面说一说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特点。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

朱自清先生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如《春》中写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人的活动:“坐着,躺着,大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延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式,不去注意的修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提倡人民用口语化的语言写文章,这就是他提倡的“谈话体”。《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通篇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话里的词藻。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虑,决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换成“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是说而不定,很好的表现出了父亲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咐的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了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的运用强调说明了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文中评议与所表达的感情,浑然一体,达到了古人所推崇的“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的艺术境界。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先生崇尚朴实,但绝不显露寒伧,朱自清追求雅淡,但是雅中有丽,但而不枯,平里透奇,如开篇说:“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要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样的语句一层层写下去,突出了秦淮河的船与众不同。如果改为“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意思的表达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后一种说法,字用的少,但去失去了朴素天然的味道。运用第一种说法,象是作者在同别人谈家常,聊天似的。这就是朱自请先生的语言了。

还有些作品,如《荷塘月色》、《绿》等,语言华美、纤秾。可这些文章都是一些浓彩重墨的工笔画,因此需要语言华丽,才能使形象显得丰满浓厚。虽然文字经过了精雕细刻,千锤百炼,而且显得雍容华贵,但是这些语言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更显示了朱自清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

2、精彩动人的修辞:

比喻,看来是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他对作品“诗意”的创造是不无作用的,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的作品中,就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了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

朱自清先生凭借精巧的比喻艺术给读者描绘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他写春,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子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放射出诗意的光辉。

《荷塘月色》更是如此,朱先生将出水的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叶子中零星点缀着的白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比喻,更是叫人拍案叫绝。当描绘灯下水景和水面灯光时,写道:“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多么新奇的比喻啊!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实比实,朱自清则不然,偏偏以虚比实。“水光”,“光芒”都是眼里看的见的,相比而言,“梦”都是虚的了。“梦的眼睛”更是子虚乌有了。然而,奇迹正在这儿产生了,表面上看,这样比法果是越比越渺茫,单实际上,正好表现了秦淮河上灯火初明时,波浪峰尖上跳荡的灯光的情景,越琢磨越有味道。朱自清先生运用比喻的效果不在用人们熟悉之物比人们不熟悉的东西,“看似平常最奇崛”,但作者得来恐怕是颇费工夫了。

比喻用的精彩,其他修辞也同样让人另眼相看。《春》中拟人的运用,“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好。”这一句朱自清用了排比的手法,可使人感觉不到作者在用这一种修辞方法,相反,倒觉得作者并未有意而,可见朱自清先生用语之精妙。

3、富于变化的句式:

朱自清先生锤炼词语的功底很深厚,他的散文中有不少凝练形象的字,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文中有着对称或排比的句式,既流畅又整齐。叠词叠句的运用在描述中加强了表现力。《春》中,“坐着,躺着,大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些语言,显得活泼自然。

《荷塘月色》重的叠词运用达26处,“蓊蓊郁郁”、“曲曲折折”、“亭亭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等等,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种叠词多达72出之多,“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涟漪”、“于是人们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朦朦胧胧”、“富富丽丽”等,这一些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冼炼中现出多样。

朱自清的散文,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时中去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表情,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有正面写的好处,但写多了也会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可以省掉的,五场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契诃夫论文选》)

《背影》另辟蹊径,全力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心中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时的一霎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的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样慢慢淡去,影越淡情越浓,人越远而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

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伯子论文》)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的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作,显露出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构思上也很精巧别致,历代文人骚客游览秦淮河都会留下不少诗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等,各具特色,给人启迪,朱自清先生总是独辟蹊径,从中挖掘“新意”,从“桨声灯影”的角度写秦淮河夜景,是新颖的。

文章开头作者点出秦淮河的船,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还是所谓的“划柏子”,好像都能引起人的“情韵”,交待这些后,作者按空间、时间顺序,从利涉桥到大中桥,从夕阳方下到素月依人,随着汩汩的桨声,勾画出秦淮河的夜景,展露自己的情思。死死扣住“亲景”,透过两重玻璃射出的黄黄的烛灯,眩人眼目的汽灯,临水妓楼上帘缝里射出的一线一线的灯光,河房里亮黄黄的电灯,丰富多彩的各种灯光,装点着秦淮河,构成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作者以灯影为主,从灯与水与月的关系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华灯映水,雅中见丽;疏灯淡月,空灵寂静,把秦淮河的夜景写得淡雅,幽远,及富魅力。作者的角度选择的新颖,小中见大,因此,使文章格外贮满诗意。

而《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际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的关照,并没有消泯干净。”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艺术创作方面确实独辟蹊径,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他注意在构思上下功夫,辩证的处理“散”与“不散”的关系,既能挥洒自如又能使结构完整,使文章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完美境界。

他重视结构艺术,善于提炼和筛选,造成凝炼精美的诗的意境,他把朴素的真挚的感情看作是散文的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因而力求避免雕琢和矫揉造作,更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里,更是值得珍惜的。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总让人爱不释手,总是让人难以忘却。一读起来,便迫不及待的想把他所有的作品读一遍,。那父亲的“背影”,时光的“匆匆”,秦淮河的夜,梅雨潭的“绿”,荷塘的月色,威尼斯的小舟……还有感人至深的《给亡妇》等等,无不给人一种“真情”、“多姿”的美妙意境。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大师。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

还有《背影》这篇,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

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

我们要想秋天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不是很了解,但是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止是我,我的一些朋友读完以后也被感动,那么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我想《背影》之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背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有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不能不使我们感动,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情景,不能忘记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背影》让我感受到了深切的父爱。当父亲遭遇双重灾祸陷入困境时,在谋事与送行之间再三踌躇,最终,他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情深似海,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背影》,简简单单的文字构架了深深的爱,令我回味。爱是不经意的,爱是如此的平凡,可能也正是它充满爱,才会让我感动。

父爱如山,深沉严格。父亲粗大的手,撑起整个家;父亲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父亲辛勤劳作,无怨无悔;父亲教导子女,为人应该自强。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父亲给我们寄予厚望,参与规划我们的未来,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时地鼓励我们,激励我们创造自己的理想人生。

父亲对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他对我们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我们有孝敬他,报答他对我们的辛勤劳作和养育之恩。他对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孝敬他吗?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亲高兴。在这说一句:父亲,谢谢你!

对于朱自清爱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

如:歌声,匆匆,荷塘月色等,使我们回味无穷。好似身入其中,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每次读他的文章,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我们在《春》中感受到了无穷的生命力,在《荷塘月色》中品味了一次优美的月色,甚至无形的时间都被朱自清给予了轻盈的步态和顽劣的脾性。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虚传,统一以美相称。这月下的荷塘仿佛与世隔绝,静的连掉一根针也能听见。

风比做渺茫的歌声。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多么恰当的比喻啊!只有朱自清才会想出这样的句子吧!优美细腻譬如能猜透人心!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